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3日 星期三

竹中三年回憶錄(修改版)



半世紀後緬懷風城舊事(修改版)

溫英幹
竹中高中第十五屆畢業生(1959-1962)

省立新竹高級中學(竹中)三年是我人生最值得紀念的過程之一,也是個人生命從幼稚到成長的決定性年代。

我在新竹縣立竹東中學初三畢業時與同學們報考省立新竹中學,其中有六個同學被列正取,我則倖列備取第一名。初三導師孔昭陽先生見到我,笑著拍拍我的肩說:「考得不錯,應該有希望進去。」果然,我被獲准入學,時為1959年夏天。

我們是教育部(當時的教育部長是張其昀)主導,試辦省辦高中、縣辦初中的政策下第一屆竹中高中部的學生。這是1956年教育部決定以新竹縣當作試點的新制度,免試上初中,也就是縣辦初中,省辦高中。從我們這屆開始,竹中就沒有初中部,成為以高中為主的台灣省立新竹中學。而我們的高二及高三學長很多是從初中部升上來的,也有不少的高一學生是留級未能升上高二。竹中一向是桃園、新竹、苗栗三縣男生的嚮往之地,省立新竹女中則是女生的目標。

我後來知道我可能在入學考試時,英文或理化科分數不到最低標準,所以才名列備取。我的總成績事實上比同班有些正取同學還要高。當時共有36名備取生全都獲准入學。我高中三年都分在甲班。這期間是我從少年轉為青年,人格也被塑造定型的三年,也是我一生中最難忘的三年。
我們有幸,當時的校長仍是辛志平先生(時年四十八歲,廣東省羅定縣人,今年—2011—為他百歲冥誕)。他對全人教育理念的堅持,使我們竹中人在畢業後仍津津樂道。辛校長強調四育並重─德智體群,校訓為誠、慧、健、毅。在辛校長帶領下的竹中校友最津津樂道的有幾件舊事包括:

音樂、美術補考的大有人在。
全省高中合唱團比賽得過十年冠軍。
每位學生必須會游泳25公尺才能畢業。
每年舉辦5000公尺越野賽跑,游泳比賽,及校運。
考試作弊一律開除。
闖鐵路平交道記大過一次。

本文就一些特殊值得回憶的事寫下來,給校友們及在校同學參考。

合唱團與音樂課

我在高一下(1960年初)就被音樂老師蘇森墉先生甄試通過參加竹中合唱團,並隨團到台中參加第一屆全台灣省高中合唱比賽,時為1960年四月二日(週六),地點在台中家職。這是竹中合唱團初試笛聲,對我而言,只是去見見世面吧了,當時並沒有想到真的要與全省其他名校競爭奪獎,特別是台北市如建中與北一女這種名校。。我們前一天坐火車從新竹到台中市,住在台中市的遠東大飯店,是一幢老式旅館,裏面都是榻榻米的房間,每一間可以住幾個人,我們分別擠在幾個房間。比賽進行兩天。我們在台下看到別的學校合唱團有精彩的演出,有和我們一樣清一色男生的合唱團,例如我們和建中、師大附中等學校;也有清一色女生的合唱團如北一女、北二女等;有些男女生兼收的高中似乎較佔便宜。我們上臺時是晚上七點半。首先唱滿江紅,第二首好像是漁陽鼙鼓動地來。比賽結果竹中合唱團竟打響第一炮獲得冠軍。我們這批鄉下小孩才發現原來我們的蘇老師果然有一套。

第二年,我高二時仍隨團參加,時為1961年四月二日(周日),仍住遠東大飯店。因為我的音有時唱不準,蘇老師將我放在候補團員,臨上台前,因人數不夠,蘇老師仍點我上台,參加比賽。這年我們較有信心,奪得第二屆冠軍。[1]從此,竹中合唱團在蘇老師的帶領和指揮下,得過十年冠軍,直到竹中合唱團不准參賽,改為表演為止。後來「竹嶺合唱團」一直很活躍,而蘇老師早已退休,並於前幾年過世(1919-2007)。
我合唱時唱第一部,因為全是男聲,經常在高音部要用女音,我們被訓練用假嗓子唱女音。我們也學習到合唱是一團隊精神的表現,每個人的發聲要合一,不能有個人突出表現(除非被指定獨唱),養成我們團結合作、不突出表現的風格。

竹中的音樂課很有特色。為了實現辛校長的辦學理念,竹中人都應該有人文藝術修養,因此很注重音樂、美術、及體育課程。音樂由蘇老師擔綱。他很嚴格,教我們樂理,還要考試,筆試加口試。同學們都很怕這門課。我住校時,很多同學經常晚上都在寢室裡練唱打拍子。學期結束後,往往有一大批學生音樂不及格,需要補考,有些同學甚至因為音樂美術不及格,不能畢業,聯考時只能用同等學歷報考大專院校,奇怪的是似乎大家都沒有怨言。順便一提,當時的竹中淘汰率很高,留級生不少,畢業會考不過的也很多,加上美術音樂不及格,使得許多學生在竹中並沒有正式畢業,但卻憑同等學歷考上好學校。老師們打課程成績也相當嚴格(聽說是辛校長規定),即使在班上名列前幾名,學期總成績可能不到80分。

蘇老師有一個女兒蘇綠萍當時讀新竹女中,長得很漂亮,有時會到音樂教室找蘇老師。在全是男生的學校,不准談戀愛,也見不到女生,許多同學見到她來時都會眼睛發亮,並有一番騷動。很巧的是,多年後我在美國霍普金斯大學讀博士期間,一位力學系的學長劉宜實「竟然」與蘇綠萍結婚,那時才真正見到蘇老師的千金,倍覺親切(劉宜實拿到博士後到巴西,在Universidade Federal do Rio de Janeiro任教)。

美術課

美術課由李宴芳老師擔綱(他的公子李彥惠現在美國費城擔任醫師,很熱心做聯絡竹中校友的工作,是早期在美國幾個地方參與設立竹中校友匯集台大校友會的學長)。他是苗栗銅鑼鄉人,日據時代開始就是學校的美術老師。他說話風趣,語調聲音成為一絕。畢業後,在竹中校友會聚會時,總有早期校友出來模仿他教學時候的聲調。例如,在美術課時,大家各自作畫,如果看別的同學作畫,就會被他警告不可作弊,作弊就要開除(竹中嚴厲執行的規定)。在校運會或校際運動會時,他會出馬擔任他當導師那班,或代表竹中校隊,擔任啦啦隊隊長,帶領同學高喊如下口號「上山流水,西利利利利,下山流水花辣辣辣辣,竹中、竹中、加油、加油。」(我到現在還不清楚這句口號是什麼意思。)

體育課

除了一般的體育課外(謝淵泉及克文貴兩位老師),竹中的體育課包括夏天時的游泳課,及每人規定在畢業前都要通過游泳25公尺的檢定。每年有田徑校運及游泳比賽。每年一次全校學生必須參加5000公尺越野賽跑,路徑是由校門跑出到外邊來回五公里路程。那時校外大都是農田,車輛較少,五公里路程包括市區。我高一、高二時身體可能較為虛弱,每次都跑得精疲力竭,但在高三時我排名108,自認為相當滿意(全校約2000學生)。在每次比賽前數週,朝會後,校長就會一馬當先,帶領我們練跑,先在操場,然後跑出校門外,一週數次練跑下來,到了比賽時就不那麼累了。

至於游泳課,那時學校游泳池還沒建好,我們都須走路到附近的縣立游泳池上課(直到1967年學校的游泳池建好了,學生才免了奔波之苦)。畢業後我長期都保持經常游泳的習慣,現在仍每次可以不停游一千公尺,還參加過兩次南投縣政府舉辦兩萬人橫渡日月潭3300公尺的節目,這些都與在竹中學習游泳有關。
這兩年我有幸到中壢市的元智大學擔任客座教授,學校有設備完善的游泳池,我經常去遊泳,也不時遇見校長彭宗平教授也去游。彭校長是比我低十屆的竹中校友,見面談起竹中生活的種種,也是倍覺親切。

住校生活

竹中另一特色是容許學生住校。那時學校有兩棟學生宿舍,其中一棟大多供僑生住宿。我在竹中第一年從竹東家坐火車通勤上學,每天一早起來,走路約20分鐘到竹東火車站搭車到新竹市車站,車程約半小時,下車後由等在外面的教官集合,一起排隊走路約20分鐘到學校。下午再搭車回家。由於來去費時,為了準備升學,高一上不久即開始改為住校,週末偶而回家。當時交通較為不便,來去費時。如果以現在交通情況,其實開車從竹東住家門口到竹中校門也不過20分鐘。當年為了準備升學,考上大學是每個高中生的夢,因此很多非新竹市區的學生都選擇住校,以節省通勤時間。每個月伙食新台幣180元(合當時美金4.5元)。當時經濟落後,高中伙食也不是很好,宿舍生活還採取半軍事管理,有教官駐守。每天早上6時起床集合,內務必須整潔。學生組織伙食委員會,監督廚房工作人員的膳食預備。

曾有一個月我被選為伙食委員,那時年輕氣盛,有一位工友經常免費吃飯,被我制止,而廚房廚師對我這行為還稱許有加,但現在想來,還是臉紅。工友白吃,已經很久了,我憑什麼去改變現狀?
學生宿舍的伙食不好,為了補充營養,廚師常常另外準備一些小菜出售。我是經常能用眼睛看而無力購買的人。偶而能買一小碟小菜就如上天堂了。早上吃稀飯沒有限量,我曾經有一口氣吃十五小碗稀飯的紀錄。

住校時心無旁騖,比較能夠專心讀書。吃過晚飯後規定有晚自習,大家都到教室讀書。回宿舍熄燈後,很多同學都到餐廳苦讀。大家讀書可以說是日以繼夜,因為聯考競爭很激烈。當年(1962)高中畢業參加大學聯招的(聯考)共計九萬人(還包括重考的),只有錄取兩萬人。(據統計1961年我上高二時,全台灣大專院校只有二十七所,到我大學畢業時的1966年,則已增加到五十六所。)在錄取率這麼低的情況下,當時全省有名的高中生都在打拼,以期榜上有名。除了週末外,在上課期間幾乎是全時間在準備功課。有時在週末我們會結伴出遊,舒散緊張的情緒。有一次與住校同學吳霞玉(流亡學生,山東人,後改名子超,師大化學系)及陳武雄從學校後山遠足到青草湖,徒步來回幾乎一天,雖然累得兩腿發酸,仍然興高采烈,此舉也培養日後能刻苦耐勞的精神。學校後山是十八尖山,有許多山洞,可能是日據時代留下來的,有些山洞深達幾十公尺,我們也曾在課餘相約進去探險,這些都是難得的輕鬆時刻。

匿名事件

高二時發生一件震動學校師生的大事。有一天學生宿舍廁所牆壁上出現有人用黑筆寫大字報,要「邊太保滾出竹中」去。那時的學校有一位教官邊寶泰(時年三十三歲,遼寧遼中人,後專任台大教官),不知何故得罪同學,可能是管教太嚴,致遭不滿同學的匿名攻擊。學校當局發現這大字報後非常重視,把筆跡交給調查局比對,並調閱學生週記。一位管我們宿舍的雷遠輝教官(三十九歲,湖北人,我高三時他任管理組組長)將筆跡類似的同學一一傳訊。我也是被問的一位。後來發現同班同學馮XX涉嫌最大,他也承認了,因此被勒令退學。不久又發現邊教官在學校的宿舍玻璃被砸,肇事的同學就轉學他校。馮XX次年考取新竹師範,後來情況如何就不知道了。

參加聯考

高三下(1962年春)順利通過畢業考試,接著到台北參加大專聯考。新竹中學在辛校長任內是不分組的,同班同學一律上同樣的課程,包括生物、化學、物理與數學。當時的聯招只分三組—甲組(理工)、乙組(文法商)及丙組(農醫)。我選擇考乙組(文法商科)。聯考時,由竹中畢業的校友學長安排住在台大學生第八宿舍。第二天赴考場考試。考完後,自己覺得不滿意,自覺可能考不上公立學校,家庭財務負擔就重了,內心忐忑不安。

聯考放榜時我在家聽收音機。當報到台大經濟系名單時,第四位就是我的名字,當時跳躍起來,欣喜不已。在填寫志願時,我把台大經濟系放第一志願,圖書館系第二,師大歷史系第三,師大國文系第四。等成績單寄來時,發現我的成績可以進台大任何乙組科系,包括外文系或商學系。
因我從小喜歡歷史與中文,高中時,經常讀史書,被同班幾位同學稱為太史公。高二歷史老師陸寶千(時年三十五,江蘇海門人)最令我們佩服。他上課從不帶課本,口若懸河,所有歷史故事都在他腦袋裡。後來他去了中央研究院歷史所工作,著述頗豐,遺憾一直沒有與他再聯繫。[2] 我本想讀歷史,被大哥勸阻,以我們家計貧寒,讀歷史沒有出息,不如讀經濟為由建議我不要讀文史,而應以能賺錢養家的科系為選擇。圖書館系當時是熱門科系,因為畢業出國讀圖書管理系,在美國容易找到工作。(其實讀文史不見得沒出息,許多讀文史的後來都卓然有成,著述很多,可以名傳千古。)

我進了台大經濟系後發現經濟系頗適合我的性向與背景,因我數學在高中班上還算名列前茅的。到了台大經濟系,大多數同學沒學過解析幾何,對微積分課程最為頭痛,對我則如魚得水,還經常可以幫助別人,在台大經濟系同班一百三十多位同學中我的成績也因而保持在前面,也因成績優秀後來能獲得美國大學的全額獎學金出國留學。這要感謝辛校長堅持辦學理念,作不分組的全人教育工作。

精英師資

新竹中學的老師很多是高手,許多來自大陸,學識淵博,但敎職僧多粥少,因而委屈到高中任教。除了上述幾位老師之外,其他受教的有生物黃邦輝,講課生動活潑;國文楊胤宗(時年五十三),工詩詞,後被文化大學聘為教授(他教我們如何寫舊詩,我也因而可以胡謅一些打油詩);林鐘榮(三十五,福建莆田),化學,講課清楚;朱敏(四十五,江蘇無錫),高二英文, 是電機專家及小說家張系國的母親,張高我一班;陳如鶴,高三英文,是同班同學陳鐵雄的哥哥,講課風趣。王興宗(二十八),教高二數學及高三物理,是我高二、三的導師;後到交大讀碩士,出國進修,成為著名光電專家。沒有教過我的,但大家公認的好老師還有國文趙制陽(四十),有豐厚國學底子;數學彭商育(四十六,湖南湘潭),全省聞名,所著多種數學參考書風行全台,為當年準備聯考最好的數學參考書。

這裡特別提一下我們的導師王興宗老師。他是新竹本地人,竹中校友(印象中,他與李遠哲同班),台大電機系畢業,服完兵役後,就應聘回到母校新竹中學服務,教高二代數、高三物理與解析幾何,並擔任我們高二、高三的班導師。他講課活潑生動,常引來同學的笑聲。枯燥的數理課,他會穿插許多趣事及做人做事的道理,尤其是描述大學生活情形,最令我們響往。高中三年在這所男中,大家都是半大不小的青少年,升學壓力很大,他那時才二十多歲,長得一副娃娃臉,與我們打成一片,讓我們度過這段青澀、卻未嚐反叛期滋味的年歲。高三的解析幾何,他自動加上簡單微積分原理,幫助我們在大學更容易修習微積分。我要特別謝謝他在數學上為我打下基礎。

畢業後我很少能與他聯繫,因為聽說他不久後到交大讀碩士、出國留學、後來成為光電學專家。幾年前,靠著竹中校友會通訊錄,我特地自美國華府打電話到加州問候他。時隔多年,他竟然還記得我的名字,讓我很高興,因為在班上我的成績並非頂尖,何況同學多數要考理工或農醫,我是少數立志讀文法商科的學生。
2002年一月,在桃園中正機場候機室候機返美,對面坐著一對看來還「年輕」的夫婦,先生有點面熟。我心動了一下,問他是不是王老師。果然是已四十年沒見過的王老師!他已成國際知名的光電專家,名片印著「李遠哲學術基金傑出人才」字樣,上機前,我們很高興的聊著別後種種。王老師現在雖已退休,還經常回國在交大擔任客座教授指導學生作學術論文。[3]

全人教育

竹中當時不分組,每位同學都要修習文理及音樂美術課程,養成大家都具備一些基本的文理知識及藝術修養。畢業同學中,同班同學報考理工、文法商、農醫的都有,因此能互相補充,不致所學太偏。大學畢業後分佈海內外各地,各行各業都有,例如醫師、工程師、教授、研究員、公司老闆、各種專業人才等。這些成果與辛校長當年堅持以全人教育的辦校理念有關,難怪辛校長被天下文化列為影響台灣最偉大的400人之一。

這裡就記憶所及,只提幾位高三甲班同班同學後來的發展,真的是遍及各行各業。例如,我們甲班畢業生中第一名畢業保送台大物理系的張欽澤,住在加州,在幾家著名電腦公司服務多年後退休。張憲明留美改行,在General Dynamics工作多年退休。林英雄師大數學系畢業,曾任彰化師大數學系主任。盧昌平是我初高中同學,成績很好,後來考入台大醫科,現在加州洛杉磯郊區執業。陳岱全學醫,在新竹湖口執業。楊建俊讀台大農化系,在工業技術研究院任研究員退休。蔡貴榮中興大學農學院畢業,曾任台灣區百事可樂廠廠長。高其品大同工學院第一屆畢業生,任職亞洲航空後在華隆公司擔任工程師三十四年後退休。陳明雄在新竹新豐開設工廠。陳鐵雄現為美國康乃狄克大學之分子及細胞生物學系著名教授。范振宗海洋大學畢業,後來從政,為民進黨大佬之一,擔任過新竹縣長及行政院農委會主委。黃欽榮(本來是彭欽榮)後來留德,回國後在農委會服務,曾任該會副主委。曾廣森師大教育系及研究所畢業,曾任職台中市教育局督學,台北市公務人員訓練中心教務主任;范振宗當選新竹縣長時,延攬他擔任縣府主秘,對新竹縣各地建設都貢獻很多,後任職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主任秘書多年後退休。謝勇男與我在台大經濟系同班,現在加州聖荷西州立大學經濟系教授,著述論文很多。皇甫河旺政大新聞系畢業,曾任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世新大學教務長等職,現任香港珠海書院新聞及傳播學系主任。彭文賢畢業於政大,在中研院社會科學研究所任研究員及所長多年,現已退休。蔡高明成大會統系畢業,在金融界發展,現為東森集團下一家公司的董事長。其他同學及別班同學遍佈各行各業,造福社會更是“不及備載”了。

我們之所以有今日,很多都是在竹中三年時打下的基礎,我們以竹中校友為榮。緬懷母校及辛校長和許多老師諄諄教誨的樣子,經常使我仍然心動不已。(2011年11月於元智大學,2012年1月25日修改版於美國華府)

溫英幹:台大經濟系學士及碩士,美國霍普金斯大學政治經濟博士,擁有美國特許財金分析師及台灣證劵分析師資格。在聯合國所屬世界銀行任職經濟專家退休後返台服務,曾任台灣國立東華大學經濟系教授及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理事。現為東華大學榮譽教授及元智大學管理學院資深客座教授。
e-mail: ykwen@mail.ndhu.edu.tw
部落格網頁 www.ykwen.blogspot.com

附註
[1] 網路載有第二屆在台中市立中學,唱中秋怨,沒有第二曲名,我日記也沒記載。
[2] 寫這篇文章時才上網查有關他的消息,原來他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多年,著作豐富,為近代史權威之一,甚至被稱為國寶。該所兩位同事也是我認識的。聯繫到其中一位張力教授,蒙他代為找到陸老師家中地址,終於與他通話。他說已經87歲了,精神仍健,住在士林區,當然也不記得我這個學生,希望有機會去拜訪他。【補記:2012年1月2日我終於去拜訪陸老師,見另一篇陸老師訪問記。】
[3] 見我一篇文章“吾念吾師“,收在《心園雅歌》一書,天恩出版社,2004,頁24-27,描寫少年求學過程影響我最多的三位老師,小學、初中、高中各一位,其中高中部份就是王興宗老師。2011年12月30日下午二時多與曾廣森專程去交大光電大樓拜訪王興宗老師,在座者還有交大(及台灣聯合大學系統)講座教授紀國鐘博士(曾任行政院研考會及國科會副主委)。王老師已快八十歲,看來仍是非常年輕,聲音洪亮。我們四人七嘴八舌(爭著說話),聊到接近四點,王老師快下班了才辭出。




曾廣森(左)、王興宗老師、溫英幹(右)合照於交大王老師的研究室,2011年12月30日。



(本文稍早版本見竹中校友會網頁http://www.alumni.hchs.hc.edu.tw/documents/815.pdf,這裡稍作修飾,並增加同班幾位同學之去向。)

2011年9月13日 星期二

台大經濟系1966畢業級在台北舉行同學會歡迎鄧祖慶和許亦湄夫婦



台大經濟系1966畢業級在台北舉行同學會歡迎鄧祖慶和許亦湄夫婦

文/許亦湄

大家好!!

八月二十三日在恩承居餐廳的聚會,讓我們異常感動。也許因為我們是班上唯一的班對,大家都倍加親切。參加這次餐會的23 位同學中,女生十位,男生十三位。回想當年讀書時,我們是多麼害羞。 好像和很多同學都沒有說過話。不過,活潑開朗的蔡良幸和黃維祝同學與眾不同,他們和每位女同學都很熟。

感謝蔡良幸同學老早就把一切安排就序。經過近兩個月的盼望與期待,八月二十三日那天,我們於十二點差20分就到達餐廳恭候,由台南和台中來的柯龍枝,文久美,王彩雲,何連勝同學,和住在台北熱心的同學們來相聚。 我們坐滿了兩大圓桌,真是聊得太開心了。多年不見, 雖然你(妳)們的外貌變化不大,卻個個穩健, 幹練,成熟,風趣,很佩服你(妳)們在台灣能學以致用,成為台灣金融界舉足輕重的人物。

蔡良幸知道我們喜歡唱歌,餐後又請客去唱卡拉OK, 帶了楊玉玲, 蘇德建, 曾廣倫, 施永豐, 鄧祖慶和我到新店去飆歌。沒想到,楊玉玲的 “昨夜星辰” ,蔡良幸的 “王昭君”,蘇德建的 “Time to Say Goodbye”(日本版),曾廣倫及施永豐的幾支日本曲,都唱得棒極了,韻味十足。蔡良幸同學,真的很感謝你的熱忱。

聽說兩年前,蘇德建開始練歌。次日,他又邀請我們以及三位歌友, 去中山北路的 “亞都卡拉OK”。他們都是高手。從下午一點盡歡到六點。以上兩次的 “卡拉OK” 都有開放式的舞台,二十多個客人又是觀眾,又是歌星。 大家互相觀摩, 捧場,都過了幾小時歌星的乾癮。本來蘇德建還安排次日去錄音, 製作CD,只因祖慶感冒作罷。謝謝你,蘇德建同學。

近兩年來,最快樂的活動就是經濟系的 “Class Reunion” 。十月底, 潘立中夫婦會來 Dallas, 我們已經聯絡延世同和於傳祖夫婦來我家聚會。許世光說以後也會來Dallas。我們非常歡迎同學來玩,我家距離飛機場只有15 分鐘的車程。

那天餐會時王彩雲點祖慶唱一首 “Love Me Tender”,也有同學表示有興趣。 可聽他在幾年前第一次在音樂會上台獨唱 “教我如何不想她" ,請點擊http://www.youtube.com/watch?v=2gIZMkVj7kg 供您消遣。我覺得他後來唱得比較好!

2011年8月25日 星期四

And now, just for fun, Galego 西班牙語與該亞哥省方言的有趣對照



宣教士在西班牙生活的趣事
女兒與女婿在2007年9月帶著三個小孩(4歲及2歲多的男孩及剛出生不久的女孩)去西班牙西北角的“世界盡頭之城”La Coruna (A Coruna)擔任宣教士。該市是西班牙該亞哥省(Galego)的省會。該亞哥省有自己的語言,是西班牙四種語言中的一種,介於葡萄牙語和官方西班牙語之間。小孩上當地公立學校,要學官方西班牙語及該亞哥省方言,加上英語。這裡轉載一篇女兒在2009年發表在她的部落格裏面的文章,還滿有趣的。去年8月女兒在那裡又生了他們的第四個小孩,是個男生,然後今年七月因為宣教工作的需要舉家遷往南邊一些的聖地亞哥市。

Missionary’s Life in La Coruna, Spain
Faith Walter

And now, just for fun, Galego!
Posted: 17 Sep 2009 03:36 PM PDT Sweet Road Blog
http://thesweetroad.com/2009/09/18/and-now-just-for-fun-galego/
其他文章請見 http://thesweetroad.com/

One wrinkle in our lovely life is that here in the province of Galicia, the official language is not Castellano (the "Spanish" many people learn) but a language called Galego. All of the legal and official documents are written out in Galego, and in Brennan and Ryan's school, half of their day is spent in Galego and the other half is in Castellano. If you speak to people in Castellano they understand you and speak it back, but for the natives of Galicia, Galego is their heart language. It's best described as a mix between Portuguese and Spanish, and though some words are very similar between Castellano and Galego, it is an entirely different language and therefore complicates things since it means that we're trying to process two new languages at once. Today was a great example, when we received this note from Brennan's school:
"Estimados/as pais/nais: No curso que comeza, a área de Educación Física pide a súa colaboración para que os/as nenos/as cumpran unhas normas básicas de hixiene persoal. Desde a primeira semana de clase o alumnado deberá traer o material deportivo necesario e imprescindible para a práctica da Educación Física. Referímonos ó seguinte: chándal, calzado deportivo, unha bolso de aseo (xel ou xabrón, unha toalla [calquera tamaño], unha camiseta de resposto)."

When I get a note from the school - (did I mention that all official documents are written in Galego??), I always have to take a deep breath and concentrate hard when I'm reading it. So OK. I got most of the note. One word - and one word only, hallelujah! - tripped me up: reposto. From the context, I can guess at what it means, but I'm not sure, so I get out my Galego-Castellano dictionary:

I don't see resposto in the Galego/Castelán side, but I think that maybe it's a derivative of a verb repostar? I don't see that word, but I do see repostaría, which is defined as repostería in Castellano.
Out comes the Spanish-English dictionary:

I find that repostería means "confectionery" or "confectioner's shop." Um, that sounds too much like chocolate, and since I can't imagine them needing a camiseta of chocolate for gym class, I look above repostería and find repostar which is a verb - in Castellano but not in Galego?? - that means "to replenish." Wonderful! My guess from the context of the note was right - Brennan will need an extra shirt for gym class. So the entire note reads, "Estimated fathers/mothers: In the course that starts, the area of Physical Education asks for your collaboration so that the children will fulfill some basic rules of personal hygiene. From the first week of class the student should bring athletic items necessary and essential for the practi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We refer to the following: sweats, sneakers, a toiletry bag (gel or soap, a towel [any size], a change of t-shirt)."

I'm happy to now know what the note says, but I feel a bit drained by the tedious activity of looking up words in two dictionaries and the mental energy needed to go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to another! This same scenario gets played out several times a month.

The good thing is that the longer we're here the more Galego we're starting to recognize; being handed something written in Galego isn't nearly as overwhelming as it used to be. Sometimes people ask if we've had any dreams in Spanish yet. We always say no, which is the truth so far. We feel like those dreams will come soon, though, since we really have been immersed in Castellano through language classes, talking with friends, and getting involved with our Spanish church. Nevertheless... if I ever start dreaming in Galego... I'll know that I've grasped this strange and beautiful new language that we'd never even heard about a few years ago. ¡Vivamos como Galegos!

2011年8月11日 星期四

台大經濟系1966畢業級美加同學會 3



2011年6月台大經濟系(1966畢業)加拿大洛磯山之旅 之三

王素柳

2011年6月22曰我搭機到Vancouver機場正為班機誤點而擔心和同學失去聨絡,就遠遠望見方汝祿夫婦在入境大堂預定的會合點, 心為之定。 很感謝方汝祿為這次台大經濟系同學到Canadian Rockies團聚之旅付出心力和時間來安排行程、聯絡同學, 也感謝潘文慧和厲瑪琍的發起和潘立中夫婦在溫哥華盛情旳招待。

我以前曾到過Canadian Rockies 一些景點, 這次旅行只顧和同學聊天憶舊, 無心細賞美景。 不過所到之處的馬路拓寬了、旅館增高加擴了、相應湖泊和氷川縮小了,沿途有很多針葉林因病蟲害而乾枯,甚至要燒毀整片山坡旳樹林以除害,實在可惜。

也許時間倉促或旅行旺季機票難求,參加這次旅行的多數是住在美、加的同學,畢業後我都見過面,雖相隔好多年,再見並不陌生,在去Victoria City的渡輪和去Banff 的路上,大家的語調、笑聲和動作都好像回到讀書時,忘了我們已是將近七十歲的人,也忘了是博士、教授、主管或老闆身份,大家無拘無朿,隨興而談,盡訴心中情,陳國雄要我記些女同學間旳悄悄話,其實到這年紀大家聊得最多的是養生之道和如何與自己的病痛和平相處,已沒男女之分。我略記各人所說,使未參加的同學得知各人近况,也為以後我有老人痴呆症時,留些線頭可以拉出些回憶。

柯美真、 王哲次 (Dora & Stephen Wang)
我是結婚後才來美國,不是來留學的,我在台工作了十年,Stephen在I B M做,來美後也在IBM工作,我則在Intel做了二十年,於2001年退休。現在有兩個孫(8歲、10歲)我們兩人都喜歡運動、跳舞。我剛卸任北加州中山女高校友會會長,輕鬆不少,可以重新安排自己喜歡的生活。

柳註:柯美真夫婦體形保持得很好,衣服襯色悅目,可惜未能欣賞到他們盛裝旳ballroom dancing美姿。

溫英幹、吳桂芵 (Yinkann & Kweiyin Wen)
我台大研究所畢業去美國,1974年起在聯合國所屬世界銀行World Bank工作,和太太是青梅竹馬,1971年結婚,1996年自世行退休應聘到台灣花蓮東華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任教,曾擔任該校大陸研究所所長,經濟系主任兼國經所所長。2005年一月至2010年一月被政府派任為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理事。2009年一月自東華屆齡退休,被聘為該校榮譽教授。2010年春應聘到台灣中壢元智大學任特聘教授;今年九月將回該校客座一學期。有一女一兒。女兒與女婿,目前在西班牙任基督教宣教士, 預備設置青年會館(Youth Hostel),為朝聖背包族服務,有三男一女。 兒子大學畢業後曾到台灣花蓮教英文,後到加拿大讀神學,目前在我們教會馬利蘭中華聖經教會任少年部主任,做少年輔導工作,媳婦是宜蘭人,東華大學畢業,他們最近得一男嬰。

柳註:溫英幹髮已花白,還是很風趣,談了不少教書趣事,大家在談合唱團時,他也很興奮地說起當年參加竹中合唱團在全省第一次高中合唱團比賽得冠的光榮歷史(之後竹中合唱團連得十次冠軍)。桂英較少講話,相談又很隨和。

鄧祖慶、 許亦湄(James & Yih-Mei Teng)
亦湄:我們1968年結婚,已經43年,很榮幸是系裏唯一的班對,真心感到另一半也是同學是很幸福的,有那麼多共同的回憶,永遠有談不完旳話,而且祖慶和我有一個共同興趣,我們都愛好音樂,也喜歡唱歌,我覺得祖慶的歌唱得很好聽,當年就是被他磁性的聲音所吸引而談戀愛。我CPA退休,現在是他的專用司機,祖慶還在The University of Taxas at Arlington 任講座教授(註:Professor of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holds the Eunice and James L. West Distinguished Professorship,實為本系之光),我們有一男一女,女兒結婚了,還在等待抱孫子。

柳註:”夫唱婦隨"又有 ”説不完的話題"真令人羨慕,我的很多朋友夫婦間已是 “無聲勝有聲",也不知對方是真聾還是假聾,説了也沒反應,只好不出聲。謝謝他倆準備了歌詞,帶領大家唱台大校歌和許多老歌,讓大家欣賞他倆優美的歌聲。

厲瑪琍、熊必祺 (Mary & Robert Hsiung)
我在台大讀書時做三份家教,很少參加活動,和同學都不太認識。1970年出國,在美讀Economics,其間遇到不少困難,在Atlantic City打工時認識熊必祺。我們有一兒一女。他很照顧家人,由於郵局挽留,到明年才退休。我四十歲才開始出外工作。現在是人生最好時代。我和潘文慧是北一女高中同學,這次聚會很開心,覺得大家都年輕了。

柳註:厲瑪琍樣子和讀書時沒大改變,大家一定會認得出來,他們對中草藥養生有心得,保養得宜,下次見面記得向他們討秘方。

王素柳 (Tsang Wang Suh Leou)
1950年底,我媽媽帶我和三個弟妹由浙江逃難經香港來台灣,我在高雄縣岡山鎮的鄉下讀空軍子弟小學一年級下學期,小學畢業,順利升讀省立岡山中學,想不到考到大學。台大讀書時要做家教維持生活,雖不常參加課外活動,但也認得班上的多數同學,大學四年級時,在一家小公司工兼職,畢業後有同學送我一張財政部特考報名表,就糊裡糊塗考上了,分派到海關台北關外銷退稅科,在基隆工作了三年辭職和曾順芳結婚,他是香港人,香港大學畢業,中學老師,我們在我七歲時見過面,沒談過戀愛,也許是命運安排,也許是Timing, 在七年中我曾拒絕好多次,最後竟同意結婚去香港和兩個婆婆同住,我那時一句廣東話都不懂,一切從頭學起。有一兒二女,1995年移民加拿大多倫多,2004年曾順芳因鼻咽癌去世,兒子未婚,兩個女兒都在美國加州矽谷工作,各有兩個孩子,所以我現在是四個外孫的婆婆。到這個年紀,好像"輕舟已過萬重山",以前事事想做到最好、盡力而為,希望生活如加法和乘法,現在接受命運早有安排,個人所知、所能,實在有限,送走了父母長輩、送別了丈夫、放下對兒女的責任,生活開始做減法,愈簡單愈好,一步步走來不易,求心之所安,事事感恩,時間到了就離開是自然定律。1996年在LA同學會時,大家戲稱曾順芳為大女婿,吳貞良是二女婿,很開心今天又有其他的女婿、媳婦參加這個大家庭聚會。

溫註:素柳考取台大時是本班真正系狀元,在班上品學兼優,個性良善隨和,很會照顧人,人緣很好。1980年代我經常出差到大陸,有幾次經過香港時,都拜訪他們,每次她和順方兄都熱情招待我。

陳國雄、黃光華 (K. S. Aquo & Lily Chen)
我是苗栗客家人,和溫英幹高中同學,在中央銀行工作十年辭職,出國到University of Houston進修,考上會計師,後因緣際會到美國洛杉磯的有名日本銀行工作十五年退休,有一男一女,兩個外孫。感懷這次的聚會作了一些詩詞(從略, 請參閱陳文)。
柳註:Lily 很文靜,言辭簡潔,當陳國雄詩興大發,淊滔而論時,她總是默默點頭微笑。

溫註:大二搬到法學院16宿舍後,阿國與戴火山與我同房間(310室)到畢業,一起度過人生青年的黃金時期,也是一生的好朋友。很巧的是Lily與魏武雄的妻子范江秀緞與我妻子桂英都是初中同學。

黃實 (Paul Huang)
我在花蓮美崙山海防部隊服兵役後在外商公司工作五年,開始自己做燈飾配件生意,1973年石油危機,差不多要賠光老本,到1980年才能穩定基礎,1989年到深圳設廠,1990年後十年是生意黄金時期,其後賣掉工廠,但繼續在台接單給工廠,有一兒一女。

柳註:黃實的樣子和讀書時差不多,大家一定一見就認出他。

廖雪玲、范大剛 (Shirley & Ta-Kung Fine)
我在美國讀完書後在一家pension consulting公司工作 二十多年,退休後現在平時周末儘量做些不同的義工。范大剛喜歡唱歌,是男高音。有兩男一女,兩外孫,現住德州休士頓,每兩年和兒女家人相聚旅行一星期,已走過36個國家公園,生活愉快。

柳註:雪玲樣貌和讀書時也差不多,大概是Yoga可保青春,我和大剛是初識卻有老朋友感覺。

潘文慧、吳貞良(Christine & Julian Wu)
台大畢業後來美讀Master, 為照顧家庭,兩夫妻輪流讀書,我先生吳貞良是台大化工系畢業,很孝順, 要照顧家人,所以生活並不寬裕,1975年搬到加州後我開始做餐廳,親自學習煮餐,很辛苦,不斷改善經營,一年後,漸上軌道,四年後賣掉餐廳改做地產和股票,有賺也有風險,那 時開始在community college 學music和opera, 1993年肺癌開刀,很幸運沒有擴散,接著又發現breast cancer, 也沒擴散。有一女一兒,女婿是基督徒,Princeton PHD,在大學教書, 我常去照顧兒子的兒子。每年我們都回台兩次探親,我會和蔡淑珠、劉淑枝等同學敘舊,蔡俊男有兩女兒,也見過張旭平。

柳註:在台大時我以為潘文慧家境不錯,總是笑口常開,想不到在美國也經過許多堅苦磨練,自強不息又生性樂觀,終能化險為夷,兩夫妻扶持共度困難,實在不易,望今後珍惜所有,多享受生活樂趣。

溫註:張旭平與彭海卿是退伍軍人考取台大與我們同班,年紀比我們大。海卿兄已經過世,旭平兄出生於1920年,今年已經八十一歲了。

李守華、何珍予 (Shou-Hua & Jane Li)
李守華:在台大研究所兩年和何珍予同學,後到美國University of Wisconsin學統計學,拿到PHD之後到華府近郊的國立衛生署(NIH)做有關醫療統計工作。
何珍予:我比大家低一屆,1967年畢業後讀台大研究所和李守華同學,我也在Wisconsin拿到PHD, 在World Bank做researcher, 在而後在政府審計處工作二十年退休, 照顧母親,並開始學些有興趣的事,做音樂沙龍義工,四十歲開始學氣功,健康有進步,也開始研究不同宗教、哲學思想和文學,做了很多摘錄和報告。沒有小孩。

柳註:又一對經濟系旳夫妻,神仙眷屬,學術各有很高成就,生活互相關心。

許世光、毛文華 (S K & Cathy Hsu)
我個性獨立,以平衡觀點看事,先設條件再做結論,畢業後不喜銀行工作而在私人公司做事,參加經濟部招考商務人員考試,和許登茂一同錄取為駐外商務人員,由經濟部分派到國貿局工作,國貿局辦郊遊認識毛文華。1973起派駐美參事處參加各式談判和協議,後因不願調到沙地阿拉伯而回國辭職,在外交工作不辱使命,替國家爭取許多利益。回到美國華府地區後始開始餐館的Lining Services, 生意穩定但要親身投入。2009年8月腸瘤開刀,疑是癌症,切除16粒淋巴腺,2010年3月在醫院做了12次chemotherapy,2011年1月復發,2月開刀割除,幸好沒感染,現繼續療養,注重健康。直腸鏡的功效很高,值得去檢查,早檢查到可早控制,不必受很多苦,到了這年紀,多少考慮到生死問題。有一女,未婚。
柳註:毛文華領導能力超群,當大家在買西洋參時她登高一呼"大家要買多少, 都拿到我這裡一起算帳!"她乾淨利落地替大家爭取到很好的折價,大家都慶幸許世光有位能幹、自信的好助手,但毛文華的妹妹毛文曼卻說"姐姐、姐夫各有自己旳生意,姐姐在家很溫順,一切都聽姐夫的." 因而我們更羨慕許世光了。許世光喜歡照相,常為取理想角度而爬高落低,我笑問文華"你不擔心嗎?他才剛剛病好些"文華説"怎麼會不坦心!但那是他的興趣,只好由他去。"毛文曼和姐姐一樣美麗、能幹,常為生意出差到世界各地。

方汝祿、鄭僖 (Peter & Betty Fang)
這次旅行行程很滿意,吃的方面有待改善,導遊刞101分,由同學劉宜云去逝而想到再組同學聚會,我班同學林明珠、彭海卿等已先後離世,也有些同學的健康出了問題。
至於我的人生有四階段:

一、 1966~1976 到大四成功嶺集訓時才考慮到應認真讀書,畢業後在中油實習時對每一部門的操作都用心瞭解並寫了五十多頁的報告,經老總約談並介紹給一級主管認識,對以後在中油工作,幫助很大。在中油工作時認識Betty, 於1974年結婚,Betty對人真誠,是最好的公關,對我幫助很大。
二、1976~1985 1976年辭職中油,帶家母到華盛頓DC就醫,是過河卒沒有退路,讀書和工作並進,先後做過七份工作,1984拿到 Master, 這十年和Betty 是最辛苦的日子。
三、1985~1995 在Rockwell International Co.做事,工作認真又遇貴人,發展順利,日子漸好過。
四、 1995~2005。 開始學golf, 跳舞,與朋友交往、旅遊、做義工等。2005年因在電腦前坐太久而脊椎骨出問題,動了兩次手術,準備退休並學習Real estate方面的知識,拿到PMP文憑,開始做Property Management工作。有一女Stanford MBA畢業,已婚,有一外孫女,兒子UCSD畢業有CFP, 現有自己的事業。

柳註:Betty熱心而真誠,我以為和她有緣,多年來常通電話聊天,原來她和我們好幾個同學都很熟,大家都佩服她關心別人,樂於助人,人際關係一流,這次旅行結束前她特地買了溫哥華特產紅三文魚送每家一份帶回家,那份心思,令人感動。

潘立中、張理瑲 (Leigh & Carol Pan)
潘立中太太也是經濟系1968年畢業同學,他們因事沒有隨團去旅行,但第一天中午就在溫哥華餐廳等同學到來共進午餐並買了幾盒出名的糕點給大家,第二天為我們坐船準備點心,六月二十七日又請全體在一流的餐館吃精緻豐盛晚餐,並到他家歡聚,準備了美酒、咖啡、多種水果、甜點,盛情可感。最珍貴的是重溫在台大時拍的舊照片,大家指指點點,歡笑中也有不少感嘆。在他們家舒適寬敞的客廰欣賞溫哥崋港的黃昏和燦爛夜景,聊天、唱歌、大家依依,不捨得離去,為這次旅行畫上完美的句號和溫馨的回憶。潘立中夫婦喜愛爬山、運動,注重健康,開始享受多年努力的成果。

2011年7月18日 星期一

讓您十分鐘稍微瞭解印度政經情勢與宗教發展



印度的政經情勢及宗教發展總瞰

溫英幹

印度和中國都是文明古國,也是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的超級大國。任何一種描寫這兩國的文章書籍都可能正確,也都難以整全。由於印度不像中國厲行節育,人口增長率相對提高。長此下去,印度人口很快會超過中國,排名世界第一。印度、中國與臨近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加總起來,幾近全世界人口的一半(45%),卻也是貧窮人口最多的地區。

此外,印度也是福音事工最大的挑戰之一。本文企圖讓讀者稍解印度的社經、文化及基督教的發展,針對印度的基督徒開啟聖經真理的亮光,希望這個文明古國能早日歸向基督!

一、管窺印度1

1. 歷史悠久,政局變遷

印度歷史悠久,主前7000至6000年即有印度河谷的早期農業,主前2500年印度河岸出現都市文明。之後歷經朝代變遷,主後184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開始統治印度,後由英國政府直接統轄,成為殖民地。1947年二次大戰後,印度獨立成為印度共和國,與信奉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分離。1971年東巴基斯坦脫離西巴基斯坦,獨立成為孟加拉國。
獨立後的印度屬於聯邦共和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有1000多個政黨參加國會選舉,包括7個全國性政黨、40個地區政黨及980個小黨。

2. 幅員遼闊,經濟落後

印度土地面積3百16萬6千平方公里(還有向來與中國發生邊境糾紛的克什米爾12萬1千平方公里),約是中國大陸的三分之一,位居世界第七。

印度過去依附社會主義,經濟成長緩慢,貧窮人口很多,1990年代開始實施經濟改革,成長速度加快,成為新興發展國家。印度與中國、俄羅斯、巴西,及最新加入的南非並稱金磚五國(The BRICS),前景不可忽視,軍事力量也漸漸增強。2009年國內生產總值以同等購買力衡量達3.78兆美元,僅次於美、中、日,排名世界第四;以官方匯率換算,則只達1.31兆美元,世界排名第十二;平均每人所得相對很低,2009年每人國民總所得為1,180美元,根據世界銀行資料,在全世界有統計資料的180個國家中排名第136位,遠遠落後排名第105位的中國(3,650美元)。

3. 種族複雜,宗教繁多

2010年,印度總人口已達12億1千4百萬,接近中國的13億3千5百萬。印度人口多,種族複雜,方言不同,宗教也五花八門,加上種姓制度(caste system)貫穿種族與語言的影響,使印度成為最錯綜複雜的地區。據估計,印度有2500種不同族群(中國約500種,但官方只同意55種),其中印度斯坦族(Hindustani)約佔半數,是最大的民族。印度各民族大都有自己的方言,官方承認22種,其中印地語被定為國語,但英語流行各地,特別是南部地區,英語地位甚至高於印地語。

印度宗教色彩非常濃厚,是眾多宗教的發源地,但信奉印度教的佔多數;伊斯蘭教也很盛行,為第二大宗教,事實上,印度的穆斯林人口排名世界第三,僅次於印尼與巴基斯坦。
根據2001年官方人口普查,如表1所示,印度約有80.5%的人信奉印度教,其他主要宗教為伊斯蘭教(13.4%)、基督教(2.3%)及錫克教(1.9%)。佛教雖起源於印度,影響力已逐漸式微,僅佔總人口的0.8%,但佛教的傳播對鄰近國家如東南亞及中國、日本,卻造成了相當大的影響。
目前印度教按人口算是世界第三大宗教,共約10億信徒,其中9億5百萬住在印度,僅次於基督教的約20億人口與伊斯蘭教的11億(或稱13億)。2

印度教(Hinduism)一詞為十九世紀歐洲殖民者所造,其實是一個泛稱,來自婆羅門教與近代的印度教,其中有很多派別,彼此差異很大。印度教的特色如下:
‧信仰多神崇拜的主神論:多數印度教徒只崇拜一個主神,而印度教有三大主神,另外有三千多萬神靈。
‧遵行種姓制度(見下)。
‧認為靈魂永存和萬物有靈,因此有因果報應和人生輪迴。認為人的前世所為影響現世:善行可使人升為婆羅門,惡行則使人墮為首陀羅、賤民,甚至畜類。
‧強調祭祀,因此婆羅門地位至上;其次強調苦行,個人必須通過修行和累積功德才能認知梵(Brahman),與梵合一是印度教徒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標。梵是印度教概念,是宇宙萬物賴以構成之根本,為至高至大的神靈。
‧承認吠陀經典的權威︰3主要是吠陀經(Vedas,意為知識、啟示),廣義的吠陀經包括多種經典,即吠陀本集、梵書、森林書和奧義書。4

二、印度種姓制度的影響5

1. 種姓制度的淵源與劃分

主前2000年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後,形成婆羅門教,主張種姓制度,將人分為四個世襲種姓(Varna),依次為:婆羅門(Brahmana,白色,祭司與教師,掌管屬靈權勢),剎帝利(Ksatriya,紅色,王族、貴族與戰士,擁有世俗權勢),吠舍(Vaisya,棕色,商人與農人,代表經濟商業力量),以及首陀羅(Sudra,黑色,奴隸與勞工,但仍有某些權利)。

上述各種姓之間不能通婚,身分及職業世襲。此外,還將戰俘及不遵守種姓制度的人列為不潔凈、不可接觸的賤民—達利特(Dalit)或無種姓者(Outcaste)。6 雖然印度許多新興宗教(如佛教)的成立都是基於反對種姓制度,但婆羅門教融入印度教後,種姓制度仍維持一定的影響力。即使現今印度憲法賦予人民平等權,種姓歧視仍普遍存在於社會中。7

種姓制度是印度與其他南亞地區(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和斯里蘭卡)普遍存在的社會體系。種姓制度以婆羅門為中心,劃分出許多以職業為基礎的內婚制群體,即種姓。各種姓依所居地區不同而劃分成許多次種姓;這些次種姓內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許多聚落種姓;這些聚落種姓最後再分成行不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層層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於整個印度次大陸的社會體系,因此,種姓制度涵蓋印度社會絕大多數的群體,並與印度的社會體系、宇宙觀、宗教與人際關係息息相關,可說是傳統印度最重要的社會制度與規範。

2. 立法保護弱勢的賤民

由於種姓制度存在大量的不平等,歷來批評者很多,且與近代西方興起的民主制度與人權思想互不相容,因此常被批評為反現代化的落後制度,甚至被視為妨礙印度社會進步及經濟發展的障礙或毒瘤。印度獨立後,種姓制度的法律地位正式被廢除,種姓分類與歧視被視為非法,然而在實際社會運作與生活上,種姓制度仍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特別是賤民較多的農村。在城市裡,種姓之間的藩籬已逐漸降低。

印度憲法第15條規定:「任何人不得因種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視」;第17條明文規定廢除「不可接觸制」。印度憲法還明確承認賤民種姓(Scheduled Caste)及賤民部落(Scheduled Tribes),設法提高其政治與社會地位。這兩種族群在英國殖民地時代被列為鬱悶階級(Depressed Classes),自印度1947年獨立後,兩類人口比率已逐年上升。

賤民在公職與教育上也有保留名額,為擴張賤民的權益,在人口普查時還特別調查各級種姓及次種姓,以作為保留名額的依據。保留名額是指政府公職人員及高等教育的所佔比率,包括三種人口:8 賤民(保留15%),賤民部落(保留7.5%),其他落後階級(指社經地位與教育落後的族群,保留27%)。據2001年人口普查統計,賤民人口約1億6千6百萬,佔印度人口的16.2%;賤民族群人口有8千4百萬,佔人口8.4% 9;其他落後階級人口更多,佔印度總人口的52%或32%(依照不同調查方法)。依照國家調查局保守估計,前三種種姓人口約佔35.7%,賤民及賤民部落佔28.3%,而其他落後階級為36.0%。幾乎90%的印度貧窮人口及95%文盲都屬於賤民階級。10

3. 超越種姓藩籬的坎坷歷程

雖然印度憲法明文規定不准階級歧視,但是種姓制度對今天的印度社會,特別是印度農村,仍然影響甚鉅。層級最高的婆羅門不及人口的4%,卻佔有七成司法權及近半數的國會席次。賤民仍飽受歧視,例如2008年8月,印度東北比哈爾省(Bihar)的阿拉里亞發生水災,由於那是賤民集中地,災民得不到地方政府的任何協助,令大量災民致死。11 據統計,2005年間對賤民施暴的案例多達11萬件。12 例如,印度首都新德理有一對年輕戀人被女方親屬捆綁虐待後用電擊殺死,理由是男方種姓登記較低。犯案的女方親屬已被移送法辦,但他對這種榮譽處決(honor killing)卻不後悔,每年因此致死的男女多達數百名。13

幸好納拉亞南(K. R. Narayanan, 1920-2005)擔任印度總統(1997-2002),成為第一位出生賤民的國家領袖。他年輕時必須克服歧視才能接受教育,其後擔任律師,步入政壇,曾任職外交官、駐美大使,在1992至1997年間擔任副總統兼聯邦院議長,1997年當選為第10任總統,享有印度「平民總統」和「工作總統」美譽。納拉亞南的奮鬥象徵印度獨立五十年來,賤民超越種姓藩籬的坎坷歷程,鼓舞了更多印度人努力向上,期盼有朝一日也能出人頭地。14 看來印度在種姓制度的改革上雖有進步,但相較於中國歷史文化中布衣卿相的發展,還有一段距離。

三、基督教在印度及其影響

1. 基督教東傳印度的歷史

傳說使徒多馬在主後52年遠來印度傳教,此說法的準確性仍未獲證實,主要根據是偽經多馬福音及多馬啟示錄。第二世紀時,敘利亞的猶太基督徒到印度西南部喀拉拉省傳教,基督教在印度傳開。天主教法國道明會宣教士在14世紀初即到印度西北岸傳教,葡萄牙宣教士則於十五世紀末到達印度西南岸馬拉巴爾(Malabar)傳教。更正教宣教士於18世紀初到南部。到19世紀初,隨著英帝國統治印度,基督教在印度傳教活動增加,信奉者也增加,但和19世紀時中國受列強侵略、宣教士也隨之到中國積極傳教類似,基督教也受到印度主流宗教的敵視,直到現在部分地區仍然如此,甚至爆發極端分子攻擊基督徒的情形。

2. 印度基督徒嚴重受逼迫

近年來反基督教的暴亂地區大多在印度教民族主義者集中的西邊的古家拉省(Gujarat)與東岸的奧里薩省(Orissa,基督徒2.4%)。15 例如2008年夏季,極端印度教團體有青年民兵在東部的奧里薩省展開對基督徒的大規模攻擊,殺害基督徒與縱火焚燒教堂、孤兒院及信徒的家。16 伊斯蘭教徒對基督徒也迫害有加,對歸信基督教的伊斯蘭教徒更以暴力對待。例如有個基督教神職人員本為伊斯蘭教徒,歸信基督後被當地伊斯蘭教徒團體迫害,揚言要殺死他。17面對基督徒受逼迫的情況越趨嚴重,印度基督徒在2010年1月30日紀念印度國父甘地遇難的日子,在南部卡納塔克省(Karnataka)進行靜默示威,要求政府保護基督徒,秉承甘地平等、博愛與和諧的精神。18

3. 歷年印度基督教人口比率

基督教是印度第三大宗教,僅次於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根據印度2001年人口普查,基督教信徒人口約有2千4百萬,佔印度總人口的2.3%,以天主教徒佔多數(1千3百萬)。19 基督教人口遍佈印度各階層,而主要分佈則在印度南部及東北地區,如西南方的果亞省(Goa,總人口1.5百萬,基督徒26%)20、西南岸的喀拉拉省(Kerala,總人口3千3百萬,基督徒19%) 21、及泰米爾納德省(Tamil Nadu,總人口6千多萬,基督徒6%) 22、東北區七省(總人口3千9百萬),及南部其他幾個省。23

但根據最新版Operation World的統計,2000年基督徒總人口達5千3百萬,佔總人口的5.1%,其中更正教33%最多,天主教29%次之,與上述官方人口普查統計差距頗大。表2與表3列出Operation World 有關印度基督徒佔人口的比率及趨勢的統計。24 2010及2025年的統計是預測值,我們可以觀察到1900年之後基督徒的人口及比率都有增加。2010年基督教人口達7千7百萬,佔總人口6.3%,預計2025年基督徒人口將突破一億以上(表1)。2010年更正教人口佔基督教總人口的35%,獨立教會18%,天主教24%。

4. 印度基督徒階級之分難除

根據政府2006年調查,佛教徒中有約97%為賤民或賤民部落,基督徒中有42%,錫克族38%,印度教31%,伊斯蘭教徒1.3%。25 儘管聖經強調信徒之間人人平等,不過種姓制度在基督徒之間仍然存在。婆羅門與賤民信基督教後,仍然保留了原來生活習慣,印度教徒對待他們態度也大不相同。在印度南部的泰米爾納德省,天主教神父也有不同種姓(婆羅門、首陀羅及賤民),信徒舉行儀式與禮拜位置也不同,領聖餐時要婆羅門領後,賤民才可領。26 我們從這裡看到一個值得反思的情況,就是印度基督徒之間也有階級之分,已經違反了聖經原則,如何打破這些藩籬,值得我們省思。

四、結語—領受聖經真理的亮光

對於基督徒經常遭受印度教及伊斯蘭教極端分子的迫害,以及印度基督徒之間仍然存在著種姓制度文化的陰影,我們可從聖經真理中提供以下四點亮光:

1. 基督使人和睦。基督教是使人和平的宗教,聖經上說:「因祂使我們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並且來傳和平的福音給你們遠處的人,也給那近處的人。」(以弗所書2:14,17)迫害基督徒,自以為替天行道;殺害親人,還理直氣壯地認為是榮譽處決,這些都是無知所釀成的人禍。反觀基督耶穌被害時,不是尋求報復,乃是向父神請求赦免殺害祂的人。「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加福音23:34)還有,彼得饒恕那些殺害基督的猶太人,說「弟兄們,我知道你們所做的是出於無知,你們的官長也是這樣。」(使徒行傳3︰17,新譯本)這些見證皆表現出寬廣的胸襟,盼望神施恩於那些被仇恨綑綁的人,用愛與饒恕來取代冤冤相報。

2. 信徒人人平等。印度基督徒受到種姓制度的轄制,還是有階級之分,我們要強調的是:在基督裡,基督徒都是弟兄姊妹,是一家人,以愛相繫,彼此是平等的。保羅時代安提阿教會有貴族馬念(與分封之王希律同養的馬念,使徒行傳13:1);腓立比教會也有在官府裡服務的基督徒(該撒家裡的人,腓立比書4︰22),大家都是聖徒,應該不分彼此。連逃走的奴僕阿尼西母,保羅也說他不再是奴僕,乃是高過奴僕,是親愛的兄弟(參腓立門書16)。懇求聖靈更多光照,釋放印度的基督徒早日脫離種姓制度的捆綁,得著真自由!

3. 信基督的才有永生。目前傳福音最大的兩個攔阻來自伊斯蘭教和印度教地區。保羅向巡撫腓力斯分訴時說:「但有一件事,我向你承認,就是他們所稱為異端的道,我正按著那道事奉我祖宗的神,又信合乎律法的和先知書上一切所記載的。」(使徒行傳24︰14)請迫切禱告,懇求聖靈幫助伊斯蘭教徒與印度教徒(以及佛教徒等)明白,信基督的才有永生。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翰福音14:6)

4. 相信神的大能。過去看到伊斯蘭教與印度教的勢力龐大、信徒日增時,許多基督徒的心中可能不免有些無力感,心中呼叫:「神啊,祢不是說福音要傳到地極嗎?但看看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的情況,何時才能達到呢?」但最近中東地區發生的示威遊行及暴亂,也許給我們一個警訊。我們只要努力去傳福音,神有祂的方式,藉由我們的努力,把福音傳遍天下。誰能預想到固若金湯、極權專制的伊斯蘭教國家政權也可能瞬間瓦解呢?同樣的,當神的時間來到,那些篤信印度教的人也必歸向基督。阿們。

原載:神國雜誌,第24期, 2011年6月號,頁14-19;因篇幅限制,未刊登註釋。PDF檔見www.e-krc.org。本文註釋見後。





註釋 【為神國雜誌刊登時省略,今補上】

1 許多材料參考維基百科,印度條http://zh.wikipedia.org/zh-hant/印度。
2zh.wikipedia.org/wiki/印度教;zh.wikipedia.org/wiki/梵。
3參見zh.wikipedia.org/wiki/印度教;zh.wikipedia.org/wiki/梵;印度教教義www.dfg.cn/big5/zjjy/3/5-ydj.htm。
4 參見en.wikipedia.org/wiki/Vedas。吠陀經典成書於主前1200-300年之間,參見西貝兒˙夏塔克(Cybelle Shattucck)著,楊玫寧譯,印度教的世界(Hinduism),台北,貓頭鷹出版,1999。
5 本段資料大多來自維基百科,種姓制度條。http://zh.wikipedia.org/wiki/印度種姓制度及http://en.wikipedia.org/wiki/Caste_system_in_India。種姓制度(caste system)源自拉丁語castus,原意純潔,後來在拉丁語系的國家成為種族或宗族的意思)。
6賤民大多從事清潔穢物的工作,因此不配列入任何種姓,譬如洗衣,清掃街道與廁所,搬運垃圾,火化屍體,清理動物的死屍以及由此衍生而來的製革,製鞋,在婚喪中擊鼓等。11/14/2004台灣中央社新聞。轉載自www.epochtimes.com/b5/4/11/14/n717648.htm。
7宗教與種姓制度參見維基百科,印度(同上註)及Louis Renou,Great Religions of Modern Man-- Hinduism, George Brazilier, 1962 有關種姓制度之說明。
8參見http://en.wikipedia.org/wiki/Reservation_in_India
9www.censusindia.gov.in/Census_Data_2001/India_at_glance/scst.aspx
10 zh.wikipedia.org/wiki/印度種姓制度。
11 zh.wikipedia.org/wiki/印度種姓制度。
12 en.wikipedia.org/wiki/Caste_system_in_India
13 今日新聞網 6/17/2010新聞,www.nownews.com/2010/06/17/91-2616182.htm。
14 參見http://en.wikipedia.org/wiki/K._R._Narayanan及11/14/2004台灣中央社新聞,轉載自www.epochtimes.com/b5/4/11/14/n717648.htm。
15 參見en.wikipedia.org/wiki/Orissa及en.wikipedia.org/wiki/Christianity_in_India。
16 參見zh.wikipedia.org/wiki/基督教在印度。2008年暴亂,見India Gov't Criticizes States amid Anti-Christian Attacks,The Christian Post, www.christianpost.com/news/india-govt-criticizes-states-amid-anti-christian-attacks-34395/。
17參見en.wikipedia.org/wiki/Christianity_in_India
18 參見gospelherald.com/news/wor-13939-0/逾兩千印度基督徒抗議宗教迫害向甘地致敬-基督日報
19參見en.wikipedia.org/wiki/Christianity_in_India
20 參見en.wikipedia.org/wiki/Goa
21 參見en.wikipedia.org/wiki/Kerala
22 參見http://en.wikipedia.org/wiki/Tamil_Nadu
23參見zh.wikipedia.org/wiki/基督教在印度。
24 Jason Mandryk, Operation World, 7th Edition, 2010, DVD Professional Edition.
25 參見en.wikipedia.org/wiki/Scheduled_castes_and_scheduled_tribes
26參見zh.wikipedia.org/wiki/基督教在印度。

從「六十歲以上的人最無恥」說起



從「六十歲以上的人最無恥」說起

溫英幹

那天早上要從台北去中壢,向某計程車行叫一部車子。車子在訂好時間之前早早就來了。司機說,車行規定,車子必須在預定時間15分鐘內抵達客人搭車的地方,不然要被罰款。這倒是很好的政策,有敬業的精神。

六十歲以上的人80%無恥?

上車後,他問我車行報的車資是多少,我說新台幣。司機看來很不高興,說這麼遠的路,才九百元,實在太少。接著就抱怨,有些乘客很不體諒司機,老是要司機打折(其實車上就有打七五折的廣告)。他又說,他最看不起六十歲以上的人,因為大部份這種年紀的人(司機特別提到80%的統計數字,不知資料來源在哪裡),最愛貪小便宜,到哪裡買東西或叫計程車,都要求打折,拼命講價,最是「無恥」。我趕緊打圓場,為六十歲以上被列為「無恥」的人說情—也許上了年紀的人,過去生活辛苦,收入不多,因此要省吃節用,因此養成講價的習慣。我想他應該不是指桑罵魁,說我吧?一方面也竊竊自喜,也許他以為我還不到六十歲,和他差不多,他說他今年五十歲。

車子到了中壢,本來我就打算給他一百元小費,因為他幫我搬行李上車,服務態度良好。不過爲了免他看不起我這個過了六十歲的人,因此給了他一千一百元,等於多給他兩百元小費,同時也謝謝他的服務。司機很高興地收下了,連連向我道謝。希望這一舉動,讓他看見六十歲以上,即使80%是「無恥」的,其他還「有恥」的20%的人之中,我就是一位。(事後我特別查了內政部的人口統計,2010年台灣總人口約為2千3百萬,60歲以上占總人口15%,約346萬5千。以此推算,則「無恥」的有277萬2千(80%),「有恥」的有69萬3千(20%);司機先生口中的「無恥」老人,人數還滿多的,令我嚇一跳,我懷疑他是否指「無齒」的老人?。)

那位司機對老年人的偏見也有些道理,至少是他的感受,對我們這些領了敬老悠遊卡的資深公民尤其是個警惕。 的確,孔夫子早就告誡過我們,「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篇)老年人年紀這麼大了,都快走不動了(血氣既衰),應該看開一點,就不要老是愛貪小便宜,苛刻得要命—例如要求計程車司機打折,在市場買東西,恨不得殺到對方血本無歸為止。樣樣要計較,樣樣要打折,如鐵公雞般一毛不拔,真會被人瞧不起。司機先生的樣本可能很少,但他見微知著,發出「無恥」結論,我們老人要更加小心!
將心比心的平衡之道

不過我也見過很多年輕人,特別是婦女,比老人還會殺價。她們的理由是:小販或獨立商家都是漫天開價,不誠實在先,為保護自己,只好就地還錢,反正成交之後,皆大歡喜,因為商家絕不會做虧本買賣。這樣的「惡性循環」,好像也有道理。耶穌說「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路加福音六章31節)和孔夫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正是點明這個被稱為「黃金律」的同理心倫理,如果價錢被認為公道,大概不會去講價。正規百貨店裡商品的價格很少人會去殺價,就是基於彼此信任的倫理。

怎樣才能平衡做人之道,避免被人(司機)看不起?我的感受與做法是「盡力」(就是在能力範圍內)與人為善。對待別人要多點恩慈,多說造就人的好話,避免兇言惡語或佔人便宜。朱子《治家格言》就提醒我們,不要佔小販的便宜,要多體恤貧苦的親戚鄰居 (與肩挑貿易,勿佔便宜;見貧苦親鄰,須多溫恤)。別人也要養家活口,所以對一般小販或計程車,如果錢數不多,就不要太計較。坐計程車時,可以不找小零錢(例如九十元車資,就給一百元),並對司機說聲謝謝,司機也會高興。不過如果碰見服務態度不好的司機,又另當別論,但也不需向他爭吵,不然就和他同一等級了。
在台北街頭上經常見到殘障者推著輪椅賣東西,最好也「盡力」幫忙,一包東西只賣一百元新台幣,可以幫助殘障者的生活,也讓他們有自力更生的尊嚴與感覺。有時也可以隨手做做小善事,例如在付費停車場見到一部車子的碼錶剛好過時,可以悄悄幫忙一下,丟點零錢到碼錶裡,讓車主有喘息的空間。至於捐款給慈善機構,幫助弱勢者,則算是大善了。如果您真的要算計,您的善行,上帝是會償還的,而且是向上帝放的高利貸, 因為聖經說:「 憐憫貧窮的,就是借給耶和華;他的善行,耶和華必償還。」(箴言十九章17節)

勿以善小而不為,皆大歡喜

在美國,許多服務有付小費的習慣。搭計程車要給約10%的小費。住旅館時,旅館侍者幫助客人提行李,也要給點小費。有侍者服務的餐廳,通常給小費約為總帳單的15%。不過吃早餐,比例要高些(例如20%),因為早餐價位較低。在美國買東西一般都是電腦化,很少有議價空間(買房子、汽車則是例外,是要看情況講價的)。美國著名聖經理財專家薄來瑞(Larry Burkett)甚至勸基督徒到基督徒商店買東西時,不要要求打折。
總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乃是普世價值,值得我們去實踐。大家都如此做,多年後,上述這位司機先生的觀感可能會改變了,因為那時他也已經邁入六十大關,總不好自稱是「無恥」之徒吧?

原載: 台灣 宇宙光雜誌,2011年5月號 (Vol. 38, No. 445), 頁19-21。宇宙光還請諾石阿寶作精彩插圖。

慶祝老友莫國平黃允馨伉儷金婚之喜



慶祝國平與允馨賢伉儷金婚大喜

莫國平與黃允馨伉儷(Perry and Deanna Mok)是馬利蘭中華聖經教會會友,也是比我們夫婦年長的“老朋友”,最近歡度結婚50周年慶。2011年6月18日,他們的子女特地從外州趕回來在馬利蘭州Gaithersburg的新財神餐廳舉辦一場慶祝午宴,席開20桌,都是他們的親朋好友或教會會友。大家品嘗佳餚,有些上台講話,場面熱鬧溫馨。

教會詩班事先特別準備一大本簿子,邀請大家留言或留相片,作為呈給他們歡度金婚的紀念冊。我們就作了一首打油詩給他們,放在紀念冊內。紀念冊也有許多親友所留祝福話語或詩歌,內容豐富。國平允馨兄嫂事後經常帶出來給朋友觀賞,的確是很好的紀念品。

我們這首詩押韻平仄不分,也沒什麽“格調”,實在不登大雅之堂,但只求記念之意。詩裏面包含一些聖經金句,例如,“喜悅幼年所娶妻,妻如可愛之麀(讀音優)鹿, 胸懷令夫常依依”,出自箴言5章18-19節; “得著賢妻得好處,全是上帝所賜福”出自箴言18章22節;“信靠上帝都亨通”,出自約書亞記1章8節;“結髮夫妻愛不息”的愛不息出自哥林多前書13章8節。

刊登在本部落格的主要原因是,國平允馨兄嫂結婚這麼久,仍然伉儷情深,恩愛有加,真正活出基督徒根據聖經原則實踐出美好婚姻的榜樣,值得年輕人學習效法。同時他們精力旺盛,一直在從事服事教會、服務他人的工作,令人敬佩。

慶祝國平與允馨賢伉儷金婚大喜
溫英幹、吳桂英敬賀

寶石紅婚似剛過 金婚之約悄到期
數算日子恩典多 佳偶天成半世紀
一九六一六一七 華府攜手行婚禮
一對新人正青春 上帝面前同獻祭
不論貧富或禍福 雖然路途有高低
同奔天路同事奉 同心同行誓一起
一路走來皆如是 信靠上帝都亨通
夫妻愛火仍炙熱 子孫滿堂笑繞膝
熱心待人榮耀主 國平允馨見證多
今逢金婚之大喜 泉源蒙福有秘密
遵照聖經愛配偶 喜悅幼年所娶妻
妻如可愛之麀鹿 胸懷令夫常依依
得著賢妻得好處 全是上帝所賜福
老伴老友老情人 結髮夫妻愛不息
蒙福花園彩繽紛 親友齊賀賢伉儷
溶溶如水二合一 心心相印佳美地

台大經濟系1966畢業級美加同學會 2



2011年6月臺大經濟系(1966畢業)加拿大洛磯山同窗之旅紀實之二
阿國 2011.7.15於 Rowland Heights, CA

• 2011 年6月22日, 今日由各地齊集溫哥華:本次參加同窗會者,均為目前居住在美國及加拿大,今日由各地飛往溫哥華,到達時間不一,有些早到者,參加市區遊覽。傍晚時分,齊集旅館,然後共進晚餐,鑑於女士話題較多,所談內容又有別,故採隔離政策,以性別分桌而坐,多年不見自然改變良多,有些難以辨識;更何況在學時,因人多,常有數人,各自成群,且限於當時風氣,男女罕有互動,因此參加者中,有些只聞其名,未睹其人者,多年再見,當時風華已不可尋,第一晚相見,話猶未盡,往後時間尚多。

• 6月23日,今日清晨,氣候溫和,微微細雨浥清塵,巴士駛到乘坐渡輪處,往維多利亞方向,該輪噸位大,人車均載,有如在路地行駛,車輛停放下方,遊人則往高處乘坐,其時,雖仍涼風習習,為觀賞美景,人們多往船的外圍站立,一賭風光,拍照留念,未幾即下船,前往聞名的布查特花園,該花園佔地22公頃,座落於約53公頃的莊園中,它始於珍妮.布查特 (Jennie Butchart) 的主意,將其丈夫已經採盡的石灰石礦場美化,布查特夫婦,將稀有及外來的灌木喬木花卉巧妙地組合起來,其中有許多是在周遊列國時所收集的,該花園到今天,仍由布查特家族經營,現在每年有近一百萬遊客參觀,於2004年歷經一百年歷史,欣欣向榮的布查特花園,被指定為加拿大國家歷史遺跡 (National Historic Site of Canada),該花園分幾個主題;沉落花園 (Sunken Garden)、玫瑰園 (Rose Garden) 、日本園 (Japanese Garden)、意大利園 (Italian Garden)、地中海園 (Mediterranean Garden) 等主題,花類繁多,琳瑯滿目,各有其特色。
• 其後午餐,轉往維多利亞市,及國會臨近,徒步行走,於四時許,復乘渡輪回航溫哥華,回程時,遊客到室外觀賞風景,興緻大減,我們亦閒坐或三五成群聊天。


• 6月24日,清晨即起,七時多些,天陰涼爽,即向東往目的地-加拿大洛磯山-前進,探幽尋勝、話舊憶往、感時撫事之旅,正式啟動,全車都是同窗或另一半,毫無拘束;中間在希望市 (Hope) ,稍為停留;續往Kamloops 途中, 參訪Majestic Ginseng人參種植製造銷售公司。該公司由農會經營 ,係加拿大卑斯省參農協會成員 。首由一位來自台灣的小姐講解;從種植土壤選擇、參苗裁培、參根採收、清洗烘乾、摔選及裝箱;還說明西洋參,對現代疾病的預防與治療:有改善体質、增強元氣、均衡血糖、調節血壓、養顏美容、等功效,洋洋灑灑,不知其然否?我們成員,有些要購買其產品,毛女士硬是殺價、展現採購辯才,令人嘩然。
• 中午在Kamloops市之餐廳享用午餐。Kamloops一字,係印第安語,其意義為水會合處,其後往北前行,到Clearwater 附近的 Wells Gray Provincial Park,稍作散步,觀賞 Helmcken 瀑布,141公尺高,為加拿大第四大瀑布。
• 往後途程較長,本人以杜甫“贈衛八處士”文句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稍作修改,作開場白,要大家詳談,別來滄海事,以慰相思苦,互相了解,浮雲一別後,流水四十五年,點點滴滴,旅程結束後,不再“明日隔山岳,世事兩茫茫”,而是從此,相知更深,世事皆了然,爾我心不茫。自我表述,自茲開始,詳見下附。
• 傍晚時分,到達此行程最北山城 Valemount;該地名由山谷 (Vale)加上山(Mount)組成,意為山間的山谷;幽靜清爽,攢巒夾雪,舉目所見,白雪一片片,相看兩不厭,地處卑斯省東邊,與亞伯大省相鄰,享用晚餐後,夜宿此地。

• 6月25日,早餐後,清晨冷颯颯地,即往東行進,不多時,即在路邊休息處,觀望Mount Robson; 該山屬北美洛磯山脈,是加拿大洛磯山最高峰 (3,954公尺) ,當地印第安人稱它為 Yuh-hai-has-kun, 盤旋環繞之山 ( The Mountain of the Spiral Road),環繞迴合,視野良好,景色俱佳,拍照存紀。
• 未幾即近入亞伯大省,賈思伯國家公園 (Jasper NP) ;它係加拿大洛璣山,最大國家公園,佔地10,878平方公里,該公園有哥倫比亞冰原、溫泉、湖泊、瀑布以及各類山脈。該公園設立於1907年,於1930年成為國家公園地位。
• 在93號冰原公路附近,觀賞阿達巴卡瀑布 (Athabasca Falls):該瀑布位於阿塔巴卡河上游,不以高度(僅23公尺) 聞名,而是以大量的水,匯合流入懸崖而出色。在十個等級分類上,屬第五等級,24公尺高,60公尺寬。阿達巴卡係印第安語,意為水草叢生。
• 隨後,訪貝託湖 (Peyto Lake);該湖係由冰河流水所形成,在夏天時分,大量冰河岩石碎粉流入湖內,沈澱在湖內的岩石成分,光彩多姿,深藍動人,形成美麗的畫面。為紀念在該地區,登山探險先驅者Bill Peyto而命名,Peyto於1887年,從英國移民到加拿大。
• 中午時分,到達哥倫比亞冰原(Columbia Icefield) Visitor Center,並用午餐;該冰河參訪中心,主要作為,參訪冰河售票及管理之用,於冬季關閉(10月中-4月中), Columbia Icefield 有 6條主要冰河:Athabasca Glacier, Castleguard Glacier,Columbia Glacier ,Dome Glacier, Stutfield Glacier, Saskatchewan Glacier。
• 餐後,搭乘特製雪上通行專車,參訪阿達巴卡冰河 (Athabasca Glacier):大家添衣禦寒,確實寒氣逼人,品嘗了出自冰原的冰水,履冰川而冰暖自知;冰川開放一小部份,供遊客欣賞,該冰河約6公里長,寬從90到300公尺。介於Banff 及Jasper二城之間,是北美洲最多人參訪的冰河。目前每年縮小2到3公尺,在過去125年縮小1.5公里,數量喪失達一半。該冰河每天從冰原流下,約數公分而已。
• 下午四時許,到達聞名已久的,露意絲湖 ( Lake Louise); 該湖係班夫國家公園最著名景觀,遊客眾多,湖面不大僅 0.8平方公里,時值午後小雨,未能盡興,散步遊湖;湖水深籃帶灰色,係因冰河雪水侵蝕岩石,形成粉狀分子,流入湖中,沉澱積蓄,湖水,經 3公里小溪,流向 Bow River;該湖以維多利亞女王第四女 Louis Caroline Alberta (1848-1839) 而命名,其夫君John Campbell係加拿大第四任總督 (Governor General of Canada 1978-1983),總督是王室官方代表: 湖邊有加拿大鐵路局建造的豪華旅館 Fairmont’s Chateau) ,華麗莊嚴。當晚,宿於該湖附近的Lake Louise Inn。

• 6月26日,今日行程,上午在班夫國家公園(Banff NP)內; 該公園建立於1885年,後於1887年擴大至 674平方公里,係加拿大最老的國家公國,北美第二個,僅次於美國的黃石公園。
• 早上啟動之後,有雨色,稍涼,先往十五公里外的夢蓮湖 (Moraine Lake)觀賞;一路景色宜人,山間、山頂白雪遍佈,往該湖須爬小山谷,清晨空氣新鮮,毫無困難,該湖亦由冰河雪水積成,湖秀石奇,每年要到6月中以後才達高峰。山上的積雪倒影,與深藍湖水,形成一幅優美誘人的景象,涉目成賞,大家嘖嘖稱奇;山峰十頂雪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其顏色,係由沈澱在湖裏岩石碎粉形成,反射出來,大自然形成的美妙圖畫;該湖及附近十座山峰形成的山谷,係加拿大1969及1979風景系列鈔票,20元券的背景。
• 其後不遠處,乘坐滑雪車(Gondola)觀看山景到那兒之後,先行早餐,隨後濛濛細雨,略帶寒意,看了介紹短片,搭乘滑雪吊車(Gondola),分密封式、開放式,任君選擇,向山升起,14分鐘行程,途中及頂上,可眺望高山,白雪皚皚,露意絲湖全景,班夫公園公園,一覽收矣,美景如畫,人意山光,具有喜態。當時見到了兩頭黑熊,拍照存留,據說,通常可看到其他多種動物,登高壯觀天地間,千岩萬壑白波道。
• 近午時分,到達Bow Falls;該瀑布在Banff 市近郊,其成名係因1953年瑪麗連夢露主演的大江東去( River of No Return) 部份景色在此拍攝而一舉成名。中午,在Banff市午餐並逛街,稍作停留。
• 約一小時後,到達Emerald Lake;它是友好 (Yoho NP)公園裏,61個湖泊中最大的,也是旅遊景點,冬天時是滑雪勝地。Yoho係印第安語,其義為,美好!驚喜!令人贊歎!在此停留稍作休息後。下午二時許,繼續暢言「別後滄海事,語罷不了情」,詳見後附。
• 其間分別路過了Yoho NP, Glacier NP,及 Mt. Revelstoke NP, 三個國家公園,屬卑斯省 (British Columbia) ,均在一號公路旁,於四時多,到達 Three Valley Gap 之旅館,一起用餐,旁邊有一小湖,景色美麗。飯後鄧教授等多人練唱,為明日同歡而歌,先行試聲。

• 6月27日, 早上氣溫宜人,離開Three Valley Gap,西行一小時後,到了Sicamore荷蘭村,在那兒享用盛名的冰淇淋,由王素柳慷慨解囊。
• 之後,繼續我們的知性報告之旅。方汝祿壓陣;他從小時,大學,工作,佳人相許及到美後辛苦轉行,病魔打鬥,克服困難,以致退休,分享經驗,作了精彩報告。請見後附。
• 仰聆諸位自我剖陳之後,筆者對同學表達方式,神情狀態,口速快慢,聲音大小,滔滔不絕使我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一文,情狀類似,因之借用其語說出。大家似有共鳴而脫口齊誦;另外又對每一位表述內容,配上夫婦姓名,作兩句七言,顯示特徵,亦得歡笑。請見後附。
• 中午時分,到達Kelowna享用午餐,該地位於Okanagan Valley,地區肥沃,陽光充足,以灌溉使得該地區,成為農業重要地區,盛產蘋果、杏子、桃子等果樹,蘋果佔加國1/3,山坡上眾多葡萄園,係卑斯省主要產酒地帶。今年因季節關係,果樹cherry尚未結果,未去參觀果園。
• 餐後一小時,到達Merrit 小鎮,多湖泊而聞名,略作休息後,往溫哥華西行;從此開始我們的歡樂時刻,鄧教授夫婦、何珍予,帶動大家,以先前準備的材料為本,同聲齊/合唱,他們幾個,歌聲美妙,帶動大家,有備而來,有些歌是之前就流行的,大家程度高,很快進入狀況。中間在最後一根釘子地方停留;情真歡唱無限好,時不我與近尾聲,在歌唱中,時間過得特別快似的。
• 到達旅館略事休息,先去酒廠參觀,品嘗紅酒、冰酒。紅冰酒因價格高,須付費兩元;稍後即享用晚餐,由當地同學潘立中夫婦作東,再度以性別實行隔離政策。餐畢,即前往潘郎位於港灣的豪宅,華宅在十七樓,高而寬敞,夜晚燈光林立,視野廣闊,金屋虛立飄渺中,卡洛妝成嬌潘郎;夫婦親切熱忱,精心準備了許多美食;以廣大銀幕展示大學時代照片,當看到自己的、熟悉的,指指點點,或驚或喜,歡叫兩聲,有人改變極多,有人風韻猶存,片中鏡頭,最多者是溫英幹。其後又各展歌喉,忘我眾樂樂,夜深別依依;遙想多年前,吾等亦曾有過如花似玉,雄姿英發,引領風騷年華,今天已成祖、父母級人物,感時撫事,時不我予,回憶往事之外,我們要珍惜當下,願大家今後泰平安康。真是「看我年少時,如今我已老。今時新識人,可知我舊好!」。

• 6月28日, 離情依依,勞燕歸家


Note:
Detailed List of Schedule
 June 22.2011—今日由各地齊集溫哥華
 June 23--Vancouver- Butchart Garden-Victoria-Vancouver
 June 24 Vancouver-Hope-Kamloops-Wells Gray Park--Valemount
 June 25--Valemount / Athabasca Falls / Peyto Lake / Icefield/ Lake Louise
 June 26-- Banff NP--Yoho NP--Glacial NP--Yoho NP—Mt. Revelstoke NP
 June 27 Revelstoke NP--Kelowna—Merrit--Vancouver
 June 28—離情依依,勞燕歸家

附錄: 仰聆同窗“別來滄海不了情!問姓道名想舊容?”
阿國 2011.7.15於 Rowland Heights, CA

1. 自由表述 --依車位循序而行

鄧祖慶 /許亦湄

首由鄧教授發言,在Minnesota得到學位後,從事教職工作,換了好幾個大學,幾年前常跑大陸,教MBA學生,東奔西跑,忙碌之至,目前仍在達拉斯德大任教,由於常參加畢業典禮,無事可為,有點無奈,自從被發現能唱國歌後,多次在畢業典禮唱國歌,反應不錯;也被問及與班上另一半,如何來電,誠實英勇招來,彎腰揀手帕,帶來會心微笑,鄧心傾倒,再加日後唱歌,精心培養,就此情定一生。他們是班上唯一成對者,令人煞羨。

厲瑪琍

敘述在學時,為錢之故,當家教,很少逗留學校,故與許多同學,素未謀面,或不相識,1970年出國,首先在 Kansas讀書,在華府附近工作,成家,夫妻倆有口才,滔滔不絕,目前已退休。

柯美真

畢業後,在航空公司工作一些時日,與所學無關;其後移民到聖荷西,在極負盛名的Intel高科技公司工作,製造電腦記憶體 Memory Chip,方始與所學有所通聯;夫君台大電機畢,在台時服務於IBM,來美亦服務於同公司,夫妻業已退休,可是仍然參加許多活動,過著忙碌而有意義生活。她日日新妝,牡丹花樣,照相時,儀態萬千,夫君英姿煥發,「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王君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美真名模倚欄杆。」

陳國雄

畢業後,在華南銀行工作約一年多,每日甚忙祿,其後考入中央銀行,服務十年,那時有好幾個同學,感到升遷調動,都靠關係,鄉下人氣憤,不公不義,且出國進修,更上層樓,亦係宿願,故毅然辭職,參加留考,到美求學是唯一之途,重回學校,到德州休士頓大學,一年後,改攻較實用的會計,年紀雖大,憑一股毅力,南山可移,此志不易,畢業後考上會計師。然後因緣,在當地銀行服務,重回熟悉的行業,開始異地新生涯;其後經濟不景氣,偶然機會,碰到貴人,風雲際會,找到了日本頗富盛名銀行,在洛杉磯的分行,它是外國銀行在美國西部最大的銀行,主要幹部,都從日本派來,且出身限於幾所名校而已,知道我是台北帝大,也不敢輕視我,當時志氣旺盛,認真重溫日語,有問題時,就近尋問,學習良多,很有意義,服務十五年;得知他們大三即找到工作,叫做買青田,稻穀未熟即糶米,大四輕鬆渡日,國強真好;好花不常開,其後該銀行與其他二家銀行,因應情勢,合併成為日本最大的銀行;復又另覓,在一台資銀行服務至今,歷經風霜,一股蠻勁,天助人助,「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誠哉斯言!。多年前,曾與三、五談及,當年我們鄉下人,那敢向班上人表述?若今日,應該不可同日而語!哈哈!

溫英幹

畢業後,在經濟研究所攻讀,其後在 John Hopkins 大學得到學位,在世界銀行工作多年;1996回台任教於花蓮東華大學,並曾任中央銀行理事,德高望重,是同系之光,夫人前亦在世界銀行服務;一家及子女均虔誠基督徒,子女從事宣教工作。已於2009年從東華退休,間亦回台兼任教職,每事問,求知慾強,傳道、授業、解惑,樂此不疲,難怪學識淵博。目前係這一群裏,孫輩最多,桂子蘭孫福滿堂。

王素柳

談及從大陸出來,奔走香港台灣,一路辛苦,顛沛流離情形,七歲時即與夫家認識,經過曲曲折折,終至圓滿完成,認為婚姻,係前世已定之緣,與同學相見,格外興奮,花容消瘦極多,目前多數時間,花在照顧孫輩。

廖雪玲

個子苗條嬌小,來美時在田納西州求學,在那時,遇到同是故鄉人的另一半,天定良緣成親,其夫君,係合唱團高音好手,鏗鏘有聲,與其名至大至剛,名實相符,夫婿後到匹茲堡大學,獲得最高學位,曾住夏威夷多年,又去休士頓石油公司工作,兩男一女,係兒輩生產力最強的,他夫妻兩亦是客家同鄉,乃新發現,目前退休定居在休士頓。

潘文慧

畢業後,即與夫婿,到科羅拉多 (Colorado) 就讀,因有小孩即輟學,後再返校完成學業,這期間常到郊外露營,實惠大方,其後到南加州,開餐館,置產,進出股市,等甘苦談,歷經艱辛,鍛鍊吃苦耐勞,收穫良多,令人刮目相看,她說歸功於一女中精神,意識到傳統重男現象,認為女人須尊從孔道思想,要加以修正,頗有見地、並談及,曾抵抗病魔過程;因而覺得人生苦短,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有酒須盡歡,莫使金尊空對月,行樂須及春,到社區學院,學唱歌劇多年;言談間,笑容可掬,樂觀看待人生;夫婿係台大化工畢,在科羅拉多,獲取最高學位。

李守華

在台念研究所,其後到Wisconsin,1975年畢業,教書兩年,然後到國家衛生局做統計有關工作至今,他仍然一如往昔,沉默寡言,埋首研究,學者風範,極為簡潔,僅短短數語而已;夫人係低一屆高材生,因之作了補充,她原在國家審計局工作,職位高,事物繁多,業以退休多年,平常練氣功,注重養生,作義工,研究比較宗教及美國文學,夫妻倆都獲得最高學位。

許世光

喜愛獨立,自由思考,學校時老師,評語為剛愎自用,但自認擇善固執;曾任國貿局駐外商務人員,派駐華府,並參與台美紡織品協定談判,自認替國家爭取利益,不負使命;其後辭任公職,在華府附近與友人,共同設立 Lining Services,曾戰勝病魔多次,意志堅強,其人口才良好,滔滔不絕,如東流水,熱忱待人,個性爽朗,夫人年青貌美,富有辯才,兩人真是天成之作。

黃實

在貿易商工作五年後,於1973年自行創業,渡過草創維艱、黃金年代、大陸設廠,遭遇競爭,步步為營,全力以赴,終至有成,近幾年跡近退休。

方汝祿

小時後鄉下眷村長大,後考取雄中。大學時不算用功,只在大四時,較為認真些。一向不喜歡會計,資產負債表,自認個性善良,對人真誠,樂於助人。
曾因一篇文章,受到高雄加工出口區管理處的重視任職,其後轉至中油公司。於72年底時,有幸代表中油南部地區,赴北參加一項,全公司常識性問答比賽,並邀一位心儀女性,參觀比賽,果然,過關斬將,獲得最後勝利,終迎得美人芳心,從此美好開始。在中油服務,擔任營業課長,負責運營銷售,包括監督高屏地區加油站。

1976來美後,為了生活,曾在Fluor Engineering, UnionOil,CSC等公司工作,並去社區,州立大學及加大選課,改唸ComputerScience碩士學位。1985得有機緣進入Rockwell International飛機製造公司, 之後升任IT主管, 終於對會計有了心得;Nov 2008 從Boeing Aerospace退休。曾打敗病魔,調適個性,充實心靈,多了寬厚,並少了霸氣。其間歷經波折,多方學習,再接再厲,始終不放棄,其堅忍不拔,不屈不撓精神,值得敬佩。

2. 有感而發

 聽完每人訴說舊事,心路歷程,其表達方式,人人有別,不一而足:大聲小聲、鶯啼細語、幽愁暗恨、鐵騎突出、欲語還羞、滔滔不絕、幽音變調、歡天喜地。間亦有上述交互運用,真是風情萬種,頗堪回味。
 忽然憶起,白居易‘琵琶行’一文,所述琵琶女,神妙如似,相關文節,筆者以口述之,頓時獲得,共鳴齊誦,茲借用其意,以下列白話敘述之:

『有人千呼萬喚始出來,羞怯地,先說了幾句,表現了深深情意;有人低沈地,發出聲聲思的情調,訴說不得意遭遇;有人抬起頭,連續地訴說,像要說盡心中無限事;有人時慢、時快,停一會兒,思舊事,又快速振作起來;有人忽兒急促大聲,忽又變調小語;有人鶯啼細語,花底輕滑;有人哽咽流泉,幽愁暗恨,無聲勝有聲,驀地,迸泉颯颯,氣昂雄壯』;一般而言,一聲已動,四坐無言。

戲作幾句表述之:
「如聞居易琵琶女,萬種風情忘不得;曾是天涯同窗人,他鄉重逢更相識!」
其後,以每對配偶姓名、或其英譯,配以其所談內容,戲作兩句,聊表各該特徵如下:

3. 俯首戲作“佳偶名姓真妙成,天作之合與生榮!”

(13天作之對):

贊曰:
亦湄一笑百媚生,祖慶瞪一身。
何李治學珍予家,任重道遠
才華贏取培蒂心,得爾祿身。
君創業維艱,登路彼岸終有成。
發枝飄天香,桂子蘭孫滿玉堂。
金銷鑠,阿卡冰料飄
哲次王英姿煥發,美真柯如牡丹花。
滿路青青色新,楓葉之旅多故人。
氣昂糾糾,莉莉無聲勝有聲。
厲馬力何其凌厲,掌爪牙失利!
文慧精神值仰孔道深。
世光剛愎但擇善,文華許毛曰“讚”
金屋虛縹緲卡洛妝成嬌郎。』


附註:字係人名姓或英文名中譯

4. 同窗之旅感言

2011年6月臺大經濟系加拿大洛磯山同窗之旅有感而作
阿國6.28.2011

(1)
黌宇巍然立,杜鵑鳥語香;
青矜砥礪日,椰道讀書堂;
驪歌千里音,勞燕分飛揚;
天涯海角遠,歲月奔波忙!
今日復何日,重逢楓葉鄉;
同窗能幾時,鬢髮蕭疏蒼;
焉知四十載,共處遊山光;
昔別均未婚,兒孫忽成行!
別來滄海事,各道來何方?
歡笑情如舊,聆聽金玉章;
系裏盛人材,群英今汪洋!
問答未能已,人人情意長;
明日隔山岳,友生心不茫。


(2)

『千里迢迢風雲契,阿達巴卡餐楓香;
同窗情真意難忘,惠好同行壽且昌。』

附註:
• 仿杜甫贈衛八處士而作
• 友生:朋友。詩經˙小雅˙常棣:「雖有兄弟,不如友生。」
• 阿達巴卡 (Athabasca)係加拿大洛磯山冰河

台大經濟系1966畢業級美加同學會 1



2011年6月台大經濟系(1966畢業)加拿大洛磯山同窗之旅紀實之一
溫英幹輯

時間:2011年6月22-28日
本系同學畢業時約有130位同學,畢業後散居世界各地,以台灣、美國居多。在台灣的同學們彼此經常有聯繫—聚餐或郊遊。美加地區因幅員廣大,較少有機會一起相聚。上次是1996年夏天到大峽谷旅遊。這次則是在美加地區第二次舉辦同學會,全程參加者共23人,其中同班同學13位,其他為配偶或家人。另外,潘立中住溫哥華,成為東道主,妻子張理瑲也是經濟系畢業系友,他們夫婦在最後一晚在溫哥華市中心一家中餐廳盛宴招待大家,餐後並邀請大家到離餐廳不遠的住處眺望溫哥華港口。他們住在一棟三十樓高的大廈第十七層豪華公寓,兩面可以看到港灣,風景佳妙。大家盡情歡笑,欣賞風景及品嘗精美點心以及特製標有1966年台大經濟系同學會字樣的蛋糕,為此行劃下完美句點。

這次同學會由方汝祿主辦,聯繫,任勞任求(不是怨,而是要求),居功厥偉。

以下1-12是汝祿所收集拍攝的同學會一路走來的錄影網路連結以及他所寫的comments:

1. Vancouver, the city by the bay, is like San Francisco in many ways in my view: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9_hypJcSeo

2. A slide show of beauty of Butchart Gardens (it’s all “business,” no background sound):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GSEcNoEN8Y

3. We indulged in the loveliness of Butchart Gardens “Serenade” (you may like this one better if you are a music fan):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SVzHiKgDs

4. Our passion with the majastic mountains, tranquil lakes and roaring waterfall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AEL7XAP00k

5. The memorable experience as we explored the Columbia Ice-field: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rZcnKbUqyg.

6-8. We enjoyed each and every precious moment whether we re-united in clusters or large groups along the road trips:

Part 1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xTShBQIV-o

Part 2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EuLOhWTvKI
Part 3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7j2rP2hv14


9. It’s time to say goodbye as the party with and at the Pan’s came to an end: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tlAMIzazuY

10. A short memoir for Daniel, our tour guy (guide) – just for the kick of it: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6VkUVOGVc8

11. Finally, the "Grand Finale by SK" (許世光) of our reunion series. I guess you are probably already sick and tired about watching those "home-made" videos from me by now, but I certainly hope you don't miss this on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z04scqYjTc

12. 許世光專業攝影照片的連結:
https://skydrive.live.com/redir.aspx?cid=67f38337cd20979c&page=play&resid=67F38337CD20979C!320

還有許多珍貴鏡頭,紛由同學們寄出Picasa連結,在此不予重複。

另外一篇文章由陳國雄(阿國)所作,精簡扼要描述此次行程及同學們畢業後分散各地奮鬥經營過程,精彩萬分。由於阿國在大學時期在班上比較沉默寡言,許多人都不知道原來阿國竟然是個才子。敬請細讀他的大作(見2011年6月臺大經濟系(1966畢業)加拿大洛磯山同窗之旅紀實之二)。

2011年5月20日 星期五

美國的危險方向 及冠冕財務事工簡介



America’s Dangerous Direction
By Chuck Bentley, CEO, Crown Financial Ministries

In the process of trying to get a handle on their finances, people often ask me, “What role should money play in our lives?” That’s really a good question to consider—and it’s one that the Bible answers. Jesus said, “No servant can serve two masters. Either he will hate the one and love the other, or he will be devoted to the one and despise the other. You cannot serve both God and Money” (Luke 16:13 NIV).
Jesus was describing the tremendous danger of allowing money to become our master instead of Him. When that happens, the entire course of our lives will be controlled by the wrong master and will be akin to despising God.
Many times, the clearest indicator of the direction a person is moving comes from following the “money trail.” Just a glance at their use of money can reveal the direction they are headed. While this is true for individuals, it also holds true for businesses and governments.
Dr. Yinkann Wen has a distinguished career as an economic scholar. I recently had the privilege of interviewing him as a guest on our MoneyLife™ radio program, and I want you to hear and heed his strong words of wisdom.
By following the money trail, Dr. Wen can clearly see the “dangerous direction” in which America is headed. He believes our current course began with the rejection of God’s financial principles that warn against debt and overconsumption.
This economic scholar, and committed Christian, ties America’s financial crisis to the failure of meeting the conditions set forth for Israel (or any God-honoring nation) in Chapter 28 of Deuteronomy—conditions that require obeying God.
“If you fully obey the Lord your God and carefully follow all his commands I give you today, the Lord your God will set you high above all the nations on earth. All these blessings will come upon you and accompany you if you obey the Lord your God” (Deuteronomy 28:1-2 NIV, emphasis mine).
What are the economic rewards for the nation that obeys the Lord?
“You will lend to many nations but will borrow from none. The LORD will make you the head, not the tail” (vss. 12-13).
Notice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are inverted to those nations that disobey the Lord’s commands:
“The alien [foreigner] who lives among you will rise above you higher and higher, but you will sink lower and lower. He will lend to you, but you will not lend to him. He will be the head, but you will be the tail” (vss. 43-44).


Box: [Dr. Wen says that while increased federal debt to stimulate the economy is helpful in the short term, in the long term it is ‘like quenching thirst with poison’]

In view of these conditional promises of God, Dr. Wen comments, “Observed from the statistics, the United States up to the 1970s was the world’s largest net creditor country.” In other words, we were lending to many nations out of our incredible abundance, blessed by God. However, “in 1985, the United States had turned into a net debtor nation, and by 2004 the U.S. became the largest debtor nation in the world.”
The dangerous path we are on is a result of our disobedience to the Lord. Even more dangerous is the “solution” for economic recovery—more federal debt borrowed from foreign nations. Dr. Wen says that while increased federal debt to stimulate the economy is helpful in the short term, in the long term it is “like quenching thirst with poison.”
In addition to his concerns with the excessive debt and overspending by the U.S. government, Dr. Wen notes how individual Americans are in a similar situation. The average American family has high debt and low savings. Fourteen percent of after-tax income is consumed for debt service alone, and the savings rate is less than 5 percent of gross annual income.

What Should Christians Do?

The noted scholar gives this straightforward advice:

1. We should pray to God for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nations who have historically enjoyed God’s economic blessing—that they would return to God and not continue moving away from Him. We should ask the Lord to grant mercy and a spirit of repentance to reject sin and degeneration and to embrace God’s Word once more.
2. We should use our influence and exercise our civic responsibilities to elect leaders who will rein in government overspending and the sustained accumulation of debt.
3. As individuals, we should return to the teachings of the Bible. Because we belong to God, our resources also belong to Him—we are stewards, not owners.
4. We must remain faithful and obedient stewards of God. In practice, we should increase savings and work to retire every debt, including home mortgages.

And finally, we need to live a contented life, free from the love of money (see Hebrews 13:5).
It is a great privilege for me to announce that both Dr. Wen and his wife, Kweiyin, have joined our staff as volunteers. They will continue to reside in Washington, D.C., and serve as Crown’s U.S. Directors for Chinese Outreach. In addition, Dr. Wen will serve on the Board of Economic Advisors we are establishing. I thank God that He has sent us such capable servants for such a time as this.
Dr. Wen holds a Ph.D. in Political Economy from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as well as the designations of 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 (CFA) in the U.S. and Securities Analyst in Taiwan. He retired from the World Bank as a senior economist after over 20 years of service and returned to Taiwan to teach at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in 1996, where he had served as Director of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inland China Affairs, Chairman of the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Director of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In January 2005, he was appointed by Taiwan’s government to serve a five-year term as a Board Director of the Central Bank of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which now has foreign reserves of $382 billion (end 2010), and is one of the largest “creditors” of the U.S. national debt. Currently he is an Honorary Professor at the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Kingdom Magazine, No. 23, March 2011, English Edition. Reproduced from: Money Matters, September-October 2010, pages 4-5, 18, Crown Financial Ministries, Gainesville, GA. Reprint permission was granted by Crown Financial Ministries.



美國的危險方向 【中譯文】
班查克

在試著管理財務時,人們常會問我:「金錢在我們的生活中應該扮演什麼角色?」這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好問題--而且聖經有答案。耶穌說:「一個僕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路加福音16章13節)。

耶穌描述讓金錢而不是讓祂成為我們主人的極大危險。當金錢成為我們的主人,我們整個生活都被錯誤的主人所控制,而且幾乎等於是輕視上帝。

許多時候,一個人行動方向的最清楚指標來自他的「金錢足跡」。只要看他們如何使用錢財就能顯示他們行進的方向。不但對個人是如此,對企業和政府也是如此。

溫英幹博士是一位傑出的經濟學者(請看以下他的簡歷)。我最近很榮幸能在我們「金錢生活」的廣播節目中訪問他,我希望你也留心他智慧的話語。(編者註:該節目於2010年8月18日播出,可上網連結:http://media.crown.org/audio/moneylife/mlflo20100818.mp3。)

透過美國的金錢足跡,溫博士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國正朝向「危險的方向」。他認為我們目前的路徑是從違反了上帝的財務原則開始,也就是聖經警告我們不要舉債和過度消費。

這位經濟學者,也是敬虔的基督徒,說美國的金融危機是因為沒有遵循上帝在申命記28章給以色列(或任何聲稱尊榮上帝的國家)的條件--順服上帝。

「你若留意聽從耶和華─你神的話,謹守遵行他的一切誡命,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他必使你超乎天下萬民之上。你若聽從耶和華─你神的話,這以下的福必追隨你,臨到你身上」(申命記28章1-2節)。

順服上帝的國家在經濟上會有什麼獎賞?

「你必借給許多國民,卻不至向他們借貸。你若聽從耶和華─你神的誡命,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謹守遵行,不偏左右,也不隨從事奉別神,耶和華就必使你作首不作尾,但居上不居下。」(申命記28章12-13節)。

請注意那些不順服上帝誡命的國家在經濟上得到相反的後果:

「在你中間寄居的,必漸漸上升,比你高而又高;你必漸漸下降,低而又低。他必借給你,你卻不能借給他;他必作首,你必作尾」(申命記28章43-44節)。

從上帝那附帶條件的應許來看,溫博士說:「根據統計,美國在1970年代是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換句話說,因為上帝賜給我們難以置信的豐富,我們就可以借錢給許多國家。然而「從1985年開始,美國變成一個負債國,到2004年美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負債國。」

我們之所以會走在我們現在這條危險的道路上,是我們不順服上帝的結果。更危險的是經濟復甦的「紓困方案」--聯邦政府向國外借更多錢。溫博士說,增加聯邦債務去刺激經濟在短期來看是有效的,但長期來看是「引鴆止渴」。

除了擔憂美國政府的過度舉債和過度消費,溫博士也注意到美國人民也是類似的情況。一般美國家庭債務高抬,但儲蓄卻很少。單單是還本付息就花掉稅後收入的14%,而儲蓄率卻比稅前年收入的5%還少 。

基督徒應該做什麼?

這位著名的學者給了以下直接的建議:

1. 我們應該為美國和歐洲禱告,這些國家過去享受了上帝所賜在經濟上的福份,現在我們希望他們能回轉歸向上帝,而不要繼續離開祂。我們應該求主憐憫,賜給他們悔改的靈去抗拒罪惡和墮落,並再次擁抱上帝的話。

2. 我們應該運用我們的影響力,並行使我們的公民責任,去選出能抑制政府過度花費和繼續舉債的領袖。

3. 以個人而言,我們應該回歸聖經的教導。因為我們屬於上帝,我們的資源也都屬於祂--我們是管家,而不是所有權人。我們必須作上帝忠心且順服的管家。在實際行為上,我們應該增加儲蓄並努力工作以還清每一筆債務,包括房屋貸款。最後,我們需要過一個知足的生活,不要貪愛錢財(請看希伯來書13章5節)。

我很榮幸宣佈溫博士和他的妻子吳桂英女士已加入冠冕成為義工。他們將繼續住在華盛頓特區,並擔任美國冠冕華人外展事工主任。此外,溫博士也會在我們即將成立的經濟顧問委員會服事。我感謝上帝在這個時刻差遣這麼一位能幹的僕人給我們。

溫博士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得政治經濟學博士,擁有美國特許財務分析師(CFA)及台灣的證券分析師證照。他在世界銀行服務超過20年,擔任資深經濟學家,之後在1996年退休應聘到到台灣國立東華大學教書,在該校曾擔任大陸研究所所長、經濟系系主任兼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

在2005年1月他被台灣政府任命為中央銀行理事,任期五年,該行管理的台灣外匯存底在2010年底已達3,820億美元,也是美國國債的最大債權人之一。目前他是國立東華大學的榮譽教授。


(神國雜誌23期, 2011年3月刊登之轉載文章)原載Money Matters Newsletter, September/October, 2010, pages 4-5, 18, by Chuck Bentley, CEO of Crown Financial Ministries, Crown Financial Ministries, Gainesville, Georgia, U.S.A. 由台灣冠冕真道理財協會譯成中文,刊載於該協會所出版《成長網路》第18期(http://www.crown.org.tw/c/document_library/get_file?p_l_id=2308840&folderId=1532313&name=DLFE-50369.pdf)。中英文均獲准轉載。

原作者 Chuck Bentley 班查克

Chuck Bentley
CEO, Crown Financial Ministries
Following in the footsteps of Crown’s cofounders, the late Larry Burkett and the immediate past CEO, Howard Dayton, Chuck has assumed the CEO mantle of a strategic organization, founded in 1976. It now reaches around the world with staff on every continent, a media presence throughout North and South America, and books and materials serving the spiritual and financial needs of all people.
Chuck was born July 2, 1957 in Wichita Falls, Texas. He and his wife, Ann, have been married for 31 years. Both are graduates of Baylor University. Chuck is frequently a guest speaker addressing both churches and business leaders on biblical financial topics. Chuck and Ann live near Atlanta, Georgia and have four sons, a daughter-in-law, and a new grandson!

班查克 (Chuck Bentley)
美國冠冕財務事工執行長。跟隨冠冕的共同創辦人,故薄瑞克(Larry Burkett)及前執行長戴浩華(Howard Dayton)的腳步,班查克接續了1976年創辦,富有策略性機構的執行長職位。目前冠冕事工已經遍佈全球,每一大洲都有同工。在北美與南美則有媒體廣播,並且出版許多書籍及教材來服事所有對屬靈及財務有需要的人。
班查克在1957年7月2日生於德州威池塔市(Wichita),他和妻子安(Ann)已經結婚31年,夫婦都畢業於貝樂大學。班查克經常在教會及企業領袖中擔任有關聖經理財方面的講員。他和安住在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市近郊,育有四個兒子,目前一子已經結婚,並且新近得到一位孫子。

Crown Financial Ministries
Crown Financial Ministries (www.crown.org), established in 2000 after merge of Christian Financial Concepts, founded by Larry Burkett in 1976, and Crown Ministries, founded by Howard Dayton in 1985. It is an interdenominational ministry dedicated to equipping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to learn, apply, and teach biblical financial principles. Crown has taught or equipped more than 50 million people in over 80 nations with the life-transforming message of faithfully living by God's financial principles in every area of their lives. The ministry is loca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Canada, Latin America, South America, and Africa, and is expanding into Europe, India, Asia, and Australia.


冠冕財務事工簡介

美國冠冕財務事工協會(Crown Financial Ministries, www.crown.org)成立於2000年,是由兩個機構合併而成,一是1976年由薄來瑞(Larry Bukett)創辦的基督徒財務觀念事工(Financial Concepts);另一是1985年由戴浩華(Howard Dayton)創辦的冠冕事工(Crown Ministries)。這機構已經成為一個國際性的基督教超宗派非營利組織,也是全球最大的基督教理財及管家職分事工。目前事工已經發展至全球五大洲80多個國家,包括台灣與中國;已經有五千萬以上的基督徒接受其聖經理財教導。台灣冠冕真道理財協會(www.crown.org.tw)成立於2006年,引進美國冠冕的事工理念,運作模式與資源,以服事台灣眾教會。

從王永慶的人生哲學看基督徒的奉獻與免於負債


從王永慶的人生哲學看基督徒的奉獻與免於負債
溫英幹

最近被人尊稱台灣「經營之神」的王永慶先生於2008年10月16日在美國去世,普受各界哀悼。大家對他的經營手法都很佩服,但使人最感念他的還是他的勤儉謙卑的做人態度及慷慨捐獻行公益、幫助弱勢者的慈善義行。王永慶先生是一位值得大家效法敬佩的人物。
王先生去世後第二天聯合報第一版刊出兩則「王永慶的人生哲學」: 一、一個人不可能回憶自己出生的情形,也永遠想不到自己何時死亡。所以在活著的時候,要時時提醒自己,趁活著的時候多做一點對大眾社會有益的事。等到我們死了以後,還會有人想念我們、讚許我們,才算對人生有交代。 二、財富是社會暫時請我們保管的錢,一定要好好的使用。
王永慶先生的作法、想法都很好,令人欽佩。但是從屬靈的觀點來看,聖經所教導的原則就與王先生的想法有很大的不同。 一、基督徒所做的一切,目的是為了榮耀「真神」,做好事是真神的吩咐,而不是為了死後有人想念我們。 二、我們所有財富的所有權都是屬於真神的,我們只是對真神託付給我們的財富作忠心管家而已,當然要好好使用屬於神所有的財富。
據統計,整本聖經中有2350節講到錢財,可見聖經重視基督徒的理財原則與理財方式。我們也因此看到,多數人處理錢財的方式與神的理財原則相反。正如聖經提到:「耶和華說: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以賽亞書五五章8節)錢財越多越好嗎?思想一下聖經的教導:「少有財寶,敬畏耶和華,強如多有財寶,煩亂不安。 」 (箴言十五16)上帝並沒有反對基督徒富有,但富有的目的不是爲了享樂,而是為上帝的榮耀作事—傳揚福音及幫助別人,也就是榮神益人,這是基督徒耳熟能詳的概念。
雖然基督信仰的觀點與王永慶的觀點不同,但有多少基督徒能夠行的出基督信仰?相比之下,王永慶先生的義舉可能使很多基督徒為之汗顏。
本文擬用聖經的原則來看基督徒如何能遵行神的的旨意來處理我們的錢財,重點放在我們對神的奉獻以及處理債務問題。
一 管家概念
首先我們要明白我們所「擁有」的財物—房子、車子、傢具、金錢珍珠財寶,其實並不是屬於我們的財產。雖然在世上,這些財富的所有權是屬於個人,但在屬靈層次上,所有的東西都是屬於神,是神所賜的。因此神有所有權或擁有權。
我們的賺錢能力也是神所賜的。「你要記念耶和華你的 神, 因為得貨財的力量是他給你的, 為要堅定他向你列祖起誓所立的約, 像今日一樣。」(申命記八章18節)在歐美先進國家的人民普遍來說生活條件比較好,得以享受物質的豐盛,也是神所賜的。「神賜人資財豐富,使他能以吃用,能取自己的分,在他勞碌中喜樂,這乃是神的恩賜。」(傳道書五章19節)
但基督徒生命的目的不在於享樂,而是在於榮耀神。「無論做什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 (哥林多前書十31) 因此我們在生活上的優先順序應該是先求神的國與神的義,如同主耶穌教訓我們的,「你們不要求喫甚麼, 喝甚麼, 也不要罣心。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 你們必須用這些東西, 你們的父是知道的。你們只要求他的國, 這些東西就必加給你們了。」(路加福音十二章29-31節)
我們要含著感恩的心體認到神創造萬物,世上所有的東西都是屬於神的。「凡天上地下的、都是你的、國度、也是你的.並且你為至高、為萬有之首。豐富尊榮都從你而來、你也治理萬物.在你手裏有大能大力、使人尊大強盛都出於你。」 (歷代記上二九章11-12節)「看哪,天和天上的天,地和地上所有的,都屬耶和華─你的神。」 (申命記十章14節)當我們承認神的主權(ownership),我們對每一筆金錢的使用就成為屬靈的決定。
由於我們承認神在錢財上的主權,所以要放棄「所有權」,將錢財轉讓給神掌管。既然錢財都是屬於主的,我們是以管家的身份來使用錢財,因此要作一個良善、忠心(good and faithful)的好管家,也就是好僕人。「倘若你們在別人的東西上不忠心,誰還把你們自己的東西給你們呢﹖」 (路加福音十六12)
二 學習奉獻
錢財是神託付給我們保管使用的,目的在榮耀神。神使人富有的目的是為神使用,而非為自己享樂。首先要學習理財的功課是奉獻,這也是最好的蒙福之道。奉獻的好處是—更加親近主,造就更好的品格。「 又要囑咐他們行善,在好事上富足,甘心施捨,樂意供給人, 為自己積成美好的根基,預備將來,叫他們持定那真正的生命。」 (提摩太前書六章18-19節)奉獻也使我們的生命更加豐盛。「 有施散的,卻更增添;有吝惜過度的,反致窮乏。 好施捨的,必得豐裕;滋潤人的,必得滋潤。」( 箴言十一章24-25節)
美國是很蒙神賜福的國家,可以從他們慷慨的奉獻及作慈善事業看得出來,特別是許多大企業家;例如投資專家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及微軟公司的比爾蓋茨夫婦(Bill & Melinda Gates),他們將財富的大部份都捐獻到慈善公益基金,款項龐大,他們的慷慨令人敬佩,也是受基督教影響國家的優良傳統。
可是我們也看到許多基督徒都奉獻不夠。雖然保羅說過,「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這話是真的。各人要隨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難,不要勉強,因為捐得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愛的。」(哥林多後書九章6-8節 )但許多基督徒只讀了本節經文的下半截,卻忘記神的意思--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以致在奉獻的事上虧欠神很多。
三 兩種奉獻
我們看一下聖經教導的兩種奉獻:十一奉獻以及慈善捐獻;後者可以稱為借錢給神,
十一奉獻
舊約的規範十一奉獻應該是大多數基督徒要遵守的規範,而且是起碼的求。「萬軍之耶和華說:你們要將當納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倉庫,使我家有糧,以此試試我,是否為你們敞開天上的窗戶,傾福與你們,甚至無處可容。 」 (瑪拉基書三章10節) 「你要以財物和一切初熟的土產尊榮耶和華。這樣,你的倉房必充滿有餘;你的酒醡有新酒盈溢。 (箴言三章9-10節)「因為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託誰,就向誰多要。」(路加福音十二章48節)。
有人說:基督徒沒有奉獻給神等於搶神的錢。 「人豈可奪取神之物呢﹖你們竟奪取我的供物。你們卻說:我們在何事上奪取你的供物呢﹖就是你們在當納的十分之一和當獻的供物上。 」 ( 瑪拉基書三8)原因可能由於不安全的恐懼,沒有認識到如何依靠神。雖然在新約中沒有規定基督徒必須要遵行十一奉獻,但基督徒在神的恩典上所領受的比舊約的猶太人還多,因此傳統上,教會希望基督徒能夠奉獻收入至少十分之一。
借錢給神
另外一種奉獻,是捐獻給慈善機構,我們稱之為借錢給神,主要在十一奉獻之外幫助別人,特別是弱勢團體—貧窮的,有病的。不只是奉獻給神的事工,也將自己的時間、金錢以感恩的心,分給別人,祝福別人,幫助別人,或捐給慈善基金幫助窮人或災民。這種善行有如借錢給神,神必報答。「憐憫貧窮的,就是借給耶和華;他的善行,耶和華必償還。」 (箴言十九17)
基督徒理財專家薄來瑞(Larry Burkett)曾經說過:「神使基督徒富裕的原因:讓他有足夠的財富去供應別人的需要。」也就是聖經所說的:「你們既然凡事富裕,就可以慷慨的捐輸,使眾人藉著我們,對神生出感謝的心。」 (哥林多後書九11新譯本)著名神學家巴克萊曾經提到一個聖經原則:「人絕對不會因為贈送禮物給別人而變窮;凡愛神、愛鄰舍的人,神的豐盛必多給他。」
以上的經文鼓勵基督徒多奉獻在神的事工上,理由是我們所有的財富都是屬神的,我們只是神的管家。但並不是像所謂繁榮神學或成功神學所教導的,如果我們肯奉獻,神就賜給我們更多物質上的豐富。繁榮神學強調的是個人得富足,「管家神學」則強調神的主權及用管家的心態來管理錢財。
四 實踐情況
遺憾的,雖然基督徒都知道要奉獻,有許多基督徒很慷慨的奉獻,但還是很多基督徒捨不得奉獻。根據巴納研究組織(Bana Group)2010年一月26日到二月2日之間對美國1008位成人所作的隨機抽樣調查,在2009的全球金融危機時,有48%的人減少對非營利機構的奉獻,29%的人減少對教會的奉獻。【註1】
同樣研究指出,「儘管經濟情況混亂,美國人的慷慨在某一個方面仍然保持相對穩定。」。有7%的成人報稱他們的奉獻金額不低於他們收入的十分之一。這7%堅持十一奉獻的人十年來一直保持著十一奉獻的標準,降幅為5%——7%。十一奉獻包括了對教會和其他慈善機構的奉獻,在福音主義者中的比列最高(福音主義者中24%的人至少奉獻出他們收入的十分之一),這個比例在非主流新教徒中為13%,常去教堂參加禮拜的人中為11%,未重生信徒中為10%。調查同樣顯示出收入水準與十一奉獻無關:僅有9%的高收入者至少奉獻他們收入的十分之一,11%的低收入者剛好奉獻他們收入的十分之一或與十分之一相等的等價物。(資料來源同上註)
巴納研究機構歷年來的調查報導,2000年代前十年美國人有實行十一奉獻的人口比例約在5-7%之間。【註2】 例如2003年的調查所得到的結果,美國人平均有5%的家庭每年將稅前收入的十分之一奉獻給非營利機構,其中4%是奉獻給教會。宣稱自己是重生的基督徒,約7%的人奉獻十分之一給教會。18%重生得救的基督徒沒有奉獻任何錢給教會。2003年統計重生基督徒佔總人口的38%。其中十一奉獻比例最高的是福音派基督徒(14%);積極信仰經常讀經禱告的基督徒(12%),非裔美國人、靈恩派、重生基督徒、及收入高於6萬美元的家庭(7%)。實行十一奉獻最少的社群為天主教徒(1%)、非重生基督徒、35歲以下人口、及收入較低者(2%)。巴納機構認為給教會的奉獻可能一直保持上述比例,除非教會領袖能教導鼓勵會眾奉獻。教會領袖必須說明異象,使會眾能認同支持,但不能千篇一律,希望會眾奉獻。有些基督徒覺得錢是他們辛苦賺來的,可以憑自己喜好自由運用,其實忘記賺錢的恩賜都是神所賜的。【註3】
五 免於負債得自由
基督徒除了慷慨奉獻之外,或者說所以能夠慷慨奉獻,是因為減少欠債,或是沒有債務。當我們將債務都付清了,特別是最重負擔的房屋抵押貸款,就可以無債一身輕,也可以多多奉獻給神的國度來使用。
聖經將欠債者視為奴隸──欠債可能成為一種咒詛。「富戶管轄窮人;欠債的是債主的僕人。」 (箴言二二章7節) 雖然聖經對於何種狀況下舉債可被接受保持沉默,但聖經的原則是儘量不要負債。舉債只能偶爾為之,不要變為常態。美國家庭一般最大的負擔是房屋抵押貸款,而且認為抵押貸款的利息可以當做免稅工具。其實免稅的功能並不如所想像的那麼多。如果能保證能將本來要還給抵押貸款的錢當做投資,投資報酬率高過抵押貸款抵稅後的利息支出,那麼抵押貸款才有意義。加速還清房貸有幾種方法,例如縮短貸款年限,每月增加還款數額以減少本金,或用退稅、外快等用來償債。其次避免用信用卡欠債,因為信用卡是名副其實的高利貸。如要還債,信用卡債務應該儘早先還清。
當我們家庭債務很少時,一般生活費用是相對少的,就有餘錢來做別的事,例如多奉獻在神的國度裡。當我們債務太多,夫婦都必須外出工作以維持生計,如果有一方失業,就會影響到房貸無法付出的窘境。一個國家也是一樣,政府不能長期寅吃卯糧,債臺高築,像今日的歐美國家,引發債務危機。
教會也是一樣。隨然教會在建堂時靠著信心,但也要考慮教會的需要,避免過度及太快擴張。例如位於南加州的水晶大教堂(Crystal Cathedral)因為經濟不景氣及教會內部問題導致會友奉獻金額銳減而於2010年10月18日宣告破產,進入破產保護程序。該教堂會眾一萬人,可同時容納2800人在同一時間敬拜。過去每年奉獻收入近4000萬美元,但2009年會友奉獻銳減到1880萬美元, 比2008年的2660萬元更少。平日開支及在世界各地放映電視節目的開支,使該教堂負債4800萬美元,債權人有550個單位,遍佈美國。4800萬的欠債,包括3600萬的抵押貸款以及1200萬其他的債權人。我們看到水晶教會理財的主要問題是太多的負債,其神學思想是繁榮神學的一種。諷刺的是舒樂曾說「教會沒有金錢問題,教會只有想法問題」(No church has a money problem; churches only have idea problems.) 【註4】
六 結語
1、 王永慶先生的確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慷慨大方資助公益事業,而沒有將財產據為私有。但他的人生哲學是與聖經的教訓不同的。如果基督徒完全遵守聖經的教訓,相對的慷慨程度不會比王先生有遜色。但真正願意信靠神,恪守十一奉獻的基督徒比例很少,值得基督徒努力奉獻,作神產業的好管家,而不是將神的產業據為私有。此外基督徒最好避免負債,無債一身輕的基督徒,可以為主作更多的事。
2、 教會或福音機構在運用收到的奉獻時也要好好使用,作神產業的忠心管家。也要注意不要負債或浪費。我們看到很多教會或福音機構在錢財上沒有忠心管理,水晶教會就是一個例子。

本文原載於神國雜誌第23期,2011年3月,以筆名<文遠至>刊登。

註釋
1 經濟危急對教會的影響——教會應對方式,環球華人基督教新聞社,2-11-2010,參見http://www.gccpost.or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 =226:2010-02-11-05-51-03&catid=44:economy&Itemid=403。原來資料來源為Bana Group之調查,The Economy’s Impact on Churches: Congregational Budgets。 http://www.barna.org/barna-update/article/18-congregations/327-the-economys-impact-on-churches-congregational-budgets-part-1-of-3。
2 New Study Shows Trends in Tithing and Donating ,4/18/2008。http://www.barna.org/barna-update/article/18-congregations/41-new-study-shows-trends-in-tithing-and-donating.
3 參見Giving to Churches Rose Substantially in 2003,4/13/2004, 參見Giving to Churches Rose Substantially in 2003,4/13/2004,http://www.barna.org/barna-update/article/5-barna-update/138-giving-to-churches-rose-substantially-in-2003?q=money
4 Bankruptcy in the Cathedral, Christian WorldView, 10/25/2010, http://thechristianworldview.com/tcwblog/archives/tag/robert-schuller.

環保與自然和好:環境永續與綠色能源 


環保與自然和好:環境永續與綠色能源    
溫英幹

英國著名牧師斯托德(Rev. John Stott)在近年的封筆之作《激進的門徒》(The Radical Disciple)中,呼籲基督徒應該努力維護神為人類所創造的地球。1 他指出,神的救贖計劃,包括重建祂創世時所立人與神、人與人、和人與自然的三種關係。因此,基督徒有責任省察人類對地球的態度。

首先要體認,神掌管天地,是宇宙的主宰(詩篇24:1;115:6)。地球是神賜給人類的,要人作大地的管家;自然是被造物,不是創造者;人類是自然的管理者,不能濫用資源(創世記1:26-28)。我們要避免將自然「神化」(deification),像泛神論及新紀元運動一樣;也不可剝削自然,因為神將自然交給人管理、治理,並非蹂躪、毀壞;我們要與神合作,因為人是受造的一部份,也需要依靠神。

斯托德提到,人類目前面對四大生態危機:人口迅速倍增、自然資源耗損、垃圾處理問題、及氣候變遷。本文將上述危機分成兩方面來檢視:人口問題及人與自然不和的問題;接著檢視國際間所採取的對策,以及身為基督徒,我們應該如何根據聖經原則來參與解決危機的行動。

生態危機

1. 人口增加的危機

據估計,公元1年全世界人口約2.5億;1810年達10億;1950達25億;1999年達60億,2011年70億,2024年將達80億,2050年為91億。公元1年到1810年,每年人口成長率只有0.08%。1810-1950年間,平均增加率為0.66%。人口快速增加是在二次大戰之後,即所謂戰後嬰兒潮(1946-1965年間出生者),因世局穩定、經濟發展,1950-1999年間人口成長率達1.80%;1999-2050年間為0.80%,原因是生育率普遍降低(見圖1,分高成長、中成長及低成長三種假設,91億採中成長假設)。過去一百年,85%的人口增加是在發展中國家,到2050年預估97%的人口增加也在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2 人口增加需要更多糧食,消耗更多自然資源,增加更多垃圾,連帶使氣候變遷更為嚴重。


筆者認為,人口老化問題比人口增加還要嚴重。2010年全世界平均每9位工作人口(15-64歲)要支持一位65歲以上的老人,其中已開發國家為4人對1人,最貧窮國家則為17人。同樣比例到2050年,將個別降到4(平均)、2(已開發)、9人(最窮)。3 據估計,8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增長率最快,可以想見年輕人的壓力將越來越沈重。

不過聖經告訴我們,神創造時要人生養眾多。其實即使人口到100億,如果人類能去除私心,彼此相愛,去除戰爭,把刀劍換為犁頭,不破壞自然,全地的生產還是夠所有人享用。假定劃給每個人一平方公尺的地方來站立,100億平方公尺等於1萬平方公里(3861平方英里),全世界的人口只需1/3個台灣就夠站立了(台灣面積三萬六千平方公里)。如果世人都能夠回歸上帝,達到與神、與人、與物(自然)都和好的地步,生態危機就能解除。遺憾的是,除非福音傳遍地極,人的罪終究會持續下去,自然生態的危機也將持續,直到新天新地的到來。

2. 與自然不和的危機

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以來,資本主義逐漸成為主流,成為現代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每個國家都在追求高速經濟成長,因為國民所得增加及消費需要增加,可降低失業率。二次大戰之後,物質環境的改善使死亡率減少,壽命加長。而為了追求高速經濟成長,多數國家過度開發自然資源,造成環境破壞,垃圾堆積,連帶導致氣候變遷日益嚴重,這些都是人類過度剝削自然的後果,可說是人與自然不和的危機。其中最嚴重的,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及不可再生能源的耗損。

(1) 二氧化碳排放的危機

原先自然生態是美好的,而神創造天地有無窮的奧妙。例如溫室效應(greenhouse effect),大氣層通過捕捉輻射,使星球不同部份的氣溫達到相對穩定的效應,讓地球平均溫度維持在攝氏15度,適合人類居住。

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 GHG)是指大氣中促成溫室效應的氣體成份,包括水氣,約占整體溫室效應的60-70%,其次是二氧化碳,約26%,餘下的是其他氣體。但是人為因素使地球上的溫室效應加強,造成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而人為因素影響最大的,是燃燒化石燃料及製造水泥,因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大量燃燒化石燃料,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幅增加,至今已達30%以上,使地球平均溫度逐漸上升。據估計,20世紀接近地面的大氣層溫度,平均上升攝氏0.74度,導致近年來氣候異常。如果不加改善,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天災將會加劇。4

過去美國一向是排放量最高的國家,但中國在2007年已經超過美國,其總排放量2008年為68.1億噸,2009年上升到74.3噸。由於國際間的努力,200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第一次下跌1.3%,到313億噸(公噸);其中美國2008年為63.7噸,2009年下跌到59.5億噸。

以百分比而言,中國、美國、歐盟三強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過全世界總和的56%(2007),如果加上其他幾個大國,印度、俄羅斯、及日本,比例則超過70%。按2009的資料,以人均排放量而言,美國最高(每人17.2噸),其次是俄羅斯(11.2),日本(9.2),歐盟27國(7.2),中國(6.1);台灣也相當高(12)。每人二氧化碳排放量顯然與國民收入成正比。5

目前在聯合國主導下,已開發與發展中國家都同意降低排放量。1997年聯合國在日本京都召開有關氣候變遷的大會,制訂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al),此條約於2005年2月16日開始強制生效。截至2010年7月,已經有191個國家簽約,要定期將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低(以199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為準)。但美國為了自身利益,至今仍然拒絕簽署這項條約。 6

(2) 不可再生能源耗損的危機

不可再生資能源(nonrenewable resource)指存量固定、消耗後就不能再生產的資源,例如各種礦產。其中對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是石油。

1970年代初期與1980年代初期,兩度出現石油危機,原油與零售價飆漲,起因與阿拉伯國家對抗以色列有關,導致石油出口國聯合壟斷。1990到2000年代中葉,原油價格算是持平。2004年3月,原油價格突破30美元一桶;此後一路竄升,在2008年7月金融危機爆發之前,曾高達137元。此後雖然大幅下跌,但近來經濟開始復蘇之後,價格又開始飆升;2011年2月中又一度破100美元一桶的關卡。(見圖2)


根據不同機構(BP Statistical Review, Oil and Gas Journal)2010年底的估計,世界石油存量在12,390-13,422億桶之間,而中東地區佔7,553-7,460億桶。7 2011年全世界石油用量每日約88百萬桶,一年約320億桶。如果全球對石油需求不變,上述存量只能維持約40年,因此大約本世紀中葉就無油可用。

相對而言,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卻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絕。因此世界主要國家都在強調綠色能源,並發展綠能產業,使經濟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經濟。

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

早在1960年代初期,已開發國家就發現,工業發展導致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特別是劇毒農藥的使用。美國在1970年成立環境保護局(EPA),各州也相繼成立類似部門。聯合國1972年在瑞典召開第一屆人類環境會議,提出宣言,環境保護正式引起各國政府重視,紛紛設置環保機構,台灣和中國也不落人後。8 國際機構(如世界銀行)成立環保局,將環保議題落實到投資計劃案的審核程序中。

環境保護攸關後代子孫的福祉。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布德蘭委員會報告,題目是「我們共同的未來」(Brundtland Commission Report, Our Common Future)。該報告正式定義「永續性發展」概念(Sustainable Development,或譯「可持續發展」)。此後這名詞成為全球公認經濟發展應該遵循的原則。9「永續性」(sustainability)意指經濟成長和環境保護之間要保持平衡。永續發展指「發展的過程應該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卻不犧牲將來世代人的需要」;也就是說,這一代的人應善用所需的資源從事經濟發展,卻不阻礙下一代人的永續(持續)發展。

雖然環境保護的概念在1960年代就開始,但永續發展的概念來自1980年代的綠色運動,主因在於已開發國家於1960年代在非洲及南美洲大量收購農地,種植咖啡和甘蔗,導致水土流失,使南美國家瀕臨崩潰邊緣。為了改正盲目發展的不良後果,遂有永續發展的概念,強調人類必須為後代子孫的福祉著想。

即使像美國這樣得天獨厚的豐富地區,可以使用的自然資源還是有限的。如何在不破壞自然環境的前提下發展經濟,提供舒適的生活環境,並顧及後代子孫的發展,實有賴永續發展理念的落實。

永續發展包括經濟發展、社會發展、以及環境保護。已開發國家在過去兩百年中對環境污染最為嚴重,現在這些國家要求開發中國家減少污染,對後者並不公平。不過大勢所趨,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為了「共同的未來」,還是需要攜手合作,降低污染,增進能源使用的效率。石油及其他礦物都是不能再生的能源,如何延緩這些資源的使用,並且找到替代能源,是目前全球各國關注的議題。美國更應該負起國際龍頭責任。

綠色能源的興起

不可再生的能源(non-renewable energy),如石油、煤炭,都是污染環境的殺手,連帶也使得溫室效應持續擴大,造成氣候變遷,天災頻繁。綠色能源(green energy),例如太陽能及風力發電等可再生能源,則可以減少對石油、煤炭的需求,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當今各國對節能減碳已經積極重視,並開始推動綠色能源。過去石油價格相對便宜,太陽能及其他能源的開發技術落後,價格也相對昂貴;現在情勢改變,開發替代能源的技術日趨成熟,成本也由於量產而大幅下降。全球投資在太陽能及風力等替代能源,有助於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降低;由於要遵守京都議定書,許多政府(例如美國聯邦及州)對採用綠色能源設備的家庭及企業,都有鼓勵措施,此舉更有擴大採用的效果。10

節能減碳最好的方式,是發展自治房屋,使人類生活起居所需的能源,大部分由太陽能或風力等「可再生能源」供應,例如以太陽能為動能的發電機、熱水器、暖氣機,以及用地熱發電的設備(目前逐漸在世界各地流行)。此外,許多國家也在開發節能汽車(例如氣電共生汽車),減少汽油使用量。11

節能減碳初期投資成本較大,但後續效益、或投資報酬是很高的,它可減緩溫室效應帶來的可怕後果,也能使人類更有效治理這個地球。連帶地,所謂的綠色能源投資也將引發巨大商機,形成許多新興工業及就業機會,可以說,危機就是良機。

結語

美國人口3億,占全世界人口不到5%,但卻消耗掉全世界近四分之一的能源。(見表1)美國是資源消費最多的國家之一(以每人能源消費估計,加拿大名列第一,美國第七;已開發國家人口的每人消費額,比發展中國家高)。在資本主義旗幟下,全世界都在強調經濟成長,但經濟成長率越高,通常表示消費成長率也越高,要消耗掉許多自然資源,特別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及稀有金屬。


維持環境與經濟的永續發展,是人想與自然和好的努力。住在已開發地區的人,特別是基督徒,要愛惜神所賜的資源,減少浪費;不要堆積過多垃圾──尤其不能分解的垃圾(如寶特瓶、塑膠袋等塑膠產品);儘量重複使用可以回收的物品;並要慷慨捐獻給慈善機構及貧窮國家,幫助窮人免於飢寒。「憐憫貧窮的,就是借給耶和華;他的善行,耶和華必償還。」(箴言19:17)

筆者認為,對基督徒來說,更重要的是將福音遍傳,使靈魂得救。正如斯托德所提神救贖計劃的三方面:當人接受主耶穌基督的福音,就能與神和好,得到永生的救恩;當人實行主基督彼此相愛的教訓,就能與人和好,互通有無,減少貧富差距,免於飢寒;而當我們與自然和好,世界就能永續經營下去,生態危機就能順利解決了。

作者現任臺灣花蓮東華大學榮譽教授,曾任聯合國世界銀行資深經濟專家、東華大學大陸研究所所長及經濟系主任

註:1. 參見 John Stott, The Radical Disciple—Some Neglected Aspects of Our Calling, InterVasity Press, 2010, Chapter 4 (Creation Care) 。本段立論多半採用他的見解。 2. 參考聯合國 2008 年世界人口展望估計 及美國 Population Reference Bureau 人口估計。 http://esa.un.org/unpp/index.asp?panel=1 ;及 http://www.prb.org/pdf10/10wpds_eng.pdf 。 3. World Population Highlights: Key Findings from PRB's 2010 World Population Data Sheet. http://www.prb.org/pdf10/10wpds_eng.pdf. 4. 各種定義及概念可參見維基百科,例如 http:// en.wikipedia.org/wiki/Greenhouse_effect ; http://en.wikipedia.org/wiki/Greenhouse_gas 。 5. 由於資料繁多,世界及各國 2007 年總排放量及 1970-2007 每人排放量請參考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untries_by_carbon_dioxide_emissions ,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untries_by_carbon_dioxide_emissions_per_capita 。此外 Energy Information Agency ( EIA 美國能源資訊局 ) 也有世界及各國 1971-2008 總排放量歷史資料, http://www.iea.org/co2highlights/ 。 2009 年資料見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2010/08/13/us-germany-carbon-survey-idUSTRE67C1IU20100813 。 6. 參見 http://en.wikipedia.org/wiki/Kyoto_Protocol 。美國拒簽,見 http://www.kyotousa.org/ 。 7. 參見美國Energy Information Agency ( EIA) 有關 World Reserved Proved 資料, www.eia.gov 。 
8. 參見 http://en.wikipedia.org/wiki/Environmental_protection 。 9. 參見維基百科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條的說明 http://en.wikipedia.org/wiki/Sustainable_development 。 10. 參考路特社新聞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2010/08/13/us-germany-carbon-survey-idUSTRE67C1IU20100813 。 例如美國能源與環境政策,見歐巴馬總統在白宮網頁上的宣示。 http://www.whitehouse.gov/issues/energy-and-environment 。 11. 有關自治房屋 及其他節能家用設備 ,參見 陳少明、溫英幹、馮建軍 : 「 走向綠色能源,建造 『 自治房屋 』」 一文, 《 神國雜誌 》 第 19 期, 2010 年 3 月號 。 http:// www.e-krc.com/magazine_info.php?cde=MAG4c9c1c3c873cf&chp=CHP4c9c81b17599a 。

原載: 《恩福雜誌》, 總39期 2011年4月, 單元標題為「新視野」。

2011年5月6日 星期五

華人基督徒常見用詞錯誤三則



華人基督徒常見用詞錯誤三則 溫英幹

經常聽到華人基督徒用詞錯誤。這裡舉出三則,也許可以作為拋磚引玉之用。

賜福與祝福

華人基督徒最大的用詞錯誤是將"神(或上帝)賜福"誤用為"神祝福"。甚至連牧師以及見諸報章雜誌書籍裡也犯同樣錯誤。幸好到目前為止,還沒見到新的聖經中文譯本犯這種錯誤。

賜福:以和合本聖經翻譯為例,賜福共出現107次,其中新約只出現兩次。賜福毫無例外,均是指神對人賜福。賜,辭源解釋為"上所予",或"惠"。因此賜福是專指神賜給人的。

祝福:和合本共出現103次,其中新約18次,都是指人對別人的祝福。

祝,中文字典指求神降幅與人;辭源,祝,以言告神為主人祈福者,頌禱人者,如祝壽、祝賀。祝福—禱神以祈福也。因此,祝是向神禱告的意思。祝福,是人向神禱告,求神賜福對方。

神不必祝福,因為神不必自己禱告。以下同一節中同時出現賜福與祝福的經文最為清楚:

創世記12章3節:"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

民數記6章27節:"他們要如此奉我的名為以色列人祝福;我也要賜福給他們。"

還有其他處經文也一樣,例如:創世記14章19節;民數記23章20節。

在新約中,中文翻譯耶穌的"blessing"也譯成祝福,理由應該是耶穌道成肉身,在地上以人的身份向父神禱告祝福,例如:

馬太福音14章19節:"於是吩咐眾人坐在草地上,就拿著這五個餅,兩條魚,望著天祝福,擘開餅,遞給門徒,門徒又遞給眾人。"

馬太福音26章26節:"他們吃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福,就擘開,遞給門徒,說:你們拿著吃,這是我的身體。"

其他類似經文如馬可福音6章41節及10章16節等都用耶穌祝福的詞語。馬太福音25章34節引用耶穌的話:"你們這蒙我父賜福的,可來承受那創世以來為你們所預備 的國"也很清楚指出"神賜福"。

和合本、新譯本、現代中文譯本等對祝福、賜福的翻譯非常小心,因為在原文或英文中都是同一個字根。原文中例如舊約創世記12章3節的祝福和賜福都是 barak (Strong 希伯來文編號1288);而新約馬太福音14章19節的祝福或25 章34節的賜福,都是eulogio (Strong 希臘文編號 2127)。英文都是bless同一個字根。

因此中文文法上,說"神祝福人",或"求神祝福你","神的祝福好多"等都是不正確的用法與說法。人與人彼此之間的"祝福"則是蒙神"賜福"的。

有時談話間因為方便,因此一般基督徒或牧師會用" 神祝福"的用詞,但在講道時,應該小心將賜福與祝福分開使用。

願神祝福祂自己的話語?

許多華人教會主日敬拜,在讀完當天的經文後,司禮者會用上述一句結束,也是不正確的用法。首先,不能用祝福;其次,神的話語不需要神自己來"賜福"。可以用別的方式來說,例如,願神賜福給讀這段經文的人。

敬拜與崇拜(Worship)

我們要敬拜神,因此主日的聚會是"主日敬拜"。但許多華人教會或基督徒常用"主日崇拜",是不正確的用法。聖經是用敬拜神,而不是崇拜神。"敬拜"在和合 本聖經共出現95次,指敬拜真神或假神。"崇拜"出現兩次,都不是敬拜神,而是拜牛犢或私意崇拜。

何西阿書10章5節:"撒瑪利亞的居民必因伯亞文的牛犢驚恐;崇拜牛犢的民和喜愛牛犢的祭司都必因榮耀離開他,為他悲哀。"

歌羅西書2:23:"這些規條使人徒有智慧之名,用私意崇拜,自表謙卑,苦待己身,其實在克制肉體的情慾上是毫無功效。"

另外一個相似的詞"禮拜",在和合本聖經中出現10 次,其中舊約只有一次,其他都在新約,都指敬拜神,倒是可以使用。因此"禮拜天去教會禮拜"還是可以被接受的。
(作者為台灣國立東華大學榮譽教授)

原載文宣社雙月刊213期,May/June 2011, 頁9
Link: http://www.evangellite.org/

後記:本文第三點有關敬拜與崇拜之區別,最先對我提出的是馬利蘭中華聖經教會的劉傳章牧師,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