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6日 星期四

轉載: 華府國建聯誼會1991-1992舉辦大型研討會之回顧 呂崇基




關鍵之秋的歷史見證:
華府國建聯誼會1991-1992舉辦大型研討會之回顧


呂崇基

華府國建聯誼會自1975年創辦至今已有三十五年歷史,目前會員有三百多位,都是本地區學術及專業人才之精英。多年來本會以純學術研究及專業客觀的態度與超然開放的立場來舉辦各項領域的學術研討會,包括政治、外交、經貿、財金、農業、科技、環保、衛生醫療、勞工、及海峽兩岸關係。在歷届總召集人的領導及幾位幹事的通力合作下,這些研討會均得以順利圓滿完成。

1991-1992年正值台灣經濟社會及政治劇烈變化之際,可說是國家發展的關鍵時刻。本會適時於1991年11月9-10日一連兩天舉辦一個大規模的“大華府地區海峽兩岸民間交流研討會”,繼而在1992年9月5-7日一連三天舉辦一個以“如何建設台灣成為一個廿一世紀的現代化社會”為主題的研討會。這兩個別具特色的研討會除了在規模上堪稱空前盛大之外,內容也非常豐富。以上兩個研討會都提出非常精闢實用的見解與政策建議,提給台灣朝野、學術機構及民間團體參考,事後回顧,相信有助於之後台灣的國家經濟與社會的建設,影響深遠,其中的許多建議至今仍有參考價值。本人有幸在此關鍵之秋,親身參與這兩次研討會的籌畫與執行,藉著這次慶祝華府國建聯誼會設立三十五周年以及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周年而出特刊時, 簡述這兩次研討會的內容、過程及經驗,作為華府國建會歷史見證之一,以供各界參考。本文分兩部份,第一部份為1991年研討會;第二部份為1992年研討會。

一九九一年大華府地區“海峽兩岸民間交流研討會”


本研討會的主題、目的與宗旨
本研討會的主題是“如何促進海峽兩岸民間交流“。目的是”以學術研究及開放立場研討海峽兩岸民間交流之現況與發展。

海峽兩岸民間交流近來迅速發展。台灣方面由民間成立一年多的“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簡稱海基會)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陸委會)的委託,曾數度組團前往大陸,與大陸方面負責處理兩岸交流業務的官員會晤,尋求建立兩岸溝通的適當管道,以處理兩岸交流所衍生的問題。這些會晤象徵兩岸交流進入一個實際接觸的階段。另一方面,大陸當局也屢次就雙方的問題發表談話。我們覺得對兩岸民間交流各種議題有深入探討的必要。

華府國建聯誼會基於對兩岸民間交流議題的關心,並希望對兩岸交流的發展略盡綿薄,以促進兩岸民間交流,特在海基會、青輔會、聯合報系及中國時報系的贊助下,於1991年11月9-10日假馬利蘭州洛克威爾市假日大旅館(Crown Plaza Holiday Inn, Rockville, Maryland)主辦“大華府地區海峽兩岸民間交流研討會“,以學術的立場,開放的態度,集合各方人士一起討論有關交流的各種議題,希望在兩天的會期中提出具體且切合實際、並立即可行的建議,以增進兩岸交流及溝通。

這次研討會有來自美國、台灣及大陸三地的專家學者,民間研究機構,台灣政府的官員及新聞界人士有九十多人,共發表論文五十幾篇。大陸有關官員在現實政治環境下無人應邀與會。

研討會議程


兩天研討會的議程共分兩部份;第一部份是專題演講(第一天),邀請台灣有關單位及民間有關社會團體之代表提出。第二部份是分組報告,共分六組同時進行(第二天)。

第一天上午九時由華府國建聯誼會總召集人黃和鐘及研討會主任委員呂崇基主持開幕式及會務報告。接下來當天的議程分別由下列人士作專題演講:陸委會副主任委員高孔廉主講“國統綱領與大陸政策“,教育部次長楊朝祥主講”兩岸文教交流概況“,國家統一委員會(國統會)研究委員高英茂主講”兩岸互動與國際新秩序“, 大陸旅美學者趙全勝教授主講:從北京看海峽兩岸交流的展望與建議”,民主基金會秘書長暨立委丁守中主講“台獨黨綱對兩岸之關係及國內政治之衝擊。下午最後一節”海峽兩岸的體育交流“則由展望基金會董事長李慶華主講。

九日當天午餐會由海基會秘書長陳長文以”從海基會看兩岸關係“為題和與會人士分享兩岸交流的實際經驗作為時一小時的演說。陳長文以海基會先後三次組團訪問大陸磋商實質問題的經驗指出,台灣在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中,決不能忽視“國防”與“心防”,以策安全。他認為擴大民間接觸的基礎,是一種保障安全的方式。他要求關心兩岸關係的人士需將“中國心”和“台灣情”連在一起。他說:“有情無心,台灣的文化生活無以豐富;有心無情,則從無從讓大陸人民明瞭中國人何以也能建立像台灣那麼富庶自由的國家。”

研討會第二天,十日的議程主要為分組討論,以經貿交流、農業交流、文教交流、新聞交流、科技交流及交通交流等六組同時進行探討,分別以歐昭惠、呂崇基、蕭舒夫、王嗣佑、黃和鐘及閻漢寧擔任各組召集人。
每一組分組討論分三節進行,主持人計有下列學者:
經貿組:溫英幹、楊坎華、歐昭惠
農業組:孫伯泉、劉言度、呂堯基
文教組:曾振、阮大年、李慶華
新聞組:王嗣佑、續伯雄、施克敏
科技組:黃和鐘
交通組:霍雲翔、董興、劉俊嘉

最後各分組綜合討論的主持人分別為:經貿—黃連福;農業—呂崇基、孫伯泉、劉言度、呂堯基;文教—彭森明、冷若水、續伯雄、傅建中、施克敏;科技—黃和鐘;交通—閻漢寧。在各分組發表論文及評論者多達70餘人,不及備載。

十日當天的午餐會由駐美代表丁懋時對三百多位僑界的專家學者發表簡短演說,他要求台海對岸的中共當局認清世界潮流,加速政經改革;只有在民主制度下,中國人的智慧才能發揮到極致;只有在自由社會中,人民的意見才能充分表達。他歡迎及感謝兩岸數百學者專家熱烈參加這個研討會。之後,午餐會的主講人,國統會委員,廿一世紀基金會董事長高育仁以“兩岸關係的過去與未來”為題發表演說。

研討會成果

兩天下來,集思廣益,出席這次研討會的學者專家在10日結束前提出各分組的綜合結論報告,提出許多具體可行的建議,對日後的海峽兩岸的交流與溝通有相當程度的幫助。

出席這次會議的學者專家及關心國是的僑胞逾500餘人,是歷年來在華府舉行的國建聯誼會研討會中規模最盛大的一次。多位來自台灣政府專司海峽兩岸交流事物的官員,以及海內外對於交流有研究的學者專家均提出精闢的見解與論文。中共雖然婉拒主辦單位的邀請,未派出代表,然而有許多旅居美國的大陸學者踴躍出席,他們不僅提出個人的意見,也訴說在大陸所經歷的種種經驗。由此可見,無論是來自海峽兩岸,或是旅居海外的僑胞,對加速海峽兩岸民間交流,均懷著相同的期望與關切。

以上種種,也說明來研討會已經達到預期的效果與目的。值得欣慰的是兩天的研討會順利圓滿地結束,爲了保存這些寶貴的意見與資料,本會出版組特將各組論文編輯成冊,於1993年1月出版“大華府區海峽兩岸民間交流研討會學術論文集”專刊,分贈國內有關機購、研究單位、民間社團、學者專家及本會會員,以備參考。

研討會之後之盛宴與結語


研討會結束後10日晚上在北維州會賓樓舉行華府國建會聯歡晚會,邀請與會學者專家、貴賓、及本會會員和眷屬來參加此“慶功“盛宴。大家享受了一頓佳餚後,婆娑起舞,盡情地歡樂美好的一夜。當晚的晚會召集人是黃連福,所有節目都由名歌星林麗卿與羅香齡精心安排,並由前中視主持人史蘭華主持,並有來自海峽兩岸幾位名歌星演唱,盛況空前。

最後我以研討會主任委員身份代表華府國建聯誼會向幾個贊助單位,海基會、聯合報系及中國時報系致謝,特別是海基會,從最初研討會之構想一直到會議的圓滿結束,期間海基會秘書長陳長文博士都鼎力協助。駐美代表處文化組組長李慶平亦多方協助,解決不少籌備期間的困難。同時也感謝研討會所有工作人員,是研討會的幕後功臣,在籌備期間合作無間,發揮最高的團隊精神,才能使這次研討會順利結束。

一九九二年大華府地區“如何建設台灣成為廿一世紀的現代化社會”研討會

本研討會之宗旨與目的
本研討會的宗旨是展望未來台灣理想社會的藍圖,並探討如何逐步邁入此一新社會。目的在於以純學術研究的客觀態度與超然開放的立場研討台灣未來面臨之關鍵性議題,並向國內有關機關、社會各界及產業界提供有效的政策與建言。

本研討會之緣起

從二次戰後台灣光復,開始重建至1990年代初期,台灣地區經過四十多年來在經濟發展上的成就,已贏得全世界的佩服與稱讚。持續性的經濟繁榮,給人民帶來豐盛的物質生活,也給社會帶來欣欣向榮的富裕景象。當時我們覺得國人不應以此為滿足,因為物質生活的改善不過是現代化社會過程中的一個步驟而已。同時在這廿世紀最後十年中,就我們從海外旁觀所得,發現當時台灣的社會,在繁榮的經濟與富裕的生活背後,隱藏著令人憂慮的脫序現象。例如交通秩序的混亂、生態環境的破壞污染、犯罪率的高升、傳統文化與道德的沒落等等,促使我們產生了關懷台灣社會改革與建設的意念,因而定“如何建設台灣成為廿一世紀的現代化社會”為1992年研討會之主題,希望藉著這個研討會的召開,集合國內有關機構官員及海內外各方面學者專家,凝聚經驗與智慧,針對問題癥結而規劃出前瞻性、建設性的具體方向與藍圖。

研討會的形式及過程


這次研討會在青輔會、北美事務協調會駐美辦事處(台灣駐美大使館)、中國時報系及聯合報系等機構的鼎力贊助下,於1992年9月5日至7日一連三天在華府近郊馬利蘭州貝賽斯達凱悅大酒店(Hyatt Hotel, Bethesda, Maryland)舉行。來自台灣的政府、民間與學術界及美國華裔專家學者一百二十餘人共發表演說及論文八十餘篇。

研討會大會專題主講人按演講先後順序有:台灣省政府主席連戰、亞太民主理事長彭明敏、財政部長李仲英、高雄縣長余陳月瑛、原子能主任委員會主任委員許翼雲、衛生署副署長石曜堂、國科會副主委胡錦標和海峽兩岸交流基金會副秘書長石齊平等,分別三天研討會期間發表專題演講。同時研討會共分成政治外交、財經產業發展、科技發展、環境保護、交通建設和文教衛生及社會福利等六組,分別由張旭成、黃連福、侯受年、唐次郎、辛永光和曾振擔任召集人。其中政治外交組再分內政、外交和海峽兩岸關係等三個分組,分別由張旭成、田宏茂和石齊平擔任分組主持人;財經產業發展組再分經貿、財政金融和農業發展三個分組,分別由蘇昭安、楊坎華及左天覺擔任分組主持人;文教衛生及社會福利組再分文教、社會福利和衛生醫療等三個分組,分別由彭森明、顏明遠和劉周(?)婉擔任分組主持人。

研討會開幕及專題演講

本研討會在九月五日早上九時隆重開幕,由本會總召集人呂崇基主持開幕儀式。北美事務協調會委員會駐美代表丁懋時應邀致詞,向來自華府地區、全美各地及台灣的學者專家和僑胞表示歡迎,並祝福大會舉辦成功。丁代表和呂總召集人也向省主席連戰不辭旅途勞頓的君子誠信,專程履行諾言來參加本研討會,以及對這次會議的重視與支持,表示感謝與感佩(按,在颱風過境後,連主席匆匆返台處理善後一二天後又專程再度來美與會)。

應邀為大會主講人的連主席以“一步一腳印—務實前瞻的台灣省政建設”為題,在開幕式向大家暢談他主持省政工作的理念與重點,並展望未來省政建設在變遷社會的因應之道。他就任以來致力於務實前瞻的台灣省政建設,以建立“祥和社會”和發展“富麗農村”為目的。他認為只要“一步一腳印”務實去做,必能讓台灣在廿一世紀成為現代化社會。

丁代表晚宴

駐美代表丁懋時也在五日以豐盛的晚宴款待與會學人與貴賓,並在晚宴後,以“中美關係之現狀與展望”為題作專題演講,報告最近幾年來國府與美國發展實質外交關係的進展情形,使與會者對各方關切的中美關係有更進一步的瞭解。

研討會特色

為配合新時代、新環境的發展,本研討會也邀請政治異議人士及民進黨籍的學者和民意代表與會,共商國家發展大計。其中最受矚目的莫過於流亡美國廿一年的亞太基金會主席彭明敏。他曾在台大政治系任教時擔任連戰的論文指導教授,並推薦連戰至芝加哥大學深造。在開幕式上,丁代表與連主席一起伸出歡迎之手與彭明敏相握(所代表的意義更非尋常),受到全場五百多與會人士熱切的掌聲歡迎。

彭明敏以“台灣未來民主化的課題”為題發表專題演說。他這次的與會為台灣近年來的民主自由化下了最好的註解。他自己也承認“五年前這種會議絕不會邀請我參加,即使邀請我,我也不會參加。”長期在海外卻時時心繫國內政情發展的他認為,人在局外,反而較能看出台灣的動向。依他個人的看法,台灣人民應已有兩大共識,一是大家必須共同努力建立民主、自由繁榮和乾淨和諧的社會,二是朝著民主的路走下去,已是不容更改,無法回頭的趨勢。

分組研討綜合結論

出席研討會的學者專家在七日結束三天分組研討議程,在會議結束前各族召集人提出綜合結論及建言報告,將送給國內之政府、學術研究機構及企業界參考。

一、政治外交組


備受各界矚目的政治外交組,因為主題較有敏感性,使三個分組的研討形成爆滿場面。幾位民進黨籍或傾向台獨的專家學者應邀參加,更使得會場充滿不同的聲音,時有統獨論戰的熱烈情景,較以往的一言堂研討會更見活潑生動。民進黨僑選立委張旭成以召集人身份在總結報告中指出,政治民主化是大家的心聲,但是在外交方面則各方意見不一,難以達到共識。海基會副秘書長石齊平針對兩岸關係的研討做出結論時,也表示,這是不同政治立場的一個理性爭論。

因此政治外交組的研討並未獲致清晰的結論,各主講人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探討未來台灣外交發展的方向和目標,也從政治實務及戰略方面探討台海兩岸的發展關係的政治體制、政治民主化與自由化、社會正義與公理,以及如何健全監察制度等問題,並提出建言。

二、財經產業發展組


學者專家們希望政府確實推行六年國家建設計劃,加速產業升級,使台灣在廿一世紀成為一個經濟大國。他們並促請政府加速金融自由化措施,早日發展成為亞太金融中心。

在國際貿易方面,他們主張對土地勞工與產業的發展重新作整體的探討,確定發展資本與技術密集工業的目標。開發高科技工業產品,加速產業升級。但他們反對輕易引進大陸和其他外來勞工,認為可能造成社會的負擔。

對兩岸經濟交流,他們建議以互利互補,安全安定為原則,並限制對大陸投資,以避免經濟依賴性過高而受到政治上的牽制。

工業生產方面,他們希望貫徹六年廿一綜合調整方案,提高產銷效率,降低生產成本,並提高農民生活水準,進一步利用台灣的有利地位,使台灣成為亞熱帶農業研究中心。

三、科技發展組


與會者認為在缺乏能源的台灣地區,必須發展核能發電,但也須有健全的核能政策及防禦措施,以確保安全。他們相信,發展航太工業有助於工業產業升級,加強科學研究協調,也可以將研究成果推廣至醫療等產業的生產,提高工業技術水準。

四、環境保護組、交通建設組、與文教衛生及社會福利組


以上各分組對相關議題提出建言以配合未來台灣的理想社會的進展:如何建立一個高品質社會所需的社會福利制度,如何建立一個完整的文教體系,如何加強廿一世紀的交通建設規劃與都市發展,如何改善台灣地區的空氣及水資源等污染問題。 文教分組召集人曾振教授在研討會作成總結報告時提出了“向”金“看,更要向”人“”看的口號,希望台灣建立新的人倫觀念,以防止金權政治的作祟。他認為人倫觀念的重建是刻不容緩的建設項目;唯有如此才能使台灣邁向一個既富裕又安和的新社會。

“華府之夜”晚會


爲了歡迎本研討會與會的學者專家、貴賓與僑胞,在六日晚上安排了輕鬆愉快的“華府之夜”晚會,以晚宴歌舞、說笑話、現場樂隊演奏和舞會等節目,讓三、四百位與會者度過愉快美好的夜晚。晚會由華府名律師張先正主持。首先由華府地區的卡拉OK歌唱高手多人獻唱,接著由來自夏威夷具有南國風味的樂器與歌聲的配合下,夏威夷女郎演出草裙舞及肚皮舞,獲得全場掌聲。之後由現場學人黃和鐘和凌宏璋共舞,逗趣十足。晚會中特別穿插“講笑話”的節目,多位學人自告奮勇上台表演,引得哄堂大笑,充分表現出與會者的幽默感。晚會在舞會及摸彩節目之後圓滿結束。

結論

研討會在九月五日上午隆重開幕,並隨即展開為期三天的緊湊議程,包括一連串的專題演講及六個分組同時進行的研討,以及歡樂輕鬆的“華府之夜“晚會,於七日下午作成綜合結論報告之後,順利圓滿閉幕。

一連三天別具特色的研討會,除了在規模上稱得空前盛大之外,內容也特別豐富,包括內政、外交、海峽兩岸關係、經濟、金融、農業、環保、交通、文教、社會福利、醫療衛生、科技等。出席專題演講及分組討論的除了本會會員之外,尚有國府官員、海內外學者專家,以及僑社人士,各就不同黨派、立場與專業,為建設台灣而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這次研討會最難能可貴的是,出席來賓均踴躍發言,熱切討論,針對現況,提出具體的問題與建議。儘管有些問題頗為尖銳,與會人士仍能在和諧冷靜的氣氛下進行理性討論,表現出民主、開朗的可貴精神,這是研討會成功的重要關鍵之一。
爲了保存本研討會的豐碩成果,本會特別輯錄研討會各項要點,編印成“論文摘要”及“結論報告”(1993年1月3日出版)供各界參考。如今已經近二十年,此次研討會以及1991年海峽兩岸民間交流研討會的意見所提各項意見,許多已經由政府加以施行,有些到現在還有參考價值。

本人謹代表本會在此特別感謝青輔會、北美事務協調會駐美辦事處、中國時報系及聯合報系等機構的鼎力贊助,以及所有支持本會的朋友們。同時也非常感謝大會全體工作人員,沒有他們的支持,研討會不可能如此順利圓滿完成。

最後特別一提,本會在1991年與1992年連續舉辦兩次規模盛大的研討會,都獲得來自中國時報系及聯合報系的鼎力贊助,這都歸功於這兩報系的駐美特派員傅建中與施克敏的極力支持與協助。同時也非常感謝駐美代表處文化組組長李振清博士在1992年研討會籌備期間也多方提供建議及協助。在此我謹代表本會向上述各位敬致最深切的謝意。

作者: 呂崇基,美國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農業經濟學博士,曾任美國肯達基州Campbellsville大學經濟及商業學系副教授,聯合國所屬世界銀行經濟顧問(華府),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經濟專家(羅馬), 美國國務院國際開發總署農業經濟專家(外交官),現任開發諮詢顧問社副總裁(夏威夷)。作者曾任大華府區國建聯誼會會長(1991-1992)。

本文刊登於Edward I. Wan主編,【Evolution and Impact of the ChineseAmerican Professionals Associaiton of Metropolitan Washington DC (CAPA) 華府國建聯誼會的演變和影響--華府國建聯誼會36週年紀念文件】,華府國建聯誼會出版,2011年12月30日,頁73-77。原稿附有相片,這裡從略。

2012年1月25日 星期三

東華經濟99級,給溫英幹老師 YouTube短片



東華經濟99級,給溫英幹老師
YouTube短片

最近有位東華大學畢業的博士生告訴我,她發現網路YouTube有一段東華大學經濟系99級(2010)畢業生製作一段影片給我當做我自東華大學屆齡退休(2009年一月)的禮物。我上網看了,很受感動。這班同學是我在東華退休前最後修我兩門課的學生,當時是大三,算是“關門弟子” ,彼此互動良好。現在他們都已經畢業,男生也服完兵役在就業中。

後來才知道這段影片是該班同學張昱傑上傳的。昱傑曾經擔任經濟系學會會長,當年與我互動較為頻繁。上學期在元智大學客座,很巧的有一天在火車上遇見,我們也因此在元智大學的教職員餐廳見面,並邀請自東華退休,現在元智客座的鄭治明教授一起餐敘。大家談得很高興。昱傑目前任職於南山人壽,看樣子表現相當好。相信這與他在大學時期擔任系學會會長及熱心系務所培養出來的氣質與人格特質有關。在學校教書時,我常鼓勵學生多參加社團及服務,以及打工,可以培養工作品格以及建立人際關係。為同學寫推薦信,也要求提供這些資料。發現同學們參與社團及服務或打工的,在社會上較能適應。

學生所給的溫暖回應是作為老師最大的回報。這裡不避嫌,將網址連結在此,以作紀念,及獻上我對該班同學以及昱傑的感謝。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LYk8Hf6msE&feature=related

返台參加國建會憶往



返台參加國建會憶往

呂崇基、溫英幹

作者分別應邀參加過三次在台灣召開的國家建設研究會(簡稱國建會),在國建會會友中算是少數有幸參加這麼多次的。

呂崇基:第一次在1977年(7月31日至8月16日,會期17天)參加工商發展研究組,由經濟部主辦;第二次於1989年(7月10-19日,10天),及第三次於1995年(7月17-22日,6天),都是參加農業建設組,由農委會主辦。

溫英幹:第一次在1976年(8月1日至17日,會期17天)及第二次1988年(7月25日-8月5日,12天)均為財稅金融組,由財政部與中央銀行聯合主辦;第三次於1995年與崇基兄同期參加,在兩岸關係組,由陸委會主辦。

國建會緣起

一九六〇年代末期至一九七〇初期,台灣的經濟、社會與政治各方面都在快速的發展與轉型,但國際政治對代表中國的中華民國(台灣)卻越來越不利。中共時值文革末期,開始在海外進行統戰,國際也逐漸向中共傾斜,導致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第26屆會議上,台灣被迫宣佈退出聯合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則同時取得原由中華民國政府擁有的聯合國代表權。政府為因應這些變局,號召海內外同胞共體時艱,團結一致,以衝破橫逆,乃開始計劃邀請在海外僑居的學者專家回國與國內的產官學三方面專家共商推展國家建設之大計,討論國家未來發展的方向及策略,一本“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知識報國之赤忱,共同為國家繪製邁已以開發國家之藍圖。從此可見到當時台灣政府的開放與遠見。

國建會的宗旨

政府舉辦國建會的宗旨在於凝聚海內外學者專家的知識、智慧與專長,加速國家建設的進步與發展,暢通海內外學者專家與政府的雙向溝通的管道,並增進海外學人關愛原生國家與支持政府的共識,以及國內延攬各項建設所需人才之途徑。

國建會舉辦的過程與方式

第一屆國建研討會於一九七二年八月在台北召開,邀請來自海外約一百位學者(美加、歐洲、日本、港澳及大洋洲等地)及國內三十位左右學者參加。由於政府高層非常重視這個會議,所有提案都要求各部會追蹤處理,加上媒體大幅報導宣揚,首屆國建會非常成功。因此政府繼續舉辦國建會,直到1995年的最後一次為止,一共舉辦18次。這期間,每年暑假七、八月間,都以這種模式邀請海內外人士參加,原則上以邀請沒參加過該會議的人為主,累計邀請海內外學人共5000餘人。

通常國建會的議程,前半段是聽取各部會首長的簡報或座談會,出外考察各地新的經濟建設,後半段幾天是到各部會分組舉辦研討會,提供建言。各部會在會前都事先寄給參加者資料與討論議題,讓參加者會前能充分準備,並撰寫論文,以便在分組會議時參與討論與提供建言。撰寫之論文也會被收入成為國建會的文件。作者每次參加,事前都有準備,許多人並在與會中發表論文,並非空手回去。參加學人的配偶也另備有豐富節目,使配偶們也能彼此認識,並參與和國家建設有關的座談及訪問。

在台灣召開的國建會每屆依照當時的需要擬有不同的總主題。會議除了大會聽取各部會首長的簡報外,採取分組會議方式進行,分別到各部會開會。通常分為8到10組。例如1976年分為八組:文教發展,工商發展,財稅金融,交通建設,農村建設,社會福利,衛生保健及都市建設。1995年是最後一次在台灣召開的國建會,其總主題為“迎向二十一世紀—中華民國發展目標與策略。”共分為社會福利、財經建設、交通建設、文教發展、科技發展、醫藥衛生、環境保護、勞動問題、農業建設及兩岸關係等十組。另外召開推展務實僑務與政府新形象兩個研討會。此次國建會共邀請海內外學者242人參加,規模龐大,促使國家重大建設的規劃更為周延完善,並彰顯政府對學術研究發展的重視。

國建會的效益

海內外學人以精湛學識與豐富經驗向政府當局提供無數的具體寶貴的建言,不僅為海內外學術精英提供參與國家建設與聯繫團結的機會與管道,而歷届會議中所獲得的各項重要建議與結論也多已融入政府施政當中,使台灣加速現代化歷程,也使出席學人學術報國的意願能充分實現,同時透過國建會海內外學者直接接觸的機會與管道,對於促進海內外學者學術交流與研究發展之合作,企業間之聯繫,延攬人才回國服務,進而引進新觀念、新科技,都有積極貢獻。

參加過國建會的海外學者回到僑居地後,紛紛在各個大都會區成立國建聯誼會,以參加過在台灣召開的國建會的成員為當然會員,繼續以不同方式凝聚海外學者專家的知識與智慧向政府提供建言。散布在海外的國建聯誼會會員有數千人,不僅隨時為台灣建設提供卓見,聯繫海外學人,克盡為國建言之功,且能針對國家需要,隨時物色專才回國服務。有些地區的國建聯誼會定期舉辦大型學術研討會,邀請國內政府高級官員、民意代表及學者參加,使得國建會的效益在海外更加發酵,也更凝聚海外僑胞對台灣的關懷。

很多參加過國建會的海外學人不斷的回國貢獻所學,這也是國建會舉才的成果。還有因為參加國建會後,促成決心回國服務發展的也大有人在,尤其是回國服務的學人在學術研究機構及大學執教的為數甚多。
以成本效益觀點來分析,政府舉辦國建會雖然看來所費不貲,但等於政府最初只出機票與住宿費用以及一些行政開銷,每年找來一兩百個國內外專家免費諮詢,已經太划算了。加上上述諸多後續效應,其利益何止當初成本的千百倍。(中國大陸近幾年也開始仿效這種做法。)

國建會的轉型

國建會開辦初期,由於台灣內外處境困頓,政治上仍然處於戒嚴期間,言論格局受限重重,國建會提供了許多建言是當時國內政治氛圍不敢言、不能言的,對促進台灣民主化及自由化有一定程度的貢獻。但隨著國內經濟自由化、社會多元化及政治民主化各方面高度發展與變遷,加上海外學者有不同的管道提供建言,導致國建會慢慢失去它原有的功能與必要。這從作者前後各自參加過三次國建會的經驗中可以體會出來。國建會召開期間媒體報導的分量從初期的頭版新聞慢慢掉到中期的中間版,到1995年最後一次,媒體報導就相對很少。開會天數也由初期的兩周半(17-18天)減到中期的10天左右,到1995年只有6天。也意味國建會的重要性也逐漸失去光彩。媒體甚至譏諷國建會為政治大拜拜。

此外,政府也逐漸取消對海外各地國建聯誼會的補助。海外各地國建會在沒有新血,經費來源也斷絕的情況下,紛紛轉型,開始吸收當地的新會員,老幹新枝,成為當地來自台灣的海外華人專業團體,每年仍舊在各地舉辦各式各樣的研討會,提供建言,對台灣朝野都有助益。

華府國建聯誼會

由於地處華府都會區,美國聯邦政府以及中華民國駐美代表處所在地,人才鼎盛,天時地利人和,華府國建聯誼會是海外數一數二的海外國建聯誼會,會員300多人,1975年成立以來至今已經步入第36年,會務在歷届會長及幹事們的齊心努力下仍然蓬勃發展。在1999年開始變更會員入會資格,改以推薦方式邀請本地學者專家加入為會員,可謂老幹新枝,歷久彌新。

結論

在1972-1995長達廿四年期間,海內外學人透過國建會的召開,已經替國家建設、社會發展與政治民主化提供許多貢獻,引導過政府與民間度過一段漫長而艱辛奮鬥的歲月。而國建會促進國家建設人才的增加與交流,效果更是非凡。

本文簡述國建會創辦之歷程,檢討其成本效益,可以發現,台灣政府在1970年代初期舉辦國建會的確有遠見與魄力,就如台灣首創出口加工區,設置新竹科學園區,造就東亞四小龍的奇跡一樣,台灣政府當局能在那時候舉辦國建會的確是高瞻遠矚。我們這一輩參加過國建會的成員可說在創造歷史中是有份的,也許可說是很幸運能在這波歷史洪流中,有幸參與其中。最後們在此向當年創辦與設計召開國建會的前輩表示敬意,這些包括李國鼎、孫運璿、蔣彥士、費驊、許水德等當時與我們一起開會的幾位部會首長。此外,國建會自1972年開始舉辦時,蔣經國先生剛出任行政院長,1978年開始擔任總統直到1988年初逝世,對國建會的舉辦都非常支持,每次都親自接見參加的成員;李登輝先生繼任總統也延續這種傳統。由於國家領袖的重視,使國建會更能發揮其功能。

作者:在參與國建會活動期間,呂崇基先後曾經服務於世界銀行,國際糧農組織,與美國國務院,曾任華府國建會會長(1992)。溫英幹服務於世界銀行,曾任華府國建會召集人。

本文中文及英文版本刊登於Edward I. Wan主編,【Evolution and Impact of the ChineseAmerican Professionals Associaiton of Metropolitan Washington DC (CAPA) 華府國建聯誼會的演變和影響--華府國建聯誼會36週年紀念文件】,華府國建聯誼會出版,2011年12月30日,頁22-27。這裡只刊登中文版。原稿附有相片,這裡從略。

歷史學家陸寶千教授訪問記(部份內容修改 2-14-2012)



拜訪國寶級史學家陸寶千老師兼介紹其學術成就

溫英幹

台灣元智大學資深客座教授及國立東華大學榮譽教授

拜訪緣由

2012年一月二日我從元智大學出發,在桃園縣內壢搭火車去台北,到士林區的中社路拜訪暌違半世紀的高中歷史老師陸寶千先生。他是我在省立新竹高中讀書時(1959-1962)的歷史課老師。當年令我們佩服的是他上課從來不帶書本筆記,空手來到教室就開講了,一堂下來,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講史評史,順口拈來,內容引人入勝,沒有冷場,直到下課。那是1960/61學年度,我高二時,陸老師年方36歲,樣子就是溫文儒雅、學富五車。由於他不是我們班上的導師,雖然對他的學問非常佩服,私下卻很少和他來往;畢業後,聽說他離開竹中另有高就,後來聽說進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

我於1969年就出國進修,拿了博士學位後就職於美國,忙忙碌碌,在異邦也過了幾十年,中間偶爾想到與陸老師聯繫,但總有雜事阻礙,也不知他在哪裡。拖到最近,思念之情陡增,趁回台客座之便,上網查了些有關他的資料,發現他治史有成,已成大師級人物,甚至大陸網頁稱之為國寶。但陸師已經退休,不知如何聯繫。2011年12月,我想到向張力教授打聽,他是我東華大學前同事,從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借調到東華的歷史系教授,擔任過歷史系主任及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他很快回音,才知陸師是他的老同事,他也很快的找到陸師的家裡電話,使我終於聯繫上陸師。在電話那頭傳來一口江蘇話的聲音(因為我知道他是江蘇海門人),他好像不大記得我,但知道是竹中學生,也很高興,說他已經86歲了,40歲才結婚,有一男一女,因為師母身體欠安,因此平時都在家,隨時歡迎去看他。我說好改天去探訪他。

登門拜訪

二日下午二時多我依照陸師的指示,從捷運士林站出來,搭255公車,在翠山派出所下車,對面山坡上的一棟公寓三樓就是他的住處,中社路乃政府早年在當地建築一大批宿舍給中央政府公教人員購住,是「中央政府公教人員社區」的簡稱。進門,陸老師親切招呼我,說他還記得我,還說記得吳霞玉(高中同班,後改名吳子超)。陸老師模樣與以前差不多,不過頭髮較少了,走路也慢了,仍然一副溫文儒雅的樣子。他先介紹師母及兩個孩子給我認識。女兒慶智是留美博士,現在舊金山做事,最近回來探親。兒子慶熊是士林福林國小老師,台北師院學士及台灣師大美術研究所碩士,是位畫家。師母范善平女士,族譜記載是宋朝范仲淹的後代,其母親即陸師的姨媽,陸師初來台時即住在姨媽家。她看來較為年輕,很文靜,坐在沙發椅上,只是微笑,不多說話,以前在聯合報做過事。公寓裏每個房間都堆滿各式各樣的書籍以及慶熊的畫畫與畫框。陸師坐在師母旁邊,和我交談別後種種,又帶我看他的書房。

陸師簡歷

陸寶千老師,江蘇省海門縣人,生於1925年農曆七月十七日。高中在海門就讀,家學淵源,那時就已經讀了很多古書。1948年隨姨媽姨丈來台灣遊玩,卻因國共戰亂,商輪被徵軍運,無法返滬,第二年(1949)便考入台灣師範學院(後來之師大)史地系, 於1953年畢業後在幾個高中教過書,因為各校沒有提供宿舍,故應聘竹中,竹中提供教員單身宿舍,並有工人負責飯食,相當方便。陸老師於1960年八月應聘到竹中,只服務三年,於1963年7月離開,應聘到國民黨中央黨部做事一年,於1964年6月離開,7月進入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當約聘人員,1969年8月升為助理研究員(陸師說有一位助理研究員離職,他才得到正式職位),於1978年8月升爲正式研究員,到1995年7月,滿70歲時自近史所退休,但直到現在還繼續治學。任職近史所時也在師大開過《中國思想史》的課程。

治學大要

陸老師早期曾著《中國史地綜論》一書,廣文書局出版(1962),那時還在高中任教,應是通俗之作。之後在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完成多篇論文,後來集結成書的經典之作為《清代思想史》與《易經文義通解》二書 (均為廣文書局所出版,前者初版於1978年,後者初版於2003年),但已經有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的翻印本(並增訂內容)。承陸師不棄,贈我一本《清代思想史》(毛邊本,他找不到正式版本)。至於《易經文義通解》他也找不到餘本,沒有給我,希望書店能買得到—不過我上網查詢,目前缺貨)。雖然從近史所退休,但仍勤於研究,目前致力於《中國思想史》一書的著作,已經完成上半部。

陸師在近史所研究集刊發表許多論文,部份成為清代思想史之底稿。我查了近史所公佈的資料,有如下著作目錄(部份):馬浮之易學──儒學新體系之基礎;述馬浮之以佛釋儒;馬浮之六藝論;馬一浮之功夫論;倭仁論; 劉蓉論:清代理學家經世之實例; 嘉道史學──從考據到經世; 評介翁之鏞著《中國經濟問題探原》; 略記近史所庋藏于潤生所贈文件; 民國初年康有為之孔教運動; 論羅澤南的經世思想; 愛日草堂諸子──常州學派之萌坼; 章炳麟之儒學觀; 章炳麟之道家觀; 章太炎之論墨學; 章太炎對西方文化之抉擇; 民國初年康有為之孔教運動。其他還有多篇他對時人的訪問記及地方文獻搜集,只能算是工作需要吧?

清代思想史

華東師範翻印的《清代思想史》初版於2009年10月,印3000本,定價人民幣50元,共320千字,不含索引519頁,正文共有八章,可謂巨著,大陸網路多有詢問何處可以購得的記載。

華東師範大學翻印本前面有出版說明,開頭即對陸師之著作推薦有加:

「陸先生寶千,臺灣中研院近代史所研究員。學問淵深,著述宏富,而一生不慕榮利,堅貞問道,學界推為今代醇儒,允為恰當。茲將陸先生主要撰述,彙為《陸寶千著作集》,陸續刊行。」

可見陸師史學功力之深,受到大陸學者的肯定。本書書末附有歷史學家,中央研究院近史所退休研究員,也是陸老師的老同事,王爾敏教授專文「今代醇儒陸寶千」,對本書備極推崇,並說他曾誦讀該書十遍以上,而且當做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講授《「中國近代思想史》課程時的參考書籍。王文說:

「陸先生樸訥誠慤,不喜交際,雖是飽富經史百家之學,遍覽古籍,未嘗自炫博雅。其生平著作尤深熟明清兩代名家思想,並延伸至於二十世紀同代名儒。」

王文末了直言「新科小院士」難有如陸師這樣的功力寫這種文章,相當有趣,也發人深省(因為陸師還沒被提名為中研院院士):

「寶千博通古學,筆下精簡典麗,可與古人對勘,舉其為馬一浮二種遺集之前言,極簡短婉約,但含意深永。若當今之新科小院士,恐難以寫作此文,即令之閱讀恐亦難於解悟。如若不服,盡可一試。」【註1】

我試讀陸師著作,都是以典雅的文言文寫成,雖然我文言文程度不夠好,但讀陸師之文,真如王爾敏教授稱之為典麗犀利,並富現代高見,融合古今,的確不凡。隨手舉出該書第一章「明季諸子之經世思想—理想政府之設計」的結論,即知其見解及文筆功力之高深:

「明季諸子之政府設計,吾人既知其有廣境,狹境之別,今復知諸子言經世有貫性與離性之異,試問此二境二型間之關係若何?吾人以為貫性型的學術立基於人性,人性相同,故具有普遍性。學者如能著重此普遍性,則極易透至廣境,(王)船山,(黃)梨周,(顧)亭林等即其例也。」

該書自序之文極佳,有若華麗駢文,抄錄如下,以餉讀者:

「儒家之學,內聖外王。宋明之士,言心言性,細若牛毛,深入腠理,內聖之蘊,闡發盡致。迨夫大厦既傾,玉步改易,遺民懷陸沉之痛,憾辮髮之辱,抽思繹慮,深探博求;為生民圖久安,為萬世開太平,外王之道,亦復大張。而皆恢言發於性海,邈思出自心光,後人覽其遺文,莫不哀其遇而感其志焉。其後滄海揚塵,學者為之眯目,尊程朱者,心行不相對勘;玩竹帛者,生民無復在念。吏洽民風,無學燈之指引,愈趨愈下。故一遇外患,立致踣蹶。然而當此期也,有皈向靈山者,有沈酣乙部者,有潛心公羊者,足見人心之不能久蛰也。曾國藩出,唱導禮學,內聖外王之道,復見萌蘖。曾氏既歿,此調復成絕響,而學者競言富强,其效亦既可睹矣。本書之作,在闡明此一歷史線索,冀讀者有悟於學術世運相因之故也。書中各章,成篇先後,有相隔敷年者,文氣不能一貫,幸讀者諒之。一九七八年三月十一日陸寶千敘於南港。【註:之後另有兩行字為:】渡海以來,三十年矣,床前月光,輒起鄉思;親恩莫報,陟岵興悲。謹以此書獻於 先父師孟公在天之靈。」

陸師此書由廣文書局初版於1978年,那時兩岸尚未開放,台灣又因黨外運動開始而漸向本土化傾斜,因此銷路不廣,殊為可惜。他在華東師範大學的版本裡有跋說:「拙著清代思想史梓行後,頗有知音,然流布不廣。邇者祖國有人願予影印,以餉讀者,鄙人欣懌同意。」不過陸師說他堅持翻印時不能改為簡體版,因此華東師範的翻印本都是正體字印行。陸師說他這本書可與錢穆的相關著作等量齊觀,勝過梁啟超,由王爾敏院士的推崇以及華東師範大學的推薦及影印觀之,陸師之自評當非吹噓之語。

易經文義通解

至於《易經文義通解》一書,廣文出版社的版本厚444頁,但只見網路介紹,尚未克購得。網路登載應該是該書的序文,也是文義典雅,錄之如下:

「自漢以來,稱易為五經之原,然易之始,實為筮卜之書。筮卜者,吾先民占術之一,取蓍草五十根,分之數之除之,合而再分,得其餘數而記之,按其次第而排列之,形成卦象、斷其吉凶,主卜者記錄其過程與結果,久之,整理成書,即易之經文也。後人對此經文施以解釋,遂成易傳。易經文義通解者何?依字而求義,立例以解易,使卦無疑義、爻無滯辭,故曰通解也。」

未竟之志

我和陸師提及網路曾載,陸師參加研討會時,對評論他文章的人曾說,「歡迎評論,但所有評論,兄弟一概不接受。」他聽了哈哈大笑,說,很多書評人對作者的文章沒有仔細閱讀,就亂評一氣,因此他纔這樣說。我們在學術界待久的就知道陸師此舉是很有道理的;有些學者應邀審稿,因為時間緊湊,往往就隨便看過,草草發言,其實是草菅別人升等或發表論文的良義。

與陸師談到下午三時半,我為他和師母照相(因為他們的子女在我到達後就因事離家,師母行動不便,房子里沒有別人可以幫我和陸師照合照,所以很遺憾沒有拍到合照),之後纔告辭出來。一到馬路上,回程公車255號剛好經過,讓我順利回到捷運站。車行迅速,在山間道路起伏,我的心情也起伏不定。此行收穫極多,沒想到半世紀後還能與高中老師見面。而昔日青壯老師,現已白髮蒼蒼,快要九旬,師生情誼幸而還在。一路上翻閱還沒完全拆開的毛邊本《清代思想史》,有點後悔沒有及早聯繫,以致失去許多請教大師的機會。

回到元智大學的研究室後,我一面繼續翻閱陸師的清代思想史,一面上網查了些相關資料,想勾勒出陸師的一生,也連結了高中以來缺少的半世紀。看到陸師這位國寶級學者受到大陸人士的特別尊崇,反而台灣不夠重視,甚覺可惜。但願陸師在有生之年完成其《中國思想史》大作,為中華民族後代留下寶貴資產,因為如陸師一樣的大師已經少見了。

(2012年1月4日初稿於元智大學研究室;1月10日蒙陸師過目修改後寄回,重訂稿; 1月18日根據陸師公子慶熊提供在竹中及近史所任職年月增補,稿成於美國華府。)



陸寶千老師與師母范善平女士 2012年1月2日於士林中社路家中(溫英幹攝)




【註1】綜合網路資料:王爾敏教授,著名歷史學家。1927年生,河南淮陽人,臺灣師範大舉史地系畢業(陸師的學弟)。歷任台灣師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校教授及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著有《中國近代思想史論》、《清季兵工業的興起》、《淮軍志》、《上海格致書院志略》、《晚清政治思想史淪》、《解醒集》、《五口通商變局》等書。另編纂史料十二種,史學論文七十餘篇。 王氏論陸寶千文,原刊於其著作《20世紀非主流史學與史家》,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北京貝貝特)2007年01月01日出版,裏面之一章。王氏說自己「篳路藍縷,以五年時間回顧其中之一家—南港學派,評述了史學家朱雲影、郭廷以、沙學浚、劉廣京、戴玄之、唐德剛、梁嘉彬、李國祁、陸寶千等的學術傳承和成就,書寫南港學派的宗風、人物體制和學術貢獻,回顧和反思20世紀的史學。」王爾敏與陸寶千算是是近史所首任所長郭廷以的門生,而據王文,陸師自承為文哲大師牟宗三的門人。馬一浮(1883-1967),原名馬浮,中國國學家,書法家,篆刻家,近代新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與梁漱溟、熊十力齊名,有「一代儒宗」之稱。陸師對馬浮思想研究頗深。

2012年1月10日 星期二

台灣經濟到底靠誰在拼 ?—原始作者的澄清



台灣經濟到底靠誰在拼 ?—原始作者的澄清

朋友轉來一篇標題是「台灣經濟到底靠誰在拼 ? 」的趣文,一看內容,竟然和我以前爲了上課及演講所「掰」的,放在投影片裡的資料幾乎一模一樣,只改幾個字。我上網搜尋,竟然發現好多的轉載,令我有點驚訝,不知是誰(學生或聽演講的)把這投影片的內容放在網頁或部落格中,因為我的簡報檔都是來者不拒,提供給需要的人。

當初在台灣的國立東華大學上課(台灣經濟發展史),爲了增加上課趣味,我就利用一些台灣的統計資料編出一篇短文,放入上課的投影片中,後來也曾經放在一些演講稿中。但原創的點子不是我的,而是根據英文網頁有用美國資料作的類似短文。

以下的短文是根據我於2008年9月8日在美國華府地區國建聯誼會所辦台灣經濟學術研討會裡其中兩張投影片的內容。所以在這裡要刊登這篇短文是要防止將來如果我要用這些內容在我的演講中,不會被人認為我在抄襲別人的東西。

順便說出一個小故事。我在東華大學所講授的「發展經濟學」及「台灣經濟發展史」等課程的講義及投影片檔案都被大陸某些網站所盜版,放在大陸網站裡。有一次我在Google搜尋中發現我的上課講義,可以「下載」,我就點「下載」,出來的是「請付費」,讓我傻眼。


台灣經濟到底靠誰在拼 ?

溫英幹

台灣全國的人口是2300萬,退休人口是600萬人。
因此剩下工作人口1700萬人(=2300-600)
有700萬在學校就讀,
至此工作人口剩下1000萬人(= 1700-700)
其中有3百萬人在政府工作,
因此! 真正工作的人口是700萬人,(=1000-300)
其中又有100 萬人(含後勤行政、聘僱人員) 在軍隊服役,
工作的人口成為 6百萬人(=700-100)
據統計,住院、待業中人數約有 403 萬人,
工作人口剩下 197 萬人 (=600-403)
據統計監獄中關了98 萬名犯人
所以真正有生產力的工作人口只有99 萬人 (=197-98)
再根據社會調查,目前社會上約有989,998 人因為不滿意自己工作,而有怠工的現象
因此真正工作的只有2個人,
(=990,000-989,998)
就是你和我 !
而我正在說明這簡報,
因此只有你一個人在工作。
Oh! My GOD!
全台灣經濟靠你一個人在撐,
真是辛苦妳了 。。。。。!

2012年1月6日 星期五

什麽才是重要的事:親子之間



部落格 Sweet Road 我女兒在西班牙的宣教士生活點滴

What’s Real 什麽才是重要的事

Faith Walter
溫恂

I don’t know if this happens to you, but it happens to me frequently enough: I’ll be working at the computer, and the kids will need some attention: Brennan will look at the computer and ask me persistently what I’m doing (he is über-nosy), or the kids will want a snack, or Kathryn will scream at me to kill a “little, little spider” or whatever. I’m focused on what I’m doing, so I usually tell them to wait, deal with things on their own, or not worry about it. If they’re fighting, then I really get hassled and tell them to knock it off. I’m dismissive, irritated, and certainly not loving. It’s like whatever I’m do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and I simply don’t have time to take care of the kids. So then they pester, hover, and whine that much more, which all drives me bonkers.

But when I do take a break and help them because there’s no one else to do it, reality sets back in. In a way, ignoring them is like when I eat too many Skittles or drink too much Coke in one sitting – it feels good for a little bit, but then the sugar high wears off and I get really light-headed and cranky.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kids, though – that’s like eating real food; it’s solid and substantial and nourishes everyone’s soul. I realize, once again,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the room is certainly not the project I was working on, the person I was emailing, or the friend on Facebook a thousand miles away on whose status I was commenting. My monster-ish tendencies soften as I become emotionally present to the kids. And God says, “This is what’s in front of you, and this is what’s real. This is your life.” Amen. Help me to walk in that, Lord.

轉載自http://thesweetroad.com/2011/12/10/whats-real/

當小孩在吵著要引起妳的注意時,妳該如何作?放下手邊妳覺得非常重要的事,還是放下手邊的工作先來安撫小孩?那件事更重要?女兒體會到安撫小孩比她手邊正在進行的事更為重要。
特別轉載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