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8日 星期一

讓您十分鐘稍微瞭解印度政經情勢與宗教發展



印度的政經情勢及宗教發展總瞰

溫英幹

印度和中國都是文明古國,也是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的超級大國。任何一種描寫這兩國的文章書籍都可能正確,也都難以整全。由於印度不像中國厲行節育,人口增長率相對提高。長此下去,印度人口很快會超過中國,排名世界第一。印度、中國與臨近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加總起來,幾近全世界人口的一半(45%),卻也是貧窮人口最多的地區。

此外,印度也是福音事工最大的挑戰之一。本文企圖讓讀者稍解印度的社經、文化及基督教的發展,針對印度的基督徒開啟聖經真理的亮光,希望這個文明古國能早日歸向基督!

一、管窺印度1

1. 歷史悠久,政局變遷

印度歷史悠久,主前7000至6000年即有印度河谷的早期農業,主前2500年印度河岸出現都市文明。之後歷經朝代變遷,主後184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開始統治印度,後由英國政府直接統轄,成為殖民地。1947年二次大戰後,印度獨立成為印度共和國,與信奉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分離。1971年東巴基斯坦脫離西巴基斯坦,獨立成為孟加拉國。
獨立後的印度屬於聯邦共和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有1000多個政黨參加國會選舉,包括7個全國性政黨、40個地區政黨及980個小黨。

2. 幅員遼闊,經濟落後

印度土地面積3百16萬6千平方公里(還有向來與中國發生邊境糾紛的克什米爾12萬1千平方公里),約是中國大陸的三分之一,位居世界第七。

印度過去依附社會主義,經濟成長緩慢,貧窮人口很多,1990年代開始實施經濟改革,成長速度加快,成為新興發展國家。印度與中國、俄羅斯、巴西,及最新加入的南非並稱金磚五國(The BRICS),前景不可忽視,軍事力量也漸漸增強。2009年國內生產總值以同等購買力衡量達3.78兆美元,僅次於美、中、日,排名世界第四;以官方匯率換算,則只達1.31兆美元,世界排名第十二;平均每人所得相對很低,2009年每人國民總所得為1,180美元,根據世界銀行資料,在全世界有統計資料的180個國家中排名第136位,遠遠落後排名第105位的中國(3,650美元)。

3. 種族複雜,宗教繁多

2010年,印度總人口已達12億1千4百萬,接近中國的13億3千5百萬。印度人口多,種族複雜,方言不同,宗教也五花八門,加上種姓制度(caste system)貫穿種族與語言的影響,使印度成為最錯綜複雜的地區。據估計,印度有2500種不同族群(中國約500種,但官方只同意55種),其中印度斯坦族(Hindustani)約佔半數,是最大的民族。印度各民族大都有自己的方言,官方承認22種,其中印地語被定為國語,但英語流行各地,特別是南部地區,英語地位甚至高於印地語。

印度宗教色彩非常濃厚,是眾多宗教的發源地,但信奉印度教的佔多數;伊斯蘭教也很盛行,為第二大宗教,事實上,印度的穆斯林人口排名世界第三,僅次於印尼與巴基斯坦。
根據2001年官方人口普查,如表1所示,印度約有80.5%的人信奉印度教,其他主要宗教為伊斯蘭教(13.4%)、基督教(2.3%)及錫克教(1.9%)。佛教雖起源於印度,影響力已逐漸式微,僅佔總人口的0.8%,但佛教的傳播對鄰近國家如東南亞及中國、日本,卻造成了相當大的影響。
目前印度教按人口算是世界第三大宗教,共約10億信徒,其中9億5百萬住在印度,僅次於基督教的約20億人口與伊斯蘭教的11億(或稱13億)。2

印度教(Hinduism)一詞為十九世紀歐洲殖民者所造,其實是一個泛稱,來自婆羅門教與近代的印度教,其中有很多派別,彼此差異很大。印度教的特色如下:
‧信仰多神崇拜的主神論:多數印度教徒只崇拜一個主神,而印度教有三大主神,另外有三千多萬神靈。
‧遵行種姓制度(見下)。
‧認為靈魂永存和萬物有靈,因此有因果報應和人生輪迴。認為人的前世所為影響現世:善行可使人升為婆羅門,惡行則使人墮為首陀羅、賤民,甚至畜類。
‧強調祭祀,因此婆羅門地位至上;其次強調苦行,個人必須通過修行和累積功德才能認知梵(Brahman),與梵合一是印度教徒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標。梵是印度教概念,是宇宙萬物賴以構成之根本,為至高至大的神靈。
‧承認吠陀經典的權威︰3主要是吠陀經(Vedas,意為知識、啟示),廣義的吠陀經包括多種經典,即吠陀本集、梵書、森林書和奧義書。4

二、印度種姓制度的影響5

1. 種姓制度的淵源與劃分

主前2000年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後,形成婆羅門教,主張種姓制度,將人分為四個世襲種姓(Varna),依次為:婆羅門(Brahmana,白色,祭司與教師,掌管屬靈權勢),剎帝利(Ksatriya,紅色,王族、貴族與戰士,擁有世俗權勢),吠舍(Vaisya,棕色,商人與農人,代表經濟商業力量),以及首陀羅(Sudra,黑色,奴隸與勞工,但仍有某些權利)。

上述各種姓之間不能通婚,身分及職業世襲。此外,還將戰俘及不遵守種姓制度的人列為不潔凈、不可接觸的賤民—達利特(Dalit)或無種姓者(Outcaste)。6 雖然印度許多新興宗教(如佛教)的成立都是基於反對種姓制度,但婆羅門教融入印度教後,種姓制度仍維持一定的影響力。即使現今印度憲法賦予人民平等權,種姓歧視仍普遍存在於社會中。7

種姓制度是印度與其他南亞地區(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和斯里蘭卡)普遍存在的社會體系。種姓制度以婆羅門為中心,劃分出許多以職業為基礎的內婚制群體,即種姓。各種姓依所居地區不同而劃分成許多次種姓;這些次種姓內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許多聚落種姓;這些聚落種姓最後再分成行不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層層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於整個印度次大陸的社會體系,因此,種姓制度涵蓋印度社會絕大多數的群體,並與印度的社會體系、宇宙觀、宗教與人際關係息息相關,可說是傳統印度最重要的社會制度與規範。

2. 立法保護弱勢的賤民

由於種姓制度存在大量的不平等,歷來批評者很多,且與近代西方興起的民主制度與人權思想互不相容,因此常被批評為反現代化的落後制度,甚至被視為妨礙印度社會進步及經濟發展的障礙或毒瘤。印度獨立後,種姓制度的法律地位正式被廢除,種姓分類與歧視被視為非法,然而在實際社會運作與生活上,種姓制度仍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特別是賤民較多的農村。在城市裡,種姓之間的藩籬已逐漸降低。

印度憲法第15條規定:「任何人不得因種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視」;第17條明文規定廢除「不可接觸制」。印度憲法還明確承認賤民種姓(Scheduled Caste)及賤民部落(Scheduled Tribes),設法提高其政治與社會地位。這兩種族群在英國殖民地時代被列為鬱悶階級(Depressed Classes),自印度1947年獨立後,兩類人口比率已逐年上升。

賤民在公職與教育上也有保留名額,為擴張賤民的權益,在人口普查時還特別調查各級種姓及次種姓,以作為保留名額的依據。保留名額是指政府公職人員及高等教育的所佔比率,包括三種人口:8 賤民(保留15%),賤民部落(保留7.5%),其他落後階級(指社經地位與教育落後的族群,保留27%)。據2001年人口普查統計,賤民人口約1億6千6百萬,佔印度人口的16.2%;賤民族群人口有8千4百萬,佔人口8.4% 9;其他落後階級人口更多,佔印度總人口的52%或32%(依照不同調查方法)。依照國家調查局保守估計,前三種種姓人口約佔35.7%,賤民及賤民部落佔28.3%,而其他落後階級為36.0%。幾乎90%的印度貧窮人口及95%文盲都屬於賤民階級。10

3. 超越種姓藩籬的坎坷歷程

雖然印度憲法明文規定不准階級歧視,但是種姓制度對今天的印度社會,特別是印度農村,仍然影響甚鉅。層級最高的婆羅門不及人口的4%,卻佔有七成司法權及近半數的國會席次。賤民仍飽受歧視,例如2008年8月,印度東北比哈爾省(Bihar)的阿拉里亞發生水災,由於那是賤民集中地,災民得不到地方政府的任何協助,令大量災民致死。11 據統計,2005年間對賤民施暴的案例多達11萬件。12 例如,印度首都新德理有一對年輕戀人被女方親屬捆綁虐待後用電擊殺死,理由是男方種姓登記較低。犯案的女方親屬已被移送法辦,但他對這種榮譽處決(honor killing)卻不後悔,每年因此致死的男女多達數百名。13

幸好納拉亞南(K. R. Narayanan, 1920-2005)擔任印度總統(1997-2002),成為第一位出生賤民的國家領袖。他年輕時必須克服歧視才能接受教育,其後擔任律師,步入政壇,曾任職外交官、駐美大使,在1992至1997年間擔任副總統兼聯邦院議長,1997年當選為第10任總統,享有印度「平民總統」和「工作總統」美譽。納拉亞南的奮鬥象徵印度獨立五十年來,賤民超越種姓藩籬的坎坷歷程,鼓舞了更多印度人努力向上,期盼有朝一日也能出人頭地。14 看來印度在種姓制度的改革上雖有進步,但相較於中國歷史文化中布衣卿相的發展,還有一段距離。

三、基督教在印度及其影響

1. 基督教東傳印度的歷史

傳說使徒多馬在主後52年遠來印度傳教,此說法的準確性仍未獲證實,主要根據是偽經多馬福音及多馬啟示錄。第二世紀時,敘利亞的猶太基督徒到印度西南部喀拉拉省傳教,基督教在印度傳開。天主教法國道明會宣教士在14世紀初即到印度西北岸傳教,葡萄牙宣教士則於十五世紀末到達印度西南岸馬拉巴爾(Malabar)傳教。更正教宣教士於18世紀初到南部。到19世紀初,隨著英帝國統治印度,基督教在印度傳教活動增加,信奉者也增加,但和19世紀時中國受列強侵略、宣教士也隨之到中國積極傳教類似,基督教也受到印度主流宗教的敵視,直到現在部分地區仍然如此,甚至爆發極端分子攻擊基督徒的情形。

2. 印度基督徒嚴重受逼迫

近年來反基督教的暴亂地區大多在印度教民族主義者集中的西邊的古家拉省(Gujarat)與東岸的奧里薩省(Orissa,基督徒2.4%)。15 例如2008年夏季,極端印度教團體有青年民兵在東部的奧里薩省展開對基督徒的大規模攻擊,殺害基督徒與縱火焚燒教堂、孤兒院及信徒的家。16 伊斯蘭教徒對基督徒也迫害有加,對歸信基督教的伊斯蘭教徒更以暴力對待。例如有個基督教神職人員本為伊斯蘭教徒,歸信基督後被當地伊斯蘭教徒團體迫害,揚言要殺死他。17面對基督徒受逼迫的情況越趨嚴重,印度基督徒在2010年1月30日紀念印度國父甘地遇難的日子,在南部卡納塔克省(Karnataka)進行靜默示威,要求政府保護基督徒,秉承甘地平等、博愛與和諧的精神。18

3. 歷年印度基督教人口比率

基督教是印度第三大宗教,僅次於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根據印度2001年人口普查,基督教信徒人口約有2千4百萬,佔印度總人口的2.3%,以天主教徒佔多數(1千3百萬)。19 基督教人口遍佈印度各階層,而主要分佈則在印度南部及東北地區,如西南方的果亞省(Goa,總人口1.5百萬,基督徒26%)20、西南岸的喀拉拉省(Kerala,總人口3千3百萬,基督徒19%) 21、及泰米爾納德省(Tamil Nadu,總人口6千多萬,基督徒6%) 22、東北區七省(總人口3千9百萬),及南部其他幾個省。23

但根據最新版Operation World的統計,2000年基督徒總人口達5千3百萬,佔總人口的5.1%,其中更正教33%最多,天主教29%次之,與上述官方人口普查統計差距頗大。表2與表3列出Operation World 有關印度基督徒佔人口的比率及趨勢的統計。24 2010及2025年的統計是預測值,我們可以觀察到1900年之後基督徒的人口及比率都有增加。2010年基督教人口達7千7百萬,佔總人口6.3%,預計2025年基督徒人口將突破一億以上(表1)。2010年更正教人口佔基督教總人口的35%,獨立教會18%,天主教24%。

4. 印度基督徒階級之分難除

根據政府2006年調查,佛教徒中有約97%為賤民或賤民部落,基督徒中有42%,錫克族38%,印度教31%,伊斯蘭教徒1.3%。25 儘管聖經強調信徒之間人人平等,不過種姓制度在基督徒之間仍然存在。婆羅門與賤民信基督教後,仍然保留了原來生活習慣,印度教徒對待他們態度也大不相同。在印度南部的泰米爾納德省,天主教神父也有不同種姓(婆羅門、首陀羅及賤民),信徒舉行儀式與禮拜位置也不同,領聖餐時要婆羅門領後,賤民才可領。26 我們從這裡看到一個值得反思的情況,就是印度基督徒之間也有階級之分,已經違反了聖經原則,如何打破這些藩籬,值得我們省思。

四、結語—領受聖經真理的亮光

對於基督徒經常遭受印度教及伊斯蘭教極端分子的迫害,以及印度基督徒之間仍然存在著種姓制度文化的陰影,我們可從聖經真理中提供以下四點亮光:

1. 基督使人和睦。基督教是使人和平的宗教,聖經上說:「因祂使我們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並且來傳和平的福音給你們遠處的人,也給那近處的人。」(以弗所書2:14,17)迫害基督徒,自以為替天行道;殺害親人,還理直氣壯地認為是榮譽處決,這些都是無知所釀成的人禍。反觀基督耶穌被害時,不是尋求報復,乃是向父神請求赦免殺害祂的人。「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加福音23:34)還有,彼得饒恕那些殺害基督的猶太人,說「弟兄們,我知道你們所做的是出於無知,你們的官長也是這樣。」(使徒行傳3︰17,新譯本)這些見證皆表現出寬廣的胸襟,盼望神施恩於那些被仇恨綑綁的人,用愛與饒恕來取代冤冤相報。

2. 信徒人人平等。印度基督徒受到種姓制度的轄制,還是有階級之分,我們要強調的是:在基督裡,基督徒都是弟兄姊妹,是一家人,以愛相繫,彼此是平等的。保羅時代安提阿教會有貴族馬念(與分封之王希律同養的馬念,使徒行傳13:1);腓立比教會也有在官府裡服務的基督徒(該撒家裡的人,腓立比書4︰22),大家都是聖徒,應該不分彼此。連逃走的奴僕阿尼西母,保羅也說他不再是奴僕,乃是高過奴僕,是親愛的兄弟(參腓立門書16)。懇求聖靈更多光照,釋放印度的基督徒早日脫離種姓制度的捆綁,得著真自由!

3. 信基督的才有永生。目前傳福音最大的兩個攔阻來自伊斯蘭教和印度教地區。保羅向巡撫腓力斯分訴時說:「但有一件事,我向你承認,就是他們所稱為異端的道,我正按著那道事奉我祖宗的神,又信合乎律法的和先知書上一切所記載的。」(使徒行傳24︰14)請迫切禱告,懇求聖靈幫助伊斯蘭教徒與印度教徒(以及佛教徒等)明白,信基督的才有永生。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翰福音14:6)

4. 相信神的大能。過去看到伊斯蘭教與印度教的勢力龐大、信徒日增時,許多基督徒的心中可能不免有些無力感,心中呼叫:「神啊,祢不是說福音要傳到地極嗎?但看看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的情況,何時才能達到呢?」但最近中東地區發生的示威遊行及暴亂,也許給我們一個警訊。我們只要努力去傳福音,神有祂的方式,藉由我們的努力,把福音傳遍天下。誰能預想到固若金湯、極權專制的伊斯蘭教國家政權也可能瞬間瓦解呢?同樣的,當神的時間來到,那些篤信印度教的人也必歸向基督。阿們。

原載:神國雜誌,第24期, 2011年6月號,頁14-19;因篇幅限制,未刊登註釋。PDF檔見www.e-krc.org。本文註釋見後。





註釋 【為神國雜誌刊登時省略,今補上】

1 許多材料參考維基百科,印度條http://zh.wikipedia.org/zh-hant/印度。
2zh.wikipedia.org/wiki/印度教;zh.wikipedia.org/wiki/梵。
3參見zh.wikipedia.org/wiki/印度教;zh.wikipedia.org/wiki/梵;印度教教義www.dfg.cn/big5/zjjy/3/5-ydj.htm。
4 參見en.wikipedia.org/wiki/Vedas。吠陀經典成書於主前1200-300年之間,參見西貝兒˙夏塔克(Cybelle Shattucck)著,楊玫寧譯,印度教的世界(Hinduism),台北,貓頭鷹出版,1999。
5 本段資料大多來自維基百科,種姓制度條。http://zh.wikipedia.org/wiki/印度種姓制度及http://en.wikipedia.org/wiki/Caste_system_in_India。種姓制度(caste system)源自拉丁語castus,原意純潔,後來在拉丁語系的國家成為種族或宗族的意思)。
6賤民大多從事清潔穢物的工作,因此不配列入任何種姓,譬如洗衣,清掃街道與廁所,搬運垃圾,火化屍體,清理動物的死屍以及由此衍生而來的製革,製鞋,在婚喪中擊鼓等。11/14/2004台灣中央社新聞。轉載自www.epochtimes.com/b5/4/11/14/n717648.htm。
7宗教與種姓制度參見維基百科,印度(同上註)及Louis Renou,Great Religions of Modern Man-- Hinduism, George Brazilier, 1962 有關種姓制度之說明。
8參見http://en.wikipedia.org/wiki/Reservation_in_India
9www.censusindia.gov.in/Census_Data_2001/India_at_glance/scst.aspx
10 zh.wikipedia.org/wiki/印度種姓制度。
11 zh.wikipedia.org/wiki/印度種姓制度。
12 en.wikipedia.org/wiki/Caste_system_in_India
13 今日新聞網 6/17/2010新聞,www.nownews.com/2010/06/17/91-2616182.htm。
14 參見http://en.wikipedia.org/wiki/K._R._Narayanan及11/14/2004台灣中央社新聞,轉載自www.epochtimes.com/b5/4/11/14/n717648.htm。
15 參見en.wikipedia.org/wiki/Orissa及en.wikipedia.org/wiki/Christianity_in_India。
16 參見zh.wikipedia.org/wiki/基督教在印度。2008年暴亂,見India Gov't Criticizes States amid Anti-Christian Attacks,The Christian Post, www.christianpost.com/news/india-govt-criticizes-states-amid-anti-christian-attacks-34395/。
17參見en.wikipedia.org/wiki/Christianity_in_India
18 參見gospelherald.com/news/wor-13939-0/逾兩千印度基督徒抗議宗教迫害向甘地致敬-基督日報
19參見en.wikipedia.org/wiki/Christianity_in_India
20 參見en.wikipedia.org/wiki/Goa
21 參見en.wikipedia.org/wiki/Kerala
22 參見http://en.wikipedia.org/wiki/Tamil_Nadu
23參見zh.wikipedia.org/wiki/基督教在印度。
24 Jason Mandryk, Operation World, 7th Edition, 2010, DVD Professional Edition.
25 參見en.wikipedia.org/wiki/Scheduled_castes_and_scheduled_tribes
26參見zh.wikipedia.org/wiki/基督教在印度。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