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本人之政經評論、家庭與婚姻、聖經與宗教、生活與生命等各方面的文章與讀者分享及交換意見。 座右銘:「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聖經箴言三章5-6節)
2014年11月14日 星期五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與未來經濟發展的隱憂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與未來經濟發展的隱憂
溫英幹
(刊於曠野雜誌,台北,2014年11-12月號,書評書介, 頁3-5)
適逢其會成為暢銷書
最近有一本經濟學的暢銷書風行歐美,就是《二十一世紀的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作者是法國經濟學家託馬思•皮凱提 (Thomas Piketty)。法文版(970頁)出版於2013年8月;英文版由Arthur Goldhammer翻譯,於2014年3月由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本書的法文版銷量超過五萬冊,而英譯版已經售出大約八萬冊印刷版和超過一萬三千冊的電子版;哈佛大學出版社預計將會再售出二十萬冊。
這本書於2014年5月18日榮登《紐約時報》精裝非小說類暢銷書榜第一名。 【1】該書2014年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達21週,從5月4日(15名)到9月21日(第13名)為止;其中5月18到6月1日榮登榜首。 【2】本書英文版很快成為暢銷書,出版界都認為是異數(an unlikely bestseller, 《經濟學人周刊》),因為這是一部頗為學術性的專著,竟然連一般讀者也花錢購買(定價39.95美元,亞馬遜折扣價23.97元)。筆者在2014年5月向亞馬遜書店函購英文版時還暫時缺貨,精裝本寄到之後拿在手上沉甸甸的,連索引在內厚達685頁,重達1.2公斤,真是一本大部頭的書。
作者皮凱提於1971年5月7日生於巴黎近郊的克里希(Clichy)。法國社會科學研究院(EHESS, School for Advanced Studies in the Social Sciences)及倫敦經濟及政治學院經濟學博士,1993-95曾任麻省理工學院助理教授,2000任法國EHESS經濟學教授, 2007開始任巴黎經濟學院教授。著述以法文與英文為主,其履歷可見其本人的網頁(piketty.pse.ens.fr/en/cv-en)。
本書是作者經過十五年時間(1998-2013)的研究成果,採用大量歐美國家所得和遺產的稅收統計數據,上溯過去200年,來作整理分析。裡面沒有時下流行複雜難懂的數學或計量統計模型,只有統計圖表及文字說明,其實不難閱讀。其主題又與所得及財富分配不均有關,這正是時下經常被「產官學媒」各方拿出來討論關注的議題,可說是適逢其會,經過媒體報導,及許多經常上報發表專欄的經濟學家的正反討論,形成一股熱潮。難怪一般讀者在媒體報導下,紛紛解囊購買來研讀(大多數人連筆者在內可能沒時間讀完)。《經濟學人周刊》及許多報刊 直指本書為「現代馬克思」(本文一開頭將作者名字譯為託馬思是故意的!馬克思的資本論有四卷,第一卷即超過1000頁)。
本書主要內容
翻閱內容,除了導論(過去學者對此議題的研究)、結論、索引等外,本書主要分為四大部分:所得和資本;資本/所得比率的動態觀 (歐美資本所得比率的長期趨勢,資本與勞力的分離);(分配)不均的結構(不均與財富集中情況);及二十一世紀的資本管制 (政策建議,累進所得稅,全球資本稅及公債問題)。本書所用數據可以從The World of Top Incomes Database (topincomes.g-mond.parisschoolofeconomics.eu) 下載,作為自行研究之用,可見作者願意將數據攤在公眾面前任人檢視,是令人激賞的作法。
本書聚焦於十八世紀以來歐洲與美國財富與所得的分配不均。其中心信息是,當資本的報酬率長期大於經濟成長率時,結果就是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引發的財富分配不均導致社會和經濟的不穩定。本書將資本與財富視為同義字,資本增加就是財富增加,因為資本就是生財工具。由於目前已經出現大量財富集中在極少數人手中,作者建議建立一個全球財富累進稅的制度,這將有助於減少分配不均以及避免大多數的財富被極少數人所控制。
本書的成就
《金融時報》著名專欄作家沃夫(Martin Wolf)將本書副標訂為「一部所得與財富演變的經濟、社會、和政治歷史」;他認為本書有四大成就:
1. 以該書的規模及廣泛性,它將大家推回到政治經濟學中;作者將經濟學視為社會科學的一支,與歷史、社會學、人類學及政治學並列。
2. 本書歷經十五年,和其他學者並肩作實證研究,結果是讓大家明白所得與財富(資本)過去三世紀(200年數據)的演變,使之成為經濟、社會及政治史。本書 證明經濟均等並不存在,二次大戰後有相對較高程度的均等,部分原因是故意的政策,特別是征收累進稅。19世紀末,西方逐漸重建世襲的資本主義,世界被繼承的財富所主宰,但1914-1945期間在歐洲境內的繼承遺產因連年大戰而被摧毀,使經濟分配不均現象緩和,這是更重要的原因。財富對所得的比率,歐洲已經爬升超過美國水準,特別是法國與英國。在英語世界,最富有1%的所得佔總所得的比率大幅上升,在1977年到2007年期間佔60%。這些現象在技術與全球化的理由說不通,因為都發生在高所得國家。兩個最顯著的結果是在美國超級經理(super-manager)的產生以及歐洲世襲資本主義的回籠。
3.作者用簡單的經濟模型來解釋這些事情的進展情況。例如在美國所得分配中勞力所得最高的不是運動明星或娛樂界人士,而是高階經理的報酬,主要歸因於邊際稅率的下降,使人願意要求高報酬。作者還提出一種資本累積理論,只要資本報酬率高過經濟成長率,資本對所得的比率將無限制上升。只有在大部分的財富報酬被剝削或摧毀,或經濟成長率極為快速期間(如二次戰後的歐洲及今日的新興國家),才會有例外。當機器代替勞力時這種財富累進的速度將更快。
4.作者提出大膽卻顯然不現實的政策建議,特別是對最富有者征收較高的邊際稅率以及累進的全球財富稅,因為最富有者可以無疆界地享受貴族待遇。 【3】
在法國本土,本書在2013年出版後並未受到太多注意,之後也不像英文版那麼暢銷,原因可能是因為作者與法國總統歐蘭德(Francois Hollande)太接近──在2011年競選期間,歐蘭德提出75%最高所得稅率的主張,卻不受歡迎;該主張很快被法國憲法法庭判為違憲,未克實行。 可見經濟改革非常困難。 【4】
本書所用的數據證明歐洲和美國已經回到一次大戰前財富集中的情況。他發現最富有的1%人口的財富累積的速度超過許多發達國家的經濟成長率。這種財富大量集中的現象也影響政治制度。財富可以用來影響政客,也減輕對富人的課稅。 【5】以前有學者認為讓有錢人有錢,財富可以往下流向窮人,使窮人受惠,成為往下流效果(trickle down effect),但研究財富累積及不均現象越來越嚴重,真相可能是往上流效果(trickle up effect),也就是窮者愈來愈窮,富者愈來愈富。
出書反應
在2014年4月皮凱提訪問美國時,見到美國財政部長路(Jack Lew),在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及國際貨幣基金演講。好幾位諾貝爾獎得主稱許本書的貢獻。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克魯曼(Paul Krugman)認為本書將是2014年最重要的一本經濟著作,也可能是這十年來最重要的作品。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史格里茲(Joseph Stiglitz) 認為皮凱提的基礎貢獻是提供財富分配的數據。許多人預言作者可能會因為本書而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
即使這本書將近700頁,作者最近在紐約大學演講(2014年10月3日)卻承認他和其他研究這個議題的經濟學家對於不均現象也只是揭開冰山的一角。他說:「本書嘗試將大量有關所得與財富演變的數據放在一起研究,我們比以前知道多些,但仍然所知甚少。」他仍然認為美國需要採用累進稅制度來解決經濟不均的情況。「如果經濟不均是兩度空間的現象,你不該想用一度空間的稅收制度來解決。」因為富人在其一生賺了更多的錢,同時也經常是因為從他們的父母或祖父母繼承一大筆遺產開始的。 【6】近年來美國人一直在辯論是否要減少遺產徵稅,台灣也擬減少遺產稅的徵收,但本書對這種政策不以為然,認為會加深分配的不均。
由於學者與媒體的關注,也因此引發一大堆有關本書中心信息的辯論─—全球財富及所得分配不均的展望。有些人認為本書注意到分配不均的問題,有助於經濟政策的大幅轉變。對於本書的結論也招來許多批評,其中最犀利的是來自《金融時報》經濟編輯吉爾斯(Chris Giles) 。 他認為皮凱提的研究有錯誤─—本書中有577頁的統計數據分析,卻包含一系列的錯誤,以致影響到結論。本書中心信息是財富不均情況已經回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但吉爾斯卻認為皮凱提的原始資料並沒有顯示這種結論。在皮凱提的統計表(spreadsheets)中,發現有原始數據誤抄及公式不正確的情形。有些數據是刻意揀選或沒有經過原始數據而創建的。當吉爾斯將數據釐清並簡化之後,財富不均的現象在1970年之後並沒有惡化趨勢。另外一位獨立的研究員在比對之後也同意吉爾斯的看法。《金融時報》尋求皮凱提的意見,皮凱提回答說,他用了很多不同性質的數據,對於原始數據有些需要作調整。他反駁吉爾斯的批評,認為即使數據使用有些誤差,也不會大幅影響他的結論。 【7】 他在自己的網頁發表4400字的澄清稿,認為書中的結論仍然正確。 【8】 皮凱提也提出來最近發表不在本書的數據顯示美國最富有者財富的比率比本書所說的還要高。
最近美國聯邦儲備局所發表的所得分配不均的數據支持皮凱提的發現。過去四年,大多數美國人的所得沒有增加,甚至往下掉,但最富有人的所得卻大幅增加。在股票市場上的收益也是財富增加的動力。半數以下的美國人並未擁有任何股票,但美國最富有的10%的家庭其股票價值的中位數是282,000美元,中產階級家庭則只有14,000美元。 【9】 其次美國國會預算局(CBO)所出版的所得分配研究(Trend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household income between 1979 and 2007) 也顯示所得依照形態及資本利得長期間更加集中。CBO研究發現1979年到2007年,美國最富有的1%家庭的平均收入增加近三倍(275%),其次19%家庭增加65%,中產階級家庭(其次40%)增加率少於40%,最低20%家庭只增加18%。 【10】 克魯曼也因此批評吉爾斯「批評太過了」。 【11】
感想——結語
筆者在《曠野》182期(2013年3/4月號)刊登一篇專論〈所得分配與財富分配不均的省思〉,文中已經討論台灣與美國所得與財富分配不均的惡化情況(例如美國最富有1%家庭擁有總財富的33%)。文中指出改善這種分配不均現象,政府的經濟政策要轉回照顧全民的政策,也就是運用公權力將部分所得與財富從較富有者移轉到較弱勢者。
皮凱提這部巨著利用過去200年的數據,更證實所得與財富分配不均的現象乃是先進國家的普遍現象。值得警惕的是,美國高階經理的高報酬以及歐洲的世襲資本主義回籠,造成所得與財富分配不均更加惡化。台灣也有高階經理高報酬及家族財富世襲越來越嚴重的現象。大陸則在擔心富二代的財富累積,可能更加嚴峻,因為富二代不但是企業家,也是從高官轉成企業家的,其「尋租」(利用權勢牟利)能力更強。當富有者能接近政客,甚至以金錢化為選票轉為政客,任何對富人不利的經濟政策將會失效,經濟正義也會受損,這是對經濟發展前景的一大隱憂。皮凱提的巨著如果能在國際間流行,破除最富者的對經濟及政治的雙重壟斷,形成改革壓力,也許對改善所得與財富分配不均以及經濟成長果實由全民較為公平的共享有所助益。
(作者為國立東華大學經濟系及財金系榮譽教授)
(曠野雜誌網頁 http://www.cap.org.tw/w-list-2010after.htm)
註釋:
(1) 採自en.wikipedia.org/wiki/Capital_in_the_Twenty-First_Century
(2) 見www.nytimes.com/best-sellers-books/2014-09-21/hardcover-nonfiction/list.html
(3) www.ft.com/intl/cms/s/2/0c6e9302-c3e2-11e3-a8e0-00144feabdc0.html#axzz3FV758XlR
(4) www.nytimes.com/2014/04/30/upshot/why-pikettys-book-is-a-bigger-deal-in-america-than-in-france.html?abt=0002&abg=1
(5) money.cnn.com/2014/10/04/news/economy/thomas-piketty-inequality-america-nyu/
(6) money.cnn.com/2014/10/04/news/economy/thomas-piketty-inequality-america-nyu/
(7) www.ft.com/cms/s/2/e1f343ca-e281-11e3-89fd-00144feabdc0.html#axzz3FQ7NXCJB
(8) www.bloomberg.com/news/2014-05-29/piketty-issues-4-400-word-defense-of-his-book-on-inequality.html
(9) www.ft.com/cms/s/2/e1f343ca-e281-11e3-89fd-00144feabdc0.html#axzz3FQ7NXCJB
(10) www.cbo.gov/sites/default/files/10-25-HouseholdIncome_0.pdf
(11) krugman.blogs.nytimes.com/2014/05/24/is-piketty-all-wrong/?_php=true&_type=blogs&_r=0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