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5日 星期四

金融風暴



■全球金融海嘯衝擊、未來效應及安渡之道
文/溫英幹
原載神國雜誌第15期,2009年3月號,6-12頁

經濟學家金德伯格在1978年著作中提到:西方歷史上幾次金融危機,都遵循一套三部曲:狂熱(或泡沫)、恐慌和崩潰。【1】在金融市場崩潰前夕,經濟情勢大好,許多人在狂熱的風潮下紛紛進場投資,熱錢滾滾;隨後股票泡沫化,引起恐慌,最後崩潰,導致投資人血本無歸,得經過相當時日,經濟才開始復甦。這次金融風暴看來似乎遵循這三部曲,但局勢比過去的金融危機更加嚴峻;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下稱聯準會)前任主席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稱為「百年一次的信用海嘯」;曾經正確預測金融危機爆發的紐約大學商學院教授魯比尼(Noubriel Roubini)也說「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資產與信用泡沫」。
此次金融危機事前有很多徵兆,但多數人還是沒有知覺,就連執掌美國中行銀行、為全球金融執牛耳的格林斯潘也沒預想到,甚至「事後諸葛亮」也不多,因為金融是一項專業知識,成因錯綜複雜,連財經專業的人也不一定全盤了解。本文旨在提供讀者了解全球金融海嘯的前因後果、造成衝擊及未來效應,進而提供讀者合乎聖經的安渡之道,以供參考。

●目不暇給的風暴侵襲
2007年4月2日美國第二大次級房貸公司,新世紀(New Century)申請破產保護,埋下次級房貸風暴的引線。8月6日美國第十大房地產公司,美國房屋抵押貸款(American Home Mortgage)申請破產保護。一連串風暴席捲美歐股市,表示投資人對美歐金融情況失去信心。8月份美國聯準會累計向金融系統挹注1472.5億美元,以防次貸危機惡化,使投資人稍稍恢復信心,股市到10月中衝到歷史新高後就節節敗退,投資人開始恐慌。2008年3月美國五大投資公司之一的貝爾斯登(Bear Sterns)在瀕臨破產前被摩根銀行(JP Morgan Chase)以極低價格收購。
2008年7月開始一連串令人目不暇給的事件快速發生,這裡只舉出幾件大事:
 7月13日美國最大兩個房貸機構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簡稱二房)爆發財務危機。美國財政部和聯準會宣布救助二房,提高其信用額度,並承諾必要時購入兩公司股分。9月7日美國財政部宣布接管二房(從民營變為國營事業),各挹注1000億美元資金紓困。
 9月15日華爾街五大投資銀行之一的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在政府拒絕紓困後,申請破產保護。同日,陷入經營困境的華爾街美林(Merrill Lynch)投資公司,同意以500億美元價格由美國商業銀行(Bank of America)併購。次日,遭債信評等降級的全美最大保險公司美國國際集團(AIG)股價大跌,導致虧損加劇,美國財政部及聯準會決定出手850億元援助,以免歐美金融全面崩盤。
 9月18日聯準會與全球央銀對信用市場挹注3000億美元;美國政府金融紓困案消息釋出後,股價反彈,道瓊指數大漲3.86%。9月29日美國眾議院投票拒絕紓困計畫,共和黨議員主導反對,導致美國道瓊暴跌778點。10月1日美國參議院通過修正版紓困方案,增添稅賦優惠及提高聯邦對銀行存款保險上限,從10萬美元提高至25萬美元。10月3日眾議院終於通過修正版紓困計畫。各國政府也紛紛相應提出各自的紓困計畫拯救自己國家的金融和經濟。

●金融海嘯的遠因
金融海嘯襲擊全球,幾乎無一國家得以倖免。自1930年代美國大蕭條波及歐洲至今,還沒有見過這麼嚴峻的情勢。以下簡介這次金融風暴的遠因和近因,由於風暴由美國開始,因此本文以美國為主要分析對象。

▲1. 美國人過度消費和負債▲:美國人習慣借債度日,不但政府寅吃卯糧,民間也債臺高築。聯邦政府預算赤字龐大(2008年度達US$4548億,高過2003年破紀錄的4127億);2008年底政府公債餘額已達10.7兆美元,約佔國內總產出(GDP)14.5兆的四分之三,其中4.3兆為外國政府所擁有。其次是對外貿易赤字龐大(2008年約8000億美元),包括抵押貸款、消費貸款、銀行貸款等家庭「信用」債務餘額已達14兆美元(其中以房貸最多,約佔四分之三)。
▲2. 政府放任缺乏監管政策▲:1980年代美國雷根總統、英國柴契爾首相推動經濟自由化的「新自由主義」,影響全球民主國家跟進,蔚為風潮;主張政府減少干預,一切回歸市場機制,讓市場決定供需均衡。其中三大財經政策為民營化、貿易自由化及減少管制(航空、能源及運輸方面的市場管制),主要目的為促進經營效率,此外還大力推動減稅及縮減社會福利,以提高經濟成長率。這種種措施被抨擊為圖利企業和富人,但並非所有鬆綁都有問題,航空業及電信業的鬆綁使競爭增加、產品價格降低,的確造福了消費者。
▲3. 金融改革法案後患無窮▲:1999年11月美國國會通過「金融服務業現代化法案」(Financial Modernization Act),推翻1933年國會通過的格拉斯─史迪格(Glass-Steagall)法案,讓一般銀行亦可成立投資銀行,從事其他金融業務。此項法案通過後,所有金融服務業落入保險公司、退休基金及證券公司等幾家大金控手裡。華府政客的推波助瀾,增加這些大金控公司之勢力。商業銀行、股票經紀商、對沖基金、機構投資人、退休基金及保險公司都可以彼此投資持股,將所有金融業整合起來,美其名為增進效率,實則由華爾街金控巨頭幕後操盤,成為「全球金融超市」,縱橫天下。以前銀行不能跨州設立,現在(1994開始)也允許了,對手銀行紛紛遭併購或倒閉。金融改革促使衍生性商品氾濫,又缺乏風險預警機制;高度錯綜複雜的衍生性財務工程商品,目的在避險,至終卻爆破。
▲4. 金融界貪婪的道德危機▲:由現貨(股票或債券之「實體經濟」)衍生出來的證券商品(「虛擬經濟」),政府不管制,獲利卻甚高,吸引銀行及投資者盲目跟進。而華爾街以高薪獎勵各大企業執行長,即使企業未獲利,高級經理人都坐領鉅額報酬。旗下金融從業人員也享受高待遇,吸引名校的商學碩士(MBA)蜂擁而入。當股市價格上揚,金融從業人員及投資人都獲利。在房市泡沫化之前,經紀人和房貸公司拼命貸款給信用不夠格的人以賺取龐大佣金,即使借款人無法償還,這些獲利者早就脫身遠逃了。
貨幣及財政當局過去幾年來並沒有用管理銀行的法令配套措施進行嚴格管理,一再忽視、拖延的結果,危機一發不可收拾。格林斯潘在2008年10月23日在國會作證時坦承,當年他「過分相信自由市場『自行校正錯誤』的能力,沒預料到不良的抵押貸款所帶來自我毀滅的力量。我們誤認為金融界為了自利及股東權益,會比法規更謹慎管理自己的資產,對所發生的事難以置信」。由此可見,忽視人性貪婪、不加節制、缺乏監控的惡果非常可怕。
▲5. 全球化運動增加風險▲:1980年代開始,國際機構如國際貨幣基金(IMF)鼓吹資本自由化,以利國際貿易。但若沒有謹慎的配套措施,資本自由移動會帶來災難性的金融危機,南美的智利、阿根廷、墨西哥及東亞各國都曾在1980及1990年代爆發金融危機。此外,世界貿易組織(WTO)談判多年後於1995年成立,也大力推動貿易全球化及自由化;1997年WTO通過「全球金融服務業自由化協議」,1999年生效,目的在開放各國金融市場,資金可以自由流動,但風險也因而增加。

●金融海嘯的近因
▲1. 美國網路科技泡沫與發動戰爭▲:2000三月網路科技股票泡沫崩盤,許多在網路科技的投資人損失慘重,緊接著2001年九一一事件導致使美國發動阿富汗反恐戰爭,後來又發動伊拉克戰爭,大量耗損美國國力與資源。
▲2. 次貸危機的形成▲:次級房貸危機是這次金融風暴的引爆點。相對於優質房貸,次貸是指一些貸款機構向信用程度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多為藍領階級)提供的貸款,其利率比一般抵押貸款高二至三個百分點,因此加大還款難度。這種放鬆貸款標準(如不用付頭期款、不用收入證明,也不評審抵押單位質量)的房屋抵押貸款很快形成次貸市場。1994年時美國抵押貸款只有5%為次貸;2006年已上升到20%。除美國外,英國和西班牙等歐洲國家也有類似現象。
▲3. 二房引燃危機▲:1990年代開始,柯林頓政向二房施壓,降低貸款標準給較弱勢購屋者─少數族裔及低收入者,促成次貸成長。國會議員及政府官員也有放水之嫌,他們受許多利益團體包圍,贊成鬆綁,卻未善盡監督之責。二房的經營方式雷同,都未直接提供購屋者抵押貸款,而是透過向銀行和房貸放款業者收購抵押貸款,將這些貸款重新包裝為證券化產品,再由他們擔保售予投資人,以利融資,卻因次貸違約案件迅速增加,二房損失慘重,美國財政部不得不介入搶救。
▲4. 衍生性商品助長劣勢▲:二房購買商業銀行和房貸公司流動性差的貸款後,通過資產證券化,轉換成債券在市場上發售,吸引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來購買,而投資銀行利用金融工程技術,將其分割、包裝、組合,再出售。最初一元的貸款可被放大為N倍的金融衍生產品,而當泡沫破滅時,就是加倍的衝擊。估計2006年有1000億美元次級房貸包裝進入總額3,750億美元的抵押債務債券(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加上「槓桿」比例更高的信用違約交換保險(CDS,credit default swap,2007高峰時期總保額竟達62兆美元,比全世界GDP總額近60兆美元還多)破滅的連鎖擴大效應,幾家大投資公司及保險公司措手不及,導致破產或由國家挹注資金紓困。一向嚴謹的信用評等機構如今成為金融風暴的幫凶,他們不負責任的評等大大誤導全球的投資人。
▲5. 聯準會升息雪上加霜▲:2001年為刺激經濟,美國聯準會連續11次降息,使房價大幅上升;之後又因打擊通貨膨脹開始一連串17次升息,使房價快速縮水。當聯準會在2004開始升息,利率大幅攀升,遂加重以「機動利率」為主的次貸購房者的還貸負擔,再加上油價上漲導致景氣減緩,美國住房市場開始大幅降溫。失業率增高,很次貸款人首當其衝,特別是藍領階級被裁員,付不出房貸,加上資產縮水,難以將房屋出售或通過第二貸抵押獲得融資,違約還款及房子變成法拍屋的數目急速上升。受此影響,房地產貸款有關債券的評估價格下跌。一旦抵押資產價值縮水,很多金融公司資產負債表的平衡就會產生危機,而且透過連動債波及整個鏈條的破滅反應(CDO,CDS),情勢更加惡化,波及全球金融業購買這些連動債者,至2007年房市次貸問題終於爆發,股市崩盤,引發金融海嘯。

●金融風暴的衝擊及未來效應
有如1997至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全球化使全球金融都綁在一起,美國開始的金融海嘯造成骨牌效應,迅速蔓延到其他國家。與美國經濟關係愈密切、金融愈開放的國家,或體質不佳的國家,在措手不及的情況下皆被波及。冰島瀕臨破產,歐洲各國、南韓、烏克蘭、匈牙利、俄羅斯等國股市也隨之崩盤。
各國政府都跟隨美英兩國的方式自行提出自己的紓困案來挽救瀕臨崩潰的金融市場及可預見的經濟衰退。這種大量舉債拯救重要金融產業及重要產業的紓困案目的在使金融體系恢復正常運轉,恢復投資人的信心。1930年的大蕭條美國政府赤字財政,起步較晚,但因政策錯誤,使蕭條加深,雖然美國景氣最後仍然恢復,但終結大蕭條的功臣卻是美國加入二次大戰!為免重蹈覆轍,這次各國聯手用降息的貨幣政策和赤字的財政政策,使市場資金活絡,希望能使衰退中的經濟盡速復甦。以下是全球金融海嘯對未來的影響:

▲1. 金融資產縮水▲:股市和債市泡沫化崩盤,投資人的證券資產都大幅縮水。2008年是美國股票族損失最慘重的一年:道瓊工業股票(30股)標準普爾股票(500股)指數分別下跌34%和38%,為1931年後下跌最嚴重的一年。估計股民總損失約6.9兆美元,相當於過去六年所賺的全都吐回!將退休金放在證券資產上又靠其孳息生活的人,收入減少,更不敢多消費。房價下滑,也使房主資產縮水,特別是在房價上漲時勉強購屋者。預期未來房價將降到與一般人收入相當的合理價位。
▲2. 經濟成長衰退、失業率上升▲:經濟成長有賴下列三大基本指標:國內總生產GDP=消費+投資+貿易順差(即出口─進口)。由於工業國家減少消費,導致生產者減少投資,也影響對外貿易、進口減少,連帶影響出口國家之出口減少(如日、中、臺及南韓)。全球經濟不景氣,將使各國減少進口,造成惡性循環。預計美國不景氣將持續一兩年,最壞可能出現日本從1990年代至今,長達十年的成長停滯。經濟衰退伴隨失業率提高,將導致消費更為緊縮。2008年11月美國失業率6.7%已達十四年新高,預計2009可能再攀升到7.4%。為刺激經濟,各國競相降低利率。美國聯準會在12月中已將基本利率調降至歷史新低的0-0.25%,中國與臺灣的中央銀行也連續降息到新低點。
▲3. 政府財政赤字擴大,債留子孫▲:美歐各國拯救金融的鉅額支出,將縮減政府未來的支出能力。本來可支應其他項目的財源,現在要移作呆帳打消,是無謂的損失。最新估計,2009年聯邦政府赤字可能達2兆美元,約為GDP之14%,創1983年史上最高6%之兩倍。因而,政府可能削減社會福利。政府的舉債要等經濟好轉後才能逐漸攤還,造成債留子孫的影響。
▲4. 金融信貸可能減少▲:雖然各國競相降息,銀行可能因為需求減少而減少放貸。降息措施也使依靠固定利率生活的族群生活水準下降。因為信心不足,企業和消費者也不敢大幅借款,在這種惡性循環下,經濟反而更難復甦。
▲5. 要求金融改革▲:各國普遍要求加強金融改革,強化監督機制,避免高階經理人得到高報酬,及防止衍生性商品過度操作,成為賭博式投資。美國政府為了紓困而入股銀行,2008年底已經持有209家銀行股份,與過去主張自由市場經濟的理念大相逕庭,可能有助於金融管理的改革。
▲6. 美國國勢下滑▲:最近有G20國家【2】與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開會,共商解決金融危機。G20成員國總人口佔全球三分之二;國民生產毛額(GNP)佔90%,貿易總額佔80%。G20國家要求增加管制、遵守共同會計原則、找尋方法恢復對新興及發展中國家的信貸,要求IMF加強預警能力、監視各國經濟情況及提供政策建議。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如能攜手合作,較能一起度過國際難關。從工業國家邀請發展中大國參與協商,可以見到發展中國家的發言權增加,而美國國勢開始下滑的趨勢。
▲7. 對臺灣及中國大陸的衝擊▲:這次全球金融海嘯,中國大陸及臺灣也受到嚴重波及。美歐向中臺進口訂單在2008年下半年已有衰退現象,直至2009年上半年,兩岸都將面臨經濟衰退、失業率大幅上升的危機,目前已各自採取刺激經濟回溫的政策,效果如何還要看全球經濟如何一起因應,以度過危機。

●基督徒的省思與安渡之道
這次風暴使大多數生活狀況比較好的人,經歷了資產(主要是房地產)大幅縮水的損失;公司裁員風下也可能失業;靠利息收入過活將因零利率時代的來臨,面臨入不敷出的窘況。基督徒如何因應金融風暴帶來的困境?在此筆者提出合乎聖經的安渡之道與參考經文出處,期盼與大家一同省思:【3】

▲1. 確定神的主權▲:神是世上萬事的掌管者。神掌管我們的事業、職業、家庭,也是所有財物的擁有者,我們只是「屬神財物」的保管者與使用者。我們要體會,得貨財(賺錢)的能力都是神所賜的(申命記8:18)。
▲2. 持守管家身分▲:既然事業及錢財都是屬於主的,我們是以管家的身分來使用錢財。務要作個良善忠心的好僕人,在見主面時贏得主的讚許(馬太福音25:21)。股票縮水、房價下跌,都是神允許發生的,不必過於憂心,在困難時正是我們學習依靠主的時候。
▲3. 檢視優先順序▲:基督徒在神裡面的生命最重要,透過這次金融海嘯的衝擊,我們當檢視自己生命的優先次序,是否出了問題?先求神的國和義(路加福音十二29-31),祂必充充足足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以弗所書3:20)。
▲4. 隨時多方禱告▲:神允許金融風暴發生,為使我們經歷祂的信實。所以,我們要為全球經濟困境、國家和社會、周遭的人禱告,求神的憐憫,使我們安然度過這段黑暗期。神掌管一切,甚至容許災難發生在敬虔人的生命中,叫他們最終得益處。受到金融風暴嚴重影響的基督徒,更要謙卑來到主面前,學習在困境中倚靠主(羅馬書8:28)
▲5. 審慎處理錢財▲:我們處理錢財的態度,將呈現出我們屬靈生活的品質。我們越遵照聖經原則審慎理財,與主的關係就更密切(路加福音16:11);錢財和主互爭首位,千萬不可貪愛錢財(馬太福音6:24),以致有了錢卻沒有平安喜樂。
▲6. 掌握理財之道▲:錢財攸關民生需要,神要我們受到裝備,實行合乎聖經的理財之道(提摩太前書6:17)。(見註3)很多人問我在這時候要如何理財或投資,我無法提供答案。根據各方預測,2009年至少要到下半年之後景氣才會有好轉的跡象,目前不宜人云亦云、盲目投資。經濟情況不好的人,更要節省金錢、量入為出,度過「荒年」。
▲7. 積極奉獻助人▲:們若承認神的所有權,每一筆有關金錢的決定都是一個屬靈的決定!我們有餘的要分給不足的,特別在此時期,教會、宣教機構及基督教相關的慈善事業都會面臨奉獻不足的情況。正好藉這機會多多奉獻,幫助福音的機構及弱勢族群,積財寶在天上(馬太福音6:19-21)。此外,如有餘力,不妨到基督徒開的商店消費、帶家人出去走走,與家人有更多的互動。
▲8. 知足避免欠債▲:聖經將欠債者視為奴隸(箴言22:7)。依一般情況,會升值的資產如房子,其資產價值超過貸款的,可以考慮舉債(但在金融危機下,房價持續下跌,如要脫手也麻煩),但最好能盡快付清,過無債一身輕的生活。我們也更加去學習知足常樂,更不要貪圖享受而舉債(腓利比書4:11-13)。守素安常,學習過儉樸、清心的生活,預備主的再來。到底我們的生命要專注在永生上,而非這世上無定的錢財(馬可福音8:36)■■

【◆】作者小檔案
溫英幹,臺灣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榮譽教授及聯合國所屬世界銀行退休資深經濟專家。作者要特別感謝本刊執行編輯翁靜育對本文初稿的刪改潤飾,大大增加本文的可讀性。

【◆】註1 Charles Kindleberger(1910-2003),Of Manias, Panics and Crashes,1978第一版,2005第五版。中譯本《狂熱、恐慌和崩潰:金融危機史》在中國出版。
2. G20指美、日、德、英、法、義、加(先進工業大國,通稱為G7)+金磚四國(俄G8+中G9+印度+巴西)+阿根廷、澳洲、印尼、墨西哥、沙烏地阿拉伯、南非、南韓、土耳其+歐洲聯盟。
3 可參考美國冠冕財務事工「聖經理財之道」的教材(美國總部www.crown.org或臺灣冠冕真道理財協會www.crown.org.tw之網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