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3日 星期二

屬靈偉人的生命借鏡:《像我們一樣的人》讀後感




屬靈偉人的生命借鏡:《像我們一樣的人》讀後感
溫英幹

最近,欣聞基督使者協會出版馬利蘭中華聖經教會主任牧師劉傳章博士的新作《像我們一樣的人——聖經人物的生命借鏡》。此書是對舊約聖經人物的評論:包括大衛、掃羅、所羅門、亞伯拉罕、以利亞、撒母耳、摩西、挪亞、夏娃、米利暗、雅各、參孫、約伯、希西家、拉結、利百加、亞當、撒拉、基甸及約瑟等二十位。
新書到手,我便迫不及待地研讀。這是一本絕佳的屬靈書籍,內容精彩,我很快就讀完一遍,受益良多。

以「聖賢人」為鏡

序言中,作者言及,聖經裏的這些代表人物,盡管各建其功,卻並非完人。他們和我們一樣,也有軟弱、犯錯,甚至犯罪的時候。作者希望此書之目的,就是藉著回顧他們的「軟弱及失敗,記取教訓」,使我們「在遭遇挫折時,不至於灰心喪志,因為我們所走的路,前人已經走過了。」而且還特別指出,這些偉大人物的失敗「源於心遠離神」。所以,聖經提醒我們,「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箴四23)這對讀者確實是最好的警誡。
閱讀時,我很自然聯想到中國人喜歡用「古聖先賢」來作後人的榜樣,以示注重品格,而且追求完美,稱之為「完人」。有些人尤其喜歡用「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來自勉,表示崇尚完美的品格。在中國歷史上,諸如「一代完人」或「堪稱一代完人」的評論也屢見不鮮。如評論三國時代的諸葛亮和台灣某前行政院長;有些清廉能幹的政治人物,甚至還被冠以「聖人」封號。
實際上,中國人也很清楚,「人無完人」。孔夫子就說過:「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這說明被中國人尊為至聖先師的孔子,也並不認為自己是不犯錯的聖賢。
正因為人會犯錯,才有「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的警語。本書以舊約的「古聖先賢」人物為鏡,有「明得失」之功用。不僅如此,更重要的是讓我們藉此更親近神。竭力做「完全人」聖經第一卷就教導神的子民要作完全人。亞伯蘭年九十九歲時,神向他顯現,對他說:「我是全能的神。你當在我面前作完全人。」(創十七1)這裏的完全人是指毫無瑕疵(blameless)。主耶穌對門徒的期許也是:「所以,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太五48)此處的「完全」與舊約「毫無瑕疵」的字源相同。而保羅對哥林多信徒的要求也是要他們作完全人。(林後十三9、11)他所指的「完全人」,英文是made complete 或perfection,指裝備齊全或 修行完全,與舊約的「毫無瑕疵」略有區別。可見,完美是神的屬性之一,基督徒要竭力效仿。
然而,誠如本書作者所指明的,聖經中的人物,除了耶穌以外,沒有
完美無瑕疵的完人。
不錯,聖經中,挪亞和約伯曾被稱為完全人。挪亞是義人以及「在當時的世代是個完全人……與神同行」(創六9)而約伯「完全正直,敬畏神,遠離惡事。」(伯一1)兩處的「完全」,都是毫無瑕疵(blameless)的意思。但若不是神讓他們稱義,他們也並非完美。「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三23)在神的眼光裏,世上的人沒有一個是完全的義人。「就如經上所記: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羅三10)。
本書作者讓我們看到「完全人」挪亞和約伯也有軟弱之處。這就告訴我們,聖經人物和我們一樣,有失敗、軟弱、甚至犯罪,例如大衛是英勇偉大的屬靈偉人,但他犯了姦淫及借刀殺人的大罪;所羅門最為智慧尊榮,竟然離棄神,去隨從假神;亞伯拉罕是信心之父,卻曾對神的應許心存懷疑,聽從妻子,納妾生子,殃及後世,遺禍千年。作者藉這些評論,發出警示,我們必須從「偉人」生命的軟弱中學習功課,進而警惕自己不要犯同樣的錯誤,能更專心仰望依靠神。

為「平常人」而作
劉牧師藉書中的每一位聖經人物,每一個聖經故事,或評價,或警示,娓娓道來,如話家常,卻觸及人心。例如論及以利亞時,作者聯想到「熱心的人往往容易陷入自義,以為比別人屬靈,比別人做得多,嫌別人懶惰、不屬靈、不愛主,進而加以批評。」(第47頁)提到摩西,作者則點明「我們都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甚至還認為是替天行道,實際上卻是憑藉我們的肉體和血氣而行。」(第66頁)字字句句,一針見血,幾乎就是為我(們)而寫,特別是教會裏熱心服事的同工,值得掩卷反思。
書裏的二十位人物,有半數是被希伯來書稱為信心偉人的﹕挪亞、亞伯拉罕、撒拉、雅各、約瑟、摩西、基甸、參孫、大衛、撒母耳。(希伯來書第十一章,還包括巴拉、耶弗他和眾先知。)但其中有些人的生活,並非我們效法的榜樣,參孫就是一例。這些人物,都是「像我們一樣的人」——很多軟弱、甚至犯大罪。而看這些人物在神面前的不完全,對我們而言,不失為一種「安慰」,讓我們承認自己的不完全,從而繼續努力,邁進完全之路,因為神既然使用他們,也會使用我們這些不完全的人,來成就祂的旨意和事工。
由此看來,除了耶穌,所有的聖經人物都是不完全的。他們的不完全更襯托出道成肉身的主耶穌基督的完全。因而,當我們悔改重生之後,只有耶穌的寶血能遮蓋我們的不義,使我們在神面前成為義人,將來靈魂與主在一起,就完全了。
主耶穌曾給我們期許:「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太五48)祂也以對少年官的話來勸勉我們:「你若願意作完全人,可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太十九21)為此,我們要奮力追求,做成聖的功夫。
劉牧師在評論亞當那一章的結語,我認為也是本書的要點:「亞當本該帶領他的子孫來走敬上帝、愛上帝的道路,卻因退縮而給後人帶來罪和死的命運,唯一途徑就是從在亞當裏轉到在基督裏。」(第179頁)可見,這些「像我們一樣的人」給了我們盼望,那就是只要靠著十架寶血,我們就能從不完全而走進完全。
多年來,筆者有幸在教會裏聆聽劉牧師的講道和主日學教導,以及閱讀他的著作和文章,深受其惠。在解經方面,劉牧師很有洞見。他根據聖經原則提出了許多實踐方法,使領受者在屬靈生活上大有長進。
本書每一章(含一個人物)的後面都附有討論題,讓讀者開卷閱讀,掩卷沉思,繼而更深入地應用在生活之中。因而非常適用於個人靈修,也是小組查經或主日學的極佳教材。
這本作品,將劉牧師在使者雜誌所刊登的有關舊約聖經人物的文章匯結成冊。盼望劉牧師在講道之餘,繼續筆耕不輟,有更多的佳作問世,造福信徒,使讀者靈命增長,過討神喜悅的生活。

作者係台灣元智大學特聘教授和國立東華大學榮譽教授,馬利蘭中華聖經教會會友。

原載美國發行之“使者雜誌”,2010年一、二月號。文章初稿曾經由使者資深編輯沈逸麟弟兄潤飾修改,特此致謝。更早的版本曾經在華府新聞報、美南新聞報的福音版刊載。

從客家歷史淵源、文化經濟看福音進展




登上永恆的方舟--從客家歷史淵源、文化經濟看福音進展

溫英幹

個人身世
我是道地的客家人,在臺灣省新竹縣橫山鄉的鄉下長大。據統計,該鄉客家人口佔90%以上,是典型的客家庄。1 那裡有我們溫姓族人的聚落以及祖墳、祠堂。祠堂名號為「太原堂」,表示我們家族來自山西太原,其實是源自唐朝時代。根據族譜,我們溫姓這支從太原南遷到江西贛南,先祖肇基公被派到廣東梅州(梅縣)為官,舉家南遷到梅州定居,為第一世祖。
清朝時,客家人也隨著閩南人,渡海移民到臺灣。嘉慶年間 (1800年前後),我的先祖十七世恭信公與祖婆帶著兩個兒子,從廣東梅縣來臺謀生,長子名阿興,次子後來不幸在苗栗失蹤,不知何名。阿興就是族譜所載的十八世祖朝興公。朝興公生三個兒子,其後人到新竹鄉下發展,立下祖堂於今橫山鄉鄉下,族人就在山邊落腳,後代至今已有數百人。從來臺先祖恭信公開始,我是第六代。
小時候就在大家族中成長,父母親一輩大都多子多孫。先父先母生有三兒五女,一家十口都靠先父一份小學校長的微薄薪水,艱難度日。有一位與我們來往密切的堂伯父季禎公,與伯母一共生有八男六女(早期另生有兩男早歿),而季禎公活到九十二歲才過世,其孫輩內外將近五十位。其他堂伯叔及長房的族兄,與先父年紀相若的,也多長壽,活到八十幾歲。
在二次戰後物質條件及醫療設施缺乏的情況下,一般人的壽命大約只有六十歲,而居住鄉間的族人及其他客家鄉親活到八十歲以上的耆老比比皆是,是很有意思的現象。2

客家源流
從以上背景所述,可知客家人源自中國大陸的中原漢族。漢族始於春秋戰國,形成於秦漢之後,居住在華北及華中一帶,以漢朝為名,稱為漢族,以別於其他外族等「夷狄」之邦。漢末晉初,北方的匈奴、鮮卑、羯、氐、羌等五個異族(五胡)時時入侵,漢人無可奈何,相繼南遷,逐漸形成客族。
西晉末期,五胡亂華,西元317年晉愍帝被殺,士族王導、王敦等,扶植晉朝遠房宗室司馬睿,從洛陽遷都至建康(今南京)登基,是為晉元帝,歷時五十二年的西晉滅亡,東晉開始。當時一大批皇親貴族、文武百官及士紳名門紛紛向江南遷移,甚至遠到還是蠻荒之地的福建、廣東。這一批移民就是客家人的祖先,當時各地區來的移民各自在家門標示故鄉名稱,從河南潁川來的,就是潁川堂;從隴西來的,就是隴西堂;我們溫氏來自山西太原,就是太原堂。
不過學者考證,晉元帝時(327年)曾因當時南遷者失掉戶籍成為流民,因而下詔使流民有客籍,稱為給客制度。這時候的客籍人士也包括現在福建及臺灣的閩南人。3 唐朝末年黃巢之亂,蹂躪各地,當時居住在江西一帶的居民,又向東南遷移,至福建寧化。宋朝時遼金入侵,江淮居民又紛紛南遷到廣東、福建。當地政府為分別原先居住的畬族與遷來的漢族,將前者列為主籍,而外來的漢人稱為客籍。這種主客之分,就是現今客家名稱的來源。4 明朝流寇之亂,又引起另一移民潮。可以說,東晉南遷是客家人的起源,宋、明時期再遷則為客家族群形成的主要時期。
清朝康熙年間開始,客家人在廣東地區因為人口增加,生活不易,又開始向東南亞及臺灣遷移,甚至到海外的美洲、歐洲及非洲。遷移到臺灣的大多隨閩南人之後。由於閩南人來臺較早,佔有平地,客家人因而多半住到山區,特別在桃園、新竹、苗栗一帶,之後又攀山越嶺,抵達了花蓮、臺東。由於客家人屬於弱勢族群,又聚集而居,因此表現較為團結。也因客家人多居住於山區或交通不便之處,可以保留中原語言及風俗,形成客家人特有文化。
在臺灣,過去客家人與其他族群,特別是閩南人很少往來,也不太通婚。如果客家男人娶閩南人為妻,左鄰右舍都會投以奇異並鄙視的眼光。戰後隨著大量所謂外省人隨國民政府遷來臺灣,經過教育普及、經濟發展、出外就業而將各方族群融合在一起,彼此通婚日漸普遍,族群之間的分際越來越淡薄。因此政府早已於多年前廢除籍貫制度,要統計誰是客家、誰是閩南或外省人就比較困難,特別是都會區。但居住客家庄的多數鄉親仍然保持許多傳統習慣,例如,祭祖掃墓就是客家族群一年一度的盛事。

客家人的文化特質
綜合本人從客庄長大的經驗以及各家說法,客家人的社會、文化、精神特質大致可歸納為以下數項:5
一、刻苦耐勞:客家人經常顛沛流離,落籍他鄉後,要肯吃苦耐勞,才能生存。因此不論男女,都需勤勞操作。
二、冒險進取:客家人遷居他鄉,最後落戶山區或鄉間,養成冒險犯難的精神、堅忍不拔的品格,以及遇事百折不撓的個性。有客家血統的名人輩出,遍佈軍政、文教及工商業界。6 客家人很會做生意,在南洋一帶許多大企業家都是客家人。7 客家人在外謀生,人丁單薄,因而養成重義氣、願意幫忙朋友的精神。
三、儉樸質直:由於生活困難,養成客家人儉樸的風氣。從小父母便教導:絕不可浪費資源,因此食不可剩飯,衣破可再補,有衣有食就已知足。特別是婦女節儉,有時成了小氣。但待客豪爽,為了面子,出手還是很大方。
四、尊重婦德:客家婦女刻苦勤勞。早期因為許多男人到外地謀生,留下婦女在家養育小孩,還得下田工作。宋朝直至民初,婦女纏足之風甚盛,只有客家婦女不纏足,因為要下田工作(我的外婆在臨盆時才從田間走回家生產)。客家婦女在家地位很高,也是因為她們常需獨挑大樑。有網路文章稱「特定的歷史條件和惡劣的山區環境以及沉重的封建枷鎖,使客家婦女成為迥異於漢民族各系的一個特殊的女性群體。她們憑藉一雙『天足』,從唐宋到明清,從長城內外到大江南北,從贛南閩西到粵北嶺東,從黃沙古道到山路田埂,無處不是她們艱辛的腳印。她們用涓滴的乳汁哺育著這個多難的民系,她們用勤勞、樸實和智慧延續著千年不衰的客家文明。」8 這段描述的確說出客家婦女堅忍不拔的性格。我所認識的客家婦女,從長輩到自己的妻子及周遭客家親友,都看出這種遺傳的性格。
五、團結自守:客家人開墾山地,必須合群奮鬥,互相幫忙。還得團結一致以抗外侮。由於團結,家族制度也強調孝順父母及敬拜祖先。他們固守風俗,不與其他族群來往,因此也養成自以為是及剛愎自用的心態。9
六、自重自尊:客家本源於中原貴族,由於南遷為客,因此和其他族群來往時,養成較強的自尊心。由於過度自尊,也會成為過度自負。而客家人遇事不退縮、重義氣、重然諾,因此有「硬頸客家人」之說。
七、文風鼎盛:客家人幾世紀以來中原士族南遷,因此在大陸的客家人聚集的城市如廣東梅州,自古文風很盛,文人輩出。但移民到臺灣的,大都為生活所迫,離鄉背井,多為務農;到東南亞的則較多從商。在臺灣的客家人,也許傳統上以士人為首,惟有讀書高,因此對讀書人相當重視。例如我們這支一直在鄉下務農,晚清及日據時代,讀書人不多,如有考取師範或大學的,極受族人尊重。在臺灣,由於客家人出身較為辛苦,因此早期選擇讀公費師範學校的很多。如果讀了大學,很多客家人喜歡報考公家機構,因此據說臺灣的公務員中,客家人比例很高,只是未有正式統計。

客家人的金錢觀
客家人知道維生不易,除刻苦耐勞外,也衍生不少處理財務的原則,表現在客家諺語上。10
一、不欠債:忍嘴不欠債;欠字壓人頭,債字受人責;多賒成債,久債難挨;債多人不愁,蚤多皮不癢(諷諭欠債者不還錢的心態)。
二、不借錢:借錢時桃園三結義,還錢時劉備借荊州;要人出錢,恰似戽斗水上天;人求我三春風,我求人六月雪;朋友不談錢,談錢多牽連。
三、不賭博:有錢賭博,無錢做(著,衣服);輸錢皆因贏錢起;家有三桌賭,勝過做知府(諷諭賭博者之沉迷及不可自拔)。
四、不浪費︰賺錢如針頭挑刺,使錢像大水沖砂;冤枉錢,水流田,血汗錢,萬萬年。

這些理財原則雖然源自儒家思想,卻與聖經原則相似。例如不可欠債,「富戶管轄窮人;欠債的是債主的僕人。」(箴言22:7)要努力工作,「做工懈怠的,與浪費人為弟兄。」(箴言18:9)聖經雖然沒有提到賭博,但賭博的基本原因是貪財,而「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摩太前書6:10)

福音失落族群
綜上所述,客家人雖然源遠流長,也往往引以為豪,但客家人在主裡竟是失落的族群!以臺灣地區1975年的統計而言,基督徒人數只佔當時1300多萬總人口的0.3%(約5千人),低於福佬人的1.4%(13萬7千);而所謂新住民(舊指外省人)佔10.1%(13萬3千),原住民則高達33.3%(10萬5千)。11
有人認為客家基督徒比例低是因為客家人強調拜祖先是最重要的事,因此對福音有所抗拒,成為傳福音的硬土。但同樣在臺灣的閩南人(福佬)對祭祖也很重視,他們信主的比例則比客家人高很多。原住民對祖先的精靈崇拜也很盛行,卻是信主最多的族群。
其實,最大的原因應該是客家人一直沒受到海外宣教士的注意。在清朝及日據時代,宣教士比較注重原住民之間的宣教工作,其次是閩南人,而對居於其間的客家庄卻鮮有宣教士進駐。聖經說得很好,「然而,人未曾信祂,怎能求祂呢?未曾聽見祂,怎能信祂呢?沒有傳道的,怎能聽見呢?」(羅馬書10︰14)沒有人傳道給他們聽,他們就不會認識耶穌。12
近幾十年來,臺灣教會向客家人傳福音的情況已大幅改善。客家福音協會於1978年成立後,積極在客家庄從事福音工作,並於2005年提出十年倍增計畫,希望在2014年之間,客家信徒及教會數都能夠倍增。目前檢討成效,雖然只達目標的一半,也比以前好多了。同時針對客家人重視祭拜祖宗的文化,客家福音協會也依照聖經原則提出可行的紀念祖先及主持喪禮的儀式供客家基督徒參考,對傳福音是一種突破。13
客家人需要福音。我們應該從周遭的親友開始,為他們得救禱告,常向他們作見證、傳福音。神愛世人,必要使客家人的靈魂得救,活出豐盛的生命。我以生為客家人為榮,也希望我最愛的親人、友人能認識神,信主得救。神很恩待我們,我和妻子是雙方家族最早信主的,經過多年的禱告與見證,雙方家人皆已多數信主,包括父母及多數兄弟姊妹。我們會繼續禱告,盼望還沒信主的家人與族人都能早日得救。
「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使徒行傳16:31)


1. 引自基督教客家福音協會,《為主贏得客家—代禱手冊》,2007年1月,31頁。
2. 以上有關資料,有關溫姓源流參見溫姓大族譜編輯委員會編,《溫姓大族譜》,1995年4月,臺灣;有關作者的家世,參見溫英幹編,《溫姓十七世祖恭信公來臺祖來臺始末》,2002年3月未出版,只印發供家族使用。
3. 或稱福佬、河洛、鶴佬;客家人對閩南人的稱呼發音較類似「學老」,真正字義不詳,參見維基百科「閩南語系」條,http://zh.wikipedia.org/wiki/鶴佬人。
4. 陳運棟,《客家人》,聯亞出版社,1978年,6-13頁。
5. 參見夏忠堅,《隱藏的一群—臺灣客庄和客庄教會》,教會更新研究發展中心及客家宣教中心印行,1983(?)年, 9-12頁;陳運棟前引書,378-38頁。
6. 參見客家大百科,客家人物,http://www.hakkasky.cc/wiki/catnavi-catinfo-5.html 及http://zh.wikipedia.org/wiki/臺灣著名客家人列表。
7. 參見2009年廣東梅州「世界客商大會」網頁: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20b56e0100co4d.html
8. 「客家婦女在客家社會中的特殊地位」,參見網頁:http://city.xizi.com/h/200908/33275.shtml
9. 上述客家大百科網頁,客家女,參見網頁:http://www.hakkasky.cc/wiki/doc-view-833.html
10. 參考陳運棟前著, 197-198頁。
11. 轉引自曾政忠、邱善雄、溫永生、吳瑞誠:《客家宣教新浪潮—在所定的日子,達到倍加》,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2008年5月, 30頁。目前臺灣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以廣義(祖先為客家人)及狹義(祖父母是客家人)做抽樣調查統計,得到廣義608萬,佔總人口26.9%,狹義508.8萬,佔22.5%。(資料來源http://homepage.ntu.edu.tw/~psc/pop_news9311/111101.htm)以狹義客家人口五百萬推算,約佔兩千三百萬總人口的22.5%,如果基督徒比例不變,則客家基督徒只有約一萬五千人。
12. 同上引書, 30-31頁。
13. 參見前引書,及《基督教客家福音協會三十週年紀念特刊,1978-2008》中相關文章,參見網頁:www.chea.org.tw

作者小檔案
溫英幹,臺灣元智大學特聘教授及國立東華大學榮譽教授,曾擔任臺灣客家福音協會委員。

原載在美國發行之神國雜誌,第十九期,2010年三月號

走向綠色能源,建造「自治房屋」




走向綠色能源,建造「自治房屋」
文/陳少明、溫英幹、馮建軍

希臘神話中有一種動物靠吃自己的尾巴來維生,吃掉一條尾巴又生出一條尾巴來。這種動物的英文名叫Ouroboros,譯自希臘文的同音。希臘文Ouro 是吃的意思,Boros 是尾巴的意思,通常譯為食尾蛇或食尾龍。1如果這種動物真的存在,那麼牠的生存方式便是最環保的了。人們多年來一直夢想著建造一種完全不用外供能源或少用外供能源的房屋。筆者之一(陳少明)三十年前在中國《建築師》雜誌上發表的「節能建築學」(Energy Conservation Architecture)一文中曾稱之為「自治的房屋」(Autonomous House)或「自給自足的房屋」(Self-Sufficient House)。2 那時已有不少有識之士提出了類似現在的一些解決辦法,只是沒有受到人們的廣泛注意,再者,這些辦法還是處於不完善的初級階段。
當今科技已相當發達,而解決溫室效應的問題也已刻不容緩。目前建造一種完全不用外供能源的房屋已是可能了,我們就把這種能自生能源的房屋姑且稱為「食尾式房屋」(Ouroboros House)或「自治房屋」吧。

綠色能源之興起
詩篇二十三篇說到:「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祂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這是多麼美好的生態環境啊!但人們出於貪婪,對地球肆意破壞,大量砍伐樹木,開採石油,使得全球氣候轉變,氣溫上升。有些環保方面的權威人士認為,這一趨勢若不馬上改變,幾年之後就無法可救了。因氣候變化而造成的影響對無力應付的窮國和小國而言,更是不公平。比方說,排碳量只佔全世界2% 的非洲卻要忍受因氣候變化而造成多年乾旱的不明之冤。印度洋美麗島國馬爾地夫(Maldives) 最近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水下內閣會議,以喚起人們注意,如果全球再升溫,那麼這個國家就會沉到海底。面對此一危機,全世界的領袖、各行各業的人都應動員起來。只有大家都抱持這種迫切感和使命感才有可能化解危機。特別是美國,其三億人口只佔世界總人口的4.7%,但過去卻消耗了全世界近四分之一的能源,排放出近四分之一的二氧化碳;近幾年中國工業迅速發展,其總排碳量已超越美國。3
有鑑於此,各國對節能減碳已經積極重視,相繼允諾減少排碳量,開始推動所謂「綠色能源」,也就是推廣不會造成環境污染的能源,例如太陽能及風力發電等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的能源(Non-renewable Energy)如石油、煤炭都是污染環境的殺手,由於全球每個國家都在追求高經濟成長率,對石油或其他不能再生的能源或原料需求大幅上升,連帶也使得溫室效應持續擴大,造成氣候變遷,天災頻繁。發展綠色能源可以減少對石油、煤炭的需求,以及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除了發展節能汽車(例如氣電共生汽車)外,節能減碳最好的方式是發展自治房屋,使人類日常生活起居所需的能源可以大部分靠太陽能或風力這種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供應。節能減碳排放初期投資成本較大,但後續效益、或說投資報酬是很高的,它可減緩溫室效應帶來的可怕後果,也能使人類更有效治理這個地球。連帶地,所謂的綠色能源投資也將引發巨大商機,形成許多新興工業及就業機會,可以說:「危機就是良機。」

綠色能源的方式—WWS
像石油和煤炭這種不可再生能源,終久會耗盡;真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天賜可再生能源應是WWS,即 Wind, Water, Sun light (風、水、陽光)。最佳選擇應是風力、太陽能、潮汐和水力發電:這些都是用WWS來達到的。最近報導,挪威國營電力公司Statkraft準備以另一種自然現象,即淡水與海水混合時產生的電力,作為新的潔淨能源,也是一種新嘗試。4 而核能、帶有回碳設施的火力發電,甚至乙醇 (Ethanol)都是比較差的選擇,更不用說石油及天然氣了。
美國現任能源部長、諾貝爾獎得主、美藉華人朱棣文認為,環境熱效應60%來自人造結構;按理說,如果全世界的屋頂和道路都漆成白色,相當於全球汽車停駛十一年所得的節能減碳效應。這充分說明了房屋節能對減少溫室效應所起的作用。其實房屋消費能源已從三十年前佔全球消費能源的30% ,攀升到目前的40%,因此房屋節能在減少溫室效應中能發揮重大的作用。這點眾所周知,只是綠色能源的經濟效應經常引起人們的爭議。
早在布希政府當政時,已有以降低聯邦稅來獎勵綠色能源房屋的措施,只是知道者甚少。歐巴馬政府上臺後又提出一系列新的房屋節能的減稅獎勵措施,使得自治房屋中的節能設施變得越來越經濟合算,有的設施安裝後對屋主幾乎是免費。這更使綠色能源設施再也不是為少數人所擁有,而是能和電視機、電冰箱那樣進入每家每戶的普通設施。5
目前美國住家或商用的自生能源系統基本上有三種:太陽能系統、小型風力系統及地熱泵系統。小型風力系統在我們所住的首府華盛頓地區因風力不夠強勁,用得不多。地熱泵系統因無法解決全部能源問題而用得較少。那是利用地底溫度四季較穩定,與地面形成不同溫差來發電、生熱或冷卻,但它無法解決全部能源問題,因為它本身也需要初始能源來帶動生熱或冷卻設備。
地熱泵系統由熱泵(一般設在屋內)、地下熱交換器(一般由管網組成,用來在冷卻時貯存能量,加熱時從地中提取熱量),分配器(風道或地下放射管道,將熱氣或冷氣分發到各個房間)三樣東西組成(如下圖所示)。因為地熱泵系統的構件不是在地下就是在屋內,不影響美觀,縱使有愛管閒事的鄰居也無從抱怨了。再者,地熱泵系統與天氣好壞無關,若能與有些靠天吃飯的太陽能系統和小型風力系統結合,便會達到天衣無縫之美,使房屋能源達到完全的自給自足。
有趣的是還有一種叫「人體運動能源」(human motion energy)的系統正在發展中,它是利用住宅中人們走動較多的樓梯踏板或走道板中人體與地板磨擦生電來自生能源。美國和日本目前都有在地鐵站等人群聚集的地方做人體運動能源系統的賞試。正如大家所知的風力發電場叫「風力農場」(wind farm),將來也可以利用人們走動或車輪滾動的「人群農場」(crowd farm)來發電。大型共用的農場配合各種建築中的自生能源,也許可使人類擺脫對石化燃料的依賴。

智能房屋舉例
在筆者所居住這一地區,除了少數風力發電的嘗試(例如本地區自來水廠建造十四座風力發電機),供商店及住宅使用最普遍的便是太陽能系統。太陽能系統又可分為三種:即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熱風及太陽能發電兼冷氣系統。由於政府及廠商的優惠政策,已經有許多商家及住宅區開始裝設。例如筆者(陳少明、溫英幹)最近就在自宅裝設太陽能熱水器,效果不錯。
此外,最近筆者(陳少明)在協助華府波托馬克地區的一棟「智能」房屋的二期工程中進行了大膽的能源自給設計,將上述三種系統全部用上,希望這房子接近「自治房屋」的程度。此房屋面積約七千多平方英呎,筆者在一期工程設計中早已留下伏筆:在其入口漏花牆中、廚房島型吧臺的落頂中及樓上酒吧間的漏窗中均採用了綠色能源的符號(如右圖):這預表著二期工程中「食尾」式能源的到來。
在二期工程中由一家綠源公司設計並安裝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熱風系統(由筆者馮建軍設計安裝),經過廠商回扣(Rebate)、減稅(Tax Credit)及能源支助(Energy Grant)後,屋主都是分文不花的。這兩種系統都是在太陽能板背面刷特殊的黑色化學塗料,使之在間隙產生小型溫室效應,將水加熱送到太陽能熱水器的水箱中,或將加熱的空氣打到中央空調系統的風道中;均不用蓄電池,壽命可達三十年以上。太陽能熱水器水箱中的水可保溫八十小時。
最後,這棟房屋的第三種能源是太陽能發電系統,由另一家綠能公司設計,他們在醒目的屋頂上排放四十四個閃閃發光的太陽能矽板,給人們一種高科技(High-Tech)的高精緻感。這一系統發電能量為一萬瓦,是超過本房所需的,主因有二:一、它採用雙向電錶,發電過多時將電供入主電網中,不夠時再從主電網中取回。二、目前多晶體光電板前三年還是會有些效應減弱,之後的衰減幅度就非常小了,因此設計超過所需也是考慮到這一點。
這套系統造價較高,經過各種優惠後,屋主還需付四萬多美元。但考慮到美國電費逐年上漲,本房又耗電很大,不到十年也就把本錢拿回來了,看來還是合算的。三種太陽能系統在這裡大顯身手又彼此配合,使「食尾」式自治房屋的理想提前到來了。
這幢房屋形式屬於現代型(contemporary),特點是頂層高,給人明亮寬敞的感覺,但也因此造成保溫隔熱效果比美國常見的殖民型(colonial)房屋要差,所以耗能較大。如今在屋頂鋪設了大面積的太陽能集光板,不僅吸收了太陽能為房屋提供熱水、暖氣和發電,還等於在房頂加上了一層厚厚的保護層,延長了屋頂的壽命。此外,夏天陽光不直接照射在房屋頂上,有效降低了房屋的溫度,可謂一舉數得。
待全部太陽能系統安裝後,試行一段時間後,可再考量是否安裝地熱泵系統加以補充。這樣,綠色建築、綠色能源正為走向綠能生活的人們提供一個健康舒適的生存空間,讓我們的地球遠離沙漠,綠色長駐。

結語
神造人的目的就是要使人管理全地、治理這地(參考創世紀2:26, 28),人類在環境保護、節能減碳方面更是責無旁貸。據估計,如果能源的使用方式再無改變,石油存量在本世紀中葉即可耗竭,人類將面臨浩劫。相對而言,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卻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絕;因此世界主要國家都在強調綠色能源,並發展綠能產業,使經濟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本文所提的幾種WWS系統已在美國商業及住宅區風行,除了響應政府的節能政策、享受節稅優惠外,也能為社會創造少污染、少消耗「不能再生能源」的良好環境。


1. 參見解釋:http://en.wikipedia.org/wiki/Ouroboros
2. 陳少明、張明宇,「順應時代需要的新學科—節能建築學綜述」,《建築師》雜誌,1981年8月,87-101頁。
3. 根據聯合國估計二氧化碳排放量資料,2006年全世界共排放2843公噸;其中以中國排放最多,共610萬公噸,佔全世界21.5%;美國第二,575公噸,20.2%。但以每人排放量而言,美國18.67公噸居首位,俄羅斯11.03公噸,歐盟7.84公噸;中國4.57公噸,只比世界平均值4.18公噸略高。見http://en.wikipedia.org/List_of_countries_by_carbon_dioxide_emissions。
4. 聯合報電子報,「挪威潔淨能源 淡水混海水…來電」,2009年11月24日。
5. 如果想知道美國聯邦及各州政府推行的減稅及獎勵措施,可上網查詢: http://dsireusa.org


作者小檔案
陳少明,持照建築師,美國華府霍華德大學(Howard University )工程、建築及計算機學院退休副教授。
溫英幹,臺灣元智大學特聘教授及國立東華大學榮譽教授。
馮建軍,生化博士,美國日火公司(Sunfire)能源專家。

原載在美國發行之神國雜誌,第十九期,2010年三月號

2010年2月17日 星期三

馬森教授:看山的日子--東華大學回憶





看山的日子 馬森
2010年1月25日星期一
轉載自馬森教授的部落格 http://wwwmasen.blogspot.com/

東台灣素以山明水秀著稱,對我卻是最不熟悉的地方。花蓮,反過來就是蓮花,聯想到出污泥而不染,或菩薩趺坐的蓮臺,這樣好聽的名子,也不過去過幾回,一次是為「聯合文學」的巡迴文藝營講課住過兩天,另外幾次好像是到花師、東華和慈濟等大學演講,各住過一夜,可以說並未見到花蓮的真面目。去年意外地接到東華大學的邀請,擔任駐校作家一年,是我有生第一次以作家的身份而非教授的身份進駐一所大學,正好提供我一個親近花蓮和東台灣的好機會。
東華校園地處台灣中央山脈和濱海山脈之間的縱谷中,佔地遼闊,到處是碧綠的草坪,樹木成蔭,甚至還有未曾開發的叢莽,且開有人工湖兩處,可以說山水具備了;而況,浩瀚的太平洋就近在咫尺。我所住的三樓公寓,憑窗遠眺,左邊是中央山脈的層巒疊翠,右邊是濱海山脈的綿亙蒼蒼,晨昏晴雨呈現出不同的顏色,一年的時光使我飽餐青山的秀色。
山給人的感覺是安穩、安定、安閒、安靜;特別是安靜,最能陶冶人心。雖然偶爾也有風聲與鳥鳴,反把悄然無聲的靜謐襯托得更加顯著。練習了數年的靜坐,過去總因都市環境的囂擾而無法真正靜下心來,達到所謂心無旁騖,如止水,如空鏡的境界。這一年嘗試排除雜念,放空心思,居然有些成績,全是因為山的緣故。
在這樣安靜優美的環境中,相處的人士又極融洽,真是意想不到的收穫。除了偶爾為壽豐或美崙校區的通識教育做幾場演講外,每週只有六小時的課,談論的都是文學。我所面對的研究生全是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的學生,他們來此並非為了追求高深的學問,而是為了鍛鍊寫作,以俾擠進文學的窄門。為什麼稱之為「窄門」?比起其他行業來,在文學上成功的人實在少之又少,在台灣靠寫作維生的更是鳳毛麟角,因此這些研究生應該說都是為了志趣而不計利害的勇士。他們用以創作的語文當然是中文,那又為什麼不在中文系,卻設在英美文學系,而稱之謂「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呢?這就是台灣的奇特現象了。多年前我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中文系的棄嬰與外文系的養子」,講的正是中國現代文學(包括在台灣的)本是中文系的嫡生子女,卻被自己的父母拋棄,反倒為外文系所收養,這正是在現代文學作家和評論家中,外文系出身的比中文系出身的還要多的緣故。
我過去所教的學生都以研究為重,這些學生的目的卻全在寫作。談到文學創作,其實半靠才華,半靠鍛鍊,老師並無能為力,最多只能溝通一些經驗,或共同討論一些中外的文學名著而已。駐校作家所做如此,這個身分、這種需要,也是先在歐美校園中實行多年後才傳到台灣來的。為了害怕我個人難能饜飽學生們的飢渴,一年中我還特別邀約了張曉風、席慕容、黃春明三位老友來此助我一臂之力,從不同的角度來闡釋文學。
不久我就發現,在我面對的研究生中,雖然看起來懶懶散散的,卻的確是臥虎藏龍,多有才華出眾之士,他們所寫甚至超過了過去我所評各類文學獎的水準;事實上其中有幾位正常常是各種文學獎的獲獎者。聽說已成名的舞鶴過去也曾在此所進修,那時的老師李永平、郭強生論年齡、文齡與舞鶴不相上下,郝譽翔老師甚至更為年輕,自己也可做老師的舞鶴在此不會感覺適意,以致未卒業即離校而去了。
東華的同仁,有的是舊識,像創英所的李永平、郭強生教授、曾任中文系主任現任通識中心主任的吳冠宏教授和退休後仍不捨花蓮的顏崑陽教授等。有的則是新交,如翻譯過希臘悲劇的曾珍珍教授、與成大前校長馬哲儒同行的黃文樞校長、老同學中研院呂實強兄的高足張力院長、圖書館長張璉教授、前任經濟系主任溫英幹教授等。溫教授也是獨身住在同一棟宿舍的樓下,成為我每天晨泳和共進晚餐的伙伴,又承他以識途老馬的身份導遊我認識花蓮的眾多勝景,可惜第二學期他退休返美去了。當然我還有兩個學生,郭澤寬和胡馨丹在高師大和成大獲得博士學位後如今已分別在東華和慈濟大學任教多年。他們也經常地噓寒問暖,使我倍感榮寵。
有人說花蓮是詩人之鄉,楊牧、陳克華、陳義芝、陳黎等都出生於此,所以每年一度的太平洋詩歌節也在花蓮舉行。今年我也恭逢其盛,遇到不少從台北來的詩人。巧的是在一次黃校長邀請的午宴上遇到多年不見的馬悅然教授,原來高大的身材,因為年齡的關係看來小了一號。我自己在他眼中大概也是如此。他攜新婚不久的年輕夫人共遊花蓮,心情愉快,神清氣爽,都寫在臉上。東華大學看來特別歡迎詩人,這一年所邀請的校外通識教育講座也以詩人為主,鄭愁予、余光中、陳克華都先後來到,鄭愁予還特意攜來了他如今定居地的金門高粱,在此重逢故舊也是一大快事。
一年聘約屆滿前,幾位熱心腸的同仁,包括圖書館張璉館長、郭強生教授、吳冠宏教授等,共同發起舉行一連兩星期的「閱讀馬森」書展,同時還有演講、座談會、讀劇、徵文比賽等活動,老友郭楓、徐錦成博士特意遠道前來參加座談,這一切為我一年的駐校生活平添上額外的光彩,令人倍感溫馨,也成為未來歲月中值得回味的一件美事。
這一年看山的日子,像在記憶中的一次回航的口岸,使我在時光中揚帆的心暫時停泊在那裡。山與水總與我國傳統的詩畫相連,陶淵明的南山、孟浩然的北山、王維的東山、杜甫的西山,天地合和四方具備了。孟浩然的蘭山、李商隱的巴山、王昌齡的陰山,曾給人留下無限遐想。我們都知道王維曾隱居山中,靠山氣的薰陶寫出了眾多靈秀之作,終南山、賀蘭山、嵩山、楚山等都在其中。其實最愛山的應屬李白,他身歷口言的名山最多,像天山、廬山、天姥山、天台山、金山、峨嵋山、太行山、三山、巫山、敬亭山等都見於他的詩作,他是個「五岳尋山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的人,終至成就也如山。至於畫家,東晉顧愷之以降擅長山水的不可勝數,不講透視的畫筆,自有參透大自然神髓之道。北宋范寬的「谿山行旅圖」人稱故宮博物院的鎮院之寶,以後李唐、馬遠、夏珪的山水海峽兩岸也均細心寶藏,近人張大千在山色水勢上更有新的發揮,畫出用科學眼光看不見的景觀,體現了天人合一的追尋,蘊含著自然所賦予美、德兼具的感應。所謂仁者愛山,智者愛水,詩人與畫家該都陶冶成仁、智具備的人物吧!我自己在大都市住久了,常見的只是樓山與車水,自覺性靈日漸寡淡,這一年總算有幸感染到一絲詩人畫家的氣味,親近到自然界的真山與實水,洗滌了我多年的都市塵囂,也使我的居住地區從基隆開始,到淡水、蘇澳、宜蘭、台北、桃園,再到鳳山、大甲、台南、嘉義,如今添加上不沾污泥的花蓮,已覆蓋了全台灣。 2009/09/28

隨事隨在、隨遇而安




隨事隨在、隨遇而安

溫英幹

腓立比書四章12-13節: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

恩福在過去幾期刊載陳宗清牧師大作《恩典的經濟──基督徒對金融危機的反思》,談到基督徒對財務應有的態度,內容扎實,值得讀者深省。本文用聖經有關理財的真道來回應,主要以保羅在腓立比書四章12-13節來說明恩典的經濟如何應用在基督徒的理財生活上面。
腓立比書四章12節在和合本聖經提到隨事隨在這四個字,現在已經很少人用了。中文《新譯本》改譯成「無論在任何情況之下」; 浸宣出版社的《和合本聖經雙排版》改譯成「在每一件事上,在所有景況之中。」都和英文各版本翻譯意思差不多。這四個字其實沿用和合本之前聖經文理譯本,就是文言文譯本。保羅隨事隨在都能隨遇而安,就是知足常樂;對我們而言,其實就是基督徒在物質享受方面的基本態度。
我們發現物質文明越進步、科技越發達,人類的生活滿意度及心靈滿足度卻沒有隨之上升。近幾年更是如此,可說是人心惶惶,特別是近兩年。2008年從美國開始的金融危機影響全世界,是繼1929年美國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不景氣。最近公佈的美國失業率已經飆升破10%,是1983年以來最高點。2009年八月美國的中央銀行—聯邦儲備局(FED)早已宣告景氣已經從八月份開始好轉,這是好消息,但好轉只是好轉,何時景氣可恢復成為繁榮還是未知數。據預測2010年的失業率還是偏高。目前美國失業人口已達一千五百萬人,為二次大戰後最多的數字。失業、豬流感、加上因為氣候異常引發的天災及恐怖分子肇致的人禍,使很多人內心惶惶不安。
人心不安的表像是自殺人口和憂鬱症患者的增加。近年來死亡原因以癌症及心臟病死亡人數最多,而自殺也成為各國重大死亡原因。世界平均自殺人口是每10萬人有10人自殺。美國2006年自殺身亡居死亡原因第11位,達33,300人,表示每10萬人中有11人自殺。2008年臺灣的十大死因中,自殺居第九位; 在臺灣兩千三百萬人口中,約有4100人自殺,表示每10萬人中有18人自殺;其中以25歲-44歲自殺死亡率增幅最大,達8.1%,應該與臺灣受到金融風暴影響,經濟困難有關;10-19歲自殺死亡率增加6.9%,表示對未來人生沒有盼望。中國大陸自殺人口則是每10萬人有23人自殺,總自殺人數占全世界自殺人口的三分之一,情況比臺灣還嚴重,而與臺灣一樣自殺已經成為中國年輕人中最為常見的死因。
其次是憂鬱症患者的增加。這現象不但在世俗界,也在教會發生。世界衛生組織列出全世界重症統計,憂鬱症排行第二,僅次於心髒病。該組織預測十年之後憂鬱症將成為人數最多的病症。據最近一期今日基督教雜誌一篇文章提到,在美國,5-10%的成人目前經歷嚴重憂鬱症症狀,在成人一生之中達25%成人有過憂鬱症,是美國醫生最常見治療的疾病。任何時候15%的美國成人在服用憂鬱症的藥。值得注意的是,宗教團體也不例外,從正統猶太教徒到福音派基督徒不分宗派,也不分是否去宗教聚會,結果都差不多。在典型的200人聚會的會堂,其中有50位會在某一階段經歷過憂鬱症,至少30位目前正在服藥。
自殺人數增加以及憂鬱患者增加代表社會大眾,甚至有些基督徒人心惶惶,內心沒有平安,對生活品質也不滿意。

一、不知足無平安

現代人,包括許多基督徒在內的生活沒有平安感及知足感,主要原因可能來自沒有安全感。

今昔之比
當我們與上一代人比較時,我們整體而言比較健康、長壽(預期壽命大幅增加)、安全(小孩要坐安全椅、坐車綁安全帶,種種政府規範的安全措施)、財務情況好些,也接受更多教育。科技進步也使我們生產效率大幅提高;交通便利,使我們能朝發夕至到遠方;全球化使地球成為地球村。但我們的整體生活品質反而下降。我們的工作比以前不穩定,經常加班。以前能夠終生為一個公司服務,到退休有退休金,現在給固定退休金的越來越少。沒有固定工作,就雇用單位提供的健康保險。在美國情況比其他高所得國家嚴重,因為醫療費用相對而言是全世界最高的。最近一次2005年的人口普查,2004年有四千五百八十萬人沒有醫療保險,占當時人口的15.7%。這些為數眾多無保者的境況比很多落後國家還不如,更比臺灣或中國大陸差遠。

結果不樂
沒有安全感的結果,是很多人不快樂。難怪自殺和患憂鬱症的人很多。有些美國人就用毒品、性氾濫、及酗酒來逃避現實。15%美國人酗酒,1千萬人吸毒。吸毒者憂鬱症患者達50%。

快樂指數
過去衡量國家財富及國民所得的指標是國民總生產(GNP),但該指標無法全部反映國民的生活品質,因此最近幾年世界上有好多機構都在做快樂指數或幸福指數(Index of Happiness)的調查,以彌補GNP指標的不足。其中一個英國萊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Leicester)於2006年推出的「世界快樂地圖」(World Map of Happiness),訪問一百七十八國的八萬多位民眾,除了丹麥高居榜首,瑞士和奧地利等歐洲五國也打進前十名。美國排在第廿三名,台灣排在第六十八名,中國大陸八十二名。非洲國家最不快樂,因為貧窮與戰亂。
同一時期,英國智庫新經濟基金會(New Economics Foundation)進行的「快樂地球指數」(Happy Planet Index)調查,綜合考慮生活滿意度、平均壽命和環境承受能力(包括全國人口生活空間和能源消耗量)等指標,對一百七十八個國家進行快樂排名,結果萬那杜Vanuatu高居榜首。後面依次為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多明尼加和巴拿馬,都是開發中國家。最不快樂的國家也是非洲貧窮國家。 萬那杜是一個南太平洋島國,人口只不過二十一萬,國民平均所得不到三千美元(2008美國人均國民總所得美金47,580)。當地媒體「萬那杜線上報」得知調查結果後還幽默地說:「拜託,不要告訴太多人。」 所以有錢的國家不一定快樂,有錢人當然也不見得快樂!

安全感包括財物安全和人身安全。
一般人的安全感來自人身安全及財物安全。但物質享受越進步,一般人在人身安全方面反而經常提心吊膽,因為太多的兇殺及偷盜案就發生在我們的周遭,特別是富裕的都會區。財物安全也沒有保障,隨時會失業。在美國退休後,除非家無恆產,可以靠政府來養。否則如果薄有積蓄,等到走不動,需要住進養老院(nursing home),有專門護士照顧的,費用驚人,目前價碼是每人一個月要八千到一萬美元或更高的照顧費用!也就是說一對夫婦如果同時進入需人照顧(assist living)的養老院,一年的支出就高達二十萬美金!需要這種照顧的老人平均3-5年,大概是把畢生積蓄在死前花光了。這種費用是在美國的一般中產階級所難以支付的。
由於沒有安全感,因此一般華人希望一生有八福臨門,或稱之為風水中的八卦方位或人生八大欲求:健康、財富、事業、名望、愛情(婚姻)、子孫(家庭兒女)、貴人、知識(智慧)。他們以為如果有以上這些,人就有財物上的安全感,心裡就踏實。至於人身安全就聽天由命了。簡單說來就是華人是先求名、求利,最後才是知識或智慧。反過來說,耶穌基督教導我們天國八福(馬太福音五章3-11節),與名利都沾不到邊。

瑪門與嗎哪爭首位
主耶穌說:「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瑪門:財利的意思)。」(馬太福音六章24節)爲了安全感,許多基督徒不由自主地在事奉瑪門和事奉主之間徘徊循環。在基督徒的生命中,瑪門代表世界,就是錢財,或是財神;嗎哪代表主,真神。爲了財物安全,其實很多基督徒的內心是經常掙扎的,有時將財神放首位,把真神冷落在一邊,等靈性好些了,主再居首位。可以說錢財(瑪門)是基督徒對主耶穌基督所持熱情的主要競爭對手。

二、學會、知道、做到知足的秘訣

在缺乏安全感下,保羅在腓立比書四章12-13節中教導我們學會、知道及做到如何隨事隨在、隨遇而安的秘訣就非常重要了。

知足的意義
很有趣的是中文「知足」這兩個字:足是一個象形字,本義為腳,後借用為充實、充足、足夠等義,足夠指達到應有的或能滿足需要的程度,因此知足指知道滿足了。知足在希臘文為autarkes—指自足,是當時異教徒倫理學的常用字。「自足」是保羅時代希臘斯多亞派(Stoics,堅忍、禁慾主義者)追求的最高目標。他們認為人若達到這樣的修養程度,便絕不會受任何事與人的支配。他們主張根絕一切慾念,儘量減低物質需求;主張消除一切情感,完全不關心外界所發生的一切事情;故意禁制自己的意志。斯多亞派認為知足是人的一種成就。但對保羅而言,知足是從神而來的禮物。斯多亞派主張自足(self-sufficient);但保羅則依靠神補足(God-sufficient),就是我不能,神能。或是說我們要有積極正面的思想用信心來依靠神,神使我們能應付萬事。
斯多亞派的哲學與中國的佛教與儒家的哲學類似。中國人及佛教徒也強調淡泊寧靜,知足常樂,但其內涵是通常是以個人的意志來抑制慾望。按照佛教界的說法:「人生最大的憂慮就是生死,最大的煩惱是慾望。」有一個網路流行的故事,一個小和尚問老和尚人最害怕什麽。經過一番對答之後,老和尚對小和尚說,「人最害怕的是自己,因為所有的害怕、絕望、孤獨、怕死都是自己的感覺,要去積極面對,就能戰勝一切;一個人連自己都不怕,還會怕什麽?」這些說法與聖經的教訓是大大不同。保羅要我們積極面對人生各種環境,而如何面對的力量來自神。
隨遇而安的現代涵義:保羅做到在任何情況境遇下都能隨遇而安,知足常樂。有無、順逆、富窮、飽饑、餘缺、尊卑、榮辱、樂苦。不論順境、逆境都能處之泰然。用現代的話來說,可以住五星級旅館、坐頭等艙飛機,也可住簡陋茅屋、走山路。在二次大戰前後生活或成長(嬰兒潮期間出生者Baby-boomers 1946-1965)在臺灣的人許多都經歷過著吃醬油泡飯、豬油澆飯的日子。中國大陸在1978年改革開放之前大多數人民的生活也因政治動亂而過苦日子。這些人最有福氣,因為吃過苦,以後的苦就比較好過。1960年代後期開始出生的小孩(出生率開始降低後Baby-Busters,1965之後),以及在美國土生土長的小孩,父母親最好讓他們參加在外邊住幾天的退修會、參加短宣、參加飢餓體會營,外出打工。如果小孩沒有經歷比較不舒服的環境,就不容易成長。
雖然境遇有多種,但得勝的原則或秘訣只有一個,就是「靠著加給力量的主」(腓立比書四章13節)。既然靠著加給力量的主,凡事都能作(也就是總有力量適應任何情況或應付萬事),就不必憂慮,或有所貪圖。其他經文也說明這真理。比如,保羅寫道: 「然而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因為我們沒有帶什麼到世上來,也不能帶什麼去,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但那些想要發財的人,就陷在迷惑裏」。(提前六8-9節)這幾節經文告訴我們,知足既是基督徒的本份,也會給我們帶來祝福。

三、如何過隨遇而安、知足常樂的生活

神看重什麽?成就、名望、財富、尊榮、長壽(福祿壽)都不是神看中的。可不可以追求財物安全感呢?其實錢財是中性的。神並非不要我們去賺錢,而是神更看重我們與他的關係。「凡為自己積財,在神面前卻不富足的,也是這樣。」(路加福音十二章21節)我們的安全感不是靠我們有多少成就、積攢多少錢財、多少退休金,而是如何倚靠主。

首先,要先弄對人生的優先順序--先求神的國與義。
「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馬太福音六章33節)這些東西就是外邦人要求的肉體的滿足─吃、喝、穿,神都會賜給。追求與神關係良好,依靠主是人生優先順序。世人往往排列順序是財富、健康,把智慧(或知識)放在後面。基督徒先求神的國和義─只先從神得到智慧,生命的智慧。靈魂得到救贖,是人生最重要的事。積財在地是靠不住的,所以不必將心血過分放在這方面,倒不如做穩妥的投資而積財在天──行那些討神喜悅、會獲賞賜的事。
其次,承認神的主權,將自己的財物的主權交給主。
因為萬物都屬於神(歷代志二九章11-12節),而得貨財的能力是神所給的(申命記八章18節),我們要撇下所有跟隨主,就是將我們現在以為是我們擁有的東西,錢財也好,名位也好都將擁有權轉移給主。依靠主,祂就會給與我們力量來應付萬事。
作神忠心的管家。
既然所有權在主手中,我們的身份只是管家,這是心態的改變。所要求管家的就是忠心。從此後,我們所有處理財物、花費錢財,及我們的工作都是屬於主的,花錢也變成一種屬靈的決定。

做一個財物的好管家,有幾點可以注意的:

過簡樸的生活。
誠如在恩典的經濟一文所建議的,我們應該過簡樸的生活。首先要戰勝隨便花錢的習慣。我們常見大減價起意就買了,結果往往只是堆積一大堆不用的東西。因此shopping要有計畫,不堆積太多東西;不需要的東西就分給別人或做資源回收。要愛惜物資,不要浪費資源。在美國長大的小孩比較不會愛惜物資及節省,這方面需要多加教導。美國人口三億,只占世界人口的4.7%,但消耗世界25%的能源,排放二氧化碳量也占25%。據提倡生態環保的環球足跡網路(Global Footprint Network)最近發佈報告稱,為滿足需要,人類目前每年消耗的資源接近於1.4個地球,而如果全世界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都像美國人一樣奢侈,人類需要五個地球才夠提供所需資源。
不要羡慕別人的財物與成就,珍惜上帝賜給我保管的。
經常抱持感恩的心,感謝神所賜給我們持有的,並將逆境看做是一種祝福及榮耀神的方式,我們就會有幸福感及知足感。「你們存心不可貪愛錢財,要以自己所有的為足,因為主曾說:『我總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希伯來書十三章5節)
不要欠債。
「富戶管轄窮人;欠債的是債主的僕人。」(箴言二二章7 節)。聖經明令我們不可欠債,也不可為人作保(同章26節及其他類似經文)。可不可以借錢,聖經沒明說,但根據聖經的內涵,儘量不要借錢,絕不欠信用卡債,因為信用卡債是高利貸。但有些借錢應該是可以的,原則上爲了投資的緣故,將來會升值的東西,例如房貸,或工作必須,例如買車;但最好盡速還清。還債的順序是以小額的消費品欠帳及信用卡優先,接著是汽車及房貸,越早還清越好,特別是房貸,是我們經濟壓力的最大來源。房貸還清之後,生活所需費用就會大幅下降。不要迷信房貸可以節稅。
要適度儲蓄投資。
我們仍然要未雨綢繆,有備無患。適度的投資理財是應該的,也是忠心管家的態度。但一直追求財富或富足也會成為不滿足的根源,所以應適可而止。不要落得「窮的只剩下錢。」基督徒要靠聖經原則理財—作神忠心管家花錢及存錢,活著時憑信心儘量奉獻。 關於投資,可以請教專家。
投資於永恆。
有人說:「成功的投資來自於經驗 , 而經驗來自於差勁的投資。」以前我們專注投資在屬世的事上,對神而言是差勁的投資,投資於永恆才是高明、成功,而報酬很高的「投資」。 投資於永恆有兩方面:
一、奉獻給神。將金錢奉獻給神的家作為聖工使用,十一奉獻是基督徒起碼的金錢奉獻(瑪拉基書三章10節),目的在使神的家有糧,供應教會的各種需要,來完成主所託付的大使命。
二、借錢給神。「憐憫貧窮的,就是借給耶和華;他的善行,耶和華必償還。」(箴言十九章17節)。除了規定的十一奉獻之外,我們也應將自己的時間、金錢以感恩的心,分給別人,祝福別人,幫助別人,或捐給慈善基金幫助窮人或災民。當我們關心別人的時候,也就是把自己的難處、憂慮、苦痛轉交給神的時候,別人受益,自己蒙福,可說是雙贏。「施比受更為有福。」(使徒行傳二十章35節)聖經提到一個原則:「人絕對不會因為贈送禮物給別人而變窮;凡愛神愛鄰舍的人,神的豐盛必多給他。」(神學家巴克萊語)借錢給神是一本萬利的行為,是基督徒借給神的「高利貸」,神必償還!
要預備見主面。
孔夫子說「未知生、焉知死!」華人忌諱說死,正是怕死的表現,因為不知自己生從何處來,死到那裡去。對基督徒而言,倒是「未知死、焉知生?」因為我們知道我們從那裡來,也知道我們到那裡去。(約翰福音八章)總有一天我們要見主面,所以要預先作準備—學會死亡,才能學會活著。
例如在美國如果有點財產的人,必須預作準備,因為不知道我們何時會歸回天家。財產如何處置有各種法律規範,最重要的是立遺囑,預作財產分配的文件,不然辦理善後時,親人要面對很多法律問題。其次不要拖累小孩,年紀大的長輩最好準備醫療生前囑咐(Medical Living Will),也就是遇見不幸要急救時,可以考慮不要插管,特別是人工呼吸;如果插管了,經常只是植物人,帶給病人及家屬無數的痛苦與麻煩。如果有醫療生前囑咐,醫生和家屬就有依據,病人可早見主面,免受皮肉及精神之苦。另外如果有房地產的,在美國可請教當地律師是否要做生前信託遺產計畫(Living Trust Estate Planning),把財產以信託方式將來可以移交未亡配偶或子女,減少身後的處理遺產的法律問題。

結論
神看重我們與他的關係,而不是我們在世上的各種成就。依靠主我們能應付所有的事,讓我們隨事隨在都能隨遇而安,順逆自如而知足常樂。不過,屬靈的追求毫無止境,不能安於現狀,還是要努力追求。


溫英幹,現任臺灣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榮譽教授,曾任聯合國世界銀行資深經濟專家、東華大學大陸研究所所長及經濟系主任。

[刊於美國恩福雜誌,2010年一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