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本人之政經評論、家庭與婚姻、聖經與宗教、生活與生命等各方面的文章與讀者分享及交換意見。 座右銘:「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聖經箴言三章5-6節)
2011年11月23日 星期三
竹中三年回憶錄(修改版)
半世紀後緬懷風城舊事(修改版)
溫英幹
竹中高中第十五屆畢業生(1959-1962)
省立新竹高級中學(竹中)三年是我人生最值得紀念的過程之一,也是個人生命從幼稚到成長的決定性年代。
我在新竹縣立竹東中學初三畢業時與同學們報考省立新竹中學,其中有六個同學被列正取,我則倖列備取第一名。初三導師孔昭陽先生見到我,笑著拍拍我的肩說:「考得不錯,應該有希望進去。」果然,我被獲准入學,時為1959年夏天。
我們是教育部(當時的教育部長是張其昀)主導,試辦省辦高中、縣辦初中的政策下第一屆竹中高中部的學生。這是1956年教育部決定以新竹縣當作試點的新制度,免試上初中,也就是縣辦初中,省辦高中。從我們這屆開始,竹中就沒有初中部,成為以高中為主的台灣省立新竹中學。而我們的高二及高三學長很多是從初中部升上來的,也有不少的高一學生是留級未能升上高二。竹中一向是桃園、新竹、苗栗三縣男生的嚮往之地,省立新竹女中則是女生的目標。
我後來知道我可能在入學考試時,英文或理化科分數不到最低標準,所以才名列備取。我的總成績事實上比同班有些正取同學還要高。當時共有36名備取生全都獲准入學。我高中三年都分在甲班。這期間是我從少年轉為青年,人格也被塑造定型的三年,也是我一生中最難忘的三年。
我們有幸,當時的校長仍是辛志平先生(時年四十八歲,廣東省羅定縣人,今年—2011—為他百歲冥誕)。他對全人教育理念的堅持,使我們竹中人在畢業後仍津津樂道。辛校長強調四育並重─德智體群,校訓為誠、慧、健、毅。在辛校長帶領下的竹中校友最津津樂道的有幾件舊事包括:
音樂、美術補考的大有人在。
全省高中合唱團比賽得過十年冠軍。
每位學生必須會游泳25公尺才能畢業。
每年舉辦5000公尺越野賽跑,游泳比賽,及校運。
考試作弊一律開除。
闖鐵路平交道記大過一次。
本文就一些特殊值得回憶的事寫下來,給校友們及在校同學參考。
合唱團與音樂課
我在高一下(1960年初)就被音樂老師蘇森墉先生甄試通過參加竹中合唱團,並隨團到台中參加第一屆全台灣省高中合唱比賽,時為1960年四月二日(週六),地點在台中家職。這是竹中合唱團初試笛聲,對我而言,只是去見見世面吧了,當時並沒有想到真的要與全省其他名校競爭奪獎,特別是台北市如建中與北一女這種名校。。我們前一天坐火車從新竹到台中市,住在台中市的遠東大飯店,是一幢老式旅館,裏面都是榻榻米的房間,每一間可以住幾個人,我們分別擠在幾個房間。比賽進行兩天。我們在台下看到別的學校合唱團有精彩的演出,有和我們一樣清一色男生的合唱團,例如我們和建中、師大附中等學校;也有清一色女生的合唱團如北一女、北二女等;有些男女生兼收的高中似乎較佔便宜。我們上臺時是晚上七點半。首先唱滿江紅,第二首好像是漁陽鼙鼓動地來。比賽結果竹中合唱團竟打響第一炮獲得冠軍。我們這批鄉下小孩才發現原來我們的蘇老師果然有一套。
第二年,我高二時仍隨團參加,時為1961年四月二日(周日),仍住遠東大飯店。因為我的音有時唱不準,蘇老師將我放在候補團員,臨上台前,因人數不夠,蘇老師仍點我上台,參加比賽。這年我們較有信心,奪得第二屆冠軍。[1]從此,竹中合唱團在蘇老師的帶領和指揮下,得過十年冠軍,直到竹中合唱團不准參賽,改為表演為止。後來「竹嶺合唱團」一直很活躍,而蘇老師早已退休,並於前幾年過世(1919-2007)。
我合唱時唱第一部,因為全是男聲,經常在高音部要用女音,我們被訓練用假嗓子唱女音。我們也學習到合唱是一團隊精神的表現,每個人的發聲要合一,不能有個人突出表現(除非被指定獨唱),養成我們團結合作、不突出表現的風格。
竹中的音樂課很有特色。為了實現辛校長的辦學理念,竹中人都應該有人文藝術修養,因此很注重音樂、美術、及體育課程。音樂由蘇老師擔綱。他很嚴格,教我們樂理,還要考試,筆試加口試。同學們都很怕這門課。我住校時,很多同學經常晚上都在寢室裡練唱打拍子。學期結束後,往往有一大批學生音樂不及格,需要補考,有些同學甚至因為音樂美術不及格,不能畢業,聯考時只能用同等學歷報考大專院校,奇怪的是似乎大家都沒有怨言。順便一提,當時的竹中淘汰率很高,留級生不少,畢業會考不過的也很多,加上美術音樂不及格,使得許多學生在竹中並沒有正式畢業,但卻憑同等學歷考上好學校。老師們打課程成績也相當嚴格(聽說是辛校長規定),即使在班上名列前幾名,學期總成績可能不到80分。
蘇老師有一個女兒蘇綠萍當時讀新竹女中,長得很漂亮,有時會到音樂教室找蘇老師。在全是男生的學校,不准談戀愛,也見不到女生,許多同學見到她來時都會眼睛發亮,並有一番騷動。很巧的是,多年後我在美國霍普金斯大學讀博士期間,一位力學系的學長劉宜實「竟然」與蘇綠萍結婚,那時才真正見到蘇老師的千金,倍覺親切(劉宜實拿到博士後到巴西,在Universidade Federal do Rio de Janeiro任教)。
美術課
美術課由李宴芳老師擔綱(他的公子李彥惠現在美國費城擔任醫師,很熱心做聯絡竹中校友的工作,是早期在美國幾個地方參與設立竹中校友匯集台大校友會的學長)。他是苗栗銅鑼鄉人,日據時代開始就是學校的美術老師。他說話風趣,語調聲音成為一絕。畢業後,在竹中校友會聚會時,總有早期校友出來模仿他教學時候的聲調。例如,在美術課時,大家各自作畫,如果看別的同學作畫,就會被他警告不可作弊,作弊就要開除(竹中嚴厲執行的規定)。在校運會或校際運動會時,他會出馬擔任他當導師那班,或代表竹中校隊,擔任啦啦隊隊長,帶領同學高喊如下口號「上山流水,西利利利利,下山流水花辣辣辣辣,竹中、竹中、加油、加油。」(我到現在還不清楚這句口號是什麼意思。)
體育課
除了一般的體育課外(謝淵泉及克文貴兩位老師),竹中的體育課包括夏天時的游泳課,及每人規定在畢業前都要通過游泳25公尺的檢定。每年有田徑校運及游泳比賽。每年一次全校學生必須參加5000公尺越野賽跑,路徑是由校門跑出到外邊來回五公里路程。那時校外大都是農田,車輛較少,五公里路程包括市區。我高一、高二時身體可能較為虛弱,每次都跑得精疲力竭,但在高三時我排名108,自認為相當滿意(全校約2000學生)。在每次比賽前數週,朝會後,校長就會一馬當先,帶領我們練跑,先在操場,然後跑出校門外,一週數次練跑下來,到了比賽時就不那麼累了。
至於游泳課,那時學校游泳池還沒建好,我們都須走路到附近的縣立游泳池上課(直到1967年學校的游泳池建好了,學生才免了奔波之苦)。畢業後我長期都保持經常游泳的習慣,現在仍每次可以不停游一千公尺,還參加過兩次南投縣政府舉辦兩萬人橫渡日月潭3300公尺的節目,這些都與在竹中學習游泳有關。
這兩年我有幸到中壢市的元智大學擔任客座教授,學校有設備完善的游泳池,我經常去遊泳,也不時遇見校長彭宗平教授也去游。彭校長是比我低十屆的竹中校友,見面談起竹中生活的種種,也是倍覺親切。
住校生活
竹中另一特色是容許學生住校。那時學校有兩棟學生宿舍,其中一棟大多供僑生住宿。我在竹中第一年從竹東家坐火車通勤上學,每天一早起來,走路約20分鐘到竹東火車站搭車到新竹市車站,車程約半小時,下車後由等在外面的教官集合,一起排隊走路約20分鐘到學校。下午再搭車回家。由於來去費時,為了準備升學,高一上不久即開始改為住校,週末偶而回家。當時交通較為不便,來去費時。如果以現在交通情況,其實開車從竹東住家門口到竹中校門也不過20分鐘。當年為了準備升學,考上大學是每個高中生的夢,因此很多非新竹市區的學生都選擇住校,以節省通勤時間。每個月伙食新台幣180元(合當時美金4.5元)。當時經濟落後,高中伙食也不是很好,宿舍生活還採取半軍事管理,有教官駐守。每天早上6時起床集合,內務必須整潔。學生組織伙食委員會,監督廚房工作人員的膳食預備。
曾有一個月我被選為伙食委員,那時年輕氣盛,有一位工友經常免費吃飯,被我制止,而廚房廚師對我這行為還稱許有加,但現在想來,還是臉紅。工友白吃,已經很久了,我憑什麼去改變現狀?
學生宿舍的伙食不好,為了補充營養,廚師常常另外準備一些小菜出售。我是經常能用眼睛看而無力購買的人。偶而能買一小碟小菜就如上天堂了。早上吃稀飯沒有限量,我曾經有一口氣吃十五小碗稀飯的紀錄。
住校時心無旁騖,比較能夠專心讀書。吃過晚飯後規定有晚自習,大家都到教室讀書。回宿舍熄燈後,很多同學都到餐廳苦讀。大家讀書可以說是日以繼夜,因為聯考競爭很激烈。當年(1962)高中畢業參加大學聯招的(聯考)共計九萬人(還包括重考的),只有錄取兩萬人。(據統計1961年我上高二時,全台灣大專院校只有二十七所,到我大學畢業時的1966年,則已增加到五十六所。)在錄取率這麼低的情況下,當時全省有名的高中生都在打拼,以期榜上有名。除了週末外,在上課期間幾乎是全時間在準備功課。有時在週末我們會結伴出遊,舒散緊張的情緒。有一次與住校同學吳霞玉(流亡學生,山東人,後改名子超,師大化學系)及陳武雄從學校後山遠足到青草湖,徒步來回幾乎一天,雖然累得兩腿發酸,仍然興高采烈,此舉也培養日後能刻苦耐勞的精神。學校後山是十八尖山,有許多山洞,可能是日據時代留下來的,有些山洞深達幾十公尺,我們也曾在課餘相約進去探險,這些都是難得的輕鬆時刻。
匿名事件
高二時發生一件震動學校師生的大事。有一天學生宿舍廁所牆壁上出現有人用黑筆寫大字報,要「邊太保滾出竹中」去。那時的學校有一位教官邊寶泰(時年三十三歲,遼寧遼中人,後專任台大教官),不知何故得罪同學,可能是管教太嚴,致遭不滿同學的匿名攻擊。學校當局發現這大字報後非常重視,把筆跡交給調查局比對,並調閱學生週記。一位管我們宿舍的雷遠輝教官(三十九歲,湖北人,我高三時他任管理組組長)將筆跡類似的同學一一傳訊。我也是被問的一位。後來發現同班同學馮XX涉嫌最大,他也承認了,因此被勒令退學。不久又發現邊教官在學校的宿舍玻璃被砸,肇事的同學就轉學他校。馮XX次年考取新竹師範,後來情況如何就不知道了。
參加聯考
高三下(1962年春)順利通過畢業考試,接著到台北參加大專聯考。新竹中學在辛校長任內是不分組的,同班同學一律上同樣的課程,包括生物、化學、物理與數學。當時的聯招只分三組—甲組(理工)、乙組(文法商)及丙組(農醫)。我選擇考乙組(文法商科)。聯考時,由竹中畢業的校友學長安排住在台大學生第八宿舍。第二天赴考場考試。考完後,自己覺得不滿意,自覺可能考不上公立學校,家庭財務負擔就重了,內心忐忑不安。
聯考放榜時我在家聽收音機。當報到台大經濟系名單時,第四位就是我的名字,當時跳躍起來,欣喜不已。在填寫志願時,我把台大經濟系放第一志願,圖書館系第二,師大歷史系第三,師大國文系第四。等成績單寄來時,發現我的成績可以進台大任何乙組科系,包括外文系或商學系。
因我從小喜歡歷史與中文,高中時,經常讀史書,被同班幾位同學稱為太史公。高二歷史老師陸寶千(時年三十五,江蘇海門人)最令我們佩服。他上課從不帶課本,口若懸河,所有歷史故事都在他腦袋裡。後來他去了中央研究院歷史所工作,著述頗豐,遺憾一直沒有與他再聯繫。[2] 我本想讀歷史,被大哥勸阻,以我們家計貧寒,讀歷史沒有出息,不如讀經濟為由建議我不要讀文史,而應以能賺錢養家的科系為選擇。圖書館系當時是熱門科系,因為畢業出國讀圖書管理系,在美國容易找到工作。(其實讀文史不見得沒出息,許多讀文史的後來都卓然有成,著述很多,可以名傳千古。)
我進了台大經濟系後發現經濟系頗適合我的性向與背景,因我數學在高中班上還算名列前茅的。到了台大經濟系,大多數同學沒學過解析幾何,對微積分課程最為頭痛,對我則如魚得水,還經常可以幫助別人,在台大經濟系同班一百三十多位同學中我的成績也因而保持在前面,也因成績優秀後來能獲得美國大學的全額獎學金出國留學。這要感謝辛校長堅持辦學理念,作不分組的全人教育工作。
精英師資
新竹中學的老師很多是高手,許多來自大陸,學識淵博,但敎職僧多粥少,因而委屈到高中任教。除了上述幾位老師之外,其他受教的有生物黃邦輝,講課生動活潑;國文楊胤宗(時年五十三),工詩詞,後被文化大學聘為教授(他教我們如何寫舊詩,我也因而可以胡謅一些打油詩);林鐘榮(三十五,福建莆田),化學,講課清楚;朱敏(四十五,江蘇無錫),高二英文, 是電機專家及小說家張系國的母親,張高我一班;陳如鶴,高三英文,是同班同學陳鐵雄的哥哥,講課風趣。王興宗(二十八),教高二數學及高三物理,是我高二、三的導師;後到交大讀碩士,出國進修,成為著名光電專家。沒有教過我的,但大家公認的好老師還有國文趙制陽(四十),有豐厚國學底子;數學彭商育(四十六,湖南湘潭),全省聞名,所著多種數學參考書風行全台,為當年準備聯考最好的數學參考書。
這裡特別提一下我們的導師王興宗老師。他是新竹本地人,竹中校友(印象中,他與李遠哲同班),台大電機系畢業,服完兵役後,就應聘回到母校新竹中學服務,教高二代數、高三物理與解析幾何,並擔任我們高二、高三的班導師。他講課活潑生動,常引來同學的笑聲。枯燥的數理課,他會穿插許多趣事及做人做事的道理,尤其是描述大學生活情形,最令我們響往。高中三年在這所男中,大家都是半大不小的青少年,升學壓力很大,他那時才二十多歲,長得一副娃娃臉,與我們打成一片,讓我們度過這段青澀、卻未嚐反叛期滋味的年歲。高三的解析幾何,他自動加上簡單微積分原理,幫助我們在大學更容易修習微積分。我要特別謝謝他在數學上為我打下基礎。
畢業後我很少能與他聯繫,因為聽說他不久後到交大讀碩士、出國留學、後來成為光電學專家。幾年前,靠著竹中校友會通訊錄,我特地自美國華府打電話到加州問候他。時隔多年,他竟然還記得我的名字,讓我很高興,因為在班上我的成績並非頂尖,何況同學多數要考理工或農醫,我是少數立志讀文法商科的學生。
2002年一月,在桃園中正機場候機室候機返美,對面坐著一對看來還「年輕」的夫婦,先生有點面熟。我心動了一下,問他是不是王老師。果然是已四十年沒見過的王老師!他已成國際知名的光電專家,名片印著「李遠哲學術基金傑出人才」字樣,上機前,我們很高興的聊著別後種種。王老師現在雖已退休,還經常回國在交大擔任客座教授指導學生作學術論文。[3]
全人教育
竹中當時不分組,每位同學都要修習文理及音樂美術課程,養成大家都具備一些基本的文理知識及藝術修養。畢業同學中,同班同學報考理工、文法商、農醫的都有,因此能互相補充,不致所學太偏。大學畢業後分佈海內外各地,各行各業都有,例如醫師、工程師、教授、研究員、公司老闆、各種專業人才等。這些成果與辛校長當年堅持以全人教育的辦校理念有關,難怪辛校長被天下文化列為影響台灣最偉大的400人之一。
這裡就記憶所及,只提幾位高三甲班同班同學後來的發展,真的是遍及各行各業。例如,我們甲班畢業生中第一名畢業保送台大物理系的張欽澤,住在加州,在幾家著名電腦公司服務多年後退休。張憲明留美改行,在General Dynamics工作多年退休。林英雄師大數學系畢業,曾任彰化師大數學系主任。盧昌平是我初高中同學,成績很好,後來考入台大醫科,現在加州洛杉磯郊區執業。陳岱全學醫,在新竹湖口執業。楊建俊讀台大農化系,在工業技術研究院任研究員退休。蔡貴榮中興大學農學院畢業,曾任台灣區百事可樂廠廠長。高其品大同工學院第一屆畢業生,任職亞洲航空後在華隆公司擔任工程師三十四年後退休。陳明雄在新竹新豐開設工廠。陳鐵雄現為美國康乃狄克大學之分子及細胞生物學系著名教授。范振宗海洋大學畢業,後來從政,為民進黨大佬之一,擔任過新竹縣長及行政院農委會主委。黃欽榮(本來是彭欽榮)後來留德,回國後在農委會服務,曾任該會副主委。曾廣森師大教育系及研究所畢業,曾任職台中市教育局督學,台北市公務人員訓練中心教務主任;范振宗當選新竹縣長時,延攬他擔任縣府主秘,對新竹縣各地建設都貢獻很多,後任職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主任秘書多年後退休。謝勇男與我在台大經濟系同班,現在加州聖荷西州立大學經濟系教授,著述論文很多。皇甫河旺政大新聞系畢業,曾任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世新大學教務長等職,現任香港珠海書院新聞及傳播學系主任。彭文賢畢業於政大,在中研院社會科學研究所任研究員及所長多年,現已退休。蔡高明成大會統系畢業,在金融界發展,現為東森集團下一家公司的董事長。其他同學及別班同學遍佈各行各業,造福社會更是“不及備載”了。
我們之所以有今日,很多都是在竹中三年時打下的基礎,我們以竹中校友為榮。緬懷母校及辛校長和許多老師諄諄教誨的樣子,經常使我仍然心動不已。(2011年11月於元智大學,2012年1月25日修改版於美國華府)
溫英幹:台大經濟系學士及碩士,美國霍普金斯大學政治經濟博士,擁有美國特許財金分析師及台灣證劵分析師資格。在聯合國所屬世界銀行任職經濟專家退休後返台服務,曾任台灣國立東華大學經濟系教授及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理事。現為東華大學榮譽教授及元智大學管理學院資深客座教授。
e-mail: ykwen@mail.ndhu.edu.tw
部落格網頁 www.ykwen.blogspot.com
附註
[1] 網路載有第二屆在台中市立中學,唱中秋怨,沒有第二曲名,我日記也沒記載。
[2] 寫這篇文章時才上網查有關他的消息,原來他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多年,著作豐富,為近代史權威之一,甚至被稱為國寶。該所兩位同事也是我認識的。聯繫到其中一位張力教授,蒙他代為找到陸老師家中地址,終於與他通話。他說已經87歲了,精神仍健,住在士林區,當然也不記得我這個學生,希望有機會去拜訪他。【補記:2012年1月2日我終於去拜訪陸老師,見另一篇陸老師訪問記。】
[3] 見我一篇文章“吾念吾師“,收在《心園雅歌》一書,天恩出版社,2004,頁24-27,描寫少年求學過程影響我最多的三位老師,小學、初中、高中各一位,其中高中部份就是王興宗老師。2011年12月30日下午二時多與曾廣森專程去交大光電大樓拜訪王興宗老師,在座者還有交大(及台灣聯合大學系統)講座教授紀國鐘博士(曾任行政院研考會及國科會副主委)。王老師已快八十歲,看來仍是非常年輕,聲音洪亮。我們四人七嘴八舌(爭著說話),聊到接近四點,王老師快下班了才辭出。
曾廣森(左)、王興宗老師、溫英幹(右)合照於交大王老師的研究室,2011年12月30日。
(本文稍早版本見竹中校友會網頁http://www.alumni.hchs.hc.edu.tw/documents/815.pdf,這裡稍作修飾,並增加同班幾位同學之去向。)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