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3日 星期日

冠冕理財協會年會心得 李鴻志牧師



冠冕理財協會年會心得

李鴻志牧師


幾天前冠冕理財協會的祕書長鄭宏志長老打電話給我,邀我參加他們的年會。我說我又不是會員,去的意義不大,且星期六我有BSF的leader meeting,之後還要備課,真的不想去。但在盛情難卻下,我還是答應去了。今天(2013/11/2)參加這年會,深覺所聽、所聞有非常多的激勵,若不寫出來跟大家分享就太可惜了。

我從BSF meeting結束後,再備完課,到雙連長老教會已十一點了。剛好魏悌香牧師已講完今天的主題「有使命不老,有異象不累」。我完全沒聽到。之後我利用休息時問鄰座他說了甚麼,並擇部份重點寫出:「聖潔合乎主用要四用──堪用(能不能)、適用(對不對)、耐用(久不久)、好用(順不順)。獻上活祭要四精──精緻、精準、精明、精進。事奉人員要三好──靈命好、態度好、素質強。事奉主不是看心情、看交情,而是看對主的恩情。」

午餐後的事工報告,分成北中南竹苗區分享,每一區的見證都非常感人。我的觀察是因冠冕掌握了兩個重要因素──教材、人才。以前第一次讀到冠冕的教材時,我就發現它融合了培基「理財之道」及BSF的訓練啠理。這是內行人可以看到的,因為培基及BSF都有五十年以上的歷史,而台灣冠冕創立不過是最近十年的事,相信他們的創辦人都曾受此影響。

冠冕有教材才能訓練人,有人才若視為是榮譽志工,便會發展成強大的影響力。這是各區能精彩分享的原因,因為他們都是以榮譽志工的身份在服事神,所以隨便講都很有料。譬如「美訊(Great Mission)公司」的黃綺雯、黃綺雲姐妹,已在職場上服事超過十六年了,所栽培的受訓者不計其數。其中一位彭迦智弟兄,深受其影響,大大改變了生命,也奉獻他的辦公室作為職場傳道之用。他說,他是美訊所生的一個兩歲孩子。他的職場辦公室非常美,不輸美訊,真是青出於藍、更勝於藍。

另一位廖世孟弟兄也分享:「大陸有兩會,我參加了三會──基甸會、讀經會、冠冕協會。特別冠冕理財協會投入最多。」他提出冠冕的一個精神:「ownership、fellowship、stewardship(主權、團契、管家)」這是影響他一生非常大的原則。他已在南港浸信會帶出四期的「理財有道」、「經營有道」。他的分享過程不是談他多成功,而是鍥而不捨地帶領每個參與的人,那種精神令我感佩。

又有一位台南善牧堂主日學校長王姐妹,她發展了兒童理財夏令營。從中看她如何經歷信心的突破,讓孩子、同工都實際地經歷了神。孩子趁早參加理財課程,對他們的影響很大,且學會了主權的轉移,這是他們一生都受益的。

另有一位天主教志工張素珍姐妹,她極樂意在天主教內推動理財課程。她的服事得到許多神父的支持,今年她們的團隊已訓練了好幾百人,明年預計一千人。我跟她一起搭捷運而回,在路上聊了一下,我的感觸是基督教、與天主教若共同高舉聖經,藉著理財目標,把人帶回到神的話語裡,就是合一。應用某個對人有益的目標,把人帶回到聖經原則裡,而非教派、建築物裡,是冠冕事工能成功的一個原因。

見證的內容實在太多了,若要一一細述,恐怕我今晚就不用睡了。他們見證分享完後,干文元理事長帶領正常議程討論,也很快通過了。這是我看過極有效率的團隊服事。干文元弟兄說:「今年年會的缺點是場地太小、時間太短了。」這背後所透露的意義是這機構正快速成長,向心力增強、事工倍增。最後副理事長吳道昌帶領大家跪下來禱告,為未來一年求神引導和保守,他的謙卑令我印象深刻。

這次冠冕送給大家一本書,班查克寫的《鹽計劃──經濟危機的對策》。我在回來的捷運上讀了一下序言,覺得是本好書。因為作者的卓越觀點、寫作筆法、注重聖經的原則都非常好,實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順便在此推薦大家一讀。


歡迎轉寄.彼此鼓勵

轉載自李鴻志牧師的部落格 http://blog.udn.com/calebx123/9305116
蒙李牧師允許轉載

2013年10月20日 星期日

全球原住民之政經及社會情勢與趨勢簡論



全球原住民之政經及社會情勢與趨勢簡論

溫英幹


一. 前言

原住民(indigenous peoples)通常指在殖民化之前或國家成立之前就已經長期居住在當地的族群;他們保留與主流社會不同的固有文化及政治體系。根據各國對原住民的定義,估計全世界的原住民人口在1997年為二億二千萬,2004年為三億五千萬,最近數字為三億七千萬。 [1]
原住民族群成為政治上的名詞意味著這些族群因為國家政府的剝削與壓迫,變得特別脆弱。因而國際機構如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及世界銀行,根據國際法,定出一套原住民的政治權利議案,要求各國政府遵守。聯合國發表原住民人權宣言(Declaration on the Rights of Indigenous Peoples)來保護原住民的文化、身份、語言、就業、健康、教育及自然資源。 [2]
本文的目的在為讀者簡述原住民的定義、面臨的各種議題,福音的傳佈及提出基督徒可以做些什麽來協助原住民所面臨的困境。

二. 原住民的定義及分佈

原住民(indigenous people)定義

由於過去有些關於原住民的定義反而導致混混淆,以致聯合國反而刻意避免對原住民定下正式定義。聯合國於1972年成立原住民工作小組,開始與原住民團體正式接觸。工作小組沒有建立任何定義,主要根據自行認定的方式。 [3]

對於原住民,一般可接受的「描述」為:(1)初期居民—在一個國家裡最早定居的人民,其他名稱為土著居民(aborigines)。(2)在非洲與亞洲,由於征服的過程產生殖民結構,原住民擁有相同文化與語言,與周遭的民族有所區隔。

在1972-1986期間對於原住民的認定發展成為包括下列群體:(1)在其他不同文化或族群抵該地之前的族群的後代;(2)因為與其他族群隔絕,他們擁有其祖先的習俗與傳統。(3)他們甚至被放入在與他們格格不入的國家結構下的國家、社會及文化特性中。(4)1986年加上下列陳述:如果一個族群自稱是原住民也可以被承認。 [4]
由上述可知由於原住民分散很廣,以及特性不同,很難一般化,也缺乏一致性的統計。表1列舉一些有關原住民的統計。

原住民人口分佈

全世界大約有三億七千萬原住民,佔全世界人口約5-6%,超過5000個不同族群,4000到7000種不同語言,分散在70多個國家,但70%住在亞洲。原住民也佔全世界窮人人口的15%。在全球9億極為貧窮的農村人口中,原住民佔三分之一。原住民分散在每一個地區,但70%在亞洲。拉丁美洲有5千萬原住民,佔該地區人口的11%。1990年代,拉丁美洲原住民的貧窮差距比以前擴大。在2001,大約90%的澳大利亞原住民被認定是土著(aborigines),在歐洲人抵達後,約500種語言消失掉。 [5]美國及加拿大原住民主要是印第安人。 [6] 十九世紀時美國有超過三百個原住民部落,各有不同的文化及宗教。 [7]
一般原住民指被殖民化之前所居住的族群,各族群有共同的歷史延續性以及與他們的土地有很強的連結。他們保持特有的社會、經濟與政治制度,有特有的語言,文化,信仰與知識系統。他們決心保持及發展他們的身份(identity),成為社會上非主力(non-dominant)的部門。 [8]

台灣原住民:是指漢人移居台灣前最早抵達台灣定居的族群。在17世紀漢人移民台灣之前,台灣原住民族在台灣的活動已有大約8,000年之久。台灣原住民族在遺傳學和語言學的分類上屬於南島民族和南島語系(Austronesian),和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馬達加斯加和大洋洲等的南島民族族群有密切關聯。台灣原住民族委員會在介紹台灣原住民族與世界南島語系民族的關係時即表明「台灣原住民族屬於南島語系,在人種上屬台灣南島語族人,台灣是南島語族分佈的最北端。」台灣原住民族原先廣泛分布在台灣山區(尤其是台灣中部),並且沿著沖積平原聚集成一個個的部落。 [9] 截至2013年2月,台灣原住民族人口數為528,232人(佔台灣人口數的2.1%,其中男258,300,女269,932),而大部分的當代原住民族則是居住在山區和城市當中。經由政府認定的有14個族群,分佈全國。 [10]
中國用「少數民族」一詞代替原住民,範圍比原住民廣,指漢族以外的民族,達56種,佔人口總數接近9%,但佔中國極為貧窮人口的40%。 [11]

三. 原住民的政經及社會情況

原住民分佈廣泛,差異性很大,但面臨相似的問題,就是他們是地球上生活條件最低下的族群,也是窮人中最窮的族群。他們過去被當做奴隸及強迫勞工;他們至今仍然面對歧視、健康不良、失業及高犯罪及坐監率。 [12]

第一, 他們受到非人待遇:主要有下列幾方面:

1 殖民—在歐洲進行殖民擴張時期,許多原住民被剷除,土地被奪取。他們遭遇到屠殺、被迫搬遷、孩子被移走及其他同化作用。在亞洲與非洲,人為的殖民疆界劃分,將他們隔離,或變成沒有能力的少數族群。

2 生態滅絕—原住民社區面臨文化存在的自然基礎之毀滅。假發展之名,他們的土地及資源被一些活動所剝削或破壞,例如砍伐森林、採礦、建立水壩與水利工程,築路,廢棄物丟棄及核子測試等。

3 文化絕種或毀滅—被迫同化或禁止說母語、奉行宗教及文化表達,否認族群的存在。這種行為逐漸發生,而且不受人注意。

4 他們處於非主力(non-dominant)的劣勢—在現代國家沒有權力。被生活方式不同的多數族群認為是較為低劣的族群。通常沒有代表權。原住民族權逐漸被邊緣化,使「原住民」成為政治名詞以及原住民成為第四世界(在前蘇聯解體之前,第一世界為先進國家,第二世界為共產國家,第三世界為發展中國家,原住民比發展中國家還不如,因此是第四世界)。

5 國際間被漠視—在全世界,原住民在掙扎想取回他們的土地及生活,及承認他們的權利。直到1970年代,原住民議題才開始被關心。1972年聯合國設立原住民工作小組(Working Group on Indigenous Populations, WGIP),致力於對原住民的研究與制定政策。該機構目前已經停止運作,改由其他單位負責。

第二、原住民成為貧窮族群

全世界40%的國家擁有五個以上的大族群,許多國家內部有嚴重的種族衝突,其中包括原住民與其他族群的衝突。大多數原住民生活於極度貧窮中,營養不良、文盲、健康不佳、失業、所得分配惡化等,使問題更加嚴重。例如世界銀行1990年代初期研究發現低於貧窮線的比率原住民人口遠高於非原住民人口,例如玻利維亞分別為64.3%及48.1%;瓜地馬拉86.6%及53.9%;墨西哥80.6%及17.9%;秘魯79.0%及49.7%。 [13]

聯合國在2010年出版第一次世界原住民狀況報告(The State of the World’s Indigenous Peoples, UN, 1/14/2010)中發現:三億七千萬原住民比起其他族群,有不成比例地更高的貧窮比率、健康問題、犯罪及侵犯人權的事發生。更進一步的自決權及土地權對他們的生存極為重要。雖然原住民只佔全世界人口的5%左右,但卻佔全世界最貧窮九億人口的三分之一,即三億人口,或絕大多數原住民都屬於極端貧窮的人口。 [14]

每一天,全世界原住民社區都面臨以下的議題:暴力及殘忍、持續的同化政策、土地被強佔、邊緣化、被迫遷移、否認土地權、大規模發展計劃的影響、軍事力量的濫用及其他多種弊端。
該報告是聯合國第一次發表的調查研究,預期將有很大的影響力。該報告主張原住民應該自由決定他們自身的發展。他們有權利主張對自己的土地及領土權,也需要發展出他們自己對貧窮及福利的定義。雖然對原住民狀況的全球統計還缺乏,但很清楚知道原住民不成比例的活在貧窮、邊緣化、缺乏適當的居住條件及所得分配不均。來自全球商品化、民營化、及氣候變遷等因素,原住民傳統的謀生方式,如捕魚、打獵、牲畜耕種或小規模農耕已經遭到阻攔,使其生活陷入困境。移民到城市地區,也因缺乏現代社會的謀生技能而面臨失業或只能從事低收入的勞力工作。

許多問題其實是全球共同面對的問題,而不只是原住民才有,不過原住民面臨更嚴峻的挑戰。例如環境議題、教育議題(原住民在各層教育上表現都比其他族群差)、健康議題(預期壽命較低)、人權議題,及其他新興議題,包括暴力及軍事化、環境保護的效果、全球化、移民及都市化、及原住民住在自願性的隔絕中等。這些議題彼此相連,代表原住民的脆弱性及貧窮的惡性循環。
從台灣原住民的經濟狀況,也可印證印證原住民的貧窮人口較多的事實。根據2011年的調查,台灣全體家庭平均年收入在2006年(108.2萬台幣,以下同)到2010年(107.4萬)間減少0.7%,原住民家庭平均年收入同期間從50.9萬減少到49.7萬,減少2.4%。而2010年原住民家庭平均年收入僅是全體家庭的46.3%。可見原住民家庭的經濟情況與全體家庭相較,普遍相差一倍以上。同一調查顯示,三成八原住民家庭屬於我國全體家庭最低收入的前20%,原住民家庭貧富差距15.1倍,以及原住民家庭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費低於台灣法定貧窮線以下有近六成(58.2%)之多。 [15]

四. 協助原住民提升地位的努力

面對分佈廣泛的原住民人口,只有聯合國及其附屬機構,如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聯合國開發總署,及國際農業發展基金(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FAD)等,國際經濟合作發展組織,以及其他國際機構,才有能力及資源對原住民地位及生活條件的改善做出全球性的努力。加上各國政府自覺地制定對原住民照顧的政策及措施,才能真正提升原住民的地位。

聯合國大會在1994年12月23日決議每年八月九日為世界原住民國際日 (International Day of the World's Indigenous People)。但聯合國對原住民的權利地位遲至2007年9月13日才通過發表原住民權利宣言 (United Nations Declaration on the Rights of Indigenous Peoples)。 [16] 這是聯合國對原住民權益所作最明確的政策宣示。本文件前言就開宗明義表示:「確認原住民與所有其他人民完全平等,同時承認所有人民均有權與其他民族不同、有權自認與其他民族不同,並有權因此得到尊重,又確認所有人民都對同屬全人類共同遺產的各種文明和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做出了貢獻,還確認凡是基於或鼓吹以民族出身、種族、宗教、族裔或文化差異為由的民族優越或個人優越的學說、政策和做法,都是種族主義的。」而這宣言在二十一世紀才出現,可見過去數百年在殖民化的侵略期間世界原住民受到多少的欺壓及不公的待遇。

配合聯合國對原住民的重視,世界銀行近年來也針對發展中國家的原住民提供相關產業貸款及技術援助,協助原住民提升經濟地位。世界銀行對原住民也不下定義,視地區國家不同而規範其貸款程度。此外原住民團體也積極與國際機構溝通,以提升原住民的福祉。例如國際農業發展基金在2011年二月來自全球28個原住民團體的代表大會上成立原住民論壇(Indigenous Peoples Forum),並於2013年二月11-12在羅馬舉辦第一次全球原住民會議,對未來解決原住民議題將有所助益。 [17]

由於非政府機構及社會的努力,各國政府也開始積極注意原住民問題。 [18] 例如台灣設置原住民族委員會,提供對原住民族群的服務及照顧。地方及中央民意代表有原住民保障名額,有些大學設立與原住民有關的學院,致力於原住民的研究(例如東華大學的原住民民族學院),對提升原住民的經濟、政治及社會地位有所助益。

五. 原住民與福音

由於原住民分佈很廣,屬性極為不同,因此有關原住民的信仰研究相當分歧。 [19] 在福音傳入之前,原住民的宗教多為傳統的祖靈信仰,很多地方將祖靈信仰與基督教儀式結合(如美國原住民)。 [20] 雖然許多宣教士進入原住民地區傳教,基督教信仰影響許多原住民族群,但有關原住民族群接受基督信仰的統計仍很缺乏。

歷史上許多對原住民的宣教伴隨著暴力、綁架、禁止使用自己語言等,引起原住民之不滿與傷害。歐洲人早期對美洲(北美與拉丁美洲)原住民的宣教方式尤其需要懺悔及道歉—例如來美洲的歐洲人曾經認為印第安人不是人類(not human),他們用軍事力量奪取土地,他們認為自己高人一等,要改造印第安人接受其信仰與文化。對宣教士傳教的努力,接受度各部落反應不一,最成功的是對美國西南邊印第安人車洛基部落(Cherokees)的宣教。 [21] 經過宣教士的努力,澳大利亞許多土著信仰基督,例如在Torres Strait群島地區。 [22] 2006年普查,澳洲原住民人口有73%信仰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信仰回教的很少,但數字在增加中。 [23]

台灣的原住民信仰基督的比率很高(天主教或基督新教)。西南平原的原住民族很早就接觸到西方的基督宗教,荷蘭西班牙時期即有宣教士來到台灣。清朝時期,特别是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之後,台灣開港,西方各國的宣教士紛紛來台,一些歷史悠久的教會,便是當時建立於平埔族的居住地。日據時期,西人傳教並未受到壓制, 基督新教與天主教教士可以進入原住民區傳教。 [24]
但二次戰後,大陸禁止傳教,許多宣教士轉而來台,獲得國民政府特許進入山地,藉救濟品之助傳教,因而在1950-60年代信主人數劇增。目前台灣有80%的原住民是基督徒。原住民各族,除了賽夏族、卑南族、邵族、馬蘭阿美族和恆春阿美外,在1970年以前,都有過幾近整個部落改信基督教,或幾近全族群改信基督教的現象,曾被稱做是台灣傳教史上「二十世紀的神蹟」。然而根據阿美族歷史學者林素珍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對台灣原住民宣教之研究》和《阿美族當代宗教研究》兩書中指出,當時原住民改信基督宗教,並不能單純只用救濟品吸引角度來看,背後涉及原住民各族對宗教信仰的界定與期望,從民族關係來看,也存在一種長期以來對平地人和日本人統治不滿的抵抗殖民的精神。 [25]

中國各少數民族居住的地區佔全國總面積的60%,而且大多居住在邊疆地區。在中國少數民族地區流傳的主要宗教有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薩滿教和東正教,還有很多的少數民族尚無明確的宗教信仰,大都信仰神靈或原始的多神崇拜。他們大多數是民間信仰,崇拜鬼神,大多受捆綁,活在黑暗中,生活比較艱辛。對少數民族傳福音比較艱苦,但仍有宣教士進入,抱持吃苦及犧牲的代價。 [26]

六. 結論:基督徒可以做些什麽貢獻


1 原住民是弱勢中的弱勢,需要基督徒加以關懷。請記得每年八月九日(台灣爸爸節後一天)是世界原住民日。

2 面對三億以上,散居世界各地的原住民,首先可以對原住民議題加以關心,特別是關心原住民的福祉,不要歧視原住民。

3 基督徒要有憐憫心,而不是只是同情;帶著基督的憐憫,表示有行動來支持,例如倡議及支持政府施行對原住民有利的政策,以提高他們的政經及社會地位。

4 世界上還有許多原住民或少數民族尚未聽到福音,目前有很多宣教士在從事對原住民的宣教工作,基督徒可以奉獻來支持對原住民或少數民族傳福音。

作者:溫英幹,現為台灣東華大學榮譽教授;冠冕財務事工美國華人外展事工主任。
[本文大部份內容刊登於《神國雜誌》(Kingdom Magazine) 2013年六月號]


表1: 有關全球原住民的統計估計

1 全球約有3-3.7億原住民人口, 佔全球人口5%,有5000個不同族群, 4000種語言, 居住在70多個國家, 約70%住在亞洲。
2 原住民有較高的貧窮人口比率,佔全球貧窮人口的15%及佔全球9億在農村的極度貧窮人口的三分之一。也有較高的無土地、營養不良、及內部遷移比率。
3 拉丁美洲有五千萬原住民,佔該地區人口的11%。原住民人口不一定佔少數,玻利維亞及瓜地馬拉原住民人口佔總人口過半數。原住民屬於弱勢族群,例如瓜地馬拉原住民有87%是貧民, 墨西哥的比率為81%。1990年代拉丁美洲地區原住民貧窮差距增大。最近研究,終結原住民的邊緣化可以提升拉丁美洲各國的經濟成長:玻利維亞(提高37%)、巴西(13%)、瓜地馬拉(14%)及秘魯(5%)。
4 中國少數民族佔總人口將近9%,但佔中國極度貧窮人口的40%。
5 自從歐洲人抵達澳洲後,約500種原住民語言消失。2001年,澳大利亞原住民人口有90%是土著(aboriginal origin),6%為Torres Strait群島居民,其他4%為上述兩族群之混種。原住民男人預期壽命只有59歲,澳洲男人平均為77歲。
6 泰國原住民中移居到都市的原住民女孩及婦人超過40%靠賣淫為生。
資料來源: 大都來自聯合國國際農業發展基金, 世界銀行, 聯合國開發總署等; 整理自http://www.ruralpovertyportal.org/topic/statistics/tags/indigenous_peoples

註釋
[1] http://en.wikipedia.org/wiki/Indigenous_peoples。
[2] http://en.wikipedia.org/wiki/Indigenous_peoples
[3] 參見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文件,OHCHR,9/13/2001 memo
[4] http://www.acpp.org/sevents/0809.html
[5] 全球原住民分佈,見http://en.wikipedia.org/wiki/Indigenous_peoples_by_geographic_regions;族群名單見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indigenous_peoples; 原住民統計見http://www.ruralpovertyportal.org/topic/statistics/tags/indigenous_peoples
[6] 美洲區原住民,見http://en.wikipedia.org/wiki/Classification_of_indigenous_peoples_of_the_Americas
[7] Native Americans and Christianity, http://www.encyclopedia.com/doc/1G2-2536601076.html
[8] Vulnerable People, www.un.org/en/letsfightracism/indigenous.shtml, http://www.ruralpovertyportal.org/topic/statistics/tags/indigenous_peoples
[9] 維基百科,台灣原住民
[10] http://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6726E5B80C8822F9
[11] http://zh.wikipedia.org/wiki/中國民族列表
[12] http://www.acpp.org/sevents/0809.html
[13] Michael Todaro and Stephen Sm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10th Edition, 2009, p.244, Table 5.7
[14] http://www.un.org/esa/socdev/unpfii/documents/SOWIP_web.pdf.
[15] 台灣原住民族委員會,99【2010】年原住民經濟狀況調查(2011年5月),http://www.apc.gov.tw/portal/docDetail.html?CID=C5FBC20BD6C8A9B0&DID=0C3331F0EBD318C2808308C8D244806C
[16] http://www.un.org/esa/socdev/unpfii/documents/DRIPS_en.pdf
[17] http://www.ifad.org/events/ip/2012/index.htm
[18] http://en.wikipedia.org/wiki/Indigenous_peoples及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indigenous_rights_organizations
[19] 個別國家地區原住民或少數民族的宗教活動,參見聯合國難民署之網頁http://www.unhcr.org/refworld/topic/464db4f52/464dbd9c2.html
[20] http://en.wikipedia.org/wiki/Native_Americans_in_the_United_States#Religion
[21] Native Americans and Christianity,http://www.encyclopedia.com/doc/1G2-2536601076.html
[22] http://www.creativespirits.info/aboriginalculture/spirituality/aboriginal-christians-christianity#toc0
[23] http://en.wikipedia.org/wiki/Indigenous_Australians
[24] http://www.zwbk.org/zh-tw/Lemma_Show/2011.aspx
[25]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5810及http://www.catholic.org.tw/aborigine/aborigine.pdf
[26] http://gospelherald.com/news/den-17044-0/#.UMX4iqywWSo

2013年10月9日 星期三

貧窮問題與政府角色—以台灣為例




貧窮問題與政府角色—以台灣為例      

溫英幹

本文以台灣作為案例,討論先進國家隱藏的貧窮問題以及政府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與功能。

台灣經過1970年代到1980年代的高速經濟成長( GDP 實質成長率: 1960-80, 9.6%; 1980-90, 7.6%; 1960-1990 平均 9.0% ),將經濟實力及人均所得大幅提升,邁入新興先進國家之林,從1950年代的低所得國家,到1992年躍入一萬美元的高所得國家。最近20年雖然經濟成長較為緩慢,但還有中度的成長( 1990-2000, 6.2%; 2000-2011, 3.9%; 1990-2011 平均 5.0% ),人均所得已經超過兩萬美元。

GDP與人均所得的迷失

從各種國際經濟及社會指標來看,台灣已經列入先進國家。以2012年為例,幾乎所有全球性的評比,台灣都名列前茅,尤其在亞洲。例如,全球競爭力、世界繁榮指數、商業環境風險評估、經商環境評比等。以人均所得(國內總生產GDP)而言,2011年台灣為20,047美元,在全球185個國家中排名約第39;如果用購買力平價計算,則高達38,200美元,在全球226個國家中排名第29,超過丹麥、英國、法國、日本與韓國。

但矛盾的是,最近十幾年來,不管哪個政黨執政,台灣人民對於政府的施政普遍不滿。部分原因是多年來工資漲幅甚低,各種社會問題同時浮現,包括人口老化、退休金制度混亂、失業率增加、產業流至中國且過度依賴大陸經濟、政府收支失衡等。而最主要的問題是:財富分配日益惡化。企業利潤大幅增加,而一般工資卻停滯不前,如,工業與服務業每人月薪,2000年為台幣41,861元,2011年為45,642元,11年間漲幅平均每年不到1%。

雖然台灣失業率還不像一些先進國家那樣高,但貧窮問題已日趨嚴重。不但台灣如此,許多先進國家也有同樣的問題,例如歐盟內幾個經濟體質較弱的國家。就連美國與加拿大,因失業率高居不下以及所得分配惡化,貧窮人口有增加的趨勢。

貧窮的意義與定義

貧窮或貧困( poverty )指缺乏一定錢財物質的狀態。絕對貧窮( absolute poverty )指缺乏基本需要,包括食物、水、衛生條件、衣服、住房、醫療服務及教育。相對貧窮則指經濟上分配不均。

有史以來貧窮就伴隨人類社會,無法避免。一來生產品不足以養活所有的人,再者所得及財富分配不均,使得富人享受奢華,窮人無立錐之地。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以來,工廠大量生產,一般人民財富增加;農業技術進步,糧食增產,導致各方面都進步,因此先進國家人民大多能享受富足的生活;但仍有少部分人生活在貧困中。發展中國家,特別是較為貧困的國家,大多數人民都在溫飽不足之中,舉國皆窮的現象並非罕見。

世界銀行估計,2008年全世界有12.9億人口處在絕對貧窮中。其中4億人口在印度,1.73億在中國大陸。以人口分配比率而言,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國家,47%的人民處在絕對貧窮中。1990-2010年期間,有6.63億人脫離絕對貧窮,但極度貧窮仍是全世界的挑戰,包括先進國家。

貧窮是多方面的,很難給予公式化的客觀定義,只能以一些家庭的低絕對所得,當作最低可接受的標準。目前國際上採用世界銀行的估計方式:絕對貧窮是以(每天生活費或所得)無法滿足基本維生需要來衡量,稱為貧窮線( poverty line ),目前是1.25美元。若低於1.25美元,便為極端貧窮( extreme poverty );2至5美元,則為中度貧窮( moderate poverty )。不過這種指標爭議性頗大,因為各國對貧窮有不同定義。例如美國,絕對貧窮線在2010年是每人每天15.15美元,或一家四口每年22,000美元。

聯合國曾定出千禧年發展目標與指標( MDGs )。 2000年9月8日 ,189國代表參加的高峰會議發表宣言,要在2015年以前達到八項減貧目標,每項目標又定下若干具體指標( targets ,共計 18 個)及衡量指標( indicators ,暫定 48 種)。這八項目標為:消滅極端貧窮及飢餓、普及小學教育、促進兩性平等、增加婦女權力、降低兒童死亡率、對抗愛滋病和瘧疾及其他疾病、確保環境的可持續能力、促進全球發展夥伴關係。首要目標是:在2015年之前,使所得不到1.25美元的人口比例減少一半。

台灣的貧窮人口與照顧

台灣與部分先進國家目前還沒有明確的貧窮線定義,而是用低收入戶與中低收入戶作為社會救助的主要對象,採用最低生活費標準來核定救助金額。1997年至今,採用平均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來計算。低收入戶指低於當地區最近一年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60%者;中低收入戶指低於90%者。

2013年1月30日 修正的社會救助法,宗旨為照顧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及救助遭急難或災害者,並協助其自立。範圍分生活扶助、醫療補助、急難救助及災害救助。低收入戶的補助包括家庭生活扶助、兒童生活扶助、就學生活補助、以工代賑等。中低收入戶的福利包括身心障礙生活補助、老人生活津貼及住院看護補助。

根據內政部統計的低收入戶及人數,1992年共有43,780戶,115,284人,2001年67,191戶,162,699人,2011年128,237戶,314,282人;最新資料,2012年第三季,141,767戶,351,870人。按戶長性別,2012年84,024為男戶長,57,743為女戶長,人數180,701為男,171,169為女。低收入戶佔總戶數及總人口的比率,1992各為0.82%及0.55%;2001各為0.99%及0.73%;2012第三季各為1.74%及1.51%。

兩種比率有長期上升的趨勢,可能是低收入的人口增長比人口增長快,也可能是政府擴大救助對象,讓更多人受惠。這現象表示,少數人謀生越來越困難。另一方面也表示,低收入戶定義放寬,使照顧弱勢的範圍擴大。

社會福利支出的比率,最近幾年有擴大趨勢。2013年預算,社福支出佔政府總支出的28.1%(其次為國防16.3%,教育12.4%),是政府預算的最大比率。1992年之後,退休撫恤支出與社福支出分開,1994之後,社會安全與福利分別計算。1994-2012年之間,中央政府各類開銷對總支出的比率,國防從23.7%降到15.8%,社會福利從8.9%升到22.6%,教育科學文化從15.5%升到18.8%(最高曾達20.7%),退休撫恤從8.8%降到7.2%。其升降趨勢與美國類似,就是社會福利支出大幅增加,國防及其他預算相應大幅減少。

中央政府歲入和歲出對 GDP 的比例,在1994-2012年之間,歲入從14.1%降到12.0%(最低曾到11%),歲出從16.1%降到13.50%(最低曾到12.0%)。比起其他先進國家,台灣中央政府的歲出與歲入,對國民所得的比例都偏低。

所得不均與政府政策


代表先進國家的國際經濟合作發展組織( OECD ),2012年對國家收入分配不均的負面效應提出警告,建議採用更積極的稅法,及支出計劃應作調整。國際貨幣基金( IMF )也警告,只注重經濟成長,而忽視分配不均,對經濟會有負面影響。經濟蕭條時,最富有的10%人口反而獲得更高比例的收入,使財富分配更加不均。

經濟學家估計,美國1980年以來所得分配不均大幅惡化,薪資遲緩增加,甚至下跌。最高收入的1%人口,所得比率從1980年的10%增加到2011年的20%。1980到2008,最高收入的10%人口獲得所有收入總和的98%。全國各地區最富與最窮及中等所得人口的實質所得,差距已經加大;最富人口的所得成長迅速,而最窮及中等所得人口,所得的成長緩慢,甚至減少。

全球化及技術進步等因素,使工資無法增加。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工具是私有的;過去三十年,富有者壟斷生產工具及技術,以勞工階級的勞力與自然環境為代價,獲取利潤。而美國資本主義長期以來不重視工業生產,轉向投機與更具依附性或衍生性的財富累積型態,也與此密切相關。

美國政府無論哪一黨執政,都同樣鼓勵這種讓資本主義惡化的政策。政府改變稅法,對有錢人更有利,使失業時間拉長。奧巴馬政府繼續採用寬鬆稅率,使不均更加惡化。兩黨都體認,恢復中產階級的生活水準對經濟成長有益,但對於如何設計政策,卻意見分歧,特別是稅收及政府移轉計劃。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史迪格里茲( Joseph Stiglitz )說:「我擔心成為惡性循環;不均的惡化會弱化經濟,更惡化的不均會更弱化經濟。經濟不均進入政治經濟裏面,使經濟穩定更加困難。」

國際減貧經驗的啟示

面對所得分配惡化、貧窮及老年人口加增,先進國家大都設有機構,提供對低收入戶的援助。例如美國對低收入戶提供補助,從食物券到醫療保險。英國在內閣辦公室設立「社會排斥小組」( Social Exclusion Unit ),讓生活缺乏的人可獲得補助。愛爾蘭政府設有「社會共融處」( Office for Social Inclusion ),隸屬「社會保障部」,負責協調及推動減貧計劃。其他先進國家都有類似機構。

先進國家的社會福利支出大幅增加,是國債一直攀升的原因之一。社會福利難免出現濫用危機。以美國為例,聯邦政府照顧老人的措施許多是浪費的。有些新移民在海外有財產,卻造假隱匿,以獲得老人優待——住房、醫療及養老院。

台灣政府對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的照顧,最近十幾年的確大幅增加,但也有難處。政府及國會經常只考慮選票,採用民粹政策,在社會福利上競相加碼,完全不考慮財政責任。而民眾只想要低廉的電價、油價及醫療保險,對政府財政造成沉重負擔,甚至許多海外華僑回到台灣,取得身份證後就享有老人年金和健保待遇,對台灣的經濟只是消費而非貢獻。

對企業界過度、過長的優惠政策,也會助長所得分配不均及稅收損失。台灣的稅收與國民所得比例比其他先進國家偏低甚多,主要由於太多減免政策,使得政府沒有能力來作更多的事。最近五年,中央政府歲入與歲出都有赤字,大多只以舉債來因應,這並非健全之道。

對於有需要的低收入及中低收入戶,更重要的不是經常性的救濟,而是協助他們獲得謀生的能力及就業機會,特別是最弱勢的殘障人士,及缺乏技能的單親父母。

個人所得不均的根本原因,是財富的分配不均及高度集中。政府可以採用更加公平的累進稅,將最富有人的財富移轉到貧困人的福利。提高稅收對國民所得的比例,有助於減少舉債,及投入經濟建設。經由對資產擁有者累進重分配,來改變所得分配。避免20﹪的人口可能擁有90﹪以上的財富,如土地、實質資本、股票和其他金融資產。

美國最富有的1%人口擁有超過三分之一的財富,連富人巴菲特都贊成徵收富人稅。如果能採用重分配政策,提高富人稅,以市場利率提供資金給小企業,政府以預算盈餘的一部分移轉給低所得群,提供基本生活物品及加強其謀生技能,使最低收入階層的所得成長率超過最富階層的成長率,長期下來,不但可以改善所得分配,也可使社會能更加祥和。

照顧孤寡貧弱的神

神是照顧孤兒寡婦、貧窮人與弱勢者的神。聖經提到貧窮或社會正義的類似詞語,超過三百節經文。照顧貧窮人以及弱勢者既是基督徒的責任,也是蒙福之道。「憐憫貧窮的,就是借給耶和華;他的善行,耶和華必償還」(箴言19:17);「不憐憫貧窮的將受責罰,被神烈火毀滅,受到報應」(以西結書22:29,31,參,馬太福音25:31-46)。出埃及記就已設有濟貧制度,要神家的人照顧自己的窮乏弟兄,不可欺負弱勢者,也不可屈枉正直。「你的弟兄在你那裡若漸漸貧窮,手中缺乏,你就要幫補他,使他與你同住,像外人和寄居的一樣」(利未記25:35);神甚至說:「你若留意聽從耶和華你神的話,謹守遵行我今日所吩咐你這一切的命令,就必在你們中間沒有窮人了。」(申命記15:4)但因為人的罪行使然,窮人總不斷絕。

對於照顧窮人,光靠政府是不夠的,何況政府的支出經常浪費眾人的納稅錢。基督徒有責任參與扶助貧窮、照顧弱勢者的工作,使我們成為愛的天使,蒙福的榜樣。

本文刊登於《恩福雜誌》總48期 2013年7月


寫作時作者為東華大學 榮譽 教授及元智大學特聘教授。本文部份內容曾刊登於台灣《曠野》雜誌182期,2013年3/4月號。

我樹與祂樹—財富的根源



我樹與祂樹—財富的根源      

溫英幹

「我的神必照祂榮耀的豐富,在基督耶穌裡,使你們一切所需用的都充足。」(腓立比書4:19)

「所有富貴、財寶都從你那裡來;你用你的力量、權柄統治萬有。你能使人強大、健壯。」(歷代志上29:12,現代中文譯本)
正如約伯記28:1-2節說:「銀子有礦;煉金有方,鐵從地裏挖出;銅從石中鎔化」,金銀銅鐵都有出處,財富當然有根源。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實,以及人人必備的知識。事實上,人人都追求財富,對於財富的根源,具有真知灼見者卻少之又少。有許多人因此困頓終生,更有人淪為財富的奴僕誤己害人。


本文試著根據美國冠冕財務事工執行長班查克( Chuck Bentley )最近的大作《財富之根》( The Root of Riches ) ,所提出兩個相當發人深省的詞語:我樹與祂樹( Me Tree and He Tree ),來探討財富的根源。但願我們可以因此更認識與掌握財富,成為個人與教會的祝福。

現代富豪榜

很多人羡慕富豪(富翁或富婆),渴想發財成為富豪。書店充斥著如何成為迅速致富的指引手冊,網路上也可找到吸引人的秘訣,例如,《如何成為百萬或億萬富豪的七個秘密》:(1) 決定成為百萬富豪。(2) 去除貧窮的思維。(3) 把它當做一種義務。(4) 與百萬富豪為伍。(5) 像百萬富豪一樣工作。(6) 將注意力從花費轉向投資。(7) 建立多種收入管道,而不是只靠一種,例如薪水。又如:《百萬或億萬富豪的十個習慣》:(1) 節儉。(2) 異想天開( think big )。(3) 計算風險。(4) 建立與別人來往的網絡。(5) 不付利息,反而去賺利息。(6) 專注於達成目標。(7) 先犧牲後享受。(8) 不斷自我學習。(9) 成為領導者。(10) 慷慨捐獻。還有《十個白手起家的億萬富豪和你的不同之點》、《百萬富豪的二十一個秘密》等,由於篇幅所限,在此從略!

上述富豪的特點,有些的確值得學習,例如努力工作、節儉、先犧牲後享受、不斷自我學習、慷慨捐獻等。成功不是偶然的,顯然許多富豪是白手起家,不靠遺產或別人,只靠自己的努力及機會,這些人特別受人尊敬。但可惜,大多數致富的秘密沒有提到神的供應及致富的目的何在;許多富豪的捐獻,也只是為社會公益或慈善事業,而非奉獻在神的國度裡──雖然從事社會公益或慈善事業也很值得效法。

《富比士》雜誌( Forbes )年度富豪榜,最近一次(2013年3月號)列出世界上有1,226位財富超過十億美元的富豪,大都在美國,其次是亞太地區與歐洲。以下列舉前面幾名給讀者參考: 1

第一名和往年一樣,還是墨西哥人赫魯( Carlos Slim Helu ),73歲,共擁有730億美元淨財富,比去年增加40億,生財管道是電信公司。第二名美國人比爾蓋茨( Bill Gates ),57歲,共有670億美元,比去年增加60億;他是靠微軟公司白手起家。第三名西班牙人歐特加( Amancio Ortega ),76歲,570億美元。第四名美國人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82歲,535億,比上一年增加95億,白手起家,主持波克夏?哈薩威公司。第八名香港人李嘉誠,84歲,比上一年增加55億(原排名第九),白手起家,經營不同產業。第十三名美國人布倫格( Michael Bloomberg ),71歲,比上一年增加70億(原排名第二十),白手起家,布倫格公司,現為紐約市長。第一百名巴西人巴提思塔( Eike Batista ),106億元。

根據統計,財富與所得分配大致上跟從80-20原則(80%的收入由20%的人擁有)。過去十幾年來,美國最高收入的1%人口擁有約三分之一的財富,而近年所得分配有惡化的趨勢,富者更富,窮人更窮。根據報導,2012年世界上最富有的100人,一年的總收入就可以終結世界最貧窮人口的極度貧窮四次。 2

比較現代富豪與所羅門王


富豪多半住於豪宅,僕從如雲;世上歷代君王的宮殿也是豪華無比。但這些財富、豪宅與王宮,與古時以色列的所羅門王相比,可能只是小兒科。

聖經記載,所羅門王的財寶與智慧勝過天下列王(列王記上10:23)。他每年固定所得的黃金就有666他連得,許多其他收入還不算在內(如商人、諸王、國中的省長所進貢的金子,列王記上10:14-15及歷代志下9:13-14)。他的生活極其奢華,王宮裡的一切器皿及飲器都是黃金作的。在他執政期間,銀子算不了什麼,多如石頭,昂貴的香柏木也多如高原的桑樹(列王記上10:21, 27)。

一他連得黃金有30公斤,每公斤1,109金兩( troy ounce ),共計33,270金兩。以目前的價格來計算,所羅門王每年收入黃金666他連得,共22,157,820金兩。2012年九月國際金價曾高漲到每金兩1,736美元,按此計算,所羅門王每年黃金收入就達385億美元。若按2013年3月初每金兩約1,580元計,也有350億美元。再加上其他財富(例如有如石頭一樣多的銀子及各國諸王進貢的金銀及奇珍異寶),所羅門王每年的總收入比現今大多數鉅富的總財富還多。

此外,所羅門王建聖殿都用黃金,如果用目前價值計算,可能超過500億美金。所羅門王作王40年,他的總財富更是天文數字。他共養了700個妃、300個嬪,連同宮裡的臣子及僕役。

所羅門過盡富有的生活、累積巨大的財富之後,卻認為這些都是虛空。唯有認識生命的主,並跟隨主而行,財富及生命才變得有意義。他最後說:「這些事都已聽見了,總意就是:敬畏神,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傳道書12:13)聖經用最富有以及最有智慧的所羅門王作例子,說明:富豪如果心中無神,其財富也將如過眼雲煙,歸於無有。因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路加福音12:15)

我樹的特色

《財富之根》一書中提出兩個詞彙:「我樹」與「祂樹」。 3 「我樹」代表一個人以自然的狀態(聖經定義為墮落的狀態)生到這世界,沒有神的靈住在他裡面。「祂樹」則代表一個有神的靈住在裡面的人。「我樹」把世界視為可擁有的東西,透過佔有資產獲得財富,在神來看是一顆壞樹,只會結壞果子;「祂樹」則能結好果子(馬太福音7:17)。

義人敬畏神,是「祂樹」,惡人不敬畏神,是「我樹」。義人與惡人都會積累財富,不同的是如何使用錢財。「(義人)他家中有貨物,有錢財;他的公義存到永遠。」(詩篇112:3)「看哪,這就是惡人;他們既是常享安逸,財寶便加增。」(詩篇73:12)

「我樹」是以個人為主,希望依靠自己的力量;尤其是白手起家,著重建造安全的營壘。他們的特色是:(1) 依靠自己:以為能賺錢是因自己有聰明能力。(2) 安全感:以為財物豐富可以帶來安全感與保護傘,因此想不斷累積財富,達到財務安全或財務自由,而最終目的在享受(如主耶穌比喻中的無知財主)。(3) 害怕:害怕失去所擁有的財物;特別對金融危機及經濟蕭條感到恐慌,害怕財產價值縮水,以致安全感受到威脅。(4) 捐獻動機:只想獲取,而不願分享。即使捐獻,也是為了宣揚自己的名聲,而不是榮耀神。(5) 心繫世上的財寶:過分重視金錢,以致被金錢所捆綁。「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那裡。」(馬太福音6:21 )

美國聖經公會2012年3月對美國成人做調查,問兩個問題:(1) 你相信神對錢財的建議對你有最好的利益,對祂有最好的利益,還是兩者都是?(2) 你有否按照聖經的原則理財?如果沒有,你覺得如果按照聖經的話,你會更有錢,更少錢,或一樣多? 4 調查結果發現,儘管聖經有超過2000節經文談到錢財,但只有32%的人說會參考聖經來理財;86%的人沒有按照聖經原則理財,其中24%的人認為,如果他們按照聖經的建議,會賺到更多錢。

有意思的是,50%受訪者接受唐納川普( Donald Trump )的建議。他是美國商業大亨、電視名人和作家,在全世界經營房地產、賭場和飯店,生活奢華,並且在國民廣播公司( NBC )擔任《誰是接班人》( The Apprentice )情境秀,風靡世界,可說是非常成功的富豪。

介於18-34歲的人中,90%傾向於接受著名電視明星卡戴珊( Kim Kadashian )的意見。卡戴珊與音樂製作人托馬斯( Damon Thomas )2000年結婚,2004年離婚。2010年10月卡戴珊開始與 NBA 紐澤西網隊( Nets )的球員哈弗里斯( Kris Humphries )約會。2011年8月20日在加州的 Montecito 結婚,72天內就宣布閃電離婚。

基督徒不根據聖經原則理財,反而跟隨屬世的財主及明星,怎能蒙神喜悅呢?從前以色列人說,他們拜天后時有許多好處,敬拜上帝反而遭遇苦難(耶利米書44章),這就是「我樹」的表現。神因此而離棄了以色列人。

我樹的禍患

聖經多處警告想發財的人,如果只想積財,反而會害自己。自以為發財富足,反而是貧窮瞎眼赤身。想發財的人,沉迷在敗壞和滅亡之中(參傳道書5:13,啟示錄3:17,提摩太前書6:9)。只知積蓄財寶以供自己享樂的,主耶穌說,這就是無知的財主,不能得到永生。

富豪如果不敬畏神,不遵照聖經原則理財,不一定有喜樂及好結局。許多富豪是自殺身亡的,例如伊斯特曼( George Eastman, 1854-1932 ,柯達軟片公司創始人)及莫克( Adolf Merckle, 2009 年死前名列富比士第 94 位富豪)等。 5  許多人喜歡和鄰居比較,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研究發現,收入比鄰居少10%的人,自殺率增加4.5%。 6

得到樂透大獎不一定蒙福,反而遭禍。媒體曾報導十位樂透大獎得主得不償失的事,其中一位哈勒爾( Billy Bob Harrell, Jr ),1997年在德州贏得三千一百萬美元樂透獎,他本來在一個家居貨棧( Home Depot )做事,業餘兼任牧師,得了大獎後購買一座農場,六棟房子,及幾輛新車;不久因一直應人之求將錢借出,自己反而負債,還與妻子離婚;1999年,距離得獎不到20個月,由於壓力太大而自殺,遺言是「得到樂透獎是一生最糟糕的事。」 2013年1月8日 媒體報導,芝加哥一位46歲贏得大樂透的人,在領取獎金後第二天即死亡,六個月後發現,他可能是被人謀殺,中了氰化物的毒。 7

主耶穌曾講無知財主的比喻,要人思想,財主所預備的財富終將如何?祂語重心長的結語為:「凡為自己積財,在神面前卻不富足的,也是這樣。」(路加福音12:16-21)

祂樹的認知與作風

當我們求基督進到我們的心,作我們的主人,我們就屬於祂,成為一棵「祂樹」。「祂樹」承認神擁有一切,因為神才是財富的根源。這樹和樹上的一切都來自主,也屬於主。「地和地上所充滿的,世界和住在世上的,都是屬於耶和華的。」(詩篇24:1)「所有富貴、財寶都從你那裏來;你用你的力量、權柄統治萬有。」(歷代志上29:12,現代中文譯本)「財富榮譽由我施與;富貴成功都在於我。你從我得的,勝過精金,勝過最純淨的銀子。……我把財富賜給愛我的人;我用財寶充滿他的家。」 (箴言8:18-19, 21 現代中文譯本)

「祂樹」承認,賺錢的聰明能力來自神,財富也是神所賜的。「你要記念耶和華──你的神,因為得貨財的力量是祂給你的,為要堅定祂向你列祖起誓所立的約,像今日一樣。」(申命記8:18 )

「祂樹」知道它是財物的管家而非擁有者。所求於管家的是忠心良善。「所求於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哥林多前書4:2)主耶穌教導說:「一個人在小事上靠得住,在大事上也靠得住;一個人在小事上不誠實,在大事上也不誠實。如果你們在處理現世的財物上靠不住,誰又會把那真實的財富付託你們呢?」(路加福音16:11-12,現代中文譯本)由此可見,神不但擁有屬世的物質財富,還擁有更重要的屬靈財富。

「祂樹」即使在富足時仍謙卑依靠主。「你要囑咐那些今世富足的人,不要自高,也不要倚靠無定的錢財;只要倚靠那厚賜百物給我們享受的神。」(提摩太前書6:17)「倚靠耶和華、以耶和華為可靠的,那人有福了!他必像樹栽於水旁,在河邊扎根,炎熱來到,並不懼怕,葉子仍必青翠,在乾旱之年毫無掛慮,而且結果不止。」(耶利米書17:7-8)

「祂樹」只有在神的保護下才有平安喜樂,而且會慷慨奉獻與捐輸。「耶和華所賜的福使人富足,並不加上憂慮。」(箴言10:22)「叫你們凡事富足,可以多多施捨,就藉著我們使感謝歸於神。」(哥林多後書9:11 )

即使「我樹」是富豪,「祂樹」仍然更富有,因為神才是財富或富有的根源。因此「祂樹」能榮神益人,將神的豐富(富有)分給別人,蒙神喜悅。「祂樹」不會心繫地上的財寶,而是心繫天上屬靈的財寶。「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那裡。」(馬太福音6:21 )

神的豐富無人能及。經歷耶穌基督的豐富的人,比起世上最富有、卻不依靠神的人還更富足。「我的上帝必照他榮耀的豐富,在基督耶穌裏,使你們一切所需用的都充足。 」(腓立比書4:19)

聖經有2350節經文談到理財,運用聖經原則來理財,才是蒙神喜悅及賜福的方式。這並不是說,按照聖經原則理財就能致富,而是我們能因此學到更寶貴的屬靈功課。

神對我們的財物有「擁有權」,我們是以管家的身份來經營神託付的財物,首先將生命全然獻上給主使用,接著要殷勤籌畫(箴言)、編制及執行支出預算(知道羊群狀況)、慷慨奉獻(至少是總收入的十分之一)、避免欠債(儘快還清消費型貸款,其次儘量付清房貸)、增加儲蓄、預備退休金與孩子教育基金、將儲蓄轉為投資以提高報酬率。最後達到財物自由,有更多的資源與時間來服事神,及供應神國的需要,為主的大使命貢獻力量。

聖經中提到好幾位敬虔的富豪,例如約伯、亞伯拉罕、雅各、主耶穌的門徒亞利馬太人約瑟等,他們都是敬畏神的富人,也蒙神大大賜福。歷代以來也有許多敬虔的富人,對神的國度有很大的貢獻。美國聖經理財專家薄來瑞( Larry Burkett )著有經商有道( Business By The Book )一書,致力教導商人及企業家按照聖經原則經營管理企業,影響美國許多企業家的經營方式,也使因而成功的商人及企業家慷慨奉獻在福音事工及慈善事業上。 8  神因這些人的擺上而大大賜福。

我們的反省


將來見主面時,我們要如何對主交帳?神看重的決不是財富、名望。齊塔公主是末代奧匈帝國皇后、匈牙利女王 ( Princess Zita of Bourbon-Parma, Empress of Austria, Queen of Hungary, 1892-1989 ),她過世後靈柩送到教堂,領靈官在門外宣稱一大堆她在世的豐功偉業,裏面主持的神父卻說:我們不認識她。直到領靈官宣稱,她是一個可憐的罪人,教堂的門才為她而開。 9

可惜在捐獻方面,大多數基督徒都虧欠神的榮耀。美國2011年對慈善事業之捐獻共2,984.2億,只佔總國民所得的2%。大都數捐獻來自個人,共2,177.9億,來自公司的只有5%。捐獻中的32%(958.8億)給宗教機構(比2010年減1.7%);給教育機構388.7億(增加4%)。表示美國人一般的捐獻遠遠低於10%。

美國專門從事教會財政調查的巴拿集團( Bana Group )發現,平均只有5-7%人口有十一奉獻,其中福音派信徒中有十一奉獻的占24%,為各宗派中比率最高者。 其他宗派有十一奉獻的不到福音派的一半。 10 基督徒的奉獻沒有達到神的標準,甚至比許多非基督徒的表現還差。

心在哪裡,財寶也在哪裡。許多基督徒還是靠自己,而沒有專心仰賴神。在沒有安全感之下,就不敢作十一奉獻,而且負債累累,對未來也缺少計劃預算,不少人到退休時還沒有積存足夠的退休金,對神的國度也沒有多少貢獻。這些其實都是「我樹」的表現。

所羅門說:「人所做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神都必審問。」(傳道書12:14)這節經文中,「善」可指「祂樹」,「惡」可指「我樹」。基督徒要自我省察,對屬世的財寶與屬靈的財寶的態度,是「我樹」還是「祂樹」?與神國度沒有關係的財富與成就,對神而言都是草木禾 稭 ,將被火焚燒,毫無價值。

寫作時作者為台灣東華大學榮譽教授及元智大學特聘教授。本文初稿蒙台灣吳瑞誠傳道過目,並提出修改意見,特此致謝。

: 1.http://www.forbes.com/billionaires/list/ 2. http://incubusblog.wordpress.com/ 2013/01/20 /oxfam-the-rich-are-our-misfortune/ 3. Chuck Bentley, The Root of Riches, What if Everything You Think About Money is Wrong? 2011. 中文版《財富之根》,2012年11月。本文有關我樹與祂樹的論述許多來自本書。   4. Kim Kardashian, The Donald trump Bible for money advice, see, http://content.usatoday.com/communities/Religion/post/2012/03/kim-kardashian-donald-trump-bible/1#.UUHSODdnZRQ 5. 參見 http://www.biography.com/people/groups/unnatural-death/suicide/all, http://www.businesspundit.com/10-millionaire-businessmen-who-committed-suicide/, http://www.heaven4sure.com/MeandGodQuestions/LifeLessons/tabid/58/ctl/ArticleView/mid/387/articleId/558/language/en-US/Whats-Wrong-when-Rich-People-Commit-Suicide.aspx 6. 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link-between-wealth-and-suicide-rates-san-francisco-federal-reserve-2012-11 7. Lottery's biggest losers: Big wins don't equal better lives, http://www.foxnews.com/us/ 2012/03/29 /lotterys-biggest-losers-big-wins-dont-equal-better-lives/ 8. Larry Burkett, Business By The Book: Complete Guide of Biblical Principles for the Workplace 9. 喪禮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 6f xpufnoeg ; 其生平見 http://en.wikipedia.org/wiki/Zita_of_Bourbon-Parma 。 10. Bana Group:The Economy's Impact (Part 3 of 3): Donors Reduce Giving, Brace for the Long Haul, 1/11/2010; see, http://www.barna.org/barna-update/article/ 18-congregations/341-the-economys-impact-part-3-of-3-donors-reduce-giving-brace-for-the-long-haul
http://www.bf21.org/magazin/Article.asp?Book=47&Article=tree.htm

原載
恩福雜誌總47號 2013年4月 時代話題 

2013年3月24日 星期日

校長爸爸的招牌歌曲




我的鄧麗君年代/校長爸爸的招牌歌曲
【聯合報╱溫淑影】


2013.02.26 04:44 am


先父於日治時代自台北第二師範畢業後便在小學任教,擔任國小校長數十年。他非常強調五育並重,極力推動音樂教學,在他殷殷督導下成立的合唱團經常比賽得名。

在那純樸年代,我們除了上學打打球外,沒什麼休閒活動,晚飯後,爸爸會即興教唱些簡單的歌曲與子女同樂,於是我們八兄妹也喜歡唱歌。

爸爸好客,常邀請幾位好友來家裡用餐,興之所至,以歌助興。有次經大家慫恿,爸爸清唱他的拿手歌〈夜來香〉,大夥兒一起打拍子應和著,氣氛high到不行!而這首歌從此成為他的招牌,「走紅」於大大小小的親友聚會。

爸爸退休後喜歡到處訪友,有一次,爸爸邀請好友們到家裡相聚敘舊。起初,大家客氣寒暄,待酒酣耳熱,便互相調侃起來,揭開對方不為人知的八卦。一位朋友說,溫校長是生活品味家,喜愛美的人事物……接著就透露老爸著迷於鄧麗君清亮溫婉的歌聲,還在記事本上抄錄一首首她唱過的歌詞、簡譜,收集報載的照片。真是不可思議,老爸居然也是個瘋狂粉絲哩!

巧合的是,1995年,慈愛的爸爸與鄧麗君竟先後告別人間,之後我們兄弟姊妹在聚會中常點唱鄧麗君的歌,每當旋律響起,在淚眼中,彷彿見到爸爸引吭高歌的身影。

【2013/02/26 聯合報】@ http://udn.com/

全文網址: 我的鄧麗君年代/校長爸爸的招牌歌曲 | 繽紛‧心情 | 閱讀藝文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READING/X4/7720045.shtml#ixzz2OScp3Gol
Power By udn.com

附註:上文是大妹淑影的精緻作品,獲選刊登聯合報的徵文特刊,該文敘述念先父生活情景,尤其是唱歌之態,使我們兄弟姐妹讀後都懷念感動不已。

國度復興報社論:所得分配與財富分配不均的省思(上)(下)




國度復興報社論:所得分配與財富分配不均的省思(上)
• 發佈者 krtnews3
• 2013-02-19, 週二 14:47
 
新內閣馬上上路,其中財經內閣令人耳目一新,多數人期望新內閣有所作為。

但不管怎麼努力,可以大膽的預測,還是很多人將會不滿意,仍然覺得無感,因為這已是經濟先進國家的普遍現象。

從各種指標看來,例如人均所得,全球競爭力,投資及經商環境,繁榮指數等,台灣的表現已經步入先進國家之林。長期來看,台灣的經濟成長率將與其他先進國家 一樣相對遲緩。歐美先進國家所發生的諸多現象,台灣也正在發生:例如人口老化及少子化,經濟成長遲緩,失業率偏高,國債增加,經濟成長果實大部份由少數富 人享有,薪資階級的薪水增加緩慢以致所得及財富分配不均程度日益惡化等。
 
1970-1990年代,台灣由於經濟快速成長,一般的勞動薪資也相對 地快速成長。但過去二十年來,雖然經濟成長不如以前,人均所得仍然年年增加,但國人總覺得薪水沒有增加多少。根據國際比較資料(這裡用美國中央情報局 CIA),以購買力平價方式估計的2011年人均所得(GDP),台灣高達38,200美元,在全世界226個國家中排名第29,比許多先進國家還要高, 已經超過英國、法國,甚至日本!
 
根據主計處統計,以官方匯率換算,2011年台灣人均所得為20,047美元,在全世界排名39,也是在先進 國家水準。按照台幣計價,人均國民所得(GDP)每年平均成長率,1991-2001為6.28%,2001-2011為2.87%,二十年平均 4.56%,反應平均所得後十年成長率較前十年緩慢很多。
 
但與薪資收入較高的工業與服務業平均每月台幣薪資相比較,1991年為26,881 元,2001年為41,530元,2011年為45,749元。每年平均成長率1991-2001為4.45%,2001-2011為 0.97%,1991-2001平均為2.69%,比人均國民所得成長率要低,特別是近10年,薪資幾乎沒有成長。其他行業的薪資及成長率可能更低。這也 說明為什麽大學畢業生的薪資最近十年一直在台幣兩萬左右徘徊。
 政府有徵稅及移轉財富的權力,可以採用合宜的財稅政策來減少貧窮及貧富差距。但政府力量有限,社會福利支出過多也會造成國庫缺乏,國債增加。從經濟發展史看來,要消滅貧窮是不可能的,但可以藉著愛心資助來減少貧窮,傳揚福音來使人得救、心得平安。主耶穌說,「因為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只是你們不常有我。」(太廿六11)聖經在多處也鼓勵我們去照顧窮人(例如太十一5及十九21,加二 10)。因此減少貧窮也需要匯集民間的力量,特別是宗教團體,來支持弱勢族群,因為這也是蒙福之道,就如聖經所提:「憐憫貧窮的,就是借給耶和華;他的善 行,耶和華必償還。」(箴十九17)。(未完待續)
http://krtnews.com.tw/editorial/item/4658-社論:所得分配與財富分配不均的省思(上)

國度復興報社論:所得分配與財富分配不均的省思(下)
• 發佈者 krtnews3
• 2013-02-26, 週二 14:35
 
最近美國許多研究指出所得分配不均可能影響經濟成長。美國的所得分配不均已經升高到大蕭條以來最高水準。一整年經濟成長果實中的93%由1%最富有的人獲得,也因此造成許多人對華爾街的不滿,引發佔據華爾街運動。如果情況沒有改善,可能造成再度不景氣及失業率的增加。
 
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曼(Paul Krugman)在去年12月9日紐約時報的專欄有類似的看法。他說,美國的經濟沒有起色,但企業利潤增幅卻破記錄,而工資及其他報酬反而下降(美國總統 歐巴馬在今年2月12日國會聯席會議國情咨文,也提到美國企業利潤破紀錄,一般工資卻未增加的問題)。在整個經濟大餅中,資本的報酬比例增加,勞動報酬減 少。原因之一是技術進步,減少勞工的需要,其次是獨佔力量的增加。克魯曼以機器人與搶劫資本家(robots and robber baron)來作比喻,說明以上現象。美國本來有反托拉斯(獨佔)的法律,但在雷根時代提倡自由化之後就崩潰了。企業的兼併集中是造成勞工需求遲緩增加的 原因之一。勞工的薪資移轉成資本家的利潤,這種移轉正在發生。還有就是大企業的遊說團在倡議減少公司稅,有錢人在遊說減少遺產稅。這些原因都會使所得分配 惡化。
 
從近年台灣的統計數據說明,台灣與美國已經類似。1991-2011年間,受雇人員報酬成長9.5%,但企業利潤增長則為12.1%,比較快速。經濟成長的果實比較大的部份為企業利潤,或是較富有的人所獲得(經過技術進步與企業兼併)。所得分配不均本來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常態,但所得分配 不均持續惡化,就需要注意了。台灣在經濟發展過程早期,曾有經濟越發展、所得分配越平均的現象,曾引起發展經濟學家的注意,但近年來已經步入先進國家所得 分配惡化的路程。其實所得分配惡化的程度在台灣還是比較輕微,甚至呈現短期改善的趨勢,其中一個原因是政府對低收入戶的補助及其他政府移轉。在政府進行補助之前,最高所得20%家庭對最低所得20%家庭的差距倍數在1991年為5.31倍,2001年為7.67倍,2011年7.75倍,表示所得分配有惡化趨勢。在進行社會補助的移轉支出後,差距分別縮小到4.97,6.39及6.17倍。
 
但是比較關鍵的是財富分配的不均,比所得分配不均更加嚴重。所得是一年內的總收入,而財富則是一個時間點的總財富,包括不動產及動產(金融資產)。根據統計,美國最富有的1%擁有三分之一的財富。台灣歷年來開 始國家財富的調查,可惜還沒有進行財富分配的計算。希望將來能有如家庭收支調查類似的財富分配統計,以供政府施政參考。
 
政府的經濟政策要轉回照 顧全民的政策,也就是用公權力將部份所得及財富從較富有者移轉到較弱勢者。最好的結果是最低所得人口的所得成長最高,其次是中收入人口,而最高所得人口成 長率最低,不然所得分配將更加惡化。但所得分配政策有如雙面刃—對富人課稅太重,會引起資本外流,對窮人補貼太多,會造成依賴心理,引起許多人設法靠政府救濟,加重國庫負擔(美國的社會救濟已經出現這種現象)。
 
改善所得分配及財富分配需要政府與民間一起努力。教會在這方面可以教導信徒如何與比較弱勢者分享以及投資在他們身上,讓他們有謀生技能,得到基督福音的好處,以及依照聖經的教導來理財,如聖經所說,「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提前六 8),過著足以溫飽又知足常樂的生活。企業家不要將獲利視為最高目標,應該擔負社會責任,讓受雇者有合理的報酬及福利,勞資雙方有共同的目標及願景,造就 和諧共生共榮的社會。
(全文完)
http://krtnews.com.tw/editorial/item/4712-社論:所得分配與財富分配不均的省思(下)

從春節到復活節



從春節到復活節
2013-02-16 | ◎溫英幹/東華榮譽教授及元智特聘教授


春節,即農曆新年為華人圈及東南亞國家大節日。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成為非常貼切的成語─華人及其他亞裔分佈全世界,可以藉網路及視訊互相連結來過這個一年內最大的節慶。
然而,許多基督徒在春節期間,與未信主的家人團圓,面對面近在咫尺的時候,往往會覺得對方好像遠在天涯,很難溝通信仰問題。本文的目的在於建立農曆春節與復活節的關係,作為您在這一個佳節,與親朋好友溝通的話題與橋樑,請您參考看看。

春節的習俗

農曆大年初一,古時就稱為元旦。元是開始,旦是早晨,所以元旦是一年開始第一個早上。殷商開始,把月圓缺一輪為一月,初一稱為朔,十五稱為望。每年開始從 正月朔日子夜算起,稱為元旦。漢朝司馬遷創建太初曆,確定正月為歲首,正月初一為新年,開始華人兩千多年歷史的農曆年習俗。
根據古籍,年本來是稻禾成熟的意思,每歲一熟,因此年與歲同義。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年字都有穀穗成熟的形像。陽曆以地球繞日一周為一年,陰曆則是以月亮運轉 來計算週期,用閏月來調整成為陽曆的一年。華人一向將陰曆稱為農曆是不大正確的,因為中國的農曆分為24節氣從事農作,其實隱含著陽曆。陽曆二月3日到5 日是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春季的開始,因此陰曆的過年就成為春節了。陰曆年初一在陽曆一月21日至二月20日之間遊動。陰曆任何一天,每19年重複在陽曆 該天或前後一兩天。例如今(2013)年的初一在陽曆二月10日,下一次要到2032年才會輪到。
有關春節的來源,民間流行一種說法:有一種動物叫「年獸」,每到臘(十二)月30日(或陰曆最後一天,除夕),出來吃人。後來發現它怕鞭炮、怕紅、怕光, 人便想到許多抵禦它的方法,於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包括除夕晚上全家人團圓吃年夜飯,放鞭炮,年夜飯以後有發壓歲錢和熬年夜(守歲)。在除夕之 前,台灣人沿襲中國大陸從前的習俗,要大事清掃房子,表示除舊佈新。初一,人人儘量穿戴新衣等,表示一切要更新;過年時家家戶戶門口貼紅色的春聯等。

春節與逾越節


華人過春節,貼紅色春聯,及祭拜上天的習俗,以及有關年獸辟邪的傳說,令我們聯想到以色列人的逾越節及基督教的復活節。
以色列人,現在俗稱猶太人,他們每年都要過逾越節,又稱無酵節,是猶太教的主要節期之一。此節期紀念上帝在殺死埃及一切頭胎生畜的同時,並沒有殺死以色列人的長子。
當以色列人的先祖雅各(就是以色列)帶領家族到埃及投靠在那裡當宰相的兒子約瑟(約西元前1875年,中國夏朝),以色列人在埃及寄居前後共430年。在埃及寄居時期末期,由於新王不認識約瑟,苦待以色列人,這時以色列人已經繁衍到約兩百萬人口,其中壯丁約六十萬。

上帝選召摩西帶領兩百萬以色列人脫離奴役的身分離開埃及(約西元前1445年,中國商朝期間),前往上帝應許的迦南美地,就是現在的以色列國家所佔有的巴勒斯坦領土。
當摩西向埃及法老王要求將以色列人帶離出埃及時,遭受法老的拒絕。摩西依靠上帝的大能一連給埃及降下九種災難,但法老在降災受苦後雖然表示悔意,但災難一 去,他就反悔。因此上帝最後用最大的災難來懲罰法老,就是擊殺埃及地所有頭生的人及牲畜,但以色列人只要遵照上帝的吩咐去做,就可以免去這災殃。
聖經記載:「你們吩咐以色列全會眾說:本(正)月初十日,各人要按著父家取羊羔,一家一隻…要無殘疾、一歲的公羊羔…要留到本月十四日,在黃昏的時候,以 色列全會眾把羊羔宰了。各家要取點血,塗在吃羊羔的房屋左右的門框上和門楣上。當夜要吃羊羔的肉;用火烤了,與無酵餅和苦菜同吃…趕緊地吃;這是耶和華 (上帝)的逾越節。因為那夜我要巡行埃及地,把埃及地一切頭生的,無論是人是牲畜,都擊殺了,又要敗壞埃及一切的神…。」(出埃及記十二章3-12節)
抹血的功用是避開神所要給埃及地降下的災禍,並要以色列人永遠紀念這件事。所有以色列家庭將羊羔的血塗在門上作記號,上帝一見這血,就越過去,不會把災殃 臨到他們。結果,「到了半夜,耶和華把埃及地所有的長子,就是從坐寶座的法老,直到被擄囚在監裡之人的長子,以及一切頭生的牲畜,盡都殺了。法老和一切臣 僕,並埃及眾人,夜間都起來了。在埃及有大哀號,無一家不死一個人的。」(同上29-30節)
埃及法老隨即召集摩西來,叫他們趕快帶以色列人離開埃及。這天就是逾越節(Passover),也就是上帝逾越過以色列人,擊殺埃及人及牲畜的長子。以色列人也因而世世代代遵照上帝吩咐遵守逾越節,紀念他們蒙拯救的日子。
逾越節這一天是猶太曆的正月14日,相當於陽曆的三、四月間,也與基督教的復活節相近。這天要用火烤無殘疾的羊羔,要守節七日,要吃無酵餅,就是沒有發酵的餅加苦菜,這七天又叫除酵節,除酵節第一天就是宰羊羔過逾越節的開始(參新約馬可福音十四章2節)。

以上以抹血避禍的故事在中國社會也有類似習俗。中國閩西客家地區和廣西瑤族在端午節時,家家戶戶門口要掛葛藤以避邪禍。傳說之一是唐朝末年黃巢為亂,婦人 帶兩個小孩逃走,路上遇見黃巢,黃巢見婦人照顧她大伯的小孩比照顧自己的小孩還仔細,大受感動,指示她在門口掛葛藤,結果整個村子的人都照做而豁免被殺 戮。類似傳說也發生在瑤族,戰亂中遇到仙翁指示,門口掛葛藤以免災禍。

逾越節與復活節

聖經上說,耶穌是最後的逾越節羊羔。據推算,耶穌被釘十字架那年(約主後30年左右)的逾越節是周五。耶穌在逾越節之前五天(周日,正月9日),由耶路撒 冷外邊橄欖山自東門騎驢進入耶路撒冷,當晚出城到伯大尼,第二天(周一,正月10日)進入聖殿趕出殿裡做買賣的人,祭司長和文士就想殺他,代表羊羔已經開 始準備。逾越節前一晚上與門徒先吃逾越節晚餐(周四,正月13日;猶太人應該在周五,正月14日吃逾越節的晚餐),當天晚上半夜至逾越節(周五,正月14 日)凌晨被捕。
逾越節(正月14日)那天,耶穌先受大祭司及公會之審判,最後由巡撫彼拉多審判,讓耶穌與兩個強盜一起釘十字架。下午三時多之後黃昏之前,耶穌在十字架上 斷氣。當晚被安放在一個財主的墳墓裏面。第三天周日(16日)一早耶穌復活。以下是逾越節與復活節的對照日期,兩者有奇妙的連結:

‧猶太人逾越節
─正月10日預備無瑕疵的羊羔
─正月14日殺羊羔、吃無酵餅七日
─正月15日動身出埃及,逾越節

‧耶穌受難及復活
─正月10日在聖殿趕出買賣之人,祭祀文士預備殺他
─正月14日被釘十字架、除去舊酵、吃無酵餅
─正月15日安息日
─正月16日周日耶穌復活

逾越節與耶穌基督

從華人春節的習俗,來對照聖經的記載,也是非常奇妙。表示這些事都不是巧合,而聖經解釋最為清楚。「神設立耶穌作挽回祭,是憑著耶穌的血,藉著人的信,要顯明神的義;因為他用忍耐的心寬容人先時所犯的罪。」(羅馬書三章25節)
在聖經中上帝非常強調血,血就是生命。古人在結盟時,雙方口含牲血或用血塗在嘴邊,表示誠信不渝,稱為歃(音煞)血為盟。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時就設立會幕,之後建立聖殿,都以牛羊獻祭,都要流血。逾越節殺羊羔更是預表整個以色列民族獲得拯救的開始。
耶穌就是逾越節的無瑕疵羊羔(因為耶穌從未犯罪),非常奇妙的應驗在舊約許多地方的預言及預表。特別是逾越節最為奇妙。耶穌被釘十字架所流的血就代表對全 人類的救贖,有如逾越節的羊羔被殺流血。新約聖經多處提到耶穌與逾越節的關係,例如:「你們既是無酵的麵,應當把舊酵除淨,好使你們成為新團;因為我們逾 越節的羔羊基督已經被殺獻祭了。」(哥林多前書五章7節)
上帝要救贖世人,從前用逾越節來拯救以色列人,作為預表。耶穌基督道成肉身,降世為人,用血來救贖所有相信祂的人。有耶穌就有永遠的生命,沒有耶穌就沒有永遠的生命(約翰一書四章15節)。

更新的生命

華人的春節,意義在除舊佈新,所用的紅色表面上是趨吉避凶,其實隱含預表血的救贖與生命的更新,與以色列人用血來表示救贖很類似。以色列人的逾越節是上帝 拯救以色列人從奴僕走向自由之路,而逾越節是預表人類的救贖。耶穌是上帝為拯救世人而預備的逾越節羊羔,除去世人罪孽。信耶穌就使靈魂得救,使自己生命更 新,生活有力,生命有真正豐盛的永恆意義。
希望國人在春節期間想到生命的意義,由紅色的春聯想到猶太人的逾越節,以及耶穌基督被釘十字架流血,成就上帝救贖人類的大功,而相信耶穌是救主及生命的主,成為新造的人,在永世裡與上帝同在。

原載2013年2月16日台灣基督教論壇報
http://www.ct.org.tw/news/detail/2013-00423

2013年1月15日 星期二

基督信仰與反貪腐運動 (簡述)



基督信仰與反貪腐運動 (簡述)
(曠野論壇)


◆溫英幹

一般提到貪腐或貪污,是指政治上 的腐敗,利用公權力或職務牟取不法利益。自有人類以來,貪污就存在,從未根絕。由於貪腐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環境各方面都引起缺乏公平正義以及阻礙 市場經濟自由運行的諸多不良後果,在經濟開放與政治民主的全球化浪潮下,蔓延普世的貪腐遭一般人民厭惡,故從1990年代開始,多種國際組織機構同時推動 反貪腐運動。聯合國在2000年開始制定《聯合國反腐敗公約》,於2003年開放各國簽署,2005年12月15日生效;截至2011年底已經有包括中國 政府在內共158個國家簽署,成為普世運動。台灣雖非聯合國會員,政府(法務部廉政署)也宣告有義務遵守。

即使如此,中國大陸貪腐仍然嚴重,從最近對高幹薄熙來夫婦貪腐行為的審查可見冰山一角,而台灣的貪腐經由司法查緝及媒體的報導抨擊,多年來雖有些進步,但 距先進國家的清廉水準,仍然落後一大截。朝野表面上都號稱反貪污,貪污治罪條例第一條就是「嚴懲貪污,澄清吏治」,但公職人員的貪污案件仍然層出不窮,使 吏治澄清淪為口號。最近以清新形象著稱的前行政院秘書長林益世的貪污案件,尤其令人錯愕。而官商勾結、黑白合作及官官相護,給小市民的感覺是執法無力及司 法不公,以致徒有法律,貪腐仍然普遍。
本文擬以極短的篇幅簡論貪腐的誘因、對貪腐程度的估計、聖經對貪腐的看法,及如何防止貪腐,讓基督徒讀者對這議題有初步的認識。

貪腐的誘因

組織不健全、政策扭曲的社會,是貪腐的溫床。國家清廉程度與人均所得(特別是公務員薪資的高低)成正比。低所得國家,公務員養家活口困難,加上工作表現與薪資並不掛鉤,因此容易發生貪污行為。
在出現系統性貪腐的國家,法律雖有規範,但鮮有執法,甚至高級官員(包括國家領導人)帶頭收賄,上行下效,以致貪污盛行。即使領導人不貪,各基層公務員系統性貪污情況仍然嚴重,並且官官相護,司法不公。
引發貪腐的主要誘因大多與制度和文化有關,在管制經濟的國家,各項管制措施(例如授權、進出口許可證及限價限量等)都會讓官員利用職權收賄。在台灣這種轉型期的國家,公營事業民營化、公共工程的投標、以及官僚機構的行政機制(例如執照的許可)最易引起貪污行為。
貪腐程度的估計

估計一個國家政府的清廉或貪腐程度相當困難。目前最廣為人知的,是總部設在德國柏林的「透明國際組織」(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它是目前反貪腐運動最活躍的非政府組織,每年公佈貪污印象指數(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 CPI),也可以譯成清廉指數。

由於貪污都在暗中進行,因此該指數並非為某國的實際腐敗情況,僅是人們對該國廉潔程度的個人認知或觀感。排名僅供參考,更重要的是得分,得分越高,代表該 國給人的印象越清廉。長期得分的高低則代表進步或退步。參與評估的有各國商人、學者與國情分析師(包括台灣的國際透明組織)。滿分10分代表最清廉,5分 是分界點;低於5分表示貪腐情況嚴重,低於3分則為貪污盛行。參與調查的國家,1995年有41國,2011年有183國,幾乎涵蓋所有人口超過一百萬的 國家。

雖然CPI的編制遭受不少批評,不過至少是可比較的指標,對國際推動反貪腐運動,以及促使各國政府講求清廉,都有很大的助益。排行榜落後、貪腐嚴重的各國政府面對壓力,不得不採取改正措施,以修補國家形象。
以2011年的指數為例,它是根據十三個獨立機構所發佈的十七個調查數為基礎,計算出來的。在183個國家中,5分及以上的共49個國家,佔27%;不到 5分的有134個國家,佔73%,表示全球將近四分之三的國家貪污情況嚴重。而3分以下的國家有72個,佔總數近40%;表示這些國家百姓度日艱苦。清廉 程度與所得高低大致呈正相關。少數所得較高的國家,例如墨西哥、委內瑞拉、俄羅斯,指數仍在3分以下,表示貪污情況嚴重。台灣名列32(得分6.1),大 陸名列75(3.6)。索馬利亞及北韓是全球最貪腐的國家,各只有1分。

另一份報告顯示1995-2011年間清廉指數的趨勢。新加坡與紐西蘭是歷年來最清廉的國家。香港自設立廉政公署以來,清廉指數也在進步,不受大陸嚴重貪 腐的影響。中國大陸長期而言也有進步,但在全世界仍位列第75名。台灣1995-1998年間在5-5.3分之間,1999-2010年間在 5.5-5.9分之間徘徊,2011年首度超過6分,表示政府在努力中。美國是少數清廉指數呈長期下滑的國家,最近幾年發生數起政府高官嚴重貪污案件,目 前位列全球第24名。

宗教信仰與清廉程度


2011年183個國家中,基督徒人口佔多數的國家有115個,佔63%,伊斯蘭教國家50個,佔27%。最清廉的二十個國家都是民主國家,其中基督教國 家有17個,佔85%;非基督教國家只有新加坡(第5名)、香港(12名)、日本(15名),都是東亞國家,也是受到基督教影響很深的民主國家。有一些基 督徒人口佔多數的天主教或希臘正教國家,清廉程度的排名卻不在前,如義大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及希臘,可見其中掛名的基督徒很多。清廉程度排名最低的二 十個國家,11個為伊斯蘭教國家,6個為基督教國家,兩個佛教國家(柬埔寨及緬甸),一個非宗教國家(北韓)。


(圖1 貪污印象指數(或清廉指數)與人均所得之關係。資料來源:人均所得來自世界銀行,因資料完整性,貪污印象指數與人均所得採用2007資料。指數越高,表示越清廉,最高分為10(沒有貪污),最低分為1(貪污最嚴重).


聖經對反貪腐的教導

中文「貪污」表明,先有貪念才去污(竊取),是很傳神的詞語。貪污是不誠實、偷盜及貪心的綜合體。十誡的第八到第十誡命明言不可偷盜、不可說謊、及不可對 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起貪念。「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耶利米書17:9)「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 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摩太前書6:10)貪愛錢財,就容易掉入不義之財的陷阱,加上周遭有貪污的環境,就會與罪人同行。
聖經多處提到不可行賄或受賄,因為這樣的行為會使公義受損,顛倒是非。

聖經有關賄賂的經文多達25處,而在當年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時,神就已警告他們不可賄賂。如,出埃及記23:8:「不可受賄賂;因為賄賂能叫明眼人變 瞎了,又能顛倒義人的話。」聖經也多處提到領袖要誠實正直、審判要公平、信徒要知足等,提醒基督徒要非常儆醒,才能出淤泥而不染。「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 罪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座位,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詩篇 1:1)因此基督徒必須守法、誠實報稅、不說謊、不報假賬及不偷用公司用品。

如何減少貪腐

如何減少貪污,學者雖舉出一些對策,但實行起來大為不易,要看國家領導人的魄力及社會大眾改革的意願。
政府要擁有高品質的官員和官僚體系,公務員要有競爭性的薪資,以減少貪污誘因。反貪污治罪的法規,需要配合嚴格執法及透明的官僚作業程序,特別是公共工程的貪污問題。除非改變官僚體系運作並嚴格執法,否則不容易扳倒貪污巨獸。

在一項調查中,多數受訪者認為,貪腐最嚴重的是「政黨」,其次是警察、國會、公務員;台灣民眾則認為「警察」最貪腐。社會及媒體必須對貪腐行為施以道德壓 制。在民主國家,由於媒體及社會運動的推動,肅貪反貪比較容易;在極權國家,則除非領導人正直清廉,否則很難。

企業經常是行賄的工具,因此需要自律,不以行賄來達到生意目的。通用汽車(GM)、寶僑(Procter & Gamble)、殼牌集團(Shell)等三十餘家公司,在1999年一致同意遵守全球蘇利文原則(Global Sullivan Principles),其中表明企業應該尊重人權,取消歧視,酬勞員工,提供健康工作場所,倡導公平競爭,並特別強調:不提出、支付或接受賄賂。台灣的 企業界可否聯合起來進行反賄賂運動?

基督徒理當參與反貪污的社會運動,使自己國家的清廉程度提高,造就一個有公義有憐憫的社會,以蒙神賜福。「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祂向你所要的是 什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迦書6:8)盼望在台灣的基督徒,如果是公職人員或民意代表,能謹守神的誡命,以身作 則,秉公行正,不與貪官污吏同流合污,助長清廉風氣,而一般的基督徒也能挺身而出,和其他正義之士聯合起來,與民間團體及媒體一起監督政府(包括民意代表),加強執法,全面進行反貪腐的運動,像新加坡與香港一樣,使台灣真正邁向先進清廉國家的行列。

(作者現為台灣國立東華大學榮譽教授及元智大學特聘教授;前世界銀行資深經濟專家。)
本文部分內容曾刊載於《宇宙光》雜誌2012年5月號及美國《恩福》雜誌2012年7月號( http://www.bf21.org/magazin/Article.asp?Book=44&Article=anti- corruption.htm),現由筆者改寫成適合台灣讀者之論述,刊登在曠野雜誌(謝謝該社社長蘇南洲先生的鼓勵及建議)。 刊登於恩福雜誌的同題專文較為完整及冗長,全文請見本部落格之轉載;另請參見本部落格轉載葉秋南教授所撰「貪污經濟學」一文。

【曠野180期】2012年11-12月出刊 台北
http://www.cap.org.tw/W/w-180-2.html

2013年1月14日 星期一

善用你的十分之九:凝聚美國華人奉獻的力量



冠冕財務事工的美國華人外展事工的異象與展望

文/溫英幹

源起

多年來一直對根據聖經原則來理財的事工頗有負擔。幾年前得知美國冠冕財務事工在全美各地舉辦聖經理財有道小組長培訓班時,我與內人立刻就近報名。當時是在巴爾地摩市郊,一家有三千多人的黑人教會Morning Star Baptist Church受訓,該教會已培訓出三十多位合格小組長(臺灣冠冕稱為裝備課程帶領人)。

接受培訓後,回到母會馬利蘭中華聖經教會,與劉傳章主任牧師分享,他很支持。我和內人立刻在教會帶領一個聖經理財有道研習小組(Biblical Financial Study),使用英文教材,由該黑人教會的兩位老師陪同帶領。我們這組約有十位組員,經過十週的查經及研讀,都感覺獲益良多。

之後發現冠冕在臺灣的分會剛成立不久,趁回臺之便,與祕書長鄭宏志長老聯繫。他在百忙中和我見面,分享臺灣冠冕事工,使我深受感動,因而應邀參與事工,直到2009年1月自臺灣的東華大學退休,回到美國。

2009年11月,鄭長老和臺灣冠冕的理事長吳道昌長老來美國參加總會的年會,也邀請我和內人參加,算作臺灣團的一員。我們在年會中認識冠冕的領袖們,特別是執行長班查克(Chuck Bentley)。看見北美華人基督徒的需要,在吳長老與鄭長老聯合推薦下,班查克邀請我和內人於2010年7月到亞特蘭大總部,安排廣播節目訪問我探討美國債務危機,之後任命我為冠冕美國華人外展事工主任(Director, Crown U.S. Chinese Outreach),並於該會新成立的經濟顧問委員會委員。

鄭長老還介紹在洛杉磯地區從事冠冕事工的兩位同工加入此事工。一位是已經開始從事冠冕教導的林張嘉禎師母,我們邀請她擔任本事工美西地區主任。另一位是富有訓練小組長經驗的慕馬可(Mark Murray)弟兄,我們邀請他作為顧問。目前洛杉磯華人事工在林師母帶領下正蓬勃發展,休士頓地區將要開始,由永生神教會王德發牧師負責帶領該地區的事工,其他地區仍待開發。

馬利蘭中華聖經教會在劉傳章牧師的大力支持下,於2011年5月14日由慕馬可和我在該教會舉辦聖經理財有道研習課程小組長培訓班,為期一天,共有來自該教會及附近華人教會教牧領袖及弟兄姊妹七十四位參加,使用中英文授課及教材,使用中英文授課及教材,由慕馬可弟兄和我一起主持。此後本地區後續有受過訓的小組長開始帶領10周的查經課程。

休士頓地區在2013年2月23日將由冠冕美國華人事工部與永生神教會聯合舉辦為期一天的理財有道小組長訓練會,24日加上休士頓基督徒華商協會聯合舉辦為期半天的經商有道講座。兩者都由慕馬可弟兄和我一起主持。

聖經理財事工的內容與目的

筆者最近一年應邀在美國幾個退修會及教會分享聖經理財觀,試圖在幾個大城市舉辦小組長培訓班。在各地傳遞異象的過程中,發現許多華人基督徒對理財的觀念不大正確,認為基督徒談錢就是不屬靈,有些牧師不好意思談奉獻,可是私底下,許多基督徒都在討論如何投資理財,特別是如何預備退休金。

其實聖經有關金錢的教導是平衡合理的。聖經有2350節經文提到錢財,而耶穌基督的教導最多,約有一半以上的比喻都提到錢財。基督徒如何處理錢財,深深影響著我們與神的關係。多半基督徒只被教導如何照神的理財原則奉獻收入的十分之一,但對於如何處理餘下的十分之九,卻沒有清楚教導,一般信徒誤認可以隨己意自由應用。事實上,聖經對這部分的理財原則都有清楚教導。

經過十週「聖經理財有道」的查經及實習,對學員的生命將有大大改變。實踐證明,當基督徒沒有債務負擔後,生活開銷減少,退休生活有保障,更有餘力來參與神國的事奉,奉獻更多金錢給教會與福音機構,協助完成主耶穌所吩咐的大使命。連帶著,婚姻及家庭關係更為牢固,與主耶穌的關係也更親密。

美國華人及華人基督徒人口估計

在從事冠冕理財事工前,讓我們先來了解美國華人及基督徒人口的分佈情況,以便訂立事工的方向及目標。

美國亞裔人口的估計


根據美國人口調查局2000年的調查,估計當時美國總人口為兩億八千一百四十萬,其中亞裔人口佔一千零二十萬,其中有兩百萬人會說華語。2010年4月1日普查美國總人口為三億零八百七十萬,其中一千四百七十萬為亞裔人口(加上通婚等泛亞裔人口為一千七百三十萬),會說華語的人口增長為兩百八十萬零九千。1
亞裔人口大都住在美西(46%),其次是美南(22%),東北(20%)及中西部(12%)。與2000年普查相比,亞裔人口增加43.3%(泛亞裔45.6%)。亞裔人口集中住在下列十個州:加州(五百六十萬),紐約州(一百六十萬),德州(一百一十萬),紐澤西州及夏威夷州(各八十萬),伊利諾州(七十萬),華盛頓州(六十萬),佛羅里達州(六十萬),維吉尼亞州(五十萬),賓州(四十萬)。由此得知,在過去十年間,美國至少有三十州的亞裔人口都有增長。

美國華人人口估計


2010年普查華人人口包括來自中國大陸和臺灣,共三百五十三萬五千,比2000年普查時的二百五十六萬四千增長37.9%。如果和其他族裔通婚等泛華裔人口則為四百零一萬,比2000年增幅34.3%。
華人居住地區的比例如下:西部49.0%,東北部,26.4%,南部15.7%,中西部8.9%。以大都會區而言,華人人口最多的都會區如下:大紐約地區華人約六十八萬二千人最多,其次為舊金山、聖荷西及奧克蘭地區共五十九萬三千,及洛杉磯地區四十七萬三千。其他大都會區則有:夏威夷、休士頓、費城、華府地區、芝加哥、波士頓、達拉斯、亞特蘭大、聖地亞哥等。2

美國華人基督徒人口估計

洛杉磯地區據估計約有兩百六十間教會,約三萬五千名華人基督徒。以洛杉磯地區人口約四十七萬估計,基督徒比率約佔地區人口7.45%。由於美加地區華人同質性很高,我們可以用洛杉磯的數字作根據來推估美國華人基督徒的人口。如果美國華人總人口有三百五十萬至四百萬之間,採用7.45%的增長比率,則華人基督徒約有二十六至三十萬,如果採用較廣的12%,則為四十二至四十八萬。3 在還沒得到確切統計前(有待華人福音機構調查),先以三十至四十萬華人基督徒(包括加拿大)作為基礎。

北美冠冕財務事工的異象與展望

雖然先進歐美國家對基督信仰日漸偏離,美國仍是全世界最富有及對基督信仰最敬虔的國家。面對約三十至四十萬的美國華人基督徒,教導聖經理財事工的需求很大。如果華人基督徒能接受聖經理財觀,對神國度的擴張將有無法估計的影響,特別是考量到華人基督徒很可能更多奉獻支援大陸福音事工。

2008年美國爆發金融海嘯至今餘波未平,歐債及破產危機重重,世界經濟有待復甦。美國許多教會及福音機構奉獻大減,也引起許多牧者對基督徒理財事工的注意。更多教會在尋求教會外的資源來協助教會財政、奉獻及慷慨捐輸的概念,其中最受歡迎的是Church Law & Tax Law Report, Church Finance Today(以上均由今日基督教雜誌主持),蘭姆西(Dave Ramsey)及冠冕財務事工。4

前兩項對教會財政較為有用,後兩項則注重個人理財。蘭姆西較注重個人理財實務,重心在北美。而冠冕提供個人、職場、企業經營較完整全面的聖經及理財實務教導,在全世界近九十個國家設有分會,分別用不同語言來教導理財原則,北美華人有英語和華語兩種選擇。

面對美國三十至四十萬華人基督徒,我們採用倍增策略,先培訓小組長,帶領十週理財有道小組研習課程。合格的小組長對職場及企業經營者若有負擔,也可以帶領八週的經商有道課程。

小組長的資格希望是各地華人教會的教牧同工及長執、主日學老師、團契或小組同工、職場服事同工,及所有對聖經理財有教導興趣的弟兄姊妹。希望未來十年在每個大都會區能認定一位地區同工,歡迎有負擔者共同加入推動!(請洽筆者ykwencfa@yahoo.com。)

作者:溫英幹,現為冠冕美國華人外展事工主任;台灣國立東華大學榮譽教授及元智大學特聘教授。本文原載神國雜誌,29期, 2012年9月號,頁16-19,刊載題目為這裡加上一些最近活動情況。



1 會說華語人口,見美國人口普查局2010資料:http://factfinder2.census.gov/faces/tableservices/jsf/pages/productview.xhtml?pid=ACS_10_1YR_B16001&prodType=table
2 以上華人或亞裔人口資料見The Asian Population, U.S. Census Bureau, http://www.census.gov/prod/cen2010/briefs/c2010br-11.pdf, 及Chinese American,http://en.wikipedia.org/wiki/Chinese_American。
3 三萬五千名基督徒是根據大洛杉磯華人教會同工聯誼會邱茂松牧師的估計,見「洛城神國好管家」,《神國雜誌》第22期,2010年12月,頁14。另一估計來自普世豐收中心的同工,大洛杉磯地區約三百間教會,信徒約六萬人,則洛城基督徒比率為12%以上。
4 2012 State of the Plate, Trends, Statistics, and Benchmarks on Church Giving, Budgeting & Generosity Initiatives. Brian Kluth of MAXIMUM Generosity, in collaboration with Christianity Today International, March, 2012。參見http://www.stateoftheplate.info/2012_State_of_the_Plate_Executive_Summary.pdf。


2月23-24日休士頓地區聖經理財之道小組長培訓會及經商有道講座



2月23-24日休士頓地區聖經理財之道小組長培訓會及經商有道講座
【新聞稿--由休士頓永生神教會發出】

美國冠冕財務事工華人外展事工部及永生神基督教會,將於2013年2月23日(星期六) 早上9:00-下午5:00,聯合主辦『聖經理財之道小組研習課程之小組長培訓班。另於2月24日(星期天)下午2:00開始,聯同休士頓基督徒華商會聯合舉辦『經商有道』講座會。兩次培訓會地點是在位於百利大道及59號公路旁交叉點的永生神基督教會舉行。(地址: 7200 Bellaire Blvd., Houston. TX 77074)。

「美國冠冕事工」(Crown Financial Ministries)成立於2000年,是一個教導應用聖經原則來管理個人及家庭的錢財以及經營管理企業的機構,總部在美國亞特蘭大,全球至今已有90個國家設立分會,利用各地的語言從事教導。該機構以透過小組查經方式,帶領基督徒甚至慕道友運學習合乎聖經原則的個人及家庭的理財之道,以及經商及職場人士之經營管理之道。

小組長培訓會—2月23日早上9時至下午5時

小組長培訓會的宗旨是提供有系統之聖經理財資訊,充實教導裝備,以造就信徒基本聖經理財真道;裝備地方教會及事工領袖,向他們所牧養或事奉的教會會眾分享聖經的理財原則。在經過一天的培訓後,參加者即具有小組長資格,可以回到自己教會組織小組研讀為期十周的聖經理財之道小組查經課程。過去多年,成千上萬的人藉著此課程在家庭、婚姻、及經濟上都得到幫助,脫離債務,增加奉獻,並且與神有更親密的關係。歡迎本地區各華人教會之教牧同工及長執、主日學老師、團契或小組同工、職場服事同工及所有對聖經理財有教導興趣的弟兄姐妹報名參加。

經商有道講座:2月24日下午2-4時

本講座為在經商及職場上的基督徒舉辦,目的在介紹如何應用聖經原則在經營管理上。內容包括經商目的、領導管理原則、財務決策,人力資源運用及行銷規劃等。講員將分享實際經驗,以及利用冠冕所出版的DVD教材示範第一課的教導。

培訓及講座會講員

溫英幹教授 (Prof. YinKann Wen):

現任冠冕美國華人外展事工主任及台灣國立東華大學榮譽教授。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政治經濟博士及美國特許財金分析師(CFA) 資格。曾任聯合國所屬世界銀行(World Bank)經濟專家、台灣國立東華大學經濟系教授、元智大學管理學院特聘教授、及台灣中央銀行理事。

慕馬可弟兄 (Mark Murray):

現任冠冕美國華人外展事工顧問。加州Mission Energy Company合夥創辦人,1994年加入冠冕事奉,擔任冠冕國際學程主任,專長帶領小組長訓練,已經旅行過85個國家從事商務、慈善事工及訓練課程。對聖經理財及經商有道有豐富教導與實務經驗。

費用:註冊費每場活動$20,兩場都參加共$30。出版品的教材另外計費。

詳情及報名請洽:

聯絡人Contact Person:
王德發牧師 Pastor Joshua Ong Tel:(713)774 -8384 E-mail: clgchurch@yahoo.com
王盈樺姐妹 Lydia Wang Tel:(281)235 -3135 E-mail: lydiafood@gmail.com
馮春梅姐妹 Grace Feng Tel:(832)588-8868 Email: gracefeng@gracecomputer.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