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0日 星期五

美國的危險方向 及冠冕財務事工簡介



America’s Dangerous Direction
By Chuck Bentley, CEO, Crown Financial Ministries

In the process of trying to get a handle on their finances, people often ask me, “What role should money play in our lives?” That’s really a good question to consider—and it’s one that the Bible answers. Jesus said, “No servant can serve two masters. Either he will hate the one and love the other, or he will be devoted to the one and despise the other. You cannot serve both God and Money” (Luke 16:13 NIV).
Jesus was describing the tremendous danger of allowing money to become our master instead of Him. When that happens, the entire course of our lives will be controlled by the wrong master and will be akin to despising God.
Many times, the clearest indicator of the direction a person is moving comes from following the “money trail.” Just a glance at their use of money can reveal the direction they are headed. While this is true for individuals, it also holds true for businesses and governments.
Dr. Yinkann Wen has a distinguished career as an economic scholar. I recently had the privilege of interviewing him as a guest on our MoneyLife™ radio program, and I want you to hear and heed his strong words of wisdom.
By following the money trail, Dr. Wen can clearly see the “dangerous direction” in which America is headed. He believes our current course began with the rejection of God’s financial principles that warn against debt and overconsumption.
This economic scholar, and committed Christian, ties America’s financial crisis to the failure of meeting the conditions set forth for Israel (or any God-honoring nation) in Chapter 28 of Deuteronomy—conditions that require obeying God.
“If you fully obey the Lord your God and carefully follow all his commands I give you today, the Lord your God will set you high above all the nations on earth. All these blessings will come upon you and accompany you if you obey the Lord your God” (Deuteronomy 28:1-2 NIV, emphasis mine).
What are the economic rewards for the nation that obeys the Lord?
“You will lend to many nations but will borrow from none. The LORD will make you the head, not the tail” (vss. 12-13).
Notice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are inverted to those nations that disobey the Lord’s commands:
“The alien [foreigner] who lives among you will rise above you higher and higher, but you will sink lower and lower. He will lend to you, but you will not lend to him. He will be the head, but you will be the tail” (vss. 43-44).


Box: [Dr. Wen says that while increased federal debt to stimulate the economy is helpful in the short term, in the long term it is ‘like quenching thirst with poison’]

In view of these conditional promises of God, Dr. Wen comments, “Observed from the statistics, the United States up to the 1970s was the world’s largest net creditor country.” In other words, we were lending to many nations out of our incredible abundance, blessed by God. However, “in 1985, the United States had turned into a net debtor nation, and by 2004 the U.S. became the largest debtor nation in the world.”
The dangerous path we are on is a result of our disobedience to the Lord. Even more dangerous is the “solution” for economic recovery—more federal debt borrowed from foreign nations. Dr. Wen says that while increased federal debt to stimulate the economy is helpful in the short term, in the long term it is “like quenching thirst with poison.”
In addition to his concerns with the excessive debt and overspending by the U.S. government, Dr. Wen notes how individual Americans are in a similar situation. The average American family has high debt and low savings. Fourteen percent of after-tax income is consumed for debt service alone, and the savings rate is less than 5 percent of gross annual income.

What Should Christians Do?

The noted scholar gives this straightforward advice:

1. We should pray to God for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nations who have historically enjoyed God’s economic blessing—that they would return to God and not continue moving away from Him. We should ask the Lord to grant mercy and a spirit of repentance to reject sin and degeneration and to embrace God’s Word once more.
2. We should use our influence and exercise our civic responsibilities to elect leaders who will rein in government overspending and the sustained accumulation of debt.
3. As individuals, we should return to the teachings of the Bible. Because we belong to God, our resources also belong to Him—we are stewards, not owners.
4. We must remain faithful and obedient stewards of God. In practice, we should increase savings and work to retire every debt, including home mortgages.

And finally, we need to live a contented life, free from the love of money (see Hebrews 13:5).
It is a great privilege for me to announce that both Dr. Wen and his wife, Kweiyin, have joined our staff as volunteers. They will continue to reside in Washington, D.C., and serve as Crown’s U.S. Directors for Chinese Outreach. In addition, Dr. Wen will serve on the Board of Economic Advisors we are establishing. I thank God that He has sent us such capable servants for such a time as this.
Dr. Wen holds a Ph.D. in Political Economy from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as well as the designations of 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 (CFA) in the U.S. and Securities Analyst in Taiwan. He retired from the World Bank as a senior economist after over 20 years of service and returned to Taiwan to teach at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in 1996, where he had served as Director of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inland China Affairs, Chairman of the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Director of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In January 2005, he was appointed by Taiwan’s government to serve a five-year term as a Board Director of the Central Bank of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which now has foreign reserves of $382 billion (end 2010), and is one of the largest “creditors” of the U.S. national debt. Currently he is an Honorary Professor at the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Kingdom Magazine, No. 23, March 2011, English Edition. Reproduced from: Money Matters, September-October 2010, pages 4-5, 18, Crown Financial Ministries, Gainesville, GA. Reprint permission was granted by Crown Financial Ministries.



美國的危險方向 【中譯文】
班查克

在試著管理財務時,人們常會問我:「金錢在我們的生活中應該扮演什麼角色?」這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好問題--而且聖經有答案。耶穌說:「一個僕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路加福音16章13節)。

耶穌描述讓金錢而不是讓祂成為我們主人的極大危險。當金錢成為我們的主人,我們整個生活都被錯誤的主人所控制,而且幾乎等於是輕視上帝。

許多時候,一個人行動方向的最清楚指標來自他的「金錢足跡」。只要看他們如何使用錢財就能顯示他們行進的方向。不但對個人是如此,對企業和政府也是如此。

溫英幹博士是一位傑出的經濟學者(請看以下他的簡歷)。我最近很榮幸能在我們「金錢生活」的廣播節目中訪問他,我希望你也留心他智慧的話語。(編者註:該節目於2010年8月18日播出,可上網連結:http://media.crown.org/audio/moneylife/mlflo20100818.mp3。)

透過美國的金錢足跡,溫博士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國正朝向「危險的方向」。他認為我們目前的路徑是從違反了上帝的財務原則開始,也就是聖經警告我們不要舉債和過度消費。

這位經濟學者,也是敬虔的基督徒,說美國的金融危機是因為沒有遵循上帝在申命記28章給以色列(或任何聲稱尊榮上帝的國家)的條件--順服上帝。

「你若留意聽從耶和華─你神的話,謹守遵行他的一切誡命,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他必使你超乎天下萬民之上。你若聽從耶和華─你神的話,這以下的福必追隨你,臨到你身上」(申命記28章1-2節)。

順服上帝的國家在經濟上會有什麼獎賞?

「你必借給許多國民,卻不至向他們借貸。你若聽從耶和華─你神的誡命,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謹守遵行,不偏左右,也不隨從事奉別神,耶和華就必使你作首不作尾,但居上不居下。」(申命記28章12-13節)。

請注意那些不順服上帝誡命的國家在經濟上得到相反的後果:

「在你中間寄居的,必漸漸上升,比你高而又高;你必漸漸下降,低而又低。他必借給你,你卻不能借給他;他必作首,你必作尾」(申命記28章43-44節)。

從上帝那附帶條件的應許來看,溫博士說:「根據統計,美國在1970年代是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換句話說,因為上帝賜給我們難以置信的豐富,我們就可以借錢給許多國家。然而「從1985年開始,美國變成一個負債國,到2004年美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負債國。」

我們之所以會走在我們現在這條危險的道路上,是我們不順服上帝的結果。更危險的是經濟復甦的「紓困方案」--聯邦政府向國外借更多錢。溫博士說,增加聯邦債務去刺激經濟在短期來看是有效的,但長期來看是「引鴆止渴」。

除了擔憂美國政府的過度舉債和過度消費,溫博士也注意到美國人民也是類似的情況。一般美國家庭債務高抬,但儲蓄卻很少。單單是還本付息就花掉稅後收入的14%,而儲蓄率卻比稅前年收入的5%還少 。

基督徒應該做什麼?

這位著名的學者給了以下直接的建議:

1. 我們應該為美國和歐洲禱告,這些國家過去享受了上帝所賜在經濟上的福份,現在我們希望他們能回轉歸向上帝,而不要繼續離開祂。我們應該求主憐憫,賜給他們悔改的靈去抗拒罪惡和墮落,並再次擁抱上帝的話。

2. 我們應該運用我們的影響力,並行使我們的公民責任,去選出能抑制政府過度花費和繼續舉債的領袖。

3. 以個人而言,我們應該回歸聖經的教導。因為我們屬於上帝,我們的資源也都屬於祂--我們是管家,而不是所有權人。我們必須作上帝忠心且順服的管家。在實際行為上,我們應該增加儲蓄並努力工作以還清每一筆債務,包括房屋貸款。最後,我們需要過一個知足的生活,不要貪愛錢財(請看希伯來書13章5節)。

我很榮幸宣佈溫博士和他的妻子吳桂英女士已加入冠冕成為義工。他們將繼續住在華盛頓特區,並擔任美國冠冕華人外展事工主任。此外,溫博士也會在我們即將成立的經濟顧問委員會服事。我感謝上帝在這個時刻差遣這麼一位能幹的僕人給我們。

溫博士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得政治經濟學博士,擁有美國特許財務分析師(CFA)及台灣的證券分析師證照。他在世界銀行服務超過20年,擔任資深經濟學家,之後在1996年退休應聘到到台灣國立東華大學教書,在該校曾擔任大陸研究所所長、經濟系系主任兼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

在2005年1月他被台灣政府任命為中央銀行理事,任期五年,該行管理的台灣外匯存底在2010年底已達3,820億美元,也是美國國債的最大債權人之一。目前他是國立東華大學的榮譽教授。


(神國雜誌23期, 2011年3月刊登之轉載文章)原載Money Matters Newsletter, September/October, 2010, pages 4-5, 18, by Chuck Bentley, CEO of Crown Financial Ministries, Crown Financial Ministries, Gainesville, Georgia, U.S.A. 由台灣冠冕真道理財協會譯成中文,刊載於該協會所出版《成長網路》第18期(http://www.crown.org.tw/c/document_library/get_file?p_l_id=2308840&folderId=1532313&name=DLFE-50369.pdf)。中英文均獲准轉載。

原作者 Chuck Bentley 班查克

Chuck Bentley
CEO, Crown Financial Ministries
Following in the footsteps of Crown’s cofounders, the late Larry Burkett and the immediate past CEO, Howard Dayton, Chuck has assumed the CEO mantle of a strategic organization, founded in 1976. It now reaches around the world with staff on every continent, a media presence throughout North and South America, and books and materials serving the spiritual and financial needs of all people.
Chuck was born July 2, 1957 in Wichita Falls, Texas. He and his wife, Ann, have been married for 31 years. Both are graduates of Baylor University. Chuck is frequently a guest speaker addressing both churches and business leaders on biblical financial topics. Chuck and Ann live near Atlanta, Georgia and have four sons, a daughter-in-law, and a new grandson!

班查克 (Chuck Bentley)
美國冠冕財務事工執行長。跟隨冠冕的共同創辦人,故薄瑞克(Larry Burkett)及前執行長戴浩華(Howard Dayton)的腳步,班查克接續了1976年創辦,富有策略性機構的執行長職位。目前冠冕事工已經遍佈全球,每一大洲都有同工。在北美與南美則有媒體廣播,並且出版許多書籍及教材來服事所有對屬靈及財務有需要的人。
班查克在1957年7月2日生於德州威池塔市(Wichita),他和妻子安(Ann)已經結婚31年,夫婦都畢業於貝樂大學。班查克經常在教會及企業領袖中擔任有關聖經理財方面的講員。他和安住在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市近郊,育有四個兒子,目前一子已經結婚,並且新近得到一位孫子。

Crown Financial Ministries
Crown Financial Ministries (www.crown.org), established in 2000 after merge of Christian Financial Concepts, founded by Larry Burkett in 1976, and Crown Ministries, founded by Howard Dayton in 1985. It is an interdenominational ministry dedicated to equipping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to learn, apply, and teach biblical financial principles. Crown has taught or equipped more than 50 million people in over 80 nations with the life-transforming message of faithfully living by God's financial principles in every area of their lives. The ministry is loca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Canada, Latin America, South America, and Africa, and is expanding into Europe, India, Asia, and Australia.


冠冕財務事工簡介

美國冠冕財務事工協會(Crown Financial Ministries, www.crown.org)成立於2000年,是由兩個機構合併而成,一是1976年由薄來瑞(Larry Bukett)創辦的基督徒財務觀念事工(Financial Concepts);另一是1985年由戴浩華(Howard Dayton)創辦的冠冕事工(Crown Ministries)。這機構已經成為一個國際性的基督教超宗派非營利組織,也是全球最大的基督教理財及管家職分事工。目前事工已經發展至全球五大洲80多個國家,包括台灣與中國;已經有五千萬以上的基督徒接受其聖經理財教導。台灣冠冕真道理財協會(www.crown.org.tw)成立於2006年,引進美國冠冕的事工理念,運作模式與資源,以服事台灣眾教會。

從王永慶的人生哲學看基督徒的奉獻與免於負債


從王永慶的人生哲學看基督徒的奉獻與免於負債
溫英幹

最近被人尊稱台灣「經營之神」的王永慶先生於2008年10月16日在美國去世,普受各界哀悼。大家對他的經營手法都很佩服,但使人最感念他的還是他的勤儉謙卑的做人態度及慷慨捐獻行公益、幫助弱勢者的慈善義行。王永慶先生是一位值得大家效法敬佩的人物。
王先生去世後第二天聯合報第一版刊出兩則「王永慶的人生哲學」: 一、一個人不可能回憶自己出生的情形,也永遠想不到自己何時死亡。所以在活著的時候,要時時提醒自己,趁活著的時候多做一點對大眾社會有益的事。等到我們死了以後,還會有人想念我們、讚許我們,才算對人生有交代。 二、財富是社會暫時請我們保管的錢,一定要好好的使用。
王永慶先生的作法、想法都很好,令人欽佩。但是從屬靈的觀點來看,聖經所教導的原則就與王先生的想法有很大的不同。 一、基督徒所做的一切,目的是為了榮耀「真神」,做好事是真神的吩咐,而不是為了死後有人想念我們。 二、我們所有財富的所有權都是屬於真神的,我們只是對真神託付給我們的財富作忠心管家而已,當然要好好使用屬於神所有的財富。
據統計,整本聖經中有2350節講到錢財,可見聖經重視基督徒的理財原則與理財方式。我們也因此看到,多數人處理錢財的方式與神的理財原則相反。正如聖經提到:「耶和華說: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以賽亞書五五章8節)錢財越多越好嗎?思想一下聖經的教導:「少有財寶,敬畏耶和華,強如多有財寶,煩亂不安。 」 (箴言十五16)上帝並沒有反對基督徒富有,但富有的目的不是爲了享樂,而是為上帝的榮耀作事—傳揚福音及幫助別人,也就是榮神益人,這是基督徒耳熟能詳的概念。
雖然基督信仰的觀點與王永慶的觀點不同,但有多少基督徒能夠行的出基督信仰?相比之下,王永慶先生的義舉可能使很多基督徒為之汗顏。
本文擬用聖經的原則來看基督徒如何能遵行神的的旨意來處理我們的錢財,重點放在我們對神的奉獻以及處理債務問題。
一 管家概念
首先我們要明白我們所「擁有」的財物—房子、車子、傢具、金錢珍珠財寶,其實並不是屬於我們的財產。雖然在世上,這些財富的所有權是屬於個人,但在屬靈層次上,所有的東西都是屬於神,是神所賜的。因此神有所有權或擁有權。
我們的賺錢能力也是神所賜的。「你要記念耶和華你的 神, 因為得貨財的力量是他給你的, 為要堅定他向你列祖起誓所立的約, 像今日一樣。」(申命記八章18節)在歐美先進國家的人民普遍來說生活條件比較好,得以享受物質的豐盛,也是神所賜的。「神賜人資財豐富,使他能以吃用,能取自己的分,在他勞碌中喜樂,這乃是神的恩賜。」(傳道書五章19節)
但基督徒生命的目的不在於享樂,而是在於榮耀神。「無論做什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 (哥林多前書十31) 因此我們在生活上的優先順序應該是先求神的國與神的義,如同主耶穌教訓我們的,「你們不要求喫甚麼, 喝甚麼, 也不要罣心。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 你們必須用這些東西, 你們的父是知道的。你們只要求他的國, 這些東西就必加給你們了。」(路加福音十二章29-31節)
我們要含著感恩的心體認到神創造萬物,世上所有的東西都是屬於神的。「凡天上地下的、都是你的、國度、也是你的.並且你為至高、為萬有之首。豐富尊榮都從你而來、你也治理萬物.在你手裏有大能大力、使人尊大強盛都出於你。」 (歷代記上二九章11-12節)「看哪,天和天上的天,地和地上所有的,都屬耶和華─你的神。」 (申命記十章14節)當我們承認神的主權(ownership),我們對每一筆金錢的使用就成為屬靈的決定。
由於我們承認神在錢財上的主權,所以要放棄「所有權」,將錢財轉讓給神掌管。既然錢財都是屬於主的,我們是以管家的身份來使用錢財,因此要作一個良善、忠心(good and faithful)的好管家,也就是好僕人。「倘若你們在別人的東西上不忠心,誰還把你們自己的東西給你們呢﹖」 (路加福音十六12)
二 學習奉獻
錢財是神託付給我們保管使用的,目的在榮耀神。神使人富有的目的是為神使用,而非為自己享樂。首先要學習理財的功課是奉獻,這也是最好的蒙福之道。奉獻的好處是—更加親近主,造就更好的品格。「 又要囑咐他們行善,在好事上富足,甘心施捨,樂意供給人, 為自己積成美好的根基,預備將來,叫他們持定那真正的生命。」 (提摩太前書六章18-19節)奉獻也使我們的生命更加豐盛。「 有施散的,卻更增添;有吝惜過度的,反致窮乏。 好施捨的,必得豐裕;滋潤人的,必得滋潤。」( 箴言十一章24-25節)
美國是很蒙神賜福的國家,可以從他們慷慨的奉獻及作慈善事業看得出來,特別是許多大企業家;例如投資專家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及微軟公司的比爾蓋茨夫婦(Bill & Melinda Gates),他們將財富的大部份都捐獻到慈善公益基金,款項龐大,他們的慷慨令人敬佩,也是受基督教影響國家的優良傳統。
可是我們也看到許多基督徒都奉獻不夠。雖然保羅說過,「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這話是真的。各人要隨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難,不要勉強,因為捐得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愛的。」(哥林多後書九章6-8節 )但許多基督徒只讀了本節經文的下半截,卻忘記神的意思--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以致在奉獻的事上虧欠神很多。
三 兩種奉獻
我們看一下聖經教導的兩種奉獻:十一奉獻以及慈善捐獻;後者可以稱為借錢給神,
十一奉獻
舊約的規範十一奉獻應該是大多數基督徒要遵守的規範,而且是起碼的求。「萬軍之耶和華說:你們要將當納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倉庫,使我家有糧,以此試試我,是否為你們敞開天上的窗戶,傾福與你們,甚至無處可容。 」 (瑪拉基書三章10節) 「你要以財物和一切初熟的土產尊榮耶和華。這樣,你的倉房必充滿有餘;你的酒醡有新酒盈溢。 (箴言三章9-10節)「因為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託誰,就向誰多要。」(路加福音十二章48節)。
有人說:基督徒沒有奉獻給神等於搶神的錢。 「人豈可奪取神之物呢﹖你們竟奪取我的供物。你們卻說:我們在何事上奪取你的供物呢﹖就是你們在當納的十分之一和當獻的供物上。 」 ( 瑪拉基書三8)原因可能由於不安全的恐懼,沒有認識到如何依靠神。雖然在新約中沒有規定基督徒必須要遵行十一奉獻,但基督徒在神的恩典上所領受的比舊約的猶太人還多,因此傳統上,教會希望基督徒能夠奉獻收入至少十分之一。
借錢給神
另外一種奉獻,是捐獻給慈善機構,我們稱之為借錢給神,主要在十一奉獻之外幫助別人,特別是弱勢團體—貧窮的,有病的。不只是奉獻給神的事工,也將自己的時間、金錢以感恩的心,分給別人,祝福別人,幫助別人,或捐給慈善基金幫助窮人或災民。這種善行有如借錢給神,神必報答。「憐憫貧窮的,就是借給耶和華;他的善行,耶和華必償還。」 (箴言十九17)
基督徒理財專家薄來瑞(Larry Burkett)曾經說過:「神使基督徒富裕的原因:讓他有足夠的財富去供應別人的需要。」也就是聖經所說的:「你們既然凡事富裕,就可以慷慨的捐輸,使眾人藉著我們,對神生出感謝的心。」 (哥林多後書九11新譯本)著名神學家巴克萊曾經提到一個聖經原則:「人絕對不會因為贈送禮物給別人而變窮;凡愛神、愛鄰舍的人,神的豐盛必多給他。」
以上的經文鼓勵基督徒多奉獻在神的事工上,理由是我們所有的財富都是屬神的,我們只是神的管家。但並不是像所謂繁榮神學或成功神學所教導的,如果我們肯奉獻,神就賜給我們更多物質上的豐富。繁榮神學強調的是個人得富足,「管家神學」則強調神的主權及用管家的心態來管理錢財。
四 實踐情況
遺憾的,雖然基督徒都知道要奉獻,有許多基督徒很慷慨的奉獻,但還是很多基督徒捨不得奉獻。根據巴納研究組織(Bana Group)2010年一月26日到二月2日之間對美國1008位成人所作的隨機抽樣調查,在2009的全球金融危機時,有48%的人減少對非營利機構的奉獻,29%的人減少對教會的奉獻。【註1】
同樣研究指出,「儘管經濟情況混亂,美國人的慷慨在某一個方面仍然保持相對穩定。」。有7%的成人報稱他們的奉獻金額不低於他們收入的十分之一。這7%堅持十一奉獻的人十年來一直保持著十一奉獻的標準,降幅為5%——7%。十一奉獻包括了對教會和其他慈善機構的奉獻,在福音主義者中的比列最高(福音主義者中24%的人至少奉獻出他們收入的十分之一),這個比例在非主流新教徒中為13%,常去教堂參加禮拜的人中為11%,未重生信徒中為10%。調查同樣顯示出收入水準與十一奉獻無關:僅有9%的高收入者至少奉獻他們收入的十分之一,11%的低收入者剛好奉獻他們收入的十分之一或與十分之一相等的等價物。(資料來源同上註)
巴納研究機構歷年來的調查報導,2000年代前十年美國人有實行十一奉獻的人口比例約在5-7%之間。【註2】 例如2003年的調查所得到的結果,美國人平均有5%的家庭每年將稅前收入的十分之一奉獻給非營利機構,其中4%是奉獻給教會。宣稱自己是重生的基督徒,約7%的人奉獻十分之一給教會。18%重生得救的基督徒沒有奉獻任何錢給教會。2003年統計重生基督徒佔總人口的38%。其中十一奉獻比例最高的是福音派基督徒(14%);積極信仰經常讀經禱告的基督徒(12%),非裔美國人、靈恩派、重生基督徒、及收入高於6萬美元的家庭(7%)。實行十一奉獻最少的社群為天主教徒(1%)、非重生基督徒、35歲以下人口、及收入較低者(2%)。巴納機構認為給教會的奉獻可能一直保持上述比例,除非教會領袖能教導鼓勵會眾奉獻。教會領袖必須說明異象,使會眾能認同支持,但不能千篇一律,希望會眾奉獻。有些基督徒覺得錢是他們辛苦賺來的,可以憑自己喜好自由運用,其實忘記賺錢的恩賜都是神所賜的。【註3】
五 免於負債得自由
基督徒除了慷慨奉獻之外,或者說所以能夠慷慨奉獻,是因為減少欠債,或是沒有債務。當我們將債務都付清了,特別是最重負擔的房屋抵押貸款,就可以無債一身輕,也可以多多奉獻給神的國度來使用。
聖經將欠債者視為奴隸──欠債可能成為一種咒詛。「富戶管轄窮人;欠債的是債主的僕人。」 (箴言二二章7節) 雖然聖經對於何種狀況下舉債可被接受保持沉默,但聖經的原則是儘量不要負債。舉債只能偶爾為之,不要變為常態。美國家庭一般最大的負擔是房屋抵押貸款,而且認為抵押貸款的利息可以當做免稅工具。其實免稅的功能並不如所想像的那麼多。如果能保證能將本來要還給抵押貸款的錢當做投資,投資報酬率高過抵押貸款抵稅後的利息支出,那麼抵押貸款才有意義。加速還清房貸有幾種方法,例如縮短貸款年限,每月增加還款數額以減少本金,或用退稅、外快等用來償債。其次避免用信用卡欠債,因為信用卡是名副其實的高利貸。如要還債,信用卡債務應該儘早先還清。
當我們家庭債務很少時,一般生活費用是相對少的,就有餘錢來做別的事,例如多奉獻在神的國度裡。當我們債務太多,夫婦都必須外出工作以維持生計,如果有一方失業,就會影響到房貸無法付出的窘境。一個國家也是一樣,政府不能長期寅吃卯糧,債臺高築,像今日的歐美國家,引發債務危機。
教會也是一樣。隨然教會在建堂時靠著信心,但也要考慮教會的需要,避免過度及太快擴張。例如位於南加州的水晶大教堂(Crystal Cathedral)因為經濟不景氣及教會內部問題導致會友奉獻金額銳減而於2010年10月18日宣告破產,進入破產保護程序。該教堂會眾一萬人,可同時容納2800人在同一時間敬拜。過去每年奉獻收入近4000萬美元,但2009年會友奉獻銳減到1880萬美元, 比2008年的2660萬元更少。平日開支及在世界各地放映電視節目的開支,使該教堂負債4800萬美元,債權人有550個單位,遍佈美國。4800萬的欠債,包括3600萬的抵押貸款以及1200萬其他的債權人。我們看到水晶教會理財的主要問題是太多的負債,其神學思想是繁榮神學的一種。諷刺的是舒樂曾說「教會沒有金錢問題,教會只有想法問題」(No church has a money problem; churches only have idea problems.) 【註4】
六 結語
1、 王永慶先生的確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慷慨大方資助公益事業,而沒有將財產據為私有。但他的人生哲學是與聖經的教訓不同的。如果基督徒完全遵守聖經的教訓,相對的慷慨程度不會比王先生有遜色。但真正願意信靠神,恪守十一奉獻的基督徒比例很少,值得基督徒努力奉獻,作神產業的好管家,而不是將神的產業據為私有。此外基督徒最好避免負債,無債一身輕的基督徒,可以為主作更多的事。
2、 教會或福音機構在運用收到的奉獻時也要好好使用,作神產業的忠心管家。也要注意不要負債或浪費。我們看到很多教會或福音機構在錢財上沒有忠心管理,水晶教會就是一個例子。

本文原載於神國雜誌第23期,2011年3月,以筆名<文遠至>刊登。

註釋
1 經濟危急對教會的影響——教會應對方式,環球華人基督教新聞社,2-11-2010,參見http://www.gccpost.or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 =226:2010-02-11-05-51-03&catid=44:economy&Itemid=403。原來資料來源為Bana Group之調查,The Economy’s Impact on Churches: Congregational Budgets。 http://www.barna.org/barna-update/article/18-congregations/327-the-economys-impact-on-churches-congregational-budgets-part-1-of-3。
2 New Study Shows Trends in Tithing and Donating ,4/18/2008。http://www.barna.org/barna-update/article/18-congregations/41-new-study-shows-trends-in-tithing-and-donating.
3 參見Giving to Churches Rose Substantially in 2003,4/13/2004, 參見Giving to Churches Rose Substantially in 2003,4/13/2004,http://www.barna.org/barna-update/article/5-barna-update/138-giving-to-churches-rose-substantially-in-2003?q=money
4 Bankruptcy in the Cathedral, Christian WorldView, 10/25/2010, http://thechristianworldview.com/tcwblog/archives/tag/robert-schuller.

環保與自然和好:環境永續與綠色能源 


環保與自然和好:環境永續與綠色能源    
溫英幹

英國著名牧師斯托德(Rev. John Stott)在近年的封筆之作《激進的門徒》(The Radical Disciple)中,呼籲基督徒應該努力維護神為人類所創造的地球。1 他指出,神的救贖計劃,包括重建祂創世時所立人與神、人與人、和人與自然的三種關係。因此,基督徒有責任省察人類對地球的態度。

首先要體認,神掌管天地,是宇宙的主宰(詩篇24:1;115:6)。地球是神賜給人類的,要人作大地的管家;自然是被造物,不是創造者;人類是自然的管理者,不能濫用資源(創世記1:26-28)。我們要避免將自然「神化」(deification),像泛神論及新紀元運動一樣;也不可剝削自然,因為神將自然交給人管理、治理,並非蹂躪、毀壞;我們要與神合作,因為人是受造的一部份,也需要依靠神。

斯托德提到,人類目前面對四大生態危機:人口迅速倍增、自然資源耗損、垃圾處理問題、及氣候變遷。本文將上述危機分成兩方面來檢視:人口問題及人與自然不和的問題;接著檢視國際間所採取的對策,以及身為基督徒,我們應該如何根據聖經原則來參與解決危機的行動。

生態危機

1. 人口增加的危機

據估計,公元1年全世界人口約2.5億;1810年達10億;1950達25億;1999年達60億,2011年70億,2024年將達80億,2050年為91億。公元1年到1810年,每年人口成長率只有0.08%。1810-1950年間,平均增加率為0.66%。人口快速增加是在二次大戰之後,即所謂戰後嬰兒潮(1946-1965年間出生者),因世局穩定、經濟發展,1950-1999年間人口成長率達1.80%;1999-2050年間為0.80%,原因是生育率普遍降低(見圖1,分高成長、中成長及低成長三種假設,91億採中成長假設)。過去一百年,85%的人口增加是在發展中國家,到2050年預估97%的人口增加也在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2 人口增加需要更多糧食,消耗更多自然資源,增加更多垃圾,連帶使氣候變遷更為嚴重。


筆者認為,人口老化問題比人口增加還要嚴重。2010年全世界平均每9位工作人口(15-64歲)要支持一位65歲以上的老人,其中已開發國家為4人對1人,最貧窮國家則為17人。同樣比例到2050年,將個別降到4(平均)、2(已開發)、9人(最窮)。3 據估計,8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增長率最快,可以想見年輕人的壓力將越來越沈重。

不過聖經告訴我們,神創造時要人生養眾多。其實即使人口到100億,如果人類能去除私心,彼此相愛,去除戰爭,把刀劍換為犁頭,不破壞自然,全地的生產還是夠所有人享用。假定劃給每個人一平方公尺的地方來站立,100億平方公尺等於1萬平方公里(3861平方英里),全世界的人口只需1/3個台灣就夠站立了(台灣面積三萬六千平方公里)。如果世人都能夠回歸上帝,達到與神、與人、與物(自然)都和好的地步,生態危機就能解除。遺憾的是,除非福音傳遍地極,人的罪終究會持續下去,自然生態的危機也將持續,直到新天新地的到來。

2. 與自然不和的危機

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以來,資本主義逐漸成為主流,成為現代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每個國家都在追求高速經濟成長,因為國民所得增加及消費需要增加,可降低失業率。二次大戰之後,物質環境的改善使死亡率減少,壽命加長。而為了追求高速經濟成長,多數國家過度開發自然資源,造成環境破壞,垃圾堆積,連帶導致氣候變遷日益嚴重,這些都是人類過度剝削自然的後果,可說是人與自然不和的危機。其中最嚴重的,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及不可再生能源的耗損。

(1) 二氧化碳排放的危機

原先自然生態是美好的,而神創造天地有無窮的奧妙。例如溫室效應(greenhouse effect),大氣層通過捕捉輻射,使星球不同部份的氣溫達到相對穩定的效應,讓地球平均溫度維持在攝氏15度,適合人類居住。

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 GHG)是指大氣中促成溫室效應的氣體成份,包括水氣,約占整體溫室效應的60-70%,其次是二氧化碳,約26%,餘下的是其他氣體。但是人為因素使地球上的溫室效應加強,造成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而人為因素影響最大的,是燃燒化石燃料及製造水泥,因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大量燃燒化石燃料,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幅增加,至今已達30%以上,使地球平均溫度逐漸上升。據估計,20世紀接近地面的大氣層溫度,平均上升攝氏0.74度,導致近年來氣候異常。如果不加改善,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天災將會加劇。4

過去美國一向是排放量最高的國家,但中國在2007年已經超過美國,其總排放量2008年為68.1億噸,2009年上升到74.3噸。由於國際間的努力,200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第一次下跌1.3%,到313億噸(公噸);其中美國2008年為63.7噸,2009年下跌到59.5億噸。

以百分比而言,中國、美國、歐盟三強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過全世界總和的56%(2007),如果加上其他幾個大國,印度、俄羅斯、及日本,比例則超過70%。按2009的資料,以人均排放量而言,美國最高(每人17.2噸),其次是俄羅斯(11.2),日本(9.2),歐盟27國(7.2),中國(6.1);台灣也相當高(12)。每人二氧化碳排放量顯然與國民收入成正比。5

目前在聯合國主導下,已開發與發展中國家都同意降低排放量。1997年聯合國在日本京都召開有關氣候變遷的大會,制訂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al),此條約於2005年2月16日開始強制生效。截至2010年7月,已經有191個國家簽約,要定期將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低(以199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為準)。但美國為了自身利益,至今仍然拒絕簽署這項條約。 6

(2) 不可再生能源耗損的危機

不可再生資能源(nonrenewable resource)指存量固定、消耗後就不能再生產的資源,例如各種礦產。其中對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是石油。

1970年代初期與1980年代初期,兩度出現石油危機,原油與零售價飆漲,起因與阿拉伯國家對抗以色列有關,導致石油出口國聯合壟斷。1990到2000年代中葉,原油價格算是持平。2004年3月,原油價格突破30美元一桶;此後一路竄升,在2008年7月金融危機爆發之前,曾高達137元。此後雖然大幅下跌,但近來經濟開始復蘇之後,價格又開始飆升;2011年2月中又一度破100美元一桶的關卡。(見圖2)


根據不同機構(BP Statistical Review, Oil and Gas Journal)2010年底的估計,世界石油存量在12,390-13,422億桶之間,而中東地區佔7,553-7,460億桶。7 2011年全世界石油用量每日約88百萬桶,一年約320億桶。如果全球對石油需求不變,上述存量只能維持約40年,因此大約本世紀中葉就無油可用。

相對而言,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卻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絕。因此世界主要國家都在強調綠色能源,並發展綠能產業,使經濟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經濟。

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

早在1960年代初期,已開發國家就發現,工業發展導致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特別是劇毒農藥的使用。美國在1970年成立環境保護局(EPA),各州也相繼成立類似部門。聯合國1972年在瑞典召開第一屆人類環境會議,提出宣言,環境保護正式引起各國政府重視,紛紛設置環保機構,台灣和中國也不落人後。8 國際機構(如世界銀行)成立環保局,將環保議題落實到投資計劃案的審核程序中。

環境保護攸關後代子孫的福祉。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布德蘭委員會報告,題目是「我們共同的未來」(Brundtland Commission Report, Our Common Future)。該報告正式定義「永續性發展」概念(Sustainable Development,或譯「可持續發展」)。此後這名詞成為全球公認經濟發展應該遵循的原則。9「永續性」(sustainability)意指經濟成長和環境保護之間要保持平衡。永續發展指「發展的過程應該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卻不犧牲將來世代人的需要」;也就是說,這一代的人應善用所需的資源從事經濟發展,卻不阻礙下一代人的永續(持續)發展。

雖然環境保護的概念在1960年代就開始,但永續發展的概念來自1980年代的綠色運動,主因在於已開發國家於1960年代在非洲及南美洲大量收購農地,種植咖啡和甘蔗,導致水土流失,使南美國家瀕臨崩潰邊緣。為了改正盲目發展的不良後果,遂有永續發展的概念,強調人類必須為後代子孫的福祉著想。

即使像美國這樣得天獨厚的豐富地區,可以使用的自然資源還是有限的。如何在不破壞自然環境的前提下發展經濟,提供舒適的生活環境,並顧及後代子孫的發展,實有賴永續發展理念的落實。

永續發展包括經濟發展、社會發展、以及環境保護。已開發國家在過去兩百年中對環境污染最為嚴重,現在這些國家要求開發中國家減少污染,對後者並不公平。不過大勢所趨,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為了「共同的未來」,還是需要攜手合作,降低污染,增進能源使用的效率。石油及其他礦物都是不能再生的能源,如何延緩這些資源的使用,並且找到替代能源,是目前全球各國關注的議題。美國更應該負起國際龍頭責任。

綠色能源的興起

不可再生的能源(non-renewable energy),如石油、煤炭,都是污染環境的殺手,連帶也使得溫室效應持續擴大,造成氣候變遷,天災頻繁。綠色能源(green energy),例如太陽能及風力發電等可再生能源,則可以減少對石油、煤炭的需求,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當今各國對節能減碳已經積極重視,並開始推動綠色能源。過去石油價格相對便宜,太陽能及其他能源的開發技術落後,價格也相對昂貴;現在情勢改變,開發替代能源的技術日趨成熟,成本也由於量產而大幅下降。全球投資在太陽能及風力等替代能源,有助於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降低;由於要遵守京都議定書,許多政府(例如美國聯邦及州)對採用綠色能源設備的家庭及企業,都有鼓勵措施,此舉更有擴大採用的效果。10

節能減碳最好的方式,是發展自治房屋,使人類生活起居所需的能源,大部分由太陽能或風力等「可再生能源」供應,例如以太陽能為動能的發電機、熱水器、暖氣機,以及用地熱發電的設備(目前逐漸在世界各地流行)。此外,許多國家也在開發節能汽車(例如氣電共生汽車),減少汽油使用量。11

節能減碳初期投資成本較大,但後續效益、或投資報酬是很高的,它可減緩溫室效應帶來的可怕後果,也能使人類更有效治理這個地球。連帶地,所謂的綠色能源投資也將引發巨大商機,形成許多新興工業及就業機會,可以說,危機就是良機。

結語

美國人口3億,占全世界人口不到5%,但卻消耗掉全世界近四分之一的能源。(見表1)美國是資源消費最多的國家之一(以每人能源消費估計,加拿大名列第一,美國第七;已開發國家人口的每人消費額,比發展中國家高)。在資本主義旗幟下,全世界都在強調經濟成長,但經濟成長率越高,通常表示消費成長率也越高,要消耗掉許多自然資源,特別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及稀有金屬。


維持環境與經濟的永續發展,是人想與自然和好的努力。住在已開發地區的人,特別是基督徒,要愛惜神所賜的資源,減少浪費;不要堆積過多垃圾──尤其不能分解的垃圾(如寶特瓶、塑膠袋等塑膠產品);儘量重複使用可以回收的物品;並要慷慨捐獻給慈善機構及貧窮國家,幫助窮人免於飢寒。「憐憫貧窮的,就是借給耶和華;他的善行,耶和華必償還。」(箴言19:17)

筆者認為,對基督徒來說,更重要的是將福音遍傳,使靈魂得救。正如斯托德所提神救贖計劃的三方面:當人接受主耶穌基督的福音,就能與神和好,得到永生的救恩;當人實行主基督彼此相愛的教訓,就能與人和好,互通有無,減少貧富差距,免於飢寒;而當我們與自然和好,世界就能永續經營下去,生態危機就能順利解決了。

作者現任臺灣花蓮東華大學榮譽教授,曾任聯合國世界銀行資深經濟專家、東華大學大陸研究所所長及經濟系主任

註:1. 參見 John Stott, The Radical Disciple—Some Neglected Aspects of Our Calling, InterVasity Press, 2010, Chapter 4 (Creation Care) 。本段立論多半採用他的見解。 2. 參考聯合國 2008 年世界人口展望估計 及美國 Population Reference Bureau 人口估計。 http://esa.un.org/unpp/index.asp?panel=1 ;及 http://www.prb.org/pdf10/10wpds_eng.pdf 。 3. World Population Highlights: Key Findings from PRB's 2010 World Population Data Sheet. http://www.prb.org/pdf10/10wpds_eng.pdf. 4. 各種定義及概念可參見維基百科,例如 http:// en.wikipedia.org/wiki/Greenhouse_effect ; http://en.wikipedia.org/wiki/Greenhouse_gas 。 5. 由於資料繁多,世界及各國 2007 年總排放量及 1970-2007 每人排放量請參考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untries_by_carbon_dioxide_emissions ,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untries_by_carbon_dioxide_emissions_per_capita 。此外 Energy Information Agency ( EIA 美國能源資訊局 ) 也有世界及各國 1971-2008 總排放量歷史資料, http://www.iea.org/co2highlights/ 。 2009 年資料見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2010/08/13/us-germany-carbon-survey-idUSTRE67C1IU20100813 。 6. 參見 http://en.wikipedia.org/wiki/Kyoto_Protocol 。美國拒簽,見 http://www.kyotousa.org/ 。 7. 參見美國Energy Information Agency ( EIA) 有關 World Reserved Proved 資料, www.eia.gov 。 
8. 參見 http://en.wikipedia.org/wiki/Environmental_protection 。 9. 參見維基百科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條的說明 http://en.wikipedia.org/wiki/Sustainable_development 。 10. 參考路特社新聞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2010/08/13/us-germany-carbon-survey-idUSTRE67C1IU20100813 。 例如美國能源與環境政策,見歐巴馬總統在白宮網頁上的宣示。 http://www.whitehouse.gov/issues/energy-and-environment 。 11. 有關自治房屋 及其他節能家用設備 ,參見 陳少明、溫英幹、馮建軍 : 「 走向綠色能源,建造 『 自治房屋 』」 一文, 《 神國雜誌 》 第 19 期, 2010 年 3 月號 。 http:// www.e-krc.com/magazine_info.php?cde=MAG4c9c1c3c873cf&chp=CHP4c9c81b17599a 。

原載: 《恩福雜誌》, 總39期 2011年4月, 單元標題為「新視野」。

2011年5月6日 星期五

華人基督徒常見用詞錯誤三則



華人基督徒常見用詞錯誤三則 溫英幹

經常聽到華人基督徒用詞錯誤。這裡舉出三則,也許可以作為拋磚引玉之用。

賜福與祝福

華人基督徒最大的用詞錯誤是將"神(或上帝)賜福"誤用為"神祝福"。甚至連牧師以及見諸報章雜誌書籍裡也犯同樣錯誤。幸好到目前為止,還沒見到新的聖經中文譯本犯這種錯誤。

賜福:以和合本聖經翻譯為例,賜福共出現107次,其中新約只出現兩次。賜福毫無例外,均是指神對人賜福。賜,辭源解釋為"上所予",或"惠"。因此賜福是專指神賜給人的。

祝福:和合本共出現103次,其中新約18次,都是指人對別人的祝福。

祝,中文字典指求神降幅與人;辭源,祝,以言告神為主人祈福者,頌禱人者,如祝壽、祝賀。祝福—禱神以祈福也。因此,祝是向神禱告的意思。祝福,是人向神禱告,求神賜福對方。

神不必祝福,因為神不必自己禱告。以下同一節中同時出現賜福與祝福的經文最為清楚:

創世記12章3節:"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

民數記6章27節:"他們要如此奉我的名為以色列人祝福;我也要賜福給他們。"

還有其他處經文也一樣,例如:創世記14章19節;民數記23章20節。

在新約中,中文翻譯耶穌的"blessing"也譯成祝福,理由應該是耶穌道成肉身,在地上以人的身份向父神禱告祝福,例如:

馬太福音14章19節:"於是吩咐眾人坐在草地上,就拿著這五個餅,兩條魚,望著天祝福,擘開餅,遞給門徒,門徒又遞給眾人。"

馬太福音26章26節:"他們吃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福,就擘開,遞給門徒,說:你們拿著吃,這是我的身體。"

其他類似經文如馬可福音6章41節及10章16節等都用耶穌祝福的詞語。馬太福音25章34節引用耶穌的話:"你們這蒙我父賜福的,可來承受那創世以來為你們所預備 的國"也很清楚指出"神賜福"。

和合本、新譯本、現代中文譯本等對祝福、賜福的翻譯非常小心,因為在原文或英文中都是同一個字根。原文中例如舊約創世記12章3節的祝福和賜福都是 barak (Strong 希伯來文編號1288);而新約馬太福音14章19節的祝福或25 章34節的賜福,都是eulogio (Strong 希臘文編號 2127)。英文都是bless同一個字根。

因此中文文法上,說"神祝福人",或"求神祝福你","神的祝福好多"等都是不正確的用法與說法。人與人彼此之間的"祝福"則是蒙神"賜福"的。

有時談話間因為方便,因此一般基督徒或牧師會用" 神祝福"的用詞,但在講道時,應該小心將賜福與祝福分開使用。

願神祝福祂自己的話語?

許多華人教會主日敬拜,在讀完當天的經文後,司禮者會用上述一句結束,也是不正確的用法。首先,不能用祝福;其次,神的話語不需要神自己來"賜福"。可以用別的方式來說,例如,願神賜福給讀這段經文的人。

敬拜與崇拜(Worship)

我們要敬拜神,因此主日的聚會是"主日敬拜"。但許多華人教會或基督徒常用"主日崇拜",是不正確的用法。聖經是用敬拜神,而不是崇拜神。"敬拜"在和合 本聖經共出現95次,指敬拜真神或假神。"崇拜"出現兩次,都不是敬拜神,而是拜牛犢或私意崇拜。

何西阿書10章5節:"撒瑪利亞的居民必因伯亞文的牛犢驚恐;崇拜牛犢的民和喜愛牛犢的祭司都必因榮耀離開他,為他悲哀。"

歌羅西書2:23:"這些規條使人徒有智慧之名,用私意崇拜,自表謙卑,苦待己身,其實在克制肉體的情慾上是毫無功效。"

另外一個相似的詞"禮拜",在和合本聖經中出現10 次,其中舊約只有一次,其他都在新約,都指敬拜神,倒是可以使用。因此"禮拜天去教會禮拜"還是可以被接受的。
(作者為台灣國立東華大學榮譽教授)

原載文宣社雙月刊213期,May/June 2011, 頁9
Link: http://www.evangellite.org/

後記:本文第三點有關敬拜與崇拜之區別,最先對我提出的是馬利蘭中華聖經教會的劉傳章牧師,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