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7日 星期三

隨事隨在、隨遇而安




隨事隨在、隨遇而安

溫英幹

腓立比書四章12-13節: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

恩福在過去幾期刊載陳宗清牧師大作《恩典的經濟──基督徒對金融危機的反思》,談到基督徒對財務應有的態度,內容扎實,值得讀者深省。本文用聖經有關理財的真道來回應,主要以保羅在腓立比書四章12-13節來說明恩典的經濟如何應用在基督徒的理財生活上面。
腓立比書四章12節在和合本聖經提到隨事隨在這四個字,現在已經很少人用了。中文《新譯本》改譯成「無論在任何情況之下」; 浸宣出版社的《和合本聖經雙排版》改譯成「在每一件事上,在所有景況之中。」都和英文各版本翻譯意思差不多。這四個字其實沿用和合本之前聖經文理譯本,就是文言文譯本。保羅隨事隨在都能隨遇而安,就是知足常樂;對我們而言,其實就是基督徒在物質享受方面的基本態度。
我們發現物質文明越進步、科技越發達,人類的生活滿意度及心靈滿足度卻沒有隨之上升。近幾年更是如此,可說是人心惶惶,特別是近兩年。2008年從美國開始的金融危機影響全世界,是繼1929年美國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不景氣。最近公佈的美國失業率已經飆升破10%,是1983年以來最高點。2009年八月美國的中央銀行—聯邦儲備局(FED)早已宣告景氣已經從八月份開始好轉,這是好消息,但好轉只是好轉,何時景氣可恢復成為繁榮還是未知數。據預測2010年的失業率還是偏高。目前美國失業人口已達一千五百萬人,為二次大戰後最多的數字。失業、豬流感、加上因為氣候異常引發的天災及恐怖分子肇致的人禍,使很多人內心惶惶不安。
人心不安的表像是自殺人口和憂鬱症患者的增加。近年來死亡原因以癌症及心臟病死亡人數最多,而自殺也成為各國重大死亡原因。世界平均自殺人口是每10萬人有10人自殺。美國2006年自殺身亡居死亡原因第11位,達33,300人,表示每10萬人中有11人自殺。2008年臺灣的十大死因中,自殺居第九位; 在臺灣兩千三百萬人口中,約有4100人自殺,表示每10萬人中有18人自殺;其中以25歲-44歲自殺死亡率增幅最大,達8.1%,應該與臺灣受到金融風暴影響,經濟困難有關;10-19歲自殺死亡率增加6.9%,表示對未來人生沒有盼望。中國大陸自殺人口則是每10萬人有23人自殺,總自殺人數占全世界自殺人口的三分之一,情況比臺灣還嚴重,而與臺灣一樣自殺已經成為中國年輕人中最為常見的死因。
其次是憂鬱症患者的增加。這現象不但在世俗界,也在教會發生。世界衛生組織列出全世界重症統計,憂鬱症排行第二,僅次於心髒病。該組織預測十年之後憂鬱症將成為人數最多的病症。據最近一期今日基督教雜誌一篇文章提到,在美國,5-10%的成人目前經歷嚴重憂鬱症症狀,在成人一生之中達25%成人有過憂鬱症,是美國醫生最常見治療的疾病。任何時候15%的美國成人在服用憂鬱症的藥。值得注意的是,宗教團體也不例外,從正統猶太教徒到福音派基督徒不分宗派,也不分是否去宗教聚會,結果都差不多。在典型的200人聚會的會堂,其中有50位會在某一階段經歷過憂鬱症,至少30位目前正在服藥。
自殺人數增加以及憂鬱患者增加代表社會大眾,甚至有些基督徒人心惶惶,內心沒有平安,對生活品質也不滿意。

一、不知足無平安

現代人,包括許多基督徒在內的生活沒有平安感及知足感,主要原因可能來自沒有安全感。

今昔之比
當我們與上一代人比較時,我們整體而言比較健康、長壽(預期壽命大幅增加)、安全(小孩要坐安全椅、坐車綁安全帶,種種政府規範的安全措施)、財務情況好些,也接受更多教育。科技進步也使我們生產效率大幅提高;交通便利,使我們能朝發夕至到遠方;全球化使地球成為地球村。但我們的整體生活品質反而下降。我們的工作比以前不穩定,經常加班。以前能夠終生為一個公司服務,到退休有退休金,現在給固定退休金的越來越少。沒有固定工作,就雇用單位提供的健康保險。在美國情況比其他高所得國家嚴重,因為醫療費用相對而言是全世界最高的。最近一次2005年的人口普查,2004年有四千五百八十萬人沒有醫療保險,占當時人口的15.7%。這些為數眾多無保者的境況比很多落後國家還不如,更比臺灣或中國大陸差遠。

結果不樂
沒有安全感的結果,是很多人不快樂。難怪自殺和患憂鬱症的人很多。有些美國人就用毒品、性氾濫、及酗酒來逃避現實。15%美國人酗酒,1千萬人吸毒。吸毒者憂鬱症患者達50%。

快樂指數
過去衡量國家財富及國民所得的指標是國民總生產(GNP),但該指標無法全部反映國民的生活品質,因此最近幾年世界上有好多機構都在做快樂指數或幸福指數(Index of Happiness)的調查,以彌補GNP指標的不足。其中一個英國萊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Leicester)於2006年推出的「世界快樂地圖」(World Map of Happiness),訪問一百七十八國的八萬多位民眾,除了丹麥高居榜首,瑞士和奧地利等歐洲五國也打進前十名。美國排在第廿三名,台灣排在第六十八名,中國大陸八十二名。非洲國家最不快樂,因為貧窮與戰亂。
同一時期,英國智庫新經濟基金會(New Economics Foundation)進行的「快樂地球指數」(Happy Planet Index)調查,綜合考慮生活滿意度、平均壽命和環境承受能力(包括全國人口生活空間和能源消耗量)等指標,對一百七十八個國家進行快樂排名,結果萬那杜Vanuatu高居榜首。後面依次為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多明尼加和巴拿馬,都是開發中國家。最不快樂的國家也是非洲貧窮國家。 萬那杜是一個南太平洋島國,人口只不過二十一萬,國民平均所得不到三千美元(2008美國人均國民總所得美金47,580)。當地媒體「萬那杜線上報」得知調查結果後還幽默地說:「拜託,不要告訴太多人。」 所以有錢的國家不一定快樂,有錢人當然也不見得快樂!

安全感包括財物安全和人身安全。
一般人的安全感來自人身安全及財物安全。但物質享受越進步,一般人在人身安全方面反而經常提心吊膽,因為太多的兇殺及偷盜案就發生在我們的周遭,特別是富裕的都會區。財物安全也沒有保障,隨時會失業。在美國退休後,除非家無恆產,可以靠政府來養。否則如果薄有積蓄,等到走不動,需要住進養老院(nursing home),有專門護士照顧的,費用驚人,目前價碼是每人一個月要八千到一萬美元或更高的照顧費用!也就是說一對夫婦如果同時進入需人照顧(assist living)的養老院,一年的支出就高達二十萬美金!需要這種照顧的老人平均3-5年,大概是把畢生積蓄在死前花光了。這種費用是在美國的一般中產階級所難以支付的。
由於沒有安全感,因此一般華人希望一生有八福臨門,或稱之為風水中的八卦方位或人生八大欲求:健康、財富、事業、名望、愛情(婚姻)、子孫(家庭兒女)、貴人、知識(智慧)。他們以為如果有以上這些,人就有財物上的安全感,心裡就踏實。至於人身安全就聽天由命了。簡單說來就是華人是先求名、求利,最後才是知識或智慧。反過來說,耶穌基督教導我們天國八福(馬太福音五章3-11節),與名利都沾不到邊。

瑪門與嗎哪爭首位
主耶穌說:「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瑪門:財利的意思)。」(馬太福音六章24節)爲了安全感,許多基督徒不由自主地在事奉瑪門和事奉主之間徘徊循環。在基督徒的生命中,瑪門代表世界,就是錢財,或是財神;嗎哪代表主,真神。爲了財物安全,其實很多基督徒的內心是經常掙扎的,有時將財神放首位,把真神冷落在一邊,等靈性好些了,主再居首位。可以說錢財(瑪門)是基督徒對主耶穌基督所持熱情的主要競爭對手。

二、學會、知道、做到知足的秘訣

在缺乏安全感下,保羅在腓立比書四章12-13節中教導我們學會、知道及做到如何隨事隨在、隨遇而安的秘訣就非常重要了。

知足的意義
很有趣的是中文「知足」這兩個字:足是一個象形字,本義為腳,後借用為充實、充足、足夠等義,足夠指達到應有的或能滿足需要的程度,因此知足指知道滿足了。知足在希臘文為autarkes—指自足,是當時異教徒倫理學的常用字。「自足」是保羅時代希臘斯多亞派(Stoics,堅忍、禁慾主義者)追求的最高目標。他們認為人若達到這樣的修養程度,便絕不會受任何事與人的支配。他們主張根絕一切慾念,儘量減低物質需求;主張消除一切情感,完全不關心外界所發生的一切事情;故意禁制自己的意志。斯多亞派認為知足是人的一種成就。但對保羅而言,知足是從神而來的禮物。斯多亞派主張自足(self-sufficient);但保羅則依靠神補足(God-sufficient),就是我不能,神能。或是說我們要有積極正面的思想用信心來依靠神,神使我們能應付萬事。
斯多亞派的哲學與中國的佛教與儒家的哲學類似。中國人及佛教徒也強調淡泊寧靜,知足常樂,但其內涵是通常是以個人的意志來抑制慾望。按照佛教界的說法:「人生最大的憂慮就是生死,最大的煩惱是慾望。」有一個網路流行的故事,一個小和尚問老和尚人最害怕什麽。經過一番對答之後,老和尚對小和尚說,「人最害怕的是自己,因為所有的害怕、絕望、孤獨、怕死都是自己的感覺,要去積極面對,就能戰勝一切;一個人連自己都不怕,還會怕什麽?」這些說法與聖經的教訓是大大不同。保羅要我們積極面對人生各種環境,而如何面對的力量來自神。
隨遇而安的現代涵義:保羅做到在任何情況境遇下都能隨遇而安,知足常樂。有無、順逆、富窮、飽饑、餘缺、尊卑、榮辱、樂苦。不論順境、逆境都能處之泰然。用現代的話來說,可以住五星級旅館、坐頭等艙飛機,也可住簡陋茅屋、走山路。在二次大戰前後生活或成長(嬰兒潮期間出生者Baby-boomers 1946-1965)在臺灣的人許多都經歷過著吃醬油泡飯、豬油澆飯的日子。中國大陸在1978年改革開放之前大多數人民的生活也因政治動亂而過苦日子。這些人最有福氣,因為吃過苦,以後的苦就比較好過。1960年代後期開始出生的小孩(出生率開始降低後Baby-Busters,1965之後),以及在美國土生土長的小孩,父母親最好讓他們參加在外邊住幾天的退修會、參加短宣、參加飢餓體會營,外出打工。如果小孩沒有經歷比較不舒服的環境,就不容易成長。
雖然境遇有多種,但得勝的原則或秘訣只有一個,就是「靠著加給力量的主」(腓立比書四章13節)。既然靠著加給力量的主,凡事都能作(也就是總有力量適應任何情況或應付萬事),就不必憂慮,或有所貪圖。其他經文也說明這真理。比如,保羅寫道: 「然而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因為我們沒有帶什麼到世上來,也不能帶什麼去,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但那些想要發財的人,就陷在迷惑裏」。(提前六8-9節)這幾節經文告訴我們,知足既是基督徒的本份,也會給我們帶來祝福。

三、如何過隨遇而安、知足常樂的生活

神看重什麽?成就、名望、財富、尊榮、長壽(福祿壽)都不是神看中的。可不可以追求財物安全感呢?其實錢財是中性的。神並非不要我們去賺錢,而是神更看重我們與他的關係。「凡為自己積財,在神面前卻不富足的,也是這樣。」(路加福音十二章21節)我們的安全感不是靠我們有多少成就、積攢多少錢財、多少退休金,而是如何倚靠主。

首先,要先弄對人生的優先順序--先求神的國與義。
「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馬太福音六章33節)這些東西就是外邦人要求的肉體的滿足─吃、喝、穿,神都會賜給。追求與神關係良好,依靠主是人生優先順序。世人往往排列順序是財富、健康,把智慧(或知識)放在後面。基督徒先求神的國和義─只先從神得到智慧,生命的智慧。靈魂得到救贖,是人生最重要的事。積財在地是靠不住的,所以不必將心血過分放在這方面,倒不如做穩妥的投資而積財在天──行那些討神喜悅、會獲賞賜的事。
其次,承認神的主權,將自己的財物的主權交給主。
因為萬物都屬於神(歷代志二九章11-12節),而得貨財的能力是神所給的(申命記八章18節),我們要撇下所有跟隨主,就是將我們現在以為是我們擁有的東西,錢財也好,名位也好都將擁有權轉移給主。依靠主,祂就會給與我們力量來應付萬事。
作神忠心的管家。
既然所有權在主手中,我們的身份只是管家,這是心態的改變。所要求管家的就是忠心。從此後,我們所有處理財物、花費錢財,及我們的工作都是屬於主的,花錢也變成一種屬靈的決定。

做一個財物的好管家,有幾點可以注意的:

過簡樸的生活。
誠如在恩典的經濟一文所建議的,我們應該過簡樸的生活。首先要戰勝隨便花錢的習慣。我們常見大減價起意就買了,結果往往只是堆積一大堆不用的東西。因此shopping要有計畫,不堆積太多東西;不需要的東西就分給別人或做資源回收。要愛惜物資,不要浪費資源。在美國長大的小孩比較不會愛惜物資及節省,這方面需要多加教導。美國人口三億,只占世界人口的4.7%,但消耗世界25%的能源,排放二氧化碳量也占25%。據提倡生態環保的環球足跡網路(Global Footprint Network)最近發佈報告稱,為滿足需要,人類目前每年消耗的資源接近於1.4個地球,而如果全世界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都像美國人一樣奢侈,人類需要五個地球才夠提供所需資源。
不要羡慕別人的財物與成就,珍惜上帝賜給我保管的。
經常抱持感恩的心,感謝神所賜給我們持有的,並將逆境看做是一種祝福及榮耀神的方式,我們就會有幸福感及知足感。「你們存心不可貪愛錢財,要以自己所有的為足,因為主曾說:『我總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希伯來書十三章5節)
不要欠債。
「富戶管轄窮人;欠債的是債主的僕人。」(箴言二二章7 節)。聖經明令我們不可欠債,也不可為人作保(同章26節及其他類似經文)。可不可以借錢,聖經沒明說,但根據聖經的內涵,儘量不要借錢,絕不欠信用卡債,因為信用卡債是高利貸。但有些借錢應該是可以的,原則上爲了投資的緣故,將來會升值的東西,例如房貸,或工作必須,例如買車;但最好盡速還清。還債的順序是以小額的消費品欠帳及信用卡優先,接著是汽車及房貸,越早還清越好,特別是房貸,是我們經濟壓力的最大來源。房貸還清之後,生活所需費用就會大幅下降。不要迷信房貸可以節稅。
要適度儲蓄投資。
我們仍然要未雨綢繆,有備無患。適度的投資理財是應該的,也是忠心管家的態度。但一直追求財富或富足也會成為不滿足的根源,所以應適可而止。不要落得「窮的只剩下錢。」基督徒要靠聖經原則理財—作神忠心管家花錢及存錢,活著時憑信心儘量奉獻。 關於投資,可以請教專家。
投資於永恆。
有人說:「成功的投資來自於經驗 , 而經驗來自於差勁的投資。」以前我們專注投資在屬世的事上,對神而言是差勁的投資,投資於永恆才是高明、成功,而報酬很高的「投資」。 投資於永恆有兩方面:
一、奉獻給神。將金錢奉獻給神的家作為聖工使用,十一奉獻是基督徒起碼的金錢奉獻(瑪拉基書三章10節),目的在使神的家有糧,供應教會的各種需要,來完成主所託付的大使命。
二、借錢給神。「憐憫貧窮的,就是借給耶和華;他的善行,耶和華必償還。」(箴言十九章17節)。除了規定的十一奉獻之外,我們也應將自己的時間、金錢以感恩的心,分給別人,祝福別人,幫助別人,或捐給慈善基金幫助窮人或災民。當我們關心別人的時候,也就是把自己的難處、憂慮、苦痛轉交給神的時候,別人受益,自己蒙福,可說是雙贏。「施比受更為有福。」(使徒行傳二十章35節)聖經提到一個原則:「人絕對不會因為贈送禮物給別人而變窮;凡愛神愛鄰舍的人,神的豐盛必多給他。」(神學家巴克萊語)借錢給神是一本萬利的行為,是基督徒借給神的「高利貸」,神必償還!
要預備見主面。
孔夫子說「未知生、焉知死!」華人忌諱說死,正是怕死的表現,因為不知自己生從何處來,死到那裡去。對基督徒而言,倒是「未知死、焉知生?」因為我們知道我們從那裡來,也知道我們到那裡去。(約翰福音八章)總有一天我們要見主面,所以要預先作準備—學會死亡,才能學會活著。
例如在美國如果有點財產的人,必須預作準備,因為不知道我們何時會歸回天家。財產如何處置有各種法律規範,最重要的是立遺囑,預作財產分配的文件,不然辦理善後時,親人要面對很多法律問題。其次不要拖累小孩,年紀大的長輩最好準備醫療生前囑咐(Medical Living Will),也就是遇見不幸要急救時,可以考慮不要插管,特別是人工呼吸;如果插管了,經常只是植物人,帶給病人及家屬無數的痛苦與麻煩。如果有醫療生前囑咐,醫生和家屬就有依據,病人可早見主面,免受皮肉及精神之苦。另外如果有房地產的,在美國可請教當地律師是否要做生前信託遺產計畫(Living Trust Estate Planning),把財產以信託方式將來可以移交未亡配偶或子女,減少身後的處理遺產的法律問題。

結論
神看重我們與他的關係,而不是我們在世上的各種成就。依靠主我們能應付所有的事,讓我們隨事隨在都能隨遇而安,順逆自如而知足常樂。不過,屬靈的追求毫無止境,不能安於現狀,還是要努力追求。


溫英幹,現任臺灣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榮譽教授,曾任聯合國世界銀行資深經濟專家、東華大學大陸研究所所長及經濟系主任。

[刊於美國恩福雜誌,2010年一月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