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本人之政經評論、家庭與婚姻、聖經與宗教、生活與生命等各方面的文章與讀者分享及交換意見。 座右銘:「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聖經箴言三章5-6節)
2011年5月20日 星期五
環保與自然和好:環境永續與綠色能源
環保與自然和好:環境永續與綠色能源
溫英幹
英國著名牧師斯托德(Rev. John Stott)在近年的封筆之作《激進的門徒》(The Radical Disciple)中,呼籲基督徒應該努力維護神為人類所創造的地球。1 他指出,神的救贖計劃,包括重建祂創世時所立人與神、人與人、和人與自然的三種關係。因此,基督徒有責任省察人類對地球的態度。
首先要體認,神掌管天地,是宇宙的主宰(詩篇24:1;115:6)。地球是神賜給人類的,要人作大地的管家;自然是被造物,不是創造者;人類是自然的管理者,不能濫用資源(創世記1:26-28)。我們要避免將自然「神化」(deification),像泛神論及新紀元運動一樣;也不可剝削自然,因為神將自然交給人管理、治理,並非蹂躪、毀壞;我們要與神合作,因為人是受造的一部份,也需要依靠神。
斯托德提到,人類目前面對四大生態危機:人口迅速倍增、自然資源耗損、垃圾處理問題、及氣候變遷。本文將上述危機分成兩方面來檢視:人口問題及人與自然不和的問題;接著檢視國際間所採取的對策,以及身為基督徒,我們應該如何根據聖經原則來參與解決危機的行動。
生態危機
1. 人口增加的危機
據估計,公元1年全世界人口約2.5億;1810年達10億;1950達25億;1999年達60億,2011年70億,2024年將達80億,2050年為91億。公元1年到1810年,每年人口成長率只有0.08%。1810-1950年間,平均增加率為0.66%。人口快速增加是在二次大戰之後,即所謂戰後嬰兒潮(1946-1965年間出生者),因世局穩定、經濟發展,1950-1999年間人口成長率達1.80%;1999-2050年間為0.80%,原因是生育率普遍降低(見圖1,分高成長、中成長及低成長三種假設,91億採中成長假設)。過去一百年,85%的人口增加是在發展中國家,到2050年預估97%的人口增加也在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2 人口增加需要更多糧食,消耗更多自然資源,增加更多垃圾,連帶使氣候變遷更為嚴重。
筆者認為,人口老化問題比人口增加還要嚴重。2010年全世界平均每9位工作人口(15-64歲)要支持一位65歲以上的老人,其中已開發國家為4人對1人,最貧窮國家則為17人。同樣比例到2050年,將個別降到4(平均)、2(已開發)、9人(最窮)。3 據估計,8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增長率最快,可以想見年輕人的壓力將越來越沈重。
不過聖經告訴我們,神創造時要人生養眾多。其實即使人口到100億,如果人類能去除私心,彼此相愛,去除戰爭,把刀劍換為犁頭,不破壞自然,全地的生產還是夠所有人享用。假定劃給每個人一平方公尺的地方來站立,100億平方公尺等於1萬平方公里(3861平方英里),全世界的人口只需1/3個台灣就夠站立了(台灣面積三萬六千平方公里)。如果世人都能夠回歸上帝,達到與神、與人、與物(自然)都和好的地步,生態危機就能解除。遺憾的是,除非福音傳遍地極,人的罪終究會持續下去,自然生態的危機也將持續,直到新天新地的到來。
2. 與自然不和的危機
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以來,資本主義逐漸成為主流,成為現代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每個國家都在追求高速經濟成長,因為國民所得增加及消費需要增加,可降低失業率。二次大戰之後,物質環境的改善使死亡率減少,壽命加長。而為了追求高速經濟成長,多數國家過度開發自然資源,造成環境破壞,垃圾堆積,連帶導致氣候變遷日益嚴重,這些都是人類過度剝削自然的後果,可說是人與自然不和的危機。其中最嚴重的,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及不可再生能源的耗損。
(1) 二氧化碳排放的危機
原先自然生態是美好的,而神創造天地有無窮的奧妙。例如溫室效應(greenhouse effect),大氣層通過捕捉輻射,使星球不同部份的氣溫達到相對穩定的效應,讓地球平均溫度維持在攝氏15度,適合人類居住。
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 GHG)是指大氣中促成溫室效應的氣體成份,包括水氣,約占整體溫室效應的60-70%,其次是二氧化碳,約26%,餘下的是其他氣體。但是人為因素使地球上的溫室效應加強,造成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而人為因素影響最大的,是燃燒化石燃料及製造水泥,因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大量燃燒化石燃料,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幅增加,至今已達30%以上,使地球平均溫度逐漸上升。據估計,20世紀接近地面的大氣層溫度,平均上升攝氏0.74度,導致近年來氣候異常。如果不加改善,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天災將會加劇。4
過去美國一向是排放量最高的國家,但中國在2007年已經超過美國,其總排放量2008年為68.1億噸,2009年上升到74.3噸。由於國際間的努力,200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第一次下跌1.3%,到313億噸(公噸);其中美國2008年為63.7噸,2009年下跌到59.5億噸。
以百分比而言,中國、美國、歐盟三強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過全世界總和的56%(2007),如果加上其他幾個大國,印度、俄羅斯、及日本,比例則超過70%。按2009的資料,以人均排放量而言,美國最高(每人17.2噸),其次是俄羅斯(11.2),日本(9.2),歐盟27國(7.2),中國(6.1);台灣也相當高(12)。每人二氧化碳排放量顯然與國民收入成正比。5
目前在聯合國主導下,已開發與發展中國家都同意降低排放量。1997年聯合國在日本京都召開有關氣候變遷的大會,制訂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al),此條約於2005年2月16日開始強制生效。截至2010年7月,已經有191個國家簽約,要定期將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低(以199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為準)。但美國為了自身利益,至今仍然拒絕簽署這項條約。 6
(2) 不可再生能源耗損的危機
不可再生資能源(nonrenewable resource)指存量固定、消耗後就不能再生產的資源,例如各種礦產。其中對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是石油。
1970年代初期與1980年代初期,兩度出現石油危機,原油與零售價飆漲,起因與阿拉伯國家對抗以色列有關,導致石油出口國聯合壟斷。1990到2000年代中葉,原油價格算是持平。2004年3月,原油價格突破30美元一桶;此後一路竄升,在2008年7月金融危機爆發之前,曾高達137元。此後雖然大幅下跌,但近來經濟開始復蘇之後,價格又開始飆升;2011年2月中又一度破100美元一桶的關卡。(見圖2)
根據不同機構(BP Statistical Review, Oil and Gas Journal)2010年底的估計,世界石油存量在12,390-13,422億桶之間,而中東地區佔7,553-7,460億桶。7 2011年全世界石油用量每日約88百萬桶,一年約320億桶。如果全球對石油需求不變,上述存量只能維持約40年,因此大約本世紀中葉就無油可用。
相對而言,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卻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絕。因此世界主要國家都在強調綠色能源,並發展綠能產業,使經濟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經濟。
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
早在1960年代初期,已開發國家就發現,工業發展導致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特別是劇毒農藥的使用。美國在1970年成立環境保護局(EPA),各州也相繼成立類似部門。聯合國1972年在瑞典召開第一屆人類環境會議,提出宣言,環境保護正式引起各國政府重視,紛紛設置環保機構,台灣和中國也不落人後。8 國際機構(如世界銀行)成立環保局,將環保議題落實到投資計劃案的審核程序中。
環境保護攸關後代子孫的福祉。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布德蘭委員會報告,題目是「我們共同的未來」(Brundtland Commission Report, Our Common Future)。該報告正式定義「永續性發展」概念(Sustainable Development,或譯「可持續發展」)。此後這名詞成為全球公認經濟發展應該遵循的原則。9「永續性」(sustainability)意指經濟成長和環境保護之間要保持平衡。永續發展指「發展的過程應該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卻不犧牲將來世代人的需要」;也就是說,這一代的人應善用所需的資源從事經濟發展,卻不阻礙下一代人的永續(持續)發展。
雖然環境保護的概念在1960年代就開始,但永續發展的概念來自1980年代的綠色運動,主因在於已開發國家於1960年代在非洲及南美洲大量收購農地,種植咖啡和甘蔗,導致水土流失,使南美國家瀕臨崩潰邊緣。為了改正盲目發展的不良後果,遂有永續發展的概念,強調人類必須為後代子孫的福祉著想。
即使像美國這樣得天獨厚的豐富地區,可以使用的自然資源還是有限的。如何在不破壞自然環境的前提下發展經濟,提供舒適的生活環境,並顧及後代子孫的發展,實有賴永續發展理念的落實。
永續發展包括經濟發展、社會發展、以及環境保護。已開發國家在過去兩百年中對環境污染最為嚴重,現在這些國家要求開發中國家減少污染,對後者並不公平。不過大勢所趨,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為了「共同的未來」,還是需要攜手合作,降低污染,增進能源使用的效率。石油及其他礦物都是不能再生的能源,如何延緩這些資源的使用,並且找到替代能源,是目前全球各國關注的議題。美國更應該負起國際龍頭責任。
綠色能源的興起
不可再生的能源(non-renewable energy),如石油、煤炭,都是污染環境的殺手,連帶也使得溫室效應持續擴大,造成氣候變遷,天災頻繁。綠色能源(green energy),例如太陽能及風力發電等可再生能源,則可以減少對石油、煤炭的需求,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當今各國對節能減碳已經積極重視,並開始推動綠色能源。過去石油價格相對便宜,太陽能及其他能源的開發技術落後,價格也相對昂貴;現在情勢改變,開發替代能源的技術日趨成熟,成本也由於量產而大幅下降。全球投資在太陽能及風力等替代能源,有助於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降低;由於要遵守京都議定書,許多政府(例如美國聯邦及州)對採用綠色能源設備的家庭及企業,都有鼓勵措施,此舉更有擴大採用的效果。10
節能減碳最好的方式,是發展自治房屋,使人類生活起居所需的能源,大部分由太陽能或風力等「可再生能源」供應,例如以太陽能為動能的發電機、熱水器、暖氣機,以及用地熱發電的設備(目前逐漸在世界各地流行)。此外,許多國家也在開發節能汽車(例如氣電共生汽車),減少汽油使用量。11
節能減碳初期投資成本較大,但後續效益、或投資報酬是很高的,它可減緩溫室效應帶來的可怕後果,也能使人類更有效治理這個地球。連帶地,所謂的綠色能源投資也將引發巨大商機,形成許多新興工業及就業機會,可以說,危機就是良機。
結語
美國人口3億,占全世界人口不到5%,但卻消耗掉全世界近四分之一的能源。(見表1)美國是資源消費最多的國家之一(以每人能源消費估計,加拿大名列第一,美國第七;已開發國家人口的每人消費額,比發展中國家高)。在資本主義旗幟下,全世界都在強調經濟成長,但經濟成長率越高,通常表示消費成長率也越高,要消耗掉許多自然資源,特別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及稀有金屬。
維持環境與經濟的永續發展,是人想與自然和好的努力。住在已開發地區的人,特別是基督徒,要愛惜神所賜的資源,減少浪費;不要堆積過多垃圾──尤其不能分解的垃圾(如寶特瓶、塑膠袋等塑膠產品);儘量重複使用可以回收的物品;並要慷慨捐獻給慈善機構及貧窮國家,幫助窮人免於飢寒。「憐憫貧窮的,就是借給耶和華;他的善行,耶和華必償還。」(箴言19:17)
筆者認為,對基督徒來說,更重要的是將福音遍傳,使靈魂得救。正如斯托德所提神救贖計劃的三方面:當人接受主耶穌基督的福音,就能與神和好,得到永生的救恩;當人實行主基督彼此相愛的教訓,就能與人和好,互通有無,減少貧富差距,免於飢寒;而當我們與自然和好,世界就能永續經營下去,生態危機就能順利解決了。
作者現任臺灣花蓮東華大學榮譽教授,曾任聯合國世界銀行資深經濟專家、東華大學大陸研究所所長及經濟系主任
註:1. 參見 John Stott, The Radical Disciple—Some Neglected Aspects of Our Calling, InterVasity Press, 2010, Chapter 4 (Creation Care) 。本段立論多半採用他的見解。 2. 參考聯合國 2008 年世界人口展望估計 及美國 Population Reference Bureau 人口估計。 http://esa.un.org/unpp/index.asp?panel=1 ;及 http://www.prb.org/pdf10/10wpds_eng.pdf 。 3. World Population Highlights: Key Findings from PRB's 2010 World Population Data Sheet. http://www.prb.org/pdf10/10wpds_eng.pdf. 4. 各種定義及概念可參見維基百科,例如 http:// en.wikipedia.org/wiki/Greenhouse_effect ; http://en.wikipedia.org/wiki/Greenhouse_gas 。 5. 由於資料繁多,世界及各國 2007 年總排放量及 1970-2007 每人排放量請參考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untries_by_carbon_dioxide_emissions ,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untries_by_carbon_dioxide_emissions_per_capita 。此外 Energy Information Agency ( EIA 美國能源資訊局 ) 也有世界及各國 1971-2008 總排放量歷史資料, http://www.iea.org/co2highlights/ 。 2009 年資料見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2010/08/13/us-germany-carbon-survey-idUSTRE67C1IU20100813 。 6. 參見 http://en.wikipedia.org/wiki/Kyoto_Protocol 。美國拒簽,見 http://www.kyotousa.org/ 。 7. 參見美國Energy Information Agency ( EIA) 有關 World Reserved Proved 資料, www.eia.gov 。
8. 參見 http://en.wikipedia.org/wiki/Environmental_protection 。 9. 參見維基百科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條的說明 http://en.wikipedia.org/wiki/Sustainable_development 。 10. 參考路特社新聞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2010/08/13/us-germany-carbon-survey-idUSTRE67C1IU20100813 。 例如美國能源與環境政策,見歐巴馬總統在白宮網頁上的宣示。 http://www.whitehouse.gov/issues/energy-and-environment 。 11. 有關自治房屋 及其他節能家用設備 ,參見 陳少明、溫英幹、馮建軍 : 「 走向綠色能源,建造 『 自治房屋 』」 一文, 《 神國雜誌 》 第 19 期, 2010 年 3 月號 。 http:// www.e-krc.com/magazine_info.php?cde=MAG4c9c1c3c873cf&chp=CHP4c9c81b17599a 。
原載: 《恩福雜誌》, 總39期 2011年4月, 單元標題為「新視野」。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