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8日 星期一

讓您十分鐘稍微瞭解印度政經情勢與宗教發展



印度的政經情勢及宗教發展總瞰

溫英幹

印度和中國都是文明古國,也是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的超級大國。任何一種描寫這兩國的文章書籍都可能正確,也都難以整全。由於印度不像中國厲行節育,人口增長率相對提高。長此下去,印度人口很快會超過中國,排名世界第一。印度、中國與臨近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加總起來,幾近全世界人口的一半(45%),卻也是貧窮人口最多的地區。

此外,印度也是福音事工最大的挑戰之一。本文企圖讓讀者稍解印度的社經、文化及基督教的發展,針對印度的基督徒開啟聖經真理的亮光,希望這個文明古國能早日歸向基督!

一、管窺印度1

1. 歷史悠久,政局變遷

印度歷史悠久,主前7000至6000年即有印度河谷的早期農業,主前2500年印度河岸出現都市文明。之後歷經朝代變遷,主後184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開始統治印度,後由英國政府直接統轄,成為殖民地。1947年二次大戰後,印度獨立成為印度共和國,與信奉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分離。1971年東巴基斯坦脫離西巴基斯坦,獨立成為孟加拉國。
獨立後的印度屬於聯邦共和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有1000多個政黨參加國會選舉,包括7個全國性政黨、40個地區政黨及980個小黨。

2. 幅員遼闊,經濟落後

印度土地面積3百16萬6千平方公里(還有向來與中國發生邊境糾紛的克什米爾12萬1千平方公里),約是中國大陸的三分之一,位居世界第七。

印度過去依附社會主義,經濟成長緩慢,貧窮人口很多,1990年代開始實施經濟改革,成長速度加快,成為新興發展國家。印度與中國、俄羅斯、巴西,及最新加入的南非並稱金磚五國(The BRICS),前景不可忽視,軍事力量也漸漸增強。2009年國內生產總值以同等購買力衡量達3.78兆美元,僅次於美、中、日,排名世界第四;以官方匯率換算,則只達1.31兆美元,世界排名第十二;平均每人所得相對很低,2009年每人國民總所得為1,180美元,根據世界銀行資料,在全世界有統計資料的180個國家中排名第136位,遠遠落後排名第105位的中國(3,650美元)。

3. 種族複雜,宗教繁多

2010年,印度總人口已達12億1千4百萬,接近中國的13億3千5百萬。印度人口多,種族複雜,方言不同,宗教也五花八門,加上種姓制度(caste system)貫穿種族與語言的影響,使印度成為最錯綜複雜的地區。據估計,印度有2500種不同族群(中國約500種,但官方只同意55種),其中印度斯坦族(Hindustani)約佔半數,是最大的民族。印度各民族大都有自己的方言,官方承認22種,其中印地語被定為國語,但英語流行各地,特別是南部地區,英語地位甚至高於印地語。

印度宗教色彩非常濃厚,是眾多宗教的發源地,但信奉印度教的佔多數;伊斯蘭教也很盛行,為第二大宗教,事實上,印度的穆斯林人口排名世界第三,僅次於印尼與巴基斯坦。
根據2001年官方人口普查,如表1所示,印度約有80.5%的人信奉印度教,其他主要宗教為伊斯蘭教(13.4%)、基督教(2.3%)及錫克教(1.9%)。佛教雖起源於印度,影響力已逐漸式微,僅佔總人口的0.8%,但佛教的傳播對鄰近國家如東南亞及中國、日本,卻造成了相當大的影響。
目前印度教按人口算是世界第三大宗教,共約10億信徒,其中9億5百萬住在印度,僅次於基督教的約20億人口與伊斯蘭教的11億(或稱13億)。2

印度教(Hinduism)一詞為十九世紀歐洲殖民者所造,其實是一個泛稱,來自婆羅門教與近代的印度教,其中有很多派別,彼此差異很大。印度教的特色如下:
‧信仰多神崇拜的主神論:多數印度教徒只崇拜一個主神,而印度教有三大主神,另外有三千多萬神靈。
‧遵行種姓制度(見下)。
‧認為靈魂永存和萬物有靈,因此有因果報應和人生輪迴。認為人的前世所為影響現世:善行可使人升為婆羅門,惡行則使人墮為首陀羅、賤民,甚至畜類。
‧強調祭祀,因此婆羅門地位至上;其次強調苦行,個人必須通過修行和累積功德才能認知梵(Brahman),與梵合一是印度教徒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標。梵是印度教概念,是宇宙萬物賴以構成之根本,為至高至大的神靈。
‧承認吠陀經典的權威︰3主要是吠陀經(Vedas,意為知識、啟示),廣義的吠陀經包括多種經典,即吠陀本集、梵書、森林書和奧義書。4

二、印度種姓制度的影響5

1. 種姓制度的淵源與劃分

主前2000年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後,形成婆羅門教,主張種姓制度,將人分為四個世襲種姓(Varna),依次為:婆羅門(Brahmana,白色,祭司與教師,掌管屬靈權勢),剎帝利(Ksatriya,紅色,王族、貴族與戰士,擁有世俗權勢),吠舍(Vaisya,棕色,商人與農人,代表經濟商業力量),以及首陀羅(Sudra,黑色,奴隸與勞工,但仍有某些權利)。

上述各種姓之間不能通婚,身分及職業世襲。此外,還將戰俘及不遵守種姓制度的人列為不潔凈、不可接觸的賤民—達利特(Dalit)或無種姓者(Outcaste)。6 雖然印度許多新興宗教(如佛教)的成立都是基於反對種姓制度,但婆羅門教融入印度教後,種姓制度仍維持一定的影響力。即使現今印度憲法賦予人民平等權,種姓歧視仍普遍存在於社會中。7

種姓制度是印度與其他南亞地區(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和斯里蘭卡)普遍存在的社會體系。種姓制度以婆羅門為中心,劃分出許多以職業為基礎的內婚制群體,即種姓。各種姓依所居地區不同而劃分成許多次種姓;這些次種姓內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許多聚落種姓;這些聚落種姓最後再分成行不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層層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於整個印度次大陸的社會體系,因此,種姓制度涵蓋印度社會絕大多數的群體,並與印度的社會體系、宇宙觀、宗教與人際關係息息相關,可說是傳統印度最重要的社會制度與規範。

2. 立法保護弱勢的賤民

由於種姓制度存在大量的不平等,歷來批評者很多,且與近代西方興起的民主制度與人權思想互不相容,因此常被批評為反現代化的落後制度,甚至被視為妨礙印度社會進步及經濟發展的障礙或毒瘤。印度獨立後,種姓制度的法律地位正式被廢除,種姓分類與歧視被視為非法,然而在實際社會運作與生活上,種姓制度仍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特別是賤民較多的農村。在城市裡,種姓之間的藩籬已逐漸降低。

印度憲法第15條規定:「任何人不得因種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視」;第17條明文規定廢除「不可接觸制」。印度憲法還明確承認賤民種姓(Scheduled Caste)及賤民部落(Scheduled Tribes),設法提高其政治與社會地位。這兩種族群在英國殖民地時代被列為鬱悶階級(Depressed Classes),自印度1947年獨立後,兩類人口比率已逐年上升。

賤民在公職與教育上也有保留名額,為擴張賤民的權益,在人口普查時還特別調查各級種姓及次種姓,以作為保留名額的依據。保留名額是指政府公職人員及高等教育的所佔比率,包括三種人口:8 賤民(保留15%),賤民部落(保留7.5%),其他落後階級(指社經地位與教育落後的族群,保留27%)。據2001年人口普查統計,賤民人口約1億6千6百萬,佔印度人口的16.2%;賤民族群人口有8千4百萬,佔人口8.4% 9;其他落後階級人口更多,佔印度總人口的52%或32%(依照不同調查方法)。依照國家調查局保守估計,前三種種姓人口約佔35.7%,賤民及賤民部落佔28.3%,而其他落後階級為36.0%。幾乎90%的印度貧窮人口及95%文盲都屬於賤民階級。10

3. 超越種姓藩籬的坎坷歷程

雖然印度憲法明文規定不准階級歧視,但是種姓制度對今天的印度社會,特別是印度農村,仍然影響甚鉅。層級最高的婆羅門不及人口的4%,卻佔有七成司法權及近半數的國會席次。賤民仍飽受歧視,例如2008年8月,印度東北比哈爾省(Bihar)的阿拉里亞發生水災,由於那是賤民集中地,災民得不到地方政府的任何協助,令大量災民致死。11 據統計,2005年間對賤民施暴的案例多達11萬件。12 例如,印度首都新德理有一對年輕戀人被女方親屬捆綁虐待後用電擊殺死,理由是男方種姓登記較低。犯案的女方親屬已被移送法辦,但他對這種榮譽處決(honor killing)卻不後悔,每年因此致死的男女多達數百名。13

幸好納拉亞南(K. R. Narayanan, 1920-2005)擔任印度總統(1997-2002),成為第一位出生賤民的國家領袖。他年輕時必須克服歧視才能接受教育,其後擔任律師,步入政壇,曾任職外交官、駐美大使,在1992至1997年間擔任副總統兼聯邦院議長,1997年當選為第10任總統,享有印度「平民總統」和「工作總統」美譽。納拉亞南的奮鬥象徵印度獨立五十年來,賤民超越種姓藩籬的坎坷歷程,鼓舞了更多印度人努力向上,期盼有朝一日也能出人頭地。14 看來印度在種姓制度的改革上雖有進步,但相較於中國歷史文化中布衣卿相的發展,還有一段距離。

三、基督教在印度及其影響

1. 基督教東傳印度的歷史

傳說使徒多馬在主後52年遠來印度傳教,此說法的準確性仍未獲證實,主要根據是偽經多馬福音及多馬啟示錄。第二世紀時,敘利亞的猶太基督徒到印度西南部喀拉拉省傳教,基督教在印度傳開。天主教法國道明會宣教士在14世紀初即到印度西北岸傳教,葡萄牙宣教士則於十五世紀末到達印度西南岸馬拉巴爾(Malabar)傳教。更正教宣教士於18世紀初到南部。到19世紀初,隨著英帝國統治印度,基督教在印度傳教活動增加,信奉者也增加,但和19世紀時中國受列強侵略、宣教士也隨之到中國積極傳教類似,基督教也受到印度主流宗教的敵視,直到現在部分地區仍然如此,甚至爆發極端分子攻擊基督徒的情形。

2. 印度基督徒嚴重受逼迫

近年來反基督教的暴亂地區大多在印度教民族主義者集中的西邊的古家拉省(Gujarat)與東岸的奧里薩省(Orissa,基督徒2.4%)。15 例如2008年夏季,極端印度教團體有青年民兵在東部的奧里薩省展開對基督徒的大規模攻擊,殺害基督徒與縱火焚燒教堂、孤兒院及信徒的家。16 伊斯蘭教徒對基督徒也迫害有加,對歸信基督教的伊斯蘭教徒更以暴力對待。例如有個基督教神職人員本為伊斯蘭教徒,歸信基督後被當地伊斯蘭教徒團體迫害,揚言要殺死他。17面對基督徒受逼迫的情況越趨嚴重,印度基督徒在2010年1月30日紀念印度國父甘地遇難的日子,在南部卡納塔克省(Karnataka)進行靜默示威,要求政府保護基督徒,秉承甘地平等、博愛與和諧的精神。18

3. 歷年印度基督教人口比率

基督教是印度第三大宗教,僅次於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根據印度2001年人口普查,基督教信徒人口約有2千4百萬,佔印度總人口的2.3%,以天主教徒佔多數(1千3百萬)。19 基督教人口遍佈印度各階層,而主要分佈則在印度南部及東北地區,如西南方的果亞省(Goa,總人口1.5百萬,基督徒26%)20、西南岸的喀拉拉省(Kerala,總人口3千3百萬,基督徒19%) 21、及泰米爾納德省(Tamil Nadu,總人口6千多萬,基督徒6%) 22、東北區七省(總人口3千9百萬),及南部其他幾個省。23

但根據最新版Operation World的統計,2000年基督徒總人口達5千3百萬,佔總人口的5.1%,其中更正教33%最多,天主教29%次之,與上述官方人口普查統計差距頗大。表2與表3列出Operation World 有關印度基督徒佔人口的比率及趨勢的統計。24 2010及2025年的統計是預測值,我們可以觀察到1900年之後基督徒的人口及比率都有增加。2010年基督教人口達7千7百萬,佔總人口6.3%,預計2025年基督徒人口將突破一億以上(表1)。2010年更正教人口佔基督教總人口的35%,獨立教會18%,天主教24%。

4. 印度基督徒階級之分難除

根據政府2006年調查,佛教徒中有約97%為賤民或賤民部落,基督徒中有42%,錫克族38%,印度教31%,伊斯蘭教徒1.3%。25 儘管聖經強調信徒之間人人平等,不過種姓制度在基督徒之間仍然存在。婆羅門與賤民信基督教後,仍然保留了原來生活習慣,印度教徒對待他們態度也大不相同。在印度南部的泰米爾納德省,天主教神父也有不同種姓(婆羅門、首陀羅及賤民),信徒舉行儀式與禮拜位置也不同,領聖餐時要婆羅門領後,賤民才可領。26 我們從這裡看到一個值得反思的情況,就是印度基督徒之間也有階級之分,已經違反了聖經原則,如何打破這些藩籬,值得我們省思。

四、結語—領受聖經真理的亮光

對於基督徒經常遭受印度教及伊斯蘭教極端分子的迫害,以及印度基督徒之間仍然存在著種姓制度文化的陰影,我們可從聖經真理中提供以下四點亮光:

1. 基督使人和睦。基督教是使人和平的宗教,聖經上說:「因祂使我們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並且來傳和平的福音給你們遠處的人,也給那近處的人。」(以弗所書2:14,17)迫害基督徒,自以為替天行道;殺害親人,還理直氣壯地認為是榮譽處決,這些都是無知所釀成的人禍。反觀基督耶穌被害時,不是尋求報復,乃是向父神請求赦免殺害祂的人。「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加福音23:34)還有,彼得饒恕那些殺害基督的猶太人,說「弟兄們,我知道你們所做的是出於無知,你們的官長也是這樣。」(使徒行傳3︰17,新譯本)這些見證皆表現出寬廣的胸襟,盼望神施恩於那些被仇恨綑綁的人,用愛與饒恕來取代冤冤相報。

2. 信徒人人平等。印度基督徒受到種姓制度的轄制,還是有階級之分,我們要強調的是:在基督裡,基督徒都是弟兄姊妹,是一家人,以愛相繫,彼此是平等的。保羅時代安提阿教會有貴族馬念(與分封之王希律同養的馬念,使徒行傳13:1);腓立比教會也有在官府裡服務的基督徒(該撒家裡的人,腓立比書4︰22),大家都是聖徒,應該不分彼此。連逃走的奴僕阿尼西母,保羅也說他不再是奴僕,乃是高過奴僕,是親愛的兄弟(參腓立門書16)。懇求聖靈更多光照,釋放印度的基督徒早日脫離種姓制度的捆綁,得著真自由!

3. 信基督的才有永生。目前傳福音最大的兩個攔阻來自伊斯蘭教和印度教地區。保羅向巡撫腓力斯分訴時說:「但有一件事,我向你承認,就是他們所稱為異端的道,我正按著那道事奉我祖宗的神,又信合乎律法的和先知書上一切所記載的。」(使徒行傳24︰14)請迫切禱告,懇求聖靈幫助伊斯蘭教徒與印度教徒(以及佛教徒等)明白,信基督的才有永生。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翰福音14:6)

4. 相信神的大能。過去看到伊斯蘭教與印度教的勢力龐大、信徒日增時,許多基督徒的心中可能不免有些無力感,心中呼叫:「神啊,祢不是說福音要傳到地極嗎?但看看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的情況,何時才能達到呢?」但最近中東地區發生的示威遊行及暴亂,也許給我們一個警訊。我們只要努力去傳福音,神有祂的方式,藉由我們的努力,把福音傳遍天下。誰能預想到固若金湯、極權專制的伊斯蘭教國家政權也可能瞬間瓦解呢?同樣的,當神的時間來到,那些篤信印度教的人也必歸向基督。阿們。

原載:神國雜誌,第24期, 2011年6月號,頁14-19;因篇幅限制,未刊登註釋。PDF檔見www.e-krc.org。本文註釋見後。





註釋 【為神國雜誌刊登時省略,今補上】

1 許多材料參考維基百科,印度條http://zh.wikipedia.org/zh-hant/印度。
2zh.wikipedia.org/wiki/印度教;zh.wikipedia.org/wiki/梵。
3參見zh.wikipedia.org/wiki/印度教;zh.wikipedia.org/wiki/梵;印度教教義www.dfg.cn/big5/zjjy/3/5-ydj.htm。
4 參見en.wikipedia.org/wiki/Vedas。吠陀經典成書於主前1200-300年之間,參見西貝兒˙夏塔克(Cybelle Shattucck)著,楊玫寧譯,印度教的世界(Hinduism),台北,貓頭鷹出版,1999。
5 本段資料大多來自維基百科,種姓制度條。http://zh.wikipedia.org/wiki/印度種姓制度及http://en.wikipedia.org/wiki/Caste_system_in_India。種姓制度(caste system)源自拉丁語castus,原意純潔,後來在拉丁語系的國家成為種族或宗族的意思)。
6賤民大多從事清潔穢物的工作,因此不配列入任何種姓,譬如洗衣,清掃街道與廁所,搬運垃圾,火化屍體,清理動物的死屍以及由此衍生而來的製革,製鞋,在婚喪中擊鼓等。11/14/2004台灣中央社新聞。轉載自www.epochtimes.com/b5/4/11/14/n717648.htm。
7宗教與種姓制度參見維基百科,印度(同上註)及Louis Renou,Great Religions of Modern Man-- Hinduism, George Brazilier, 1962 有關種姓制度之說明。
8參見http://en.wikipedia.org/wiki/Reservation_in_India
9www.censusindia.gov.in/Census_Data_2001/India_at_glance/scst.aspx
10 zh.wikipedia.org/wiki/印度種姓制度。
11 zh.wikipedia.org/wiki/印度種姓制度。
12 en.wikipedia.org/wiki/Caste_system_in_India
13 今日新聞網 6/17/2010新聞,www.nownews.com/2010/06/17/91-2616182.htm。
14 參見http://en.wikipedia.org/wiki/K._R._Narayanan及11/14/2004台灣中央社新聞,轉載自www.epochtimes.com/b5/4/11/14/n717648.htm。
15 參見en.wikipedia.org/wiki/Orissa及en.wikipedia.org/wiki/Christianity_in_India。
16 參見zh.wikipedia.org/wiki/基督教在印度。2008年暴亂,見India Gov't Criticizes States amid Anti-Christian Attacks,The Christian Post, www.christianpost.com/news/india-govt-criticizes-states-amid-anti-christian-attacks-34395/。
17參見en.wikipedia.org/wiki/Christianity_in_India
18 參見gospelherald.com/news/wor-13939-0/逾兩千印度基督徒抗議宗教迫害向甘地致敬-基督日報
19參見en.wikipedia.org/wiki/Christianity_in_India
20 參見en.wikipedia.org/wiki/Goa
21 參見en.wikipedia.org/wiki/Kerala
22 參見http://en.wikipedia.org/wiki/Tamil_Nadu
23參見zh.wikipedia.org/wiki/基督教在印度。
24 Jason Mandryk, Operation World, 7th Edition, 2010, DVD Professional Edition.
25 參見en.wikipedia.org/wiki/Scheduled_castes_and_scheduled_tribes
26參見zh.wikipedia.org/wiki/基督教在印度。

從「六十歲以上的人最無恥」說起



從「六十歲以上的人最無恥」說起

溫英幹

那天早上要從台北去中壢,向某計程車行叫一部車子。車子在訂好時間之前早早就來了。司機說,車行規定,車子必須在預定時間15分鐘內抵達客人搭車的地方,不然要被罰款。這倒是很好的政策,有敬業的精神。

六十歲以上的人80%無恥?

上車後,他問我車行報的車資是多少,我說新台幣。司機看來很不高興,說這麼遠的路,才九百元,實在太少。接著就抱怨,有些乘客很不體諒司機,老是要司機打折(其實車上就有打七五折的廣告)。他又說,他最看不起六十歲以上的人,因為大部份這種年紀的人(司機特別提到80%的統計數字,不知資料來源在哪裡),最愛貪小便宜,到哪裡買東西或叫計程車,都要求打折,拼命講價,最是「無恥」。我趕緊打圓場,為六十歲以上被列為「無恥」的人說情—也許上了年紀的人,過去生活辛苦,收入不多,因此要省吃節用,因此養成講價的習慣。我想他應該不是指桑罵魁,說我吧?一方面也竊竊自喜,也許他以為我還不到六十歲,和他差不多,他說他今年五十歲。

車子到了中壢,本來我就打算給他一百元小費,因為他幫我搬行李上車,服務態度良好。不過爲了免他看不起我這個過了六十歲的人,因此給了他一千一百元,等於多給他兩百元小費,同時也謝謝他的服務。司機很高興地收下了,連連向我道謝。希望這一舉動,讓他看見六十歲以上,即使80%是「無恥」的,其他還「有恥」的20%的人之中,我就是一位。(事後我特別查了內政部的人口統計,2010年台灣總人口約為2千3百萬,60歲以上占總人口15%,約346萬5千。以此推算,則「無恥」的有277萬2千(80%),「有恥」的有69萬3千(20%);司機先生口中的「無恥」老人,人數還滿多的,令我嚇一跳,我懷疑他是否指「無齒」的老人?。)

那位司機對老年人的偏見也有些道理,至少是他的感受,對我們這些領了敬老悠遊卡的資深公民尤其是個警惕。 的確,孔夫子早就告誡過我們,「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篇)老年人年紀這麼大了,都快走不動了(血氣既衰),應該看開一點,就不要老是愛貪小便宜,苛刻得要命—例如要求計程車司機打折,在市場買東西,恨不得殺到對方血本無歸為止。樣樣要計較,樣樣要打折,如鐵公雞般一毛不拔,真會被人瞧不起。司機先生的樣本可能很少,但他見微知著,發出「無恥」結論,我們老人要更加小心!
將心比心的平衡之道

不過我也見過很多年輕人,特別是婦女,比老人還會殺價。她們的理由是:小販或獨立商家都是漫天開價,不誠實在先,為保護自己,只好就地還錢,反正成交之後,皆大歡喜,因為商家絕不會做虧本買賣。這樣的「惡性循環」,好像也有道理。耶穌說「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路加福音六章31節)和孔夫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正是點明這個被稱為「黃金律」的同理心倫理,如果價錢被認為公道,大概不會去講價。正規百貨店裡商品的價格很少人會去殺價,就是基於彼此信任的倫理。

怎樣才能平衡做人之道,避免被人(司機)看不起?我的感受與做法是「盡力」(就是在能力範圍內)與人為善。對待別人要多點恩慈,多說造就人的好話,避免兇言惡語或佔人便宜。朱子《治家格言》就提醒我們,不要佔小販的便宜,要多體恤貧苦的親戚鄰居 (與肩挑貿易,勿佔便宜;見貧苦親鄰,須多溫恤)。別人也要養家活口,所以對一般小販或計程車,如果錢數不多,就不要太計較。坐計程車時,可以不找小零錢(例如九十元車資,就給一百元),並對司機說聲謝謝,司機也會高興。不過如果碰見服務態度不好的司機,又另當別論,但也不需向他爭吵,不然就和他同一等級了。
在台北街頭上經常見到殘障者推著輪椅賣東西,最好也「盡力」幫忙,一包東西只賣一百元新台幣,可以幫助殘障者的生活,也讓他們有自力更生的尊嚴與感覺。有時也可以隨手做做小善事,例如在付費停車場見到一部車子的碼錶剛好過時,可以悄悄幫忙一下,丟點零錢到碼錶裡,讓車主有喘息的空間。至於捐款給慈善機構,幫助弱勢者,則算是大善了。如果您真的要算計,您的善行,上帝是會償還的,而且是向上帝放的高利貸, 因為聖經說:「 憐憫貧窮的,就是借給耶和華;他的善行,耶和華必償還。」(箴言十九章17節)

勿以善小而不為,皆大歡喜

在美國,許多服務有付小費的習慣。搭計程車要給約10%的小費。住旅館時,旅館侍者幫助客人提行李,也要給點小費。有侍者服務的餐廳,通常給小費約為總帳單的15%。不過吃早餐,比例要高些(例如20%),因為早餐價位較低。在美國買東西一般都是電腦化,很少有議價空間(買房子、汽車則是例外,是要看情況講價的)。美國著名聖經理財專家薄來瑞(Larry Burkett)甚至勸基督徒到基督徒商店買東西時,不要要求打折。
總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乃是普世價值,值得我們去實踐。大家都如此做,多年後,上述這位司機先生的觀感可能會改變了,因為那時他也已經邁入六十大關,總不好自稱是「無恥」之徒吧?

原載: 台灣 宇宙光雜誌,2011年5月號 (Vol. 38, No. 445), 頁19-21。宇宙光還請諾石阿寶作精彩插圖。

慶祝老友莫國平黃允馨伉儷金婚之喜



慶祝國平與允馨賢伉儷金婚大喜

莫國平與黃允馨伉儷(Perry and Deanna Mok)是馬利蘭中華聖經教會會友,也是比我們夫婦年長的“老朋友”,最近歡度結婚50周年慶。2011年6月18日,他們的子女特地從外州趕回來在馬利蘭州Gaithersburg的新財神餐廳舉辦一場慶祝午宴,席開20桌,都是他們的親朋好友或教會會友。大家品嘗佳餚,有些上台講話,場面熱鬧溫馨。

教會詩班事先特別準備一大本簿子,邀請大家留言或留相片,作為呈給他們歡度金婚的紀念冊。我們就作了一首打油詩給他們,放在紀念冊內。紀念冊也有許多親友所留祝福話語或詩歌,內容豐富。國平允馨兄嫂事後經常帶出來給朋友觀賞,的確是很好的紀念品。

我們這首詩押韻平仄不分,也沒什麽“格調”,實在不登大雅之堂,但只求記念之意。詩裏面包含一些聖經金句,例如,“喜悅幼年所娶妻,妻如可愛之麀(讀音優)鹿, 胸懷令夫常依依”,出自箴言5章18-19節; “得著賢妻得好處,全是上帝所賜福”出自箴言18章22節;“信靠上帝都亨通”,出自約書亞記1章8節;“結髮夫妻愛不息”的愛不息出自哥林多前書13章8節。

刊登在本部落格的主要原因是,國平允馨兄嫂結婚這麼久,仍然伉儷情深,恩愛有加,真正活出基督徒根據聖經原則實踐出美好婚姻的榜樣,值得年輕人學習效法。同時他們精力旺盛,一直在從事服事教會、服務他人的工作,令人敬佩。

慶祝國平與允馨賢伉儷金婚大喜
溫英幹、吳桂英敬賀

寶石紅婚似剛過 金婚之約悄到期
數算日子恩典多 佳偶天成半世紀
一九六一六一七 華府攜手行婚禮
一對新人正青春 上帝面前同獻祭
不論貧富或禍福 雖然路途有高低
同奔天路同事奉 同心同行誓一起
一路走來皆如是 信靠上帝都亨通
夫妻愛火仍炙熱 子孫滿堂笑繞膝
熱心待人榮耀主 國平允馨見證多
今逢金婚之大喜 泉源蒙福有秘密
遵照聖經愛配偶 喜悅幼年所娶妻
妻如可愛之麀鹿 胸懷令夫常依依
得著賢妻得好處 全是上帝所賜福
老伴老友老情人 結髮夫妻愛不息
蒙福花園彩繽紛 親友齊賀賢伉儷
溶溶如水二合一 心心相印佳美地

台大經濟系1966畢業級美加同學會 2



2011年6月臺大經濟系(1966畢業)加拿大洛磯山同窗之旅紀實之二
阿國 2011.7.15於 Rowland Heights, CA

• 2011 年6月22日, 今日由各地齊集溫哥華:本次參加同窗會者,均為目前居住在美國及加拿大,今日由各地飛往溫哥華,到達時間不一,有些早到者,參加市區遊覽。傍晚時分,齊集旅館,然後共進晚餐,鑑於女士話題較多,所談內容又有別,故採隔離政策,以性別分桌而坐,多年不見自然改變良多,有些難以辨識;更何況在學時,因人多,常有數人,各自成群,且限於當時風氣,男女罕有互動,因此參加者中,有些只聞其名,未睹其人者,多年再見,當時風華已不可尋,第一晚相見,話猶未盡,往後時間尚多。

• 6月23日,今日清晨,氣候溫和,微微細雨浥清塵,巴士駛到乘坐渡輪處,往維多利亞方向,該輪噸位大,人車均載,有如在路地行駛,車輛停放下方,遊人則往高處乘坐,其時,雖仍涼風習習,為觀賞美景,人們多往船的外圍站立,一賭風光,拍照留念,未幾即下船,前往聞名的布查特花園,該花園佔地22公頃,座落於約53公頃的莊園中,它始於珍妮.布查特 (Jennie Butchart) 的主意,將其丈夫已經採盡的石灰石礦場美化,布查特夫婦,將稀有及外來的灌木喬木花卉巧妙地組合起來,其中有許多是在周遊列國時所收集的,該花園到今天,仍由布查特家族經營,現在每年有近一百萬遊客參觀,於2004年歷經一百年歷史,欣欣向榮的布查特花園,被指定為加拿大國家歷史遺跡 (National Historic Site of Canada),該花園分幾個主題;沉落花園 (Sunken Garden)、玫瑰園 (Rose Garden) 、日本園 (Japanese Garden)、意大利園 (Italian Garden)、地中海園 (Mediterranean Garden) 等主題,花類繁多,琳瑯滿目,各有其特色。
• 其後午餐,轉往維多利亞市,及國會臨近,徒步行走,於四時許,復乘渡輪回航溫哥華,回程時,遊客到室外觀賞風景,興緻大減,我們亦閒坐或三五成群聊天。


• 6月24日,清晨即起,七時多些,天陰涼爽,即向東往目的地-加拿大洛磯山-前進,探幽尋勝、話舊憶往、感時撫事之旅,正式啟動,全車都是同窗或另一半,毫無拘束;中間在希望市 (Hope) ,稍為停留;續往Kamloops 途中, 參訪Majestic Ginseng人參種植製造銷售公司。該公司由農會經營 ,係加拿大卑斯省參農協會成員 。首由一位來自台灣的小姐講解;從種植土壤選擇、參苗裁培、參根採收、清洗烘乾、摔選及裝箱;還說明西洋參,對現代疾病的預防與治療:有改善体質、增強元氣、均衡血糖、調節血壓、養顏美容、等功效,洋洋灑灑,不知其然否?我們成員,有些要購買其產品,毛女士硬是殺價、展現採購辯才,令人嘩然。
• 中午在Kamloops市之餐廳享用午餐。Kamloops一字,係印第安語,其意義為水會合處,其後往北前行,到Clearwater 附近的 Wells Gray Provincial Park,稍作散步,觀賞 Helmcken 瀑布,141公尺高,為加拿大第四大瀑布。
• 往後途程較長,本人以杜甫“贈衛八處士”文句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稍作修改,作開場白,要大家詳談,別來滄海事,以慰相思苦,互相了解,浮雲一別後,流水四十五年,點點滴滴,旅程結束後,不再“明日隔山岳,世事兩茫茫”,而是從此,相知更深,世事皆了然,爾我心不茫。自我表述,自茲開始,詳見下附。
• 傍晚時分,到達此行程最北山城 Valemount;該地名由山谷 (Vale)加上山(Mount)組成,意為山間的山谷;幽靜清爽,攢巒夾雪,舉目所見,白雪一片片,相看兩不厭,地處卑斯省東邊,與亞伯大省相鄰,享用晚餐後,夜宿此地。

• 6月25日,早餐後,清晨冷颯颯地,即往東行進,不多時,即在路邊休息處,觀望Mount Robson; 該山屬北美洛磯山脈,是加拿大洛磯山最高峰 (3,954公尺) ,當地印第安人稱它為 Yuh-hai-has-kun, 盤旋環繞之山 ( The Mountain of the Spiral Road),環繞迴合,視野良好,景色俱佳,拍照存紀。
• 未幾即近入亞伯大省,賈思伯國家公園 (Jasper NP) ;它係加拿大洛璣山,最大國家公園,佔地10,878平方公里,該公園有哥倫比亞冰原、溫泉、湖泊、瀑布以及各類山脈。該公園設立於1907年,於1930年成為國家公園地位。
• 在93號冰原公路附近,觀賞阿達巴卡瀑布 (Athabasca Falls):該瀑布位於阿塔巴卡河上游,不以高度(僅23公尺) 聞名,而是以大量的水,匯合流入懸崖而出色。在十個等級分類上,屬第五等級,24公尺高,60公尺寬。阿達巴卡係印第安語,意為水草叢生。
• 隨後,訪貝託湖 (Peyto Lake);該湖係由冰河流水所形成,在夏天時分,大量冰河岩石碎粉流入湖內,沈澱在湖內的岩石成分,光彩多姿,深藍動人,形成美麗的畫面。為紀念在該地區,登山探險先驅者Bill Peyto而命名,Peyto於1887年,從英國移民到加拿大。
• 中午時分,到達哥倫比亞冰原(Columbia Icefield) Visitor Center,並用午餐;該冰河參訪中心,主要作為,參訪冰河售票及管理之用,於冬季關閉(10月中-4月中), Columbia Icefield 有 6條主要冰河:Athabasca Glacier, Castleguard Glacier,Columbia Glacier ,Dome Glacier, Stutfield Glacier, Saskatchewan Glacier。
• 餐後,搭乘特製雪上通行專車,參訪阿達巴卡冰河 (Athabasca Glacier):大家添衣禦寒,確實寒氣逼人,品嘗了出自冰原的冰水,履冰川而冰暖自知;冰川開放一小部份,供遊客欣賞,該冰河約6公里長,寬從90到300公尺。介於Banff 及Jasper二城之間,是北美洲最多人參訪的冰河。目前每年縮小2到3公尺,在過去125年縮小1.5公里,數量喪失達一半。該冰河每天從冰原流下,約數公分而已。
• 下午四時許,到達聞名已久的,露意絲湖 ( Lake Louise); 該湖係班夫國家公園最著名景觀,遊客眾多,湖面不大僅 0.8平方公里,時值午後小雨,未能盡興,散步遊湖;湖水深籃帶灰色,係因冰河雪水侵蝕岩石,形成粉狀分子,流入湖中,沉澱積蓄,湖水,經 3公里小溪,流向 Bow River;該湖以維多利亞女王第四女 Louis Caroline Alberta (1848-1839) 而命名,其夫君John Campbell係加拿大第四任總督 (Governor General of Canada 1978-1983),總督是王室官方代表: 湖邊有加拿大鐵路局建造的豪華旅館 Fairmont’s Chateau) ,華麗莊嚴。當晚,宿於該湖附近的Lake Louise Inn。

• 6月26日,今日行程,上午在班夫國家公園(Banff NP)內; 該公園建立於1885年,後於1887年擴大至 674平方公里,係加拿大最老的國家公國,北美第二個,僅次於美國的黃石公園。
• 早上啟動之後,有雨色,稍涼,先往十五公里外的夢蓮湖 (Moraine Lake)觀賞;一路景色宜人,山間、山頂白雪遍佈,往該湖須爬小山谷,清晨空氣新鮮,毫無困難,該湖亦由冰河雪水積成,湖秀石奇,每年要到6月中以後才達高峰。山上的積雪倒影,與深藍湖水,形成一幅優美誘人的景象,涉目成賞,大家嘖嘖稱奇;山峰十頂雪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其顏色,係由沈澱在湖裏岩石碎粉形成,反射出來,大自然形成的美妙圖畫;該湖及附近十座山峰形成的山谷,係加拿大1969及1979風景系列鈔票,20元券的背景。
• 其後不遠處,乘坐滑雪車(Gondola)觀看山景到那兒之後,先行早餐,隨後濛濛細雨,略帶寒意,看了介紹短片,搭乘滑雪吊車(Gondola),分密封式、開放式,任君選擇,向山升起,14分鐘行程,途中及頂上,可眺望高山,白雪皚皚,露意絲湖全景,班夫公園公園,一覽收矣,美景如畫,人意山光,具有喜態。當時見到了兩頭黑熊,拍照存留,據說,通常可看到其他多種動物,登高壯觀天地間,千岩萬壑白波道。
• 近午時分,到達Bow Falls;該瀑布在Banff 市近郊,其成名係因1953年瑪麗連夢露主演的大江東去( River of No Return) 部份景色在此拍攝而一舉成名。中午,在Banff市午餐並逛街,稍作停留。
• 約一小時後,到達Emerald Lake;它是友好 (Yoho NP)公園裏,61個湖泊中最大的,也是旅遊景點,冬天時是滑雪勝地。Yoho係印第安語,其義為,美好!驚喜!令人贊歎!在此停留稍作休息後。下午二時許,繼續暢言「別後滄海事,語罷不了情」,詳見後附。
• 其間分別路過了Yoho NP, Glacier NP,及 Mt. Revelstoke NP, 三個國家公園,屬卑斯省 (British Columbia) ,均在一號公路旁,於四時多,到達 Three Valley Gap 之旅館,一起用餐,旁邊有一小湖,景色美麗。飯後鄧教授等多人練唱,為明日同歡而歌,先行試聲。

• 6月27日, 早上氣溫宜人,離開Three Valley Gap,西行一小時後,到了Sicamore荷蘭村,在那兒享用盛名的冰淇淋,由王素柳慷慨解囊。
• 之後,繼續我們的知性報告之旅。方汝祿壓陣;他從小時,大學,工作,佳人相許及到美後辛苦轉行,病魔打鬥,克服困難,以致退休,分享經驗,作了精彩報告。請見後附。
• 仰聆諸位自我剖陳之後,筆者對同學表達方式,神情狀態,口速快慢,聲音大小,滔滔不絕使我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一文,情狀類似,因之借用其語說出。大家似有共鳴而脫口齊誦;另外又對每一位表述內容,配上夫婦姓名,作兩句七言,顯示特徵,亦得歡笑。請見後附。
• 中午時分,到達Kelowna享用午餐,該地位於Okanagan Valley,地區肥沃,陽光充足,以灌溉使得該地區,成為農業重要地區,盛產蘋果、杏子、桃子等果樹,蘋果佔加國1/3,山坡上眾多葡萄園,係卑斯省主要產酒地帶。今年因季節關係,果樹cherry尚未結果,未去參觀果園。
• 餐後一小時,到達Merrit 小鎮,多湖泊而聞名,略作休息後,往溫哥華西行;從此開始我們的歡樂時刻,鄧教授夫婦、何珍予,帶動大家,以先前準備的材料為本,同聲齊/合唱,他們幾個,歌聲美妙,帶動大家,有備而來,有些歌是之前就流行的,大家程度高,很快進入狀況。中間在最後一根釘子地方停留;情真歡唱無限好,時不我與近尾聲,在歌唱中,時間過得特別快似的。
• 到達旅館略事休息,先去酒廠參觀,品嘗紅酒、冰酒。紅冰酒因價格高,須付費兩元;稍後即享用晚餐,由當地同學潘立中夫婦作東,再度以性別實行隔離政策。餐畢,即前往潘郎位於港灣的豪宅,華宅在十七樓,高而寬敞,夜晚燈光林立,視野廣闊,金屋虛立飄渺中,卡洛妝成嬌潘郎;夫婦親切熱忱,精心準備了許多美食;以廣大銀幕展示大學時代照片,當看到自己的、熟悉的,指指點點,或驚或喜,歡叫兩聲,有人改變極多,有人風韻猶存,片中鏡頭,最多者是溫英幹。其後又各展歌喉,忘我眾樂樂,夜深別依依;遙想多年前,吾等亦曾有過如花似玉,雄姿英發,引領風騷年華,今天已成祖、父母級人物,感時撫事,時不我予,回憶往事之外,我們要珍惜當下,願大家今後泰平安康。真是「看我年少時,如今我已老。今時新識人,可知我舊好!」。

• 6月28日, 離情依依,勞燕歸家


Note:
Detailed List of Schedule
 June 22.2011—今日由各地齊集溫哥華
 June 23--Vancouver- Butchart Garden-Victoria-Vancouver
 June 24 Vancouver-Hope-Kamloops-Wells Gray Park--Valemount
 June 25--Valemount / Athabasca Falls / Peyto Lake / Icefield/ Lake Louise
 June 26-- Banff NP--Yoho NP--Glacial NP--Yoho NP—Mt. Revelstoke NP
 June 27 Revelstoke NP--Kelowna—Merrit--Vancouver
 June 28—離情依依,勞燕歸家

附錄: 仰聆同窗“別來滄海不了情!問姓道名想舊容?”
阿國 2011.7.15於 Rowland Heights, CA

1. 自由表述 --依車位循序而行

鄧祖慶 /許亦湄

首由鄧教授發言,在Minnesota得到學位後,從事教職工作,換了好幾個大學,幾年前常跑大陸,教MBA學生,東奔西跑,忙碌之至,目前仍在達拉斯德大任教,由於常參加畢業典禮,無事可為,有點無奈,自從被發現能唱國歌後,多次在畢業典禮唱國歌,反應不錯;也被問及與班上另一半,如何來電,誠實英勇招來,彎腰揀手帕,帶來會心微笑,鄧心傾倒,再加日後唱歌,精心培養,就此情定一生。他們是班上唯一成對者,令人煞羨。

厲瑪琍

敘述在學時,為錢之故,當家教,很少逗留學校,故與許多同學,素未謀面,或不相識,1970年出國,首先在 Kansas讀書,在華府附近工作,成家,夫妻倆有口才,滔滔不絕,目前已退休。

柯美真

畢業後,在航空公司工作一些時日,與所學無關;其後移民到聖荷西,在極負盛名的Intel高科技公司工作,製造電腦記憶體 Memory Chip,方始與所學有所通聯;夫君台大電機畢,在台時服務於IBM,來美亦服務於同公司,夫妻業已退休,可是仍然參加許多活動,過著忙碌而有意義生活。她日日新妝,牡丹花樣,照相時,儀態萬千,夫君英姿煥發,「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王君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美真名模倚欄杆。」

陳國雄

畢業後,在華南銀行工作約一年多,每日甚忙祿,其後考入中央銀行,服務十年,那時有好幾個同學,感到升遷調動,都靠關係,鄉下人氣憤,不公不義,且出國進修,更上層樓,亦係宿願,故毅然辭職,參加留考,到美求學是唯一之途,重回學校,到德州休士頓大學,一年後,改攻較實用的會計,年紀雖大,憑一股毅力,南山可移,此志不易,畢業後考上會計師。然後因緣,在當地銀行服務,重回熟悉的行業,開始異地新生涯;其後經濟不景氣,偶然機會,碰到貴人,風雲際會,找到了日本頗富盛名銀行,在洛杉磯的分行,它是外國銀行在美國西部最大的銀行,主要幹部,都從日本派來,且出身限於幾所名校而已,知道我是台北帝大,也不敢輕視我,當時志氣旺盛,認真重溫日語,有問題時,就近尋問,學習良多,很有意義,服務十五年;得知他們大三即找到工作,叫做買青田,稻穀未熟即糶米,大四輕鬆渡日,國強真好;好花不常開,其後該銀行與其他二家銀行,因應情勢,合併成為日本最大的銀行;復又另覓,在一台資銀行服務至今,歷經風霜,一股蠻勁,天助人助,「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誠哉斯言!。多年前,曾與三、五談及,當年我們鄉下人,那敢向班上人表述?若今日,應該不可同日而語!哈哈!

溫英幹

畢業後,在經濟研究所攻讀,其後在 John Hopkins 大學得到學位,在世界銀行工作多年;1996回台任教於花蓮東華大學,並曾任中央銀行理事,德高望重,是同系之光,夫人前亦在世界銀行服務;一家及子女均虔誠基督徒,子女從事宣教工作。已於2009年從東華退休,間亦回台兼任教職,每事問,求知慾強,傳道、授業、解惑,樂此不疲,難怪學識淵博。目前係這一群裏,孫輩最多,桂子蘭孫福滿堂。

王素柳

談及從大陸出來,奔走香港台灣,一路辛苦,顛沛流離情形,七歲時即與夫家認識,經過曲曲折折,終至圓滿完成,認為婚姻,係前世已定之緣,與同學相見,格外興奮,花容消瘦極多,目前多數時間,花在照顧孫輩。

廖雪玲

個子苗條嬌小,來美時在田納西州求學,在那時,遇到同是故鄉人的另一半,天定良緣成親,其夫君,係合唱團高音好手,鏗鏘有聲,與其名至大至剛,名實相符,夫婿後到匹茲堡大學,獲得最高學位,曾住夏威夷多年,又去休士頓石油公司工作,兩男一女,係兒輩生產力最強的,他夫妻兩亦是客家同鄉,乃新發現,目前退休定居在休士頓。

潘文慧

畢業後,即與夫婿,到科羅拉多 (Colorado) 就讀,因有小孩即輟學,後再返校完成學業,這期間常到郊外露營,實惠大方,其後到南加州,開餐館,置產,進出股市,等甘苦談,歷經艱辛,鍛鍊吃苦耐勞,收穫良多,令人刮目相看,她說歸功於一女中精神,意識到傳統重男現象,認為女人須尊從孔道思想,要加以修正,頗有見地、並談及,曾抵抗病魔過程;因而覺得人生苦短,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有酒須盡歡,莫使金尊空對月,行樂須及春,到社區學院,學唱歌劇多年;言談間,笑容可掬,樂觀看待人生;夫婿係台大化工畢,在科羅拉多,獲取最高學位。

李守華

在台念研究所,其後到Wisconsin,1975年畢業,教書兩年,然後到國家衛生局做統計有關工作至今,他仍然一如往昔,沉默寡言,埋首研究,學者風範,極為簡潔,僅短短數語而已;夫人係低一屆高材生,因之作了補充,她原在國家審計局工作,職位高,事物繁多,業以退休多年,平常練氣功,注重養生,作義工,研究比較宗教及美國文學,夫妻倆都獲得最高學位。

許世光

喜愛獨立,自由思考,學校時老師,評語為剛愎自用,但自認擇善固執;曾任國貿局駐外商務人員,派駐華府,並參與台美紡織品協定談判,自認替國家爭取利益,不負使命;其後辭任公職,在華府附近與友人,共同設立 Lining Services,曾戰勝病魔多次,意志堅強,其人口才良好,滔滔不絕,如東流水,熱忱待人,個性爽朗,夫人年青貌美,富有辯才,兩人真是天成之作。

黃實

在貿易商工作五年後,於1973年自行創業,渡過草創維艱、黃金年代、大陸設廠,遭遇競爭,步步為營,全力以赴,終至有成,近幾年跡近退休。

方汝祿

小時後鄉下眷村長大,後考取雄中。大學時不算用功,只在大四時,較為認真些。一向不喜歡會計,資產負債表,自認個性善良,對人真誠,樂於助人。
曾因一篇文章,受到高雄加工出口區管理處的重視任職,其後轉至中油公司。於72年底時,有幸代表中油南部地區,赴北參加一項,全公司常識性問答比賽,並邀一位心儀女性,參觀比賽,果然,過關斬將,獲得最後勝利,終迎得美人芳心,從此美好開始。在中油服務,擔任營業課長,負責運營銷售,包括監督高屏地區加油站。

1976來美後,為了生活,曾在Fluor Engineering, UnionOil,CSC等公司工作,並去社區,州立大學及加大選課,改唸ComputerScience碩士學位。1985得有機緣進入Rockwell International飛機製造公司, 之後升任IT主管, 終於對會計有了心得;Nov 2008 從Boeing Aerospace退休。曾打敗病魔,調適個性,充實心靈,多了寬厚,並少了霸氣。其間歷經波折,多方學習,再接再厲,始終不放棄,其堅忍不拔,不屈不撓精神,值得敬佩。

2. 有感而發

 聽完每人訴說舊事,心路歷程,其表達方式,人人有別,不一而足:大聲小聲、鶯啼細語、幽愁暗恨、鐵騎突出、欲語還羞、滔滔不絕、幽音變調、歡天喜地。間亦有上述交互運用,真是風情萬種,頗堪回味。
 忽然憶起,白居易‘琵琶行’一文,所述琵琶女,神妙如似,相關文節,筆者以口述之,頓時獲得,共鳴齊誦,茲借用其意,以下列白話敘述之:

『有人千呼萬喚始出來,羞怯地,先說了幾句,表現了深深情意;有人低沈地,發出聲聲思的情調,訴說不得意遭遇;有人抬起頭,連續地訴說,像要說盡心中無限事;有人時慢、時快,停一會兒,思舊事,又快速振作起來;有人忽兒急促大聲,忽又變調小語;有人鶯啼細語,花底輕滑;有人哽咽流泉,幽愁暗恨,無聲勝有聲,驀地,迸泉颯颯,氣昂雄壯』;一般而言,一聲已動,四坐無言。

戲作幾句表述之:
「如聞居易琵琶女,萬種風情忘不得;曾是天涯同窗人,他鄉重逢更相識!」
其後,以每對配偶姓名、或其英譯,配以其所談內容,戲作兩句,聊表各該特徵如下:

3. 俯首戲作“佳偶名姓真妙成,天作之合與生榮!”

(13天作之對):

贊曰:
亦湄一笑百媚生,祖慶瞪一身。
何李治學珍予家,任重道遠
才華贏取培蒂心,得爾祿身。
君創業維艱,登路彼岸終有成。
發枝飄天香,桂子蘭孫滿玉堂。
金銷鑠,阿卡冰料飄
哲次王英姿煥發,美真柯如牡丹花。
滿路青青色新,楓葉之旅多故人。
氣昂糾糾,莉莉無聲勝有聲。
厲馬力何其凌厲,掌爪牙失利!
文慧精神值仰孔道深。
世光剛愎但擇善,文華許毛曰“讚”
金屋虛縹緲卡洛妝成嬌郎。』


附註:字係人名姓或英文名中譯

4. 同窗之旅感言

2011年6月臺大經濟系加拿大洛磯山同窗之旅有感而作
阿國6.28.2011

(1)
黌宇巍然立,杜鵑鳥語香;
青矜砥礪日,椰道讀書堂;
驪歌千里音,勞燕分飛揚;
天涯海角遠,歲月奔波忙!
今日復何日,重逢楓葉鄉;
同窗能幾時,鬢髮蕭疏蒼;
焉知四十載,共處遊山光;
昔別均未婚,兒孫忽成行!
別來滄海事,各道來何方?
歡笑情如舊,聆聽金玉章;
系裏盛人材,群英今汪洋!
問答未能已,人人情意長;
明日隔山岳,友生心不茫。


(2)

『千里迢迢風雲契,阿達巴卡餐楓香;
同窗情真意難忘,惠好同行壽且昌。』

附註:
• 仿杜甫贈衛八處士而作
• 友生:朋友。詩經˙小雅˙常棣:「雖有兄弟,不如友生。」
• 阿達巴卡 (Athabasca)係加拿大洛磯山冰河

台大經濟系1966畢業級美加同學會 1



2011年6月台大經濟系(1966畢業)加拿大洛磯山同窗之旅紀實之一
溫英幹輯

時間:2011年6月22-28日
本系同學畢業時約有130位同學,畢業後散居世界各地,以台灣、美國居多。在台灣的同學們彼此經常有聯繫—聚餐或郊遊。美加地區因幅員廣大,較少有機會一起相聚。上次是1996年夏天到大峽谷旅遊。這次則是在美加地區第二次舉辦同學會,全程參加者共23人,其中同班同學13位,其他為配偶或家人。另外,潘立中住溫哥華,成為東道主,妻子張理瑲也是經濟系畢業系友,他們夫婦在最後一晚在溫哥華市中心一家中餐廳盛宴招待大家,餐後並邀請大家到離餐廳不遠的住處眺望溫哥華港口。他們住在一棟三十樓高的大廈第十七層豪華公寓,兩面可以看到港灣,風景佳妙。大家盡情歡笑,欣賞風景及品嘗精美點心以及特製標有1966年台大經濟系同學會字樣的蛋糕,為此行劃下完美句點。

這次同學會由方汝祿主辦,聯繫,任勞任求(不是怨,而是要求),居功厥偉。

以下1-12是汝祿所收集拍攝的同學會一路走來的錄影網路連結以及他所寫的comments:

1. Vancouver, the city by the bay, is like San Francisco in many ways in my view: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9_hypJcSeo

2. A slide show of beauty of Butchart Gardens (it’s all “business,” no background sound):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GSEcNoEN8Y

3. We indulged in the loveliness of Butchart Gardens “Serenade” (you may like this one better if you are a music fan):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SVzHiKgDs

4. Our passion with the majastic mountains, tranquil lakes and roaring waterfall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AEL7XAP00k

5. The memorable experience as we explored the Columbia Ice-field: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rZcnKbUqyg.

6-8. We enjoyed each and every precious moment whether we re-united in clusters or large groups along the road trips:

Part 1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xTShBQIV-o

Part 2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EuLOhWTvKI
Part 3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7j2rP2hv14


9. It’s time to say goodbye as the party with and at the Pan’s came to an end: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tlAMIzazuY

10. A short memoir for Daniel, our tour guy (guide) – just for the kick of it: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6VkUVOGVc8

11. Finally, the "Grand Finale by SK" (許世光) of our reunion series. I guess you are probably already sick and tired about watching those "home-made" videos from me by now, but I certainly hope you don't miss this on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z04scqYjTc

12. 許世光專業攝影照片的連結:
https://skydrive.live.com/redir.aspx?cid=67f38337cd20979c&page=play&resid=67F38337CD20979C!320

還有許多珍貴鏡頭,紛由同學們寄出Picasa連結,在此不予重複。

另外一篇文章由陳國雄(阿國)所作,精簡扼要描述此次行程及同學們畢業後分散各地奮鬥經營過程,精彩萬分。由於阿國在大學時期在班上比較沉默寡言,許多人都不知道原來阿國竟然是個才子。敬請細讀他的大作(見2011年6月臺大經濟系(1966畢業)加拿大洛磯山同窗之旅紀實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