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31日 星期一

人生下半場——換邊出發



人生下半場——換邊出發

/溫英幹

我們應該如何奔跑才能蒙主喜悅,特別是下半場?

一、前言

半場或中場(halftime)的名詞來自運動競賽(大都是球賽或類似比賽),將競賽分成上半場與下半場,半場是中間的休息時間,讓競賽雙方選手有一段休息或喘息的時間半場時間。對觀眾也是休息或觀看表演的時間。下半場時,選手要「換邊,重新出發」,減少任何場地的有利性,以示公平。

布福特(Bob Buford)在1995年出版一本名為《半場(Halftime)》的暢銷書,指出人生有上半場,半場與下半場;最主要的是下半場要怎麼打,怎麼過,因為整場輸贏在下半場才能決定。很多人在上半場積極追求成功,但下半場追求人生的意義才有價值。但所謂人生上半場與下半場,甚至中間的半場,如何劃分,並無定論;就像打棒球,何時上二壘、三壘及跑回本壘,每場情況都不同,每位選手的表現的進度也不一樣。

基督徒在奔跑天路的歷程中,也有上半場、半場與下半場的路程。我們應該如何奔跑才能蒙主喜悅,特別是下半場?還是我們不在乎,照樣過日子,直到見主面?保羅的經歷是我們的榜樣;每次讀到他盡力奔跑的經文,就是一大鼓勵(腓三13-14;提後四7)。

本文描述個人在思想人生下半場時的一些回憶及反思,感恩神給我各種裝備與服事機會來彰顯祂的榮耀……

二、人生上半場——從靠自己到學靠神

人生上半場與下半場可以用五十歲為分水嶺。在上半場中,又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前面一段是只靠自己奮鬥的日子,下一段是我與妻子同時認識神、信主、成為基督徒開始依靠神之後的日子。

從成長到留美。
我和妻子都在臺灣長大。與大部分同時代的人一樣,在我們成長過程中,從二次大戰後的孩童時期直到上大學,生活都很艱苦。我的求學過程還算順利,從小學到大學,我的學業成績都不需要父母擔心。但每到開學之前,父親都要到處奔走借錢來為還在上學的子女籌出學雜費。在1960年代,我就讀於臺灣大學,幾乎是半工半讀——擔任家教及依靠已經做事的大哥大姐來幫忙。我也不負家人期望,大學畢業後考取研究所,並在拿到碩士學位後,得到美國著名大學的全額獎學金,於1969年夏終於圓夢,與眾多來自臺灣的學子一樣,坐著學生包機,來美攻讀博士學位。

有了獎學金,不需打工,經濟情況就好轉了,還可按月寄錢回家,幫助家人還債、補助生活費用。同時也於1970年底回臺灣結婚,次年妻子來美團聚,開始「相依為命」的日子。

夫婦同時受洗歸主。
我的人生最大改變是在取得博士學位的前一年,與妻子同時在新成立的巴爾的摩中華基督教會受洗成為基督徒。那時教會規模很小,甫一受洗,帶領我們信主的陳俊榮牧師與師母就立刻囑咐要學習投入事奉。我們開始學習從自我為中心、事事靠自己,轉變為事事仰望神的指引。

畢業與就業。
經過一番苦讀,信主後一年,靠著主的帶領,1974年終於完成經濟博士學位。那時剛好遇上石油危機,經濟不景氣,找工作困難,神卻奇妙地安排我進入位於華府的聯合國特別機構世界銀行服務。

從1974年到1996年,從短期性的顧問,到成為正式的經濟專家,這段期間可以算是我的人生上半場。職業相當穩定,收入及福利都算不錯。妻子在美國拿到碩士學位後,也因神賜福進入世界銀行工作,夫婦同進同出。我們隨後育有一女一男,也買了自己的房子,在臺的親友看我們算是「混」得不錯。

參與教會事奉。
在華府找到工作後,我們於1976年秋移居到華府北邊郊區,就近參加馬里蘭中華聖經教會。該教會成立於1976年,人數約一百人,但卻是非常活躍的教會,對海外宣教很有負擔。我們轉會後,也立即投入事奉。

1982年教會請劉傳章牧師來牧會,在他的卓越帶領下,教會迅速擴張,成為華府地區參加人數最多的教會,並分別在其它地方植堂。我在教會曾經擔任過宣道部執事及同工,並擔任主日學老師,參加許多的傳福音及靈命進深的培訓與特會,參與為平信徒開設的神學課程,也參加幾次短宣。一般而言,我還算是一個服事熱心的基督徒。

世界銀行的磨煉。
在世界銀行最感到有成就的是1983-1992這段期間申請調職到「經濟發展學院」擔任講師,負責對中國大陸官員和大學教師在宏觀經濟管理方面的培訓,經常帶領國外的經濟學者出差到大陸與大陸的對口大學合作開辦進行培訓工作,造就不少中國的官員及大學教師對西方經濟管理的認識。1992-1995我又調到世行的員工退休金管理局擔任高級經濟專家,負責提供世界財經局勢的信息給負責退休金投資的局長及同事參考。這三年除了學習金融市場及經濟局勢外,也參加美國財務分析師(CFA, 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的三級考試,三年後獲得CFA證照。這也是神所賜的禮物,因為有了這張「金證照」,在後來返台任教發揮了很大的助力。

三、人生的半場(或中場)——釐清人生目標

雖然在教會裡有服事,頭腦知識也知道基督徒的一生就是要「榮神益人」,但對自己的人生目標或使命並不清楚。直到我過了中年了才體會到,一個人活在世上不能沒有目標,神創造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被造的目的。那時研讀一些屬靈書籍,得到一些啟發,就開始花時間禱告和思考,寫下我的人生目標與使命,作為我生活準則。希望我能充分利用神所賜給我的恩賜才幹及時間為主使用。

人生使命與目標。
我把人生目標分為屬靈與屬世兩個層次:屬靈層次是立志將自己的生命完全獻給神來使用(羅十二1),希望在見主面時,祂會對我說:「你是一位忠心良善的好僕人」(太二十五21)。屬世層次是立志作一個品格正直的人,並對旁人有影響力。「能影響他人」是很籠統的目標,不論神為我開啟哪一條路,從事什麼工作,我都要利用機會影響別人的生命往好的方面前進。以自己的生命影響周遭人,包括最親近的家人,重要的是過一個平衡的生活,也就是在教會及各樣服事工作、家庭關係與事業發展之間都能兼顧。我把這些原則打印出來釘在牆上以便隨時複習反省。

有了這些原則,對我以後的生活有重大的影響,也影響我在日常生活中的時間分配,盡量按照優先順序,過著事奉、家庭及職業三個領域都兼顧的生活。慢慢地,我覺得生活越來越有力量,神也擴張我各領域的成長。

除了在教會及其他服事上盡力參與外,我也養成一年通讀聖經一遍的習慣,至今不曾停止。我發現讀經禱告後,比較容易將事情和情緒交託並倚靠神。除了上班時間以外,多花時間與家人相處也是時間分配的原則之一。兒女小時參加許多課外活動和技藝學習,我和妻子總是花很多時間陪他們,直到他們分別進入大學與高中為止。在職場上努力工作,與上司、同事和諧相處更不在話下。

職場生涯改變。
神的作為非常奇妙,祂在適當的時間把我從舒適的環境中拉拔出來,走向自己不清楚的道路中。

1994年世界銀行由於新行長上任進行結構調整的大改組,將許多職位撤銷,遣散許多年資較深的行員,我的職位也在內。不過機構的福利不錯,當時有兩個選擇,一是到其它單位申請新職,另一是提早退休,開始領終身月退休金,另外還給一段時間找新工作。自從在美國拿到博士學位後就在該機構服務二十幾年,這是一個新的挑戰。

剛好有位大學時代的學長及好友鄭治明教授(是一位敬虔的基督徒),於1994年自美國的大學提早退休應聘到在臺灣花蓮新成立的國立東華大學創辦國際經濟研究所,他來電邀請我回臺一起和他打造新成立的研究所。經過禱告及和家人商量後,決定返臺服務,同時也有機會與年邁的母親及岳父母相處,略盡孝道。

1995年底參加使者每三年一次在華府舉辦的差傳大會,我和妻子去參加,在那裡我再受感動站出來奉獻給主使用,作雙職事奉者。日後才感到這是神把我從過去舒適的環境中拉出來,呼召我出來服事的。自此,我開始步入人生下半場,換邊,重新出發。

四、人生下半場——換邊出發

1996年1月底,我正式回臺灣,應聘到新成立的國立東華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任教,擔任副教授。學校草創,全校只有五個研究所,每所的教師編制只有五人,因此整個學校的教師只有約三十位,大都是海外回來的學者。我跟隨鄭教授先後成立經濟系,開始是大學部,後來擴充到博士班。他轉到管理學院擔任院長之後,我也接經濟系主任一職,並靠學術論文升等成為正教授。我在東華任教到2009年一月底屆臨退休,剛好13年。東華後來與花蓮教育大學合併,目前已有超過一萬的學生以及幾百位教職員,成為規模不小的大學。

回臺這段期間可說是我的屬靈培訓時期,臺灣也是我的屬靈培訓地。神預備了許多工場讓我涉及其間,自己在各方面也有進步。
教會事奉。東華位處花蓮市近郊的壽峰鄉,學校佔地250公頃,交通不便。我住在學人宿舍,那時只有自行車代步,只能參加離校最近的志學長老教會。這是以臺語為主的小教會,早在1960年就成立了。東華大學的設立,及我和幾位基督徒老師的加入,帶給這個教會新的使命及負擔,就是學生福音工作。東華的師生人數逐年增加,成為很好的福音禾場。除了志學長老教會外,附近也開始了以國語為主的福音教會。東華幾位基督徒老師也開始學生團契及教職員團契,一起同心興旺福音。

基督教概論通識課。
臺灣的大學院校於1984學年度開始全面實施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仿效歐美大學的通識教育,規定大學生除了符合本科規定的專業必修選修科目外,也必須修滿若干學分才能畢業。許多基督徒教授趁機提議開設基督教概論或類似科目來介紹基督教,並間接傳福音。由於課程設計多元活潑,吸引很多大學生選修,也帶領不少大學生認識基督教信仰的內涵而信主。我在2001年開始在東華大學開設基督教概論課程,找了本校一些基督徒老師及附近教會牧長一起研討開課方式,得到大家的支持與投入。這門課成了學校與教會合作的課程,幫助學生了解基督教信仰的內涵,但並不用傳教方式。每學期開課都吸引上百學生選修。這門課到我退休後仍然由其他基督徒老師接棒,繼續傳承下去。

神國資源為基督及神國雜誌事工。
2002年暑假我在美國,與妻子參加在使者協會舉辦的文字營。這是當時使者雜誌主編楊高俐理師母所主辦的,自從1999年暑假開始的第一屆,到2002年已經是第四屆。主要目的是要培養基督徒的文字人,藉著文筆來傳揚福音。第四屆一共有三班,每班四天三夜,主要任課老師是當時愛家雜誌的主編蘇文安牧師及從加州來的名作家陳惠婉(莫非)老師,為期11天,每期四天三夜。我和妻子參加全程的文字營,與大約35位來自美國各處的學員,一起學習,得益良多。學員中好幾位都已是寫作經驗豐富,有些還出版過專書的,仍然謙卑地來學習。之後我們夫婦繼續參與高俐理師母辦的文字營,後改為神國資源為基督協會(KRC),並出版神國雜誌季刊。我們應邀在協會裡擔任同工,我也負責雜誌的一個單元企編,並撰寫有關基督信仰與經濟管理相關的文章,除了刊登在神國雜誌外,也散見在臺灣和美國的基督教報刊或雜誌裡。(文章請見網頁ykwen.blogspot.com)

參與冠冕聖經理財事工。
由於本行是經濟學與財務學,多年來我一直對根據聖經原則來理財的事工頗有負擔,幾年前得知美國冠冕財務事工(Crown Financial Ministries,crwon.org)在全美各地舉辦聖經理財有道小組長培訓班時,我與妻子立刻就近報名,在一個以黑人為主的教會接受為期一整天的培訓。

之後回到母會馬里蘭中華聖經教會,與劉傳章主任牧師分享,他很支持我們在教會開展該項事工。之後我發現冠冕在臺灣的分會—冠冕真道理財協會(crown.org.tw)剛於2006年8月成立,就趁回臺之便,專程拜訪該會祕書長鄭宏志長老。承他不棄,邀請我參與在臺灣的事工,直到現在。從臺灣退休回美國後,經過該會鄭長老及理事長吳道昌長老的推薦,2010年我被美國冠冕的執行長班查克(Chuck Bentley)任命為冠冕美國華人外展事工主任(Director, Crown U.S. Chinese Outreach),負責推動美國華人基督徒的聖經理財事工。該事工目前已經有華人同工在華府地區、洛杉磯、舊金山、休士頓、紐約及新澤西等地區推動中。

講道與演講。
在東華任教期間,所參加的教會規模很小,服事的機會很多,加上開設基督教概論,以及開放宿舍給學生團契使用,神就逐漸的使用我,有機會應邀在附近幾個教會的主日敬拜中講道及在學生團契裡分享各種信息。回到美國後,也應邀在本教會或其它教會的主日敬拜裡講道,以及在各團契及教會外的團體分享信息。參加冠冕事工後有更多的機會在各處帶領聖經理財方面的特會。

五、下半場——回顧與反思

我覺得我的整個人生的改變是神讓我走出在美國的舒適環境(comfort zone),離開待遇不錯的國際的機構,回到臺灣服務及服事。感謝主神都預備好,讓我在財務上沒有後顧之憂,可以專心服事。在臺灣從事學生福音工作,及與花蓮地區幾個大學的基督徒教職員及幾個教會牧長們一起事奉,不但個人靈命得以成長,而且也因此能影響所接觸的大學生,以及之後藉著所寫的文章及演講信息來榮神益人。

頭銜與機會。
東華在我退休時,經過系、院、及校評審委員會,通過聘請我為終身榮譽教授,是超過我所求所想的。不但如此,退休後,又經過鄭治明教授的引介,被私立元智大學管理學院財金系特聘為教授,教授幾次兩個月的短期金融倫理課程。當我第一次接到英文聘書時嚇了一跳,因為我原不知道特聘教授是什麼名義,原來是傑出教授(Distinguished Professor)。從來沒有想過在學術界並無太多學術論文的我,竟然被聘為傑出教授。此外,從2005年一月到2010年一月有五年時間,我被聘請為臺灣中央銀行的理事,這是榮譽職,在國內財經界有些地位。就如當年以斯貼一樣,得王后的位分是為現今的機會(斯四14),相信神給我這些頭銜及名義是為了現今的服事機會以及彰顯祂的榮耀。

全職服事。
我自2009年1月退休回到美國後,除了前面幾年回臺短期教學之外,幾乎是全職服事,時間分散在幾個福音機構上。除了上述幾個福音機構外,也被邀請擔任使者協會董事及使者雜誌編委,另外還擔任溪水旁關懷單親協會理事長,與妻子及其他許多義工一起關懷美國東部的單親家庭。我們的生活非常忙碌,但能事奉主是今生最大的福分及喜樂。

作者為臺灣東華大學榮譽教授,冠冕財務美國華人外展事工主任,使者協會董事。與愛妻吳桂英結婚45年,育有一女一男,均全職事奉,並有六個孫兒女。

原載《使者雜誌》2016年9-10月號。網頁www.ambassadorsmagazine.org/分類文章/委身事奉/人生下半场-换边出发-&nbsp-温英干/?lang=hk。(簡體字版 www.ambassadorsmagazine.org/分類文章/委身事奉/人生下半场-换边出发-&nbsp-温英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