2008年10月17日 星期五

振興台灣經濟建言 ---- 台灣製造(Made in Taiwan)




振興台灣經濟建言 ---- 台灣製造(Made in Taiwan) *

鄭治明 國立東華大學榮譽教授
溫英幹 國立東華大學經濟系教授

台灣政黨再次輪替後,兩岸關係開展新局。目前馬蕭政府第一輪振興經濟的強心針就是三通與引入大陸觀光客及陸資。換句話說就是積極開放,大膽西進,並且大力發展服務業。但是在此我們卻擬逆向思考, 建議台灣積極恢復發展製造業。因為製造業才是台灣經濟的核心優勢。有製造業支撐的服務業能創造較高的附加價值。 也就是要在製造業的基礎上,達到快速持續發展的目標。我們也主張以積極西進為開端,發展兩岸互補互利的雙贏經貿關係, 但最終以減低對大陸的相對依賴性為目標。 一方面增加兩岸經貿金額規模, 特別要以提昇製造業作為快速啟動台灣經濟的主要動力之一, 另方面迅速擴大國內產出與附加價值並且向高端領域拓展,由製造業擴散到服務業, 自大陸延伸到東南亞及中南美等地, 使對大陸的經貿比重反而降低 --- 也就是分散風險,不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的發展政策。


以下我們分三段論述: (一) 製造業的重要性, (二)台灣發展製造業的優勢,(三)發展台灣發製造業的關鍵策略。

(一) 製造業的重要性

首先,製造業附加價值的增加可以提升非製造業的附加價值。譬如在歐美開發大國製造業的每人每年工資平均比非製造業高出百分之三十;在美國一位美容師或一位廚師的薪資是墨西哥同級的美容師或廚師的好幾倍! 這一現象很大部分是因為製造業的高工資所造成的。服務業的薪水是跟整個經濟(尤其是與製造業)掛勾的。所以製造業發達,製造業薪資所得提高時,相對會帶動對服務業的需求提升,也進而引起服務業薪資所得之增加。

其次, 從經濟發展史來看,世界上任何持續快速的經濟成長都是以製造業的生產/出口的蓬勃發展來啟動的; 製造業是經濟發展的火車頭! 英國、美國、德國、日本以及東亞四小龍等國的崛起均可見証(香港和新加坡雖然地小,早期也靠製造業,近期則靠著鄰近的廣大腹地的製造業,促使服務業的發達,成為經濟快速成長的動力)。

第三, 根據產業關聯表(Inter-Industry Table)的分析,製造業向後關聯的影響度(平均為1.35) 比非製造業的影響度(平均為0.94)高出甚多---表示製造業之需求變動一單位對其他產業影響之總合遠大於非製造業之需求變動一單位對其他產業之影響。
所以積極發展製造業一方面可以帶動製造業工資與所得的增加,另方面可以促進所有產業(包含服務業)都能蓬勃發展。因此我門主張台灣應當發展世界級的製造業,使台灣製造(Made-in-Taiwan)成為世界級精品製造的象徵,進而使台灣成為全世界的精品製造工廠。

(二)台灣發展製造業的優勢

台灣最大,也是最獨特的優勢就是具有大規模生產的「潛力」。 因為要使製造業提升有兩個關鍵因素,第一個是要增加生產要素的效率(生產力增加,成本降低),另一個是技術的進步與創新;掌握這兩個重要因素的有效策略之一是生產規模的擴大:一方面發揮規模生產的經濟,降低平均成本,另方面經由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產生技術進步與創新。

但是這種大規模生產的潛力是由台灣與大陸兩大經濟體相互支撐才能充分發揮的。今天台灣正面臨歷史的機運,那就是大陸的改革開放與兩岸關係和緩。中國經濟近年迅速崛起, 現在成為全世界第四大經濟體;以GDP計算,僅次於美國,日本與德國(如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則為第二大經濟體);以出口衡量,是全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僅次於德國與美國; 相對低工資與高生產力所產生的比較利益使大陸成為世界工廠。 也吸引大量國外投資。

因為大陸對台商的優惠政策, 兩岸語言與文化相同, 使台灣在大陸投資比南韓,日本,美國更為方便有利。因此台灣廠商紛紛在大陸擴建其生產線,在那裡達到有效的,大型的經濟規模。但是我們要警告:把大部份生產線移到大陸對台灣是風險很大的,因為就像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風險太集中。特別是大陸仍是偏向人治的國家,政策變化很快,例如最近突然發佈保障勞工權益的「勞動合同法」就使得許多台商措手不及,產生集體放棄廠房,「逃出」的舉動。

過去台商一窩風到大陸投資,使得台灣的製造業,特別是傳統製造業出走,形成產業空洞化,也連帶引發失業問題。產業空洞化也使台灣本土經濟規模無法達到,勞動生產力無法提高,成本不能降低;也無法從「做中學」激發技術進步與創新。更嚴重的是本土製造業的生產,研發與管理團隊因而減弱流失。所以我們主張發揮台商在大陸大規模生產利基,使其經由大陸生產基地與消費市場而壯大,同時也要擴大台灣製造業的生產規模;兩岸生產規模相加而成為世界級的經濟規模,促使生產成本進一步地大幅下降,使技術進步與創新如雨後春筍般引發開來。

台灣發展製造業的另一個優勢就是擁有豐沛的高素質人力資源。眾所週知,光復後台灣政府在日據時代所建普及的國民教育基礎上,持續擴大投資, 發展中,高等及職業教育, 為台灣的經濟起飛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人力生產因素; 並且將人力資源的品質提升到接近開發國家的水準, 為台灣經濟邁入世界發達國家行列建構必要的條件。

我們值得在此強調台灣在人力資源方面的獨特優勢: 首先, 過去五,六十年留學制度, 由於時代的因素與世界的環境, 為我國在海外儲備大量人才, 其所累集的經驗、知識、技術、資金及人脈網絡均為我國提升製造業的「潛在」及高品質人力資源。 此外, 五、六十年的僑生教育政策也為我國在東亞、歐美儲備許多可用之人力資源; 其三, 今日大陸所培育的人才菁英散佈四海,只要台灣產業能提供有利機會,也是我國人力資源的潛在新力軍。以上所舉諸特色均為近鄰對手南韓、日本羨慕不已的。最後要指出, 台灣企業家的第二代、第三代大多兼有中,美(甚至中、美、日、歐)教育陶成與文化薰陶,視野寬廣、胸懷世界, 加上家族的奧援, 極有可能在全球化經濟中脫穎而出,成為世界級的企業領袖。這是大陸制式氛圍中培肓出的菁英所無法望其項背的。所以,在華人世界與國際經濟中台商是可以搶盡先机, 處於主導地位的。

台灣當然還具有其他的優勢; 譬如過去經濟奇蹟所累集的經驗與成果(諸如每人所得在開發中國家名列前茅、完整的產業架構、扎實的的基礎建設), 世界級的光電、電機產業、優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治安、良性發展中的民主政治與司法體制等等都是耳熟能詳的,就不再加以深論了。

(三)發展台灣發展製造業的關鍵策略:

掌握相對優勢,發展製造業的策略是多元化的,也是全面性的。 但是我們要強調一項全世界很少國家可以推動,而台灣有條件採用的發展策略。我們稱之為 「台灣發展製造業的關鍵策略」。
這裡提出兩項:一是在本土發展與大陸區隔的「上游產業」,二是就是積極開放外勞市場,但要有完善的配套措施,對引入的外勞作有效的管理。

一、發展與大陸區隔的「上游產業」

我們從過去半世紀台灣對日本的貿易就可以發現台灣「永遠」處於對日本大幅入超的情況,從來沒有逆轉過;主要因為日本掌握很多台灣無法生產的關鍵零組件─例如汽車引擎及一些高科技產品。也就是說日本掌握台灣無法取代的「上游」區塊,台灣必須依賴日本的核心技術的產品與服務。同樣的,台灣在高科技產業方面要發展大陸無法取代的「上游」產業,使台灣與大陸的製造業可以互補互利達到雙贏的經濟成長。

與日本不同的是,台灣處於一個獨特的地位可以生產與大陸區隔的產品。
首先,台灣在上游零組件的生產優勢是來自與在大陸的生產線上下整合所創造的「規模經濟」,從「做中學」激發技術進步,從擴大的營收中得到「研究發展(R&D)」的經費來源。如果沒有這種規模經濟,就無法產生區隔市場與產品的「潛力」。開發這種「潛力」就可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使關鍵零組件的生產技術更加精良,並開發新的技術;同時也使下游產品生產效率提升,成本降低。

其次,台灣和美國、日本的緊密關係也因台灣對大陸市場的銷售通道而加強台灣的零組件技術。例如,日本的爾必達與力晶在台灣及大陸生產12吋晶元片,就是因為日本爾必達相信台灣的合作廠商可以幫助它深入大陸。

有兩個因素影響台灣廠商的動態調整,避免投資風險:一是許多台商在大陸多年投資並成長,他們現在已經擁有資源可以轉投資到東南亞地區,如果他們一直在台灣,則因為經濟規模比較小,就無法產生足夠的資源作轉投資。另外,台灣還有一項獨特的情況,就是過去在台灣升學的僑生,以東南亞最多,這些僑生和台商很久以來都密切合作,成為彼此拉拔的力量。

就如英國經濟學人信息部(EIU)最新發表2008年全球IT產業競爭力指數調查,台灣IT產業在研發環境指標為全球第一,在全球IT產業競爭力排名從去年第六名躍升到第二名,僅次於美國。一旦台灣製造業的基礎建設質量提升,生產規模大幅增加,產業競爭力在全球名列前茅, 那時在大陸的產業佈局與互動程度方面, 我們會俱有可進可退的主動地位。

二、積極開放外勞市場

具體而言, 首先要規範外勞工資由外勞自由市場決定,與本國勞動工資脫鉤; 但外勞可以享用我國健保, 勞保等社會福利 。我們必須特別聲明:我們所謂的外勞是不包括陸勞的,而是主要來自東南亞的勞力。很多人認為我們應該和美國一樣,本國勞工和外勞都要適用最低工資,但這種認知不完全正確。先進國家的「外商」來台灣或到其他國家投資,他們的幹部所領的薪水都是比照他們自己國家的薪資還加上各種補貼。他們的薪水與地主國所雇用的員工薪水是脫勾的。我們用同樣的思維逆向思考,也可以將外勞工資與本國工資脫勾,因為就外勞而言,他們的工資已經比自己國家的工資高數倍,因此吸引他們到國外打工。

為使此項政策發揮功能,我們必須要有政策保障本國勞工,並使其就業率增加。譬如,製造業廠商每增加國內就業者一名,就可以獲淮使用四名外勞;並且要在台灣特定地區設立有如從前加工出口區的外勞專區(包含良好的住宿、醫療、娛樂等基本生活設施)。同時我們也必須對外勞仲介機構嚴加監督,使其作業透明化,讓外勞真正獲得應得的工作報酬; 保障外勞不受剝削、欺騙或虐待(政府可以邀請並資助社會福利與宗教團體參於監督)。此外,外勞與本國人就業並不必然排擠; 只要滿足供應面經濟(Supply-Side Economics)發揮作用的基本條件, 經濟大餅會越做越大, 製造業就業首先增加,進而引發服務業就業的增加。 結果總體就業提升, 也會降低自然失業率(Natural Unemployment Rate)。

在此要對關心外勞權益的宗教與社會福利團體指出: 如果不被欺騙剝削, 外勞在自由市場所得之薪資是其在本國薪資的三到四倍, 再加上勞、健保的福利,真是他們夢寐以求的機會。所以如果真正悲天憫人,關心世界南北差距, 就應該設法使全球化帶來的利益為更多外勞所享, 而不可執著於爭取外勞工資與本土勞力工資相等一致, 結果只讓少數外勞享受台灣經濟發展的果實。
還有一層, 不是所有國家能夠大量引入外勞, 也不是所有國家能夠發展製造業的。譬如,在許多歐美國家就因為引入外勞而造成移民潮,使其社會福利系統受到嚴重的衝擊。 又如許多中東國家能夠引入大量外勞從事營建工作, 管控自如,不曾產生問題; 像科威特,杜拜等國的外勞人數己超過其本國人口。 但這些國家沒有條件利用外勞來發展製造業。台灣因為地理、文化、語言、法制等因素,是可以大量引入外勞,只要周詳規劃,有效管理,是不會有嚴重後遺症的。

最後要特別指出,台灣製造業無論勞力高度密集,或勞力中度密集, 或高新科技產業,均可自外勞自由市場的開放而獲得振興與提升。一來, 任何國家勞力的品質,技能與知識含量均自低而高同時存在,其充分利用必須一體考量。二來, 不同品質與技能的外勞也可經由政策的設計而作不同程度的吸引。但台灣應該注重關鍵零組件, 高科技上游產業之發展。
結語

今日兩岸關係緩和,互動加強; 另方面, 因為大陸新勞動法的實施,土地與賦稅優惠之減低, 使台商回流的意願增加。 新政府應該抓住這個契機, 以大規模引入外勞為關鍵策略, 配以其他利多之產業政策, 擴大國內製造業的規模,與大陸生產線結合互補,而建立世界級的生產規模。 千萬不要因為目前過度傾斜的產業外移而放棄製造業,轉而專注重服務業。 不, 台灣絕不可以放棄製造業! 我們絕對有潛力建造世界級的工業, 成為精品製造的世界工廠。當然, 這是一种挑戰性的策略, 是需要政府拿出魄力來推動落實的。

為此, 讓我們回顧一下我國傲世的電子業的崛起: 在1973年全世界面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嚴重的能源危機, 台灣經濟也遭遇瓶頸, 孫運璿, 李國鼎等技術文官亟欲尋求突破; 與國內外專家學者集思廣益後, 高瞻遠矚, 決定發展半導體產業。 當時國內外有不少人以為是天方夜譚,因為在1973年台灣還不能整裝一部腳踏車, 遑論生產高科技的半導體。但是政府下定決心, 結合海內外人力資源( 如張忠謀、曹興誠等), 從舉世無雙的晶圓代工開始,上下分工整合晶圓設計,封裝與測試, 終於建成在全世界佔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半導體產業, 進而促成台灣整體電子業的騰飛。

今天台灣經濟要突破困境,再度展現朝氣蓬勃的榮景, 政府必須要有遠見, 魄力與決心, 積極發展製造業,使「台灣製造」(Made in Taiwan)名揚世界。
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註:本文之縮版刊登於工商時報9/30/2008,請見<<《產業政策》發展台灣製造業的2大關鍵策略>>一文。

《產業政策》發展台灣製造業的2大關鍵策略




2008/09/30 - [ 工商時報/經營知識/D4版]

《產業政策》發展台灣製造業的2大關鍵策略 *

【鄭治明、溫英幹】

  過去台商一窩蜂到大陸投資,使得台灣的製造業,特別是傳統製造業出走,形成產業空洞化,也連帶引發失業問題。結果,產業空洞化使台灣本土經濟規模無法達到,勞動生產力無法提高,成本不能降低;也無法從「做中學」激發技術進步與創新。更嚴重的是本土製造業的生產,研發與管理團隊因而減弱流失。

  因此在強化台灣製造業的同時,必須發揮台商在大陸大規模生產利基,讓其效應也能延伸到擴大台灣製造業的生產規模,促使生產成本大幅下降,使技術進步與創新如雨後春筍般引發開來。

  台灣在發展製造業上具有許多優勢,例如高級人力素質、過去經濟奇蹟所累集的經驗與成果(諸如每人所得在開發中國家名列前茅、完整的產業架構、扎實的的基礎建設)、世界級的光電、電機產業、優越的地理位置、治安、民主政治與司法體制等等都是。

  兩大策略提升製造業地位

  掌握相對優勢,發展製造業的策略是多元化的,也是全面性的。但是我們要強調一項全世界很少國家可以推動,而台灣有條件採用的發展策略;我們稱之為「台灣發展製造業的關鍵策略」。這裡提出兩項:一是在本土發展與大陸區隔的上游產業,二是積極開放外勞市場,但要有完善的配套措施,對引入的外勞作有效的管理。

  1.發展與大陸區隔的上游產業

  我們從過去半世紀以來,台灣對日本的貿易關係發現,台灣一直都是處於對日本大幅入超的情況,從來沒有逆轉過;主要因為日本掌握很多台灣無法生產的關鍵零組件─例如汽車引擎及一些高科技產品。也就是說日本掌握台灣無法取代的「上游」區塊,台灣必須依賴日本的核心技術的產品與服務。

  同樣的,台灣在高科技產業方面也要發展大陸無法取代的「上游」產業,使台灣與大陸的製造業可以互補互利,達到雙贏的經濟成長。

  與日本不同的是,台灣現在正處於一個獨特的地位,可以達到上述生產與大陸區隔的產品的目標。

  首先,台灣在上游零組件的生產優勢是來自於在大陸的生產線上下整合所創造的規模經濟,從做中學激發技術進步,從擴大的營收中得到R&D的經費來源。如果沒有這種規模經濟,就無法產生區隔市場與產品的潛力。而一旦開發出這種「潛力」就可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使關鍵零組件的生產技術更加精良,並開發新的技術;同時也使下游產品生產效率提升,成本降低。

  其次,台灣和美國、日本的緊密關係也因台灣對大陸市場的銷售通道而加強台灣的零組件技術。例如,日本的爾必達與力晶在台灣及大陸生產12吋晶元片,就是因為日本爾必達相信台灣的合作廠商可以幫助它深入大陸。

  有兩個因素影響台灣廠商的動態調整,避免投資風險:一是許多台商在大陸多年投資並成長,他們現在已經擁有資源可以轉投資到東南亞地區,如果他們一直在台灣,則因為經濟規模比較小,就無法產生足夠的資源作轉投資。

  另外,台灣還有一項獨特的情況,就是過去在台灣升學的僑生,以東南亞最多,這些僑生和台商很久以來都密切合作,成為彼此拉拔的力量。

  就如英國經濟學人信息部(EIU)最新發表2008年全球IT產業競爭力指數調查,台灣IT產業在研發環境指標為全球第一,在全球IT產業競爭力排名從去年第六名躍升到第二名,僅次於美國。一旦台灣製造業的基礎建設質量提升,生產規模大幅增加,產業競爭力在全球名列前茅,那時在大陸的產業佈局與互動程度方面,我們會俱有可進可退的主動地位。

  2.適度開放外勞

  具體而言,首先要規範外勞工資由外勞自由市場決定,與本國勞動工資脫鉤;但外勞可以享用我國健保,勞保等社會福利。

  我們必須特別聲明:我們所謂的外勞是不包括陸勞的,而是主要來自東南亞的勞力。

  很多人認為我們應該和美國一樣,本國勞工和外勞都要適用最低工資,但這種認知不完全正確。來自先進國家的外商們來台灣或到其他國家投資,他們的幹部所領的薪水都是比照他們自己國家的薪資還加上各種補貼。他們的薪水與地主國所雇用的員工薪水是脫鉤的。我們用同樣的思惟逆向思考,也可以將外勞工資與本國工資脫鉤。

  為使此項政策發揮功能,我們必須要有政策保障本國勞工,並使其就業率增加。譬如,製造業廠商每增加國內就業者一名,就可以獲淮使用4名外勞;並且要在台灣特定地區設立有如從前加工出口區的外勞專區(包含良好的住宿、醫療、娛樂等基本生活設施)。同時我們也必須對外勞仲介機構嚴加監督,使其作業透明化,讓外勞真正獲得應得的工作報酬;保障外勞不受剝削、欺騙或虐待(政府可以邀請並資助社會福利與宗教團體參於監督)。

  此外,外勞與本國人就業並不必然排擠;只要滿足供應面經濟(S upply-Side Economics)發揮作用的基本條件,經濟大餅會越做越大,製造業就業首先增加,進而引發服務業就業的增加。結果總體就業提升,也會降低自然失業率(Natural Unemployment Rate)。

  在此要對關心外勞權益的宗教與社會福利團體指出:如果不被欺騙剝削,外勞在自由市場所得之薪資是其在本國薪資的3到4倍,再加上勞、健保的福利,真是他們夢寐以求的機會。所以如果真正悲天憫人,關心世界南北差距,就應該設法使全球化帶來的利益為更多外勞所享,而不可執著於爭取外勞工資與本土勞力工資相等一致,結果只讓少數外勞享受台灣經濟發展的果實。

  事實上,不是所有國家都能夠大量引入外勞,也不是所有國家能夠發展製造業的。譬如,在許多歐美國家就因為引入外勞而造成移民潮,使其社會福利系統受到嚴重的衝擊。又如許多中東國家能夠引入大量外勞從事營建工作,管控自如,不曾產生問題;像科威特,杜拜等國的外勞人數己超過其本國人口。

  台灣因為地理、文化、語言、法制等因素,是可以大量引入外勞,只要周詳規劃,有效管理,是不會有嚴重後遺症的。

  今日兩岸關係緩和,互動加強;另方面,因為大陸新勞動法的實施,土地與賦稅優惠之減低,使台商回流的意願增加。新政府應該抓住這個契機,以大規模引入外勞為關鍵策略,配以其他利多之產業政策,擴大國內製造業的規模,與大陸生產線結合互補,而建立世界級的生產規模。

  千萬不要因為目前過度傾斜的產業外移而放棄製造業,轉而專注重服務業。台灣絕不可以放棄製造業!我們絕對有潛力建造世界級的工業,成為精品製造的世界工廠。當然,這是一种挑戰性的策略,是需要政府拿出魄力來推動落實的。(作者鄭治明為國立東華大學榮譽教授、溫英幹為國立東華大學經濟系教授)

*註: 由工商時報發表的本文是另一篇文章<<振興台灣經濟建言 ---- 台灣製造(Made in Taiwan)>>的縮版。詳細剖析請見另一篇文章。

2008年9月27日 星期六

東京受阻記 9/12-9/15/2008




東京受阻記 9/12-9/15/2008

我於9/15週一上午才歷經「艱難」從東京回到台北及下午回到花蓮的學校。

我在9/11週四下午一時搭聯合航空(UA)之班機從美國華府啟程, 經過13個半小時的直飛,於9/12週五當地時間下午3時半安抵東京成田機場,預備轉搭下午6時多的飛機到台北。因為我是聯航金卡會員,可到商務艙休息室休息,而且可以免費上網。在機場候機室等候但因為台灣的辛樂克(應該譯成辛辣苦Sinlaku)颱風,我搭乘的聯合航空似乎膽子較小(不像華航、長榮的機師是開戰鬥機出身的),一連兩晚取消東京到台北的班機,第三晚9/14的班機延到昨天早上才起飛。其他航空公司只取消幾班而已。

我在東京成田機場附近住三夜,每天都住不同旅館。其中兩夜有UA支付(因為我是金卡會員)。另一晚自己付。本來計畫9/12抵台北後,次日有午餐之約,也因此取消。還好商務艙休息室有免費上網,可以通過e-mail通知取消。在旅館也可上網,用自己的電腦,通上skype就可對外聯繫,打電話或e-mail給妻子、家人、朋友,天涯若比鄰,一點都不寂寞。

苦中作樂,與在機場認識的同鄉一起去成田鄉下參觀一下午,那裡有一座很大的佛寺,瞭解一下日本人的信仰,也是得來不易的機會。其他時間穿梭在機場與旅館之間,已經成為通曉成田機場兩個航廈的權威人士。

此行破我飛行多年的經驗。感謝主的保守,平安歸來。因為沒想到會有不測風雲,身上只帶50美金,而自己沒事先規劃好,沒帶到ATM卡片,所以也只能在可以刷信用卡的地方消費。最後,US$50換成5200日幣作為平常消費、買車票之用,加上信用刷卡約90美元,在日本度過三天三夜才共花費140美元,也足以寫成一篇傳奇故事。

結婚典禮上對新人的勉勵





王志豪、張麗玉結婚勉勵
溫英幹弟兄
(97年9月27日下午於花蓮市美崙浸信會婚禮上)

新郎、新娘、雙方家長及家人、各位貴賓,你們好

我很榮幸,也很高興被這對新人邀請來在他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場合─婚禮上講幾句話。我在十二年前從美國回到台灣在東華大學任教,不久就有機會認識麗玉,當時她是一位有點害羞,信心好像不夠的漂亮的女生。上帝的作為很奇妙,先帶領麗玉信主,然後由志學長老教會的陳克杕牧師為她施洗。不久就和當時沒有信主的志豪交往。上帝又奇妙做工,讓志豪信主。

麗玉和志豪從開始交友一直有很多問題、他們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經歷 , 直到願意彼此以身相許、互訂終生的非常彩色的過程,我可能比在座許多人都瞭解。也許是因為我知道她們太多的秘密,所以找我來勉勵他們,以免洩露國家機密。

在這三年的戀愛道路起伏過程中,麗玉和志豪都經常向我訴苦,有一方,你們可以猜是哪一方, 還經常帶著眼淚。原來戀愛這麼辛苦,我們都是過來人,他們終於知道了,但還是奮不顧身的進入甜中有苦的戀海中,現在好像脫離苦海,兩人也如脫胎換骨,各方面比起以前判若兩人,非常成熟,今天蒙上帝賜福,很喜樂的站在上帝面前宣誓願意彼此相愛,直到生命末了,在天家相聚為止,實在是完滿的戀愛結局。經過波折的戀愛,反而能使未來的婚姻生活更加順利。

華人結婚常喜歡用「天作之合、百年好合、白頭偕老, 永浴愛河」來對新人祝福。我們可以注意到「天作之合」隱含男女成為配偶是上帝的安排,而蒙上帝安排賜福的婚姻就應該是「百年好合」的夫妻關係,而「白頭偕老,永浴愛河」除了「夫妻一場」的感情狀況之外,也可以指永久的關係。只有基督徒的婚姻能「永浴愛河」,因為信主後得到永生,將來見主面,就永遠在主的愛裡面了。夫妻關係在世上結束後,天上是不娶不嫁的,那時只有在主的愛環繞我們。這是基督教中很大的奧秘。

兩個背景不同、人生經驗不同的男女,決定結婚,在上帝的面前宣誓要和對方終生廝守在一起,是很冒險的事,也可能是人生最大的冒險。敢冒險,是因為男女在戀愛中被沖昏了頭,充滿無限的憧憬和幻想。如果沒有經過婚前輔導,心裡沒有準備,等蜜月一過,後悔就來不及了,特別是已經在上帝面前發過誓的更要小心。我很高興這對新人在美崙浸信會的蕭牧師和師母的教導下,有很好的婚前輔導,將來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比起很多沒有經過婚前輔導就結婚的幸福多了。

我希望今天的勉勵不但給新婚的志豪和麗玉,也給所有在座的一起來互相勉勵,特別是雙方的父母及家人。這裡我就應用聖經原則來提醒新婚夫婦如何過「百年好合」的婚姻生活。夫妻和好相處,是上帝給的最好的祝福,但是要夫妻一起追求的。剛才所讀的經文是基督徒婚姻中最常被引用的,特別是以弗所書5章21-33節。今天對這對新人的勉勵主要就是根據這段聖經。因為時間的關係,就不重複了。

這裡針對華人的婚姻,除了夫妻一起事奉上帝, 使基督成為一家之主外, 我特別指出以下幾點要處理好的事情來勉勵這對新人:

一、 處理好雙方家人的關係

除非新人兩位都是孤兒, 否則結婚是兩家人的事。

聖經有四個地方提到:「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表示夫妻成家,成為一體,夫妻就離開原生家庭,自組新家庭。 但離開父母,表示只是心態及身體的離開,而不是關係的離開。相反的現在開始要與彼此的家庭有一層更複雜、更深刻的關係。
華人的婚姻在這方面沒弄清楚,就產生很多矛盾,特別是與父母住在一起的,常把與父母的關係凌駕在夫妻關係上,就產生很多問題,特別是婆媳之間問題最多,除非父母與結婚的子女能瞭解上帝對婚姻的教導,否則很容易出事。已婚的子女最好不要與父母住在一起,如果父母年老無法照顧自己, 可以住在附近,就近照顧。

在與彼此父母的關係上, 首先,麗玉和志豪一定要尊重雙方的父母。聖經十條誡命的第五條就是要孝敬父母。基督徒很注重對父母的孝敬,孝敬指孝順和尊敬。你們自己住在外面,沒與父母住,老實說,婚姻問題就少掉一半。所以經常要輪流回雙方的家探視父母。孝順雙方的父母是蒙福氣的。對父母要和氣尊敬,即使有不懂事的父母說些重話,也不要用同樣的方式回應。
這裡我要與在座有已婚子女的父母親分享講幾句可能很重的話。你們要用同理心。女方的家長要善待你們的女婿,要尊重他,鼓勵他,不要隨便批評他;就如你們的兒子結婚了,你們也希望親家對你們的兒子好。同樣的,男方的家長,要疼愛你們的媳婦像疼愛自己的女兒。就如你們很希望你們的女兒嫁出去會受到公婆的疼愛,不是嫁過去當免費用人的,所以你們的媳婦也不是你們家的用人。不能要求媳婦整天幫你們家人收拾房子、做飯洗衣,而你們自己和你們自己還住在家裡的兒女,都要靠媳婦打點,自己什麼是都不作。你們對媳婦不要說重話傷害媳婦的感情。

不要有雙重標準—我聽說有一個媽媽,女兒嫁出去,早上可以睡到9點才起來,每天不必燒飯做菜,可以天天逛街, 她認為他的女兒好幸福,接著就批評媳婦太懶,早上睡到7點才起來,煮飯洗衣,打掃都做不好。 這就是雙重標準。 記得,你們的媳婦也是別人的女兒。
另外,要知道,夫妻關係高於與父母及與其他人的關係,因此如果雙方與長輩有衝突,你們要看情況,不要只袒護自己的父母。

二、 處理好夫妻地位的關係

我們先來看, 剛剛唸的聖經以弗所書5章21節要大家彼此順服。如果雙方是基督徒,夫妻關係首先應定位在彼此是主內弟兄姊妹,依弟兄姊妹的彼此對待來規範。彼此要客氣相待,最怕是認為自己是一家人,講話做事就隨隨便便。

聖經又接著說「你們作妻子的,當順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順服主因為丈夫是妻子的頭,如同基督是教會的頭。你們作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正如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
我們華人一向覺得丈夫是頭,對妻子可以隨意指使,其實這是不對的!好像只有兩個學生的班級,大家都是平等的, 丈夫只是班長,不是長官。我們看到很多的丈夫大男人主義,其實丈夫當頭是應該的,可是丈夫常常忘記他的相應責任,就是要疼愛妻子以致於死,為妻子捨命,表示如果有人來欺負妻子,丈夫就要奮勇而起保護妻子,有了子女,要保護一家人。可惜我們做丈夫的常常只想上半段要當頭,而忘記下半段愛妻子,就是指要權利,不盡義務了。其實當你疼愛妻子的時候,妻子就會把你當頭。

妻子要尊重丈夫,自願讓丈夫在家中當董事長。丈夫是妻子的頭,尊重丈夫是一家之主。男人喜歡受尊重(愛面子),女人喜歡受體貼。男人都喜愛面子,不希望妻子在眾人面前數落丈夫,很多妻子不懂得這個道理,經常在有外人的時候數落丈夫,千萬不要做這個事情。
丈夫居首位,對等關係就是丈夫要疼愛妻子,甚至為她而死。科學家證明聖經的話是對的,妻子較為軟弱(彼前3:7)。所以我們跟妻子少爭辯。我現在學會一點了,如果妻子有埋怨的時候,我就開始不要作聲,或者找理由出去買菜、逛街或散步,以免造成衝突,引起不必要的吵架。。

還有我們華人很不會講甜言蜜語。其實甜言蜜語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詐騙集團最會用的,這方面你就要學習詐騙集團^_^以肢體動作及語言表達愛意,對妻子辛勞表達感謝;但與詐騙集團不同的是,要真誠的表達。女人是複雜的動物,也最容易上當,就是對她花言巧語,她就會受感動。最近電影明星李察基爾在記者會上被問到什麼是「最浪漫」的定義,他回答說:「任何我太太在的地方就是最浪漫的地方。」這句話一出,女記者都羨慕的不得了,當然太太一定很高興,雖然明知道李察基爾只是甜言蜜語,不一定是真話。據我的瞭解,麗玉和很多女孩子一樣,最容易上當了,所以志豪要學習多說花言巧語(但要真誠),保證麗玉會心花怒放,甘願替你做很多家事。

三、 處理好家庭財務情況

夫妻如果將財務放在一起管理,才知道家用及各種支出要多少。如果各自有帳,沒有集中一起管理,夫妻不容易同心,也會產生很多問題。 對雙方父母,也要經常送禮物給他們表達你們的心意。這裡建議你們一招,如果要給錢給雙方的父母,由媳婦拿錢給公婆,而女婿拿錢給岳父母,這樣雙方父母都會很高興,對兒媳女婿另眼看待。 彼此就有良性循環。
四、 處理好夫妻間的吵架

以弗所書4: 26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27也不可給魔鬼留地步。

夫妻一定會吵架。吵架會傷感情,互相傷害。 經驗告訴我們, 造成情緒傷害最大最多的來自家人,特別是來自配偶, 因為家人常自己認為是自家人,語言往往不加修飾,一言不和,就開始吵架,甚至打架。 男人力氣大, 還會有打太太。 因此家庭暴力往往出自父親或丈夫。 夫妻結婚後的一大功課是學習處理吵架問題。 大部分吵架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大多與言語不當有關。只有10%值得吵,又多半與錢財、子女、父母關係有關。

我曾經在「真愛雜誌」發表過一篇文章,叫「夫妻吵架藝術13訣」,我列出13條吵架秘訣,目的在改善夫妻關係。第一條就是「等到明天再吵」。明天過後還想吵,就遵循2-12條秘訣。如果仍然無法解決,第13條秘訣就是回到第一條。這些秘訣我已經傳授過給這對新人了,我就不多說。有興趣的貴賓可以上網查詢。(註)

要記得,彼此尊重、彼此體諒,才是婚姻幸福之道。箴10:12 恨能挑啟爭端;愛能遮掩一切過錯。

結論

婚姻之道及愛情長跑是要付代價、要一起學習的,是人生最重要的課程。很多人花大部分時間和金錢在追求物質方面的累積,卻忽略增進夫妻親子關係,以致婚姻破裂、子女背叛,甚至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很不值得。婚姻是一門難修習的功課。要使夫妻成為一體,百年好合,白頭偕老, 永浴愛河,需要雙方付出代價。

如果你們能處理好以上四方面, 也就是, 處理好與雙方家人的關係,處理好夫妻之間的地位關係,處理好夫妻的財務問題,以及處理好吵架藝術, 你們的婚姻已經成功了70%。 其他30%要一起禱告、靈修,過屬靈的生活。 夫妻要堅持同奔天路,將來有小孩了,要一家繼續服事上帝。 那麼,你們的婚姻生活更能蒙上帝的賜福,更加美滿

在這裡祝福這對新人在婚姻之路上平坦順利,上帝大大賜福。

謝謝各位

張麗玉:東華大學計網中心職員,東華大學族群文化研究所碩士。王志豪:目前在美侖飯店服務。兩位目前在美崙浸信會服事。

本文經新郎、新娘同意已經放在我的部落格中。www.ykwen.blogspot.com

註:溫佳映:「夫妻吵架藝術十三訣」,真愛雜誌,41期, 2008年5月。十三訣為:
1. 明天再吵不嫌遲。2. 確定有架值得吵。3. 家裡講愛不講理。
4. 地點時間要恰好。5. 頭腦冷靜心溫暖。6. 理直氣壯聲不高。
7. 別人面前不批評。8. 吵架內容不外告。9. 君子動口不動手。
10.今天吵架今天了。11.不翻舊帳不株連。12.對方認錯快和好。
13.明天再吵不嫌遲。

全文見網頁:http://www.familykeepers.org/magazine/Archive/FK041/p16.htm;或溫英幹部落格www.ykwen.blogspot.com

2008年6月23日 星期一

我的非常夢想

好朋友,好同事,好僕人
原載宇宙光雜誌,「我的非常夢想」專欄
2008年1月號,頁37-40
文/溫英幹
(現任國立東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兼職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理事)

夢想的英文是Dream,中文翻譯成理想或願望。夢想能轉化成一個人奮鬥的目標或使命。我的一生有很多夢想,隨著時間而有不同,但在四十歲前卻沒有一種中心夢想,或著說,沒有一個明確的人生目標或人生使命。

在台灣早期的升學主義壓力以及家庭經濟壓力下,少年的我只有一個夢想—考上好高中,好大學。考上大學後,只單純的夢想可以畢業,減輕家中的經濟負擔。大三大四時,夢想變成希望出國留學,拿到一個博士學位。深究起來,這些都不是真正的夢想,而只是隨波逐流的願望。1969年夏天我隨波逐流到美國留學,1974年拿到著名學府的經濟學博士學位,總算不負台灣父老的盼望,父母親家裡掛著慶賀的匾額,慶祝「公子」榮獲某某大學博士學位,算是給父母及親戚很大的面子。

獨一無二的計畫

我人生最大的改變是,取得博士學位的前一年,與妻子受洗成為基督徒。之後我的人生觀就不再一樣──我開始學習把自我為中心、事事靠自己,轉變為事事仰望上帝,例如找工作及日常生活各方面,總是禱告尋求上帝的指引。那時只知道基督徒的一生就是要「榮耀上帝、幫助別人」,但對自己的人生目標或使命並不清楚。

直到我四十多歲才體會到,一個人活在世上不能沒有目標,上帝創造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被造的目的。因此我開始花時間禱告和思考,寫下人生目標與使命,這些就變成我的「夢想」或生活準則。我的夢想實在不值得宣揚,但希望在這裡分享給讀者。我認為,我們不一定要立下大志向,也能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畢竟最後給我們整個人生表現打分數的是上帝。每個人的天賦才幹都不一樣,重要的是,如何盡力運用上帝賜予的天賦才幹,發揮最大的效果。

照表操練的過程

我的人生目標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屬天」的──將自己的生命完全獻給上帝來使用,希望在生命終點見到上帝時,祂會對我說:「你是一位忠心良善的好僕人」。第二層次是「屬世」的──我要作一個品格正直的人,並對旁人有影響力。「能影響他人」是很籠統的目標,不論上帝為我開啟哪一條路,從事什麼工作,我都要利用機會影響別人的生命往好的方面前進。為了達到這兩層目標,我寫下為人處世的態度與作法:

(1) 我將恆心過自制和自律的生活以培養及改善自己的品格。

(2) 我願將時間、才幹和資源奉獻給上帝使用。

(3)我將以真誠和仁愛的態度來與別人相處,並幫助別人。

(4) 我要努力傳揚耶穌基督的福音,讓別人也同樣享受到來自上帝的恩典與福氣。

以自己的生命影響周遭人,包括最親近的家人,重要的是過一個平衡的生活,也就是在教會及各樣服事工作、家庭關係與事業發展之間都能兼顧。我也寫下自己希望扮演的角色,算是「細則」,包括: 凡事認為是為上帝而作,因此做任何事都盡心盡力(與「屬天」目標有關);在家庭內,對妻子忠心愛護,對兒女愛心管教,孝敬自己的父母及岳父母,與原生家庭的兄弟姊妹及其家人和樂相處;在事業及社會上,對上司恭敬忠誠,對下屬有禮對待,對同事或朋友真誠相待等(以上與「屬世」目標有關) 。以上的人生目標,態度與作法,及細則大約有半頁,我把它印出來釘在牆上以便隨時複習反省。

自從我寫下人生使命與目標後,我就照表操練自己。在時間分配上盡量按照優先順序,過著事奉,家庭,及職業三個領域都兼顧的生活,慢慢的,我覺得生活越來越有力量,上帝也擴張我各領域的成長。耶穌基督教導我們,在生命的優先順序上要先尋求「上帝的國」:「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新約馬太福音六章33節),因此在「屬天」的事上多花時間,非常值得。

除了在教會及其他服事上盡力參予外,(我和妻子多次參與國外之短期宣教活動,最近一次到羅馬尼亞),我也養成一年讀聖經一遍的習慣,至今不曾停止。更奇妙的,我發現讀經禱告後,比較容易將事情和情緒交託並倚靠上帝。除了上班時間以外,多花時間與家人相處也是時間分配的原則之一。兒女小時參加許多課外活動和技藝學習,我和妻總是花很多時間陪他們,直到他們分別進入大學與高中為止。在職場上努力工作,與上司、同事和諧相處更不在話下。

意想不到的收穫

1996年是我人生的一大轉折點。我決定自工作二十多年的機構提早退休,從美國返台,應邀到成立不久的國立東華大學服務。決定之前,我不斷和家人討論及禱告,覺得回台服務符合我的人生使命,可以藉著教學,影響學生的生命,而且還可以多與年邁的母親及岳父母相處,以補長年在國外的虧欠。再說,教書的好處是寒暑假我可以回美國與家人相聚,所以仍然可以兼顧家庭。
事後回顧,覺得回台灣服務是上帝帶領,也是我人生中最有意義的十年,符合當初「影響別人」與「平衡生活」 的人生目標:

在東華大學,除了要求自己認真上課、指導學生之外,我要求自己以愛對待學生,儘量協助他們,包括就業升學寫推薦信等,也因此結交許多「學生朋友」。此外, 我與幾位基督徒老師以和教會牧者一起從事福音工作,以及一起開設「基督教概論」通識課程,讓學生認識基督教。在學校也盡量應邀參與服務性工作,與同仁和睦相處。

最教我感念的是,我和兄弟姊妹一起奉養年紀老邁的母親到她於2006年離世為止。同時,我也經常去探視岳父(岳母在我回台幾年後過世);妻子也因為我在台灣,就經常回台探訪父(母)親及家人,使我們夫妻之間也經常能相聚。由於夫妻雙方的親人都在台灣,我們有更多機會與雙方的親人見面,享受親情之愛與歡樂,也有更多機會將福音傳給他們。

很慶幸的是,因著我堅持寒暑假回美國與妻小相處,兒女深切感受到我們的愛,紛紛在高中時決志信主受洗。現在,他們的配偶都是敬虔的基督徒。女兒婚後家庭美滿,與女婿育有三個小孩,全家在西班牙宣教。兒子在大學畢業後,竟然決定來花蓮與我同住兩年,在附近教會擔任英語實習傳道,並在東華大學開始戶外英語教學事工。那兩年他不僅日漸成熟長大,我們父子關係也比以前更好。在這期間他認識一位東華畢業生,兩人婚後在宜蘭教書,後來再一起出國,目前在加拿大溫哥華維真學院攻讀神學。

人生最大的報賞

即使人生至此有許多幸福美滿的時光,但也有很多失敗的地方,例如與人相處,有時說話不得體,因而得罪同事,我通常都會先向對方道歉,所以與同事的感情沒受到影響。教導子女方面,也常發生管教方式錯誤,有時會以自己的價值觀來判斷兒女的行為,引起他們的反彈。例如女兒生小孩後有一次來信抱怨我們給她太多有關管教小孩的意見,認為我們不信任他們的管教方式,我和妻子便趕緊道歉,以後除非他們來請教,我們就學習少開口。

基督信仰是我力量的來源,如果去掉信仰,就不會有這些人生使命或目標。我的人生很平凡,沒有傲人的成就,也沒有累積很多財富,但我覺得生活很充實;雖然也有很多失敗的地方,但感謝上帝,賜我美滿合一的家庭,賜我相親相愛的兄弟姊妹,以及很多好朋友、好同事。盼望在最後的日子,聽到上帝對我說:「我給你平凡的才幹,你已經盡量使用它來服務社會,服務人群,是一個忠心良善的僕人,進來一同享受安息吧!」這就是我今生最大的報賞了。

2008年6月7日 星期六

本末倒置

本末倒置
溫英幹

那天下定決心買一個新的淋浴蓮蓬頭,是可以兩用的,可固定放在架上,也可用手操作,都很方便。原來的那個是買房子的時候就由建商裝設的,一直捨不得買新的,因為舊的還可再用,雖不方便,還是一直在用,用了幾十年。想想自己真的很笨。那個蓮蓬頭早就應該換新了。每天在用的東西,為什麼去屈就老而不便的東西呢。何況一個新蓮蓬頭的價錢只等於一頓請人吃飯的錢。

幾年搬家,把睡了好幾年,已經鬆軟的床丟掉,買一個全新的床;是最好的彈簧床,很結實堅硬,也睡得很舒服,對背腰都好。花大錢買好床是對的。我們一生花在床上的時間至少三分之一,為什麼寧願買品質差、質料軟、睡得不舒服、又對健康有損的床呢?

人經常是本末倒置的!經常將所有經力放在賺錢、放在打拼事業、放在「非永恆」的事上,一忙起來,家也不顧,親情也不管,所賺的錢,所得的名,所建的業,一個都帶不走,來時空空,去時也空空。真像聖經所說「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靈魂),有甚麼益處呢?人還能拿甚麼換生命呢?」(太16:26)

信主的對屬靈的事不熱衷,見主面時,空手去見。為什麼不在生前投資於永恆?投資於家庭和親情?當我們投資於永恆,等到屬世的、短暫的生命終結時,就是屬靈的、永遠的新生命的開始。

卡片傳情

卡片傳情

溫英幹

老友老王來電話謝謝我們寄一張結婚週年賀卡給他們夫婦,並說是他們這一生所收到最富意義的一張卡片。

多年前有一次翻讀舊日記,剛好讀到一段記載初三我所敬愛的導師在課堂上禁不起同學們的起鬨談到了他與師母認識、戀愛、結婚的經過,發現他們的結婚週年就在不久之後,一時興起,以越洋空郵寄一張結婚週年賀卡給老師。那時我出國已久,很久已沒和老師聯絡,寫好付郵後,也就不管了。隔幾週,竟然收到老師回信,除了祝賀我學業、事業順利外,還提到師母看到賀卡後竟然感動得哭出來,說從來沒有一個學生像我一樣記得他們的結婚週年紀念日。

這兩件事一直使我自己都受到感動,並體會人人都需要別人的關懷。別人在乎的是心意,而不是禮物的價值,中國人說「禮輕情意重,」很有道理。

美國是一個卡片文化盛行的國家,卡片店到處林立,郵局的收入一部份也靠傳遞卡片。生日、結婚週年、婚喪喜慶及各種節日、場合,卡片滿天飛,有時收到的感動不已,但有時成了形式後也會苦不堪言。例如聖誕節期,往往收到很多來自海內外的賀年卡。其中不少是「有字無心」,燙金美工印刷,裡面除了印刷好的賀辭及姓名鞠躬外,別無一字。寄者多半是公私機構老闆及人物或民意代表。你不回的話,可能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反正這些都是助理按著名單郵寄的工作,有沒有事後追蹤就不知道了。倒是親朋好友或學生親筆寫信封及賀辭及親筆簽名的就得好好處理。

近年來,實在是太忙碌,只能採用被動方式,不主動寄賀卡,有收到的才選擇性回卡。因此累積未回的卡片越來越多。細心的妻子觀察到了,說最近幾年收到的賀年卡越來越少了。可見仍然有許多有心人在作追蹤考核的工作!

夫妻親子間之卡片最不能缺少,生日、結婚週年、情人節、聖誕節,最好是卡片加禮物,以表達愛意。我最喜歡收到謝卡。給朋友一件小禮物或請朋友吃頓飯,不久,體貼的友人就會寄來小小謝卡,內容自然是感謝不盡之客套話。好處是接到這種謝函,內心高興,卻也不必禮尚往來再回一張。

送禮最怕的是禮物去了後一無消息,甚至見了面也沒聽到對方提起。這時心裡會忐忑不安,不知友人是否知道那個禮物是我們送的;如果不知道,這禮物就是白送了。

這感覺應該是人之常情,多年來我和妻子漸漸學習成為「體貼」的朋友,除了賀年卡不主動出擊外,親友送禮物或請吃飯,盡量儘速回以謝卡(或以電子郵件謝之);生日或結婚週年,只要事先記得,就寄賀卡;生病開刀以「祝君早日康復」卡片關心之;遇失喪親人之痛,則寄弔唁卡(sympathy)。

同樣的我們自己也接到不少卡片,生日、結婚週年等慶祝卡片外,還包括前些日子我眼睛開刀後收到許多友人關懷的卡片,前幾年父親及岳母之喪,收到弔唁卡片等。收到卡片後,內心經常是高興、感動或得安慰。多年下來覺得這些小動作的確是維持親情友誼的潤滑劑。小小一張卡片使接受者感動或安慰,使寄卡者喜樂及平安,豈不是所謂的「雙贏?」寄者無所求,受者得安慰,小小卡片使親情友誼更加堅固,其影響力大矣哉!

(原刊於台北天恩出版社「人生補羹系列第二盅」,《八方園蔬》一書頁97-99,後被美國《使者雜誌》轉載於2003年11/12月號。)

美國大華府地區台大校友會成立卅週年感言

美國大華府地區台大校友會成立卅週年感言

第十屆會長溫英幹


刊於2003年底校友會年會所發校友會年刊及通訊錄

1981年底我被選為第九屆幹事,會長是郭浩民學長。1982年11月27日年會,一口氣選出六位新幹事,只剩下我是「前朝遺老,」很自然的被推選為第十屆會長。這一屆幹事會副會長由徐世杰擔任(也是下一屆會長),文書張先正,財務李汝梅,會籍邱培律,通訊韓志超,總務杜立人,他們都是能人異士, 多才多藝。

大家平時都很忙祿,但為了會務,都願抽暇一起開不計其數的會議,計畫舉辦多項活動,通力合作,充分發揮團隊精神。

其中值得紀念的是1983年5月22日,校友會在銀宮餐廳舉辦餐會歡迎錢思亮前校長,約有八十餘位校友與眷屬參加,向錢校長致敬。剛好當時錢復校友擔任台灣駐美代表,當晚由錢復夫人陪同錢校長赴會。餐會中幾乎所有校友會的歷屆會長都來參加,並由李華斌學長開始一一致詞,講述校友會成立經過(與錢校長1973年四月來訪時鼓勵成立校友會有關)及歷屆活動,大家妙語如珠,博得不少掌聲。

遺憾的是錢校長此行是到西德和美國訪問,歷時一個半月,於6月回抵臺灣後,因勞瘁過度,住院治療,不幸於該年9月15日病逝。

9月24日在Walter Johnson High School舉辦電影欣賞會,我和徐世杰7月就預先親自到該校租借場地。兩部片子:「清衫客」及「年輕的一代,」在二十年後的今天我已想不起來其內容,也記不得為什麼會選這兩部片子,但當晚來觀賞的校友、眷屬及友人約有150人,也算一時之盛會(雖不如以後幾年校友會在NIH舉辦的電影欣賞會,到者數百人)。

1983年11月19日年會在福順樓餐廳舉行,有116位校友與眷屬與會,選出下屆幹事,並由幹事們互推徐世杰為會長。年會圓滿結束,通訊錄也如期出版;本期特色是加入歷屆幹事會名單,這個傳統一直保留,使校友們知道歷屆幹事會的成員,算是一種歷史文獻吧。年會結束時,多位校友們向我們說:「今年很成功,」也算是一種安慰與鼓勵。

經過兩年在校友會服務,我任滿鞠躬下台,至今心中仍然非常感謝一起搭配的「同工」們。因為在這屆任期中,我剛好幾次到國外出差,會務常由其他幹事們幫忙料理,特別是徐世杰兄,出力甚多。在校友會擔任幹事,大家都是義務出來服務,從未有爭權奪利的動機和行為,都發揮極佳的團隊精神,默默為會友服務,也從服務中學習,自己反而得到更多。

「施比受更有福,」也許就是我們奉獻時間精力最好的報酬了。歷年來見到校友會一直成長,幹事會舉辦活動越來越有聲有色,不覺已達卅週年,實為可喜可賀。回看自己,年華雖漸老,但看新竹,卓然卻成蔭,欣以小文為賀。

(附註:1994年(初)之「二十週年年刊」有各屆會長感言,我則缺席,也算是補上)

參與世界銀行對中國大陸的培訓工作的開始

參與世界銀行對中國大陸的培訓工作的開始
(兼紀念前輩故楊叔進博士)

溫英幹

登載於美國中文僑報:「華府郵報,」3.29.2002, P.14,
「華盛頓新聞,」3.28.2002, P.A10

註:本文和另一篇文章「上海今昔看」有些內容可能重複,但重點不同。兩篇均紀念中國經濟學家前輩楊叔進博士(1917-2001)。

一九七四年五月剛自美國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政治經濟系拿到博士學位,我到位於華府的世界銀行(World Bank)工作,於當時的發展研究中心(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DRC)擔任顧問(consultant),這是臨時性的工作,參與該中心的某些研究計劃。

次年十二月轉到當時的經濟分析及預測局(Economic Analysis and Projections Department,EPD)任助理經濟師(Assistant Economist),從此正式踏入世行的職業生涯。所謂「當時」表示這些單位經過歷次機構改組現在早已不存在了。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是聯合國的兩個特別機構,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兩個國際金融組織。我在美讀書時已分別在世行及IMF擔任過暑期研究助理的工作(一九七二、七三),所以對這裡的環境並不陌生。

在經濟分析及預測局最初兩年我在國際金融處(International Finance Division),負責OECD外援資料及國際資金流動的處理和分析,從處長Jo Saxe(美國人,一位牛津畢業的經濟博士,一九二四─八二)及其他同事那裡學習到許多有關國際收支和外債的知識。不久機構改組,我被調到同一局裡的比較分析與預測處(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Projections Division)任經濟師(Economist),從事宏觀經濟模型的操作設計和演算的工作。

在這單位學到不少宏觀經濟方面的知識以及實際經濟操作模型(operational model)和預測的技巧。該局主要負責全球的經濟統計蒐集分析及提供銀行其他營業部門經濟分析服務,包括宏觀模型的設計和預測。世行一九八零開始每年一度出版稱為世界發展報告(World Development Report,簡稱WDR)的專題報告,其中有關的統計及對全球的經濟長期預測即由該局負責。在預備一九八二年WDR時,其中要用的全球宏觀預測模型及結果就是由我負責設計和操作的。

大陸於一九七九開始經濟開放改革,一九八零年九月大陸取代台灣在世行及IMF的代表權,加入這兩個機構,並派遣代表分別組織執行董事辦公室。中國負責世界銀行業務的是財政部,IMF則是人民銀行。世行開始貸款給中國協助各項基礎建設,IMF則提供各種有關國際收支及財政方面的技術援助。從此以後中國真正的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迅速朝向經濟現代化之路。在中國早期的經濟改革過程中,個人也有幸參與微小一份,在本文中與大家分享當初在因緣際會中我這一位原本從台灣來,持有中華民國護照的「學者」,在兩岸關係還未解凍的情況下,如何會開始參與對中國的培訓計劃。

當一個開發中國家加入世行後,為了了解世行貸款投資項目(investment project)的評估方法和作業流程,通常會派相關官員來世行受訓,除了投資項目評估外,還可能包括專業部門,如農業,工業,教育等,的評估,以及宏觀經濟的分析方法。世行負責這項培訓(training)工作的是經濟發展學院(Economic Development Institute,簡稱EDI, 最近擴大組織改名為世界銀行學院,World Bank Institute,簡稱WBI)。IMF也有類似培訓機構,稱為IMF學院(IMF Institute)。這些培訓機構每年都按計劃和需要開設許多短期課程,從一個月到數天不等(早期尚有長達六個月的),地點有些在世行本部,有些在國外。在台灣尚未離開世行和IMF前,也有不少人參加過在EDI和IMFI的培訓課程,如前監察院長王作榮先生、現任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先生、及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總經理之施敏雄先生。

中國在1980年加入世行時,即派遣一個高級官員(司局長級)代表團到EDI接受培訓,讓它們了解世行作業、投資項目的評估方法、及宏觀經濟基本知識等,並帶他們參訪美國各地的公私機構,了解市場運作的方式。之後,中方對這種培訓工作大為欣賞,要求世行除繼續辦幾次類似訪美的高級官員班外,也到大陸開辦中級官員(處科長級)培訓課程,科目涵蓋宏觀經濟及部門計劃(指教育、農業、環境、人力資源、健康與營養、產業與金融等部門)。各科目由中國相關的部會指定一下屬機構作為合作夥伴(partner institution)進行開辦培訓班事宜,而由財政部人事教育司負責協調工作。

EDI當時負責宏觀經濟培訓工作的是一位資深的華籍經濟學前輩楊叔進博士(Dr. Shu-Chin Yang)。他負責上述第一次高級官員班的培訓工作,接著到上海與上海財經學院(現在的上海財經大學)合作開辦第一期的國民經濟管理培訓班課程,由財政部安排從全國各地調來約四十位中級官員及大學財經教師來上課,為期八週,內容包括基本經濟學,各種宏觀政策,及投資項目評估,這是一九八二年的事。

一九八二年底楊先生屆齡退休,EDI擬找一位通華語的經濟學者代替他來負責中國宏觀經濟方面的培訓,當時楊先生推薦我去。從十月開始經過幾度面談後,EDI的經濟管理處(Economic Management Division)處長卡歇爾Martin Karcher(法國人)同意僱用我從EPD調往EDI(內部轉調也像外邊找事一般)。

當時我正在負責世行一九八三年WDR全球經濟預測事宜,相當忙碌,而當時剛好老友華而誠(Er-Cheng Hwa)博士與我同處,並擔任代處長(acting division chief),與EDI商量後,決定我在WDR工作告一段落後於一九八三年三月一日正式調職;我的職稱也從經濟師改為培訓師(training officer,中文名稱是根據大陸後來的習慣稱呼。)

我要從事大陸工作,也要經過當時大陸派駐世行的執行董事辦公室同意。當時,也是中國派駐世行的首任執行董事是財政部的王連生先生,印象中他曾經請我吃飯,瞭解情況。附帶一提的是當時台灣的駐美代表是錢復博士(剛上任不久,接替調到沙烏地阿拉伯的蔡維屏先生),而我剛好擔任華府地區台大校友會會長,曾邀請也是校友的錢代表參加校友會的活動。

楊先生雖從世行正式退休,因他對中國經濟和世行業務的熟悉,EDI仍禮聘他為顧問(楊先生戰前由南開大學經濟系畢業,美國威斯康新經濟博士,來世行前曾任職聯合國亞經會,學理專精,經驗豐富)。同時聯合國開發計劃薯(UN Development Program,UNDP)看到中國在培訓方面的需要,撥款與EDI合作,統合兩機構對中國培訓的資源,在EDI成立UNDP/EDI 中國培訓計劃(Training Program in China),由楊先生擔任首任計劃主任(Program Coordinator),協調和計劃EDI各部門專業處(division)對中國官員和大學教師的培訓。

我在調職前除了忙EPD的工作外,也經常去EDI了解情況,並與楊先生及卡歇爾處長開始安排將在上海財經學院舉辦第二期為期八週的國民經濟管理培訓班課程(National Economic Management Course),預計自三月十四日開始,四月二十三日結束。這個培訓班由楊先生擔任班主任(course director),我為合作班主任(co-director也就是副班主任)。

安排的講員除了楊先生和我以外,包括世行和自美國及日本請來的專家。中國政府也派高級官員來講中國的改革計畫。我到任後三月九日即與楊先生聯袂啟程飛往上海。從華府杜勒斯機場搭聯合航空到舊金山,次日改搭日航抵成田,三月十二日楊先生與我和另一位EDI同事夏普斯頓(Michael Sharpston,英國人)先生會合於成田機場,改搭中國民航的波音727飛機,飛了三小時安抵上海虹橋機場。

當時的機場尚未改建,規模很小,剛好另一架國泰班機也從香港同時抵達,旅客擁擠在一起,我們三位花了兩個小時才通關辦完手續。初到上海,看到機場到處是著綠色軍服的警衛,對來自台灣的我看來很不習慣。入關前有一大招牌寫的是邊防檢查部Frontier Defense,令旅客怵目驚心。行李檢查很嚴,帶照相機或是設備進去,要填寫表格,並在出關時驗明帶出國,不然會被繳交關稅。(當時領行李的地方還沒有裝設轉盤,但次年我再度去上海時就加設了,可見進步之快。)一出海關門口就見到上海財經管理學院的王松年教授和外事處李處長及助理小曾來接機。我們三人被安排住在位於南京東路口外灘的和平飯店休息。

三月十四日到財院參加培訓班開幕式,並開始上課。當時的院長是姚耐教授,年紀很大,已不良於行,因此開幕式由兩位副院長郭森麒教授及龔浩成教授主持。開幕式由楊先生代表EDI致詞,我與夏普斯頓先生也以貴賓身份致詞。結束後,早上十點由我開始講課,介紹西方經濟學基本概念。這班的成員有三十五位,一半以上是各省及中央部會處科級官員,其他則是財政部所屬幾所學院的教師(講師與助教),年紀最大是五十三歲,最小三十歲;文化程度從初中到高中都有。其中一些教師年紀比我還大,因受文革影餉當時很多的資深老師仍是講師,還未升等,目前則早已成為正教授和博士生導師,或退休了。費用方面,學員上課費用由他們所屬單位提供。EDI講員、講員費及差旅費用由EDI負擔。

上海財院是大陸財政部所屬的六個大專院校之一,其他較有名的有北京的中央財政金融學院(現中央財金大學),大連的遼寧財政經濟學院(東北財經大學),武漢的中南財經學院(中南財經大學)。為了和EDI合作,上財特別設立一對等機構稱為上海國際經濟管理學院,事實上是一個單位,兩面招牌。

當時的上財位於上海市虹口區的四川中路上,與上海外語學院比鄰,各項設施都很簡陋,很多學員們在自己單位都是主管及官員,現在擠住在學生宿舍,四人一間,居住環境及伙食都不理想,但他們的學習熱誠很高,並未抱怨。

對長期受到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及中央集權計劃經濟影響的學員們而言,大都是第一次接觸到西方經濟學,許多觀念都是以前所沒有的。例如借款要付利息,貨幣有時間價值,都是新穎的觀念。而讓他們很感興趣的是物價如何決定;因為長期以來在大陸的物品都是按計劃價格交易的,在西方自由市場內商品的價格會由市場供需來決定很難了解,除非到國外走一趟。

投資項目的經濟評估是最後一單元,很多學員反映,是他們收穫最多的一部分,使他們了解進行投資應考慮經濟效益與成本,並用一套符合經濟理論的評估方法。EDI之後在大陸開辦許多投資項目評估課程,培養一批能承擔評估世行投資項目的專家,並能自行培訓國內外的工作人員。例如,世行負責和中國投資銀行(China Investment Bank)合作,編寫工業投資項目評估一書的是現已退休的蘇傳緒(Edgar Su)先生。農業方面則是比我稍後轉調到EDI,但資歷比我多的孫伯泉(Peter Sun)博士,此是後話。

在上海六週,住在黃浦區外攤的和平飯店,是當年最好的飯店之一,另外一家是位於淮海中路的錦江飯店。和平飯店有北院和南院,北院住的多是外賓,我們住北院,住宿費用每天約人民幣四十元,對當地居民而言已是很貴了(大學老師的薪水每月只有一至二百人民幣)。

當時採用外匯券制度,匯率是美金一元兌換人民幣一點四七元(之後慢慢貶值)。和平飯店後面不遠處就是友誼商店,專供外人及華僑用外匯券購物,以國外的生活水準而言東西很便宜。我與楊先生每天一起吃飯上課,夏普斯頓先生則偶爾會加入我們吃飯陣營。財院派車來接我們去上課,車程約二十分鐘,中午回旅館午休後再回校。週末假期財院安排招待講員去各景點參觀,或到蘇州杭州旅遊。

三月初天氣仍冷,旅館有暖氣,但學校沒有;政府規定冬天時長江以北的地區才能有暖氣。我們都要穿衛生衣褲才能禦寒,還好回到旅館就好了。上海當時仍很落後,夜間開車不許開大燈,只能開小燈,這情況到次年我再去上海就改變了,夜間開車一律須開大燈。大家衣裳也很保守,男的穿中山裝,女的大多穿藍色衣服,不施脂粉。和平飯店是殖民時代英租界留下來的建築,房子及設備都老舊,但剛好開始改革開放,只給外賓居住,而上海和北京地區,旅館很少,外賓越來越多,供不應求,常常是一室難求。

因為是第一次參加辦班,我從頭到尾足足在上海待了六週,加上來回停留,離家共七週。從寒冷的三月初到陽春的四月底,是我在世行工作時出差最久的一次。楊先生待到四月十日飛北京與財政部官員商談未來培訓合作計畫,四月十五日再回上海,十七日返美。夏普斯頓先生及其他講員來了又去,由我負責接應協調的工作。

最後一部分的投資項目分析課程,由卡歇爾先生親來授課。他於四月九日抵達,並主持四月二十三日的結業式。學員對課程內容和師資安排、學習到的功課評價都很高,特別是投資項目分析是當時中國最需要的觀念。

大概是我們負責的幾位待在那裡的時間較久,學員站起來說了不少好話,給我們很大的安慰與鼓勵;例如有一學員說:「覺得這次學習非常好,講員的水平很高,尤其是楊先生、溫先生、卡歇爾先生、王松年先生及預備班的老師。」有一位學員說:「溫老師在當初上課時怕講台發出聲嚮影響上課情緒,天氣很冷,仍脫鞋上台,」令我受寵若驚。培訓班雖然結業,但學員們要留下來寫心得報告,到四月二十七日才正式結束回到原單位。其實他們在三月一日即開始上所謂的預備班,由上財老師授課,教一些基本的經濟和會計方面的概念。

我於四月二十四日自上海啟程返美,經東京,在帝國飯店(Imperial Hotel)住兩晚。在此數年前與妻小曾返台探親,在返美途中過境東京,也住在這家五星級旅館。此番舊地重遊,但只是我一個人在逛銀座。日本各方面的進步和待客的過度禮貌和大陸各方面的落後及一般商店店員對顧客的冷漠無禮形成強烈的對比。四月二十六日從成田機場搭機回到華府杜勒斯機場,坐計程車回到家中,妻子和八歲的女兒、四歲的兒子在家門口玄關迎接,七週的分離,兩小雖然興奮跳躍,但好像已不大認得爸爸了!

此後直到一九九零年,我在EDI投身於中國官員和大學教師的宏觀經濟領域的培訓工作中,每年數次出差到中國擔任EDI方班主任辦理培訓班,親眼目睹中國經濟改革的快速步伐。除了上海外,北京的中央財金學院也是我的另一對口合作單位。與這兩校,加上國家計劃委員會,財政部等政府機構,合作開辦過數次國民經濟管理,國際經濟管理,政府財政與預算,投資項目評估等課程,對象是中央及地方政府部門中級官員和財政部所屬大專院校老師。

在華府本部也主辦過兩次中國高級官員宏觀經濟政策研討會,對象是中央或地方司局長及官員,在世行本部上課及帶領他們到紐約及加拿大財經機構或公司參訪。一次在一九八五年,由楊先生任班主任,我為副主任。另一次是一九八八年,由我擔任班主任。

九零年後中國財經方面的人才已有不少,加上一九八九天安門事件的衝擊,EDI對中國的培訓計劃資金開始縮減,而將重點放到其他新加入世行的國家如越南,俄羅斯,外蒙古等去了。

楊先生擔任EDI/UNDP中國培訓合作計畫第一期主任三年後再度退休(約一九八六,其位置由世行另一位同仁李成樑Bob C. Li博士接替,繼續執行第二期計畫),應聘到中國天津的南開大學擔任國際經濟研究所創所所長,對提升中國的經濟學水平及提供改革開放政策貢獻很多。九零年代以後,他年事已高,身體也不適長途旅行,就定居於馬利蘭州Chevy Chase,但對中國經濟仍密切注意並發表許多文章(已結集成書於前年在大陸出版)。他於去(二零零一)年四月四日逝世(生於一九一七十一月二十日,享年八十四歲),距今已將滿週年。回憶楊先生對我的愛護與指導,可謂良師益友,斯人已去,但學者風範長存,謹以此文來紀念楊先生。

(二零零二年二月二十五日於台灣花蓮)

公教存款優利,有其道理

2005.10.13  中國時報

公教存款優利,有其道理

溫英幹

最近陳總統談話要考慮調整退休軍公教人員百分之十八優惠存款利率,銓敘部也將進行修改規定,調降十八%優息存款額度,而且最快今年底即可實施。有些人認為「目前已是零利率時代,應維持社會公平」而主張將優率存款制度廢除或調整(本辦法已不適用於一九九四年後進入軍公教系統的人員)。其實這種看法只看到局部,而沒有考慮整體,也是本末倒置的看法。

退休軍公教人員之退休金到目前為止都是「恩給制」,也就是說,除了本人每月自薪資中扣繳小部分一定比例之款項納入退休基金外,政府財政負擔大部分退休金。一般恩給制退休金之計算及領取有三種形式:領月退、領全退,或兩者按規定比例混合發放。在計算退休金時都會考慮退休人員預期餘下壽命及服務年資等因素,利用複雜的精算方法計算出每位退休者的退休金,並用一種接近資本預期報酬率的貼現率來換算成「現值」(即未來每月應領取之金額一一折現成退休時之現金總值。)貼現率越高,現值越低,所領全退額就會越低;反之則全退額越高。

就以筆者所熟悉之美國方式而言,退休人員所領的全額退休金是假設這筆錢可由退休者自由支配,投資在比設算的貼現率高的標的物上,來過比單領月退更好的生活;或利用這筆全退額來從事別種用途,例如還清房貸。因此一般所用的貼現率就較為保守(約百分之四至六),大致接近退休時的存款利率。

台灣的情況則不太一樣,因當時政府財政無法負擔低貼現率來給較高的全退額,而選擇了較低的全退額(至少是隱含這種用意),也就是較高的貼現率,然後再用高存款利率,使採用全額退休者能維持與月退者相當的收入。這也隱含政府是採用隨收隨付的方式,以現行稅收來支應過去退休者的退休金。

我們可以用以下「簡化」的例子來說明:假定退休金經過精算後每年可領到六十萬元(相當於月退金五萬元),平均預期可領取時間為二十年,在計算全退時就要考慮用哪種貼現率來計算全退額。假定採用百分之六貼現率(大約是美國一般公司恩給制的算法),可用財務計算表算出全退額大約為六八八萬元(半退則依一半比例,餘類推)。假如用百分之十八的貼現率計算,全退額就減少到三二一萬元。退休者對這部分不領月退(五萬),而選全退,將領到的全退額三二一萬元,放在百分之十八優率存款中,則退休人員實際在領取退休金時就已犧牲了巨額全退金。

他們每月領取的本來就不是目前的利率報酬,而是「退休當時」的預期報酬或恩給金制。因此我們不能只看百分之十八「優利」而眼紅的認為退休人員收受了高額利息。通常領取優惠利率後,其每月總收入應該和領月退者相當。領取高利率的退休者也不必心虛,以為自己領的真是高利率存款,事實是:選擇領全退額的金額本來就已縮水。以目前低利率的理由,想來降低這些人的存款利率,對他們是種嚴重失焦的剝削,反而違反社會正義和公平,而且也是政府的背信表現。

其實如眾所周知,政府當時用高貼現率原因,主要是要減輕財政的負擔,除非改變貼現率,讓領全退者拿到較高的全退金,政府實不宜將這些退休人員的利率降低。如果訂定新辦法,在適用舊辦法下的退休者,也應享有「祖父條款」的保護新法,不溯既往,即過去適用者應不受新辦法的規定與影響。

最後,有人批評台灣軍公教退休人員待遇過高。這是指退休金每月收入和退休前月薪之比例(稱為代替率)與其他先進國家相比,相對而言的確非常高。主要原因是近二十年來台灣經濟發展迅速,人均所得大幅提升,軍公教人員的薪水也水漲船高,計算退休金的公式可能沒有多少改變,才產生這種現象(大陸亦同)。軍公教人員退休金成為別的行業眼紅的對象,但卻與優利存款沒有太大關係。

(作者曾任世銀年金管理局高級經濟研究員,現為東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上海今昔看

上海今昔看

溫英幹
(花蓮、國立東華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

登於美國中文僑報「華府郵報」3.22.2002, P.14;
「密西根新聞」6.14.2002, P.11轉載。

一九八三年春我代表世界銀行經濟發展學院(Economic Development Institute, EDI,現已改制為World Bank Institute) 參加在上海財經學院舉辦第二期為期六週的國民經濟管理培訓班課程(National Economic Management Course),自三月十四日開始,四月二十三日結束。

這個培訓班由剛自世界銀行退休,擔任世界銀行/聯合國開發總署(UNDP)中國合作培訓計畫首任主任楊叔進先生擔任班主任(course director),我為合作班主任(co-director也就是副班主任)。安排的講員除了楊先生和我以外,包括世行的專家和自美國及日本請來的專家。我於三月九日與楊先生聯袂啟程飛往上海。從華府杜勒斯機場搭聯合航空到舊金山,次日改搭日航抵成田,三月十二日楊先生與我和另一位EDI同事夏普斯頓(Michael Sharpston,英國人)先生會合於成田機場,改搭中國民航的波音727飛機飛了三小時安抵上海虹橋機場。

當時的機場尚未改建,規模很小,剛好另一架國泰班機也從香港同時抵達,旅客擁擠在一起,我們三位花了兩個小時才辦完通關手續。初到上海,看到機場到處是著綠色軍服的警衛,對來自台灣的我看來很不習慣。。入關前有一大招牌寫的是邊防檢查部Frontier Defense,令旅客怵目驚心。行李檢查很嚴,帶照相機或是設備進去,要填寫表格,並在出關時驗明帶出國,不然會被令繳交關稅。取行李的地方也沒有裝設行李轉盤,一切設施都很陳舊。一出海關門口就見到上海財經管理學院的王松年教授和外事處李處長及助理小曾來接機。機場外房子不多,道路簡陋。我們三人被安排住在位於南京東路口外灘的和平飯店。

三月十四日到財院參加培訓班開幕式,並開始上課。當時的院長是姚耐教授,年紀很大,不良於行。我們與他見面後,開幕式由兩位副院長郭森麒及龔浩成教授主持。早上十點由我開始講課,介紹西方經濟學的基本概念。之後六週,除了楊先生、夏普斯頓先生和我以外陸續有數位講員來到分別授課。學員有三十五位,大多是從中央及地方政府的中級幹部,即處科級官員,加上從財政部所屬院校來的講師級老師。課程於四月二十三日結束。我從頭到尾參與這次的課程,一方面是因為這是我調到EDI後第一次上課,另一方面也要瞭解辦班整體過程以便將來辦班時的參考。

在上海六週,住在黃浦區外攤的和平飯店,這是當年最好的飯店之一,另外一家是位於淮海中路(以前著名的霞飛路)的錦江飯店。和平飯店有北院和南院,北院住的多是外賓,我們住北院條件較好。當時大陸採複式匯率,對旅遊方面採用外匯券制度,專供國外人士使用,匯率是美金一元兌換人民幣一點九七元。

和平飯店後面不遠處就是友誼商店,專供外人及華僑用外匯券購物,以國外的生活水準而言東西很便宜。當時大學老師的薪水,除了一些老教授最高每月可領到三百元人民幣,一般老師的月薪只有大約一至二百,工人可能只能領到五十到七十五元。旅館每夜的宿費約四十元,飯食大都在和平飯店八樓餐廳解決。這個餐廳在當時算是有名的上海菜餐廳,廚師手藝算是一流。飯店地下室有理髮廳,由一揚州老師傅負責,價格也很便宜(理髮及半身按摩費時將近兩小時只費八點六元,洗髮吹風一點六元,在街上理髮只要五角)。

我與楊先生每天一起吃飯上課,夏普斯頓先生則偶爾會加入我們吃飯陣營。有一晚上我們三人所點的菜如下:扒鴨一隻、桂魚一尾、青菜一盤、肉絲筍片湯,加上白飯,共計三十四元,合美金約十七元(新台幣約七百元),以旅館的價位對我們而言還算合理,但本地人則吃不起,他們在一般餐廳用餐就便宜多了。財院每天派車來接我們去上課,車程約二十分鐘,中午送我們回來休息後,下午再去。課餘和週末財院則安排旅遊節目;我們到過市區或近郊的豫園(城隍廟商業區)和玉佛寺等地,也到杭州、蘇州及無錫旅遊。

當時上海市區建築老舊,大多是一九四九前的建築;郊區才開始有新建築。二次大戰前,上海市區為列強瓜分為租借區,分為日本區、法國區、英國區和德國區。南京東路一帶屬於英國區,淮海中路屬法國區,四川中路屬日本區。和平飯店在原來之英國區,建築反映英國風味。財院位於原日本區,有不少日式建築,其中有虹口公園,內有文學家魯迅之墓。

南京東路和淮海中路一向商業繁盛,是上海最熱鬧的兩條街。據估計,每天在南京東路靠近外灘這一段行走的人就有一百萬,可說是人頭鑽動,摩肩擦踵。路邊還預留小洞讓人吐痰。每天一早,外灘就擠滿來散步運動的人潮。外灘在南京東路口,憑臨黃浦江,對案就是浦東地區,當時尚未開發,一片低地,人煙稀少,過去有定時渡輪可通。

每天早上在外灘最引人注目的是集體練太極拳,由義務指導發口令,多時有上百人參加。旅客也可進去,沒人管。外灘旁有一公園,就是著名的黃浦公園,在英租界區時代,傳說公園門口掛有一牌,上寫「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現在大家都可買票進入,當時票價是人民幣五分。

外灘與黃浦公園在入夜後有一奇景,就是無數的情侶在外灘憑黃浦江邊的欄杆旁排成約一公里長隊伍在談情說愛。他們都是面對浦東,背對行人。晚餐後我們喜歡到外灘散步,並欣賞這些人潮。公園內石椅上更是座無虛席,都是情侶。主要原因是市內可供男女約會的地點不多,來公園一來人多,而來經濟實惠,所以成為約會的好地方。據說當時有退休的員工擔任義警,每到晚上十點就會手拿手電筒在黃浦公園內巡視,見到還沒離開的情侶,還會用手電筒照他們,叫他們:「太晚了,快回家。」

在上海期間我最喜歡去的地方是福州街的新華書店,從和平飯店步行仍須約二十分鐘才能走到。大陸國營的新華書店在上海及北京的門面都很大,都有約四層樓。當時書架很便宜,我曾一口氣買了十本經濟方面的書(多是與大陸流行的馬克斯政治經暨有關,少有西方經濟學的教科書)共只花人民幣十二元。不過有一套紅樓夢,經大陸學者整理過的「脂胭齋重評石頭記」重印乙卯本,以線裝書方式發行,定價五十八元(約合美金三十元)是我買到最貴的書。另外還有科技書店及外文書店也頗具規模,但不如新華書店大。每個書店都擠滿人,可見國人好學之風。來買書的外地人也很多,他們都藉著到上海出差的機會買書回去。

上海的雜技團表演是值得觀賞的節目,地點在上海雜技劇院,終年都有演出。約有三十位受過特別訓練的團員表演民間藝術如疊羅漢,竹竿頂碗碟等,配上音樂及鮮豔衣裳,驚而不險,水準很高。劇場為圓形,演出時間約兩小時,外賓不少。看後印象深刻。之後在北京也看過北京團的演出,覺得這些雜技是中國文化的精彩一部份。另外的娛樂節目是和楊先生去觀賞京劇(即平劇),地點在勞動劇場,票價才八角。我們看的劇目是玉堂春,即妓女蘇三與王公子的故事,我不懂京劇,經楊先生解說,稍微開竅。

次年(一九八四)的三月十八日至四月七日與上海財院合辦「一般投資項目計畫」(General Project Planning)課程又到上海。這次與著名經濟學家James Henderson教授同行一同教課。他與Quant 教授曾合寫過一本六十及七十年代很通行的個體經濟學教科書Microeconomic Theory-A Mathematical Approach。他的夫人Anne Krueger時任世行研究部副行長兼總經濟師,兩人都從明尼蘇達大學請假到華府,他被聘為EDI顧問。我們兩人分別授課,從他那裡學習到不少經濟學界的事(他已於數年前在Duke大學任內去世)。

我們這次住在和平飯店南院,因北院已客滿。南院條件比北院差,價格則較便宜,一天約人民幣四十元(已開始貶值)。 這時上海已開始有些改變,例如晚上開車必須開大燈,服裝也有一點點變化。我又去觀賞一次雜技表演。時隔一年仍覺表演精彩;票價是一元。

一九八五三月至四月在上海與財院合辦國際經濟管理培訓班,我對上海就熟悉多了。以後幾年我每年都會去上海一兩次,也開始見到少數台灣同胞到來;初期拿台胞證住宿費用還有打折。現代化旅館也逐漸興建,如希爾頓,西拉頓等國際連鎖旅館都在上海建館,費用比照國際標準。

虹橋機場也在擴建。在世行工作期間我最後一次到上海是一九九○年,剛好在天安門事件後一年,大陸全地仍籠罩著這事件的後遺陰影。這時上財已遷往國定路新校區,佔地廣,建築新。八○年代每次去上海,覺得它都有變化,但總體而言,又覺得變化不算太大,也許是經常去而不覺得其變化的迅速。

一九九九年十月從台灣經香港飛上海參加台大經濟系同班聚會,由同學黃維祝兄與助手親臨虹橋機場迎接。機場已是現代化建築,機場外高樓擠立,人潮洶湧。坐上小巴士我們走進上海到南京高速公路直往蘇州,只費時四十分鐘就到目的地。黃兄在蘇州開設羅馬磁磚工廠,自己建有招待所,設備一流。

第二天,他租一巴士司機帶我們同學去外灘和浦東做半日游。外灘上鋪滿地磚,乾淨清爽。有新建隧道直通浦東。從浦東新建金融大廈向南京東路及外灘觀望,我看見了綠瓦覆蓋的和平飯店,及無數的高樓大廈,不禁百感交集。上海國際機場也正將要由虹橋移到新建的浦東機場。

距最近一次來上海是一九九○的事,十年不見,上海已脫胎換骨成了相當先進的城市。高樓大廈取代了昔日的老舊建築,現代化的馬路隧道取代了當年年久失修的道路。上海又成了中國的標竿都市。

第一次到上海我剛好快滿四十歲,兩岸關係仍然緊繃;而此番重遊已是快步入花甲年歲,兩岸關係在一九八七台灣解除戒嚴後已解凍,台商到處可見,聽說目前有三十萬台胞住在上海。

二○○○年四月初隨當時校長牟宗燦教授去杭州開會及訪問上海東華大學。我帶著內人與本系鄭治明院長夫婦也一起去蘇州參訪黃維祝兄的工廠並訪問上海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這是內人第一次去中國,一切都感新鮮。

在上海我們住新錦江飯店,靠近熱鬧的淮海中路。原是老錦江飯店,現經過翻修改建已是一流旅館。而淮海中路兩旁的商店也已不輸先進國家大都市的街道。店員都是笑容滿面,客氣可親,與八○年代時的冷漠比較簡直是兩個世界。我們去福州街的上海書城買書,原來就是以前的新華書店,已改建煥然一新,規模宏大,是我旅行各國看過的最大書店。買了約十幾本書,費人民幣六百元(美金七十三元)。大陸人民所得已提高不少,以美元換算雖然偏低,但物價仍算便宜,以購買力平價方式計算,其實際匯率可能是一元人民幣抵一元美金。

回首前塵我很欣慰我曾經在中國經濟改革的浪潮中參與一點心力。上海從殖民時代的繁榮後曾昏睡將近半世紀,它現在又站起來了。我覺得在政治立場上我們也許有不同的感受,但我們不能逃避現實。預期大陸的經濟將繼續快速發展,有如七○年代台灣的高速成長一樣,而台灣的經濟已達高所得水準,成長速度不會太快,其發展也不能獨立於大陸。上海是大陸經濟起飛的標竿,一直生活在上海的當地人或在九○年代前後才去大陸的台商也許沒有我這種經驗:將昔日與今日作個跳躍式的對比,我看到兩幅(或好幾幅)非常不同的舊新世界的圖畫。這兩幅圖畫往往使我情緒激動,悲喜莫名。

最後要提的是,我數度與楊叔進先生一起到中國─上海或北京─上課。他於一九八六年二度自世行退休,轉到天津南開大學創辦國際經濟研究所,對提升大陸經濟學水準和提供經濟改革政策與方案頗多貢獻。楊先生在九○年代後因年事已高,就較少去大陸。二○○一年四月四日病逝於華府(生於一九一七十一月二十日,享年八十四歲)。

在楊先生去世近一年,僅以本文紀念經濟學前輩楊叔進先生。

溫莊四合院今昔看

溫莊四合院今昔看
溫英幹
原載《晨曦心影》,人生補羹系列第四盅,台北天恩出版社,2005年6月,頁195-198

人的一生如四合院,隨著時間,需要裡外日益更新。
從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九年,十年的光陰裡,我在台灣省新竹縣橫山鄉的沙坑村鄉下度過童年。我將近六歲的時候,父親調職到沙坑國小擔任校長,全家搬回沙坑老家,住在學校旁邊的一棟日式建築的校長宿舍。然而,童年時期記憶深刻的,卻是祖居的四合院生活。
清乾隆年間,先祖來台墾荒,子孫後來定居在橫山鄉山區。橫山及鄰近鄉鎮都是客家區,一般傳統住家都是四合院格局。
沙坑位於關西鎮與竹東鎮之間,有公車經過,成為居民往返附近城市的要衝。從沙坑公車站牌往山區福興村方向步行約一小時,先翻過矮山頭,經過八十分村落,進入山區福興村的馬福村落,沿著馬路走下,穿過一墩小橋,再上坡,進入一座四合院,就是我的祖父母和其他溫姓族人的居住地方,我們稱為溫莊。(圖:舊貌,約1960年代)

曾祖父生有六子,溫莊四合院的正堂住的是第五房的子孫;四合院左邊一排住著二房的部分親族;右邊一排是第六房-我的祖父,及親大伯的住處。從正堂、左右邊房有門通到後面及兩邊延伸的屋子,住著大房部分及四房的親族,形成院中有院的群居地,如不小心,也會走迷路。另外在八十分有好幾家四合院,住著大房另外部分及二房的親人。至於三房的親族則在沙坑的三合院,就在學校旁,我們經常去玩,有時也住在那裡。
五十年代大家都很貧窮,這個四合院的用材簡陋。天井是黃泥鋪的地,房子除橫樑用大木撐住外,牆壁是以黃泥巴土敷成或用土磚砌成。沒有私用廁所,而是在四合院外面搭一草棚,內挖大坑,上面以兩片木板覆蓋,中間隔開。上廁所要小心翼翼,以免出意外;如廁完畢,也沒有什麼手紙,而是用竹片清理善後。廁所內所積累的糞便,都是以後農耕時的肥料。
吃的是粗茶淡飯,客人來時才殺雞買肉招待,刷牙用牙粉。食用水則搭竹筒,沿山將山泉引到四合院,再分流入各家的水缸內;竹筒相連,有如輸油管,是滿有智慧的作法。電燈在當時才剛開始使用,因此晚上只點一盞小電燈,但比起日據時代可是好多了。每個家庭設備簡陋,當時還沒有收音機,更不用說電視。天井裡經常有雞鴨成群走動,不時傳來狗吠聲,真正是「雞犬相聞」。
祖父家,進門是客廳,牆上掛著擋雨的蓑衣,及不同的鋤田工具。向左進入廚房,傳統式的大灶,上有兩個大鍋。那時用撿拾的樹枝當燃料,後來有了煤球就省事多了。再向左進入,是一間睡房,擺兩張傳統有頂及四個柱子的木頭床鋪,各有紗帳環繞,避免蚊蟲來襲。與父母同住的家庭,幾乎沒有私生活可言。睡房角落放有尿桶,晚上睡覺時會聞到陣陣尿騷味。
族人大多以耕田為生,每天上山在梯田中耕作。親族中知識份子不多,大部分長輩只讀過幾年私塾,認識些漢字。堂兄們大都只有小學畢業。家兄及幾位堂兄讀過師範,成為小學老師,加上家父是小學校長,都是受到族人尊重的一群菁英。我是親族中第一個考上省立新竹中學讀高中的,每次回鄉都受到讚揚;後來讀大學,更是風光。出國留學前,祖父已過世,我特地往溫莊向祖母與其他親族辭行。吃過宴席後,親族數十人在四合院當中分為幾排照相留念,這些黑白照,是我海外珍藏的相片之一。
悠悠多年過去,我留在美國打拚,成家立業,回台省親時,偶而也會到四合院看看。隨著台灣經濟快速的發展,四合院房子已逐漸整修,變成磚牆及現代式玻璃門窗,但人口稀少,年輕人大多出外謀生,只剩下已成祖父輩的堂兄嫂們留守。一九九六年自美國退休返台任教後,有時回鄉掃墓,我也升等成為族中長輩了。
最近回到鄉下,四合院又完全改觀,正堂及兩邊房子都採新式建築成為中西合璧的樓房,裡面有現代化的設備,電視、自來水、瓦斯、西式廁所、或磁磚地等,一無所缺。雖是比鄰而建,仍然是四合院格局,而天井早已鋪成水泥地了。許多久居在外的族人,紛紛回到故居將當年破舊的房舍重建進駐。當年我們要步行一小時,回途還得肩挑、手提親人送的地瓜、蔬菜、竹筍等山產。現在從沙坑開車可以直達四合院門口,只要十分鐘。我去時,四合院外停了幾部汽車,可見擁有便捷的交通工具,很多人選擇居住鄉下了。但是四合院的住民,除了少數知道我們外,其他都不認識,有點「笑問客從何處來」的味道。
四合院仍在那裡,只是內外已蛻變,屋主也不同,想到聖經傳道書寫的:「一代過去,一代又來,地卻永遠長存。」心中頓覺悲喜交集。每個人的生命不也應立足在永恆的地基上,又時時求善改變,去舊換新嗎? (圖:新貌,約2004)

遲來的答案

遲來的答案
原載美國《真愛家庭雜誌》33期,2007年1月號,頁21
英幹

兒子小時接受上馬桶如廁的訓練。當他在馬桶上時會要我們走開(go away),獨自上完大號之後,會用中文大叫一聲:「好─了─!」妻或我就會儘速衝過去幫他擦屁股完成「善後工作」。
想不到三十年後,我們的小外孫也在接受上馬桶訓練(在美國稱之為toilet training)。當他上了馬桶,也會叫我們走開(go away),上完大號之後,就會大叫一聲:「D-o-n-e!」這時妻或我也會儘速衝去廁所幫他善後。
沒想到,簡簡單單的一句「好了」,我們在三十年後才由小外孫口中得知最貼切的翻譯─”Done”!

給東華大學經濟系93級本屆畢業同學之贈言

給東華大學經濟系93級本屆畢業同學之贈言
6-07-2008
溫英幹老師
各位93級畢業的經濟系同學們
你們好。這學年我請假在國外,沒有能夠陪你們度過東華大學大學生最後一年,是很遺憾的。你們這班是我在東華十一年來使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班。因為教你們兩門必修課,因此從你們那裡學到不少功課。我雖然年紀比較大,仍然覺得只要上帝給我多一天,都有我學習的地方。
功課之一,是我們當老師的不是只有教書,而是要和同學打成一片,我們之間是師生,也是朋友。因此我嘗試記住你們每一個人的名字,這點我做到了。也因為如此,我覺得與你們這班特別親近。功課之二,其實是我在東華教書的理念之一,就是能以自己過去失敗或成功的經歷來和你們分享,也許對你們的未來規劃有所幫助。老師除了「傳道」、「授業」及「解惑」外,我覺得還要加上「輔導」(當時沒這名詞)。
我的觀察是:在學校功課好是一件很好的事,但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在社會上積極做人,在品格上鍛鍊自己。在社會上真正成功的人,不一定是學校裡功課頂尖的同學,而是在出校門之後,努力工作,並歷練自己品格的人。
希望畢業之後,常與同學們彼此聯繫,也與老師們保持聯繫。彼此幫忙的效力是很高的。
好多同學將讀研究所深造,大部分同學準備就業或服役,不管如何,在這畢業的前夕,我祝福你們諸事亨通,凡事順利。

2008年6月2日 星期一

「成公階級」甘苦談


「成公階級」甘苦談
溫英幹
原載於台灣 宇宙光雜誌 2008年3月號 頁54-56

我們育有一女一男。兒子最近才結婚,還沒有小孩。女兒與她在美國大學時的白人同學結婚,至今已經八年多了,生了三個非常可愛的外孫,兩男一女。我們因此升級為外公外婆,晉升「成公階級」,也成為許多親友羨慕的對象。為了看孫兒,我們夫妻一年要跑好幾趟,從華府到芝加哥,開車十三個小時,或搭飛機兩小時,去探望他們,四年來,來回無數次,雖累卻樂此不疲。女兒、女婿歡迎我們到訪,因為可以鬆一口氣,也可藉機會晚上外出,將孫兒交給我們照顧;孫兒也非常歡迎我們去,因為公公婆婆會返老還童陪他們玩,帶他們去逛商場、遊樂場、買玩具、在麥當勞吃快樂兒童餐。而我們兩老也藉此機會重新體驗帶幼兒的喜樂,稍稍彌補當年忙於上班無法全時間陪伴孩子的遺憾。2007年9月他們搬到西班牙西北角的拉可倫亞,成為長駐當地的宣教士,彼此見面的機會就少了些。


永遠關心
雖然聖經告訴我們不要憂慮,要將一切交託給上帝,但妻對兒女及孫兒仍有許多掛慮:擔心女兒全天候帶三個小孩太辛苦、孫子營養不夠,擔心遠在他方的兒子起居飲食。我常對她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不必太操心。」不過說歸說,無法阻止她的牽掛,母愛的關心永無止境。
兒女小時我們管得很緊,例如不能花太多時間看電視;出去外面玩,一定要在半夜以前回家。女兒在高中正值叛逆期,經常和媽媽頂嘴,希望有更多的自由。但妻的回答經常是:「在家就該遵守家規。」上了大學,女兒就很乖,凡事問我們的意見。兒女在我們生日、結婚週年時寄來言詞感人的卡片,聖誕節送禮物。我們與兒女關係良好,是上帝很大的賜福。
兒女長大結婚後,相較於以前,最大的不同是現在我們會多聽他們的意見。女兒懷孕後,看了很多育嬰資料。產後,妻幫女兒坐月子,由於中外的坐月子觀念大不相同,女兒對妻準備的麻油雞或當歸湯等不感興趣,我們就沒有勉強她吃。另外華人的做月子傳統是不可洗頭(甚至有人主張不可碰水),這套方法在美國就不管用。美國孕婦生完小孩,回到恢復室不久就下床走動,不止洗頭洗澡、還大吃冰淇淋、水果及冷飲,似乎也沒什麼後遺症,一樣活到八、九十歲。我們也只能用中西體質不同,來解釋為什麼洋人可以吃冰淇淋,華人不可以,但女兒寧願聽美國醫生的話。例如,華人做月子要足滿月才能出門,但女兒兩個禮拜後就帶小寶貝出門作秀去了。

主客易位

自從有了外孫後,就像廣告詞「打電話,服務就來」,妻經常去女兒住處幫忙。女兒全天在家,比上班還累,所以很歡迎媽媽來協助照顧。每逢假期,我也經常與妻一起去女兒家住幾天。現在她很佩服我們當年的堅毅精神:白天上班,下班後還要從保母處將兒女接回家照顧。
在女兒家,我們一定要問她如何餵食小嬰兒、要做什麼菜、到超市要買些什麼等等的問題。主客易位,女兒和女婿是一家之主,我們作客的都要聽她的。不過,暑假時女兒一家回娘家,我們恢復主人的身份,生活瑣事方面,女兒就得聽她媽媽的,而我這個老爸負責打雜的工作,除了為外孫換尿片,也經常受命出去買孫子要吃的食物,但做得心甘情願。
聖經說:「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創世紀二章24節)是很有道理的。妻時常告誡我,女兒家中的事,不要多管也不可多嘴,更不要強人所難。有一對資深的祖父母建議我們新科祖父母,「錢袋要打開,嘴巴要閉緊。」也就是要我們學習尊重新科父母,但買東西給孫子不可小氣。客隨主便應該是父母與成家的兒女之間相處的原則:他們回父母家度假就守我們家的規矩;我們到兒女家,就遵守他們家的規矩。這樣才能相安無事。(註)

認識代溝


兩代之間在許多方面觀點都不大一樣,可以說是代溝。「成公」之後,與下一代的家庭相處,有幾種不同之處:
一、 價值觀念:不是指信仰的價值觀,而是對事、對物的價值觀。舉例而言,早期從海外移民到美國的華人,習慣使用抹布擦拭桌子、爐台、廚台,用玩後將抹布洗乾淨,晾乾後再使用。有時抹布已經成為爛布,還捨不得丟,就用來擦地板或擦洗車子,直到抹布不堪折磨被「除役」為止。但兒女習慣用紙巾,一大把一大把,用玩就丟到垃圾桶。對我們從小被教導要節儉的人而言,這種行為實在太浪費了。
二、 教養小孩:女兒訓練小孩晚上就寢及早上起來的方式是我們不及的,很有規律。兩個較長的外孫,一個四歲,一個兩歲,每天晚上大約七點半上床。上床之前要念故事書給他們聽,之後為他們禱告,他們就乖乖上床入睡。半夜很少起來哭鬧,經常一覺到天明。所以夫妻倆在小孩睡覺後,約有三小時的時間,可以做事。隔天早上七點,小孩起床;白天,午睡兩小時,很有規律。回想以前,我們白天將小孩交給保母,晚上一家團聚,對小孩的就寢時間就比較放任,所以他們有時晚睡。女兒小時後,每晚我們都為她讀故事書,到了兒子,因為我們工作太忙,這方面就疏忽了,至今引以為憾。暑假期間,女兒一家回來,飯前及外孫睡覺前,我們都會一起禱告,聽到兩小清脆的說:「阿們!」甚覺感動及喜樂,真是「孺子可教也」!

看來兒女真的長大了,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放手。

******************
(註):以上兩段內容曾登載在美國「真愛」雜誌2007年9月號一篇有關祖父母採訪稿中—見林敏雯:「初為祖父母」,頁9。
附言:
婚姻的設立,乃是為著夫妻間彼此幫助,為著保守,護衛,並發展他們的道德上及精神上的品德,並為生養兒女,且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韋斯敏斯德信條第26章,第2節,1646;趙中輝譯)

2008年6月1日 星期日

初中─竹東中學─回憶

青澀年少憶東中 (1958-1959)

溫英幹

(本文之精簡版登載於「國立竹東中學」慶祝60週年校慶特刊中(2006年)。本文文末附上當時同年級,一直是我好友,曾廣森先生之回憶文章。6/01/2008整理。

轉學東中

我於1943年生於竹東鎮,那時在二次大戰期間末期。我是道地客家子弟,先祖於清乾隆時代來台墾荒,後定居於新竹縣橫山鄉。父親(溫安谷先生)在日據時代畢業於台北第二師範,原是小學老師,光復後調到內灣國小擔任教務主任,1949年調升橫山鄉沙坑國小校長,我們全家因而從內灣移到沙坑,我也在沙坑國小就讀到畢業。1956年我畢業時,教育部在當時張其昀部長的規劃下,以新竹縣作為小學升初中免試升學的試辦區(那時好像還沒有「國中」的名稱)。由於學區不同,我們沒有資格進入最近的縣立竹東中學,橫山鄉原先沒有中等學校,為了免試升學,匆忙設立一所橫山初中,父親擔心新設的初中品質不良,因此安排我和另一位同學張建平考入省立中壢中學初中部。
當年父親雖貴為一校之長,薪水是非常微薄的,照顧當時一家九口的生活已經不容易了,實在無力負擔我在外地求學的「龐大」住宿費用(月薪不到1000元,我的外宿費用大約要接近200元)。父親就想辦法將我與建平的戶籍遷到竹東鎮,讓我們從壢中轉學到竹東中學初中部。就這樣,於1958年二月,我和建平在壢中讀了一年半後,轉學到竹東中學初中部,但我和建平仍住在橫山鄉下家中,每天搭巴士上下學。
那時東中除高中部外,還有初中部。我與建平都被編到初二丁班,據說是初中二年級幾個班裡平均成績最差的一班。當時是依能力分班,以及男女分班。大概是甲、乙是女生班,丙、丁、戊是男生班;另外,初二己班是實驗班,男女合班。到初三才又再行編班,除實驗班成為初三甲班,男女合班外,初三乙、丙兩班為男生班。其他女生全都到山下女生部,由瞿惠生老師擔任分部主任。而校本部除了高中部及初三之外,初中部初一、初二都是男生班。(1959年秋,教育部實施審辦高中,縣辦初中,東中校本部變成省立竹東中學,分部成為縣立竹東國中。)
我們兩人編入的初二丁班,導師是彭文夢神先生(三十九歲),教我們音樂。蔣琳老師(四十歲,原籍江蘇淮安)教國文;孔昭楊老師(三十三歲,原籍河南新安),幾何;胡雲亭,地理;黎西河老師,體育與童子軍;劉嵒鉅, 代數。其他科目老師都不復記憶了。(其他老師見曾廣森「東中回憶」一文。)

初二導師(彭文夢神先生)

彭文老師是音樂老師,也是我初二己班的導師。除了教我們音樂外,在生活上也給我們許多指導,是我在初中時給我印象很深、很好的老師。他經常利用上課或導師時間教導我們(也可說是訓話)。以下對話是從我的日記抄下來的:
「把你用一千遍用功的時間來背誦一個單字或解一個代數題目更有用!」「我常常告訴你們,做一件事情要有耐心和努力;我們要把注意力集中來唸書才可以。」那陣子我幾乎每天在對自己說「用功」,但卻沒什麼表現,老是東摸西摸,胡思亂想,準備功課就很沒有效率。彭文老師的話有如一根刺激勵我讀書。
當時的校長是本地教育家蘇瑞麟先生,從無到有,篳路藍縷,創辦竹東中學,從初中到高中,嘉惠地方子弟。彭文老師有一天對我們說:「蘇校長非常努力,時常讀書。有一天我看他讀一本英語課本,就問他說:『你不是會唸英文嗎?』他答道:『會唸不一定懂。』他又向我反問:『你對音樂很有才能,不必太辛苦研究啦。』我說:『不行,不研究不會進步的。』他說:『這就對了。』從這對話就知道蘇校長的為人了。」現在看來還很有意義。蘇校長也是很有智慧、有辯才的人。
那年端午節,彭文老師說:「端午節我是沒有吃粽子的。小孩子全去我岳母家去了,所以我們不必包粽子。在你們沒有粽子吃的時候我們有粽子;在你們沒有雞肉吃的時候,我去殺雞來吃。過節時,一次殺幾隻雞,放得臭了,再來請別人吃,人家是不吃的。所以你們要破除這迷信。人家說農曆新年初三不可殺雞,但我家照殺不誤。」那時沒有什麼冰箱冷凍設備,彭文老師有這種先進不俗的看法,我至今仍然佩服。
1987年八月彭文老師來美國探親,到馬利蘭州洛克威爾地區離我住處不遠的友人曾萃玲老師家訪問。(曾老師為洛克威爾地區華人圈有名的鋼琴老師,其父親曾金榮先生當年為新竹縣教育局督學,與家父及彭文老師都是很熟悉的朋友,母親李櫻妹老師,就是我們東中初中部的老師,但沒教過我。)我應邀去看他。一進入曾老師的家門口,他看見我,就笑說:「我以為溫安谷校長來了。你和令尊長得很像。」我當面向他道謝當年教導之恩,不過也有點納悶,在他擔任我的導師那學期,家父和他都沒有對我提過他們是好朋友。將近半世紀,現在我仍然對彭文老師滿懷感激,他的確是一位好老師。

初二生活

我們這班學生成績算是較差的,裡面也有很多調皮搗蛋的學生,初中生大概都比較叛逆吧,有時還會和老師公開頂嘴。有一位女老師陳燕娘,甫自大學畢業,長得嬌小美麗,教我們英文,有時同學會開她玩笑,甚至和她吵架、頂嘴,害她哭笑不得。其實陳老師與我還有親戚關係,她父親是我祖母之親弟弟,五舅公鄧耀基先生,因此她也是我的表姑媽。記得初二下有一天下午(正確日期為1958年七月五日)我在沙坑村鄉下公路旁雜貨店閒逛,剛好她回沙坑五舅公家省親,搭巴士離開回竹東,見到我還笑著對我溫言寒暄,我很有禮貌的回應,後來才發現自己下半身只穿一條內褲,上半身為汗衫,有點不好意思(當時生活環境不佳,小孩穿內褲在鄉下走來走去是常態)。不久她就離開竹東中學,到台北做事,結婚,以後就沒有她的音訊了,但到現在這位陳老師,也是我表姑媽,嬌小美麗的身影、溫和軟語的雅姿,仍然使我印象深刻。
初二下學期結束後,我拿到成績單,有學年平均成績,卻沒有名次。我就持成績單找教務主任鄭棉壽先生(三十八歲,福建龍溪人),他調出成績後,在我的成績單名次欄大寫「壹」字,我竟然是初二丁班第一名。大概是因為成績較好,初三我就被調到績優班的乙班,由孔昭陽先生擔任導師。建平則仍分在丙班,後來沒有升學,作裁縫師,也有一技之長。

初三改班

初三時學校有大改組, 所有女生都到山下分部去了。以前的己班成為甲班,仍舊為男女合班的實驗班。成績較好的戊班,現在成為乙班。其餘的男生合併成為丙班,算是不打算升學的放牛班。我和幾位同學被編到成績較好的乙班。與我一起到新的乙班的有廖雲志、余繼林(後早歿)、羅吉春、彭盛義、鄒正茂(是我大姑媽的兒子,表兄)及呂德修。導師為孔昭陽,教幾何,國文為陳棟材(二十九歲,福建廈門),英文為教務主任鄭棉壽(三十八歲,福建龍溪),及蘇校長合教(校長教一節,鄭主任教五節),地理為羅光明(三十一歲),理化劉東星(三十二歲,天津市),生理衛生金銳光(三十九歲,湖南邵陽)。

初三導師(孔昭陽先生)

導師孔昭陽,本是海軍軍官,提早退役,在一家國營公司做事過,因故對公司不滿,辭職轉來本校任教。他我在初中時的學科啟蒙老師。我轉到東中時,吃虧的是數學與理化兩門課。初二下,東中已經開始教第二學期的幾何,由孔老師教。壢中初二上學期還沒開始教幾何,所以我和建平對於第二學期的幾何根本不懂。第一次幾何平常考,我糊里糊塗亂寫答案,本以為不及格,沒想到竟然得到班上最高分,被孔老師注意到了,還當眾誇讚我一番。
另外,我在壢中並沒有打好英文的底子,在東中分到較差的一班,更是沒有多大進步,因此我的英文成績一直不好,影響到我後來出國時,吃虧很多。理化的進度也不相同。(高中時我的化學也很差,與初中基礎沒有打好有關。) 倒是我的數學相當不錯。小學算數都是班上第一,到了初二開始上代數,我的潛力就發揮出來了。初三為數學競試,我得到初三組代數冠軍,奠定以後我在高中及大學,以及讀研究所,數學成績優秀的基礎,對我以後修習經濟學專業有很大的幫助。
擔任初三乙班的導師,孔老師很關懷學生,曾關起門來向我們這男生班,解釋青春期生理變化時應注意的事項。當時老師新婚不久,在同學的鼓譟下,向我們透露如何與師母認識、追求她,最後結成連理的經過,我們這些小蘿蔔頭聽得如醉如痴,有如讀一本浪漫小說。
孔老師是位外省人(原籍河南新安),卻將一生奉獻在新竹一個客家小鎮的初中裡,退休後仍住在學校宿舍裡。我出國後,有時自美返台回到新竹鄉下,仍會設法去探望他和師母。舍弟英文也是他的學生,我們倆多半會一起去。每次師母都準備一些點心招待我們,他們永遠顯得年輕優雅。
2003年九月底,我剛好在新竹,打電話向他問候,並問師母好。沒想到,電話中傳來他平靜的聲音:「她最近過世了。」我一時呆住了!師母美麗端莊的樣子仍在眼前,怎麼這麼快就走了?忽然想起,這時他們已年近八十了。不論我在何時何地,都會記得他這位老師,因為他曾在我們年輕時付出關愛,有如澆水在含苞待放的花木。目前孔老師已經搬到桃園女兒家住,頤養天年。(對孔老師的感激懷念,我曾經寫一篇文章「吾念吾師」,收在台北天恩出版社《心園雅歌》一書,2004年五月初版。),

初三生活

轉到東中後,我就住在沙坑家中,也是父親任校長的宿舍,每天坐新竹客運經營的巴士上下課。當時大姊絢美在新竹客運擔任車掌,住在內灣,假日才回家。賺的薪水大都拿回家貼補家用。大姊初中畢業後,因家境不好,放棄升學,開始做事,後來遇見大姊夫曾前富,內灣人,也是客家;她結婚後努力持家,生有四個小孩,一男三女,都有所成,特別是她婆婆晚年癱瘓十數年,都由大姊任勞任怨照顧,曾獲得模範母親匾額,是一位了不起的賢德女人。
當時大哥英樹剛從台北師範音樂科畢業,在竹東國小實習,和我一起搭公車上班。有一次(確切日期為1958年五月二十三日)大哥稍微遲到一點,巴士已來,我上了車,回頭看到大哥拼命在車後跑步追趕巴士,雖然女車掌示意,但巴士司機(姓姜)卻不肯停車,以致大哥只好搭下一班(可能一個小時以後),遲到上班。我年紀小,也不敢說話,只能望影興嘆,我的眼淚也差點掉下來。那天大哥在追車長跑的型態,一直浮在眼前,因為此事,我心情低落,無心看書。早年車輛很少,也沒有私家車,沒趕上公車,只好遲到,而遲到是相當嚴重的事。這件事我一直記得,而且對那位巴士司機很不諒解。這也體現出華人不肯變通的個性。有時看報紙會看到「好心的司機」,所謂好心,就是會體貼別人的人。如果真的要和這位司機理論,遲到的人也沒理由贏得辯論,因為司機本身這種行為也沒錯,他是依規定而行,只是這種人沒有人情味,也是沒趣的人。法外人情,司機大可停一下車子讓大哥上來。後來我寫一篇文章記述此事,為了求證,打電話給大哥,他卻說已經不記得了。(「童年的情、理、法」, 收在台北天恩出版社出版《晨曦心影》一書, 2005年六月出版。)
大哥長我五歲,經常鼓勵叮嚀我要用功。但是我在初中時老是花很多時間讀課外書,本科的書倒少專心。大哥勸我不要讀小說,將時間放在書本上。他也不贊成我隨他和父親的腳步去讀師範,而鼓勵我去考大學。大哥的督促與愛心的培養使我後來稍有所成,其功不可沒。

搬到竹東

初三上開學後 (1958年九月中),報紙上登載新竹縣國小校長輪調的消息,裡面也有父親的名字,他將從沙坑國小調到新竹市光復路上,埔頂地區的龍山國小。由峨眉國小的鄭書聲校長調沙坑國小。在沙坑地區,這是大新聞。每天都有地方人士及國小老師來家裡向父親致意,有恭喜的,有不捨得的。但接下來就是搬家。龍山靠近新竹市,生活費用較高,學校沒有宿舍。考慮到我在東中上學,大哥在竹東國小教書,大姊在內灣,靠近竹東,因此決定先搬到竹東鎮。還沒搬家前,父親做了調查,房子每月租金一百八十元,當時已經很貴了。但後來決定搬的地方是竹東鎮東華里東寧路五二一巷八號,為三間房,兩間為臥室,一間飯廳間客廳,租金每月三百元,而父親薪資每月不到一千元,房租是一大負擔。幸好,當時大哥大姊都在做事,可以稍稍幫忙。租處靠近竹東中學及竹東國小,只有地面一層,房東姓吳,是竹東世家。另外一邊隔成另一家,也是相似的格局。廁所似乎在外邊,多家共用。1958年十月,我們搬到竹東鎮租屋而住。弟妹紛紛轉學到竹東國小。
住在竹東,沒有通車之苦,我經常留在學校讀書。不過常常不專心讀,有時會看小說,文學作品。大哥經常督促我用功,要我專心讀書,考上新竹省中。初三上我的成績列在全班第十名,成績最好的是幾何、代數及公民,英語常在不及格邊緣。下學期我就努力多了。

比賽、投稿

初二下時曾被推舉參加訓導處舉辦的辯論賽,時為五月間。高中組題目為「反攻時期民眾力量重於軍事力量」。初中組題目為「品德重於學問」。評定結果我獲得初中組第二名,也得到團體優勝乙組(反面)。我得到的獎品,除了獎狀外,是一個筆記夾子及一本信紙,約有當時新台幣十元的價值。當時還是高唱反攻大陸時期,公共活動及作文都要配合。訓導處在那學期還舉辦「保密防諜演講比賽」,分別有高中、初中兩組獲勝者。初二時國文的「佳作選讀」建議書籍之一是蔣中正總統的「蘇俄在中國」,我讀了一陣子,一直要強迫自己去讀完,但是否讀完已經忘記了。可見當時的讀書風氣。
還有一次的辯論賽(可能是初三時),也推舉我參加,我們正反兩方的題目是「自動與被動哪種重要」。我本身贊成「自動」重要(可能是因文生義),我這組卻抽到「被動」重要,不知如何來準備,後來似乎也用我看來是硬嗷的方式得獎。
當年學生參與學校校刊的編輯寫作,我曾經寫了幾篇短文、小說,都被採用登出。可惜編輯的高中學長不擅校對,登出的文章錯誤百出,不忍卒讀,也是初中的一些不成熟的寫作練習。

日記風波

我曾在初一時就開始寫日記,後來就停了一段時間,那時期的日記也被我燒了,至今後悔莫及。1958年二月轉到東中後,於五月二十二日起又開始寫日記,是自己手裁的空白筆記本,記到七月十五日。之後我買一本「風光日記」是精裝的,開始寫暑假日記,但繼了五十天後,初三上開學時,要求繳交暑假日記(為暑假作業之一),我就把那五十天的日記撕下來,交上去。記得辦事員把所有學生的日記收了,往紙箱一丟。當時年記小,也不知道要回來,就如此繳交。九月八日日記上還寫:「可惜,空忙了五十天的日記,竟在今天註冊時忍痛割下來交給訓導處。割下一剎那,我竟沒有勇氣再寫。所幸,頭腦的意志給我堅強起來,使我再振作起來。」但這振作在幾個星期後就萎縮了,初三寫了一陣子就停停寫寫,到高中之後才較持續,上大學之後,則幾乎每天都記,一直到現在已過花甲之年仍然養成記日記的習慣。
早期不一定每天記載,大學開始就幾乎每天有記。受到胡適終生寫日記的影響,寫日記對我的人格塑造很有幫助。在初中時代及高一,我的人際關係不好,經常受到別人的嘲諷,高二後我就成為較受歡迎的人,與我經常在日記裡反省有關。我小時的脾氣似乎不好,初中時還常打罵弟妹出氣,使父母生氣,或在學校與同學吵架對罵。到高中以後才個性慢慢改變,不會常跟人吵架。高中開始經常寫日記,到大學後每天都寫,現在仍然養成這個習慣,至今已經累積四十五冊日記。(2008年為第48冊;1976年開始每年用一本美國出的Daily Reminder Stabdard Diary,紅皮硬面精裝,據說胡適也用這種日記本,一天一頁,還很方便的。)

考取竹中

1959年夏天初三畢業時報考桃竹苗地區最好的省立新竹中學,放榜時,我們東中這一屆報考的有六個同學被列正取,包括我這班的盧昌平、呂德修,彭錦南,甲班的皇甫河旺、曾廣森、彭明正。我則可能因為某些科成績未達標準,倖列備取第一名。孔老師見到我,笑著拍拍我的肩說:「考得不錯,應該有希望進去。」果然,竹中錄取了所有三十六位備取生。從此離開位居半山、風景秀麗的竹東中學,步入更大的都會新竹市,開始人生另一個重要成長階段。

註:溫英幹校友,縣立竹東中學初中部畢業(1959年夏),之後畢業於省立新竹中學,獲台大經濟系學士、經濟研究所碩士,及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政治經濟博士等學位。之後在美國首都華盛頓任職於聯合國所屬世界銀行,擔任經濟專家二十多年。1996年起返國在花蓮新設立之國立東華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暨經濟系任教。曾任該校大陸研究所所長、國經所所長兼經濟系主任。現任該校經濟系專任教授,兼職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理事。溫校友還擁有美國特許財金分析師資格(CFA)以及中華民國證券分析師資格。


附曾廣森先生回憶東中之文章

東中回憶

曾廣森

曾廣森校友:東中初中部畢業(1958),省立新竹中學畢業,後畢業於師大教育系及教育研究所,曾任省立竹東中學教師,台中縣督學、新竹縣政府主任秘書、新竹科學園區主任秘書職。

關於我們初中的生活,確實也是直得回憶的人生階段。我初一、初二都是己班,名叫實驗班,因為竹東中學是美援指定的社會中心實驗學校。我們是白老鼠,未經調查或志願就被指定編到該班,而且是當時少見的男女合班。現在所謂本土教育,我們幾乎半世紀以前就已經實施了。因此我們初中的社會科、自然科是綜合課程,社會科不分歷史、地理、公民都從竹東里鄰開始認識,到新竹縣,再到台灣省。自然科也不分博物、理化、工藝,從學校校園的植物、家禽、動物、木工、板金、車床開始,從近到遠,從潛入深,很有趣味。
初三改組,我被編到甲班仍然是男女合班,也就是說從初一到初三都是實驗性的男女合班。因為需要升學才開始讀一般的歷史、地理、公民、博物、理化。初三分班,校本部只有三班,甲班雖是男女合班,但已無實驗班之實,與全是男生的乙班同為升學班,而丙班也都是男生,被視為就業班。
英幹就讀的初二丁班,是否是初中二年級成績最差的一班,我不知道。但是戊班和己班比較好是事實。己班是實驗班,男女合班,其他各班皆男女分班。
確實初三時所有女生都到山下另成分部,一直到省辦高中、縣辦初中,女生部才獨立為現在的竹東國民中學。在之前,山上的校區(校本部)和山下的分部男女生都屬於竹東中學校總部,畢業典禮時,甚至許多分部也一起,似乎週邊有九所分部。
老師已不復全都記憶。黃傑寰老師教國文;彭玉琹老師教英文;鍾惠孚老師、孔昭陽老師教幾何;劉喦鉅老師、林祺濬老師教代數;瞿惠生老師、羅光明老師教地理;邱德芳老師、陳棟材老師教歷史;彭蘊籓老師教理化;劉德彰老師教體育;賴榮來老師教勞動服務;.蕭如松老師教美術,彭文夢神先生教音樂;.黎西河老師、彭誠晃教童子軍。其他科目老師都不復記憶了?以上名單只憑記憶,也許會張冠李戴。

巴城中華基督教會三十週年感言

從頭一天開始
(巴城中華基督教會三十週年感言)

溫英幹

教會成立的頭一天
一九七二年八月二十日上午九時,陳俊榮弟兄(那時尚未封牧)的太太開車來接我們夫婦、陳藹倫姊妹、姜家齊弟兄到他們家(Lampost Lane)參加初次家庭禮拜。出席這次禮拜的大人共有十二位:名單如下:陳俊榮、林彥卿夫婦,奚周聯珠,馬良卿,林國欽、曾秀芬夫婦,董學暢,閔太太,陳藹倫,姜家齊,溫英幹、吳桂英夫婦;加上幾位小朋友─陳弟兄夫婦及奚太太的小孩。沒想到這次家庭禮拜就成為本教會成立紀念日。那天早上由陳弟兄講道,內容是有關十字架的道理,講得甚好。中午大家在陳家包餃子吃,休息過後,下午三時大家又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附近由黃文廣教授及夫人盧璟英所帶領的查經班參加聚會,由黃弟兄帶領查約翰福音第二章,五時結束。

我們的得救經歷與事奉學習
桂英在稍早數週參加使者協會主辦的夏令會已決志信主。 八月二十日這天兩場聚會對我生命有很大的影響。那天晚上我記載下我的感想:「今天覺得靈性已開,欲接受耶穌為我救主,臨睡前與桂英一起禱告並看聖經,自羅馬書開始看起,讀兩章,只花十分鐘而已。桂英心裡甚是喜悅。」第二天我自認開始成為基督徒,但仍然沒有真正決志,或者說是得救的確據。
參加這一次家庭禮拜後,有一段時期幾乎每週日我們夫婦都參加陳弟兄家的家庭禮拜,下午則去黃文廣弟兄的查經班,對我真正決志信主都有很好的幫助。有一個主日(同年十月二十二日)早上我們都有點累,不想做禮拜,我自己就暗暗說,如果有人來電話相邀就去,因為平日陳弟兄或來載我們的董學暢博士都不來電話的(當時我們還沒有車子)。奇妙的是那天早上十時,陳弟兄竟來電通知說董先生要來接我們去。好像是逃不過神的力量,我就去做禮拜了。但開學後有一陣子我們又軟弱下來,以忙碌為藉口常常不去教會,直到該年十二月十七日主日周主培牧師來證道。聚會完了,陳弟兄把我介紹給他,他要我一起禱告,他唸一句,我也重複一句:「從現在起我要讓耶穌為我救主。」說如此便可得救;我也因為這番禱告真的決志信主。
一九七三年復活節本教會借Loch Raven Baptist Church舉行第一次洗禮,包括我和桂英在內共有八位受洗(其他六位為章成棟、林素貞、鄧景川、尤燕元夫婦、陳藹宜、陳黎初),由華府教會張子華牧師證道及主持洗禮。這是本教會初結的果子。這天對我們夫婦意義特別重大,一起受洗,神對我們的恩典何其高深!自此後我們夫婦也開始在教會學習事奉的工作;我擔任過崇拜領會及財政,桂英則擔任會計,並用她的專業建構教會初期的財政系統。
一九七四年五月我自霍普金斯大學得到學位畢業了,在華府的世界銀行做事,全家也搬到離華府較近,但又可去巴城聚會的Laurel。但該處離公司仍然稍遠,上下班很不方便,遂於一九七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搬到較近的College Park。同年十二月十二日開始離開孕育我們四年多的巴城教會而到Rockville的馬利蘭中華聖經教會聚會至今。

陳牧師夫婦的拓荒工作
一九七○年代早期巴城只有黃文廣夫婦所主持的華語查經班,還沒有華語教會。陳牧師師母當年憑著神的帶領來到巴城拓荒設立教會。在一九七二年底以前陳弟兄仍在周主培牧師創辦的使者協會工作,一面在巴城發展教會。一九七三年初左右,神安排應家秉弟兄自台灣中信局退休來美,接替陳弟兄在使者的工作,陳弟兄自此留在巴城全力發展巴城教會。之後兩年這段期間教會資深的兄姐如方鋒培夫婦、姜家齊夫婦等協助陳弟兄夫婦預備教會的正式成立。他們一起起草本會章程,成立職員會、董事會、申請立案等非常辛苦。一九七四年六月十四日本教會正式登記為現有名稱,數週後七月七日陳弟兄被按立為牧師,巴城教會終於成為結構齊全的教會,距當初第一次家庭崇拜已近兩年。我們在陳牧師的帶領下奮勇往前。牧師夫婦對我們會友的照顧,不論是屬靈或是生活各方面,又是另一篇章,不能盡數他們的辛苦了。
回首前塵,巴城教會竟已度過三十個年頭,實覺神恩奇妙,不可思議。從三十年前頭一天開始,巴城教會在陳牧師、師母的帶領下就是定意要將福音傳給巴城地區的華人骨肉同胞(腓1:5);雖然陳牧師多年前已息勞歸主,但蒙神賜福,他們辛勤耕耘的果效卻長遠存在。如今教會聳立在一片大地上,人數也從頭一天的十二位大人、幾位小朋友增加到二百多人,除了感謝,還有驚嘆:神的帶領與賞賜何等奇妙!謹以此文紀念陳牧師,及獻給從教會開始頭一天到今日仍然忠心耿耿、謙卑順服服事神的僕人陳林彥卿師母和其他兄姐。

註:Baltimore Chinese Christian Church, Baltimore, Maryland 巴爾地摩中華基督教會,在美國東部馬利蘭州之巴爾地摩市。本文寫於2002年夏,本應該刊載於該教會「三十週年特刊」,但因編輯疏忽,遺失電子檔,因此沒有包括在內。

亟待耕耘的東歐禾場--羅馬尼亞短宣報告

亟待耕耘的東歐禾場--羅馬尼亞短宣報告
溫英幹、吳桂英
原載於《神國雜誌》第11期,2008年3月號,頁20-24
(圖片不一定與原刊一樣)
●初抵羅馬尼亞首都
2007年11月2日傍晚我們夫婦(溫英幹與吳桂英)飛抵羅國首都布加勒斯特國際機場。通關後,見到來接機的陳啟芳傳道和一位王姊妹,感到分外親切。陳傳道來自香港,現任基督教華僑佈道會(Chinese Overseas Christian Mission,以下簡稱COCM,總部在英國)歐陸工場聯絡幹事,在歐洲各地巡迴宣道,經常來協助布市華人教會,大家稱她為陳老師。為了帶領我們這次的短宣,陳老師特別在幾天前從英國趕到布市。
我們抵達時已是星期五傍晚,進城的車子很多,從機場到預定的住處花了兩個多小時。華人教會的鄭弟兄以豐富的晚宴招待我們。當晚住在「福音中心」,這是教會在市區中心所租的一座公寓,只有一房一廳,當作教會辦公室、傳道人臨時住處,以及平時禱告會和上課培訓的場所。第二天開始直到11月12日離開,陳老師安排我們住在附近一對熱心的年輕夫婦金弟兄家;九月份本教會短宣隊兩位隊員才住過這裡,現在又來接待我們。




●羅馬尼亞政經近況
羅馬尼亞土地面積是臺灣的6.6倍,但人口與臺灣幾乎一樣。在宗教信仰上屬於基督教國家:東正教徒86.8%,更正教徒7.5%,天主教4.7%,其他包括少數回教徒及沒有宗教信仰的人(2002年普查結果)。羅國在1990年脫離共產主義統治,目前是共和國體制;十七年之後的今天在經濟上還是一個中等所得的發展中國家,2006年每人平均國民總所得為美金4850元(鄰國保加利亞3990,土耳其5400,波蘭8190,匈牙利10950)。
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在2007年元旦同時加入歐洲聯盟(EU),使歐盟成員增加到27個國家,人口共約5億。這兩個國家與許多富裕的歐盟成員如德國、法國、義大利相比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特別在經濟及政治制度上將會面臨重大改革。為了使較為貧窮的新會員國在經濟上能趕上原有的歐盟國家,歐盟總部近年來大幅援助這兩國改善基礎設施,使這兩國的經濟發展迅速。

●布市華人教會背景
中國大陸在1980年代改革開放之後,陸續開始有人移居到包括羅馬尼亞的東歐地區經商。1990年代湧入羅馬尼亞的華人越來越多,他們大都來自浙江溫州與青田地區,少數來自河南洛陽、開封及鄭州,主要在布市東北方高粱地街(Str. Colentina)尤羅巴地區(Europa)租攤位做批發生意,販賣來自中國的產品。
1994年6月神差派COCM張堯勳牧師帶領七人短宣隊來到布市華人聚集作生意的地方一一探訪,召集幾位信徒,開始團契聚會。之後經常有傳道人來為他們講道、傳福音。1995年夏天來自芝加哥的李明仁宣教士開始到布市幫忙,1996年第一批十三位信徒受洗,1997年找到布市浸信會伯大尼教堂作為主日聚會場所直到如今。2000年4月正式成立布市華人教會,主將得救及聚會人數一直加添。可惜李明仁牧師不久因故離開,這幾年來都沒有固定牧者帶領,還好COCM安排陳老師經常來這裡幫忙,加上美國、加拿大及英國不時有短宣隊過來,使教會會友在生活及靈命上皆得到支援。目前主日來教會崇拜的人數已超過一百位,利用下午1:30~3:30時間聚會。

●短宣行程安排緊湊
我們所屬的「馬利蘭聖經教會」從1999年就開始對布市華人教會有負擔。1999年7月由該教會劉傳章牧師第一次帶領六人短宣隊來布市之後,陸續派遣短宣隊來這裡。我們這次來算是第七次,此行目的是培訓、講道及探訪會友,屬於門徒訓練性質,前後只有十一天,節目相當緊湊。
按照該教會為我們安排的行程,除了兩個主日下午的主日崇拜時間,由英幹講道之外,從抵達後第二天的週六到下週六,早上我們大都隨陳老師去高粱地街華人聚集的市場探訪會友。下午時間第一個週六參加在一會友家舉行的查經班,週四參加在福音中心的固定禱告會,其餘日子共五天由我們夫婦輪流為會友培訓上兩門課程,各約一小時。
布市的腹地很大,許多零售商凌晨或清早就從郊區及各地趕來批購商品帶回去出售,華人一般早上四時就起來,五時到市場開始做生意,大約過午就收攤了;因此教會會友每天下午就可以來上課,這是本地華人教會的一大特色。
第一門課程「成長與得勝的生命」,是將我們在馬利蘭聖經教會主日學的一門基礎課程,加以濃縮講授,內容包括合神心意的生活、教會與忠心事奉、屬靈爭戰與試探等;第二門課程「和樂的親屬關係」是以聖經原則來闡述如何「建立功能健全的基督化家庭」,內容包括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及親戚關係等。上課地點就在福音中心,雖然場地很小,但大家擁擠在一起,反而氣氛熱絡,會友與我們互動良好。


●市場探訪華人眾多

市場探訪是我們早上的活動,通常吃過簡單的早餐後,陳老師就帶我們到華人聚集做生意的尤羅巴地區探訪。
布市是羅國最大都市,人口約二百三十萬,佔羅國10%的人口。因為有歐盟的補助到處在修築公路,加上經濟成長快速,私人汽車也迅速增加,使布市交通非常擁擠,這點在我們週五晚上初抵羅國國門就領教過了。我們抵達後第二天早上,陳老師帶我們從福音中心附近的廣場搭小巴士去市場,只見大巴士、小巴士都擠得滿滿的,在我們眼前川流不息;等了很久才有小巴士停下來,上了車還沒位置坐,在車陣中延著高粱地街顛簸十幾分鐘才到市場。以後幾天到市場都有教會弟兄來福音中心接我們或搭計程車去。每次都一樣,交通擁擠,在車陣中穿梭很久才抵達目的地。
這裡有兩處露天市場,華人稱為尼羅(Niro) 和尤羅巴,每處有幾條小街道,兩邊都是攤位,前面擺商品,後面則是倉庫。早期來這裡的華人都租攤位,後來經濟情況改善,就陸續買下攤位。露天市場冬季嚴寒、夏則酷熱,這幾天剛好寒流來襲,氣溫經常在攝氏零至十度之間,走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還是覺得寒冷。華人近年來已經逐漸遷移到附近的大型室內購物商場,稱為紅龍(Dragonul Rosu)。
據非正式統計,在布市的華人就有兩萬。而根據2006年9月統計,羅馬尼亞有八千家華人註冊商業,多從事進出口貿易,大多數是從中國進口物品,在高粱地街的市場批發給羅國各地來的零售商。近幾年華人企業家集資在尼羅及尤羅巴旁邊建造紅龍商場,已經完成六棟,整個計畫完成後,這地區將發展為很大的中國城,擁有批發商場、展覽場、旅館、辦公大樓以及大型住宅大樓。

這幾天早上我們隨陳老師在尼羅、尤羅巴市場及紅龍商場「遊行」,到處遇見教會的弟兄姊妹,他們見到我們都親切打招呼,遇見有一陣子沒來聚會的姊妹,陳老師會主動請她坐下,一起為她和家人禱告。我們也趁機將單張發給旁邊擺攤還沒有信主的華人。在商場做生意的會友很熱心,每一天中午和晚上,會友輪流作東,在餐廳或家裡用豐盛的飲食招待陳老師和我們,熱誠可感。

●主日崇拜態度認真
我們到達後的第一個主日早上,由一對金弟兄夫婦帶陳老師及我們到國會大廈前面參觀照相,以及到東正教的總部教堂參觀,見到不少敬虔的教徒在領受聖禮。這是我們這次短宣惟一的名勝觀光,費時不到兩小時。午餐後直接到浸信會教堂崇拜;之後,我們隨陳老師到一位同工徐弟兄家列席參加他們的同工會(及晚餐),約有十位同工參加,他們認真討論教會會務的態度令我們很感動,特別是第二天一大早還要去市場做生意,他們仍殷勤服事。
第二個主日崇拜多了領聖餐儀式。令我們印象深刻的是所有受洗過的會友必須站起來領聖餐,態度認真嚴肅,值得我們學習。獲知我們有財經專業的背景之後,會友要求英幹在主日崇拜之後講一堂專題「基督徒的聖經理財之道」。主要內容強調賺取貨財的能力是神所賜的;我們所有的財物都是屬於主的,應當在神面前當一個好管家,經營屬於主的財物。結束後有弟兄進前來對英幹說,這題目正是切合他們所需要的。

●上課培訓不畏風雨
週一(11月5日)下午我們開始上課。早上下雨,以為來上課的人可能不多。但當我們3:30前趕到福音中心時,已經有幾位弟兄姊妹抵達,不久陸續有人進來,最後擠滿整個場地,連走廊和臥房都有人坐,估計約有四十位左右。桂英開始帶領先到的會友唱詩,在溫暖的房間內,隨著歌聲,氣氛很熱烈。接著由她上「成長與得勝的生命」第一堂,大家都很用心聽講,大聲齊一地讀經,也對解答問題主動參與。第二堂由英幹開始講「和樂的親屬關係」第一講。兩小時下來,他們反應似乎很好,使我們得到很大的鼓勵。

接下來幾天下午的課程,雖然氣候寒冷,福音中心都坐滿認真的會友,有幾位還帶小嬰兒,由陳老師在廚房義務當保母。由於看到該教會很多姊妹熱心事奉,但其中丈夫還沒信主的也不少,因此英幹多講一個專題「如何向未信主的丈夫傳福音」,重點在於丈夫還沒信主的姊妹,她們的服事工作就是自己堅固信仰,有美好的見證,多禱告,將未信主的丈夫及家人交託給神,讓他們信主。

●布市華人教會前景
經過十一天的密集接觸和交通,我們和教會的許多弟兄姊妹已經建立良好的友誼。他們歡迎我們再回去短宣,也許是客套話,但我們卻深深感受到他們的愛心。
這裡的華人教會規模還小,傳福音有很大的空間。佛教及其他宗教的勢力也積極向本地華人傳教,值得把握時間幫助裝備這裡的會友在信仰上更加扎實,以便向本地華人傳揚福音。
教會會友的特色是大多數從商,年紀很輕時就出來闖天下,也很早結婚生子,社會歷練豐富,雖然多數沒受過大專教育,但信主之後都很追求。平時早出午歸,下午到傍晚都願意來上課接受裝備,非常適合在信仰上有良好裝備的傳道人或平信徒來做密集培訓。最好是有系統的課程,而非零零散散的來。▲有專業背景的基督徒也可以來這裡教導他們所需要的知識,例如壓力管理、婚姻輔導、醫療健康、投資理財,物流管理,財務管理及企業管理等。▲另外,此行我們有機會接觸幾位當地華僑工商界領袖,對基督教信仰很有興趣,值得有專業背景的基督徒對他們做後續跟進工作。
教會除了亟需全職傳道人之外,也需要自己建堂或購堂,一直借用羅國教堂並非長久之計。十年來羅國政治經濟穩定,加入歐盟之後,前景更加看好,房地產急速飆升,教會因為沒有專職牧人,會友舉棋不定,已經喪失多次購地建堂或購堂的機會,事實上現在來做,雖然代價很高,仍然值得。

●短宣學習受益良多
這次短宣之行蒙福受益最多的是我們夫婦倆。謹分享下列所學到的功課與感想:

一、 夫婦一起同心合一從事短宣工作不但幫助我們靈命的長進,也因為一起事奉及禱告,使彼此間的感情更加濃厚。兩人輪流擔任講員,互相鼓勵,使我們在講課、講道及傳福音技巧的操練上更加進步。
二、 我們在禱告事工上向布市教會的弟兄姊妹學習很多功課,特別是週四下午的禱告會,大家跪在地上同心向神讚美呼求,高唱靈歌,我們感受到被聖靈充滿的喜樂。
三、 短宣期間必須順服帶領牧者及同工的引導安排及分配工作(例如這次是陳老師),學習與當地同工有良好的「同工」,並注意當地教會的文化,不宜憑自己的好惡隨便出主意。
四、 短宣期間我們覺得有三種事工可以做後續工作,不只是對布市基督徒,也可以用在其他工場:
1、 短宣期間有些弟兄姊妹特別找我們分享他們的心事,使我們覺得需要在婚姻及家庭輔導方面有更多的裝備。
2、 有些姊妹的丈夫還沒信主,經由講課與討論,使我們對這事工稍有了解,希望今後能在這方面能更進一步裝備,以便幫助更多丈夫尚未信主的基督徒姊妹。
3、 這次舉辦「聖經理財之道」講座反應似乎不錯,希望將來能更有系統地在這方面造就基督徒。

【BOX】宣教前哨
「神國資源為基督協會」的創辦宗旨是動員神國的各種專業資源為主使用。如果您在信仰及專業上有良好裝備,盼望您能透過教會或COCM等機構到羅馬尼亞或其他東歐國家,向當地華人教會作培訓及傳福音的短宣工作,特別是已經退休或子女已經長大的基督徒夫婦。
COCM網站:http://www.cocm.org.uk/

【作者小檔案】
溫英幹、吳桂英,夫妻倆來自臺灣,都從聯合國所屬之世界銀行退休,美國馬利蘭聖經教會會友,育有一女一子,都已成家。

中文婚姻的意義

中文婚姻的意義
溫英幹

中文有關婚姻的解釋很有意思。
先說「婚」這個字。《辭源》說娶一位婦人為妻子叫做「婚」。另外一部書《經史通》則說「婚」就是「昏」,兩者同義。這更有意思了。結過婚或幫別人(自己的兒女、親戚、或朋友)辦過結婚典禮的都能體會大多數的婚禮都是忙忙亂亂的,特別是新人有如被擺佈的棋子,行禮如儀,不知所措,食不下嚥、不知所云,到最後開始度蜜月才清醒過來。所以,婚就是昏。《白虎通》的解釋比較合理:「昏者,昏時成禮,故曰婚」結婚大都在黃昏時分,所以叫「婚」。
《白虎通》接者說「姻」這個字指「婦人因夫,故曰姻」。姻又指姻親,本來沒有血親關係的人,因為親人的婚姻關係而成為姻親(《辭源》:俗稱疏遠之親串因緣而及者皆曰姻。姻親:非同姓之親,因緣而及者皆曰姻親;如外親妻親皆是。)
不過將「婚姻」兩個字一起來看就有不同的定義。
第一種解釋出自《爾雅》:妻子的父親稱為婚,丈夫的父親稱為姻(婿之父為姻,婦之父為婚),又說:夫妻雙方的父母互相稱呼叫「婚姻」,也就是現在所謂的「親家」(婦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謂為婚姻,猶俗謂親家也)。
第二種解釋出自《詩經》,指夫婦互相稱呼:丈夫稱呼新婚的妻子為「燕爾新婚」,而妻子稱丈夫「不思舊姻」(詩:燕爾新婚,夫稱婦也;又,「不思舊姻」,婦稱夫也)。
第三種解釋指婚姻就是「嫁娶」的意思,指男女結婚後即可行「好合」之道(性行為)以便傳宗接代。(謂嫁娶也。《詩小序》:婚姻之道缺,陽倡而陰不和,男行而女不隨。《箋》:婚姻之道,謂嫁娶之理。《疏》,論其男女之身,謂之嫁娶,指其好合之際,謂之婚姻。)
聖經說:「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子妻連合,二人成為一體」(創世紀二章24節)對婚姻有更進一步的詮釋。結婚是男女雙方從各自的家庭出來,離開個字的父母,成立一個新的家庭。男女雙方在婚禮過後才能發生性關係,也就是「好合」,二人成為一體。如果婚前與別人發生性關係,結婚後往往會有不良的後遺症。中國人常用「永浴愛河、百年好合」來祝福新人結婚,也很符合聖經對於婚姻的解釋。
結婚後夫妻也不能捨棄對方的家庭。因為婚姻關係,雙方就有姻親,也就是因為婚姻關係衍生的親戚。夫妻要珍惜這種「因緣而及者」的姻親,運用得好,在生活及事業上都可能成為很大的助力。但運用得不好,就會產生歷史上、或現代經常看到的「外戚之亂」。

附:聖經對婚姻的教訓經文舉例
創世紀2:24 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
馬太福音19:3 有法利賽人來試探耶穌,說:「人無論甚麼緣故,都可以休妻嗎?」19:4 耶穌回答說:「那起初造人的,是造男造女;19:5 並且說:『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這經你們沒有念過嗎?19:6 既然如此,夫妻不再是兩個人,乃是一體的了;所以神配合的,人不可分開。」


馬可福音10:6 但從起初創造的時候,神造人是造男造女;10:7 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10:8 既然如此,夫妻不再是兩個人,乃是一體的了;10:9 所以,神配合的,人不可分開。」一體。

以弗所書5:25你們作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正如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
5:26 要用水藉著道把教會洗淨,成為聖潔,5:27 可以獻給自己,作個榮耀的教會,毫無玷污、皺紋等類的病,乃是聖潔沒有瑕疵的。5:28 丈夫也當照樣愛妻子,如同愛自己的身子;愛妻子便是愛自己了。5:29 從來沒有人恨惡自己的身子,總是保養顧惜,正像基督待教會一樣,5:30 因我們是他身上的肢體(有古卷加:就是他的骨、他的肉)。5:31 為這個緣故,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5:32 這是極大的奧祕,但我是指著基督和教會說的。5:33 然而你們各人都當愛妻子,如同愛自己一樣,妻子也當敬重她的丈夫。

吾念吾師--小學、初中、高中之好老師回憶

吾念吾師
溫英幹

唐代韓愈在「師說」一文開宗明義:「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綜觀古今,老師的角色,千年來似乎沒有多大變化。此文強調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卻沒有提到更重要的一面:關愛。其實,老師首要的角色,應該是關心、愛護學生,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收效更大。
就自己的成長過程來說,我滿懷謝意及感念的老師都是關愛學生的。這種老師本身行為正直,以身作則,更重要的是用關愛的態度與學生來往,在無形中將知識和做人處事之道,更有效地傳授給學生,使學生被潛移默化,影響終身。
在台灣受教育時,有三位老師影響我最深遠,我在此向他們致最大的敬意與謝意。

啟蒙時期
您是福建上杭客家人,戰亂將您帶來新竹縣橫山鄉下客家莊的小學任教,娶了村中的客家姑娘,從此在本村落地生根,養兒育女。在我小學五、六年級時(一九五四至一九五六),您成為我的班導師。
我從小喜歡讀書,那時在鄉下沒有多少書可看。隔鄰陳爺爺家,在日據時代是教漢語的私塾老師,家裡藏有幾本線裝書。他的孫兒們,也是我的同學,對這些書都沒有興趣,倒是我常到他家,一蹲就是大半天,讀他所收藏的線裝古典小說,《西遊記》、《水滸傳》、《薛仁貴征東》、《五虎平西》等。
您不像一般家長,認為這些書是「閒書」而不准閱讀,反而鼓勵我多讀,只要不影響課業。您也借給我幾本「閒書」,還記得其中一本叫《女俠黑龍姑》,現在似乎找不到了。那時鄉下沒有補習,課餘我常躲在教室裡讀這些「閒書」,奠定我中文及歷史的底子。
因為我對中文的愛好,您花很多時間指導我作文,並送我去參加全鄉小學作文比賽。雖然沒有得獎,但也增長我的見識。畢業時,您親自帶著幾位「高材生」,從鄉下前往省立中壢中學應考初中。當時交通不便,您還陪我們在中壢鎮有榻榻米的小旅館住一夜。放榜後,只有我和另一個同學考取,您為此感到驕傲,對我們勉勵有加。
您在鄉下小學任教直到退休,將一生奉獻在客家地區,作育英才無數。我想告訴您,您是我所見過最好的一位老師,因為您付出無限的愛心給您的學生,有如把水澆在剛種下的花木上,使它扎根發芽。
謝謝您,溫其富老師。

少年歲月
初中二年級下學期時,家境困難,無法提供外宿費用,不得已從中壢轉到離家較近的縣立竹東中學。轉學生沒上過上學期的幾何,就跳到下學期的幾何,第一次平常考,糊里糊塗,本以為不及格,沒想到竟然得到班上最高分,被您注意到了。
初三,我被調到由您擔任導師、準備升學的資優班。有一次全校數學競賽,我得到代數第一名,您很高興地鼓勵我,要我用功,讓我信心大增。
您關懷學生,曾關起門來向我們這男生班,解釋青春期生理變化時應注意的事項。老師新婚不久,在同學的鼓譟下,向我們透露如何與師母認識、追求她,最後結成連理的經過,我們這些小蘿蔔頭聽得如醉如痴,有如讀一本浪漫小說。
畢業時報考桃竹苗地區最好的省立新竹中學,放榜時,我們這一屆報考的有六個同學被列正取,我則倖列備取第一名。您笑著拍拍我的肩說:「考得不錯,應該有希望進去。」果然,竹中錄取了所有備取生。
您是位外省人,卻將一生奉獻在新竹一個客家小鎮的初中裡,退休後仍住在學校宿舍裡。我出國後,有時自美返台回到新竹鄉下,仍會設法去探望您和師母。舍弟也是您的學生,我們倆多半會一起去。每次師母都準備一些點心招待我們,您們永遠顯得年輕優雅。
二○○三年九月底,我剛好在新竹,打電話向您問候,並問師母好。沒想到,電話中傳來您平靜的聲音:「她最近過世了。」我一時呆住了!師母美麗端莊的樣子仍在眼前,怎麼這麼快就走了?忽然想起,您們已年近八十了。不論我在何時何地,都會記得您這位老師,因為您曾在我年輕時付出關愛,有如澆水在含苞待放的花木上。
謝謝您,孔昭陽老師。

青澀高中
您是本省人,自台大電機系畢業,服完兵役後,就應聘回到母校新竹中學服務,教高二代數、高三物理與解析幾何,並擔任我高二、高三的班導師。您講課活潑生動,常引來同學的笑聲。枯燥的數理課,您會穿插許多趣事及做人做事的道理,尤其是描述大學生活情形,最令我們響往。高中三年在這所男中,大家都是半大不小的青少年,升學壓力很大,您那時才二十多歲,長得一副娃娃臉,與我們打成一片,讓我們度過這段青澀、卻未嚐反叛期滋味的年歲。
高三的解析幾何,您自動加上簡單微積分原理,幫助我們在大學更容易修習微積分。我喜歡數學,數學成績在班上也名列前茅(當時竹中是不分組的),一九六二年夏,畢業時以第一志願高分考取台大經濟系,從此一生靠經濟「混飯吃」,要謝謝您在數學上為我打下基礎。
畢業後我很少能與您聯繫,因為聽說您不久後到交大讀碩士、出國留學、後來成為光電學專家。幾年前,靠著竹中校友會通訊錄,我特地自美國華府打電話到加州問候您。您還記得我的名字,讓我很高興,因為在班上我的成績並非頂尖,何況同學多數要考理工或農醫,我是少數立志讀文法的學生。
二○○二年一月,在桃園中正機場候機室候機返美,對面坐著一對看來還「年輕」的夫婦,先生有點面熟。我心動了一下,問他是不是某老師。果然是已四十年沒見過的您!您已成國際知名的光電專家,名片印著「李遠哲學術基金傑出人才」字樣,現在雖已退休,還經常回國指導。上機前,我們很高興的聊著別後種種。
我們這班同學,後來在社會上大都很有成就,分佈各地,有醫師、工程師、教授、研究員、公司老闆、各種專業人才……。您本身在學術上有很大成就,但我想告訴您,您更大的成就是用愛心造就學生,讓他們展翅飛入大學或各個領域。
謝謝您,王興宗老師。

刊載於 《心園雅歌》,人生補羹系列第三盅,頁24-27,台北天恩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

2008年5月11日 星期日

新加坡人真的很笨

新加坡人真的很笨…

溫佳映/教師(花縣壽豐)

李敖說新加坡人笨,我的研究也得到同樣結論:新加坡人的確笨,對照台灣,台灣人實在很聰明,而且太聰明。
新加坡人的笨,可以表現在他們笨到凡事規規矩矩。因為不守規矩,總有很無聊的執法人員在旁開罰單。新加坡人不敢吐痰、不敢吐口香糖、不敢亂丟垃圾,如果被發現,罰、罰、罰。

罰的英文是fine,另外一個意思就是「好」,所以國際流行一句雙關語:Singapore is a fine country(新加坡是一個好國家、罰款國家)。幾年前,一位美國青年在新加坡街上亂塗油漆,說是好玩;結果被很笨的新加坡政府執行鞭刑,連美國總統求情都不理睬。

新加坡的人笨,官員很少貪汙腐敗的,他們強調廉能政府。幾年前前總理李光耀被媒體爆料他買房子有拿建商的折扣。李光耀很笨,立刻發表聲明,說並不知情,立刻將折扣款項捐出來。新加坡人還是很笨,竟然相信他的話。

國際透明組織發表的二○○五年國家的貪汙觀感指數,新加坡名列最清廉的第五名為亞洲第一,香港第十五,台灣名列第三十二,與烏拉圭等國同等。

這麼笨的國家,卻成為東南亞金融中心、貨物轉運中心,種種的成就,都是笨人笨行出來的。新加坡人口約四百三十萬,算是蕞爾小國(台語可以意譯成「鼻屎大」),人均國民所得二○○五年約兩萬六千美元,比起台灣的約一萬六千元足足多了一萬美元。

新加坡許多地方的笨,剛好是台灣人的聰明。新加坡人笨,因為「大智若愚」也。

【2006/04/12 聯合報】民意論壇

紀念客家福音使者彭德郎牧師

搶回被擄中的靈魂
紀念客家福音使者彭德郎牧師

溫英幹

二○○一年一月中我正回美國度寒假,舍弟英文自台灣來電告知彭德郎牧師(台北客家崇真堂教會主任牧師)遽逝的消息,當時實在很難接受這個事實,真沒想到彭牧師就這樣忽然被主接去。就在二○○○年聖誕節前我們全家自美返台,為新婚不久的女兒女婿舉辦歸寧宴,我還打電話邀請彭牧師師母參加,但彭牧師因為當天教會有事工而未克參加。告別禮拜於二月三日舉行,我和大哥英樹都在美國,只有英文代表我們家族參加追思。對我們而言,彭牧師是我們家族的福音使者,將福音傳給在人看來不大可能接受的客家親人,特別是我們一直放在禱告中的父母親及岳父母。父母親兩位老人家的決志信主是我們最感安慰的事。這篇小文主要是見證彭牧師如何花很多時間向家父母及岳父岳母傳福音的經過。對他而言可能只是小事,因他已向太多人,特別是客家人傳福音;神已藉著他的努力及口才使許多人得救。但對我們來說卻是大事,由於他的協助使我們家族出黑暗而入光明,有了永生的盼望。

我和內子吳桂英是我們家族最早信主的。一九七九年父母親來美探視我們半年。每逢週日我們全家都去教會敬拜神,父母親去了幾次,對福音始終不能接受。父母親是標準的客家人,作為客家宗親的領袖之一的父親對基督教一向反對,曾認為基督教是一種自私的宗教,只管自己上天堂。而母親接受傳統信仰,在家供奉觀世音神像,逢年過節則會辦些牲禮到附近的廟宇、土地公祠堂祭拜。弟弟英文尚未信主前在自己經營的五金店內也供奉關公神像。桂英的吳家親人中只有大弟吳學燕夫婦和妹妹吳美珠夫婦信主。對尚未信主的親人,包括雙方的父母親和兄弟姊妹而言,他們的救恩就成為我們夫婦經常的禱告的對象。

我們全家每隔一兩年會自美返台省親,由於桂英中學同學謝六妹和其夫婿賴建興弟兄的介紹,我們在返台時總會去台北市崇真堂聚會一兩次,也因此認識彭牧師,對其致力於客家地區的福音事工非常欽佩,同時內心也希望親人能到客家教會做禮拜。

一九九四年神藉著苦難讓英文全家信主。他的二女兒宇璇在十八歲青春年華時發現早年罹患之肝癌復發。在徬徨無助中,當地湖口浸信會黃天人牧師師母前去關心,並將福音傳給他們,宇璇和英文夫婦蒙主憐憫同時決志信主,宇璇和她的媽媽於當年十二月五日受洗,英文則是聖誕節受洗,都是在在湖口浸信會由黃牧師主禮。遺憾的是宇璇在受洗後不久就歸天家,但英文夫婦卻由愛女歸天時甜美的笑容裡得到安慰。自此之後英文夫婦開始熱心事奉主,至今仍然如此,真是感謝主的大恩。

就在宇璇舊病復發時,父親因多種疾病併發到台北住在國泰醫院醫治,包括嚴重痛風,腸胃不能吸收食物,身體極為衰弱。母親也搬到大哥英樹家與大哥及其他姊妹們輪流照應。父親一向身體健康,在小學擔任老師和校長四十年之久,退休後悠遊自在到處走動,喜歡與親朋友好歡聚喝酒,抽煙更是伴他一生的習慣。但在這時健康一下子離開了他。我在美國幾乎天天打電話給他或陪伴他的親人看他的情況如何。父親聽說宇璇和英文夫婦信主和受洗也接受了,但對宇璇的去世非常傷心,因為父母親都很喜歡她,特別是她在小時後因患肝癌開刀,受過許多苦,令人心痛。這時可能就是聖靈開始作工的時候,也是彭牧師為了福音的緣故開始進入我們家族提供協助的時候。

在父親住院時我就建議家人請彭牧師到台北市國泰醫院探訪他,為他禱告,並向他傳福音。彭牧師與我們都是新竹客族,他聽到消息後很快的就來探訪父親。他用客家話來為他禱告,並傳福音給父母親。彭牧師溫和的態度使父母親感到非常親切。而彭牧師傳講信息實在有很好的恩賜,他往往用客家習用的成語及掌故來表達聖經的真理。一九九五年一月中我專程自美趕回台北探視父親。到了醫院見到了約一年沒有見過的父親簡直不能相信一向如生龍活虎的他竟然變得如此衰弱,骨瘦如柴,手臂和鼻孔都插著管子,不能進食,食物一到胃中就排出體外。那時三妹已信主但尚未受洗,經常播放聖樂給父親聽。我去了後頭幾天每天在旁開口按手為他禱告。彭牧師也來了好幾次,和父母親分享信息。母親說他很喜歡彭牧師的談話,因為彭牧師的講話「很有道理」。父親因病體虛弱不大多話,但對彭牧師的話很注意聽,而且很客氣,每次都謝謝他來。在我離台返美前幾天有一個晚上,父親忽然要我教他如何禱告。小信的我實在不敢相信。我帶著他做認罪及願意接受福音,承認耶穌基督是他個人救主的禱告,他一一照樣禱告,決定接受主。在回到大哥住處的路上我興奮流淚讚美主,神真是聽禱告的主。我即刻打電話告訴彭牧師請他是否次日可來看看父親。彭牧師很快的趕來,向父親確認他是否真的明白福音。父親說他相信,並問彭牧師可否在病床上受洗。當天彭牧師就為父親在病床上行點水禮。父親真的信主了,我只能讚美神的大能,並感謝神差派彭牧師來拯救父親的靈魂。

母親當時也在場。當父親接受洗禮時,她表情木然,不發一語,洗禮結束時不料她卻大哭起來,說以後沒有人來拜他了。彭牧師立刻安慰母親說,一般民間習俗燒紙錢、紙車、紙馬、紙屋很沒道理,信主的將來都在天國裡,豐豐富富,沒有缺乏。又說客家人常說人死是轉回家,意思是回天家。母親似乎很欣賞彭牧師的解釋,心理就平靜了。不久,英文得到母親的同意,在湖口黃牧師的幫助下,把她膜拜數十年的觀音菩薩神像從家裡搬出去銷毀,他店中的關公像也銷毀了。我回美不久,父親於一九九五年二月十日安息主懷,享年八十。喪禮採基督教儀式,在英文商店前撘帳棚舉行,約有五百人參加告別式,由彭牧師證道。因為父親曾任小學校長,在宗族中也算是領袖之一,而客家鄉親很多是第一次參加基督教喪禮,對這種簡單隆重肅穆的喪禮印象深刻,無形中也是一個見證。值得安慰的是一向保守的客家宗親對父親「入教」並沒有異議。喪禮完後,我多留幾天陪伴母親,並向她傳福音,在我返美前夕,帶領她決志接受主。彭牧師回湖口省親時,如果有空也會去探視母親,讓她更明白真理。母親終於決定在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十六日慶祝八十歲生日那天受洗,並舉辦壽宴邀請親友參加。我們只有深深滿懷喜樂的感謝和讚美主,也謝謝彭牧師不斷的帶領使父母親終於信主。如今母親雖已高齡,經常由英文夫婦帶到教會敬拜神,也會經常向神禱告。湖口教會的黃牧師師母及眾弟兄姊妹對母親信主後的後續關懷工作也是令我們感激的。

在桂英家這邊,多年來我們一直為尚未信主的岳父母、兩位姊姊、及另一位弟弟的救恩禱告。但因岳父一直敬奉假神,還擔任鄉下住家附近土地公廟的義工,每次和他談福音,他都顧左右言其他,到現在還沒信主,是我們在禱告中的一大負擔。岳母於一九九七年五月因多年糖尿病併發症入院,那時我已返台服務,和內弟學燕又請彭牧師來為她禱告,並安慰她的病痛;更重要的是將福音傳給她。一向不願聽福音的她這時明顯的看出心中已軟化,很願意我們為她禱告,也會呼叫耶穌的名。不久桂英兼程由美趕回,陪伴在側,每日為她禱告。彭牧師和師母在百忙中仍數次來訪。遺憾的是岳母一直在昏迷狀態沒有機會決志及受洗就過世了,當時彭牧師也在場。因為她一直聽我們的禱告加上呼求主耶穌的名,彭牧師認為她已信主,家人決定以基督教儀式在學燕夫婦事奉的教會台北靈光堂舉辦追思禮拜和喪禮。彭牧師在師母陪同下主持岳母遺體的入殮禮拜,追思禮拜的證道,和火化禮拜。新竹地區我們的客家鄉親又一次參加基督教喪禮,對信奉傳統信仰的客家鄉親而言又是一個見證。桂英的大姊也因此對基督教大有好感,不久後也決志信主了,目前在她加附近的教會聚會。

我們非常感謝彭牧師師母的愛心,雖然我們都不是崇真堂的會友,他們卻為了福音的緣故,特別是對客家鄉親的負擔,對我們最親愛的親人施加援手,使我們在永恆裡有與親人同得永生的盼望。如今彭牧師已息勞為主所接去,打完那美好的仗。我經常想到在客家人中傳福音實在有如從魔鬼手中搶回靈魂,因為客家人有很深遠的祭祖和拜偶像的傳統,不容易信主。彭牧師用溫和的心待眾人、善於教導、存心忍耐的方式,使家父母終於有悔改的心,明白真道,接受福音,得到永生(提後書 2:23-26);而岳母臨終也有意歸主,我們有信心她也回了天家。 對彭牧師,我們家族將永遠有一份感恩與懷念的心,也有信心知道將來我們在天家終會再相見。(二○○一年三月五日完稿,二○○二年八月十三日修改)

本文本應刊於紀念故彭牧師專輯中,但被編輯同工疏漏未登出,後來登載於客家福音協會所出版的《客福簡訊》中。(約2007?)

溫英幹
國立東華大學經濟學系
花蓮縣壽豐鄉志學村大學路二段一號

說謊、偽證 豈可視而不見

說謊、偽證 豈可視而不見

李同龢/東華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溫英幹/東華大學經濟系教授、美國特許財金分析師

我國證券交易法規定,上市公司高層以及因為職業或控制關係,而獲得公司重大影響股票價格消息的人士,在該消息還未公開前不得買賣公司股票,否則就牽涉到內線交易,要負賠償責任。
因為靠著持有內部資訊而獲利,對於別的投資人很不公平,因此幾乎所有的國家都禁止內線交易行為。

在美國,內線消息的正式名稱為「重要非公開資訊」,而擁有這種資訊的人士即為內線人。美國的證券管理委員會對內線交易的行為絕不寬貸。財金分析師(CFA)協會對於所屬分析師的內線交易也有很嚴格的規範。分析師會員如果擁有有關某種證券價值的重要非公開資訊,不可進行交易,或讓別人從事交易活動。如果這種交易會違反職責,或該資訊是用不當的手段取得,特別是該資訊與併購案有關時,都不可為客戶進行交易。

二○○四年美國有名的「生活美學大師」電視主持人瑪莎.史都華牽涉到內線交易案之判例值得我們借鏡。

史都華股票經紀人獲悉他另一客戶生物科技公司ImClone的老闆要賣該公司的股票,請他的助理通知史都華出清該公司股票,史都華為了避免損失,馬上出售該股。美國證管會視此案為指標案件起訴,但到定罪時,法官撤銷了證券詐欺罪起訴的部分,而以說謊、做偽證及妨礙司法三項罪名定罪,讓她乖乖入獄服刑。

趙家所雇用的龐大律師團隊中,有稱內線交易可能會無罪開釋。如果總統女婿果真無法以內線交易定罪的話(當然可能還有其他「罄竹難書」的罪名),是否能用說謊、偽證及妨礙司法的罪名起訴?觀諸台灣司法案件的審理,犯內線交易的鮮少被定罪,對被告的說謊、偽證及「妨礙司法」更視而不見,其實這些更重要。

誠信在西方文化是很重要的,例如一九九四年底,美國農業部部長阿斯匹,被揭發不當行為後,立刻請辭下台:包括女友接受與農業部監督之廠商有關係之基金會區區一千二百美元的獎學金、把公務車當作私人用途及使用廠商的私人飛機旅行。

而我們的許多高官,居然可以讓廠商們絡繹不絕的朝貢,更不要說關說及濫用公務車及隨扈了。

【2006/05/29 聯合報】民意論壇

祝老友呂崇基兄七十大壽感言及打油詩

祝老友呂崇基兄七十大壽感言及打油詩
溫英幹
於2006年3月
老友呂崇基兄是我們國建聯誼會資深會員,擔任過本會會長及顧問,也是本屆會長林朋美女士的夫婿。崇基兄早年自台北中興大學畢業後,留學日本,在美國愛荷華大學得農經博士。我們在1970年代中葉同時在華府工作時認識,又成為鄰居及世界銀行同事好多年,兩家孩子年紀相若,一起長大,成為通家之好。離開世界銀行後,崇基兄先後就職於在羅馬的聯合國糧農組織(IFO)及美國國務院美援公署(USAID)擔任農業經濟專家,並被USAID外派到孟加拉國數年,協助該國之農業發展,在國際之農經領域貢獻良多。崇基兄為人豪爽,妙語如珠,朋友相聚,有他就樂。夫人朋美相夫教子,熱心助人,兩小都事業有成。2006年三月適逢他七十大壽,我在台灣花蓮作一首打油詩寄給給他留念。這裡轉錄,供國建會會友們參考。

慶祝崇基兄長七十大壽

認識崇基過卅載, 三代交情憶仍鮮。
少時遊學台日美, 農經領域學有專。
職場經驗多豐富, 國際之功不唐捐。
台才美用孟加拉, 華人史上第一先。
為人爽朗重情意, 真誠待人友誼堅。
聚餐笑語樂聽眾, 一手好菜人垂涎。
德配朋美賢良婦, 家庭事業放雙肩。
夫婦同心育子女, 果然有成賺大錢。
忽聞將過七十歲, 英姿仍不減當年。
隔海賦詩敬祝兄, 今後天天快樂天。

沙坑國小90週年紀念文

混沌童年憶沙坑(1949-1958)
溫英幹
2007年為沙坑國小成立90週年紀念而寫
刊載於該校網路版中

回到祖居
先父溫安谷先生(1915-1995)於1949年七月從新竹縣橫山鄉內灣國小教務主任調升沙坑國小當校長,到1958年九月調離,在該校有九年又兩個月之久,是歷任校長任期第二久的一位(最久的是劉德明校長,1961年九月至1970年十二月,任期比先父多一個月)。
其時我快滿六歲,上有轉學到沙坑國小的大哥英樹(升上小學五年級,沙坑國小第六屆畢業生)與大姊絢美(升上二年級,第九屆畢業生),下有和我一樣還沒上學、年幼的弟弟英文(三歲)及大妹淑影(剛出生),一家七口從內灣搬到沙坑,住在校長宿舍(現已改建成禮堂)。沙坑村離現福興村的祖居(八十份及馬福)不遠,父親調到這裡等於回到家鄉,使我們與其他溫氏宗親更加接近。
我於1950年九月進入沙坑國小就讀一年級直到1956年七月,成為該校光復後第十一屆畢業生。很有意思的事,父母親共有八個孩子,但只有我完全是沙坑國小「製造」出來的畢業生,從一年級讀到六年級;大哥和大姊從內灣國小轉學到沙坑國小畢業,弟弟及大妹則是讀到五年級及三年級,因父親調職而轉學。沙坑是我童年成長的地方,雖然離開這裡將近半世紀,但童年往事仍記憶猶新。

昔日沙坑(1950年代)
沙坑國小是鄰近三個村莊的小學:沙坑村、太平村及福興村;該地區山明水秀,客家鄉民純樸熱情。沙坑村人口密集的地方其實是一個坡地。沙坑國校位在山坡之中段,坡下即是公路,為竹東鎮往關西鎮之間的孔道。當時還沒有柏油路,來往主要是新竹客運公司的巴士及載貨卡車,轎車較少,每有車輛急馳而過,塵土漫天。有兩家雜貨店算是本村的商業中心,客運巴士即停靠在雜貨店兩邊。沙坑國校前校門設在公路旁,進了校門即是石階一段,拾級而上為一平路,然後再有石階,再接平路一段,平路右邊即為校長宿舍,左邊竹林內則屬陳家。平路盡頭再扶石階而上,方是國校正門。左側為操場,右側有一路徑通往教室與辦公室。
沙坑村中心部份是在公路旁的幾家店以及公路西邊的莊子。這個莊子位於山坡上,自公路旁雜貨店附近沿一小馬路往上坡行,兩面都是住宅,除一家肉鋪外(為族姐所開)再無其他商店了。至莊子尾巴有一土地廟為村民迎神賽會的中心,野台戲、雜把戲等也都在此處上演。
在雜貨店附近往莊子路上另有一池塘(現已填平),池右稍高的一塊平台即為沙坑國小,左邊有一條路通往莊子,池塘左邊即是三位兄弟安禎.、季禎、家禎堂伯的家。這一處佔地寬廣約百坪以上的四合院是他們的尊翁溫士銓先生留下的。安禎在右,季禎在中,家禎在左;但因家禎伯一直住在頭份,故季禎伯等於向家禎伯租用季禎伯父一家住中間及左側。安禎伯人丁單薄但居所高雅。季禎伯父(1907-1999)和伯母則共養育八個兒子,五位女兒,「生產力」驚人,兩位伯父的家也是我們童年最值得回憶的地方。我們三兄弟經常到他們家去玩,主要原因是堂兄弟與我們兄弟年紀相若,住處又近,因此來往親密。另一個地方是宿舍斜對面坡下的陳家。陳家也是大家族,房子很多均有相連,主要的是一棟四合院的房子,稍為陳舊。陳家的家長是玉和先生,我們這輩稱之玉和叔公,他自日據時代開始即在家開設漢文私塾教漢文,1950年左右他年約七十歲,仍然辦有私塾,學生泰半均有成就,所讀之書為三字經、昔時賢文等。父親年輕時也曾授業其門下,所以父親漢文基礎不錯。玉和公的孫子們與我們年紀相若,其中陳榮茂是我同班同學,也是小學好友。
先人事蹟
說起溫士銓(1868-1931)及溫安禎(1896-1973)兩位溫氏長輩在地方上是很有名的,對沙坑國小的開辦有很大的貢獻。溫士銓公是先祖父(阿養公1877-1958,二房老三)同父異母之兄長(本名欽清,大房老三),日據時代曾任橫山區(鄉)區長,曾設法在沙坑開辦小學,但因各方意見不合,沒有成功。直到其長子安禎伯父擔任橫山庄長(鄉長)時,再度奔走,於1907年(日本大正六年)三月卅一日,終於成立「樹杞林公學校沙坑分教場」,開學時有四十餘學生;到1921年升格為沙坑公學校。[1]先父生於1915年,可能在沙坑公學校剛升格成立時進入一年級,六年後(1927年)畢業,考取竹東公學校高等科,二年後畢業考取當時頗負盛名的「台灣總督府台北第二師範學校」之「小學師範部」,在「公學校本科正教員養成講習科」修習三年後於1933年畢業(時年十八歲),取得公學校訓導資格,在幾個地方教過書。二次戰後台灣光復,到內灣國小擔任教導主任,調到沙坑時年方卅四歲,算是相當年輕的校長了。沙坑公學校即為光復後沙坑國民學校的前身,父親可能是第一位「沙坑國小」畢業後的校友調回母校擔任校長。

家居甘苦
我們住的校長宿舍為日式房子,平時由廚房出入,後面正門反而較少行走。室內除了廚房和正門口玄關有水泥地外,其餘均是塌塌米或木板走道。宿舍周圍除少許樹外便都是空地,當時父親的薪水微薄(月薪約新台幣500元),要養育七口之家非常不易,為貼補家計,父母親將屋旁空地拓為菜園,栽植不少蔬菜,並養豬及雞。菜園後即是附近人家的田地,這些田地比我們住處又低了約十公尺,底下有一小水溝,是由鄰近高處的池塘引來灌溉田地之用。母親和周圍鄰家婦女們就是在此小溪上洗衣服,水高清潔,由菜園後門往下走一段小路即可到達。大姊因為年紀較大(也只不過十幾歲)也要幫忙家務,洗衣燒飯,帶領幼妹,非常辛苦。我與大哥則要幫忙照顧菜園,還與弟弟定期到坡下一間碾米廠蒐集米糠作為雞食之用。還沒上初中以前,正門玄關打打掃由我負責,也要用抹布擦洗地板。上初中後這些家務就由弟弟英文接手。我們子女從小就被要求分擔家務,使我們長大都能在家事上幫忙,不以為苦。
當時居住之生活條件雖然非常貧瘠,但精神生活卻似乎很充足,現在回想起來滋味無窮。日式房子有可愛的一面,生活空間完全是平面的,玩耍空間大。在沙坑期間,我們又添了兩位妹妹淑娟和麗姿,一家九口擠在狹小的日式宿舍,好不熱鬧。晚上睡覺時在兩間相連的塌塌米上掛兩頂大蚊帳,一家九口就分擠在兩間房間睡覺。夏天天熱,直接睡在塌塌米上;冬天天冷則下有墊被,上蓋厚被,記憶中從來沒有失眠的夜晚。日間起床後把棉被枕頭往壁櫥裡一收,即是兩間相連、寬敞的塌塌米房間。旁邊長長的木板走道中間擺放一張圓桌作為我們溫書的書桌(使用書桌是分年齡的,因為兄弟姊妹就學時間不同,因此書桌的使用並不擁擠)。廚房中有一小間飯廳也是塌塌米的,上有一矮桌供吃飯使用,也是我初中時所使用的書桌。我們在沙坑一直住到1958年九月,因父親調往新竹市龍山國校校長,方依依不捨搬到竹東鎮居住,1960年么妹麗卿在竹東出生,使我們家成了十全十美的十口之家。
1950年代物資缺乏,公教人員的薪水極為微薄,我們吃的是粗茶淡飯、青菜地瓜;逢年過節才有大魚大肉可吃。平時也很少有機會吃到糖果。這樣的飲食現在看來竟然是最佳的有機飲食。我的牙齒到現在都完好無缺(有些蛀牙也是中年後的事),體重在近年來吃好穿好後才增加的。小學六年,我大概是在三年級時才有鞋子穿。有一次要照全家福相片,臨時向鄰居的同學借長褲穿,可見當時生活之清苦。但大家似乎不以為意,醬油泡飯是常事,如果有豬油拌飯,就如天上美味。
祖父還健在時,與祖母及其他族人都住在馬福。那時交通不便,我們年長的兄弟及大姊不時要翻山越嶺走山路約一小時才能到達祖居,有時還要在那邊過夜。回程時,祖母都會包一大堆土產讓我們挑回家,走路時擔子越來越重,只好咬牙忍耐,直到回到家才大功告成。這種訓練也養成我們日後刻苦耐勞的精神。
父親雖然貴為校長,回到家卻很體貼母親,幫忙做家事,種菜、養豬、養雞、洗衣都會幫忙,成為子女最好的典範。受過嚴格日式教育的他,很重視禮貌。要我們稱呼學校的工友XX哥,有客人來訪必須打招呼或敬禮,尊稱來客(伯叔嬸姨師等)。有客人在家吃飯,我們都要幫忙端菜倒酒。父親在學校與其他老師互動良好,等到他調職的消息傳開時,家中客人絡繹不絕,來向父親致謝致意的非常之多,可見父親做人的成功。
1958離開沙坑,雖然不再住在那裡,但家人經常還會回到沙坑及福興村的宗親家,特別是掃墓時,大家都會聚集在八十份的祖墳前紀念來台列祖先輩。沙坑有我最寶貴的童年回憶,也是孕育我成長的地方,我一直不會忘記這裡的好山好水及好人。


成為第十一屆畢業生(1950-1956)
溫英幹


沙坑國民學校,自我1950年入學、到1956年畢業,直到我們家於1958遷離,一直維持著十二班級,每年級兩班,教員十來人,沒有職員,只有一名工友。我畢業時為光復後第十一屆,畢業名單上共有108位同學,這段時期,先父溫安谷先生一直是本校校長(1949七月—1958九月)。

七歲入學
照當時規定應在滿六歲後入學,我生於1943年十月,算是年尾人,在1949年九月曾隨班附讀,但還差一個月才滿六歲,可能因不符規定,不能上學,直到1950年九月,將滿七歲時才入小學,說起來吃虧了一年。直到我進了大學,在大學名冊上發現大多數同學和我一樣「及齡」入學(民國32、33年次),但也有少數同學的年紀都比我小足足一歲以上,大概都來自大城市,算是「違法」早讀書的,也可見那時候鄉下人好像比較守法!
我入小學一年級之前,學校也未設置幼稚園,因此相當於在七歲時才接觸到書本,不像城市的孩子在上了幼稚園小班、中班、大班後,進小學前已先識很多字。我進小學前,一字不識。由於在客家莊長大(當時以為全世界都說客家話),不知道當時是否會講國語;不過記得剛入學時就開始學習注音符號了。國校老師分為二種,一為本省籍客家人,一為外省籍,閩南籍很少。當時本省籍人士,像家父多在光復後才開始學習國語,很多人說客家人的國語說得較閩南人來得標準,因為語音很像,我想很有道理。國校裡老師若是於台灣本地讀完師範學校的,國語說得最好,外省籍老師若是隨政府遷台的,國語則帶有鄉音。

一年級生
我入小學一年級被編入甲班,另有一班乙班,剛開始每班約60位。我們甲班的導師是當時的教導主任溫朝鎮先生,教我們注音及識字,印象中他態度溫和,對學生很少打罵。他是桃園縣龍潭鄉人,隨其父(溫德府先生)母遷來沙坑,家中經營雜貨店,序起譜來我們可算是同宗。朝鎮先生在家為長子,下有三弟:朝海、朝添及正道;正道最小,長我一歲,在學校時高我一班,是我小時最要好的玩伴之一,為人幽默有義氣,玩的點子很多。另外幾個最好的玩伴都是我同班同學:溫正巳是季禎堂伯的兒子;陳榮茂是陳玉和公的孫子;溫俊治,是安禎伯的孫子,算是我和正巳的堂姪;溫瑞平,族親;陳裕勝,住在附近的同學。
我現在仍然保有小學時代的成績單。其中一項紀錄是1950年十一月,即剛開學時的體格檢查,身高是116.1公分、體重20.0公斤、胸圍59.5公分!旁邊有民國26年(1937年,應該是日據時代?)「全省」學生體格檢查統計平均表,男子八歲(上面的說明是滿七歲過一日以上至滿八歲作為八歲)的平均身高為113.8、體重18.9、胸圍57.3;看來我還比平均值高一點點。
我就讀小學一年級時,大哥已是小學六年級,姐姐三年級。也許我們是校長的孩子,比較容易受到老師們的注意,而我們兄弟姊妹也不敢亂來,言行舉止都比較小心,免遭物議。後來大哥在沙坑國校以第一名畢業,姐姐是第五名畢業,我則一年級開始即被選為班長,一直擔任班長或副班長六年,成績則一直保持在全班第一名。弟弟與大妹成績也不錯。

啟蒙時期
我二、三年級的導師是戴明皇老師,他教學認真,記得我們全班同學曾被處罰責打,我也不例外,原因已忘,大約就是頑皮或是考試成績不佳吧!戴老師的女兒菊妹也在我們班上,倒忘記她是否也挨打。
四年級時,橫山國校調來林明照老師,他們一家住在國校操場旁的宿舍內,這裡宿舍有二家,他們在前一棟,後面住的龔學文老師。我有時也到林老師及龔老師家玩,老師們對我也很照顧,但林老師不久又調走了,宿舍由韓彩棠老師一家居住。
五、六年級導師是溫其富老師,他是福建上杭縣的客家人,在大陸讀過師範,來台後單身在沙坑國校教書,溫老師是客家人,等於回到了家鄉。後來經由媒人介紹娶了本地一位客家小姐,婚後不久他們即有一女玉嬌,其後陸續增添兒女,家庭幸福美滿。其時他們住在公路校門口對面的一個學校宿舍裡,隔壁為溫德府先生(溫朝鎮先生尊翁)的雜貨店舖,另一邊則為學校教室,我曾在那裡上過課,後來他們又將店面搬到斜對面,至今溫家後代仍住在那兒,是二層樓房,開雜貨店。
其富老師是我真正的啟蒙老師,他教我們作文及算數。我的算數及作文基礎就是從他那裡打下的。我的數學成績一直到後來都很好,與從小有基礎有關。除指導作文外,他還借書給我閱讀,多是通俗古典小說類。依當時家長們的觀念,課外書乃是「閒書」,對孩童有害無益,讀了會妨礙正課、浪費時間。但其富老師卻有不同的看法,鼓勵學生讀課外書,特別是古典小說,以增進閱讀及寫作能力。我小學三年或四年級開始看這些課外書籍,如薛仁貴東征、薛丁山征西、伍虎平西、女俠黑龍姑等小說我在四年至六年級的時候已經讀過,有些是其富老師的藏書。那時我經常到好友陳榮茂家中玩。他的祖父玉和叔公,在日據時代是漢文的私塾老師,家裡留下許多古典通俗小說,例如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等,我常在他家流連忘返讀這些書,有時到天黑後才回家。這些書對我而言是進入一新境界,乃至對國文自此產生濃厚的興趣。我曾於小學六年級由其富老師選派參加全鄉作文比賽,地點在橫山鄉大肚國校,雖然沒有得獎,但已經打下我中文及古典文學的基礎。
其富老師後來調到竹東鎮的員崠國小,在那裡服務到退休,現在已經子孫滿堂。他也是家兄英樹的老師,因此我們還一直與他保持聯繫。(我曾寫過一篇文章「吾念吾師」,敘述影響我少年時期從國小到高中的三位老師;其中國小時代即是關於其富老師的,收在台北天恩出版社《心園雅歌》一書,24-27頁,2004年五月出版。)

其他記憶
沙坑國小其他老師也都很優秀、富有敬業精神。例如統管總務的張璘光老師,善於書法的宋金發老師,知識豐富的戴榮榜老師,風度儒雅的龔學文老師,鄉音未改、教學認真的韓彩棠老師;另外還有比較年輕的鄧振鐸老師、陳梅英老師,及堂兄溫正文老師等。我們學生對老師都畢恭畢敬。當時還有體罰制度,因此同學們吃老師鞭子的很多,但到現在我們都感謝老師們的教導。父親是校長,也重視學生的紀律。每天到學校老師都要檢查我們雙手的衛生。每天升旗典禮,聽校長的訓話是例行公事,父親常常利用朝會的場合告誡學生做人做事的道理。
我小學時代國文和算術成績很好,此外是很愛畫漫畫。當時凡是模仿書上漫畫皆可畫得唯妙唯肖,尤其喜畫古人像,如關公、岳飛之古裝像。大哥還買有漫畫速寫的書給我,但我的漫畫天才在高中後就逐漸消失了。我也喜歡唱歌,音樂天賦可能是來自父親的遺傳,因為父親和我們兄妹八人,人人喜歡唱歌,大哥是台北師範音樂科畢業,之後靠音樂吃飯(在學校教音樂,在家教鋼琴)。而我小學時和大姊被選拔參加國校合唱團,首次到新竹市比賽,似乎是第一次到「大城市」(到竹東鎮則是第一次「上街」),心中非常興奮,東張西望的看著兩邊的大樓,真是壯觀啊,被家人笑說是「山呆上街」,客家人說的,指鄉下人進城也。在省立新竹高中讀書時,我參加學校合唱團,在台中市得到全省高中第一屆及第二屆合唱比賽第一名(竹中連續得了十次冠軍)。
老師們經常在學校網球場打網球,我們學生在鄉下沒有什麼正式的運動,課餘常玩的則是在操場打躲避球,同學溫瑞平是箇中好手,我們常玩到天黑,母親到操場來叫回吃晚飯時才罷手。夏天天熱時則隨年長些的學長或堂兄們去附近的小溪游泳。起初只是玩水,記得忽然有一天竟然會浮起來,可以用「狗爬式」游泳,從此游泳成了我最喜歡的運動項目。鄉下也沒有休閒活動,最常做的事是與童年玩伴溫正道、陳榮茂、溫正巳、溫俊治等到野外去抓昆蟲,玩彈珠及陀螺。那時也不用補習,每天做完功課就是玩或讀小說。我們在沙坑的的童年真的很快樂。

免試升學
1956年我小學六年級將畢業升學時,當時的教育部(部長為張其昀先生)在新竹縣試辦免試升初中的計畫。此時全縣所有有高初中的學校,因免試升學之故,都停辦初中招生。當時桃竹苗三縣當中,尤其是新竹縣學生心目中最嚮往的是省立新竹中學,因免試升學計畫也停辦初中部,使許多嚮往竹中的小學生大失所望。
免試升學對我們這屆及下幾屆的畢業生有利與不利;有利的是一般學生只要有意願不必經考試即可讀初中,不利的是成績好有志升學的學生必須就讀當地學校,教學品質可能有問題。例如我們所分發的學校是因應免試升學所興辦的橫山初中,地點位於橫山鄉鄉公所所在的橫山村,如果我分發於橫中去讀書,則將來升高中可能有問題。在考慮之後,父親決定讓我去報考沒有受影響的省立中壢中學。導師溫其富老師就帶著我們共十一位學生,一同到中壢鎮參加考試。當時交通不便,不能當日來回,我們在中壢鎮的一家小旅館二樓投宿一晚。記得我們投宿在樓上右手邊一大間有塌塌米的房間大家擠睡,左邊另有一小間房,我和幾位同學不小心走過其門,只見裡面塌塌米上躺有一個女人,另有二個男人在旁,後來才知是房客召妓!
壢中考試放榜後只有我和另一同學張健平錄取,健平家在太平村(太平地),其大哥為理髮師。健平和我一起在壢中不同班讀了一年半,又因家中經濟不容我們在外縣過外宿生活,我們一起轉學到竹東中學唸完初中。畢業後,健平未再升學,後成為手藝很好的裁縫師,另闢一個有一技之長、收入又好的職場。我則在東中畢業後考取省立新竹高中,三年後再以第一志願考取台大經濟系,從此靠經濟學「吃飯」直到今天。

同學聚樂
在沙坑國小畢業後,很多同學都到剛成立的橫山初中(算是竹東中學的分部)就讀。畢業之後考高中或就業,大都份後來都分居在大台北及桃園、新竹地區,他們都有很好的發展及良好的經濟基礎。另外一班成績最好的林阿斗同學,因家境不佳,畢業後即輟學在家,後從事木匠工作及其他事業;另有一位讀畢竹東高中的魏隆昌,也是一位優秀學生。除了我上大學及另一位潘正夫同學讀政工幹校畢業外,即無其他同學直接繼續就讀大學(就業後去讀大專的除外)。正夫多才多藝,在軍中表現傑出,後轉任台北醫學院擔任總教官,退休後被借重到台北市立萬方醫院擔任總務主任,任內建樹極多,現又二度退休,除擔任該醫院顧問外,其他時間則逍遙度日;他的領導能力令我欽佩。隆昌其後在工廠任職,曾派到大陸任職,現在也退休,經常來電問好,溫情可感。溫俊治在中華電信工作多年,最近退休。他是畢業後召開同學會的「班長」,我很樂意經常被他召集參加同學會。陳裕勝頭腦聰明,為本班「鬼才」,農校畢業後曾從事藥劑師及多種事業。限於其篇幅,其他很多同學就不多說了。
我後來留學美國,又在美國做事。雖然相隔萬里,同學們對我的熱情不減,一直和我保持聯繫。1996年我自美國退休回國到花蓮的國立東華大學任教後,經常參加小學同學們的同學會。同學們有婚喪喜慶的事也會通知,於是經常我由花蓮搭飛機或火車回到新竹/桃園一帶。同學們雖然受的教育可能沒有我多,但其他方面像處事為人、各行各業的知識,各有所長,都是我學習的對象。同學們多半都已經升等為祖父母級,但在一起唱歌作樂、談笑風生,大家又回復到童年時期的童真情懷,享受真誠的友誼。這情誼從1950年代在沙坑國小六年開始延續到今,已經超過半世紀;這情誼令人想到反璞歸真的喜樂,永不消減。
在沙坑國小慶祝九十大壽的時候,我以畢業於母校為榮,也為能和一百多位純樸的同學們同班為榮。

作者溫英幹,本校第十一屆畢業校友(民國四十五年),國立台灣大學經濟系學士、碩士;美國約翰霍普金司大學政治經濟學博士;畢業後在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的聯合國所屬世界銀行擔任經濟專家二十餘年,退休後應聘到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任教,曾任該校大陸研究所所長、經濟系主任兼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現任該校經濟系專任教授,兼職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理事。擁有美國特許財金分析師及中華民國證券分析師證照。



[1] 參見陳玉蟾撰寫沙坑國小簡史,http://www.skps.hcc.edu.tw/概況/校史.htm

跳脫意識作祟 尋找台灣經濟活路

跳脫意識作祟 尋找台灣經濟活路→對大陸政策與全球布局的省思
工商時報 B3/經濟教室 3/04/2007 (星期日)

文/【溫英幹(東華大學經濟系教授)、鄭治明(東華大學榮譽教授)】

  聖經箴言書有一句話:「有一條路人以為是正確的,最後卻成為死路一條。」這句話用在政府的政策也很恰當。政府的政策大都立意良好,但結果卻誤國誤民的例子不勝枚舉,正印證了「貪腐可怕,但錯誤的政策比貪腐更可怕」這句話。
  在大學教發展經濟學,最常舉的例子就是當年(一九六○年代開始)台灣、南韓、香港、新加坡仿效日本的發展模式,開始以「外向型」的擴張出口政策為主,終於造成以後數十年的經濟發展奇蹟,這是早期台灣的「威權政府」走的「正路」,也成為一條「生」路。但在同時期,拉丁美洲卻將「進口替代」政策做為經濟發展的指導原則。進口替代指發展國內產業來代替進口,振興自己國家的產業水準,節省外匯支出,使國家經濟走向自立自強之路。
  這種內向型政策想法看來很好,但結果是導致拉美國家經濟落後,外債高築,演變為一九八○年代的外債危機,到現在拉丁美洲的經濟發展遠遠落後東亞國家。同樣的,印度與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前的鎖國制度也使其經濟進步緩慢,直到經濟開放後才大幅提升。經濟學家在回顧這些經濟政策所得的結論是,當政府在制訂某種政策時,立意都很好,但結果卻反其道而行。
  鳥籠經濟
/違反經濟及市場法則,使總體競爭力在國際間的排名滑落。

  台灣最近幾年,從李登輝執政後期到民進黨執政,當政者走的是類似拉美國家的「內向型」鎖國政策,但對象鎖定中國大陸。鎖國政策的理由和立意都很好:為了保障國家安全、避免產業外移、保障國內的就業;因為產業外移,民間投資不振,會使國人失業,資金流出到國外,演變為債留台灣;因此最好的解決方式是產業都留在國內,自立自強,台灣的經濟不必依賴大陸,也不怕大陸的經濟影響台灣。
  在這樣的思惟下,加上對中國政權排斥的意識型態,台灣的對大陸採用「鳥籠經濟」政策,不讓鳥自由飛到大陸,以免不能管控;另外也不讓大陸的鳥飛進來(限制觀光客及不讓陸資來台)。這種政策類似中共在一九八九年改革開放時的路線之爭。陳雲倡議「鳥籠經濟」,怕「一放就亂,一管就死」,主張讓經濟在不能全面開放而只在一定的範圍開放;另一方面,鄧小平主張摸著石頭過河的全面開放,而最後鄧的大幅開放政策占上風被採用,使大陸的經濟扶搖直上,如果當時採用陳雲的政策,則情況將完全改觀。
  「鳥籠政策」的確立意良好,卻違反經濟及市場法則。結果呢?台灣的總體競爭力在國際間的排名開始大幅滑落(主要是政府部門);台灣的股市漲幅遠不如其他東亞國家及印度;產業投資大陸受到資本四○%的上限限制及未完全開放三通,讓產業綁手綁腳,以致經營成本提高;整體經濟成長率敬陪四小龍之末,甚至比東亞其他新興國家低。本來想不依賴大陸的經濟,卻發現台灣的經濟越來越依賴大陸。
  美國商會二○○六年十二月月刊評論指出:「台灣過去六年來的政府體質不佳、沒有遠見,找不到區域定位,台灣正逐漸變成亞洲區域的「邊陲地區」。十年前的戒急用忍政策不但終止了亞太營運中心的進程,也改變許多官員對兩岸經貿看法,許多關於兩岸的管制也應運而生,不僅使得台灣廠商無法發揮其鄰近、語言與血緣關係等優勢,更眼睜睜看著外國競爭對手超前。無法執行的禁令只會讓官僚體系自我膨脹,並增加民間的怨懟。過去六年台灣政治對立及政府缺乏穩定與前瞻性,最明顯的例證就是內閣閣員頻繁更替,人民如何能期待具備充分資訊、延續性與未來性的政府政策?」
  美國商會這份白皮書事實上表示台灣的總體經濟不穩定,對我們是一個很大的警訊,因為總體經濟開始不穩定,表示經濟發展的基礎開始動搖。一九九一年世界銀行出版的「世界發展報告」認為一個國家的經濟穩定快速發展有四個要素,分別是:投資在人力資源,擁有有競爭性的個體經濟(企業),有全球化的網路,以及最重要的,有穩定的總體經濟。當總體經濟不穩定,將會影響其他三種要素,使一國經濟向下沉淪。

  敬陪末座
/出口成長率遲緩、民間投資與消費的成長率停滯不前。

  我們已經看到,近幾年台灣的經濟成長及發展在東南亞地區逐漸成為敬陪末座,可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最近幾年台灣的經濟成長率主要要靠貿易出超來推動,也因此使外匯存底持續增加,加上有通貨緊縮的現象,與日本在一九九○年代長期經濟成長停滯不前有些相似。台灣的出超貿易主要都是依靠對大陸的巨幅出超,表明如果沒有大陸市場,台灣對大陸以外的世界是入超的,特別是對日本的長期巨幅入超及對產油國家的入超最多。台灣對大陸的高依存度由此可見。
  值得欣慰的是,台灣企業家仍深具潛力,雖然政府及朝野政客在扯後腿,在外貿上仍然表現亮麗。問題是:這種情況還能維持多久?再看外貿數字,出口成長率遲緩,貿易出超部分原因是進口成長比出口更遲緩;貿易條件(出口價格與進口價格指數之比)連年惡化,削減台灣的出口競爭力,使外貿前景也出現陰影。
  二、政府投資、民間投資與消費的成長率都停滯不前。雖說卡債危機解除後將對消費增加有所幫助,總體趨勢仍處不利情況,因為經濟成長趨緩,軍公教人員及許多薪資階級薪水多年沒調升;工業與服務業平均薪資二○○一至二○○五年期間平均名目薪資每年增加不到一%,扣除通貨膨脹,增加值為負數;平均國民所得以美元計,只有在二○○五之後才開始微幅上升(二○○一和二○○四都是美元一萬四出頭);這些都連帶會影響消費支出的意願。此外,投資環境不佳、政府財政拮据,也影響整體投資意願。
  三、外人來台的投資偏向間接投資在證券上(約占外匯存底的一半資金),而對經濟成長有實際貢獻的直接投資成長趨緩。二○○六年十月聯合國工業與發展組織所發布的「世界投資報告」,在外人直接投資方面,將台灣列為「高潛力,低績效」國群,與英美同類—表示台灣的投資環境富有潛力,但吸引外人來台的績效表現低。而中國大陸和許多發展中國家則被列入表現最好的「高潛力、高績效」國群!

  十年河西
/如此鎖國思惟有如以往拉美的內向型政策,恐將台灣帶向「死路」。

  有人稱台灣經濟過去十年的表現為「失落的十年」?究其原因,與政府的「戒急用忍」、「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及「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等鎖國政策,及政府缺乏一致性、全球布局的經濟發展願景有很大的關係(有的多流於喊口號)。鎖國政策導致兩岸三通(通郵、通商、通航)進度遲緩。一九七九年大陸宣布希望兩岸三通,而台灣政府則以三不政策來對應(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作為對應。
  以時空背景而言,大陸剛剛開放,其三通政策的政治目的大於經濟目的;但隨著大陸的大幅開放政策,情況已經改變,反而是台灣在採取鎖國政策。大幅度三通也一直是台商最希望的,但兩岸的政府互相卸責,都認為是對方的錯,歷任當政者都還沒找到化解之道,倒楣的是台商經營成本的增加與與台灣經濟的遲緩成長。
  企業家最知道哪裡投資最賺錢,他們也會自負風險。但政府將企業家視為還不懂事的小孩,諸多限制。殊不知,台灣的「微觀經濟」是很強的,台灣擁有一流的企業家,有一流的競爭力,根本不需要政府代為決策;台灣的「全球網路」及科技普及也在先進之列;人力資源方面,台灣有優秀的政府官員(可惜受到當政者錯誤政策的「綁架」無法完全發揮潛力)及受過良好教育的民眾,是經濟成長重要的原動力之一,加上台灣的總體經濟一向穩定,正符合世界銀行的四要素要求,因此過去被國際發展經濟學界認為是經濟發展的模範生。
  如今情況丕變,對大陸的鎖國政策以及缺乏遠見的經濟政策已使台灣的經濟成長遲緩,模範生成了問題學生,「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的景況是誰造成的?顯然這種「鳥籠經濟」思惟有如以前拉美的「內向型」政策,已經發生效應,如果仍然繼續如此,將遺禍無窮,把台灣帶向「死路」。

  媚民主義
/為了選票討好選民,不顧財政紀律,最終可能賠上經濟發展與全民的福祉。

  拉丁美洲過去經濟政策的失敗還有一個致命傷就是民粹主義,英文是populism,筆者認為應改譯為「媚民主義」,就是政客為了選票討好選民,不顧財政紀律,一直加碼在社會福利或討好財團的減稅措施上。例如濫發老人津貼、隨意調降稅率、通過坑錢法案等「開流」卻沒有相對應的「開源」配套措施使國家財政赤字及負債節節攀高;中央與地方都在進行花錢競賽,等到財政危機到了像玻利維亞一樣,政府財政破產,那時才來補救,代價就太大了。
  順便一提,最近委內瑞拉總統開始走社會主義回頭路,美其名為經濟改革,將民生有關大企業收歸國有,委國很多百姓拍手稱好。委國不記取歷史教訓,可以預測幾年後委國經濟將更行萎縮,因為回復媚民政策、違背市場法則的經濟,歷史證明總是行不通。
  錯誤的政策,使經濟發展進步緩慢甚至退步。但雪上加霜的是:近年來朝野政客不問是非只問立場的惡鬥,導致國家定位不明、政治不穩、族群失和、社會失序、道德淪喪,加上當政者抱著仇視大陸的心態,不努力解決兩岸關係,卻花大量精力與金錢在推動加入聯合國及「去中國化」或「去中正化」的正名運動上,政治力影響經濟使台灣經濟「空轉」的速度更快,最終可能賠上整個經濟發展的腳步及全民的福祉。
  報載移民署資料顯示,大陸偷渡來台人數逐年減少,意味著兩岸差距越來越縮小,大陸急速發展壯大,台灣日益萎縮變小,當政者卻好像視而不見,以為自己的政策及種種作為是正確的,恐怕最後應驗了聖經箴言所說的走向「死路」。

  打開生路
/減少政治掛帥、調整對大陸的經濟政策,著眼於全球布局。

  如何避免死路,朝野要好好思考走一條正確的「生路」,恢復台灣的競爭力,使台灣的經濟生氣勃勃。當務之急應該是當政者心態的改變,減少政治掛帥、媚民主義的作法,著眼於全球布局,將經濟政策由對大陸鎖國還原為大幅開放。當然,以兩岸目前互不信任的情況下,來路將會相當艱辛。但如果不改變意識型態與作法,誰倒楣呢?還不是台灣!
  不過,這裡要先破解一個「迷思」:有些人認為台灣與大陸只要三通,兩岸問題就OK了。其實,三通只是回復競爭力的一小步。台灣和大陸之間即使全無阻隔實現三通,台灣和美國、日本、韓國一樣要面臨產業出走到工資低廉地方,特別是大陸的問題。所以解決出走問題並不是靠限制,而是要建立良好的制度及投資環境使台商將台灣當作「家基」(home base),願意回來投資、帶動台灣的產業發展,維持就業的穩定,使台灣的經濟成長不落人後。
  例如,如果台灣的產業維持在「上游」區塊(例如難以被取代的核心零組件及服務,包括研發設計、全球運籌),和大陸的「下游」區塊沒有競爭,並進一步將其納入由我掌控之價值鏈,則可以維持台灣的利基,不必怕產業的空洞化。台灣已經發展出一流的跨國企業及全球運籌的基礎,可在兩岸的製造業及服務業保持利基,政府放手由台商自由進出,將使台商對兩岸經濟產生雙贏的結果。
  過去半世紀,台灣對日本都保持鉅額入超,從來沒有逆轉過,就可看出日本掌握台灣無法取代的「上游」區塊,台灣必須依賴日本的核心技術的產品與服務。同樣的,只要台灣能掌握大陸所需的核心技術的產品與服務,就不怕被大陸所取代。
  最後,有學者指出台商在大陸的投資占台灣對外投資的大部分,而且以中小企業居多,不像美國、日本與南韓都是大企業在大陸投資。如果大陸經濟不景氣,整個台灣的對外投資以及台灣的經濟將受害最多,而對美、日、韓的衝擊相對較小。這種顧慮也有道理,但當大陸經濟成長到一定程度,實質工資上升,台商和其他國家的外商一樣可能要移師到工資更便宜的地方去,到時想對大陸鎖國也沒意義了。

從頭一天開始

從頭一天開始
(巴城中華基督教會三十週年感言)[1]

溫英幹

教會成立的頭一天
一九七二年八月二十日上午九時,陳俊榮弟兄(那時尚未封牧)的太太開車來接我們夫婦、陳藹倫姊妹、姜家齊弟兄到他們家(Lampost Lane)參加初次家庭禮拜。出席這次禮拜的大人共有十二位:名單如下:陳俊榮、林彥卿夫婦,奚周聯珠,馬良卿,林國欽、曾秀芬夫婦,董學暢,閔太太,陳藹倫,姜家齊,溫英幹、吳桂英夫婦;加上幾位小朋友─陳弟兄夫婦及奚太太的小孩。沒想到這次家庭禮拜就成為本教會成立紀念日。那天早上由陳弟兄講道,內容是有關十字架的道理,講得甚好。中午大家在陳家包餃子吃,休息過後,下午三時大家又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附近由黃文廣教授及夫人盧璟英所帶領的查經班參加聚會,由黃弟兄帶領查約翰福音第二章,五時結束。

我們的得救經歷與事奉學習
桂英在稍早數週參加使者協會主辦的夏令會已決志信主。 八月二十日這天兩場聚會對我生命有很大的影響。那天晚上我記載下我的感想:「今天覺得靈性已開,欲接受耶穌為我救主,臨睡前與桂英一起禱告並看聖經,自羅馬書開始看起,讀兩章,只花十分鐘而已。桂英心裡甚是喜悅。」第二天我自認開始成為基督徒,但仍然沒有真正決志,或者說是得救的確據。
參加這一次家庭禮拜後,有一段時期幾乎每週日我們夫婦都參加陳弟兄家的家庭禮拜,下午則去黃文廣弟兄的查經班,對我真正決志信主都有很好的幫助。有一個主日(同年十月二十二日)早上我們都有點累,不想做禮拜,我自己就暗暗說,如果有人來電話相邀就去,因為平日陳弟兄或來載我們的董學暢博士都不來電話的(當時我們還沒有車子)。奇妙的是那天早上十時,陳弟兄竟來電通知說董先生要來接我們去。好像是逃不過神的力量,我就去做禮拜了。但開學後有一陣子我們又軟弱下來,以忙碌為藉口常常不去教會,直到該年十二月十七日主日周主培牧師來證道。聚會完了,陳弟兄把我介紹給他,他要我一起禱告,他唸一句,我也重複一句:「從現在起我要讓耶穌為我救主。」說如此便可得救;我也因為這番禱告真的決志信主。
一九七三年復活節本教會借Loch Raven Baptist Church舉行第一次洗禮,包括我和桂英在內共有八位受洗(其他六位為章成棟、林素貞、鄧景川、尤燕元夫婦、陳藹宜、陳黎初),由華府教會張子華牧師證道及主持洗禮。這是本教會初結的果子。這天對我們夫婦意義特別重大,一起受洗,神對我們的恩典何其高深!自此後我們夫婦也開始在教會學習事奉的工作;我擔任過崇拜領會及財政,桂英則擔任會計,並用她的專業建構教會初期的財政系統。
一九七四年五月我自霍普金斯大學得到學位畢業了,在華府的世界銀行做事,全家也搬到離華府較近,但又可去巴城聚會的Laurel。但該處離公司仍然稍遠,上下班很不方便,遂於一九七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搬到較近的College Park。同年十二月十二日開始離開孕育我們四年多的巴城教會而到Rockville的馬利蘭中華聖經教會聚會至今。

陳牧師夫婦的拓荒工作
一九七○年代早期巴城只有黃文廣夫婦所主持的華語查經班,還沒有華語教會。陳牧師師母當年憑著神的帶領來到巴城拓荒設立教會。在一九七二年底以前陳弟兄仍在周主培牧師創辦的使者協會工作,一面在巴城發展教會。一九七三年初左右,神安排應家秉弟兄自台灣中信局退休來美,接替陳弟兄在使者的工作,陳弟兄自此留在巴城全力發展巴城教會。之後兩年這段期間教會資深的兄姐如方鋒培夫婦、姜家齊夫婦等協助陳弟兄夫婦預備教會的正式成立。他們一起起草本會章程,成立職員會、董事會、申請立案等非常辛苦。一九七四年六月十四日本教會正式登記為現有名稱,數週後七月七日陳弟兄被按立為牧師,巴城教會終於成為結構齊全的教會,距當初第一次家庭崇拜已近兩年。我們在陳牧師的帶領下奮勇往前。牧師夫婦對我們會友的照顧,不論是屬靈或是生活各方面,又是另一篇章,不能盡數他們的辛苦了。
回首前塵,巴城教會竟已度過三十個年頭,實覺神恩奇妙,不可思議。從三十年前頭一天開始,巴城教會在陳牧師、師母的帶領下就是定意要將福音傳給巴城地區的華人骨肉同胞(腓1:5);雖然陳牧師多年前已息勞歸主,但蒙神賜福,他們辛勤耕耘的果效卻長遠存在。如今教會聳立在一片大地上,人數也從頭一天的十二位大人、幾位小朋友增加到二百多人,除了感謝,還有驚嘆:神的帶領與賞賜何等奇妙!謹以此文紀念陳牧師,及獻給從教會開始頭一天到今日仍然忠心耿耿、謙卑順服服事神的僕人陳林彥卿師母和其他兄姐。

[1] Baltimore Chinese Christian Church 巴爾地摩中華基督教會,在美國東部馬利蘭州之巴爾地摩市。本文寫於2002年夏,本應該刊載於該教會「三十週年特刊」,但因編輯疏忽,遺失電子檔,因此沒有包括在內。

「台灣,中國」

「台灣,中國」
溫英幹(花蓮、壽豐,國立東華大學經濟系教授)
5/26/2007報載中國在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的行政委員會(OIE)發動將台灣會籍名稱降級為「非主權的區域會員」,而將台灣名稱變更為「台灣,中國」(Taiwan, China)。台灣以中華民國名義在1954年就參加該組織,中共則在1992年加入該組織,並將台灣的名稱改為「台北,中國」(Taipei, China)。台灣民進黨政府近年來的的正名運動已經遭遇中共的反彈,以中國在國際上政治與經濟實力日益升高之際,台灣的處境將越來越困難。
報載中國也在國際上搞「一中正名」。其實所有的聯合國機構在中共「恢復」代表權後(1972開始),對台灣的官方稱呼都是「台灣,中國」(Taiwan, China) 或「台灣省,中國」(Taiwan, Province of China)。聯合國文件連台灣在亞太經合(APEC)的會員名單都拼為「台灣,中國」。此外,中共在聯合國發動通過的聯合國。。。決議案,聯合國不得讓不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我們從來沒見過台灣當局對這種名稱加以反駁。
WOAH並非聯合國機構,中共將之比照聯合國機構,所有「非主權」政治體只能以「非主權」會員資格參加。如果成功,將來所有非聯合國機構的世界組織可能也會跟進。
所以形成這樣兩岸對立日益嚴峻的情勢,老實說大都是阿扁政府捅出來的結果。
在李登輝時代及以前,台灣一向採取「一中」政策,特別是九二共識之後,兩岸政治對立降溫,本來可以因此各取所需,在三通及政經交流上大幅改善,但李登輝的「兩國論」及阿扁的「一邊一國」以及之後阿扁政府極力推向台獨,兩岸政治上越走越遠,但經濟上台灣卻越來越倚靠中國的矛盾現象。
如果台灣繼續維持九二共識的模糊空間,雖然同樣會受到中共打壓,但其程度應該比民進黨政府要戳破模糊空間,力求「清楚台獨」的作法所受的打壓要輕。「九二共識、一中各表」這樣模糊空間的設計是政治運作的高明手法。因為它的荒謬性反而使兩邊都有台階可下。可惜民進黨政府不此之途,用全民的納稅錢「搞」正名、「妄想」以台灣名義進入聯合國及其周邊機構(如WHO),現在中共不想跟你玩了,以前用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奧運、亞洲開發銀行)或「台北,中國」(Taipei, China)模式加入,保持模糊空間,現在乾脆採用聯合國模式加諸非聯合國國際組織內,要用「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是不可能,連加入非聯合國機構都會被迫戴上「台灣、中國」的「緊紥咒」。
阿扁政府自以為聰明,但反為聰明誤的事小,斲(?)喪台灣全民福祉的事大。為政者從來不為它施政錯誤的惡果負責,這是最可惡的地方。

草於2007年5月25日,今天是2008年5月11日本文所論仍然有效。

「節婦吟」的聯想

「節婦吟」的聯想
溫英幹
原載美國《導向》月刊,210期,2003年2月,頁28-29

「節婦吟」一詩,傳頌千古,茲錄如下: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繫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 。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這首詩是唐朝詩人張籍(公元766-830)所作。張籍與大文學家韓愈(768-824)同時代,也是當時「樂府」詩的健將,和另一位詩人王建齊名,世稱「張王。」樂府是可以用管弦樂器歌唱的一種詩歌體材,又稱唐宋之長短句,因為這種詩不限定要七言或五言,詩句通俗易懂。節婦吟這首詩大意是藉一位有夫之婦的口吻拒絕一位男士的追求。歷來都把這首詩當作情詩,甚至當作外遇的描寫。特別是最後一句最為廣傳,坊間小說及網路文章都一再引用。現依坊間唐詩註釋將這首詩的意思語譯如下:

「你知道我已是有夫之婦,卻仍送我兩顆價值非凡的明珠。
很感謝你纏綿的情意,因此我就把這對明珠繫在我的紅羅衣上面。
(可是我要告訴你)
我家就住在連苑高樓裡,我的丈夫就在宮中之明光殿任郎官之職。
我知道你用心像日月一般光明,但是我已發誓要與我的丈夫同生死。
因此只好含著感傷的淚水將明珠還給你,只恨我們不早在我出嫁前就認識你。」

吟頌此詩,覺得愛情纏綿,迴腸盪氣,尤其會聯想到一對沒有結果的外遇,不得不分手,真是情何以堪!

其實這首詩並不是張籍在描寫一位節婦拒絕向他求愛的人,而是一首「政治詩」或「明志詩,」是藉詩來表明立場,也是極為高明的比喻(或稱為比興)詩。一般讀者可能沒有注意到原詩題目下有一句話「寄東平李司空師道。」李師道是當時藩鎮(有如近代之軍閥)之一的平盧淄青節度使(相當於今山東一帶軍區司令官),又有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唐朝官銜,有宰相的地位)的頭銜,勢力龐大。 (註)
唐朝中葉以來,藩鎮割據,用各種手段來勾結、拉攏文人和中央官吏。一些失意文人政客也去依附。張籍算是韓愈(擔任過吏部、刑部侍郎,相當於今考選部、法務部次長)的學生,與韓愈的立場一樣,主張歸順中央,反對藩鎮之霸道與分裂。張籍雖是一個不大不小的文官,卻有詩名,因此李師道想籠絡他,羅致門下。照詩中之意,李師道曾送厚禮,請他去山東。張籍就寫節婦吟這首詩送給李師道。這首詩用比興手法委婉的表明自己的態度,拒絕李師道的誘惑及籠絡(也可說是勾引)。因為以比喻方式來明志,說話的方式又溫柔委婉,李師道對他無可奈何,張籍也因此能全身而退,沒有受到報復。全詩用這種角度來讀,就不那麼羅曼蒂克了。試解譯如下:

「你知道我已有主人了(中央),還想以重利餽贈來將我羅致門下。
知道你很有誠意,所以就把禮物收下,還放在顯目的地方。
可是你知道,我家也有富貴氣象,主人在中央任職,保衛皇宮。
知道你的用心是很有誠意,沒有虛假,但是我早就發誓效忠主人了。
實在不得已將你的重禮奉還,如果早點認識你就會為你效勞。」(還得故作捨不得含淚狀)

張籍的判斷是正確的。李師道在唐憲宗元和元年(806)開始任平盧節度使,後叛變。元和十四年(819)屬下兵馬使劉悟斬李師道出降而亂平,憲宗將其藩地分為三鎮,將這過去已割據五十四年的節度使地區重新歸回朝廷。因為驕傲托大、陰謀不軌,李師道的政治生命只有十三年,而張籍忠貞不二,專一事主,活了六十四歲。

聖經裡用很多的比喻來解釋神的道或預言,特別是新約聖經,記載耶穌用很多比喻,使所要表明的道理更加清楚。許多聖經學者也將「雅歌」中的愛情當作比喻來解釋信徒與神的關係。這首節婦吟對我們而言也有很好的屬靈教訓。魔鬼經常用名利或情慾來誘惑試探我們,使我們經常心動不已。有時我們會把魔鬼的誘惑當作寶貝珍藏起來,甚至犯罪、跌倒。我們要事奉主,又想事奉瑪門,就容易跌倒了。最近聽一位傳道人說,「情慾要逃避,魔鬼要抵擋。」對於情慾的誘惑我們要及時逃避,以免犯罪(林前六8,提後二22)。但對於魔鬼的引誘,我們要像節婦一樣盡力抵擋(雅四7)。不同的是,對魔鬼的誘惑,我們不能對牠這麼溫柔的唱這首詩。更不能欲拒還迎,半推半就的說:「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我們應該意志堅定的拒絕誘惑,因為基督本來就是將我們從魔鬼俘虜中拯救出來(提後二22),我們在信主前本來就在牠魔掌下,只是當時不知道或不明白。因此可以把這首詩改寫成非常沒有羅曼蒂克情調的七言詩如下:

「魔君知我是主僕,贈我名利雙明珠。
心動不察是詭計,曾經繫在紅羅襦。
天家輝煌又金碧,基督坐在寶座裡 。
撒旦裝成光明使,我與基督同生死 。
還君明珠意志堅,喜脫魔掌信主時。」

參考資料:

上海辭書出版社:「唐詩鑑賞辭典,」1983,上海。
文源書局:「唐詩宋詞欣賞,」1969,台北。
商務印書館:「增修辭源,」1978,台北。
楊樹藩:「唐代政制史,」正中書局,1967。
柏楊:「中國人史綱,」星光出版社,1979,台北。
柏楊:「中國歷史年表,」星光出版社,1979,台北。
傅樂成:「中國通史,」大中國圖書公司,1972,台北。

(註)藩鎮:唐初在重要諸州置都督府。睿宗時置節度大使,玄宗時於邊境置十節度使以禦外蕃,各領數州甲兵,復掌土地人民財賦,視為藩鎮。其後日以強大,朝命不行。安史亂後內地也設節度使,掌握諸州軍政,專恣拔扈六十餘年。憲宗時才將之約束,共奉朝命。至唐衰敗,藩鎮勢力復起,遂成五代之亂。見「辭源」「藩鎮」條。

(附)作者另外評論:
張籍不為貴重禮物所收買(可能也曾心動過,否則不會說「繫在紅羅襦」),也不畏權勢(如果以後李司空當道,可能有殺身之禍)的高風亮節,給後代人很多啟發。
歷史上不斷反覆發生「變節」事件,可以說是「趨焱附勢」者比比皆是;用現代術語來說,就是「西瓜靠大邊」現象。這種現象在現代的民主社會似乎更為普遍。最常見的是某些人投靠到另一個較有勢力的政黨或政權,而且「變節者」仍洋洋得意,不以為恥;或打出「理念較合」的理由,實則藉機升官發財。
是古風不再了,或今風才是「政治正確,」還是人性本來如此?請讀者自行思考判斷吧!

經濟輸一截 怎對抗統一

經濟輸一截 怎對抗統一

【聯合報民意論壇╱溫佳映/教(花縣壽豐)】 2007.10.18 03:24 am

這幾天中共正召開十七大,中共主席胡錦濤的開幕報告將未來五年大陸的發展定調為經濟發展第一,可以預見大陸經濟雖然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但著重經濟平衡發展並解決其貧窮問題才是國家之急務。

台灣呢?政黨輪替八年來,台灣經濟成長有如牛步,在阿扁第一任期的四年幾乎完全停滯,最近四年才稍有進步,但仍然落在四小龍之末,甚至不及東亞幾個新興國家。不顧國家經濟,只在正名制憲、入聯公投上打轉,時不我予,再這樣下去,當台灣的經濟失去競爭力時,台灣如何能對抗中共的「和平統一大業」?

明末史可法率兵抵抗清兵入關,清軍主帥多爾袞寫一封招降書給史可法,裡面有幾句說:「輓近士大夫,好高樹名義而不顧國家之急,每有大事,輒同築舍。昔宋人議論未定,兵已渡河,可為殷鑒。」

築舍指有人要建築房子,不自行作決定,卻與道上路人商量。北宋都城在今開封,金人入寇時,太原、真定已失守,朝廷還在議論防守三鎮的利害,金人對宋朝來使說:「等你們議論定時,我們已渡過黃河了。」

看看台灣近年來的表現是否有點像多爾袞所描述的景象?我們的大政客們到現在還將精力放在「高樹名義」上(入聯公投),實在是「不顧國家之急,每有大事,輒同築舍。」築舍就是訴諸民意,大打族群牌,深綠牌或深藍牌。藍綠兩造相持不下,即使大陸不來「解放」台灣,台灣自己就可能先垮了。「國家之急」或國家「大事」難道真的是入聯公投和正名制憲嗎?還是應該先將台灣經濟弄好。台灣的經濟實力強大,真正進入工業國家之林,我們才有入聯的本錢和談判的籌碼。

台灣是否有如北宋一樣,在國家尊嚴的議題上終日吵吵鬧鬧,議論未定,台灣可能已經沉淪了,史實殷鑑值得我們深思。

溪泳隊的考驗與情誼

溪泳隊的考驗與情誼
溫英幹

開始溪泳
二○○五年十月二日罕見的超級颱風「龍王」自台灣的花蓮縣登陸,直撲壽豐鄉。我服務的學校首當其衝,損失慘重;校園到處房舍破裂、花樹傾倒、瘡痍滿目、不忍卒賭。尤其是學校游泳池的鐵門被龍王吹倒,進門天花板七零八落,零件及桌子被掃入池中,內池也有多處損壞,校方緊急通知暫停使用。一向有早泳習慣的我,只好另謀出路,開始去離學校五公里遠的荖溪橋下游泳。
台灣東部地區的花蓮和台東因為開發較晚,環境較少受到污染,仍然可以找到沒有被污染的河川可供鄉民游泳或垂釣。荖溪橋下的荖溪是當地自來水水源地上游,匯集有大量溪水,水質清澈,附近鄉民常年在荖溪橋下晨泳。我向其中一位泳客打聽一下確切地方,十月五日一早六時多天才剛亮就到荖溪報到,果然見到約有十來位泳友陸續來參加晨泳活動;他們男女約各半,年紀平均約五十歲,最大的已經有七十五歲,最年輕的約三十歲,大多數已經在這地方晨泳多年,冬夏不停,晴雨照來。他們很熱情的歡迎我加入。不久之後,經過我宣傳,學校又有另外兩位老師加入,也受到大家歡迎,開始了我們的溪泳隊的情誼,每天一早大家陸續來報到,在水中及岸邊互道早安,令人心裡溫暖。

溪泳考驗
在溪裡游泳,一切天然,水泥岸邊有一道護牆,泳友用幾條木桿,上面釘入長釘,深入牆裡固定後就成了掛衣服的地方。通常事先在家裡要先穿好泳裝,抵達後,找一個長釘,將衣物包掛在上面,脫掉外衣,身著泳褲,戴上泳帽、泳鏡及耳塞,做暖身體操,然後將雙腳踏入冰涼的溪水。這時就要下定決心,勇敢的將冷水拍到身上,然後「慘叫」一聲,躍入溪中,手腳急速滑動。剎時冰涼溪水漫過全身,約一分鐘習慣水溫後,就可開始奮力往長達一百米的上游逆流游去。這時可看見不少小魚小蝦在清澈的溪底或游或停在石頭上,天人合一之感油然而生。正因為有其他泳友在旁邊支持(或說「監視」),所以養成每天「硬著頭皮」也得下水的高超毅力!等游完上岸換裝,與其他仍然在游的泳友道別,算是完成一天的早課時,都會覺得很有成就感,也讓自己的一天都感覺充實快樂。
溪水溫度相當穩定,不論冬夏都在攝氏十九到二十度之間,但外面的氣溫受季節變化而不同。夏天高達三十五度,冬天則可能下降至十度以下,所以不論那個季節下水,第一個感覺都是「冷」字,但入水後過了一分鐘就習慣了。十一月初的時候,一位長輩對我們幾個新進加入的泳友說:「你們要繼續來游,如果停了一陣子才來,等到天冷時你們就會受不了,通不過考驗。」
考驗真的來到,從十二月開始,外邊氣溫就逐漸下降。特別是早上,從二十度一直降到十幾度。我和其他泳友仍然堅持一早報到。入冬來氣溫最冷的早上終於來到。那天是聖誕節前夕,約有十位泳友不畏天寒來晨泳。外邊氣溫九度,溪溫十九度,溪面冒著白氣,表示天氣真的冷了。我照常硬著頭皮,「慘叫」一聲,躍入水中。在冰涼如昔的溪水裡與魚同游,從下游往上游來回三次才爬上岸,光著身體已經不覺寒冷,算是通過考驗了。頓時覺得人生似乎也是這樣,不經寒風澈骨,哪有梅花幽香?如今已經一年過去,我仍然幾乎風雨無阻,每天都去;學校的泳池早已修好,但我卻愛上溪泳了。

溪泳情誼
參加溪泳的有縣長、鄉長、調查局幹員、警官、大學教授、政府公務員、退休人員、農夫、小店老闆娘、家庭主婦,年紀老少都有。但大家來到這裡都不分彼此,互相關懷,噓寒問暖,也互相打氣,有如一個大家庭。特別是年紀一大把的媽媽們,非常有恆心及愛心,經常一早就來先將岸邊沖洗乾淨,讓後來者可以享受乾淨的環境;冬天時,她們會先預備熱薑湯或桂圓紅棗茶讓大家解除寒氣。悠游於乾淨清澈的溪水裡鍛鍊身體,享受泳友之間的純樸鄉土情誼,豈不是現代人難以享受到的人間美境?

作者:溫英幹,現任台灣花蓮國立東華大學經濟系教授。

原載於:「一路有你」一書,人生補羹系列第五盅,台北市天恩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180-183頁

花甲感言

年逾六旬,雖已朝著回天家的路上走,然而,這卻是一條──金色的歸途
█溫英幹  
以前讀武俠小說,看到「遠遠來了一位五旬老者,鬍鬚灰白,但身手矯捷,太陽穴高高鼓起……」不以為意。   現在讀到類似一段,才驚覺我已功力更深,成了六旬老翁了。  有時會看到報紙登載,或聽年輕的新聞廣播員以清脆的聲音報導,說有一對五十多歲的老夫婦如何如何,心裡就很不是滋味。過了山坡   不覺已步入「花甲」之年。  猶記得四十歲生日時,體貼的女兒當時才八歲,送我一卷印有各式各樣漫畫的衛生紙及一個咖啡杯當禮物,前者的標題是「你又多了一歲」,後者是「過了山坡」(Over the Hill),表示已過人生的一半。   接著,五十歲似乎是不遠以前的事,怎麼一下子就已六十了呢?  考察「花甲」之義,甲指六十年一甲子;很多人猜花代表華髮,是頭髮白了的意思。  最近讀到一則解釋:原來平常花有五瓣,六瓣者很少,因此活到六十歲一甲子,有如少見的六瓣花一樣珍貴,遂名之為「花甲」。  六十歲應該就是老人時期的開始,一般稱老人時期為金色年華,與「花甲」的意思雷同。  發現自己走入「老」年是漸進式的。有一次,在臺灣的餐廳裡找座位時,一位看來是中年婦女的女侍衝著我說:「歐日桑,這邊坐。」我幾乎以為她叫錯人。   接著,有人稱呼我為某「公」。接著有人以「年高德劭」介紹我。好幾次,有同事帶著小孩遇見我,起初有點猶疑,接著就囑咐孩子:「啊,應該叫爺爺。」也沒錯,最近與老伴已榮升為祖父母了。   還有是生理上的。最近幾年在臺灣教書,生活作息正常,經常以游泳健身,幾乎每天都是清晨六點出門到學校附設的游泳池,一直不停游一公里即上來,沖洗後回家,算是完成日課,因此自覺體力還行。但仍有老化現象──   首先是白灰頭髮陡增。老伴頭幾年還幫我染髮,現在乾脆看開了,讓華髮滿頭,她竟然還說「滿好看的」。正符合聖經所言,「白髮為老年人的尊榮」。  一兩年沒見到我的學生回到學校,見到我,有點吃驚,說:「老師,您工作太辛苦了,頭髮都變白了!」他們那裡知道,以前都是「偽裝」的。「肚量」寬宏   其次,身體也顯出發福之相,肚皮微凸,體重略增,已成肚量寬宏之人。而過去兩年暑假左眼兩度開刀,更證明身體確已老化。   雖然牙齒個個健在,只有幾顆已控制住的蛀牙,但牙齦有逐漸萎縮的趨勢;牙醫警告說,終究牙齒會全掉光,需裝假牙。不管如何,比起唐朝大文豪韓愈的「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髮蒼蒼,而齒牙動搖」,可是好多了。   老化的另一特徵是記憶力衰退。有時問新朋友問題或姓名,不旋踵又忘了他的答案。有時翻看舊日記,許多事的細節,若當時不記下來,現在不是全忘記了,就是與記憶不符。  老人還喜歡回憶過去。有空時常常翻閱舊相片。大概在五十歲以後,特別想見到過去成長時代的老朋友。在臺灣偶爾參加大學同學會或小學同學會,同學們都已「變形」,許多昔日的美麗小姑娘,也都變老、變胖了。 心平氣和   六十歲,特別會想起孔夫子的話:「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果然有道理。以前的我,心態有如聖經中描述的雅各(「雅各」其意為「抓」)。   抓與貪心爭鬥可說是孿生兄弟,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是:上車爭位置;在餐廳大吃大喝;在辦公室,爭取升級、升等;以及在各種場合想佔便宜、唯恐吃虧等等。   但是不知不覺,現在的我,已漸漸失掉與人相爭的念頭。有好處,讓給年輕的同事。有責難,自己承受了。碰見不如意的事,與同事有衝突,我都願意以老事小,向年紀比我差一大截的年輕同事道歉。心也更軟了,較少生氣,較多有求必應。 從知天命到不逾矩   孔老夫子還有一段話一直在耳邊響著:「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對孔夫子所說四十以後的經歷,我有點不同看法。最近半世紀,由於科技突飛猛進,一些學說十年不到就過期了,因此「四十而不惑」恐怕要再往後推遲,到五十歲也不一定能不惑。倒是聖經的真理彌久常新,經常讀經,並加應用,對人際關係及處事之道漸能得心應手,較能達到不惑之境。  「知天命」也不見得要等到五十歲,在人生中任何階段都可能感受到從天(上帝)而來的使命感。  天命不可違,如能順服上帝的旨意去做事,應較容易達到「耳順」(聽到別人的言語可分辨真假)和「不逾矩」(中規中矩較少犯錯)的地步,也就是聖經所說「敬畏上帝,謹守祂的誡命」的結果。   六十歲回顧過去,其中固有悲喜哀樂、過犯連連,然而,雖不完全滿意,卻已大致可接受。學業,在美國某名校也勉強拿了博士。事業,在一個機構擔任專業人士二十幾年後提早退休,現尚有可供溫飽的養老金;最近幾年回臺灣教書,也獲教育部授予正教授資格。  但是不管在學業及事業上多有成就,如古代以色列所羅門王一樣當了帝王,也不過自歎「都是虛空、都是捕風」;最重要的是「敬畏上帝,謹守祂的誡命」。我慶幸我和家人在年輕時就成為基督徒,一路走來,上帝的恩典都很夠用。 樂享妻兒情   六十歲對我而言也是感恩的時機。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感謝兄弟姊妹的愛護之恩,及親朋好友、教會會友的友愛之恩,種種恩惠,可以說指不勝屈。   當然最要感恩的是妻子與兒女。與妻子結褵三十多年,至今在我眼中她仍是綽約多姿,似乎婚姻之路越來越甘甜。  妻子品貌兼佳、心思細密,是我人生良伴及密友。她現在變得更會關心別人,經常提醒我要寫謝卡給幫助我們的朋友;寫慰問卡給生病住院者;探訪老人家;開放家庭舉行各帶一菜(pot luck dinner)的晚宴等。我慶幸得賢妻,她誠然是上帝所給我今生最好的禮物。  我們育有兩個已成年的兒女,他們都是基督徒,有上帝保守,兒孫自有兒孫福,大可不必為他們的未來操心。誠然,在他們成長過程中,以及在教養上,我們有許多波折與錯失,今後希望用更多愛心與互相寬恕加以彌補。  聖經說人要離開父母,成立家庭,養育下一代,我們差不多已完成傳承下一代的責任。女兒已離開我們成立家室,有了自己的孩子;兒子已大學畢業,正在找尋自己要走的道路。我和妻子經常為兒女的前途禱告,相信他們會得到上帝的帶領和賜福。 回家的路   古諺云:「活到老,學到老」。由於已不必為五斗米折腰,如果上帝假以天年,在完全退休之後,我和老伴還想學習更多的東西,做些自己喜歡做的事。  最後,六十歲是用積極的態度面向不長的未來。我們倆早就準備好遺產計劃,隨時可以走人,奔向永世的家鄉。客家人說死是「轉去」(回家),很符合基督徒的盼望。  花甲之年正是金色年華的開始,現在是放下的時候,更是順服天命的時候!
作者溫英幹曾任世界銀行資深經濟學家,現任台灣花蓮東華大學經濟系教授,與妻吳桂英育有一女一子,並有外孫一人。
(原刊於 真愛家庭雜誌 第20期 (2004年12月)

吵架考

吵架考
溫佳映
什麼是吵架?《辭源》和《聖經》都找不到「吵架」,甚至「打架」這兩個詞,可能是現代才有的名詞。分開來看,「吵」指繁雜的聲音,俗曰吵鬧,而「吵鬧」與「吵嚷」同義,指言語喧嘩,還語出古典小說《紅樓夢》。「架」的其中一個意義是「憑空構造,例如言架詞誣捏」,把「吵」和「架」連在一起,好像指憑空吵鬧, 深富哲學味道 。
《國語辭典》將「吵架」定義為打架和爭鬧,而爭鬧就是吵嘴。哇, 吵架就是打架, 好像又太嚴重了。在英文,林語堂的《當代漢英詞典》對吵架的定義是: 「To create a disturbance,a brawl,row or noisy dispute;」另外,「爭吵」指「to fight noisily,quarrel」。quarrel中文譯作口角,爭吵,拌嘴,吵嘴;fight指打鬥。似乎「吵架」不是理性爭論,而是大聲爭論甚至戰鬥、打鬥(fight),這又不像我們平常遇見的吵架。
中文和合本《聖經》共有7節提到「爭吵」(quarrel),這裡爭吵應該就是吵架。可見「吵架」與其他詞語「爭吵,口角,拌嘴,吵嘴」應該是同義詞。有意思的是聖經提到爭吵的7節中,竟然有5節提到喜歡爭吵的妻子(箴言19:13, 21:9, 21:19, 25:24, 27:15)。可見夫妻之間的吵架最多,理由可能是因為夫妻婚前彼此還「客氣」,婚後在一起實在太親密了,但卻有最多意見不合的地方,就變成「火氣」,因此一言不合就吵起來了。
最後,「拌嘴」似乎侷限於情人或夫妻之間的爭吵,因為彼此之間有親密的「親嘴」關係,才會一言不合形成「拌嘴」的情況。我們可以推論:夫妻拌嘴只是動口不動手, 拌嘴厲害過頭了,就變吵架,再過頭可能就是打架了。所以夫妻之間要小心,打架往往就是家暴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