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30日 星期二

在失業幽谷中遇見神






在失業幽谷中遇見神

文/溫英幹

「你要記念耶和華—你的神,因為得貨財的力量是祂給你的。」(申命記8:18)

在職場上離開一間公司或機構大致有四種情況:退休,辭職,被解雇或被裁員。退休是累積服務期限滿足退休規定而辦理退休。辭職指自己自動請辭,理由很多,大多是另有新職而求去(最好的情況是達到退休標準,又轉到另一機構服務)。解雇指開除(fired),是員工犯重大錯誤或因他故而被炒魷魚。美國勞工法規定企業不能隨便開除員工,因此裁員(laid-off)成為流行之道。裁員即企業因為經濟不景氣或營運不善而將員工員額縮編(reduction),或將職位列為多餘(redundant),使受到影響的員工被迫離職,不過通常會有一些資遣費(severance payment),故裁員又稱為資遣。另外影響較輕的是讓員工放無薪假(unpaid leave),等營運正常後再回來工作。

在職場上最令人擔心的是被解雇或裁員(以下一律稱為裁員)。以美國的經濟情況為例,過去十五年每年平均約二千萬人被裁員,佔勞動人口五分之一,其中20%的失業者一直找不到工作,甚至成為無家可歸的流浪漢。例如2014年,平均每天有十五萬二千四百人離開原來的工作,其中五萬六千人是被裁員,不過卻有十六萬八百人被雇用,也就是說,平均每天雇用的比離職的多八千四百人。這樣的數據使近年來美國的失業率在5-7%之間(2015年6.1%),在先進國家之中還算是表現最好的,其經濟成長也相對最為平穩。歐洲失業率最高的是西班牙,2015年整體失業率為24.2%,青少年失業率高達48.4%(美國11.6%)。與之相比,美國有如就業美地。

雖然上述被裁員的數據並沒有區分原因,包括企業關門、營利下滑、合併或縮編,但對每一位失業的人都是一個打擊。尋找新職的過程可能很順利,也可能倍極艱辛。很多人經過一兩年才找到工作。對基督徒來說,尋職的過程也是對屬靈信心的考驗。本文擬探討基督徒在面臨失業的危機時如何沉著應付及尋職;更重要的是在失業困境中堅定對神的信靠,經歷試煉,在屬靈歷程上更上層樓。

一、被裁員時

不論有無預警,在被通知是裁員對象時,心情難免震驚及難過。特別被裁員者是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時,馬上想到的問題是少了一份收入,如何照顧家庭?這時候最重要的是保持心情平靜—以禱告的態度來面對困難;其次是自我檢討被裁員的原因:

1.是因為自己的緣故?這種情況大都是被解雇或開除。可能是不適任、績效表現不如上司的期望或犯了大錯,例如不誠實或作假。不適任指在這位置上不適合,可能換到適合自己專長和能力的位置就可以發揮所長。績效表現不好,需檢討原因,虛心面對。如果是犯錯,特別是不誠實或作假情況,則須在神面前認罪悔改。有些時候是遇見脾氣不好或品格有問題的老闆,妒忌屬下才能,會無理打壓、甚至侮辱下屬;或因種族性別而歧視,這種情況,雖然勞工法有某些保障,也要審慎因應。在政府機關或國營企業做事,有正式職位的(regular position),俗稱金飯碗或鐵飯碗,通常有法規保障,被裁員的機會較民間企業或承包商(contractor)的員工少很多。

2.是因為公司或機構營運的緣故?例如公司關門或合併,或因為整體經濟情況不佳,影響公司營運不善,公司將某些部門的工作外包到國外,以及部分職位被宣告多餘(redundant)等,導致公司用裁員的方式來減少成本以增加營業績效。在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各機構周圍,有很多公司、大學或研究機構,是公家機構或民間組織各種研究項目(project)的承包商(contractor),因為沒有標到某些項目,經費不足而裁員。甚至美國大多數州政府法律規定不得有預算赤字,在預算吃緊下,也不得不裁員,特別是一些沒有長期職位保障的雇員。有些裁員事先有預警,有些無預警,結果都是被迫走人。

不論是哪種原因,除非必要(例如為遭受歧視或為公平正義的原因而進行申訴),都應避免與雇主有爭吵行為。特別在原先與公司上下互動良好的情況下,被裁員是公司不得已的措施,就需要和雇主(或上司)維持良好的關係,對下一步找工作將有助力,因為可以請雇主(或上司及同事)寫有利的推薦信。有時當事人的部門將職位刪除,其他部門也許仍有空缺開放,可以去申請,如果成功則變成轉調,也是有驚無險。如果最後是離開公司,則要準備在外面找新工作。各國都有立法保障員工的權益,例如美國勞工部對工作被停止(termination),也就是失業員工,法定了一些權益,例如醫療保險及失業救濟,需花時間去了解。

二、如何調適?以下幾點意見供參考:

1.保持健康的心態。知道消息時,立即以禱告來托住自己,以平安的心來領受。不必怕別人知道。很多時候為了面子問題,失業了不好意思讓別人知道,這樣做,對心理健康並沒有好處,也失去諮詢及代禱的機會。讓親友及教會知道,反而可以得到親情和友情的幫助及鼓勵,更早度過難關。

2.與家人、朋友及教會肢體溝通。除了近親好友外,失業時通知教會牧師長老及禱告小組成員,讓教會整體一起為你和家庭禱告,求神幫助賜下平安,可以讓你的求職之路更加平順—得道者多助,是考驗信心及教會肢體間互相幫助最好的方式及見證。(參雅各書5:16,「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

3.心態的調整。失業對自尊心及心情都是一種打擊,但不要自暴自棄,而要謙卑在神面前,相信這是神所允許的,必有神的美意,並藉此操練信心。失業並不是丟臉的事,大多時候也不是自己能操控的,因此要正視及檢視自己的生命價值—你是天父所寶貴的孩子,祂不會拋棄你。

我們在教會中看過很多類似例子,大多數失業的會友都找到新工作,甚至更好的工作。最令人感動的是這些會友信心堅定,失業期間反而更積極禱告,過良好的靈修生活,與主有更美好的交通,並且熱心參與教會事奉,甚至在經濟艱難的情況下,仍以金錢慷慨奉獻到教會或聖工上。他們也見證,在失業期間,更能親近主,「遇見神」!

的確,失業者在求職過程中擔心憂慮是正常的,但要學習放下重擔,將主耶穌的話語牢記在心:「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馬太福音6:34)

4.剛失業時,保持平靜的心。切切不要一下子就慌亂起來,急著找工作,先安靜向主禱告,求主幫助,並仔細考慮下一步如何行,包括財務規劃及進行求職。


三、財務規劃

首先評估在尋找下一個工作前,有多少資源可以幫助你的家庭度過一段沒有你這份收入時的生活開銷。以美國的情況為例:

1.盡量尋求公司所給的裁員補償(severance payment)。如果裁員的原因錯不在你,公司也道歉,通常根據公司或機構的政策,會有一筆補償金,數額每個機構不同,根據一個總數或薪資,從幾個月到兩年。這補償金可以幫助失業者有一段時間來尋找新工作,家計不至於斷絕。

2.申請失業救濟金(unemployment benefits)。許多國家對失業者發放救濟金(或失業保險),幫助他們在求職過程中有能力維持家計。美國的失業救濟福利,依照各州情況不同而發放給失業的申請人。通常按一定的失業者薪資比例,每週支付,每州不同(例如康乃狄克州每週最高金額為590美元,而阿拉巴馬每週最高為265美元),期限通常為六個月;在經濟不景氣時也有延長發放期限的。資金來源是各州及聯邦政府對雇主所繳的薪資稅(payroll taxes);失業者的領取資格是被裁員不是因為自己的過錯。如果救濟期限過了,就沒有甚麼補助,而要依靠其他來源—自己的儲蓄,親友或教會的支援等。歐洲許多國家的失業福利比較好,救濟期限過了後,還有其他補助,直到找到工作,甚至到退休年齡,再轉到國家的退休金計劃。

3.動用急用基金(emergency fund)。平時就應該存有一筆為不時之需而預備的急用基金,通常是三至六個月的家庭開支(包括房屋抵押貸款),放在活期存款或貨幣基金,隨時可以動用。

4.動用過去累積的儲蓄。上述三種資源耗盡仍未找到工作,就需動用儲蓄,但要盡量避免動用到如401k(美國)或其他法定的退休金。

將以上數字加總,就知道失業情況大概可以維持多久。例如有前三項的資源,通常可以熬過至少一年,對家庭生活不致產生危機,就可以不必急於找工作,或接受對自己不是很適合的工作。如果配偶有正當工作,問題較少;如果一家只靠你的收入,問題較大,特別是有房貸壓力時。此外年輕人可能可以回到父母或親人家暫時依靠。

5.處理醫療保險事宜。如果配偶有正式工作及醫療保險,問題就小些;如果家裡只靠你工作時的醫療保險,在美國法律規定雇主可能需要通知失業員工加入公司的醫療保險,這些都在兩個法案之下:COBRA(The Consolidated Omnibus Budget Reconciliation Act)或HIPAA(Health Insurance Porta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 Act)—指公司職員及家人在失去醫療保險時有權利繼續加入原有保險度過一段緩衝時間。如果過了期限,就要另找保險,那時成本會較高。


四、進行求職

如果財源能讓你撐過一段時間(至少六個月,最好一年以上),可以評估自己的專長及合適的工作。如有需要,亦可考慮回到學校或培訓機構學習。

1.尋找各種資源來求職

設計簡歷—請教這方面有經驗的人,將簡歷重新設計以吸引未來雇主。
找合適的推薦人—包括請以前公司或機構的上司或同事,或了解你的師長寫推薦信。

由親友或專業會社(professional society)介紹。

很多失業者是較高年齡層,特別是擔任過中高階主管的高科技人才,有時不易找到新工作。在自己資源耗盡前真的無法找到合適及合薪水的工作,又不能再等,則只好先找一個比以前低薪的工作,以維持家庭生計,因為照顧家屬是基督徒的優先順序。(提摩太前書5:8,「人若不看顧親屬,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還不好,不看顧自己家裡的人,更是如此。」)此時,要學習放下身段,在家庭需要及個人興趣或抱負之間取得平衡,期盼將來「東山再起」。
順便一提,由於短期失業者越來越普遍,有些美國教會為失業求職者成立「求職諮詢團契」,是一個聯結及鼓勵失業會友的很好的方式。除了報紙及一般求職網外,網頁上也有為基督徒求職者介紹工作的機構,都可以參考。

2.節約消費

在失業期間,財源緊繃,需要有新的家庭收支預算,盡量節約,減少非必要的開支。對於已經懂事的小孩,則要告知情況,請他們配合度過難關。一家要殷勤積極的在主面前同心禱告,求主安排合適的工作。夫妻不宜在配偶求職期間彼此嘔氣吵架,反要彼此鼓勵打氣及扶持。

如有借債情況,則主動聯繫放款銀行,最好之前除了房貸之外不要欠任何信用卡或消費貸款。如果真的缺錢,只好尋求親友暫時幫助。如果還有能力,仍然要繼續慷慨奉獻給教會或福音機構,相信神必賜更多恩福。

五、保持信心

基督徒在順境時經常忘記神所給的恩典,而在職場或生活上遭遇困境、失業、或患難生病時,卻比較容易使我們親近神,因而更容易因此「遇見神」。在失業及求職過程中,宜自勉能達到生活有平安喜樂,知道一切掌握在神手中。在個人靈修上,有更多的禱告及讀經,在教會仍然繼續服事,過討神喜悅的生活,相信至終總有神的美意安排,甚至找到比以前更好的工作。

聖經裡有許多經文可以用來勉勵失業的基督徒,為他們打氣,例如,詩篇四十六章1節:「神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雅各書一章2節:「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彼得前書一章6-7節也鼓勵受到試煉的人:「……在百般的試煉中暫時憂愁,叫你們的信心既被試驗,就比那被火試驗仍然能壞的金子更顯寶貴,可以在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得著稱讚、榮耀、尊貴。」

要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是主所寶貴的,祂不會拋棄我們。耶穌說:「差我來者的意思就是:他所賜給我的,叫我一個也不失落,在末日卻叫他復活。」(約翰福音6:39)保羅說:「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難道是患難嗎?是困苦嗎?是逼迫嗎?是飢餓嗎?是赤身露體嗎?是危險嗎?是刀劍嗎?……因為我深信無論是死,是生……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裡的。」(羅馬書8:35-39)

失業求職期間除了考驗信心外,也要相信一切都會過去,直到找到神所安排的工作,因為賺錢的能力都是神所賜的(申命記8:18),並且如經上所說:「我們願你們各人都顯出這樣的殷勤,使你們有滿足的指望,一直到底。」(希伯來書6:11)


作者小檔案
溫英幹,擁有美國財金分析師(CFA)證照,為神國資源為基督協會董事會主席,本刊國度人才單元企編。現任臺灣東華大學經濟系及財金系榮譽教授及美國冠冕財務事工美國華人外展事工主任。

原載《神國雜誌》第45期,2016年秋季號,網址 http://www.shen-guo.org/meeting-god-in-unemployment.html。該雜誌為「神國資源為基督協會」之代表性刊物,強調以前瞻力、突破力、挑戰力、應用力、感動力、知識力、行動力兼具的内容與風格,召喚讀者以信仰視角,關注人才,外展,文化,關係與社區的重要議題。該協會每年在美國賓州及臺灣舉辦「文化實務營」。索閱《神國》及報名營會,請上網www.shen-guo.org 。

2016年8月21日 星期日

豐收的歲月 馬利蘭中華聖經教會成立三十五周年紀念特刊 (2011)



馬利蘭中華聖經教會成立三十五周年紀念特刊 (2011)


豐收的歲月

溫英幹


初次加入教會

我與妻子於1973年在巴爾地摩中華基督教會由華府教會的張子華牧師施洗,歸入基督,並在巴城教會學習事奉。次年我完成學業,在華府找到工作,我們帶著剛出生不久的女兒於1975年從巴爾地摩搬到華府近郊。那時仍然經常回到巴城的教會聚會,但因往返不便,就計劃在華府附近的教會聚會。剛好馬利蘭中華聖經教會(本教會)於1976年8月22日成立,在Kensington初中聚會,我們結束了巴城教會的事奉工作,於12月12日第一次參加本教會主日敬拜。那天剛好是聞名的計志文牧師(1901-1985)講道。計牧師時年76,仍然風塵僕僕到處講道。他講道很風趣,內容也好,因此很吸引人。之後我們就固定在本教會聚會,成為最早期的會友。

目睹教會成長

主日在學校聚會有諸多不便(1979年6月3日從Kensington移到Water Johnson High)。1981年終於買下現址(只有現在的副堂及旁邊幾間房間),於3月1日正式啟用,3月8日舉行獻堂典禮,由使者協會的周主培牧師證道勉勵,當天來了不少人,停車場不夠大,很多車子都停到後面的草皮上了(和現在情況差不多)!當時教會規模大約在200人左右(有100多位正式會員),剛買堂,就已經有點不夠用了。主日學共有六、七個班級一起擠在主堂(就是現在的副堂),用布簾隔開一間間臨時教室,講課聲音互相可以聽見,有人戲稱像菜市場。

教會成立後有一段時間請張子華牧師擔任顧問牧師,那時張牧師是香港中國神學院副院長,經常回來勉勵我們。感謝神,帶領劉傳章牧師來牧會,於1982年1月24日舉行就職典禮。在劉牧師與長老們的領導下,教會開始逐漸擴充、擴建,在真理的教導上也步入軌道。1982年11月28日位於現在副堂後面的西翼教育觀舉行獻堂典禮,特請張子華牧師證道,我們才開始有個別的主日學教室。隨著聚會人數增加,除了陸續在鄰郡及北卡植堂外,接著於1986擴建南翼工程,使我們暫時有足夠大的禮拜堂。再經多年禱告與金錢奉獻,2002年9月開始擴建新大禮堂及交誼廳,於2004年8月22日教會成立28周年紀念日同時舉行落成奉獻典禮,教會終於有了設備完善的主堂敬拜神,以及一個多功能的交誼廳供各種活動使用。

由於本教會從一開始就注重海外差傳的事工,每年都有宣道年會,信心應許奉獻逐年增加,所支持的宣教機構和宣教士也持續增加。我在宣道部事奉多年,深深感到神大大賜福給這樣重視宣教的教會。注重海外宣教的教會,也同時會帶動本地的福音事工,並且培養會友的屬靈生命。因此教會的三個目標,高舉基督、造就信徒、廣傳福音,是環環相扣的,最後會使教會人數增添,更能凝聚力量從事福音工作。

參與事奉工作

1976年加入本教會之後,我和妻子也參與教會的事奉工作。我在教會擔任主日學教員以及在宣道部擔任執事或同工多年。1979年我們有了老二,家父母從台灣越洋來幫忙照顧嬰孩。該年年底本教會第一屆長執會成立,按立七位執事,我被選為宣道部執事,於1979年12月23日由張牧師主持與六位長老一起舉行執事按立典禮。那時公司工作繁重,教會服事多,加上幫忙照顧剛出生的老二,我忙得不可開交。看到我為教會的事經常忙進忙出,母親就曾經對我抱怨說:教會爲什麽不去找「閒人」來做事,偏偏要找我這麼忙的人?那時父母親還沒信主,不明白參與教會服事的重要。

教會除了主日學之外,我們也接受許多裝備與教導,例如參與短宣,參加主日學教師及三福的訓練,以及參加聖徒裝備的課程。其中三福訓練讓我們操練傳福音的技巧,而聖徒裝備課程對我們的靈命更新幫助很大。因為聖徒裝備要求每日養成讀經習慣,課程結束後,我繼續保持讀經習慣直到如今,每年讀經至少一遍,深深體會聖經實在是神所賜下寶貴的話語,使人百讀不厭,靈命日日更新。

1996年所服務的公司改組,我藉機提早退休,應聘到台灣國立東華大學任教,直到2009年初從該校退休為止,我在台灣有機會與基督徒老師和臨近教會牧者一起同工從事學生福音事工。特別是2003年開始,獲校方許可,在學校大學部開設基督教概論的通識課程,與學校基督徒老師以及附近教會一起同工,每學期至少都有一百位學生選修這門課,每位修課學生都必須到一個教會參加三次主日敬拜,來瞭解基督教。這課程對許多學生的信仰產生很正面的影響。如今我已經自該校退休,但這課程仍然由其他年輕教授負責繼續下去。我經常感謝主,因為經過本教會多年來在真理的教導及裝備,才能很快的融入在台灣的事奉工作。

回顧與勉勵

三十五年的歲月在人的一生剛好是從嬰兒到壯年,也是成語「春秋鼎盛」的意思。人到壯年之後,就會開始走下坡,不久就是老年。但教會不該如此。教會的壯年是成熟的標誌,是更進一步大展鴻圖的時候。我們這批與教會一起成長的會友中,許多長輩已經歸回天家,許多昔日像我們一樣黑髮青壯之士如今已經變成白髮資深公民,但我們同時也很欣喜的看到我們的下一代,已經起來接替我們,為主使用。

教會成立三十五周年除了慶祝及感謝神的恩典外,希望大家不要停留在舒服區內(comfort zone)。根據研究,一個公司或機構在興建美輪美奐的總部大廈落成之後,就是該機構開始沒落之時,這種現象被稱為「帕金森定律的辦公大樓法則」(Parkinson's Law, 來自英國作家Cyril Northcote Parkinson的幽默作品)。當總部完成後,機構的成員往往就開始懶散,缺乏鬥志,因此就慢慢解體了。希望我們一方面要持續努力作工、領人歸主,一方面繼續培育新竹,世代接替,使教會成為一直有長進、一直有豐收、一直是壯年、一直歷久彌新,蒙神賜福的有機體。

本文刊載於2011年8月,馬利蘭中華聖經教會成立三十五週年紀念特刊。今(2016)年9月18日將慶祝成立40週年,並出版特刊。
這裡補刊登我五年前所寫的紀念文,供作歷史文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