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9日 星期日

埃及政經局勢與基督教發展




埃及政經局勢與基督教發展

溫英幹

原載神國雜誌第二十八期 * 2012年6月 頁14-20,因篇幅限制,未刊登所有15個註釋,現一起附上。

當那日,必有從埃及通亞述去的大道。亞述人要進入埃及,埃及人也進入亞述;埃及人要與亞述人一同敬拜耶和華。當那日,以色列必與埃及、亞述三國一律,使地上的人得福;因為萬軍之耶和華賜福給他們,說:埃及—我的百姓,亞述—我手的工作,以色列—我的產業,都有福了! (以賽亞書19:23-25)

一、聖經預言末世神必顧念埃及

和合本聖經提到埃及一共695次,從創世記十二章10節開始記載迦南地遭遇大饑荒,迫使亞伯蘭和妻子下到埃及,在那裡暫居,到最後一次出現在啟示錄十一章8節:「他們的屍首就倒在大城裡的街上;這城按著靈意叫所多瑪,又叫埃及,就是他們的主釘十字架之處。」可以說,聖經從開始到結束的書卷都提到埃及—舊約卅九卷書,有卅一卷提到,而新約廿七卷書,有五卷提到。

1948年以色列復國以來,埃及與以色列發生多次戰爭,直到1979年兩國簽訂和平條約,才暫時維持兩國間的平靜,埃及也成了以色列在中東地區的重要戰略夥伴。1

埃及雖是文明古國,但至今仍屬中度開發、相對貧窮的國家;多數人信仰伊斯蘭教,與位居少數的基督徒經常處於緊張狀態,特別是最近幾年。但聖經預言末後的日子,神仍會眷顧埃及,宣稱埃及人與亞述人要一同敬拜神,而且神將賜福以色列、埃及及亞述,甚至稱呼埃及為神的百姓(以賽亞書19:19-25)。
由於埃及文明影響全世界,在中東地區又是人口眾多的國家,在外交、內政、社會、經濟與軍事方面歷來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2011年初,執政卅年的總統穆巴拉克被迫下臺,政權易手,伊斯蘭基本教義派的政治勢力大增,埃及今後的政治走向,以及只佔13%左右的基督徒未來處境,都值得我們深度了解與關心。

本文嘗試用很短的篇幅對埃及的過去與未來趨勢作簡短的介紹,希望藉此呼籲基督徒讀者多為埃及的前途守望禱告。

二、歷史淵源可追溯到史前

埃及曾產生世界最為古老的文明之一,其歷史可以上朔史前,追到主前六千至一萬年,比中國的遠古傳說還要早。主前卅一至廿七世紀,埃及即出現統一的奴隸制國家。主前廿七至廿二世紀,埃及古王國建立了許多金字塔。

主前廿二至十七世紀,經歷第一中間時期、中王國及第二中間時期(聖經亞伯拉罕及雅各時期);主前1570至1070為新王國時期(在此期間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主前1070至664年為第三中間時期。2

主前十一至七世紀,埃及曾經被亞述、波斯、馬其頓與羅馬帝國統治。主後四至七世紀被併入東羅馬帝國。之後阿拉伯人入侵,建立阿拉伯帝國;十三世紀末至十六世紀初,將近三百年期間,受到馬木留克(Mamluk)軍事集團所統治。1517年土耳其人征服埃及,成為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 1299-1923)的一個行省。

英國在1844年打敗埃及軍隊,開始控制埃及,直到1952年埃及發生革命,驅逐英國顧問,1953年法魯克王朝被推翻,成立埃及共和國。1971年改國名為目前使用的「埃及阿拉伯共和國」(Arab Republic of Egypt)。1981年穆巴拉克成為埃及1953年獨立以來第四任總統,任期長達三十年。

三、橫跨亞非兩洲的關鍵地位


埃及在阿拉伯語中意為遼闊的國家,地理橫跨非洲及亞洲,面積一百萬多平方公里(在全世界排行第30名),也是東北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八千一百萬(世界排行第16名)。

人均所得(用國內總生產GDP衡量)2,922美元,屬於中等所得後段班的國家,在184個國家中排名第123(中國人均所得為5,184元,臺灣為21,592元)。以「購買力平價方法」計算,人均所得為6,504美元,在181個國家中排名第103(中國8 , 3 9 4 元, 臺灣37,931元)。以上均為2011年資料。3

埃及土地面積雖然遼闊,但境內絕大部分為沙漠,只有寬度僅為16公里的尼羅河谷及首都開羅以下的三角洲才是適合居住的綠洲,面積只及總面積的三十分之一(33,700平方公里,比臺灣的總面積還小一點),因此埃及90%的人口都集中在這狹窄的綠洲上以及蘇伊士運河旁(見埃及簡圖)。

四、「阿拉伯之春」示威及政黨輪替


2010年12月起,阿拉伯世界多國發生社會動蕩,「爭民主、反獨裁、反腐敗」的「阿拉伯之春」示威風起雲湧。首先從突尼西亞開始,不久埃及、利比亞及葉門等國也捲入這場運動中。埃及的示威遊行於2011年1月24日開始,只持續十八天就導致執政卅年的穆巴拉克總統於2月11日黯然下臺,並接受審判。

穆巴拉克下臺後,由軍方(Supreme Councilof Armed Forces)暫時接管政權。軍方解散國會,暫停憲法,組織委員會修改憲法以便經由民主方式進行政治變革。
臨時憲法於2011年3月通過,但軍方改革步調緩慢,經過人民持續不斷示威抗議之後,軍方終於表示要將政權和平移轉給文人政府,但截至2012年4月,軍方仍然統治埃及。

2011年11月28日至2012年1月11日期間,埃及分成三個階段進行人民議會的選舉工作,結果自由與正義黨(Freedom and Justice Party)領導的埃及民主聯盟(Democratic Alliance forEgypt)獲得498席中的235席,成為議會的第一大黨派,極端保守的光明黨(Al-Nour Party)獲得107席,為第二大黨,獲得38席的憲政黨(Wafd Party)是第三大黨;預定2012年5月進行總統大選。

自由與正義黨是新興政黨,由穆斯林弟兄會(Muslim Brotherhood)成員所組成。該會是一個以伊斯蘭遜尼派傳統為主的政治團體,也是伊斯蘭主義基要派團體,其目標為推動讓可蘭經與「聖行」(聖戰及為阿拉而死)成為伊斯蘭家庭與國家最主要的核心價值,並積極推動實施以伊斯蘭教義為主的沙利亞法律。
穆斯林弟兄會於1928年在埃及成立,所推動的政治運動形成一股風潮,擴散到許多伊斯蘭國家,成為許多國家中最大的反對團體。埃及憲法規定以宗教為主的團體不得以黨派方式進入國會中,但穆巴拉克下臺後,穆斯林弟兄會已經成為合法黨派。

2011年4月,該會成立自由與正義黨,政綱包括反對婦女與科普特基督徒成為總統(但可以擔任內閣部長)。11月大選,該黨所領導的民主聯盟大勝,可以預見該會未來在埃及新政府將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其長久以來敵視猶太人及支持其他機構反對猶太人的錫安主義,將會影響未來與以色列的關係以及對基督教產生不利的影響。4

五、經濟成長有待政局穩定


經濟方面,埃及處在革命後調整時期,2011年經濟成長率只有1.1%,失業率高達12.2%,約20%人口低於國際貧窮人口的定義線(每天每人生活費用為一美元)。由於國際機構如國際貨幣基金和世界銀行,以及援助埃及最多的美國,持續關注埃及的經濟、社會及政治發展,短期內尚不致有經濟危機出現。
埃及中央政府的外債在革命後有些增加,但總外債餘額只佔國內生產總額(GDP)的17%,在國際間屬於非常低的比率。中央政府國債則佔GDP的86%,財政赤字約在GDP的10%左右,屬於中高水準。雖然短期間經濟成長率受到革命的干擾及政府的移轉,但預期經濟成長在政治局勢穩定後將有進步。5

六、埃及的基督徒備受挑戰


埃及約87%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以遜尼派為主),是埃及國教;其次約有13%的人口信仰基督教,其中尤以科普特正教(CopticOrthodox Church)佔多數(見表1,但總人口數比其他資料來源為高)。

如表1所示,過去幾年穆斯林人數增長率比基督徒高,因此預測基督徒人口比率將不會增加。如表2所示,在2025年,基督徒人口比率與2010年相同的話,也只達13%。穆巴拉克政權崩潰之後,如果新的埃及政體向伊斯蘭教更加靠攏,則基督徒將面臨艱難的挑戰。[表1 埃及宗教人口及成長率(2010); 表2 埃及總人口與宗教人口]

七、埃及的基督教史6


埃及基督教的歷史淵遠流長,可以回溯到羅馬時代。亞歷山大城是基督教早期的中心之一,而且從主後四世紀到主後640年伊斯蘭教徒征服埃及之前,埃及人主要是基督徒。埃及基督徒相信亞歷山大總主教(Patriarchate of Alexandria)是聖馬可於主後33年所設立的,但基督教如何進入埃及已不可考。

主後200年,亞歷山大已經成為基督教重鎮之一。著名教父亞歷山大革利勉(Clement ofAlexandria)及俄利根(Origen)曾經在亞歷山大住過。主後四世紀,亞歷山大成為基督教會第一次大分裂的地區—亞歷山大主教亞流(Arius)及該教會執事亞他那修(Athanasius,298-373,後於328年任亞歷山大主教)兩者的信仰爭執在325年尼西亞會議中落幕,確認基督教三位一體的教義。

埃及的基督徒大多數屬於「亞歷山大科普特正教會」(Coptic Orthodox Church ofAlexandria),俗稱科普特(Copts),佔總人口約11至12%,也是中東最大的基督教團體。埃及科普特正教在埃及海外也有姊妹教會團體分佈在中東及非洲。
其他本土基督教會均以科普特相稱,有科普特天主教會、科普特福音教會及各種科普特更正教會。非本土基督教會通常在亞歷山大及開羅都‧會地區,包括希臘東正教、羅馬天主教等。

在埃及國內,基督徒雖然是少數,但在伊斯蘭教盛行的中東及北非地區,埃及的基督徒人數仍然算是眾多(一千多萬人)。美國國務院估計,科普特基督徒人口佔總人口約9%,但也有可能如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所估計的只佔5%。因為人數相對太少,以致經常受到伊斯蘭教徒攻擊而無反手之力。7

科普特正教會的現任領袖是亞歷山大教皇,前任教皇、八十八歲的申諾達三世(PopeShenouda III, 1923-2012)甫於2012年3月17日過世,他在位四十年,廣受尊敬,包括更正教徒及穆斯林在內。但他過世之後,基督徒與穆斯林之間的關係呈現更多變數。

八、後穆巴拉克的基督教逼迫更甚8


穆巴拉克的下臺可能會升高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之間深度的緊張關係。在示威期間,基督徒與伊斯蘭教徒一起出現,要求穆巴拉克下臺。許多加入示威遊行的科普特基督徒,甚至保護正在禱告的穆斯林,因而的確拉近穆斯林與基督徒之間的距離。

可惜這種情況並未持久。埃及人開始在開羅解放廣場(Tahrir Square)示威時就有教會受到攻擊。2011年1月,一顆自殺炸彈造成亞歷山大教會23人死亡。2011年2月至今,暴力事件一直上演,即使是基督徒與穆斯林結婚都會引起暴亂,而肇事者卻未受到處罰。9

2011年10月9日週日,一場基督徒領袖發起的和平抗議行動演變成為一場血腥暴動,導致25至35人死亡、300至500人受傷,亡者大都是基督徒,是埃及2011年革命以來最血腥暴力的一次。

錄像顯示武裝警察介入要求停止抗議活動,開槍及施放催淚瓦斯,用警棍擊打抗議群眾,用卡車碾過示威者。抗議者宣稱他們沒有攜帶武器,卻被警察和流氓攻擊。事後,埃及當時的總理沙拉夫(Essam Sharaf,2011年3月至12月在任)在臉書發表談話,認為此事與穆斯林和基督徒的衝突無關,而是有人蓄意挑起事故,引發宗教的煽動叛亂(sectarian sedition)。10

2012年3月,一位牧師被判刑入監六個月,罪名是違反建築法規。該牧師的教堂在2011年9月被穆斯林暴民縱火破壞,暴民卻未被繩之於法。牧師要求修建教堂,請求該省的軍方下令用政府公款修繕教堂,但政府遲遲不撥款,該教會只好自行修繕。

但牧師被控的罪名卻是建築許可與實際施工有差異,雖然律師認為錯誤在包商,而非教堂,法院仍然判決有罪。其實在對待穆斯林和基督徒時,埃及法院往往採取雙重標準,並百般刁難教堂的興建或修理。11

[雜誌插圖:基督徒與伊斯蘭教徒於2011年2月曾經一起示威遊行要求穆巴拉
克下臺,遊行中,科普特基督徒牽手環繞形成人牆,緊緊保護
著正在禱告的穆斯林。請上網搜尋
(取自http://3.bp.blogspot.com/-LFPMlovJUfE/TVa-VzgHj6I/
AAAAAAAAF-0/mq13QhJSg3E/s1600/egyptianprotectmuslimnew.
jpg)]

2012年4月初,埃及孩童法院將一名十七歲的科普特基督徒少年判處三年徒刑,罪名是該少年於2011年12月在臉書上用卡通嘲笑伊斯蘭教信條及其先知,是褻瀆阿拉的行為。

該名少年在臉書發表卡通後,雖然否認有譭謗意圖,仍被學校同學攻擊,而且在周圍三個村莊發生暴力與抗議活動,穆斯林在兩個鄰近村莊抗議兩天,並放火燃燒該少年的家及其親友的五間房子。有人宣稱,根據沙利亞法律,該少年應判死刑,只判處三年有期徒刑還算是輕的。12

以上嚴懲的案例顯示,在新政府由穆斯林弟兄會政治勢力佔上風之下,將使埃及落入伊斯蘭教的沙利亞法律中;非穆斯林的人民,包括基督徒在內,將受到比革命之前更不民主及人權受損的對待。

甚至有些伊斯蘭教徒主張在新政府之下,科普特基督徒的權利應當與伊斯蘭教徒不一樣。科普特基督徒對這些長久以來的攻擊沒有獲得正義的回應而遭受不平等待遇,顯得惱怒又無助。埃及科普特基督徒長久以來都感覺是埃及的二等公民,革命後這種感覺更加強烈。13

九、為埃及守望禱告重點14


埃及眾教會及海外關心埃及的基督徒一直在為埃及和當地的基督徒禱告。2011年11月11日在開羅一間教會一起進行大公教會禱告日(ecumenical Christian prayer day),有科普特正教、天主教及基督教的信徒共五萬多名參加。
最近一次為2012年3月22日,用以賽亞書十九章19至25節作為禱告詞。其中也有為政治進程禱告,其中一項是︰為美國有聰慧的外交政策禱告—希望美國出面與埃及政府商談保護基督徒不受歧視15,因為美國是埃及最大的經濟及軍事援助國。

另一項代禱則是求主幫助埃及基督徒以神的愛為榜樣,以愛心來為迫害他們的人禱告(參考馬太福音5︰43-48)。16這些都體現出神偉大的愛心及饒恕。

十、結論:基督徒還可以做什麼?

阿拉伯之春的革命固然將幾個信奉伊斯蘭教的專制政府推翻了,但這些國家不一定因而轉型為西方民主國家,使人民享有宗教自由。反而如埃及一樣,經過民主程序,選出主要以伊斯蘭教政治勢力所組成的政府,有權力來制定偏重伊斯蘭教的國家法律與政策,非穆斯林信徒,特別是基督徒的地位將更居弱勢,也更容易遭受宗教迫害。

基督徒在民主國家享有充分宗教自由,但在伊斯蘭教為主的國家,許多穆斯林受到教義影響,自以為富有正義感,要為阿拉施行公義,對基督徒或其他異教徒進行迫害,還以為是聖戰。

面對伊斯蘭教國家對處於少數的基督徒迫害日益高升,基督徒除了向天父迫切禱告之外,應當站出來聲援那些無辜受害的基督徒。我們也要小心自己的言行,尊重別人的信仰,千萬不可有意、無意地公開嘲笑或侮辱別的宗教。如上所述,既然埃及教會可為美國的外交政策禱告,美國的基督徒也可以向美國政府表達聲援埃及教會的意見。

我們特別需要求父神將埃及人民的心意調轉歸向真神及真理,聖經已經預言,將來埃及與亞述(目前都是伊斯蘭教國家)都要歸向真神。也為埃及的教會及正在受苦的基督徒禱告,相信目前在埃及(及其他主要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基督徒的難處在末後的日子神都會解決。

對極端伊斯蘭主義者迫害基督徒,我們也願意用耶穌基督的話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加福音23:34)阿們!

* 本文成稿於四月中,之後埃及局勢變化甚多,特別是五至六月間的總統大選將影響未來局勢,請讀者留心。不過本文對埃及局勢的大方向仍然維持原先看法。

後記7/29/2012:埃及總統大選,果然不出所料,穆斯林兄弟會所推出的總統候選人穆爾西獲勝,成為埃及民選總統,與仍然掌權的軍方開始進行爭權活動。最近報載,根據埃及總統令,上月被解散的埃及人民議會(議會下院)於7月10日「恢復工作」。但當天,埃及最高憲法法院又做出裁定,中止執行穆爾西頒佈的重啓人民議會的總統令。埃及多家媒體以「政治地震」描述穆爾西總統的決定,稱其為「早期對抗」,認為這可能終結穆爾西與軍方的「短暫蜜月」。後續發展仍待觀察。(http://dailynews.sina.com/bg/news/int/chinanews/20120711/18403557242.html)

註釋:

1 “Wars Between Egypt and Israel,” http://www.historyguy.com/ egypt-israel_wars.htm; “Egypt–Israel Peace Treaty,” http:// en.wikipedia.org/ wiki/ Egypt%E2%80%93Israel_Peace_Treaty.
2參見http://en.wikipedia.org/wiki/History_of_Egypt; http://en.wikipedia.org/wiki/Hyksos
3 參考維基百科,國際貨幣基金及世界銀行資料。參見http://en.wikipedia.org/ wiki/List_of_countries_by_GDP_%28nominal%29_per_capita及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untries_by_GDP_%28PPP%29_per_capita.
4http://en.wikipedia.org/wiki/Muslim_Brotherhood
5參見國際貨幣基金對埃及經濟前景之評估, http:// www.imf.org/ external/ pubs/ft/survey/so/2011/INT063011A.htm,及美國中央情報局資料,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geos/eg.html.
6參見http://en.wikipedia.org/wiki/Christianity_in_Egypt
7 “Overcrowding at Coptic pope's viewing leads to 3 deaths, dozens of injuries,“ 參見http:// edition.cnn.com/ 2012/03/18/ world/africa/egypt-coptic-pope/ index.html?hpt=hp_t3.
8 參見http://www.christianitytoday.com/ct/2011/march/egyptaftermubarak.html
9 ” Post-revolution, Christians under siege in Egypt ,” http:// www.washingtontimes.com/news/2011/oct/11/post-revolution-christians-under-siege/?page=all
10 參見“Christians Killed, Injured in Arab Spring Fallout,”http://www.christianitytoday.com/ct/2011/octoberweb-only/egypt-christians-killed-arab-spring.html. 及“Overcrowding at Coptic pope's viewing leads to 3 deaths, dozens of injuries,“ http: // edition.cnn.com/ 2012/ 03/18/ world/ africa/ egypt-coptic-pope/index.html?hpt=hp_t3.
11 “Church leader sentenced to prison in Egypt,” http://vomcblog.blogspot.com/ 2012/04/church-leader-sentenced-to-prison-in.html.
12“Egypt: Christian Teenager Imprisoned for 'Blasphemy,' http:// www.americanthinker.com/ blog/2012/04/ egypt_christian_teenager_imprisoned_for_blasphemy.html. 以及” Gamal Abdou Massoud, Egyptian Christian Teen, Sentenced To Three Years For Insulting Islam; House Firebombed By Angered Muslims,” http:// www.huffingtonpost.com/ 2012/04/09/egyptian-christian-teen-gets-three-years_n_1412896.html.
13” Post-revolution, Christians under siege in Egypt ,” http:// www.washingtontimes.com/news/2011/oct/11/post-revolution-christians-under-siege/?page=all
14 “Prayer Requests for Egypt,” http://www.theoutreachfoundation.org/ index.php?option=com_k2&view=item&id=357:prayer-requests-for-egypt&Itemid=212. 在”For the political process”項目下,列出“Pray for wise diplomacy on the part of the U.S.”
15 “Church leader sentenced to prison in Egypt,” http://vomcblog.blogspot.com/ 2012/04/church-leader-sentenced-to-prison-in.html.





基督信仰與經濟發展



基督信仰與經濟發展

請正視歐美先進國家信仰危機,基督教重心已經逐漸轉向

溫英幹

(原載神國雜誌第二十七期, 2012年3月,頁12-18,因篇幅所限,未刊登註釋,這裡補上原來的23個附註。)

以耶和華為神的,那國是有福的!祂所揀選為自己產業的,那民是有福的!」(詩篇33:12)

自2008年金融海嘯率先席捲美國以來,全球經濟至今動盪不安,美國經濟仍受四高一低的影響,就是聯邦政府高預算赤字、高國債、高外貿赤字、高失業率及低經濟成長率。歐洲的經濟更是不遑多讓,除了景氣低迷之外,好幾個國家陷入政府債務破產危機之中,尤以希臘及義大利兩國情勢最是嚴峻。

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經濟出現危機,政府債臺高築,都不是突發現象,本文繼拙作〈國債與財政赤字的危機〉之後(見《神國》雜誌22期,2010年12月號),1 嘗試探索背後的原因,其實與先進國家逐漸離開真神的信仰有關。因此本文的目的旨在探討︰(1)基督信仰傳統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2)目前的全球政治、經濟顯出「先進國家漸漸遠離神而遭禍」與「發展中國家因信仰真神人口增加而蒙福」的消長趨勢。

一、工業先進國家與基督信仰

1. 何謂工業先進國家︰介紹國際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

二次大戰之後,從1950年代開始至今,全球大致可分為兩大陣營︰發達(已開發)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其中有一段時間以共產黨為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成為另一個陣營,不過從他們經濟發展的落後程度來看,仍應算是發展中國家。

發達國家也被稱為先進國家或工業國家,也是國際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的初始會員國。OECD創始於1961年,由18個歐洲經濟合作組織及美國、加拿大組成。之後加入其他先進國家,共有22個會員國,堪稱已開發國家的俱樂部。2

1994年後,OECD開始接受「新興」發展中國家(emerging countries,指快速發展的國家)加入,如波蘭、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墨西哥、南韓及土耳其等。目前OECD共有34會員國,涵蓋北美及南美洲、歐洲及亞太地區的國家,以及歐盟。

OECD加上金磚五國(BRICS,即巴西、俄國、印度、中國、南非的英文字母縮寫),其經濟實力主導著全球經濟,佔世界貿易總量的80%。3

此外,影響世界經濟最重要的國家群還有:先進國家七國集團(G7, Group 7)及新興國家七國集團(E7, Emerging 7)。七國集團指加拿大、德國、法國、義大利、日本、英國及美國,而新興七國則指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墨西哥、印尼與土耳其。七國集團目前國民總所得佔全世界70%,新興七國的國民總所得尚差七國集團一大截(見下述)。

2. 經濟發展與基督信仰成正比

一個國家是否列入先進國家之林,要看這個國家是否屬於OECD裡的發展援助委員會(DAC,Development Assistance Committee),4 過去都是22個工業國家參加,最近幾年已經包括南韓與歐洲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即歐盟),共24個會員。5 這23個工業國家中,除了日本與南韓,歷來都深受基督信仰的薰陶,但日本及南韓可說是間接深受影響。

明治維新時代(1868-1912),日本政府力精圖治,採用英國及西方政治經濟社會制度典章,促進技術與工業發展,在19世紀末葉成為軍事強國,也使日本成為工業化國家。6 而南韓基督徒人口已經佔總人口30%,各方面都在突飛猛進,還差派數以千計的宣教士到海外傳福音,成為蒙神賜福的國家。東南亞四小龍中的其他三個新興工業國家或經濟體如臺灣、新加坡、香港也是間接受到影響,可見基督信仰對經濟發展的確有很大關聯。


3.新教改革帶動工業革命及資本主義


德國社會學及經濟學家馬克思‧韋伯(Max Weber, 1864-1920)認為,約從1517年開始的基督新教改革是工業革命及資本主義興起的主因,也促使現代社會的形成。7 新教徒或稱更正教徒(Protestants),特別是加爾文(John Calvin, 1509-1564)的教導與當時天主教的教義大不相同。

新教強調自給自足、節儉,以及個人與神建立親密關係(有別於天主教教導信徒要藉由教士才能與神建立關係),影響後來經濟發展的思維與腳步。節儉(Frugality)是鼓勵儲蓄與投資的基本態度,造成資本主義興起及引發工業革命。8

韋伯認為,加爾文教派的信徒形成基督新教的倫理觀,影響許多人在俗世裡工作,職場就是信徒事奉神的地方,必須盡心盡力去做,因而激發信徒發展自己的企業、從事貿易、累積財富,終於促進資本主義的形成,以及十八世紀中葉及十九世紀初期的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首先開始於英國與西歐、德國與法國,蔓延到北美洲,後來延續到南歐的西班牙、葡萄牙與義大利。9 為神工作的信念兼顧公義與慈愛,也促使民主制度的發展,甚至降低了政府官員的貪腐,以及社會福利、慈善捐助的增加。10
強調遵守法律及秩序以達到公平正義,捐給慈善機構及減少貪腐,重視人權也成為普世價值。國際透明組織所發佈的貪污印象指數排行榜,國際間最清廉的國家大多數是有基督信仰傳統的工業國家,11 此外,捐助給慈善機構及援助國外最多的國家,也是這些工業國家。

筆者和王昱中根據1975至1997年的資料,利用迴歸方程式估計一個國家的主要宗教信仰與經濟發展(以國民所得為代表變數)的關係,發現之間成正向關係的前三名依序為基督新教、儒家文化、天主教國家,其他宗教則不明顯,而伊斯蘭教國家則是負相關。在這些樣本值內表現出基督信仰的倫理觀確實是影響經濟發展與進步的主要動力。12
   
二、 基督信仰在工業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興衰變化

從以上論述可知,歐美先進工業國家(北國)強盛的原因是以神立國,遵守聖經的教導,因而蒙神大大賜福,不但國富民強,民主政治和資本主義並存,還差派眾多宣教士到海外宣揚福音。但是近半世紀,我們看到工業先進國家逐漸離開神—過著浪費與追逐物質享受的生活,因而落入不信神、以自己為中心的悲慘境地。另一方面,基督教在發展中國家(南國)卻日漸興旺,國際政經情勢也隨之發生根本的變化。

歐洲與北美一向是基督信仰的重鎮,例如,大英帝國統治的140年(1801-1940),堪稱人類知識突飛猛進的時期。這段期間,英國人敬虔愛主,差派無數宣教士到海外,使萬國蒙福—中國及印度都受到福音廣傳的結果,直接、間接造成許多民主國家的建立。

尤其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統治期間長達64年(1837-1901),是有史以來對世界探險及發現最多的時代,也是基督教在英國最興旺的時代,禮拜天街上很少行人,都在教堂敬拜神。13

但最近半世紀以來,這些工業先進國家逐漸世俗化,信仰基督的人口逐漸減少。美國本是以神立國(In God We Trust)的國家,還將這句話印在美鈔上,但1948年最高法院判決「政教分離」原則以來,法院漸漸向世俗傾斜。14 歐洲許多國家也逐漸淪為福音沙漠。

過去全球四次屬靈大復興都發生於美國︰1734年、1792年、1858年,以及1904至1905年。第五次復興卻在美國之外的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中國基督徒人口也快速增加。根據最新調查,中國目前已有一億五百萬基督徒,其中更正教徒佔80%,天主教徒佔20%,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約七十五萬名基督徒的140倍。15

根據2007年調查,全世界平均每天有82,000人信主,其中32,000人在非洲,25,000人在亞洲,17,000人在拉丁美洲;伊斯蘭教徒信主人數也快速增加,而且蒙神賜下特別的恩典,許多是經由夢中見到主耶穌而信主。但在北美與歐洲合計新信主的人數平均每天只有6,000人。

同一調查發現,美國人自稱是基督徒的比例從1990年的86%,降到76%;沒有宗教信仰的佔15%(增加一倍);自稱無神論或不可知論者的成長四倍,是美國聖公會人數的兩倍。16 另外,對美國人信仰的調查發現:28%的美國人離開成長時期的信仰改信別的宗教或不信任何宗教;其次,18至29歲的受訪者有四分之一說他們不屬任何宗教。17

歐洲屬靈氣氛更糟:最近對主要幾個歐洲國家及美國所作的調查,相信「任何形式的神或最高主宰」的,美國有73%;義大利62%;西班牙48%;德國41%;英國35%;法國27%。

在英國參加週五敬拜的穆斯林人數是參加主日敬拜基督徒的4倍。比利時的布魯塞爾人口中25%是回教徒。在歐洲的回教徒有5千4百萬,並持續增加中。18

此外,2009年報導,英國已經有至少85個穆斯林沙利亞法庭(Sharia Courts),大都由清真寺主導,主要處理穆斯林教徒財務及家庭糾紛,其判決都不對外公開,有許多違反普世人權價值的案件。這些法庭中,只有分散於英國各大都市區的五個法庭根據1996年通過的仲裁法(ArbitrationAct)而受到英國法庭的監督執行,其他都不受英國司法當局管轄。19

歐美先進國家逐漸遠離真神、離棄聖經的後果就是:基督教的重心已經逐漸從北國(發達國家)轉向南國(發展中國家)。還好,美國人民還沒有公然背棄神,至少在美鈔上還印有以神立國的字眼,以及美國五十州的州憲法仍毫無例外都承認有至高神。懇求神特別憐憫、開恩,讓美國有機會復興。至於歐洲,情勢則非常險峻,歐洲人一定要回歸真神,以免咒詛速速來到。

三、先進國家遠離神的後果

先進國家逐漸離開基督信仰的結果有下述互相關聯趨勢:(1)先進國家負債大幅增加,引發2008年的金融危機與2010年開始的歐債危機;(2)隨著發展中國家基督徒人口的大幅增加,基督教重心已經逐漸南移;(3)世界政經重心也隨之南移。


1. 先進國家的負債增加


拙作〈國債與預算赤字的危機〉一文已經簡略描述美國與其他工業國家負債及中央政府財政赤字的危機,並且用申命記廿八章來闡述遵守神誡命的國家將蒙福,不會欠債,反而借錢給外邦;不遵守誡命的國家將遭到咒詛,並成為欠債國家。

特別是美國,聯邦政府國債2011年已經超過15兆,幾乎佔國內總生產(GDP)的100%,本來是淨債權國家,1986年已淪為淨債務國家,目前則是全世界最大淨債務國。20 表1列出OECD組織幾個先進國家中央政府的國債對國內總生產(GDP)的比率,可以看出許多歐美國家的國債都超過GDP,如果不妥善解決,發生經濟危機的機會仍然存在。 [表 1 OECD國家中央政府國債對GDP的比率(%)]

2. 基督教重心往南移動

隨著基督徒人口在先進國家逐漸減少,以及在發展中國家逐漸增加,基督教重心明顯南移。根據Lausanne World Pulse的研究,基督教重心從初代教會在耶路撒冷往歐洲移動,目前重心已到達非洲(圖1)。[圖1 基督教重心的移動]

而在1900至2050年間,基督教國家從1900年超過半數是先進國家,到2000年只剩下兩國(美國及德國),至2050年預估只剩下美國,其他都是現今的發展中國家(表2)。[表2 1900-2050年間10個最大基督教國家(百萬人)]

另外根據Operation World的估計,1900至2025年間,世界五大洲基督徒人口,特別是更正教佔總人口的比率也顯出「歐美下跌,亞洲、非
洲、拉丁美洲增加的趨勢」—請看表3,顯示基督教總人口,及表4,顯示更正教人口。[表3基督教總人口(包括更正教與天主教)對總人口的比率(%)
;表4 更正教人口對總人口的比率(%)]


3. 世界政經勢力正在轉向


由於歐美許多國家債臺高築,經濟成長緩慢,其國民總產值已經逐漸被成長較為快速、負債較少的新興發展中國家迎頭趕上,特別是像金磚五國的新興大國。

經濟勢力的膨脹也代表政治勢力的膨脹。以前七國集團可以主控世界經濟局勢的發展,但最近幾年已經演變成包括新興發展中國家的20國集團(G20,Group 20,1999年底正式成立),來決定全球經濟走向。

以國際貨幣基金(IMF)及世界銀行(World Bank)為龍頭的國際金融機構的決策權也由過去七國集團說了就算,成為20國集團共同角力之處,其中以美國與中國的勢力最大。

20國集團的國民總生產佔全球80%,外貿佔80%,佔全球三分之二人口。21最近幾次20國集團會議都要求先進國家進行金融改革,減少負債。加上美國公債史無前例被標準普爾信用評等機構從最高評級AAA降為次一級AA+(2011年8月5日),義大利公債被穆迪降級(從Aa2到A2,2011年10月4日),隨後法國及其他幾個歐元區國家也被降級,使先進國家的聲勢更加下滑。

秉於基督信仰傳統,先進國家對援助貧困國家一向非常慷慨,讓許多發展中國家快速脫貧,經濟成長。新興工業國家更不可小覷,特別是新興七國。據估計,1970年依照官方匯率計算的國民總生產,新興七國只佔先進七國的19%,2010年比率已達43%;2020年比率將上升到70%,並在2030年100%趕上。

而到了2050年,新興七國預估將是先進七國的1.64倍(見圖2)。如果用購買力評價方式(本國貨幣可以買到的商品用美國的商品價格計算),則2010年的比率已經高達77%(與43%相比),新興七國很快就會超過先進七國。22 甚至根據國際貨幣基金估計,中國的國民總生產以購買力評價方式計算,將在2016年超過美國。23 [圖2 先進七國(G7)與新興七國(E7)國民總生產之比較]

四、信仰危機


經由深層的反思,可以說,歐美負債問題及國勢下滑是根源於信仰的流失應不為過。以色列違背神的誡命遠離神而遭到咒詛,史有殷鑒。

反觀一向貧窮的發展中國家,經過半世紀的奮鬥,基督信仰在各大洲大大復興,基督教重心開始南移,成為蒙神賜福之地,連帶使政治、經濟勢力水漲船高,漸漸不必仰賴先進國家的鼻息。盛衰之間,隱隱見到神的手在掌握主權,如同詩篇三十三篇12節所說:「以耶和華為神的,那國是有福的!祂所揀選為自己產業的,那民是有福的!」

面對這信仰危機, 歐美國家人民應該深切反省,回歸真神信仰,才能繼續蒙福。盼望華人教會也深深以此為鑒,努力傳福音,相信國家民族必大大蒙福。「你們要讚美耶和華!敬畏耶和華,甚喜愛祂命令的,這人便為有福!他的後裔在世必強盛;正直人的後代必要蒙福。他家中有貨物, 有錢財;他的公義存到永遠。」(詩篇112︰1-3)

註釋:

「國債與財政赤字的危機」,神國雜誌,第22期,2010年12月號,頁8-13。
2 本文所指先進國家、工業國家、已開發國家、或發達國家可以互通,或統稱為北國,而南國即指發展中國家。另外的分類法是以人均國民所得爲準,分為高所得國家、中所得國家及低所得國家。
3OECD website, http://www.oecd.org/pages/0,3417,en_36734052_36761863_1_1_1_1_1,00.html
4 “To become a DAC member, a country’s aid must exceed 0.2 percent of gross national income (GNI) or one billion U.S. dollars, and it must have appropriate aid organizations, policies and strategies in place. “ See http://www.hani.co.kr/arti/english_edition/e_international/389918.html
5 先進國家有23個,以英文列舉如下:17 countries in Europe: Austria, Belgium, Denmark, Finland, France, Germany, Greece, Ireland, Italy, Luxembourg, Netherlands, Norway, Portugal, Spain, Sweden, Switzerland, United Kingdom , Plus European Commission; 2 countries in Asia: Japan, South Korea; 2 countries in North America: Canada, United States; 2 countries in Oceania: Australia, New Zealand.
6 The Meiji Restoration (明治維新 Meiji Ishin), 或稱Meiji Ishin, Revolution or Renewal, 從1868開始一連串的改革,將日本恢復到帝國統治時代,見 http://en.wikipedia.org/wiki/Meiji_Restoration. 明治時代指1868-1912期間,見http://en.wikipedia.org/wiki/Meiji_period. 日本工業化過程見http://en.wikipedia.org/wiki/Industrialisation
7 Max Weber, Phil Bartle, http://www.scn.org/cmp/modules/cla-webr.htm; based on Max Weber’s book, titled “Protestant Ethics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in German, translated by Talcott Parsons in 1930).
8 Max Weber, Phil Bartle, http://www.scn.org/cmp/modules/cla-webr.htm。即使經由文藝復興運動(Renaissance,14-17世紀)及啓蒙時期(The Enlightenment1650-1850),人們開始擺脫中世紀宗教對人的束縛,而用理智來思考神的存在,大多數歐洲人仍然敬虔愛神。
9 參考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_Protestant_Ethic_and_the_Spirit_of_Capitalism.
10耶穌基督的黃金律(路加福音6章31節)也影響重視人權、平等及民主制度的發展,參見 Tod Lindberg, The Political Teachings of Jesus, Harper Collins, 2007, pp. 238-242. 強調遵守法律及秩序以達到公平正義,捐給慈善機構及減少貪腐,也成為普世價值。
11 貪污印象指數( Corruption Perception Index),見http://www.transparency.org/.
12溫英幹、王昱中 (2002)「宗教差異性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 發表於第三屆全國實證經濟學論文研討會,國立暨南大學,台灣,2002年4月20-21日。
13Cf. http://www.reformation.org/fourthempire.html
14 其原因及現象,見溫英幹前引文,國債與赤字預算危機。2006年美國參議院決議重新認定In God We Trust為美國的國家銘言(motto),並在2011年11月1日經眾議院絕大多數眾議員投票認定。
15 Paul Hattaway (2011), How many Christians Are there in China, Asia Harvest. http://www.asiaharvest.org/pages/Christians in China/christiansInChina2.html, or http://www.asiaharvest.org/pages/Christians in China/How many Christians are There in China.pdf
16 http://www.informedfaith.com/attachments/Spiritual_Awakening.pdf
17 http://religions.pewforum.org/reports, 轉引自 http://www.informedfaith.com/attachments/Spiritual_Awakening.pdf.
18 轉引自http://www.informedfaith.com/attachments/Spiritual_Awakening.pdf.
19 Steve Doughty, “Britain has 85 sharia courts: The astonishing spread of the Islamic justice behind closed doors, “ Mail Online, 6/29/2009.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1196165/Britain-85-sharia-courts-The-astonishing-spread-Islamic-justice-closed-doors.html#ixzz1hPaT3KQ0
20 見神國網頁,神國雜誌22期pdf檔(2010年12月號), 「國債與財政赤字的危機」。http://www.e-krc.com/magazine.php?cde=MAG4dec1e1805461
21 G20國家請見http://en.wikipedia.org/wiki/G-20_major_economies,由20國的財政部長及中央銀行總裁所組成,內含19個國家加上歐盟。20國首長也經常與會舉行高峰會議。19個國家如下:加拿大、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義大利(先進七國集團G7);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墨西哥、印尼、土耳其(新興7國集團E7); 澳大利亞、沙烏地阿拉伯、南非、阿根廷、南韓。
22 歷史資料1970-2010參考世界銀行發表的統計,加上筆者的估計;2020-2050年預測根據Price Water House,見http://www.bloomberg.com/news/2011-01-07/g-7-economy-will-be-overtaken-by-emerging-markets-in-two-decades-pwc-says.html
23“IMF bombshell: Age of America nears end. Commentary: China’s economy will surpass the U.S. in 2016,”








基督信仰與反貪腐運動



基督信仰與反貪腐運動    

溫英幹

自有人類以來,貪污就存在,從未根絕。史上西周已有記載:「國家之敗,由邪官也;官之失德,寵賄章也。」(《左傳桓公二年》)。歷朝政府用各種方式來防止貪污,不過效果不彰。宋朝李新說:「廉吏十一,貪吏十九。」王亞南在 《中國官僚政治研究》中說:「中國一部二十四史,其實是一部貪污史」。1  貪污和其他罪一樣,不但是法律上的罪,也是道德的罪。中文貪污、腐敗、貪腐是同義字,英文則為 corruption。

在經濟開放與政治民主的全球化浪潮下,蔓延普世的貪腐遭一般人民厭惡,故從1990年代開始,國際多種組織機構同時推動反貪腐運動。聯合國在2000年開 始制定《聯合國反腐敗公約》,於2003年開放各國簽署,2011年底已經有158個國家簽約,成為普世運動。

本文從學理、實務及聖經原則,對此重要議題作一簡論,並呼籲基督徒,在反貪腐一事上務要遵從聖經教導,不與罪人同謀,負起端正社會風氣的責任。

貪腐的定義

一般提到貪污或貪腐,是指政治上的腐敗,利用公權力或職務牟取不法利益。所有形式的政府都可能出現腐敗,程度深淺不一,從利用影響力作事牟利,到機構性行 賄和作假,甚至集體犯罪(例如警察和海關)。有時腐敗的官員甚至與犯罪集團連結,協助販毒、洗錢、販賣人口、強迫賣淫、誣告構陷等。

每個國家對腐敗的定義略有差別。例如政治募款行為,在一個國家可能合法,在另外一個國家算是非法。2  現代企業倫理除了重視企業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也強調辦公室倫理及反貪污措施。

以下簡列主要的貪腐形式:

1. 賄賂。指利用職務便利來收賄,收取回扣或勒索財物。這是最大的貪污來源,估計每年全球以賄賂方式支付的金錢,高 達八百億美金。賄賂是違法的行為,但它也可以是企業倫理議題,因在不同的情境及文化環境下,賄賂的界定會有所變化。賄賂的出現,許多時候是因為有機可乘, 特別在高度經濟管制的地區,及公務員薪資偏低的社會中。

2. 偷竊侵佔。包括(1)侵佔公款。將公共財物據為私有,如,將民眾繳納的稅金 或費用據為己有,或用公款修繕私人住宅。(2)移轉國家資產。在政府企業民營化過程中,企業家與官員連手,將政府企業的資產竊為私有,相互分贓。在社會主 義國家過渡到市場經濟時,這種情況最常出現。台灣金融業民營化的過程中,也曾發生這類個案。

3. 政治及官僚體系的腐敗。包括(1)圍標。政治人物利用職權,介入民間企業的 經營權爭奪或商業糾紛。(2)與黑道勾結或與犯罪集團勾結。政治人物可能與黑道勾結;倘若其本人從前即是黑道人物,藉選舉成為官員或立法議員,更容易形成 貪污集團。(3)系統性貪污。一個政府的官僚體系可能十分清廉,也可能貪污嚴重,關鍵是整個系統。環境清廉的國家比較不會有貪污現象或誘因,但貪腐嚴重的 國家,官員有如掉入醬缸,不貪污反而不能融入該體系。例如,華爾街日報1998年8月19日報導,印尼政府官員將世界銀行貸款私吞20%以上。

4. 私人部門的貪污。主要問題是民營企業領袖的操守。如果老闆慣於以行賄得到企 業績效,該企業就容易官商勾結。其次是辦公室倫理問題。輕微的如:偷取辦公用品、浮報出差費及加油費。美國2010年11月辦公用品偷竊的調查報告顯示, 最常被偷的是筆(60%)、紙張(42%)、隨身貼(34%)、電腦軟體(31%)及郵票(31%)。該結果與2006年3月的調查接近,可見是長期問 題。3

貪腐的誘因

組織不健全、政策扭曲的社會,是貪腐的溫床。國家清廉程度與人均所得(特別是公務員薪資的高低)成正比。低所得國家,公務員養家活口困難,加上工作表現與薪資並不掛鉤,因此容易發生貪污行為。

在出現系統性貪腐的國家,法律雖有規範,但鮮有執法,甚至高級官員(包括國家領導人)帶頭收賄,上行下效,以致貪污盛行。即使領導人不貪,各基層公務員系 統性貪污情況仍然嚴重,並且官官相護,司法不公。此外還有賣官行為:將轄下職位販售牟利,或因私利而雇用不適任官員。

引發貪腐的主要誘因,有下列政策或措施:4

1. 管制。對經濟活動有管制,例如限定價格、工時、進口限額、產品。凡有管制存在,官員就可以利用職權,圖利執勤好友、賄賂者、或企業。

2. 授權及許可證。許多政府有權核發准證,例如:酒類飲料許可證、建房至或廠房的建照、進口或出口貨物許可證等。由於相關法律模糊不清,官員可以藉機收賄。

3. 稅收制度。複雜的稅務會導致官員收賄,因納稅人都想少繳稅。在落後的發展中國家,稅務法律鬆散,讓主事的官員有上下其手的機會。

4. 政府支出及發送補貼。官員有權決定誰合乎補貼標準。有些人藉行賄造假,獲得補貼。政府的營造工程更是大量收取回扣的機會。發展中國家常不願維修公共設施,而要興建新工程,因為油水較多,政客也可藉之炫耀政績。

5. 公營事業民營化。這當中多有貪污機會。政策導致的貪污來源有:貿易限制(進出口管制)、政府補貼、價格管制、複式匯率(國家匯率視不同部門而不同)、公務員薪資低、自然資源的控制及社會制度。

6. 公共工程投標制度不完善。據報導,台灣的公共工程貪污極為嚴重,許多民意代表及縣市首長、官員涉入。某媒體宣稱,台灣的公共工程款項至少30%被層層剝削,落入貪官污吏及民代口袋。

7. 官僚機構行政效率緩慢。為了縮短作業時間,賄賂可以加速核准過程。這是最常見的作法。美國防止貪污法律甚至認可這種小額賄款的作法,稱之為方便費(Facilitation Payments)。

貪腐的影響

1. 政治方面
賄選及索賄等非法行為容易形成黑金政治。賄選使選賢與能的精神完全喪失。不道德的政治人物靠賄選上任後,自然需靠貪污來彌補賄選的成本。貪污也影響政府公權力的運作,賞善罰惡的公義性被破壞,司法公義及法紀蕩然無存,影響社會公理及公平正義原則。

2. 經濟方面
賄賂使不當得利者非法獲利,破壞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據實證研究,貪污將減少投資行為及經濟成長,阻礙外國人投資的意願。不過若賄賂有其「行情」,就會被企業家視作成本的一部分,只要勞工成本相對低廉,仍可獲利。

貪污對貧困國家的窮人最為不利,且限制了他們脫離貧困的能力。富人雖以巨款賄賂腐敗的政府官員,但數額占其收入比率不高;而窮人若要行賄或被勒索,其費用 占收入的比例就很高。因此貪污可以視如「累退稅率」,收入越高,所要付的賄賂就相對少。貪污也代表政府作賣家,出最高價的就得到。窮人得到政府的服務相對 少,包括教育及醫療,使窮人更難脫離貧困。

世界銀行曾研究發展中國家,賄賂占企業收入的比率:小企業最高,大企業最低;家計也一樣,所得低的家庭支付賄賂的比率,比所得高的來得高。5  在貪污盛行的國家,品德操守不佳,靠行賄籠絡上級的官員容易被提拔,而操守正直的反未獲重用,造成社會資源與個人才幹的錯置。

其他影響包括:稅收減少,影響政府預算;公共工程、公用事業及政府服務的品質低落;債務增加。由於政客傾向利用公共工程牟利,許多沒有經過審慎評估的建設,蓋後卻成為台灣所謂的「蚊子館」,西方所稱的「白象」工程,浪費社會資源。

3. 社會文化方面
貪腐積習很難消除。政治人物如入醬缸無法自拔;企業人士則必須和官方打交道;而東窗事發又可能被判刑。最重要的不良影響,是破壞自由競爭的機制:貪污得逞 的企業或個人獲取暴利,甚至不勞而獲。在發展中及經濟轉型國家,貪污增加小企業的經營成本,比大企業更難經營。

4. 環境影響
貪腐造成環境毀壞。貪腐嚴重的國家雖立法保護環境,但環保官員經常收賄,難以依法施政。國際人道援助的物資與款項也經常遭貪污,無法達到真正需要的窮人手中。

貪腐程度的估計

估計一個國家政府的清廉或貪腐程度相當困難。目前最廣為人知的,是總部設在德國柏林的「透明國際組織」(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它是目前反貪腐運動最活躍的非政府組織,6  每年公佈貪污印象指數(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 CPI),也可以譯成清廉指數。

其創辦者為德國人艾根(Peter Eigen),他本在世界銀行服務,負責非洲及拉丁美洲貸款及援助項目。由於受援國貪污盛行,他看到許多援助的貸款或贈款落入貪官污吏之手,人民未蒙其 惠,因此認為要落實減貧政策,必須先杜絕貪污。1993年,他在柏林創辦透明國際社,呼籲國際一起推動反貪。他與德國帕紹大學(University of Passau)的藍道夫教授(Johann G. Lambsdorff)合作,於1995年開始發佈「全球貪污年度報告」,整合各地企業界及民眾對貪污情況的觀感作出貪污印象指數,並加以排名。

由於貪污都在暗中進行,因此該指數並非為某國的實際腐敗情況,僅是人們對該國廉潔程度的個人認知或觀感。排名僅供參考,更重要的是得分。得分越高,代表該 國給人的印象越清廉。長期得分的高低則代表進步或退步。參與評估的有各國商人、學者與國情分析師。滿分10分代表最清廉,5分是分界點;低於5分表示貪腐 情況嚴重,低於3分則為貪污盛行。參與調查的國家,1995年有41國,2011年有183國,幾乎涵蓋所有人口超過一百萬的國家。

雖然CPI的編製遭受不少批評,不過至少是可比較的指標,對國際推動反貪腐運動,以及促使各國政府講求清廉,都有很大的助益。排行榜落後、貪腐嚴重的各國政府面對壓力,不得不採取改正措施,以修補國家形象。

以2011年的指數為例,它是根據十三個獨立機構7 所發佈的十七個調查數為基礎,計算出來的。在183個國家中,5分及以上的共49個國家,佔27%;不到5分的有134個國家,佔73%,表示全球將近四 分之三的國家貪污情況嚴重。而3分以下的國家有72個,佔總數近40%;表示這些國家百姓度日艱苦。清廉程度與所得高低大致呈正相關。少數所得較高的國 家,例如墨西哥、委內瑞拉、俄羅斯,指數仍在3分以下,表示貪污情況嚴重。台灣名列32(得分6.1),大陸名列75(3.6)。索馬利亞及北韓是全球最 貪腐的國家,各只有1分。

另一份報告顯示1995-2011年間清廉指數的趨勢。新加坡與紐西蘭是歷年來最清廉的國家。香港自設立廉政公署以來,清廉指數也在進步,不受大陸嚴重貪 腐的影響。中國大陸長期而言也有進步,但在全世界位列第75名。台灣1995-1996年在5分邊緣,2011年首度超過6分,表示政府在努力中。南韓在 1998左右貪污盛行,之後一直有進步,但最近四年又開始下滑。美國是少數清廉指數呈長期下滑的國家,最近幾年發生數起政府高官嚴重貪污案件,目前位列全 球第24名。

學界與國際社會的反貪腐努力

貪污經濟學(Economics of Corruption)是運用經濟理論和分析工具探討貪污問題的一門新學問。8 學界也與國際組織如世界銀行合作,以理論與實證來研究貪污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並發展出估算清廉指數的方法。9

學界的努力促使聯合國制定了反腐敗公約(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against Corruption, UNCAC),並定每年12月9日為「國際反貪日」。10 《聯合國反腐敗公約》是首個用於打擊國際腐敗犯罪的法律文件。2000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要求制訂有效的反腐敗國際法律文書,「聯合國反腐敗 公約特委會」隨即成立。反腐公約於2003年在墨西哥開始供各國簽署。截至到2011年底,已有158個國家批准了此公約。11

各國競相簽署反腐敗公約,也是因為民主政治的浪潮不能遏止。1970年代只有三十幾個國家是民主政體,現在全世界大多數國家都已經成為民主政體,通過媒體與社會運動,對各種改革較易推行。但反貪運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仍需全體的努力。

宗教信仰與清廉程度

按貪污印象指數看來,最清廉的前幾國大部份是先進工業國家,這些國家受到基督教信仰的影響很深,特別是更正教徒,受到加爾文教義熏陶,以世俗職場為榮耀上 帝的地方,因此竭力提倡為神工作,不敢得罪神,養成誠實正直及司法正義的傳統。保護人權、民主制度,都最先發生在更正教國家,後來影響天主教國家。基督新 教的倫理精神發揮之後,這些國家蒙神大大賜福。真正遵守聖經原則的國家都是民主國家,重視公平正義以及人權,也因人均所得高,法制健全,減少了貪污的誘 因。

一些非基督教國家,例如新加坡、香港、台灣、南韓,其政治社會及民主制度都仿效先進國家,雖以儒家文化為主,但漸漸受到基督教價值觀的影響,西化程度高,國民所得也較高,貪腐情況就減少。

2011年183個國家中,基督徒人口佔多數的國家有115個,佔63%,伊斯蘭教國家50個,佔27%。最清廉的二十個國家都是民主國家,其中基督教國 家有17個,佔85%;非基督教國家只有新加坡(第5名)、香港(12名)、日本(15名),都是東亞國家,也是受到基督教影響很深的民主國家。有一些基 督徒人口佔多數的天主教或希臘正教國家,清廉程度的排名卻不在前,如義大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及希臘,可見其中掛名的基督徒很多。

清廉程度排名最低的二十個國家,11個為伊斯蘭教國家,6個為基督教國家,兩個佛教國家(柬埔寨及緬甸),一個非宗教國家(北韓)。

以指數的平均分數而言,基督教國家平均4.40分,伊斯蘭教2.93分,佛教3.53分,華人宗教(儒釋道及民間信仰綜合)6.50分(包括中國大陸、澳門、台灣、香港及新加坡,由於香港與新加坡分數很高,連帶拉高指數)。

有些清廉程度偏低的基督教國家正在推動反貪腐運動,還與基督教團體聯手。肯亞是一個例子。其基督徒人口佔83%,福音派基督徒也佔將近50%,但貪污指數 在2011年只達2.2分,排行154名,而且從1995年至今改善很少。「肯亞反貪污委員會」與「肯亞福音聯盟及基督徒聯會團契」合作,在2008年出 版了一本反貪污的查經指引(Integrity: A Weapon Against Corruption),12  希望藉著查考聖經來教育大眾,效果如何還待觀察。可見貪污風氣一旦形成,非常難以破除。

聖經對反貪腐的教導

貪污是不誠實、偷盜及貪心的綜合體。中文「貪污」表明,先有貪念才去污(竊取),是很傳神的詞語。十誡的第八到第十誡命明言不可偷盜、不可說謊、及不可對 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起貪念。亞當夏娃開始犯罪的原因,就是貪心或貪婪。「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耶利米書17:9)「貪財是萬惡之 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摩太前書6:10)貪愛錢財,就容易掉入不義之財的陷阱,加上周遭有貪污的環境,就 會與罪人同行。

英國歷史學家阿克頓爵士(Lord Acton, 1834-1902)在1887年寫給一位主教的話,成了名言:「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Power tends to corrupt and 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很多獨裁者貪腐以終,就是因為缺乏制衡。而民主制度最重要的特色,就是權力制衡(check and balance),因為它接受聖經所言「人有罪性」的觀念,故強調必須要制衡。

基督徒要非常儆醒,才能出污泥而不染。「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座位,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詩篇 1:1)神要信徒行為正直誠實。聖經這方面的經文很多,例如,「你們不可偷盜,不可欺騙,也不可彼此說謊。」(利未記19:11)「行動正直的,敬畏耶和 華;行事乖僻的,卻藐視祂。」(箴言14:2)我們不能一方面不誠實,一方面卻愛神。因此基督徒必須守法、誠實報稅、不說謊、不報假賬及不偷用公司用品。

1. 領導者必須誠實。不誠實的領袖,就有不誠實的下屬。「君王若聽謊言,他一切臣僕都是奸惡。」(箴言29:12)不誠實的人沒有資格作領袖。摩西選千夫長、百夫長等幹部的資格,是「敬畏神,誠實無妄,恨不義之財的人」。(出埃及記18:21)

2. 審判必須公平。執法人員不可徇私,接受關說,屈枉正直。「不可隨眾行惡;不可在爭訟的事上隨眾偏行,作見證屈枉正直,也不可在爭訟的事上偏護窮人。」(出埃及記23:2-3)「審判時看人情面是不好的。對惡人說:你是義人的,這人萬民必咒詛,列邦必憎惡。」(箴言24:2-24)

3. 不可行賄或受賄。因為這樣的行為會使公義受損,顛倒是非。聖經有關賄賂的經文多達25處,而在當年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時,神就已警告他們不可賄賂。如,出埃及記23:8:「不可受賄賂;因為賄賂能叫明眼人變瞎了,又能顛倒義人的話。」

4. 信徒要知足。主耶穌說:「你們要謹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貪心,因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路12:15)保羅強調:「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提摩太前書6:8)

基督徒是神在社會的代表,我們要以身作則,影響社會,不但自己行為正直,也要公開反對貪腐。因為我們要作光作鹽:「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他 再鹹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馬太福音5:13)我們也要負起守望者的責任:「我立你作以色列家守望的人,所以你要聽我口中的話,替 我警戒他們。」(以西結書3:17)

如何減少貪腐

至於如何減少貪污,學者雖舉出一些對策,但實行起來大為不易,要看國家領導人的魄力及社會大眾改革的意願。

政府要擁有高品質的官員和官僚體系,公務員要有競爭性的薪資,以減少貪污誘因。反貪污治罪的法規,需要配合嚴格執法及透明的官僚作業程序,特別是公共工程的貪污問題。除非改變官僚體系運作並嚴格執法,否則不容易扳倒貪污巨獸。

官員不應權力太大,並要有制衡。應該避免給官員過多的裁量權。多數受訪者認為,貪腐最嚴重的是「政黨」,其次是警察、國會、公務員;台灣民眾則認為「警 察」最貪腐。社會及媒體必須對貪腐行為施以道德壓制。在民主國家,由於媒體及社會運動的推動,肅貪反貪比較容易;在極權國家,則除非領導人正直清廉,否則 很難。

企業需要自律,不以行賄來達到生意目的。通用汽車(GM)、寶潔(Procter & Gamble)、殼牌集團(Shell)等三十餘家公司,在1999年一致同意遵守全球蘇利文原則(Global Sullivan Principles),13  其中表明企業應該尊重人權,取消歧視,酬勞員工,提供健康工作場所,倡導公平競爭,並特別提出:不提出、支付或接受賄賂。

基督徒理當參與反貪污的社會運動,使自己國家的清廉程度提高,造就一個有公義有憐憫的社會,以蒙神賜福。「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祂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迦書6:8)

作者現為台灣國立東華大學榮譽教授,美國冠冕財務事工華人外展事工主任,前世界銀行資深經濟專家。

註釋

註:1. 轉引自維基百科,中國貪污條。 2.參見維基百科, zh.wikipedia.org/zh-hant/政治腐敗。 en.wikipedia.org/wiki/Political_corruption 3. http://www.oh-yay.com/workplace-theft-survey-shows-most-employees-pilfer-886433.html 4. Hendrick Van den Berg,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McGraw-Hill, 2001, 454-460 5. 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00-2001, 102, Todaro 567 6. 參見http://www.transparency.org/;http://en.wikipedia.org/wiki /Corruption_Perceptions_Index ;http://en.wikipedia.org/wiki/Transparency_International 7. 這十三個機構包括來自非洲開發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經濟學人雜誌智庫,自由之家,全球觀察(Global Insights),世界銀行等九個機構的專家分析數據,及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及世界經濟論壇等四個機構所作商界對駐在國的清廉狀況分析。所有 這些資料來源及測算的都是公共和政治領域裏的總體腐敗程度的評估,包括賄賂的頻度和數額。 8. 最早發表論文的是耶魯大學Susan Ros-Ackerman教授在1975年一個經濟學期刊發表貪污經濟學一文,經濟學界開始研究此問題,目前已有3000篇相關論文。 9. 參見葉秋南:《貪污經濟學》,台灣經濟金融月刊,46卷4期,2010年4月,頁65-76;這是一篇值得參考的文獻,對貪污經濟學的理論與實證有極好的 介紹。本文許多地方參考葉教授這篇文章。 10. OECD也有類似公約,1997年開始推動,最近版本為2011年版本。http://www.kacc.go.ke/docs/KACC- Religious-Study.pdf OECD Anti-Bribery Convention(OECD Convention on Combating Bribery of Foreign Public Official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ransactions, 關於打擊國際商業交易中行賄外國公職人員行為的公約http://www.oecd.org/document/21 /0,3746,en_2649_34859_2017813_1_1_1_1,00.html)。目前除了34個OECD會員國外,還有非會員國的四個 國家加入簽署(Argentina, Brazil, Bulgaria, and South Africa)。(中文,關於打擊國際商業交易中行賄外國公職人員行為的公約 http://www.oecd.org/dataoecd/55/47/47429828.pdf 11. 公約被定義為是聯合國為世界各國加強反腐工作、提高反腐成效、促進反腐領域的國際合作而通過的一項指導國際反腐敗鬥爭的法律文件。 12. http://eb.wikipedia.org/wiki/Sullivan_principles 13. http://en.wikipedia.org/wiki/Sullivan_principles
恩福雜誌 2012年7月號
時代話題 總第44期
http://www.bf21.org/magazin/Article.asp?Book=44&Article=anti-corruption.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