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9日 星期三

屬靈家庭中的金錢與婚姻關係



屬靈家庭中的金錢與婚姻關係 /溫英幹
原載使者雜誌2015年7-8月號

夫妻是神所配合的,雖然彼此有各方面的不同,卻是彼此互補 及扶持,同奔天路。本文針對家庭更新的主題來討論錢財問題與維持美好婚姻的關係,幫助基督徒了解夫妻如何根據聖經原則處理錢財問題,使婚姻更加穩固,個人 及夫妻的靈命更加堅定,並且在神的國度中,有更多的資源用來服事神。(註1)

前言:神所設計的婚姻

「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地善,何等地美!」(詩一三三1)如果弟兄之間能和睦相處,夫妻及家庭之內通常也應是和睦同心的。中文有句成語,「家和萬事 興」,指家庭和睦,萬事興旺。 《周易•系辭上》有句名言,「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意思是兩個人如果同心合意,其鋒利程度能把金屬切開,也就是說只要兩個人一條 心,就能發揮很大的力量,而心意相同的言語給人的感覺,就像嗅到蘭花香味一樣芬芳。這句話應用在伉儷情深的夫妻身上更是貼切。如果夫妻能同心合意,彼此相 愛,的確可以解決家庭中的許多困難,特別是理財方面。調查顯示,夫妻在理財方面不同心,往往是導致婚姻破裂的主要原因。如果夫妻在理財方面有共識,在增進 夫妻關係上可謂事半功倍。

一、神對婚姻的美好設計

神對婚姻的設計是美好的、一貫的、也是一致的。神在創造世界時,利用亞當的一條肋骨造成一個女人交給亞當,亞當就說,「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稱他為女人,因為他是從男人身上取出來的。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創二23-24)

夫妻「二人成為一體」的主題由創世記第二章開始,是神在創世時就定規的婚姻方式;到了耶穌道成肉身,住在人類中間,加以認定(太十九4-6);不久 之後,使徒保羅再加以重申解釋,教導丈夫要愛妻子,而妻子要敬重丈夫,進而將二人成為一體引申為基督與教會的奧秘關係(弗五28-33)。可見神所設計的 婚姻是極其美好的,夫妻成為一體的婚姻不只是身體方面的結合,也是各方面的結合,在建立家室,生兒育女之間,彼此幫助下奔走成聖之路。

1.離開與連合的意義

「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這句話包含兩層意義,一是離開(leave),一是連合(cleave),英王欽定本聖經(KJV版本)的英文翻譯彼此有對應關係,國際版(NIV)則將連合譯為united,與中文和合本的譯文「連合」相同。

離開

離開(leave) 原文指離去、放開、棄絕、撇下或重建、修復。人要離開父母,並不是說婚後一定不要和父母親住在一起,而是指心態上的改變,脫離父母的保護與監護 (custody)。華人受到傳統孝道的影響,長大成人及結婚後,往往還受父母管轄,處處聽從父母的意見,把父母的意見高過配偶的意見,甚至有些父母將媳 婦視為家僕,是娶來事奉公婆的。父母與子女同住是如此,而父母到孩子家中作客,也常常反客為主,隨意指使及教訓子女及媳婦或女婿如何養家及教育子女。這些 都違反了聖經的真理。

子女在婚後,不管是否與父母同住,在心態上要學習離開父母,因為從此配偶就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地位比父母及孩子都高。父母也要學習放手,不要干 預子女的婚後生活,在心態上要學習擔任教練或顧問的角色,而非主導的角色,也避免干涉子女的生活——特別是養育子女及處理錢財方面,讓子女自己作決定,除 非子女作出違背聖經教訓的事。尤其是現代的子女很多受到高等教育,在養育子女方面可能所接觸及閱讀的相關資料與書籍比父母還多,還懂,因此除非子女請教, 父母要避免隨意出主意或教訓子女。

其次,父母要善用同理心。現在為人父母者,想當年結婚時,是不是也不願意自己的父母親還把我們當成不懂事的小孩子,經常說教批評,特別是養育子女方 面?夫妻婚後,最親密的還是自己的配偶;除非父母親需要長期被照顧,如有可能最好與父母親分開住,或住在附近,才是「保持距離,以策安全」的居住方式,反 而使兩代之間更能和樂相處。

三代同堂有許多好處,但也產生更多相處問題,特別是父母與媳婦或女婿之間的價值觀及信仰不同時更是如此。在非基督徒的文化中,常看到許多三代之間的 問題,甚至有些婆婆把媳婦視為奪取自己兒子的仇人,其實都出自對於「離開」的「無知」,以致婆媳失和的情況很多,等到「媳婦熬成婆」,歷史又重演。

如果子女有了小孩,作為祖父母的可以遵守下列八字建議:「閉緊嘴巴,打開荷包」。也就是子女如何管教養育子女,作祖父母的要學習少開尊口。子女在管 教孫兒時,或子女和配偶商量事情時,除非出現不合聖經的行為、違反人道(例如家暴),否則當祖父母的要走開,不要隨意干預。對於孫輩,要慷慨打開荷包,買 些玩具給他們;子女在經濟上有缺乏,也可以適時給予援助等(避免借錢給子女,但可以給子女金援,例如為子女購房協助支付頭期款,為孫輩設立孩子教育基 金等)。

離開父母,並不表示對父母沒有禮貌,反而要盡心盡意地尊榮孝敬父母,與父母維持非常親密的關係。親密關係是雙方一起培養的。一方面作父母的要知道聖 經上有關處理親子關係的教導,對已經長大的子女(不管有沒有結婚),都採取尊重的態度(亦父(母)亦友)。子女更是要遵照聖經的教導對父母尊重及尊敬、時 時感謝父母培育之恩,教導自己的子女尊榮祖父母,逢年過節不忘向父母準備小禮物及寫卡片表示愛意。作媳婦或女婿的更要加倍努力,與公婆或岳父母維持良好的 關係。

凡是兩代之間的關係處得不好,都是有一方或雙方不明白或沒做到雙方各自的角色。華人傳統的婆媳問題大多出在沒有處理好「離開」的工作。

連合

「連合」(cleave)在原文中指附著、黏住、緊靠、被接合在一起的意思。丈夫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指丈夫和妻子彼此緊靠或黏在一起,是「終身」 的關係。終身指具有某種身份後直到去世或身份停止時,所以終身大事指男女婚約從結婚開始直到結束。人的一生,與配偶「粘」在一起的時間最長。與父母在一 起,受到父母管教的時間大致上到高中或大學畢業(18-22歲),但與配偶在一起可以長達幾十年,因此配偶在生活的時間及重要性一般都多於父母。

美國的婚姻專家梅勒迪斯夫婦(Don and Sally Meredith)一針見血地宣稱:「所有婚姻問題的根源都來自於無法離開或無法連合。」(註2)這是非常值得所有夫妻——特別是華人基督徒家庭反省的。

2.夫妻成為一體的含義

一體(one flesh)原文指彼此成為一個血肉之體。夫妻結婚,表面上是肉體的結合,其實更重要的是心靈的契合,彼此相愛,兩人如同一人,才是一體的表現。
在西方的結婚儀式,不管是有宗教背景或無宗教背景的婚禮,都有男女雙方宣讀結婚誓詞的習俗。在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婚禮中誓詞通常由證婚人用標準化 的誓詞宣讀,新人各自回答「是」、「阿們」或「我願意」等;在非宗教婚禮中,也仿效基督教儀式和禮文,常由新人自己宣讀自己撰寫的誓詞。誓詞都表達彼此的 愛意,不管好是壞,是富是窮,是疾病是健康,都此情不渝,願意彼此廝守終身,直到死去。

在基督教儀式中,誓詞代表在神面前的許願,是終身的關係,如耶穌說,「所以,神配合的,人不可分開。」(太十九6及可十9)又如雅歌書二章16節所說的,「良人屬我,我也屬他」的「只有你我,沒有別人」的獨一關係,也是夫妻一體的表現。

夫妻相伴,共度此生,是最美好的事,就如傳道書四章9-11節說,「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因為二人勞碌同得美好的果效。若是跌倒,這人可以扶起他的 同伴;若是孤身跌倒,沒有別人扶起他來,這人就有禍了。再者,二人同睡就都暖和,一人獨睡怎能暖和呢﹖」有人說得好:「婚姻拓展夫妻的生活,而不是封閉生 活;婚姻敞開嶄新的門戶,不是關閉門戶。與各自獨立時相比,夫妻在一起使彼此成為更好的人。婚姻帶給夫妻雙方很多問題,但也是美好的困境,因為婚姻最能夠 解決人的孤單問題,提供度過喜怒哀樂歲月的伴侶,可以緩和自我中心,讓自己和另一個擁有其他需求與優點的人結合,進而除去彼此的缺點。」(註3)

過去許多調查研究,都發現結婚者比未結婚者快樂。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曾進行一項調查研究。這個研究樣本數量多(英國家庭三萬人)及期限較長 (1991到2012該報告發表時間),是歷年來最完整的追蹤調查。研究者用年紀、教育、性別及收入相似的兩個對照組來作比較,一組是已婚,一組是未婚。 研究結果發現,長期間已婚的人一般而言比未婚者快樂及健康,其經濟情況也比較寬裕。而長期間一直沒有結婚者的快樂程度呈遞減現象(註4)。

二、夫妻一體,卻無法同心?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調查(2011),2009年美國人結婚與離婚的統計如下:辦理結婚人數:男228萬,女221萬,佔每千個總人口,男 19.1,女17.6。辦理離婚人數:男110萬,女122萬,佔每千個總人口,男9.2,女9.7。因此該年離婚/結婚人數比率為,男48%,女 55%。也就是說平均每兩對辦理結婚,就有一對辦理離婚。

調查顯示15歲以上第一次婚姻以離婚收場之時間平均:男8.2年,女7.9年。這個數字頗接近中國「七年之癢」的成語。但最近調查研究情況沒這麼糟 糕,平均離婚對數才31%,而常去教會者為10-20%或更低。這個調查對從事輔導的教牧同工應該是一種鼓勵,表示教會對婚姻的輔導是有效果的。

離婚原因

過去半世紀,結婚率及婦女生育率普遍下降,離婚率與再婚率上升。由於婦女教育程度的提高,男女角色也產生變化,其中之一是大部分女人在職場上工作, 與配偶一起賺錢養家,而單親家庭越來越多,影響家庭的生態。加上近十年來許多國家,包括美國2015年六月,立法允許同性婚姻,對整個社會的婚姻與家庭都 將造成莫大的影響。
最近對美國離婚成人1061人調查離婚原因,51%說是因為錢財為主要問題。負債,信用分數(credit score)的不同,及雙方如何處理財務的方式大大影響夫妻關係(註5)。許多調查研究也指向錢財問題為離婚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才是溝通、外遇或性關係等原因。

2008年一項調查指出,夫妻為各樣事情爭吵,為錢吵架是離婚最主要原因,爭吵次數越多,離婚率越高;例如,為錢的問題每週爭吵一次的夫妻比每月只爭吵幾次的離婚率高出30%(註6)。

2013有一調查4500對夫妻離婚原因研究報告,也發現離婚主要原因是錢財問題。男人與女人都一樣,不管收入高低,為錢爭吵出現最多,最後導致離婚。因此研究者得出結論,為錢財問題爭吵是離婚前的預報器,值得夫妻加以注意(註7)。

夫妻對錢財處理的問題


未能同心處理財務問題。許多夫妻因為在金錢處理上未能同心,對夫妻生活造成許多負面影響,甚至用消極的方式來面對金錢問題,例如有很多家庭避免討論 錢財,以免傷了和氣。哈里斯2014年8月對3068位18歲以上的成人所作的美國人壓力(Stress in America) 調查,結果顯示上一個月最常見的壓力來源依序是金錢(64%),工作(60%),家庭責任(47%),以及個人健康情況(46%)。在金錢方面,受訪者 中:18%認為在他們家中,金錢是禁忌話題;36%認為談錢讓大家覺得不舒服。72%覺得有時候受到金錢的壓力,22%覺得他們經驗到金錢的極端壓力(在 1到10的指標上,達到8-10);26%覺得在上一個月多數時間或所有時間都感受到金錢的壓力。大部分與金錢有關的壓力來源包括支付意外的費用,支付必 需品及為退休金儲蓄。32%認為他們的財務情況和缺少金錢使他們無法過健康的生活形態。甚至12%的受訪者因為財務不佳,上一年度即使生病了也不敢去看醫 生。

在另一項2014年7月對2148位成人的調查中也發現,接近80%的受訪者承認經常因為個人財務情況而晚上睡不著覺(註8)。

沒有一起作財務決定。根據富達投資(Fidelity)2013年對808對夫妻退休情況的調查研究,發現只有45%的夫妻在日常財務上一起作決 定;43%為退休金投資一起作決定;只有28%的夫妻對配偶負責處理共同的退休金帳戶投資有完全的信心;38%還未退休的夫妻對於他們期望對退休後的生活 形態沒有達到共識;三分之一的夫妻對於他們理想的退休生活沒有共識,例如丈夫更多希望享受他們喜愛的運動項目,妻子則希望多花時間與家人在一起,享受一些 嗜好及在社區擔任義工。
此外,雖然許多夫妻有共同的銀行帳戶,30%不同意他們的投資是要放在共同帳戶裏還是在各別帳戶裏。在預算編制方面,妻子比丈夫更加同意作財務決策(55%對48%),但較不可能編制預算並實際執行(39%對44%)(註9)。

夫妻彼此不同

聖經教導夫妻二人要成為一體,但夫妻不同心的情況普遍存在,特別是上述的理財問題。是否理論與實際之間有矛盾?其實神造男造女,奇妙地使異性相吸, 目的是為了作伴及互補,如果都一樣,就不必結婚了。神造人,雖然女人出自男人,但男女構造及個性卻大不相同,為的是學習互相體諒包容。也就是說,夫妻之間 是互補關係,彼此成全,以致達到完全。夫妻不能同心合一,主要的原因是沒有彼此了解夫妻有很多方面的不同,以致溝通不良,爭執不斷。如果先能了解彼此的不 同,能用對方的角度來思考,就可消除不少歧見,進而促進夫妻之間的關係。

這裏從四個方面來簡述夫妻間的不同—性別、背景、個性及靈命,其中以性別不同產生的問題最多(註10)。

1.性別結構不同

最近二十年的學術研究證實男女的生理構造外表不同外,腦部結構也不一樣。例如腦部的平均容積,男人比女人大8-13%,女人的左前腦比男人密度高 些,右前腦的容積比男人大,而由於男女有別,對心理情況及疾病也有不同,也反映在環境與社會因素中(註11)。一般而言,女人左右腦的連結較強,看東西是 全面的,傾向直覺思考,擅長記憶及社會認知技巧;男人一般左腦比較發達,傾向邏輯思考,對學習及從事單一工作的能力較強(註12)。

在生理結構上,男人比女人強壯,但死亡的機率比女人高,因此女人比男人長壽。男女的細胞結構有很多不同,連帶行為也不一樣。例如,研究者訪問高中及大學校園,發現男女生拿書的姿態也不一樣,男生一般將書夾在手臂下,而女生將書抱在胸前,有如抱嬰孩(註13)。

格雷(John Gray)的名著《男人來自火星 女人來自金星》(Men Are from Mars, Women Are from Venus, 1992)詳細說明男女有別,與最近學術界的許多研究相符。
男人和女人看世界,就像是戴著不同的眼鏡。一般來說,男人習慣「聚焦式」看待世事,有如雷射之專注以及只攜帶內容有限的皮夾子;而女人則是以「發散 式」方式看待周圍的一切,有如雷達四面掃描,以及攜帶內容豐富的手提包。此外,男人習慣於理智思考,傾向於根據理智或邏輯企圖說服或教訓妻子,而女人則以 情感來思維,較習慣先看全部,再看細節,也經常希望改造丈夫。

在情感上,正如弗三33所說,女人需要被愛,而男人需要被尊重。夫妻在這方面因為認知不清楚,經常會產生衝突。

以上這些都是根據性別的不同認知,並無對錯之分。夫妻要先體會到男女性別不同,會影響對各種事務的看法。

性別結構不同對理財有何影響呢?

在花費行為上,女人因為是發散式,喜歡到處逛逛,花不少時間,不一定買東西;男人則因為是聚焦式,買東西時直截了當,買了就走,花在購物的時間比較 少。女性比較保守,需要安全感,需要男人的保護,例如手提包代表安全的保障;男人比較敢冒險及承擔風險,皮夾子代表專注,要盡力達到目的地。
過去往往可以見到,女人為了財務安全嫁給自己並不十分滿意的丈夫,而男人傾向與自己喜歡的女人結婚。男人傳統上負擔養家責任,以賺錢為表達愛家的理念(參提前五8),因此男人傾向長時間工作,如果失業,對男人的自尊心是一大傷害。

傳統上,男女在經濟情況及財務行為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別。雖然女人大部分在工作,但女人控制較少的財富,收入也比較低。女人對金錢投資採取較為保守的 策略,較多避險的措施。對退休金計劃的參與率也比男人低。女人比男人長壽,因此退休後比較多陷於貧困中。與男人相比,女人一般是收入較低、儲蓄較低、比較 長壽、比較不敢冒風險,因而輔導女人如何理財是理財顧問的一大挑戰(註14)。

近年來,男女經濟相對地位已經逐漸改變。在美國目前女人佔有一半的就業人口,也控制了一半的財富,對財務安全已經不如過去一樣依賴男人,也不一定想 結婚。最近研究發現,女人需要男人提供情緒上的支持,希望她的伴侶是羅曼蒂克的、支持她的、溝通良好及在家中可以幫助她;男人則比較欣賞有才幹的女人過於 美貌(註15)。

另外一項最近的調查報告也指出,受調查的女人,大部分在家中是主要收入來源者,其中40%是單身女人,25%已婚女人的收入超過其配偶或伴侶。但只 有23%的主要收入來源的女人感覺預備好了作財務方面的決策,大多數對作財務決策缺乏信心;男人中則有45%對於作財務決策有信心(註16)。可以看出 來,女人對理財方面卻仍然普遍存在懼怕與缺乏信心。由於過去男主外賺錢,女主內持家的模式,女人對於財務決策比較缺乏知識及信心,其實經過訓練,女人對決 策的能力還是很好,甚至超過男人(註17)。

2.背景不同

夫妻教育背景及成長背景造成花費習慣及理財想法不同。受教育較高的女性,收入比教育較低的高,財務自主性也較高;1970年代以來,其離婚率比起未受大學教育的婦女降低很多,這是很有意義的發現(註18)。

夫妻原生家庭的財富情況經常會引起衝突。例如原生家庭富有的男人娶了出生貧困的女人,或是情況相反的,都會遭遇適應的困難,特別在花費行為方面。原生家庭比較富有的,比較容易花費,原生家庭比較貧困的,則比較節省。中國傳統的門當戶對觀念其實可以幫助在婚姻方面減少困難。

3.個性不同

夫妻雙方的個性常是不同的,例如內向或外向、情感型或理智型、主導者或跟隨者、慈悲型或冷漠型、夢想型或實務型等。由於個性不同,才會互相吸引,也 因此達到互補的效果。但也因為個性的不同,當初是相吸的因素,如果雙方缺乏認知,往往成為夫妻婚後反目的原因。報紙經常有如下的離婚申明:「我倆因個性不 合而宣告離婚」,其實夫妻正因為個性不合才會結婚,或者說,婚前情投意合,多半原因是個性不合,或異性相吸!

為了了解彼此的個性,夫妻可以去坊間或上網尋找個性評估的測驗,增進彼此的了解。例如冠冕理財事工的個性評估Personality ID Test,可以了解彼此的個性。(www.careerdirectonline.org/personalityID/)

個性不同,也造成職業性向的不同。例如鍾式性向測驗(Carl Jung’s and Isabel Briggs Myers’ Typology)發展出16種個性,可以作為求職的參考。冠冕財務事工也發展出一套評估方法,使測試者了解本身的長處及職業傾向,非常值得參考。[前者 參見其官方網頁www.myersbriggs.org/my-mbti-personality-type/mbti-basics/,而許多網頁上也提供免費的初步測試;後者參見www.careerdirectonline.org/,測試者需要付費。]

與個性有關的偏好及生活習慣的不同,也會影響理財決策與花費行為。

在財務方面,經常遇見的情況是一方是花費者,一方是儲蓄者;一方善於做預算,另一方隨意花費;一方慷慨捐獻,另一方則比較吝嗇。夫妻要認識對方的個性,並依照個性發揮長處,而非堅持己見,爭執不休。

4.靈命不同

夫妻雙方靈命程度不同,對理財效果也會不同,特別在奉獻方面。因此有同樣信仰及相同的屬靈生命對夫妻一起理財有很大幫助。

三、美好婚姻與理財計劃


如上所述,導致離婚的原因與理財不同心有很大的關係。因此夫妻需要在理財方面學習良好的溝通,放下成見,多傾聽對方的意見與想法,而且凡事要一起商量,不可獨斷獨行。
夫妻需要學習對錢財的管理有正確的概念,符合聖經的教訓,一起當管理錢財的管家。例如參加冠冕財務事工(crown.org)理財查經小組十週的研習課程,學習當合神心意的財務管家,使夫妻因此與主關係更加密切。

如果夫妻意見經常不同,建議彼此訂定每週或定期有「管家約會」,彼此討論家庭的財務及其他事物,並一起禱告。夫妻一起禱告時,很自然地會把自己的主見擺在一邊,也會學習到什麼是對配偶重要的事,因而聽從聖靈的引導,達到夫妻同心的目的。

共同價值觀的釐定

夫妻同心的最重要底線是,基本信仰要一樣。信仰不同,很難同負一軛。信仰相同,就有共同的價值觀,在理財上才比較能同心,少爭執。夫妻在基督裏一起長進,同時有靈修禱告,經常同時參加各種退修或成長的營會,彼此靈命的程度差不多,才比較能同心合意奔走天路。

當夫妻重視與神的永恆關係時,可以改變自己的想法,讓自己更慷慨,幫助別人。同時也要學習重視彼此關係超過重視事物(為一些小事爭執時,要反省是否值得為小事而影響夫妻的感情),學習考慮對方的想法與需要,互相遷就,並且在花費方面有所節制及考慮。

管家的身份與生活態度

在處理錢財方面, 夫妻首先要體認到,所有的錢財都是神所賜予,而且擁有權仍然在神的手中。夫妻只是管家,經營管理神所託付的錢財。如詩篇二十四章1節所說,「地和其中所充滿的,世界和住在其間的,都屬耶和華。」萬有都屬於神,我們所「佔有」的錢財物品都是神所賜的。

神對我們所有的錢財有絕對的擁有權,因此我們只是管家。所求於管家的是忠心、良善及有見識和計劃。(參林前四2及路十二42)

夫妻可以根據神所賜的不同恩賜,彼此配搭(見上述個性不同及職業性向不同),如以弗所書四章7節所說,「我們各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給各人的恩賜。」彼得前書四章10節也說,「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

此外,夫妻要帶領一家有知足常樂的心態,不與別人比較。如提前六8所說,「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不要過於重視財富的累積,反而對生命成長失焦。(參啟三17對自以為富者的警告)

同心釐定目標

釐定有共識之婚後目標。夫妻要一起討論和禱告訂下一些有共識的婚後目標,例如養育多少小孩、購買哪種車子房子等。目標之間彼此可能衝突,例如夫妻各 自本來有工作,有了小孩後,如果決定妻子留在家照顧小孩,家庭少了一份收入,就不一定能買到本來合意的房子。在這種情況下,妻子是否在家當全職媽媽或雙方 仍然工作就需要周詳的考慮。有時候要計算妻子在家看顧孩子與外出工作的成本效益,哪個更合算。

達到財務自由。家庭理財的最終目標是不需要依靠工作及薪水,沒有負債,已經積累足夠的退休金,預備好小孩教育基金,及房貸付清,可以在老年時無憂度日,有更多的資源來奉獻及服事主。

為了達到財務自由,夫妻要注意四個理財目標:控制支出、免於負債、儲蓄與投資、以及慷慨奉獻。筆者在《使者雜誌》2014年11-12月號刊登一文「合神心意的理財與奉獻」(www.ambassadorsmagazine.org/?p=2775),簡介理財的聖經原則及達到財務自由的步驟,請讀者參考。

理財方式


1.控制支出:同心編制收支預算。

在理財上剛剛起步的夫妻亟需編制預算,以控制收支,並能有計劃地儲蓄及投資,預備將來。不然很容易花費過多,甚至負債纍纍。

夫妻必需同心一起編制年度預算,指揮錢往哪裏走,而不是被錢(特別是債務)捆綁。我們鼓勵夫妻的帳戶要放在一起,不要有各自的帳戶,做預算時才能同心合意地處理家庭財務。
人的一生在理財方面有兩種財富:人力財富(賺錢能力)及財務財富(積累錢財的能力)。人的賺錢能力受到教育程度及其他因素的影響,但最重要的是賺錢 能力是神所賜的,如申命記八章18節所說,「你要記念耶和華你的神,因為得貨財的力量是祂給你的。」不要心高氣傲以為所有的成就都是自己能力得來的,要時 時向神感恩。

人在受完教育之後進入職場,擁有某種程度的賺錢能力,就開始賺錢養家,積累財務財富了,也就是開始預備未來。如果結婚,有了小孩,一般需要為購買房子,積累退休金及孩子將來上大學的教育金作準備。

不過要考慮到,夫妻一起為家庭經濟打拼的一生中,在人力財富與財務財富上存在以下三種風險:

死亡風險(mortality risk)。也就是夫妻一方英年早逝,特別是賺錢較多的一方(通常是丈夫)在退休之前就過世時,由於收入來源斷絕,如果配偶沒有工作,家中經濟將頓時受到莫大影響,如果沒有積蓄,生計立刻會受到影響;如果還負債的話,情況將更加嚴峻。

長壽風險(longevity risk)。就是在退休不再工作之後,所積累的退休金在死亡之前就用光了。除非之前工作的公司或政府有終身退休金(pension)的福利,或是在美國退休後領取的社會安全福利金(Social Security Benefit)夠用,或是政府有社會福利的救濟,否則維生有困難。

市場風險(market risk)。指所投資預備作為退休金的資產在金融危機或市場波動時,由於股市大幅下滑,而遭受巨大損失,有如2008/2009年間的全球金融危機使所積累的退休金縮水,影響未來的生活水平。

預防風險的方式。預防死亡風險的方式是購買人壽保險(及醫療保險),特別是收入較高的一方,需要多買。如果沒有公司或政府的終身退休年金或社會安全 福利金不夠開銷,預防長壽風險的方式之一是考慮將退休金一部分購買長期年金(annuity),以便安度晚年到見主面。在美國如果有退休年金及社會安全福 利金,本身就是一種長期年金,就不一定需要另行購買。預防市場風險的方式是分散風險的投資,但大型的金融危機來臨時,市場風險仍然不能完全防範資產縮水, 但可以減少損失幅度。以上這些預防性措施,若自己不內行,則需請教理財顧問。

此外,夫妻(或一般人)在累積財富過程中,也會經歷四個階段:建基時期(剛開始工作賺錢)、積累時期(儲蓄投資以積累財富)、維持時期(面臨退休, 維持現有財富,以度晚年)及分配時期(將資產分配給下一代或捐給教會或慈善機構)。在美國,除了人壽保險及長期年金外,也要考慮長照保險(long- term care insurance)及遺囑和資產生前信託(living trust),如果需要,最好請教相關理財人員及律師。

2.減少負債

聖經不鼓勵負債(參見箴二十二7),盡快償還消費型貸款,房貸也加速還完,成為無債一身輕的家庭,財務負擔將大為減少,可以有更多的儲蓄轉化為投資,以及增加奉獻的數額。

3.儲蓄與投資


在還完消費型貸款,可以開始為大件購買(房子、退休金及孩子教育基金)儲蓄,並將儲蓄轉為報酬較高的投資。這方面如果自己不內行,建議找理財顧問。

4.慷慨奉獻

夫妻奉獻金錢在神的國度裏是積財寶在天上(太六19-20),也是蒙福的途徑。調查研究顯示,有十一奉獻的家庭,其財務情況普遍比沒有十一奉獻者要 好,包括負債及房貸較低,存款較多等。而新興的神經經濟學(neuro-economics)也發現與別人分享所賺的錢作為慈善事工對身體健康與心情快樂 都有正面效果。夫妻在奉獻額度及奉獻到什麼地方(以自己教會為優先)要同心。如果意見不同,要一起禱告,尋求主的旨意。(較詳細的論述請參見筆者在《神國 雜誌》第39期、2015年3月號刊載之文「捨與得之間—錢財管家與慷慨奉獻」,www.shen-guo.org/between-giving-and-receiving.html。)

四、結語

從以上的闡述,我們可以認知聖經對婚姻的教導是丈夫要 「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夫妻是神所配合的,雖然彼此有各方面的不同,卻是彼此互補及扶持,使得彼此完全,同奔天路。夫妻在處理錢財上不 同心往往是離婚的原因之一,所以夫妻在錢財處理上要認真對待,彼此同心,這樣比較容易解決許多困難,也就是「夫妻同心,其利斷金」(這裏有意解釋為解決金 錢問題)。夫妻有相同的價值觀,對基督全然委身,一同服事主,生命日益更新,也會更加彼此相愛,以致結婚時的誓言,親友的祝福—白頭偕老、永浴愛河的機率 就大大增加了。

作者為臺灣東華大學經濟系及財務金融系榮譽教授,冠冕美國華人外展事工主任及基督使者協會董事。蒙神賜福,與妻子吳桂英結婚近45年,育有一女一男,共有六個孫兒女。

註釋:

1.本文許多內容主要參考了Howard Dayton: Money and Marriage, God’s Way, Moody’s Publishers, 2009. 中文版顧美芬及林韡勻譯,金錢與婚姻蒙福之道,台灣冠冕真道理財協會出版,2014。參見筆者為該書中譯本所寫的導論,轉載於筆者的部落格 ykwen.blogspot.com/2014/08/blog-post.html
2.Don & Sally Meredith, Two Becoming One: Experiencing the Power of Oneness in Your Marriage, Moody Publishers, 1999, p.63;或Ed Young Jr. and Beth Moore, The 10 Commandments of Marriage, The Do’s and Don’ts for a Lifelong Covenant, Moody Publishers, 2003, p. 47.
3.Cokie and Steve Roberts, From This Day Forward, Harper Perennial; Reprint edition (January 23, 2001), 及Anne Roiphe—Married: A Fine Predicament, Basic Books (2003); 轉錄自提問式佈道法,Questioning Evangelism, Randy Newman, 2004,劉美津譯, 美國麥種,2013, 第9章
4.Yap, S.C.Y., Anusic, I., Lucas, R.E., Does Personality Moderate Reaction and Adaptation to Major Life Events? Evidence from the British Household Panel Surve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2012), 網頁dx.doi.org/10.1016/j.jrp.2012.05.0 (news.msu.edu/media/documents/2012/05/3eee4c51-e850-4028-ad59- bff3e186b9d0.pdf)
5.www.huffingtonpost.com/2014/02/25/credit-score-divorce_n_4848792.html
6.Financial Behavior & Attitudes: Marriage and Money Stats, Financial Infidelity, Financial Planning, www.moneyhabitudes.com/about/press-news/financial-behavior-and-attitudes-statistics/
7.psychcentral.com/news/2013/07/13/money-arguments-are-top-predictor-of-divorce/57147.html
8.Financial Behavior & Attitudes: Marriage and Money Stats, Financial Infidelity, Financial Planning, www.moneyhabitudes.com/about/press-news/financial-behavior-and-attitudes-statistics/
9.Financial Behavior & Attitudes: Marriage and Money Stats, Financial Infidelity, Financial Planning, www.moneyhabitudes.com/about/press-news/financial-behavior-and-attitudes-statistics/
10.本段主要參考Howard Dayton: Money and Marriage, God’s Way, Moody’s Publishers, 2009. 中文版顧美芬及林韡勻譯,金錢與婚姻蒙福之道,台灣冠冕真道理財協會出版,2014,第二章。
11.New Study Examines Thousands of Brains from Two Decades of Research to Reveal Differences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Brain Structure – See more at: www.cam.ac.uk/research/news/males-and-females-differ -in-specific-brain-structures#sthash.UN2zbrAn.dpuf
12.Brain Connectivity Study Reveals Striking Differences between Men and Women, based on a study by Dr. Ragini Verma, www.uphs.upenn.edu/news/news_releases/2013/12/verma/
13.Phys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Men and Women, Dr. James Dobson’s Family Talk, drjamesdobson.org/Solid-Answers/Answers?a=ff773023-2693-410d-b9e1-662f6985be4e
14.Patti J. Fisher, Gender Differences in Personal Saving Behaviors, afcpe.org/assets/pdf/volume_21_issue_1/pattiejfisher.pdf
15.Jenna Goudreau, Why Men and Women Get Married, Forbes, 5/27/2010 (www.forbes.com/2010/05/26/why-do-men-women-get-married-forbes-woman- well-being-love-money.html)
16.Financial Experience & Behaviors among Women, 2012-2013 Prudential Research Study, www.cgsnet.org/ckfinder/userfiles/files/Pru_Women_Study.pdf
17.Suzanne Miller, Do Men and Women Think about Money Differently?, Forbes, 3/16/2010 (www.forbes.com/2010/03/16/saving-spending-financial-assets-adviser-forbes-woman- net-worth-money-management.html)
18.Adam Isen & Betsey Stevenson, Women’s Education and Family Behavior: Trends in Marriage, Divorce and Fertility, 11/1/2012, bepp.wharton.upenn.edu/bepp/assets/File/Women%27s%20Education %20and%20Family%20Behavior.pdf

本文原載美國使者雜誌2015年7-8月號;網路版連注釋,參見
www.ambassadorsmagazine.org/分類文章/婚姻家庭/属灵家庭中的金钱与婚姻关系-温英幹/?lang=hk

另有簡體版, 參見
www.ambassadorsmagazine.org/分類文章/婚姻家庭/属灵家庭中的金钱与婚姻关系-温英幹/



2015年5月14日 星期四

祖孫情相繫,代代福满堂 (溫絢美)



祖孫情相繫,代代福满堂
--用愛心及耐心與孫子們相處

溫絢美

大多數人都認同祖孫相處最為困難,此乃必然,因相隔三代 而中間又隔著子與媳或女與婿之輩。而我們ㄧ家秉承先父為小學校長,自幼敦敦 教誨,養成對待長幼小均以愛心取代責罵,耐心取代抱怨的習慣,因此 父母與子女之間,以及祖孫之間均以愛心及耐心相處,導致ㄧ家幸福美滿,和樂融 融。

長子一家孝順和樂

由於長子就職於桃園縣南崁一家包裝機械公司目前擔任技術處 處長一職,婚後就在桃園市購屋定居,先後生二女,可愛又乖巧。他因 工作性質關係要經常出差國外安裝機器,多年下來出國次數己超 過100次了,幸好媳婦無怨無悔地照顧家庭及兩位女兒,如今老 大已上高二,老么也國二了。 在學業考試的壓力下,也要補習以助學業進步。
每次兒子出差返國 必會打電話問安,並安排週六或週日回永和看望我們,一起吃午餐, 我們很欣慰他們都還能夠想著父母的存在而常常抽空回來。眼看兩孫 女日漸長大,懂事又聰明。她們每次回永和一進門就面帶笑容大喊著:「阿公 阿嬤我們回來了!」並拿著她們外公林口鄉下種的青菜及香蕉,每逢過年 還帶自養的雞呢!

兩位孫女跟爸媽回永和相聚時,媳婦馬上幫忙準備午餐,孫女會自動 擺碗筷,還會幫忙端菜,盛飯給家人,非常溫馨。小時候看見我飯後 刷牙,她們也要刷,於是就準備兩份牙刷,用好洗淨後要放回抽屜下 次回來再用,指導她們要養成飯後刷牙或嗽口的習慣,可預防蛀牙 並保持口腔清爽。

次女一家遠來探親

住在花蓮的次女和女婿一 家四口認真地過生活。次女在一所小學幼教班英文,目前在安親班就職;女婿任職於花蓮美崙飯店電腦中心經理。他們育有兩個可愛到女兒。

大孫女今年高三,秋天就要讀大學了,文靜 ,好學,曾在校參加英文朗誦比賽得獎。老二國ㄧ,也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小六畢業時得到縣長獎,曾參加古箏表演,在班上又選為校市長,熱心服 務,獲得同學們的喜愛,目前在國中也當班長。希望兩位可愛的外孫女勝不驕 敗不餒,在學業上能ㄧ帆風順。

每次寒暑假外孫女一定要來台北永和外公外婆家住5~7天。當暑假來臨 時,我就在電話中問及要來外婆家嗎? 外孫女就答:「當然!」於是安排北上。小時候 女兒會送她們來,長大ㄧ點就敢自己搭自強號火車從花蓮到台北。每次來到我們家她們會高 興地跳躍起來,因為可以吃到外婆煮好吃的菜,可放鬆幾天盡情地看喜 歡的電視(她們家沒裝第四台);但女兒交代每天看電視不可超過兩小時,還要記 得寫作業,要幫忙外婆抹地,洗碗等工作。看見外公每天晚上都在看 棒球轉播,於是外孫女就會說:「外公那麼愛看棒球賽,為什麼自已不 去打呢? 」天真的呼喚,每次均令人會心一笑!


這兩年外子和我年事已高,体力也不如當年,又加上我幾次不慎 摔傷,次女為了減輕老媽的辛勞,面臨將近春節之季的大掃除,連續兩年 親自率領兩位寶貝女兒回永和幫忙,由洗沙窗,擦房門, 洗浴室,到整理客廳及陽台等分2~3天清洗,使屋裏內外煥然一新。外孫女用心地體驗打掃 的樂趣,體會學習做家事也是ㄧ項獨到的課程,可增進日後對家的喜愛, 何嘗不是ㄧ種考驗呢!

外孫女的自動自發精神,感動了外公,之後還有獎賞(零用錢),讓她 們可以去五分埔,饒河街等地方逛夜市,購買喜歡的衣服。我也跟著去參觀, 感覺不虛此行,和孫女們有說有笑的,也感染了年輕的氣息,更感謝 女兒的孝心及外孫女們的熱心,讓我解除了春節來臨前的ㄧ大煩惱,可以輕鬆地迎接 新的ㄧ年。

長女異國親情

長女遠嫁德國慕尼黑, 他們有一個寶貝兒子。女婿是一個著名電腦雜誌的總編輯,每年外貿協會 都會邀請他到台北參加電子或電腦相關國際大展,因此可以不時回到台灣探訪我們。前兩年來台時他還特地 專程去拜訪台積電的張忠謀董事長,受益良多。

每兩年長女,女婿,長男一家三口,均在八月份暑期會安排返台渡假 15~20天。有時先到別處,例如北京,旅遊後再回台;有時馬上安排外孫到花蓮,在次女 服務的小學上ㄧ星 期中文課。在那裏體會與當地小朋友互動,玩遊戲,及表演拿手的呼拉圈運動 是件很有意義的語言課,又吃了不同的營養餐,然後再回到我們家。外孫每次都 直呼明年還要再上台灣的小學,很好玩。

兩年前返台,女兒安排外孫參加暑期夏令營(台東教育大學主辦)活 動,是嫁到德國的台灣人帶著寶貝孩子組隊參加,內容豐富,體驗與台 灣朋友的互動,也是ㄧ項很有意義的活動。

在國外長大的小孩,在不同的環境成長,學習的能力有所不同。外孫 跟著爸媽回外婆家,外出時總是要牽著外婆的手,用生澀的國語問東 問西。他在德國有上中華學校,因此每兩年返台他的國語就進步很多, 過馬路等紅綠燈時,看見紅綠燈下有小人走動標誌,就好奇地一直說 : "外婆,那裡面有人ㄧ直走ㄧ直 走,好好玩,我回去時要告訴同學,我們德國沒有這種,好棒。」又有ㄧ次到桃園國際機場等機返德國時,(那年外孫四歲吧!)在候機室和一位小朋友跑來跑去玩得很高興,忽然停下來用國語慢慢的 自我介紹,「我叫史傑安,你叫什麼名字?」而對方是泰國人,聽不懂國 語,笑ㄧ笑,然後又玩在ㄧ起了;天真無邪的小朋友,好可愛。

外子最喜歡孫子們回來玩,每次見面就說:「又長高了,功課還好吧?」 當外公的經常出差到國外接洽生意,回國時必會帶禮物給孫子女們, 通通都有準備。 唯住在德國的外孫回來,外子馬上購買統一超商的「大亨堡」給外孫, 那是他的最愛,ㄧ次可吃兩個。外公ㄧ見面就對他說:「大亨堡,傑安快來吃!」,於是 他就高興地大吃特吃起來,時還會溜出一句:「外公,您很有辦法」。哈哈~~

今年(2015)長女一家三口預定八月初旬返台渡假,先到東京旅遊然後再 返台相聚。我們已預約宜蘭礁溪的民宿,全家十幾個人相聚一堂,是多麼溫 馨的時刻,頭一天可與兒女,孫子,孫女們共處聊天,話家常,次日再到宜 蘭等地遊玩。

兒孫孝心與祖孫互動

兒女們的孝心而影響了孫子輩的貼心,當然我們的愛心與耐心和 他們相處,也拉近了二代,三代間彼此的距離。我們是非常幸福可愛的 家庭,充滿著喜悅,美滿又健康,珍惜每一天帶給我們歡樂。

原載於新北市永和區網溪國小輔導季刋《代間敎育》:「祖孫情相繫,代代福满堂」專題。作者為該校樂齡弦樂進階班學員 。

[附註:作者為溫英幹的大姐,本文敘述大姐及姐夫子孫三代和樂相處之情,為當祖父母輩的模範]


2015年3月10日 星期二

從天官賜福談上帝祝福─華人基督徒常見的用詞錯誤



基督教論壇報 2015. 3. 4 編輯精選

從天官賜福談上帝祝福─華人基督徒常見的用詞錯誤

2015-03-04 | 溫英幹(國立東華大學榮譽教授)

春節期間,華人社會習慣張貼民俗信仰的「天官賜福」圖像以求福。天官賜福是中國民間及道教信仰,相信三官(天官,水官及地官)大帝中的天官會賜福民間。俗謂正月十五上元(元宵)節天官賜福於人,也泛指上天賜福 。

一般華人都知道天官賜福,而許多基督徒卻一直錯誤地使用「上帝(神)祝福」此類詞語,卻不知如此意表是上帝還要向比祂更高等次的天神祈求來賜福,實在非常諷刺,因此斗膽再撰文敬請華人基督徒不要再用「上帝(神)祝福」或「上帝的祝福」這樣錯誤的用語了。

「神賜福」錯用為「神祝福」

筆者在美國《文宣雙月刊》發表過一篇《華人基督徒常見用詞錯誤三則》(2011年5月),指出華人基督徒誤將「神賜福」錯用為「神祝福」,是華人基督徒常見的用詞錯誤。最近搜索網路,才發現已經有好幾篇類似的文章,指出這種用詞錯誤(多為牧者所寫,因篇幅所限不在此列出),但似乎效果仍然不彰,基督教界媒體及各方面,主日敬拜時司會與牧師仍然一再說出,「神祝福大家」或「領受神的祝福」,這類錯誤用詞。

其中謝道泉老牧師寫了好幾篇文章大聲疾呼大家改正,尤其尖銳;例如在他所寫,《如洪水氾濫──關於「祝福」與「賜福」》一文中第一段即說:

基督教裡有「積非成是」的陋習,迄今未改,時常聽到祈禱或講道或對談時用錯字,明顯的例子如︰「上帝祝福你」、「神的祝福」、「願主祝福」、「耶和華祝福滿滿」……等等,全都是捨用正字而用「祝」字,證實不明白「祝」字的意義或是「習非成是」之故。更令人驚奇的是有神學教授、神學博士也用錯字。在教會的文件、週刊、週報、特刊、屬靈書籍、讚美詩、音帶、光碟、電視見證集、佈道單張、名著荒漠甘泉、新譯聖經……等都出現過這一錯字,這麼廣泛的誤導,已經成為如同洪水氾濫之災,實是可怕,難道就由其氾濫下去麼?(《時代論壇》時代講場,2010.2.16)

以下再將這議題簡述如次,讓讀者明白,敬請以後避免再誤用。

「祝」表示人開口向神禱告

祝福:和合本共出現103次,其中新約18次,都是指人對別人的祝福。
查「祝」字的中文意義,指求神降幅與人;《辭源》,祝,以言告神為主人祈福者,頌禱人者,如祝壽、祝賀。祝福—禱神以祈福也。因此,祝是向神禱告的意思。祝福,是人向神禱告,求神賜福對方。

中文詞源,「祝」當名詞用,來自造字方法之一的會意,甲骨文字形,像一個人跪在神面前拜神,開口祈禱,從示,從兒口,兒是古文「人」字,祝的本義是男巫,祭祀時主持祝告的人,即廟祝。因此祝自古以來就是人藉著口向神禱告頌讚的意思,「以人口交神也」,或是人神之間的巫,「而巫所以悅神也」。

《康熙字典》:贊主人饗神者。《說文》:祝,祭主贊詞者,從人口,從示。祝當動詞用,指禱告,向鬼神求福。其他中文字典也指,「祝福」本意祈求神賜福,現泛指祝人順遂幸福。

「祝福」本意祈求神賜福

神是萬福之源,只會賜福,不能祝福,因為神不必自己禱告給自己去賜福;只有人才會彼此祝福,就是祈求神(或上蒼)賜福給人。以和合本聖經翻譯為例,「賜福」共出現107次,其中新約只出現兩次。賜福毫無例外,均是指神對人賜福。賜,《辭源》解釋為「上所予」,或「惠」。因此賜福是專指神賜給人的。

和合本在翻譯時有精通原文及西文的宣教士及精通中文的本國學者一起參與,對祝福、賜福的翻譯非常小心,因為在原文或英文中都是同一個字根。原文中例如舊約創世記十二章3節的祝福和賜福都是 barak(Strong 希伯來文編號1288);而新約馬太福音十四章19節的祝福或廿五章34節的賜福,都是eulogio (Strong 希臘文編號 2127)。英文都是bless同一個字根。

以和合本為例,以下同一節中同時出現賜福與祝福的經文最為清楚:
創世記十二章3節:「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

本節台語漢字版及羅馬拼音如下(篇幅所限,其他相關經節也類似):
「祝福(chiok hok)你的,我欲賜福(su hok)互因;咒詛你的,我欲責罰伊。地上萬族欲因為你得著福氣。」

最近出版的《客語聖經》譯本,這節經文譯為「祝福你个,厓愛賜福給佢;咒詛你个,厓愛咒詛佢。厓愛因為你賜福給地上个萬民。」(厓左邊需加上立人旁,指「我」。)

民數記六章27節:「他們要如此奉我的名、為以色列人祝福.我也要賜福給他們。」

還有其他許多處經文也一樣,例如:創世記十四章19節及民數記23章20節,不再一一列舉。

耶穌道成肉身向父神禱告祝福

在新約中,中文翻譯耶穌的blessing也譯成祝福,理由是耶穌道成肉身,在地上以人的身份向父神禱告祝福,例如:馬太福音十四章19節:「於是吩咐眾人坐在草地上,就拿著這五個餅,兩條魚,望著天祝福,擘開餅,遞給門徒,門徒又遞給眾人。」

馬太福音廿六章26節:「他們吃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福,就擘開,遞給門徒,說:你們拿著吃,這是我的身體。」

其他類似經文,如馬可福音六章41節及十章16節等,都用耶穌祝福的詞語。馬太福音廿五章34節引用耶穌的話:「你們這蒙我父賜福的,可來承受那創世以來為你們所預備的國。」也很清楚指出「神賜福」。

扭轉「神祝福人」說法

因此中文文法上,說「神祝福人」,或「求神祝福你」,「神的祝福好多」等都是不正確的用法與說法。人與人彼此之間的「祝福」則是蒙神「賜福」的。

有人認為祝福已經是約定俗成的話語,因此可以用「神的祝福」,這其實是積非成是的說法。老實說,連一般華人過春節時都知道要張貼「天官賜福」的圖像,而基督徒還在用「上帝祝福」,無形中把上帝的地位拉下來比傳統民俗的天官還低!

筆者在此呼應謝道泉老牧師等作者的諄諄勸言,再度呼籲教牧領袖、傳道人、基督教媒體、神學專家們、基督徒作者,從事教導的基督徒及音樂工作者等等,應該小心將「賜福」與「祝福」分開使用,不要繼續積非成是了。(本文初稿感謝吳瑞誠先生提供修改意見)

http://www.ct.org.tw/news/detail/2015-00663

後記:
發現有幾種聖經中譯本仍然錯誤地將神賜福譯為神祝福,例如:呂振中聖經譯本及天主教思高譯本。新舊約聖書文理本也誤譯,但在和合本中糾正過來。


捨與得之間:錢財管家與慷慨奉獻



●捨與得之間
錢財管家與慷慨奉獻


溫英幹

一、導論


根據美國專門研究基督信仰與文化交流的巴納集團(Barna Group)歷年來的調查報導,美國人實行什一奉獻的人口比例,約在5%至7%之間(這裡什一奉獻指將家庭總收入的十分之一奉獻給教會或非營利機構)。從2010年2月「巴納」發表的調查報告中,美國人有什一奉獻的人口比率如下:至少什一奉獻者佔總人口7%;福音派會友24%(比率均為佔該群體人口,以下同),為最高;非主流新教徒13%,常去教堂者11%,非福音派信徒為10%。

調查也發現,家庭收入水準與什一奉獻並無顯著相關:高收入者9%,低收入者11%。1 以1995至2012年間調查比較,有什一奉獻的成人佔總人口比率相差不大,在4%至7%之間,而重生得救的基督徒實行什一奉獻的比率則在9%至12%之間。2

可以看出來,大部分基督徒都沒做到什一奉獻。基督徒在理財方面也表現不佳,許多家庭因為處理金錢不當,導致離婚或頻臨離婚邊緣。根據調查,許多基督徒除了負債太多,以致影響奉獻能力之外,也沒有盡力去傳福音。不過,我們也見到不少基督徒慷慨奉獻,擴展神的事工,特別是一些基督徒企業家及專業人士,筆者有機會接觸一些上述人士,也有機會參加多數為上述人士所組織舉辦的會議,實在為這些人士對福音事工的慷慨奉獻感謝主。

本文擬根據聖經原則,簡述基督徒對奉獻應有的態度及慷慨奉獻的結果。但在談到奉獻之前,需先談到基督徒對理財的態度及方式。

要點是基督徒應首先將自己全人奉獻給主使用,先求神的國與神的義(參考羅馬書12:1;馬太福音6:31-33),過著榮神益人的生活(參考馬太福音22:37-39,耶穌提到兩大誡命)。其次,是承認神在我們所佔有的錢財中具有所有權(或擁有權),因為神擁有萬物,我們的錢財事實上是神託付給我們經營、管理的(參考歷代志上29:11-12;詩篇24:1;哈該書2:8等),因此要將我們手上錢財的所有權轉讓給神來掌管。第三,既然神是錢財的主人,我們在錢財處理上只是神的管家,好管家應具備三種資質:忠心、良善、有見識(聰明、智慧及善於計畫,參考哥林多前書4:2;路加福音12:42及16:10-11等)。這方面筆者在《使者》雜誌最近刊登的文章〈合神心意的理財與奉獻〉已有簡略介紹,歡迎讀者進行延伸閱讀。3

換言之,錢財好管家指根據聖經原則成為合神心意的僕人,經營及管理神所託付及賜予的金錢及物品。因為萬有都是屬於神的,我們應當將錢財所有權「還給」神,盡心盡力「為神管理」祂放在我們手中的錢財,全心全意倚靠並仰望神的供應。

二、慷慨奉獻

因為錢財屬於神,我們是管家,根據聖經的教導,要將神所賜的一部分,奉獻到神的家中(教會與福音機構),來推動福音廣傳的大使命。但奉獻卻是大多數基督徒虧欠神的地方,由於神的家缺少經費而阻礙了大使命的進展,也因此,基督徒無法享受到神豐富的供應與賜福。

歷代志上描述,以色列人除了什一奉獻之外,還為了建造聖殿慷慨奉獻,誠心樂意將更多錢財奉獻給神,百姓及大衛王都很歡喜。大衛在會眾面前稱頌神,除了承認神在錢財上的主權,他也說:「我算什麼,我的民算什麼,竟能如此樂意奉獻?因為萬物都從祢而來,我們把從祢而得的獻給祢。」(歷代志上29:14)

基督徒奉獻是理所當然的,因為萬物都從神而來,我們賺錢的能力是神所賜的(參考申命記8:18),因此把從神而得的一部分錢財,甘心樂意奉獻回去並慷慨大方地施捨,這是神的吩咐,也是蒙福之道。

奉獻的原則

無論是舊約,還是新約,聖經都鼓勵信徒奉獻十分之一,甚至在瑪拉基書三章8至9節提到:「人豈可奪取神之物呢?你們竟奪取我的供物 。你們卻說:『我們在何事上奪取你的供物呢?』就是你們在當納的十分之一和當獻的供物上。 因你們通國的人都奪取我的供物 ,咒詛就臨到你們身上。」所以我們應盡所能獻上當納之十分之一,才不會奪取神的供物,而不致遭咒詛,但不要出於勉強,因為神喜悅甘心樂意的奉獻。「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這話是真的。各人要隨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難,不要勉強,因為捐得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愛的。」(哥林多後書9:6-8)其次,是依照神所量給個人在財務上的福分。「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託誰,就向誰多要。」(路加福音12:48)我們發現慷慨奉獻的人反而大大蒙福。4

兩種投資於永恆的奉獻

如上所述,耶穌將十誡濃縮成兩條誡命,第一就是榮耀神(榮神),第二就是愛別人(益人)。據此我們可以歸納出兩種投資於永恆的金錢奉獻方法:奉獻給神和借錢給神。

1.奉獻給神:這可以說是兩大誡命中「榮神」的部分,是捐給「神的家」─主要是教會或福音機構。我們建議至少什一奉獻,就是總收入(gross income)的十分之一或以上作為奉獻目標(主要根據瑪拉基書3:10及馬太福音23:23耶穌的教導)。

2.借錢給神:這是兩大誡命中「愛人」的部分,就是以捐獻來幫助有需要者,特別是窮困的人,也就是慈善捐款。箴言十九章17節:「憐憫貧窮的,就是借給耶和華;他的善行,耶和華必償還。」當我們願意在什一奉獻之外操練慈善捐助,我們的心靈將更快樂,也更體現「施比受更為有福」的精神,即使我們心態上沒有期望神回報,但神會以各樣福氣作為賞賜。注意主耶穌綿羊與山羊的比喻:人在不知不覺之間作的善行,提供吃的、穿的給弱勢者,看顧病人與探訪坐監者,都被神所記錄,作在他們身上,就等於作在神身上,這些都是「益人」的表現(參考馬太福音25:31-46)。

三、錢財管家與慷慨奉獻的「吊詭」

吊詭(paradox)是指一種導致相互矛盾的命題,按常理是錯誤的,但結果卻是正確的,也就是「似非而是」。當基督徒慷慨奉獻金錢、時間或物品給神的國度,或社區,或僅僅是幫助別人,看來財產及時間都減少了,結果卻是得到更多的福氣與喜樂。所謂「吃虧就是佔便宜」,肯「捨」的人,卻是「得」的贏家。

耶穌基督是最好的榜樣。祂甘願捨命,將自己獻給神,作為世人的贖罪祭,結果是坐在父神的右邊,得到無限的榮耀(參考以弗所書5:2;提多書2:14)。使徒們捨棄自己所有的跟隨耶穌,就得到永恆的報償(參考馬太福音19:27-29)。

作錢財好管家首先應學習的,是將神所託付我們管理的錢財,奉獻一部分回到神的國度,神的吩咐是至少十分之一。當我們樂意奉獻時,奇妙的事往往會發生,就是神的各樣賜福。本來奉獻是減項,有如交稅給政府,是個人及企業的花費,但奉獻的結果卻往往是加項。一是屬世之財變成積財在天,二是在世生命蒙神賜福,三是對神的信心增加,四是心靈因為行善而快樂,甚至身體更加健康。這就是吊詭之處:本來是減少的,後來卻是加增。

奉獻是蒙福的行動:施捨卻增添

主耶穌說:「施比受更為有福。」(使徒行傳20:35)當我們奉獻施捨時,我們所蒙的福分比接受捐獻者更多。所謂「有福」包括下列三點:

1.更親近主:當我們肯奉獻時,我們的心會與主越加親密。「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那裡。」(馬太福音6:21)

2.積財在天:耶穌鼓勵我們慷慨捐獻,就是積財寶在天(參考馬太福音6:20)。有人說得好:「我們離世前不能帶走什麼,卻可以提前寄出。」反之,耶穌對無知財主的警告提醒我們:只知積累錢財為自己享樂的人,在世上是賺了全世界,在永恆裡卻是失喪的人(參考馬太福音16:26;路加福音12:21)。

3.各種賜福:神對慷慨的奉獻或施捨都將賜給多種福氣回報。願意施捨的必得豐裕(參考箴言3:9-10及11:24-25);捐得樂意為神所喜愛,凡事充足(參考哥林多後書9:7-8),以及「有施散的,卻更增添;有吝惜過度的,反致窮乏。好施捨的,必得豐裕;滋潤人的,必得滋潤。」(箴言11:24-25)可見神的賜福是很豐富的,可能是錢財上的回報,也可能是其他的福氣。

慷慨奉獻帶來各種各樣賜福,捨了卻得,可以說是屬靈的「祕密」之一,更可以說是「神國經濟學」。這裡舉出兩種說法:「神經經濟學」的研究發現以及最近美國對什一奉獻者的調查報告。

神經經濟學對捐獻行為的研究5

神經經濟學(Neuro-Economics),是由神經專家與心理學家(neuroscientist and psychologist)一起研究的行為科學。根據最近的研究,他們發現人對金錢的思維會造成很多腦部活動,有力地影響人的想法與行動。錢財會影響個性、關係、人如何思想和感覺,而與錢財有關的思維對個人可能產生以下負面或正面的結果:

1.對金錢負面的反應及結果:例如一直想發財,就可能減少同理心,增加心理壓力,產生負面的競爭性反應。研究發現,一般人痛恨金錢損失,多過喜愛賺錢。貪愛金錢會造成對倫理與道德價值的妥協,甚至產生侵略性的行為,正印證了提摩太前書六章11節的真知灼見:「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

2.對金錢正面的反應及結果:研究發現,與別人分享所賺的錢作為慈善事工,對身體與心靈都將提供溫暖的光環。單單有施捨的想法就會產生正面的腦部活動。許多人從慈善施捨中得到快樂,快樂的人傾向於更多施捨金錢,而施捨之後又讓他們快樂,成為有力的良性循環。所以施捨對健康有益,例如減少心理壓力及降低血壓,也促進社會的相互連結並引來別人的感激。這些發現正是證明主耶穌「施比受更為有福」的真實性。肯施捨的卻更增添,不但是「神經經濟學」的實證發現,也可說是「神國經濟學」的體現!

對什一奉獻者行為的調查報告6

2013年,美國奉獻情況調查機構(The State of the Plate)首次對基督徒什一奉獻者進行深度調查並發表報告。7 調查對象主要來自美國五十州共4413位操練什一奉獻者,另外則有1000多位沒有什一奉獻者當作對照組(這裡的什一奉獻指捐出收入的十分之一,並沒有區分上述所論榮神或益人的奉獻)。

以下顯示其中十種有趣又值得反思的調查結果(什一奉獻者以下簡稱「什一者」;沒有什一奉獻者簡稱「未什一者」):

1.大多數什一者奉獻超過收入的10%:奉獻10%者佔23%,11%至20%者佔68%,超過20%的佔9%,可見大多數什一者的奉獻相當可觀。如果將調查比率及收入比率應用到美國總人口,可以推算出美國的什一者約有一千萬人,而每年奉獻總數超過500億美元,約佔國民總所得(GNP)的3%。

2.什一者來自所有收入階層及地區:收入多少及居住地區並非什一奉獻的條件。這個發現可以鼓勵基督徒不論收入高低,都學習操練什一奉獻。根據2013年的調查,什一者的家庭年收入:近29%少於5萬美元;26%為5萬至7.5萬美元;20%為7.5萬至10萬美元;26%為10萬美元以上。由此可見,超過55%的家庭年收入在7.5萬美元以下。美國2011及2012年家庭中位數平均所得(median income)分別為51324美元及51317美元。8 以典型一家四口年收入在23492美元以下的家庭定義為貧窮線以下,而貧窮人口佔總人口比率高達15%。可見有些收入不高的基督徒仍然操練什一奉獻(見表1)。

3.大多數什一者經常讀經及積極參與教會活動:這是很重要的發現,符合本文一開始提到「基督徒與神的關係和慷慨奉獻具有直接相關」。讀經方面,43%每週讀經4至6次;27%每週7次;18%每週1至3次。參與教會活動方面,96%每週參與敬拜活動;54%在教會委員會任職;53%參加小組或主日學。正如同耶穌所說:「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那裡。」(馬太福音6:21)

4.大多數什一者忠心奉獻到他們教會: 什一者97%奉獻到教會一般基金,95%奉獻到教會宣教基金等,他們也奉獻到其他機構。

5.什一者在教會佔少數,卻佔教會奉獻總額的多數:這是統計學上「80/20法則」的表現。不過個別教會的實際比率不盡相同,大致呈現以下結果:10%至25%奉獻者的奉獻額佔教會50%至80%的預算總額。

6.什一者的財務情況比未什一者普遍較佳:許多人認為什一者是因為財務情況較好才奉獻,其實是因為奉獻多,財務情況才好起來(見表2)。施捨越多,得著越多─有「捨」才有「得」。這是很重要且有趣的發現,也再度印證聖經真理的真實性。當我們願意將最好的交給主,對主忠心服事,可以見到主在我們身上的作為,而操練什一奉獻將增進我們長期的財務健全。

7.大多數什一者極少負債:80%沒有信用卡未付帳單;74%沒有汽車貸款帳單;48%沒有房貸帳單;28%完全沒有負債。遵循聖經奉獻原則者更加可能是對其理財更加聰明及謹慎。研究發現讀經多寡與負債多寡成反比:經常讀經的,負債較少。許多人沒有給什一或更多,因為他們覺得這樣做會使錢更少。但研究發現,忠心將什一或更多奉獻給教會者比沒有什一奉獻者的債務更少。所以教會若教導會眾智慧理財及慷慨助人,可以讓他們獲得更大的財務自由和穩定,而沒有經常什一奉獻者則會衍生更多的債務及財務捆綁。

8.大多數奉獻者(70%以上)計算什一是根據總收入,而非扣稅或扣掉支出的淨收入(只有16%):這是許多基督徒常問的問題。

9.大多數什一者從其他人或機構學習到聖經理財及奉獻原則:92%從15種管道學習聖經理財及奉獻原則;其中前三項為:56%從理財課程及作者(例如冠冕財務事工Crown Financial Ministries, Dave Ramsey, Ron Blue, Randy Alcorn, 及 Brian Kluth);49%從教會牧師;43%從父母或祖父母。因此教導基督徒理財及奉獻很重要。教會牧師及領袖要利用各種資源來教導會眾如何根據聖經原則來理財及奉獻。分享上述有益的統計數字可激勵人將其財務及奉獻翻轉到更正面的方向。

10.未什一奉獻的原因:調查未什一者沒有奉獻收入十分之一或以上最大的五個原因如下:38%經濟情況未能給什一,33%負債太多,18%配偶不贊成,15%相信只要給一定比例就可以,14%自家會計及財務一團糟,搞不清楚奉獻比率。

調查也發現,大多數未什一者知道自己做不到的原因,只有4%真的從未想到給什一或更多。幾乎所有基督徒都聽過什一奉獻的道,但囿於許多實際問題而無法實行。

對一般教會80%至95%沒有什一奉獻的會友調查理由,發現並不是不能,而是教會缺乏對理財及奉獻這方面的教導。很多基督徒對奉獻的真理還沒有完全領會,其實一個家庭的支出或是財務報表可以顯出這個家庭的價值觀如何。調查發現許多什一奉獻者從孩童少年時代(29%)及青年時代(20至29歲35%)就開始了,可見教導奉獻要從小開始,年紀越大,什一者越少(30至39歲19%,40至49歲11%,50歲以上6%)。

四、結論

當我們承認神對萬物(包括我們的錢財)擁有所有權,以及我們是錢財的管家時,就會領悟到我們對神的奉獻其實是微不足道的。操練什一奉獻(及慈善捐獻)只是我們對神忠心的一種表達,其出發點是榮神益人,或是愛神愛人。

奇妙的是,我們將會在忠心事奉及慷慨奉獻上得到神的各種賜福及喜樂,也可增強我們對神的信心,體認到我們可以時時倚靠神,仰賴神的供應而不虞匱乏。同時教會、福音機構、宣教士及有需要的人也會因為我們的奉獻,得以擴展神的事工及滿足需求,而我們也能在祂的國度事工裡有分,這是莫大的恩典。捨了卻得,表面看來是錢財管家與慷慨奉獻間的「吊詭」,卻可以說是「神國經濟學」的「祕密」!(本文大部分內容曾在2014年11月8日臺灣冠冕真道協會在臺北市所舉辦之年會中應邀作有關奉獻的專題演講時分享過)



1. 巴納集團(網址為www.barna.org),1984年成立於美國加州。資料來源:www.barna.org/barna-update/article/18-congregations/341-the-economys-impact-part-3-of-3-donors-reduce-giving-brace-for-the-long-haul
2. 巴納集團歷年調查,引自20-Truths-About-Tithers-Executive-Summary-eBook-Report。資料來源:www.ecfa.org/Documents/News/20-Truths-About-Tithers-Executive-Summary-eBook-Report.pdf
3. 參見溫英幹,〈合神心意的理財與奉獻〉一文,《使者雜誌》2014年11至12月號,網路版請見(繁體或簡體版都有):www.ambassadorsmagazine.org分類文章/理論與探討/合神心意的理财与奉献-温英干/?lang=hk
4. 參見溫英幹上文,有關奉獻的討論。
5. 參見:www.womenmoneyanddivorce.com/m-is-for-the-magic-or-madness-of-money-and-the-brain
6. 參見:www.stateoftheplate.info/2013media.htm及其報告(2013)。www.eccu.org/assets/general/20-Truths-About-Tithers-Executive-Summary-eBook-Report.pdf
7. State of the Plate為美國Brian Kluth牧師所創辦的機構所作的年度奉獻調查,合作單位有《今日基督教》雜誌(Christianity Today)、ECFA及ECCU等福音機構。參見:www.stateoftheplate.info/index.htm
8. 美國普查局資料。資料來源:www.census.gov/prod/2013pubs/acsbr12-02.pdf

▲不少基督徒慷慨奉獻,擴展神的事工,特別是一些基督徒企業家及專業人士,令人感動與讚佩。圖為冠冕財務事工所舉辦的「基督徒經濟論壇」,參加者為上述的一些基督徒。
▲ 2014年11月8日,溫英幹教授參加臺灣冠冕真道協會於臺北市所舉辦的年會,應邀發表有關奉獻的專題演講。
▲ 調查發現,許多什一奉獻者從孩童、少年時代(29%)及青年時代(20至29歲35%)就開始了,可見教導奉獻要從小開始,年紀越大,反而什一者越少(30至39歲19%,40至49歲11%,50歲以上6%)。
▲ 不少慕道友因為不明白「積財寶在天」的奉獻之道,以致排斥進教會,阻礙了自己得救與蒙福之路,教會基於愛靈魂之心,應多多放膽傳講這方面的真理。
▲ 美國冠冕財務事工「基督徒經濟論壇」的大會上,本文作者溫英幹教授(中間穿深色西裝者)正聚精會神聆聽各樣有關聖經理財的真理教導。


表1、什一奉獻者的家庭年收入

年收入 比率
低於10,000美元 1.7%
10,000至19,000美元 3.1%
20,000至29,999美元 4.8%
30,000至49,999美元 19.2%
50,000至74,999美元 26.2%
75,000至99,999美元 20.0%
100,000至200,000美元 21.5%
*資料來源:www.ecfa.org/Documents/News/20-Truths-About-Tithers-Executive-Summary-eBook-Report.pdf, www.stateoftheplate.info/index.htm。

表2、什一奉獻者比未什一者的財務表現普遍較佳
說明:調查5444位基督徒;其中4413為什一奉獻者
比率% 基督徒
什一者 未什一者
沒有負債 28% 13%
擁有房屋貸款 52% 66%
仍在支付汽車貸款 26% 38%
信用卡債超過30天 20% 40%
債務2500至50,000美元 36% 41%
債務超過50,000美元 15% 25%
資產/房地產超過25萬美元 58% 46%
奉獻到超過5個機構 52% 37%
有遺囑/遺產規劃 71% 57%
*資料來源:如表1。

作者小檔案
溫英幹,神國資源為基督協會美國及臺灣董事會主席及本刊人才單元企編。臺灣東華大學經濟系及財務金融系榮譽教授,冠冕財務事工美國華人外展事工主任,基督使者協會董事。


本文原載神國雜誌39期,2015年3月號 (原文有多幅圖片,在此從略)http://www.shen-guo.org/between-giving-and-receiving.html。

《神國雜誌》文章歡迎轉載,但轉載時,每篇文末除註明轉載自《神國》季刊的期數及年季外,請放入下列內容:該雜誌為「神國資源為基督協會」之代表性刊物,強調以前瞻力、突破力、挑戰力、應用力、感動力、知識力、行動力兼具的内容與風格,召喚讀者以信仰視角,關注人才,外展,文化,關係與社區的重要議題。該協會每年在美國賓州及臺灣舉辦「文化實務營」。索閱《神國》及報名營會,請上網www.e-krc.org 或www.shen-guo.org。

2015年1月17日 星期六

全球原住民政經、社會情勢與福音現況



全球原住民政經、社會情勢與福音現況

溫英幹


一、前言

原住民(indigenous peoples)通常指在殖民化之前或國家成立之前就已經長期居住在當地的族群;他們保留與主流社會不同的固有文化及政治體系。根據各國對原住民的定義, 估計全世界的原住民人口在1997年為二億二千萬,2004年為三億五千萬,最近數字為三億七千萬。(註1)

原住民族群成為政治上的名詞意味著這些族群因為國家政府的剝削與壓迫,變得特別脆弱。因而國際機構如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及世界銀行,根據國際法定出一套 原住民的政治權利議案,要求各國政府遵守。聯合國發表「原住民人權宣言」(Declaration on the Rights of Indigenous Peoples)來保護原住民的文化、身分、語言、就業、健康、教育及自然資源。(註2)

本文主旨在為讀者簡述原住民的定義、面臨的各種議題,進而針對福音傳佈及提出基督徒可以做些什麼來協助原住民所面臨的困境。

二、原住民的定義及分佈

1.原住民的定義

由於過去有些關於原住民的定義造成混淆,導致聯合國反而刻意避免對原住民定下正式定義。聯合國於1972年成立原住民工作小組,開始與原住民團體正式接觸。工作小組沒有建立任何定義,主要根據自行認定的方式。(註3)
對於原住民,一般可接受的「描述」為:
(1)初期居民:指在一個國家裡最早定居的人民,或被稱為土著居民(aborigines)。
(2)在非洲與亞洲,由於征服的過程產生殖民結構,原住民擁有相同文化與語言,與周遭的民族有所區隔。

在1972至1986年間對於原住民的認定延伸到下列群體:
(1)在其他不同文化或族群抵達該地之前的族群的後代;
(2)因為與其他族群隔絕,他們擁有其祖先的習俗與傳統。
(3) 他們甚至被放入與他們格格不入的國家、社會及文化特性等結構中。
(4)1986年新增下列陳述:如果一個族群自稱是原住民,也可以被承認。(註4)

由此可知,原住民的分佈範圍很廣又各具特色,很難一般化,也缺乏一致的統計。表1列舉一些有關原住民的統計。

2.原住民人口分佈

全世界大約有三億七千萬原住民,佔全世界人口約5%至6%,超過五千個不同族群,四千到七千種不同語言,分散在七十多個國家,但70%住在亞洲。原住民也佔全世界貧窮人口的15%。

在全球九億極為貧窮的農村人口中,原住民佔三分之一。原住民分散在每一個地區,但70%在亞洲。
拉丁美洲有五千萬原住民,佔該地區人口的11%。1990年代,拉丁美洲原住民的貧窮差距比以前擴大。
在2001年,大約90%的澳大利亞原住民被認定是土著,在歐洲人抵達後,約五百種語言消失掉。(註5)
美國及加拿大原住民主要是印第安人。(註6) 十九世紀時美國有超過三百個原住民部落,各有不同的文化及宗教。(註7)
一般原住民指被殖民化之前所居住的族群,各族群有共同的歷史延續性,與他們的土地也有很強的連結。他們保持特有的社會、經濟與政治制度,有特有的語言,文 化、信仰與知識系統。他們決心保持及發展他們的身分(identity),成為社會上非主力(non-dominant)的部門。(註8)

「臺灣原住民」:是指漢人移居臺灣前最早抵達臺灣定居的族群。在17世紀漢人移民臺灣之前,臺灣原住民在臺灣的生活已有大約八千年之 久。臺灣原住民在遺傳學和語言學的分類上屬於南島民族和南島語系(Austronesian),和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馬達加斯加和大洋洲等南 島族群有密切關聯。臺灣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在介紹臺灣原住民與世界南島語系民族的關係時,即表明「臺灣原住民族屬於南島語系,在人種上屬臺灣南島語 族人,臺灣是南島語族分佈的最北端。」

臺灣原住民族原先廣泛分佈在臺灣山區(尤其是臺灣中部),並且沿著沖積平原聚集成一個個部落。(註9) 截至2013年2月,臺灣原住民人口為528,232人(佔臺灣人口數的2.1%,其中男258,300人,女269,932人),而大部分當代原住民則 是居住在山區和城市中,經由政府認定的有十四個族群,分佈全國。(註10)

中國用「少數民族」一詞代替原住民,範圍比原住民廣,指漢族以外的民族,達五十五種,佔人口總數接近9%,但佔中國極為貧窮人口的40%。(註11)

三、原住民的政經及社會情況

原住民分佈廣泛,差異性很大,但面臨相似的問題,就是他們是地球上生活條件最低下的族群,也是窮人中最窮的族群。他們過去被當作奴隸及強迫勞工,至今仍然面對歧視、健康不良、失業、高犯罪及坐監率。(註12)

1.長期受到非人待遇
原住民受到非人待遇,主要有幾方面:
殖民:在歐洲進行殖民擴張時期,許多原住民被剷除,土地被奪取。他們遭到屠殺、被迫搬遷、孩子被移走及其他同化作用。在亞洲與非洲,人為的殖民疆界劃分將他們隔離,或變成沒有能力的少數族群。

生態滅絕︰原住民社區面臨自然與文化環境遭毀滅的危機。假發展之名,他們的土地及資源遭到一些活動的剝削或破壞,例如砍伐森林、採礦、興建水壩與水利工程、築路,廢棄物丟棄及核子測試等。

文化絕種或毀滅︰被迫同化或禁止說母語、奉行宗教及文化表達,否認族群的存在。這種行為逐漸發生,而且不受人注意。

處於非主流的劣勢:在現代國家沒有權力、被生活方式不同的多數族 群認為是較為低劣的族群,在政治上通常沒有代表權。原住民的權益逐漸被邊緣化,使「原住民」成為政治名詞,淪為第四世界(在前蘇聯解體之前,第一世界為先 進國家,第二世界為共產國家,第三世界為發展中國家,原住民比發展中國家還不如,因此是第四世界)。

國際間被漠視:在全世界,原住民都在掙扎,想取回他們的土地及生 活,恢復他們應有的權利。直到1970年代,原住民議題才開始受到關心。1972年聯合國設立原住民工作小組(Working Group on Indigenous Populations, WGIP),致力於對原住民的研究與制定政策。該機構目前已經停止運作,改由其他單位負責。

2.原住民成為貧窮族群
全世界40%的國家擁有五個以上的大族群,許多國家內部有嚴重的種族衝突,也包括原住民與其他族群的衝突。大多數原住民生活於極度貧 窮中,營養不良、文盲、健康不佳、失業、所得分配惡化等,使問題更加嚴重。例如世界銀行1990年代初期研究發現低於貧窮線的原住民人口比率遠高於非原住 民人口,例如玻利維亞分別為64.3%及48.1%;瓜地馬拉86.6%及53.9%;墨西哥80.6%及17.9%;祕魯79.0%及49.7%。(註 13)

聯合國在2010年出版《第一次世界原住民狀況報告》(The State of the World's Indigenous Peoples, UN, 1/14/2010)中發現:三億七千萬原住民比起其他族群,有不成比例、更高的貧窮比率、健康問題、犯罪及人權被侵犯的事發生。更進一步的自決權及土地 權對他們的生存極為重要。雖然原住民只佔全世界人口的5%左右,卻佔全世界九億最貧窮人口的三分之一,即三億人口,或絕大多數原住民都屬於極端貧窮的人 口。(註14)

每一天,全世界原住民社區都面臨以下的議題:暴力及殘忍、持續的同化政策、土地被強佔、邊緣化、被迫遷移、否認土地權、大規模發展計畫的影響、軍事力量的濫用及其他多種弊端。

該報告是聯合國第一次發表的調查研究,預期將有很大的影響力。該報告主張原住民應該自由決定他們自身的發展。他們有權利主張對自己的 土地及領土權,也需要發展出他們自己對貧窮及福利的定義。雖然對原住民狀況的全球統計還缺乏,但很清楚知道原住民活在極度貧窮、邊緣化、缺乏適當居住條件 及所得分配不均的情況下。來自全球商品化、民營化及氣候變遷等因素,原住民傳統的謀生方式,如捕魚、打獵、畜牧農耕或小規模農耕已經遭到阻攔,使其生活陷 入困境。移民到城市地區,也因缺乏現代社會的謀生技能而面臨失業或只能從事低收入的勞力工作。

許多問題其實是全球共同的問題,不只是原住民才有,不過原住民面臨更嚴峻的挑戰。例如環境議題、教育議題(原住民在各層教育上表現都 比其他族群差)、健康議題(預期壽命較低)、人權議題,及其他新興議題,包括暴力及軍事化、環境保護的效果、全球化、移民及都市化,以及住在自願隔絕的地 方等。這些議題彼此相連,代表原住民的脆弱及貧窮的惡性循環。

從臺灣原住民的經濟狀況,也可印證原住民的貧窮人口較多的事實。根據2011年的調查,臺灣全體家庭平均年收入在2006年(108 萬2千臺幣,以下同)到2010年(107萬4千)間減少0.7%,原住民家庭平均年收入同期間從50萬9千減少到49萬7千,減少2.4%。而2010 年原住民家庭平均年收入僅是全體家庭的46.3%。可見原住民家庭的經濟情況與全體家庭相較,普遍相差一倍以上。

同一調查顯示,三成八原住民家庭屬於臺灣全體家庭最低收入的前20%,原住民家庭貧富差距15.1倍,以及原住民家庭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費低於臺灣法定貧窮線以下近六成(58.2%)之多。(註15)

四、協助原住民提升地位的努力

面對分佈廣泛的原住民人口,只有聯合國及其附屬機構,如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聯合國開發總署,及國際農業發展基金 (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FAD)等國際經濟合作發展組織,以及其他國際機構,才有能力及資源對原住民地位及生活條件的改善做出全球性的努力。加上各國政府自覺地制定對原住民照 顧的政策及措施,才能真正提升原住民的地位。

聯合國大會在1994年12月23日決議每年8月9日為世界原住民國際日(International Day of the World's Indigenous People)。但聯合國對原住民的權利、地位遲至2007年9月13日才通過發表原住民權利宣言(United Nations Declaration on the Rights of Indigenous Peoples)。(註16) 這是聯合國對原住民權益所作最明確的政策宣示。其主旨如下:

「確認原住民與所有其他人民完全平等,同時承認所有人民均有權與其他民族不同、有權自認與其他民族不同,並有權因此得到尊重,又確認 所有人民都對同屬全人類共同遺產的各種文明和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做出了貢獻,還確認凡是基於或鼓吹以民族出身、種族、宗教、族裔或文化差異為由的民族優 越或個人優越的學說、政策和做法,都是種族主義的。」這宣言遲至二十一世紀才出現,可見過去數百年在殖民化的侵略期間,世界原住民受到多少的欺壓及不公的 待遇。

配合聯合國對原住民的重視,世界銀行近年來也針對發展中國家的原住民提供相關產業貸款及技術援助,協助原住民提升經濟地位。世界銀行 對原住民也不下定義,視地區國家不同而規範其貸款程度。此外原住民團體也積極與國際機構溝通,以提升原住民的福祉。例如國際農業發展基金在2011年2月 來自全球二十八個原住民團體的代表大會上成立原住民論壇(Indigenous Peoples Forum),並於2013年2月11至12日在羅馬舉辦第一次全球原住民會議,對未來解決原住民議題將有所助益。(註17)

由於非政府機構及社會的努力,各國政府也開始積極注意原住民問題。(註18) 例如臺灣中央政府層級設置「原住民族委員會」,提供對原住民族群的服務及照顧。地方及中央民意代表有原住民保障名額,有些大學設立與原住民相關學院,致力 原住民的研究(例如東華大學的原住民民族學院),對提升原住民的經濟、政治及社會地位有所助益。

五、原住民與福音

由於原住民分佈很廣,屬性極為不同,因此有關原住民的信仰研究相當分歧。(註19 )在福音傳入之前,原住民的宗教多為傳統的祖靈信仰,很多地方將祖靈信仰與基督教儀式結合(如美國原住民)。(註20) 雖然許多宣教士進入原住民地區傳教,基督信仰影響許多原住民族群,但有關原住民族群接受基督信仰的統計仍很缺乏。

歷史上對原住民進行宣教之際,往往伴隨著殖民政府及商業壟斷集團的暴力、綁架、禁止使用自己語言等,引起原住民的不滿與傷害。

歐洲人早期對美洲(北美與拉丁美洲)原住民的宣教方式尤其需要懺悔與道歉—例如來美洲的歐洲人曾經認為印第安人不是人類(not human),他們用軍事力量奪取土地,認為自己高人一等,要改造印第安人接受其信仰與文化。對宣教士傳教的努力,各部落接受度不一,最成功的是對美國西 南邊印第安人車洛基部落(Cherokees)的宣教。(註21)

經過宣教士的努力,澳大利亞許多土著信仰基督,例如在托雷斯海峽(Torres Strait)群島地區。(註22) 2006年普查,澳洲原住民人口有73%信仰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信仰回教的很少,但數字在增加中。(註23)

臺灣的原住民信奉基督的比率很高(天主教或基督新教)。西南平原的原住民族很早就接觸到西方的基督宗教,荷蘭西班牙時期即有宣教士來 到臺灣。清朝時期,特別是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之後,臺灣開港,西方各國的宣教士紛紛來臺,一些歷史悠久的教會,便是當時建立於平埔族的 居住地。日據初期及中期,西人傳教並未受到壓制,基督新教與天主教教士可以進入原住民區傳教。(註24)

但二次大戰後,中共取得大陸政權禁止傳教,許多宣教士轉而來臺,獲得國民政府特許進入山地,藉救濟品及慈善、醫療事業之助傳教,因而 在1950至1960年代信主人數劇增。目前臺灣有80%的原住民是基督徒。原住民各族,除了賽夏族、卑南族、邵族、馬蘭阿美族和恆春阿美族外,在 1970年以前,都有過幾近整個部落改信基督教,或幾近全族群改信基督教的現象,曾被稱為是臺灣傳教史上「二十世紀的神蹟」。

根據阿美族歷史學者林素珍在《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對臺灣原住民宣教之研究》和《阿美族當代宗教研究》兩書中指出,當時原住民改信基督宗 教,不能單純只用救濟品吸引角度來看,背後涉及原住民各族對宗教信仰的界定與期望,從民族關係來看,也存在一種長期以來對平地人和日本人統治不滿的抵抗殖 民的精神。(註25)

中國各少數民族居住的地區佔全國總面積的60%,而且大多居住在邊疆地區。在中國少數民族地區流傳的主要宗教有佛教、伊斯蘭教、基督 教、天主教、薩滿教和東正教,還有很多的少數民族尚無明確的宗教信仰,大都信仰神靈或原始的多神崇拜,靈裡受捆綁,活在黑暗中,生活也比較艱辛。對少數民 族傳福音相對艱苦,但仍有宣教士進入,付上吃苦及犧牲的代價。(註26)

六、結論:基督徒可以做些什麼貢獻

原住民是弱勢中的弱勢,需要基督徒加以關懷。請記得每年8月9日(臺灣爸爸節後一天)是世界原住民日。

面對三億以上,散居世界各地的原住民,首先可以對原住民議題加以關心,特別是關心原住民的福祉,不要歧視原住民。

基督徒要有憐憫心,而不只是同情;帶著基督的憐憫,以實際行動來支持,例如倡議及支持政府施行對原住民有利的政策,以提高他們的政經及社會地位。

世界上還有許多原住民或少數民族尚未聽到福音,目前有很多宣教士在從事對原住民的宣教工作,基督徒可以奉獻來支持此一艱鉅而重要的宣教事工。

註:

1. http://en.wikipedia.org/wiki/Indigenous_peoples。
2. http://en.wikipedia.org/wiki/Indigenous_peoples
3. 參見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文件,OHCHR,9/13/2001 memo
4. http://www.acpp.org/sevents/0809.html
5. 全球原住民分佈,見http://en.wikipedia.org/wiki /Indigenous_peoples_by_geographic_regions;族群名單見http://en.wikipedia.org /wiki/List_of_indigenous_peoples; 原住民統計見http://www.ruralpovertyportal.org/topic/statistics/tags /indigenous_peoples
6 美洲區原住民,見http://en.wikipedia.org/wiki/Classification_of_indigenous_peoples_of_the_Americas
7 Native Americans and Christianity, http://www.encyclopedia.com/doc/1G2-2536601076.html
8 Vulnerable People, www.un.org/en/letsfightracism/indigenous.shtml, http://www.ruralpovertyportal.org/topic/statistics/tags/indigenous_peoples
9 維基百科,臺灣原住民
10 http://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6726E5B80C8822F9
11 http://zh.wikipedia.org/wiki/中國民族列表
12 http://www.acpp.org/sevents/0809.html
13 Michael Todaro and Stephen Sm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10th Edition, 2009, p.244, Table 5.7
14 http://www.un.org/esa/socdev/unpfii/documents/SOWIP_web.pdf.
15 臺灣原住民族委員會,99【2010】年原住民經濟狀況調查(2011年5月),http://www.apc.gov.tw/portal /docDetail.html?CID=C5FBC20BD6C8A9B0&DID=0C3331F0EBD318C2808308C8D244806C 16 http://www.un.org/esa/socdev/unpfii/documents/DRIPS_en.pdf
17 http://www.ifad.org/events/ip/2012/index.htm
18 http://en.wikipedia.org/wiki/Indigenous_peoples及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indigenous_rights_organizations
19 個別國家地區原住民或少數民族的宗教活動,參見聯合國難民署之網頁http://www.unhcr.org/refworld/topic/464db4f52/464dbd9c2.html
20 http://en.wikipedia.org/wiki/Native_Americans_in_the_United_States#Religion
21 Native Americans and Christianity,http://www.encyclopedia.com/doc/1G2-2536601076.html
22 http://www.creativespirits.info/aboriginalculture/spirituality/aboriginal-christians-christianity#toc0
23 http://en.wikipedia.org/wiki/Indigenous_Australians
24 http://www.zwbk.org/zh-tw/Lemma_Show/2011.aspx
25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5810及http://www.catholic.org.tw/aborigine/aborigine.pdf
26 http://gospelherald.com/news/den-17044-0/#.UMX4iqywWSo

表1:有關全球原住民的統計
1 全球約有三至三億七千萬原住民人口,佔全球人口5%,有五千個不同族群,四千種語言,聚居七十多個國家,約70%住在亞洲。
2 原住民有較高的貧窮人口比率,佔全球貧窮人口的15%,也佔全球九億農村極度貧窮人口的三分之一,此外也有較高的無土地、營養不良及內部遷移比率。
3 拉丁美洲有五千萬原住民,佔該地區人口的11%。原住民人口不一定佔少數,玻利維亞及瓜地 馬拉原住民人口佔總人口過半數。原住民屬於弱勢族群,例如瓜地馬拉原住民有87%是貧民,墨西哥的比率為81%。
1990年代拉丁美洲地區原住民貧窮差距 增大。最近研究,終結原住民的邊緣化可以提升拉丁美洲各國的經濟成長:玻利維亞(提高37%)、巴西(13%)、瓜地馬拉(14%)及祕魯(5%)。
4 中國少數民族佔總人口將近9%,但佔中國極度貧窮人口的40%。
5 自從歐洲人抵達澳洲後,約五百種原住民語言消失。2001年,澳大利亞原住民人口有90%是土著,6%為托雷斯海峽(Torres Strait)群島居民,其他4%為上述兩族群的混種。
原住民男人預期壽命只有五十九歲,澳洲男人平均為七十七歲。
6 泰國原住民中,移居到都市的原住民女孩及婦人超過40%靠賣淫為生。


作者小檔案
溫英幹博士,執筆時為臺灣國立東華大學榮譽教授及元智大學特聘教授,冠冕美國華人外展事工主任及美國基督使者協會董事。

本文網路版出處http://www.shen-guo.org/aboriginal-situation.html

本文取材自《神國》季刊(32期,2003年6月)。該雜誌為「神國資源為基督協會」之代表性刊物,強調以前瞻力、突破力、挑戰力、應用力、感動力、知識力、行動力兼具的内容與風格,召喚讀者以信仰視角,關注人才,外展,文化,關係與社區的重要議題。該協會每年在美國賓州及臺灣舉辦「文化實務營」。索閱《神國》及報名營會,請上網www.e-krc.org 或www.shen-guo.org.
點擊閱讀更多關懷全球原住民的文章。http://www.shen-guo.org/magazine32t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