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1日 星期日

新加坡人真的很笨

新加坡人真的很笨…

溫佳映/教師(花縣壽豐)

李敖說新加坡人笨,我的研究也得到同樣結論:新加坡人的確笨,對照台灣,台灣人實在很聰明,而且太聰明。
新加坡人的笨,可以表現在他們笨到凡事規規矩矩。因為不守規矩,總有很無聊的執法人員在旁開罰單。新加坡人不敢吐痰、不敢吐口香糖、不敢亂丟垃圾,如果被發現,罰、罰、罰。

罰的英文是fine,另外一個意思就是「好」,所以國際流行一句雙關語:Singapore is a fine country(新加坡是一個好國家、罰款國家)。幾年前,一位美國青年在新加坡街上亂塗油漆,說是好玩;結果被很笨的新加坡政府執行鞭刑,連美國總統求情都不理睬。

新加坡的人笨,官員很少貪汙腐敗的,他們強調廉能政府。幾年前前總理李光耀被媒體爆料他買房子有拿建商的折扣。李光耀很笨,立刻發表聲明,說並不知情,立刻將折扣款項捐出來。新加坡人還是很笨,竟然相信他的話。

國際透明組織發表的二○○五年國家的貪汙觀感指數,新加坡名列最清廉的第五名為亞洲第一,香港第十五,台灣名列第三十二,與烏拉圭等國同等。

這麼笨的國家,卻成為東南亞金融中心、貨物轉運中心,種種的成就,都是笨人笨行出來的。新加坡人口約四百三十萬,算是蕞爾小國(台語可以意譯成「鼻屎大」),人均國民所得二○○五年約兩萬六千美元,比起台灣的約一萬六千元足足多了一萬美元。

新加坡許多地方的笨,剛好是台灣人的聰明。新加坡人笨,因為「大智若愚」也。

【2006/04/12 聯合報】民意論壇

紀念客家福音使者彭德郎牧師

搶回被擄中的靈魂
紀念客家福音使者彭德郎牧師

溫英幹

二○○一年一月中我正回美國度寒假,舍弟英文自台灣來電告知彭德郎牧師(台北客家崇真堂教會主任牧師)遽逝的消息,當時實在很難接受這個事實,真沒想到彭牧師就這樣忽然被主接去。就在二○○○年聖誕節前我們全家自美返台,為新婚不久的女兒女婿舉辦歸寧宴,我還打電話邀請彭牧師師母參加,但彭牧師因為當天教會有事工而未克參加。告別禮拜於二月三日舉行,我和大哥英樹都在美國,只有英文代表我們家族參加追思。對我們而言,彭牧師是我們家族的福音使者,將福音傳給在人看來不大可能接受的客家親人,特別是我們一直放在禱告中的父母親及岳父母。父母親兩位老人家的決志信主是我們最感安慰的事。這篇小文主要是見證彭牧師如何花很多時間向家父母及岳父岳母傳福音的經過。對他而言可能只是小事,因他已向太多人,特別是客家人傳福音;神已藉著他的努力及口才使許多人得救。但對我們來說卻是大事,由於他的協助使我們家族出黑暗而入光明,有了永生的盼望。

我和內子吳桂英是我們家族最早信主的。一九七九年父母親來美探視我們半年。每逢週日我們全家都去教會敬拜神,父母親去了幾次,對福音始終不能接受。父母親是標準的客家人,作為客家宗親的領袖之一的父親對基督教一向反對,曾認為基督教是一種自私的宗教,只管自己上天堂。而母親接受傳統信仰,在家供奉觀世音神像,逢年過節則會辦些牲禮到附近的廟宇、土地公祠堂祭拜。弟弟英文尚未信主前在自己經營的五金店內也供奉關公神像。桂英的吳家親人中只有大弟吳學燕夫婦和妹妹吳美珠夫婦信主。對尚未信主的親人,包括雙方的父母親和兄弟姊妹而言,他們的救恩就成為我們夫婦經常的禱告的對象。

我們全家每隔一兩年會自美返台省親,由於桂英中學同學謝六妹和其夫婿賴建興弟兄的介紹,我們在返台時總會去台北市崇真堂聚會一兩次,也因此認識彭牧師,對其致力於客家地區的福音事工非常欽佩,同時內心也希望親人能到客家教會做禮拜。

一九九四年神藉著苦難讓英文全家信主。他的二女兒宇璇在十八歲青春年華時發現早年罹患之肝癌復發。在徬徨無助中,當地湖口浸信會黃天人牧師師母前去關心,並將福音傳給他們,宇璇和英文夫婦蒙主憐憫同時決志信主,宇璇和她的媽媽於當年十二月五日受洗,英文則是聖誕節受洗,都是在在湖口浸信會由黃牧師主禮。遺憾的是宇璇在受洗後不久就歸天家,但英文夫婦卻由愛女歸天時甜美的笑容裡得到安慰。自此之後英文夫婦開始熱心事奉主,至今仍然如此,真是感謝主的大恩。

就在宇璇舊病復發時,父親因多種疾病併發到台北住在國泰醫院醫治,包括嚴重痛風,腸胃不能吸收食物,身體極為衰弱。母親也搬到大哥英樹家與大哥及其他姊妹們輪流照應。父親一向身體健康,在小學擔任老師和校長四十年之久,退休後悠遊自在到處走動,喜歡與親朋友好歡聚喝酒,抽煙更是伴他一生的習慣。但在這時健康一下子離開了他。我在美國幾乎天天打電話給他或陪伴他的親人看他的情況如何。父親聽說宇璇和英文夫婦信主和受洗也接受了,但對宇璇的去世非常傷心,因為父母親都很喜歡她,特別是她在小時後因患肝癌開刀,受過許多苦,令人心痛。這時可能就是聖靈開始作工的時候,也是彭牧師為了福音的緣故開始進入我們家族提供協助的時候。

在父親住院時我就建議家人請彭牧師到台北市國泰醫院探訪他,為他禱告,並向他傳福音。彭牧師與我們都是新竹客族,他聽到消息後很快的就來探訪父親。他用客家話來為他禱告,並傳福音給父母親。彭牧師溫和的態度使父母親感到非常親切。而彭牧師傳講信息實在有很好的恩賜,他往往用客家習用的成語及掌故來表達聖經的真理。一九九五年一月中我專程自美趕回台北探視父親。到了醫院見到了約一年沒有見過的父親簡直不能相信一向如生龍活虎的他竟然變得如此衰弱,骨瘦如柴,手臂和鼻孔都插著管子,不能進食,食物一到胃中就排出體外。那時三妹已信主但尚未受洗,經常播放聖樂給父親聽。我去了後頭幾天每天在旁開口按手為他禱告。彭牧師也來了好幾次,和父母親分享信息。母親說他很喜歡彭牧師的談話,因為彭牧師的講話「很有道理」。父親因病體虛弱不大多話,但對彭牧師的話很注意聽,而且很客氣,每次都謝謝他來。在我離台返美前幾天有一個晚上,父親忽然要我教他如何禱告。小信的我實在不敢相信。我帶著他做認罪及願意接受福音,承認耶穌基督是他個人救主的禱告,他一一照樣禱告,決定接受主。在回到大哥住處的路上我興奮流淚讚美主,神真是聽禱告的主。我即刻打電話告訴彭牧師請他是否次日可來看看父親。彭牧師很快的趕來,向父親確認他是否真的明白福音。父親說他相信,並問彭牧師可否在病床上受洗。當天彭牧師就為父親在病床上行點水禮。父親真的信主了,我只能讚美神的大能,並感謝神差派彭牧師來拯救父親的靈魂。

母親當時也在場。當父親接受洗禮時,她表情木然,不發一語,洗禮結束時不料她卻大哭起來,說以後沒有人來拜他了。彭牧師立刻安慰母親說,一般民間習俗燒紙錢、紙車、紙馬、紙屋很沒道理,信主的將來都在天國裡,豐豐富富,沒有缺乏。又說客家人常說人死是轉回家,意思是回天家。母親似乎很欣賞彭牧師的解釋,心理就平靜了。不久,英文得到母親的同意,在湖口黃牧師的幫助下,把她膜拜數十年的觀音菩薩神像從家裡搬出去銷毀,他店中的關公像也銷毀了。我回美不久,父親於一九九五年二月十日安息主懷,享年八十。喪禮採基督教儀式,在英文商店前撘帳棚舉行,約有五百人參加告別式,由彭牧師證道。因為父親曾任小學校長,在宗族中也算是領袖之一,而客家鄉親很多是第一次參加基督教喪禮,對這種簡單隆重肅穆的喪禮印象深刻,無形中也是一個見證。值得安慰的是一向保守的客家宗親對父親「入教」並沒有異議。喪禮完後,我多留幾天陪伴母親,並向她傳福音,在我返美前夕,帶領她決志接受主。彭牧師回湖口省親時,如果有空也會去探視母親,讓她更明白真理。母親終於決定在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十六日慶祝八十歲生日那天受洗,並舉辦壽宴邀請親友參加。我們只有深深滿懷喜樂的感謝和讚美主,也謝謝彭牧師不斷的帶領使父母親終於信主。如今母親雖已高齡,經常由英文夫婦帶到教會敬拜神,也會經常向神禱告。湖口教會的黃牧師師母及眾弟兄姊妹對母親信主後的後續關懷工作也是令我們感激的。

在桂英家這邊,多年來我們一直為尚未信主的岳父母、兩位姊姊、及另一位弟弟的救恩禱告。但因岳父一直敬奉假神,還擔任鄉下住家附近土地公廟的義工,每次和他談福音,他都顧左右言其他,到現在還沒信主,是我們在禱告中的一大負擔。岳母於一九九七年五月因多年糖尿病併發症入院,那時我已返台服務,和內弟學燕又請彭牧師來為她禱告,並安慰她的病痛;更重要的是將福音傳給她。一向不願聽福音的她這時明顯的看出心中已軟化,很願意我們為她禱告,也會呼叫耶穌的名。不久桂英兼程由美趕回,陪伴在側,每日為她禱告。彭牧師和師母在百忙中仍數次來訪。遺憾的是岳母一直在昏迷狀態沒有機會決志及受洗就過世了,當時彭牧師也在場。因為她一直聽我們的禱告加上呼求主耶穌的名,彭牧師認為她已信主,家人決定以基督教儀式在學燕夫婦事奉的教會台北靈光堂舉辦追思禮拜和喪禮。彭牧師在師母陪同下主持岳母遺體的入殮禮拜,追思禮拜的證道,和火化禮拜。新竹地區我們的客家鄉親又一次參加基督教喪禮,對信奉傳統信仰的客家鄉親而言又是一個見證。桂英的大姊也因此對基督教大有好感,不久後也決志信主了,目前在她加附近的教會聚會。

我們非常感謝彭牧師師母的愛心,雖然我們都不是崇真堂的會友,他們卻為了福音的緣故,特別是對客家鄉親的負擔,對我們最親愛的親人施加援手,使我們在永恆裡有與親人同得永生的盼望。如今彭牧師已息勞為主所接去,打完那美好的仗。我經常想到在客家人中傳福音實在有如從魔鬼手中搶回靈魂,因為客家人有很深遠的祭祖和拜偶像的傳統,不容易信主。彭牧師用溫和的心待眾人、善於教導、存心忍耐的方式,使家父母終於有悔改的心,明白真道,接受福音,得到永生(提後書 2:23-26);而岳母臨終也有意歸主,我們有信心她也回了天家。 對彭牧師,我們家族將永遠有一份感恩與懷念的心,也有信心知道將來我們在天家終會再相見。(二○○一年三月五日完稿,二○○二年八月十三日修改)

本文本應刊於紀念故彭牧師專輯中,但被編輯同工疏漏未登出,後來登載於客家福音協會所出版的《客福簡訊》中。(約2007?)

溫英幹
國立東華大學經濟學系
花蓮縣壽豐鄉志學村大學路二段一號

說謊、偽證 豈可視而不見

說謊、偽證 豈可視而不見

李同龢/東華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溫英幹/東華大學經濟系教授、美國特許財金分析師

我國證券交易法規定,上市公司高層以及因為職業或控制關係,而獲得公司重大影響股票價格消息的人士,在該消息還未公開前不得買賣公司股票,否則就牽涉到內線交易,要負賠償責任。
因為靠著持有內部資訊而獲利,對於別的投資人很不公平,因此幾乎所有的國家都禁止內線交易行為。

在美國,內線消息的正式名稱為「重要非公開資訊」,而擁有這種資訊的人士即為內線人。美國的證券管理委員會對內線交易的行為絕不寬貸。財金分析師(CFA)協會對於所屬分析師的內線交易也有很嚴格的規範。分析師會員如果擁有有關某種證券價值的重要非公開資訊,不可進行交易,或讓別人從事交易活動。如果這種交易會違反職責,或該資訊是用不當的手段取得,特別是該資訊與併購案有關時,都不可為客戶進行交易。

二○○四年美國有名的「生活美學大師」電視主持人瑪莎.史都華牽涉到內線交易案之判例值得我們借鏡。

史都華股票經紀人獲悉他另一客戶生物科技公司ImClone的老闆要賣該公司的股票,請他的助理通知史都華出清該公司股票,史都華為了避免損失,馬上出售該股。美國證管會視此案為指標案件起訴,但到定罪時,法官撤銷了證券詐欺罪起訴的部分,而以說謊、做偽證及妨礙司法三項罪名定罪,讓她乖乖入獄服刑。

趙家所雇用的龐大律師團隊中,有稱內線交易可能會無罪開釋。如果總統女婿果真無法以內線交易定罪的話(當然可能還有其他「罄竹難書」的罪名),是否能用說謊、偽證及妨礙司法的罪名起訴?觀諸台灣司法案件的審理,犯內線交易的鮮少被定罪,對被告的說謊、偽證及「妨礙司法」更視而不見,其實這些更重要。

誠信在西方文化是很重要的,例如一九九四年底,美國農業部部長阿斯匹,被揭發不當行為後,立刻請辭下台:包括女友接受與農業部監督之廠商有關係之基金會區區一千二百美元的獎學金、把公務車當作私人用途及使用廠商的私人飛機旅行。

而我們的許多高官,居然可以讓廠商們絡繹不絕的朝貢,更不要說關說及濫用公務車及隨扈了。

【2006/05/29 聯合報】民意論壇

祝老友呂崇基兄七十大壽感言及打油詩

祝老友呂崇基兄七十大壽感言及打油詩
溫英幹
於2006年3月
老友呂崇基兄是我們國建聯誼會資深會員,擔任過本會會長及顧問,也是本屆會長林朋美女士的夫婿。崇基兄早年自台北中興大學畢業後,留學日本,在美國愛荷華大學得農經博士。我們在1970年代中葉同時在華府工作時認識,又成為鄰居及世界銀行同事好多年,兩家孩子年紀相若,一起長大,成為通家之好。離開世界銀行後,崇基兄先後就職於在羅馬的聯合國糧農組織(IFO)及美國國務院美援公署(USAID)擔任農業經濟專家,並被USAID外派到孟加拉國數年,協助該國之農業發展,在國際之農經領域貢獻良多。崇基兄為人豪爽,妙語如珠,朋友相聚,有他就樂。夫人朋美相夫教子,熱心助人,兩小都事業有成。2006年三月適逢他七十大壽,我在台灣花蓮作一首打油詩寄給給他留念。這裡轉錄,供國建會會友們參考。

慶祝崇基兄長七十大壽

認識崇基過卅載, 三代交情憶仍鮮。
少時遊學台日美, 農經領域學有專。
職場經驗多豐富, 國際之功不唐捐。
台才美用孟加拉, 華人史上第一先。
為人爽朗重情意, 真誠待人友誼堅。
聚餐笑語樂聽眾, 一手好菜人垂涎。
德配朋美賢良婦, 家庭事業放雙肩。
夫婦同心育子女, 果然有成賺大錢。
忽聞將過七十歲, 英姿仍不減當年。
隔海賦詩敬祝兄, 今後天天快樂天。

沙坑國小90週年紀念文

混沌童年憶沙坑(1949-1958)
溫英幹
2007年為沙坑國小成立90週年紀念而寫
刊載於該校網路版中

回到祖居
先父溫安谷先生(1915-1995)於1949年七月從新竹縣橫山鄉內灣國小教務主任調升沙坑國小當校長,到1958年九月調離,在該校有九年又兩個月之久,是歷任校長任期第二久的一位(最久的是劉德明校長,1961年九月至1970年十二月,任期比先父多一個月)。
其時我快滿六歲,上有轉學到沙坑國小的大哥英樹(升上小學五年級,沙坑國小第六屆畢業生)與大姊絢美(升上二年級,第九屆畢業生),下有和我一樣還沒上學、年幼的弟弟英文(三歲)及大妹淑影(剛出生),一家七口從內灣搬到沙坑,住在校長宿舍(現已改建成禮堂)。沙坑村離現福興村的祖居(八十份及馬福)不遠,父親調到這裡等於回到家鄉,使我們與其他溫氏宗親更加接近。
我於1950年九月進入沙坑國小就讀一年級直到1956年七月,成為該校光復後第十一屆畢業生。很有意思的事,父母親共有八個孩子,但只有我完全是沙坑國小「製造」出來的畢業生,從一年級讀到六年級;大哥和大姊從內灣國小轉學到沙坑國小畢業,弟弟及大妹則是讀到五年級及三年級,因父親調職而轉學。沙坑是我童年成長的地方,雖然離開這裡將近半世紀,但童年往事仍記憶猶新。

昔日沙坑(1950年代)
沙坑國小是鄰近三個村莊的小學:沙坑村、太平村及福興村;該地區山明水秀,客家鄉民純樸熱情。沙坑村人口密集的地方其實是一個坡地。沙坑國校位在山坡之中段,坡下即是公路,為竹東鎮往關西鎮之間的孔道。當時還沒有柏油路,來往主要是新竹客運公司的巴士及載貨卡車,轎車較少,每有車輛急馳而過,塵土漫天。有兩家雜貨店算是本村的商業中心,客運巴士即停靠在雜貨店兩邊。沙坑國校前校門設在公路旁,進了校門即是石階一段,拾級而上為一平路,然後再有石階,再接平路一段,平路右邊即為校長宿舍,左邊竹林內則屬陳家。平路盡頭再扶石階而上,方是國校正門。左側為操場,右側有一路徑通往教室與辦公室。
沙坑村中心部份是在公路旁的幾家店以及公路西邊的莊子。這個莊子位於山坡上,自公路旁雜貨店附近沿一小馬路往上坡行,兩面都是住宅,除一家肉鋪外(為族姐所開)再無其他商店了。至莊子尾巴有一土地廟為村民迎神賽會的中心,野台戲、雜把戲等也都在此處上演。
在雜貨店附近往莊子路上另有一池塘(現已填平),池右稍高的一塊平台即為沙坑國小,左邊有一條路通往莊子,池塘左邊即是三位兄弟安禎.、季禎、家禎堂伯的家。這一處佔地寬廣約百坪以上的四合院是他們的尊翁溫士銓先生留下的。安禎在右,季禎在中,家禎在左;但因家禎伯一直住在頭份,故季禎伯等於向家禎伯租用季禎伯父一家住中間及左側。安禎伯人丁單薄但居所高雅。季禎伯父(1907-1999)和伯母則共養育八個兒子,五位女兒,「生產力」驚人,兩位伯父的家也是我們童年最值得回憶的地方。我們三兄弟經常到他們家去玩,主要原因是堂兄弟與我們兄弟年紀相若,住處又近,因此來往親密。另一個地方是宿舍斜對面坡下的陳家。陳家也是大家族,房子很多均有相連,主要的是一棟四合院的房子,稍為陳舊。陳家的家長是玉和先生,我們這輩稱之玉和叔公,他自日據時代開始即在家開設漢文私塾教漢文,1950年左右他年約七十歲,仍然辦有私塾,學生泰半均有成就,所讀之書為三字經、昔時賢文等。父親年輕時也曾授業其門下,所以父親漢文基礎不錯。玉和公的孫子們與我們年紀相若,其中陳榮茂是我同班同學,也是小學好友。
先人事蹟
說起溫士銓(1868-1931)及溫安禎(1896-1973)兩位溫氏長輩在地方上是很有名的,對沙坑國小的開辦有很大的貢獻。溫士銓公是先祖父(阿養公1877-1958,二房老三)同父異母之兄長(本名欽清,大房老三),日據時代曾任橫山區(鄉)區長,曾設法在沙坑開辦小學,但因各方意見不合,沒有成功。直到其長子安禎伯父擔任橫山庄長(鄉長)時,再度奔走,於1907年(日本大正六年)三月卅一日,終於成立「樹杞林公學校沙坑分教場」,開學時有四十餘學生;到1921年升格為沙坑公學校。[1]先父生於1915年,可能在沙坑公學校剛升格成立時進入一年級,六年後(1927年)畢業,考取竹東公學校高等科,二年後畢業考取當時頗負盛名的「台灣總督府台北第二師範學校」之「小學師範部」,在「公學校本科正教員養成講習科」修習三年後於1933年畢業(時年十八歲),取得公學校訓導資格,在幾個地方教過書。二次戰後台灣光復,到內灣國小擔任教導主任,調到沙坑時年方卅四歲,算是相當年輕的校長了。沙坑公學校即為光復後沙坑國民學校的前身,父親可能是第一位「沙坑國小」畢業後的校友調回母校擔任校長。

家居甘苦
我們住的校長宿舍為日式房子,平時由廚房出入,後面正門反而較少行走。室內除了廚房和正門口玄關有水泥地外,其餘均是塌塌米或木板走道。宿舍周圍除少許樹外便都是空地,當時父親的薪水微薄(月薪約新台幣500元),要養育七口之家非常不易,為貼補家計,父母親將屋旁空地拓為菜園,栽植不少蔬菜,並養豬及雞。菜園後即是附近人家的田地,這些田地比我們住處又低了約十公尺,底下有一小水溝,是由鄰近高處的池塘引來灌溉田地之用。母親和周圍鄰家婦女們就是在此小溪上洗衣服,水高清潔,由菜園後門往下走一段小路即可到達。大姊因為年紀較大(也只不過十幾歲)也要幫忙家務,洗衣燒飯,帶領幼妹,非常辛苦。我與大哥則要幫忙照顧菜園,還與弟弟定期到坡下一間碾米廠蒐集米糠作為雞食之用。還沒上初中以前,正門玄關打打掃由我負責,也要用抹布擦洗地板。上初中後這些家務就由弟弟英文接手。我們子女從小就被要求分擔家務,使我們長大都能在家事上幫忙,不以為苦。
當時居住之生活條件雖然非常貧瘠,但精神生活卻似乎很充足,現在回想起來滋味無窮。日式房子有可愛的一面,生活空間完全是平面的,玩耍空間大。在沙坑期間,我們又添了兩位妹妹淑娟和麗姿,一家九口擠在狹小的日式宿舍,好不熱鬧。晚上睡覺時在兩間相連的塌塌米上掛兩頂大蚊帳,一家九口就分擠在兩間房間睡覺。夏天天熱,直接睡在塌塌米上;冬天天冷則下有墊被,上蓋厚被,記憶中從來沒有失眠的夜晚。日間起床後把棉被枕頭往壁櫥裡一收,即是兩間相連、寬敞的塌塌米房間。旁邊長長的木板走道中間擺放一張圓桌作為我們溫書的書桌(使用書桌是分年齡的,因為兄弟姊妹就學時間不同,因此書桌的使用並不擁擠)。廚房中有一小間飯廳也是塌塌米的,上有一矮桌供吃飯使用,也是我初中時所使用的書桌。我們在沙坑一直住到1958年九月,因父親調往新竹市龍山國校校長,方依依不捨搬到竹東鎮居住,1960年么妹麗卿在竹東出生,使我們家成了十全十美的十口之家。
1950年代物資缺乏,公教人員的薪水極為微薄,我們吃的是粗茶淡飯、青菜地瓜;逢年過節才有大魚大肉可吃。平時也很少有機會吃到糖果。這樣的飲食現在看來竟然是最佳的有機飲食。我的牙齒到現在都完好無缺(有些蛀牙也是中年後的事),體重在近年來吃好穿好後才增加的。小學六年,我大概是在三年級時才有鞋子穿。有一次要照全家福相片,臨時向鄰居的同學借長褲穿,可見當時生活之清苦。但大家似乎不以為意,醬油泡飯是常事,如果有豬油拌飯,就如天上美味。
祖父還健在時,與祖母及其他族人都住在馬福。那時交通不便,我們年長的兄弟及大姊不時要翻山越嶺走山路約一小時才能到達祖居,有時還要在那邊過夜。回程時,祖母都會包一大堆土產讓我們挑回家,走路時擔子越來越重,只好咬牙忍耐,直到回到家才大功告成。這種訓練也養成我們日後刻苦耐勞的精神。
父親雖然貴為校長,回到家卻很體貼母親,幫忙做家事,種菜、養豬、養雞、洗衣都會幫忙,成為子女最好的典範。受過嚴格日式教育的他,很重視禮貌。要我們稱呼學校的工友XX哥,有客人來訪必須打招呼或敬禮,尊稱來客(伯叔嬸姨師等)。有客人在家吃飯,我們都要幫忙端菜倒酒。父親在學校與其他老師互動良好,等到他調職的消息傳開時,家中客人絡繹不絕,來向父親致謝致意的非常之多,可見父親做人的成功。
1958離開沙坑,雖然不再住在那裡,但家人經常還會回到沙坑及福興村的宗親家,特別是掃墓時,大家都會聚集在八十份的祖墳前紀念來台列祖先輩。沙坑有我最寶貴的童年回憶,也是孕育我成長的地方,我一直不會忘記這裡的好山好水及好人。


成為第十一屆畢業生(1950-1956)
溫英幹


沙坑國民學校,自我1950年入學、到1956年畢業,直到我們家於1958遷離,一直維持著十二班級,每年級兩班,教員十來人,沒有職員,只有一名工友。我畢業時為光復後第十一屆,畢業名單上共有108位同學,這段時期,先父溫安谷先生一直是本校校長(1949七月—1958九月)。

七歲入學
照當時規定應在滿六歲後入學,我生於1943年十月,算是年尾人,在1949年九月曾隨班附讀,但還差一個月才滿六歲,可能因不符規定,不能上學,直到1950年九月,將滿七歲時才入小學,說起來吃虧了一年。直到我進了大學,在大學名冊上發現大多數同學和我一樣「及齡」入學(民國32、33年次),但也有少數同學的年紀都比我小足足一歲以上,大概都來自大城市,算是「違法」早讀書的,也可見那時候鄉下人好像比較守法!
我入小學一年級之前,學校也未設置幼稚園,因此相當於在七歲時才接觸到書本,不像城市的孩子在上了幼稚園小班、中班、大班後,進小學前已先識很多字。我進小學前,一字不識。由於在客家莊長大(當時以為全世界都說客家話),不知道當時是否會講國語;不過記得剛入學時就開始學習注音符號了。國校老師分為二種,一為本省籍客家人,一為外省籍,閩南籍很少。當時本省籍人士,像家父多在光復後才開始學習國語,很多人說客家人的國語說得較閩南人來得標準,因為語音很像,我想很有道理。國校裡老師若是於台灣本地讀完師範學校的,國語說得最好,外省籍老師若是隨政府遷台的,國語則帶有鄉音。

一年級生
我入小學一年級被編入甲班,另有一班乙班,剛開始每班約60位。我們甲班的導師是當時的教導主任溫朝鎮先生,教我們注音及識字,印象中他態度溫和,對學生很少打罵。他是桃園縣龍潭鄉人,隨其父(溫德府先生)母遷來沙坑,家中經營雜貨店,序起譜來我們可算是同宗。朝鎮先生在家為長子,下有三弟:朝海、朝添及正道;正道最小,長我一歲,在學校時高我一班,是我小時最要好的玩伴之一,為人幽默有義氣,玩的點子很多。另外幾個最好的玩伴都是我同班同學:溫正巳是季禎堂伯的兒子;陳榮茂是陳玉和公的孫子;溫俊治,是安禎伯的孫子,算是我和正巳的堂姪;溫瑞平,族親;陳裕勝,住在附近的同學。
我現在仍然保有小學時代的成績單。其中一項紀錄是1950年十一月,即剛開學時的體格檢查,身高是116.1公分、體重20.0公斤、胸圍59.5公分!旁邊有民國26年(1937年,應該是日據時代?)「全省」學生體格檢查統計平均表,男子八歲(上面的說明是滿七歲過一日以上至滿八歲作為八歲)的平均身高為113.8、體重18.9、胸圍57.3;看來我還比平均值高一點點。
我就讀小學一年級時,大哥已是小學六年級,姐姐三年級。也許我們是校長的孩子,比較容易受到老師們的注意,而我們兄弟姊妹也不敢亂來,言行舉止都比較小心,免遭物議。後來大哥在沙坑國校以第一名畢業,姐姐是第五名畢業,我則一年級開始即被選為班長,一直擔任班長或副班長六年,成績則一直保持在全班第一名。弟弟與大妹成績也不錯。

啟蒙時期
我二、三年級的導師是戴明皇老師,他教學認真,記得我們全班同學曾被處罰責打,我也不例外,原因已忘,大約就是頑皮或是考試成績不佳吧!戴老師的女兒菊妹也在我們班上,倒忘記她是否也挨打。
四年級時,橫山國校調來林明照老師,他們一家住在國校操場旁的宿舍內,這裡宿舍有二家,他們在前一棟,後面住的龔學文老師。我有時也到林老師及龔老師家玩,老師們對我也很照顧,但林老師不久又調走了,宿舍由韓彩棠老師一家居住。
五、六年級導師是溫其富老師,他是福建上杭縣的客家人,在大陸讀過師範,來台後單身在沙坑國校教書,溫老師是客家人,等於回到了家鄉。後來經由媒人介紹娶了本地一位客家小姐,婚後不久他們即有一女玉嬌,其後陸續增添兒女,家庭幸福美滿。其時他們住在公路校門口對面的一個學校宿舍裡,隔壁為溫德府先生(溫朝鎮先生尊翁)的雜貨店舖,另一邊則為學校教室,我曾在那裡上過課,後來他們又將店面搬到斜對面,至今溫家後代仍住在那兒,是二層樓房,開雜貨店。
其富老師是我真正的啟蒙老師,他教我們作文及算數。我的算數及作文基礎就是從他那裡打下的。我的數學成績一直到後來都很好,與從小有基礎有關。除指導作文外,他還借書給我閱讀,多是通俗古典小說類。依當時家長們的觀念,課外書乃是「閒書」,對孩童有害無益,讀了會妨礙正課、浪費時間。但其富老師卻有不同的看法,鼓勵學生讀課外書,特別是古典小說,以增進閱讀及寫作能力。我小學三年或四年級開始看這些課外書籍,如薛仁貴東征、薛丁山征西、伍虎平西、女俠黑龍姑等小說我在四年至六年級的時候已經讀過,有些是其富老師的藏書。那時我經常到好友陳榮茂家中玩。他的祖父玉和叔公,在日據時代是漢文的私塾老師,家裡留下許多古典通俗小說,例如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等,我常在他家流連忘返讀這些書,有時到天黑後才回家。這些書對我而言是進入一新境界,乃至對國文自此產生濃厚的興趣。我曾於小學六年級由其富老師選派參加全鄉作文比賽,地點在橫山鄉大肚國校,雖然沒有得獎,但已經打下我中文及古典文學的基礎。
其富老師後來調到竹東鎮的員崠國小,在那裡服務到退休,現在已經子孫滿堂。他也是家兄英樹的老師,因此我們還一直與他保持聯繫。(我曾寫過一篇文章「吾念吾師」,敘述影響我少年時期從國小到高中的三位老師;其中國小時代即是關於其富老師的,收在台北天恩出版社《心園雅歌》一書,24-27頁,2004年五月出版。)

其他記憶
沙坑國小其他老師也都很優秀、富有敬業精神。例如統管總務的張璘光老師,善於書法的宋金發老師,知識豐富的戴榮榜老師,風度儒雅的龔學文老師,鄉音未改、教學認真的韓彩棠老師;另外還有比較年輕的鄧振鐸老師、陳梅英老師,及堂兄溫正文老師等。我們學生對老師都畢恭畢敬。當時還有體罰制度,因此同學們吃老師鞭子的很多,但到現在我們都感謝老師們的教導。父親是校長,也重視學生的紀律。每天到學校老師都要檢查我們雙手的衛生。每天升旗典禮,聽校長的訓話是例行公事,父親常常利用朝會的場合告誡學生做人做事的道理。
我小學時代國文和算術成績很好,此外是很愛畫漫畫。當時凡是模仿書上漫畫皆可畫得唯妙唯肖,尤其喜畫古人像,如關公、岳飛之古裝像。大哥還買有漫畫速寫的書給我,但我的漫畫天才在高中後就逐漸消失了。我也喜歡唱歌,音樂天賦可能是來自父親的遺傳,因為父親和我們兄妹八人,人人喜歡唱歌,大哥是台北師範音樂科畢業,之後靠音樂吃飯(在學校教音樂,在家教鋼琴)。而我小學時和大姊被選拔參加國校合唱團,首次到新竹市比賽,似乎是第一次到「大城市」(到竹東鎮則是第一次「上街」),心中非常興奮,東張西望的看著兩邊的大樓,真是壯觀啊,被家人笑說是「山呆上街」,客家人說的,指鄉下人進城也。在省立新竹高中讀書時,我參加學校合唱團,在台中市得到全省高中第一屆及第二屆合唱比賽第一名(竹中連續得了十次冠軍)。
老師們經常在學校網球場打網球,我們學生在鄉下沒有什麼正式的運動,課餘常玩的則是在操場打躲避球,同學溫瑞平是箇中好手,我們常玩到天黑,母親到操場來叫回吃晚飯時才罷手。夏天天熱時則隨年長些的學長或堂兄們去附近的小溪游泳。起初只是玩水,記得忽然有一天竟然會浮起來,可以用「狗爬式」游泳,從此游泳成了我最喜歡的運動項目。鄉下也沒有休閒活動,最常做的事是與童年玩伴溫正道、陳榮茂、溫正巳、溫俊治等到野外去抓昆蟲,玩彈珠及陀螺。那時也不用補習,每天做完功課就是玩或讀小說。我們在沙坑的的童年真的很快樂。

免試升學
1956年我小學六年級將畢業升學時,當時的教育部(部長為張其昀先生)在新竹縣試辦免試升初中的計畫。此時全縣所有有高初中的學校,因免試升學之故,都停辦初中招生。當時桃竹苗三縣當中,尤其是新竹縣學生心目中最嚮往的是省立新竹中學,因免試升學計畫也停辦初中部,使許多嚮往竹中的小學生大失所望。
免試升學對我們這屆及下幾屆的畢業生有利與不利;有利的是一般學生只要有意願不必經考試即可讀初中,不利的是成績好有志升學的學生必須就讀當地學校,教學品質可能有問題。例如我們所分發的學校是因應免試升學所興辦的橫山初中,地點位於橫山鄉鄉公所所在的橫山村,如果我分發於橫中去讀書,則將來升高中可能有問題。在考慮之後,父親決定讓我去報考沒有受影響的省立中壢中學。導師溫其富老師就帶著我們共十一位學生,一同到中壢鎮參加考試。當時交通不便,不能當日來回,我們在中壢鎮的一家小旅館二樓投宿一晚。記得我們投宿在樓上右手邊一大間有塌塌米的房間大家擠睡,左邊另有一小間房,我和幾位同學不小心走過其門,只見裡面塌塌米上躺有一個女人,另有二個男人在旁,後來才知是房客召妓!
壢中考試放榜後只有我和另一同學張健平錄取,健平家在太平村(太平地),其大哥為理髮師。健平和我一起在壢中不同班讀了一年半,又因家中經濟不容我們在外縣過外宿生活,我們一起轉學到竹東中學唸完初中。畢業後,健平未再升學,後成為手藝很好的裁縫師,另闢一個有一技之長、收入又好的職場。我則在東中畢業後考取省立新竹高中,三年後再以第一志願考取台大經濟系,從此靠經濟學「吃飯」直到今天。

同學聚樂
在沙坑國小畢業後,很多同學都到剛成立的橫山初中(算是竹東中學的分部)就讀。畢業之後考高中或就業,大都份後來都分居在大台北及桃園、新竹地區,他們都有很好的發展及良好的經濟基礎。另外一班成績最好的林阿斗同學,因家境不佳,畢業後即輟學在家,後從事木匠工作及其他事業;另有一位讀畢竹東高中的魏隆昌,也是一位優秀學生。除了我上大學及另一位潘正夫同學讀政工幹校畢業外,即無其他同學直接繼續就讀大學(就業後去讀大專的除外)。正夫多才多藝,在軍中表現傑出,後轉任台北醫學院擔任總教官,退休後被借重到台北市立萬方醫院擔任總務主任,任內建樹極多,現又二度退休,除擔任該醫院顧問外,其他時間則逍遙度日;他的領導能力令我欽佩。隆昌其後在工廠任職,曾派到大陸任職,現在也退休,經常來電問好,溫情可感。溫俊治在中華電信工作多年,最近退休。他是畢業後召開同學會的「班長」,我很樂意經常被他召集參加同學會。陳裕勝頭腦聰明,為本班「鬼才」,農校畢業後曾從事藥劑師及多種事業。限於其篇幅,其他很多同學就不多說了。
我後來留學美國,又在美國做事。雖然相隔萬里,同學們對我的熱情不減,一直和我保持聯繫。1996年我自美國退休回國到花蓮的國立東華大學任教後,經常參加小學同學們的同學會。同學們有婚喪喜慶的事也會通知,於是經常我由花蓮搭飛機或火車回到新竹/桃園一帶。同學們雖然受的教育可能沒有我多,但其他方面像處事為人、各行各業的知識,各有所長,都是我學習的對象。同學們多半都已經升等為祖父母級,但在一起唱歌作樂、談笑風生,大家又回復到童年時期的童真情懷,享受真誠的友誼。這情誼從1950年代在沙坑國小六年開始延續到今,已經超過半世紀;這情誼令人想到反璞歸真的喜樂,永不消減。
在沙坑國小慶祝九十大壽的時候,我以畢業於母校為榮,也為能和一百多位純樸的同學們同班為榮。

作者溫英幹,本校第十一屆畢業校友(民國四十五年),國立台灣大學經濟系學士、碩士;美國約翰霍普金司大學政治經濟學博士;畢業後在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的聯合國所屬世界銀行擔任經濟專家二十餘年,退休後應聘到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任教,曾任該校大陸研究所所長、經濟系主任兼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現任該校經濟系專任教授,兼職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理事。擁有美國特許財金分析師及中華民國證券分析師證照。



[1] 參見陳玉蟾撰寫沙坑國小簡史,http://www.skps.hcc.edu.tw/概況/校史.htm

跳脫意識作祟 尋找台灣經濟活路

跳脫意識作祟 尋找台灣經濟活路→對大陸政策與全球布局的省思
工商時報 B3/經濟教室 3/04/2007 (星期日)

文/【溫英幹(東華大學經濟系教授)、鄭治明(東華大學榮譽教授)】

  聖經箴言書有一句話:「有一條路人以為是正確的,最後卻成為死路一條。」這句話用在政府的政策也很恰當。政府的政策大都立意良好,但結果卻誤國誤民的例子不勝枚舉,正印證了「貪腐可怕,但錯誤的政策比貪腐更可怕」這句話。
  在大學教發展經濟學,最常舉的例子就是當年(一九六○年代開始)台灣、南韓、香港、新加坡仿效日本的發展模式,開始以「外向型」的擴張出口政策為主,終於造成以後數十年的經濟發展奇蹟,這是早期台灣的「威權政府」走的「正路」,也成為一條「生」路。但在同時期,拉丁美洲卻將「進口替代」政策做為經濟發展的指導原則。進口替代指發展國內產業來代替進口,振興自己國家的產業水準,節省外匯支出,使國家經濟走向自立自強之路。
  這種內向型政策想法看來很好,但結果是導致拉美國家經濟落後,外債高築,演變為一九八○年代的外債危機,到現在拉丁美洲的經濟發展遠遠落後東亞國家。同樣的,印度與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前的鎖國制度也使其經濟進步緩慢,直到經濟開放後才大幅提升。經濟學家在回顧這些經濟政策所得的結論是,當政府在制訂某種政策時,立意都很好,但結果卻反其道而行。
  鳥籠經濟
/違反經濟及市場法則,使總體競爭力在國際間的排名滑落。

  台灣最近幾年,從李登輝執政後期到民進黨執政,當政者走的是類似拉美國家的「內向型」鎖國政策,但對象鎖定中國大陸。鎖國政策的理由和立意都很好:為了保障國家安全、避免產業外移、保障國內的就業;因為產業外移,民間投資不振,會使國人失業,資金流出到國外,演變為債留台灣;因此最好的解決方式是產業都留在國內,自立自強,台灣的經濟不必依賴大陸,也不怕大陸的經濟影響台灣。
  在這樣的思惟下,加上對中國政權排斥的意識型態,台灣的對大陸採用「鳥籠經濟」政策,不讓鳥自由飛到大陸,以免不能管控;另外也不讓大陸的鳥飛進來(限制觀光客及不讓陸資來台)。這種政策類似中共在一九八九年改革開放時的路線之爭。陳雲倡議「鳥籠經濟」,怕「一放就亂,一管就死」,主張讓經濟在不能全面開放而只在一定的範圍開放;另一方面,鄧小平主張摸著石頭過河的全面開放,而最後鄧的大幅開放政策占上風被採用,使大陸的經濟扶搖直上,如果當時採用陳雲的政策,則情況將完全改觀。
  「鳥籠政策」的確立意良好,卻違反經濟及市場法則。結果呢?台灣的總體競爭力在國際間的排名開始大幅滑落(主要是政府部門);台灣的股市漲幅遠不如其他東亞國家及印度;產業投資大陸受到資本四○%的上限限制及未完全開放三通,讓產業綁手綁腳,以致經營成本提高;整體經濟成長率敬陪四小龍之末,甚至比東亞其他新興國家低。本來想不依賴大陸的經濟,卻發現台灣的經濟越來越依賴大陸。
  美國商會二○○六年十二月月刊評論指出:「台灣過去六年來的政府體質不佳、沒有遠見,找不到區域定位,台灣正逐漸變成亞洲區域的「邊陲地區」。十年前的戒急用忍政策不但終止了亞太營運中心的進程,也改變許多官員對兩岸經貿看法,許多關於兩岸的管制也應運而生,不僅使得台灣廠商無法發揮其鄰近、語言與血緣關係等優勢,更眼睜睜看著外國競爭對手超前。無法執行的禁令只會讓官僚體系自我膨脹,並增加民間的怨懟。過去六年台灣政治對立及政府缺乏穩定與前瞻性,最明顯的例證就是內閣閣員頻繁更替,人民如何能期待具備充分資訊、延續性與未來性的政府政策?」
  美國商會這份白皮書事實上表示台灣的總體經濟不穩定,對我們是一個很大的警訊,因為總體經濟開始不穩定,表示經濟發展的基礎開始動搖。一九九一年世界銀行出版的「世界發展報告」認為一個國家的經濟穩定快速發展有四個要素,分別是:投資在人力資源,擁有有競爭性的個體經濟(企業),有全球化的網路,以及最重要的,有穩定的總體經濟。當總體經濟不穩定,將會影響其他三種要素,使一國經濟向下沉淪。

  敬陪末座
/出口成長率遲緩、民間投資與消費的成長率停滯不前。

  我們已經看到,近幾年台灣的經濟成長及發展在東南亞地區逐漸成為敬陪末座,可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最近幾年台灣的經濟成長率主要要靠貿易出超來推動,也因此使外匯存底持續增加,加上有通貨緊縮的現象,與日本在一九九○年代長期經濟成長停滯不前有些相似。台灣的出超貿易主要都是依靠對大陸的巨幅出超,表明如果沒有大陸市場,台灣對大陸以外的世界是入超的,特別是對日本的長期巨幅入超及對產油國家的入超最多。台灣對大陸的高依存度由此可見。
  值得欣慰的是,台灣企業家仍深具潛力,雖然政府及朝野政客在扯後腿,在外貿上仍然表現亮麗。問題是:這種情況還能維持多久?再看外貿數字,出口成長率遲緩,貿易出超部分原因是進口成長比出口更遲緩;貿易條件(出口價格與進口價格指數之比)連年惡化,削減台灣的出口競爭力,使外貿前景也出現陰影。
  二、政府投資、民間投資與消費的成長率都停滯不前。雖說卡債危機解除後將對消費增加有所幫助,總體趨勢仍處不利情況,因為經濟成長趨緩,軍公教人員及許多薪資階級薪水多年沒調升;工業與服務業平均薪資二○○一至二○○五年期間平均名目薪資每年增加不到一%,扣除通貨膨脹,增加值為負數;平均國民所得以美元計,只有在二○○五之後才開始微幅上升(二○○一和二○○四都是美元一萬四出頭);這些都連帶會影響消費支出的意願。此外,投資環境不佳、政府財政拮据,也影響整體投資意願。
  三、外人來台的投資偏向間接投資在證券上(約占外匯存底的一半資金),而對經濟成長有實際貢獻的直接投資成長趨緩。二○○六年十月聯合國工業與發展組織所發布的「世界投資報告」,在外人直接投資方面,將台灣列為「高潛力,低績效」國群,與英美同類—表示台灣的投資環境富有潛力,但吸引外人來台的績效表現低。而中國大陸和許多發展中國家則被列入表現最好的「高潛力、高績效」國群!

  十年河西
/如此鎖國思惟有如以往拉美的內向型政策,恐將台灣帶向「死路」。

  有人稱台灣經濟過去十年的表現為「失落的十年」?究其原因,與政府的「戒急用忍」、「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及「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等鎖國政策,及政府缺乏一致性、全球布局的經濟發展願景有很大的關係(有的多流於喊口號)。鎖國政策導致兩岸三通(通郵、通商、通航)進度遲緩。一九七九年大陸宣布希望兩岸三通,而台灣政府則以三不政策來對應(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作為對應。
  以時空背景而言,大陸剛剛開放,其三通政策的政治目的大於經濟目的;但隨著大陸的大幅開放政策,情況已經改變,反而是台灣在採取鎖國政策。大幅度三通也一直是台商最希望的,但兩岸的政府互相卸責,都認為是對方的錯,歷任當政者都還沒找到化解之道,倒楣的是台商經營成本的增加與與台灣經濟的遲緩成長。
  企業家最知道哪裡投資最賺錢,他們也會自負風險。但政府將企業家視為還不懂事的小孩,諸多限制。殊不知,台灣的「微觀經濟」是很強的,台灣擁有一流的企業家,有一流的競爭力,根本不需要政府代為決策;台灣的「全球網路」及科技普及也在先進之列;人力資源方面,台灣有優秀的政府官員(可惜受到當政者錯誤政策的「綁架」無法完全發揮潛力)及受過良好教育的民眾,是經濟成長重要的原動力之一,加上台灣的總體經濟一向穩定,正符合世界銀行的四要素要求,因此過去被國際發展經濟學界認為是經濟發展的模範生。
  如今情況丕變,對大陸的鎖國政策以及缺乏遠見的經濟政策已使台灣的經濟成長遲緩,模範生成了問題學生,「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的景況是誰造成的?顯然這種「鳥籠經濟」思惟有如以前拉美的「內向型」政策,已經發生效應,如果仍然繼續如此,將遺禍無窮,把台灣帶向「死路」。

  媚民主義
/為了選票討好選民,不顧財政紀律,最終可能賠上經濟發展與全民的福祉。

  拉丁美洲過去經濟政策的失敗還有一個致命傷就是民粹主義,英文是populism,筆者認為應改譯為「媚民主義」,就是政客為了選票討好選民,不顧財政紀律,一直加碼在社會福利或討好財團的減稅措施上。例如濫發老人津貼、隨意調降稅率、通過坑錢法案等「開流」卻沒有相對應的「開源」配套措施使國家財政赤字及負債節節攀高;中央與地方都在進行花錢競賽,等到財政危機到了像玻利維亞一樣,政府財政破產,那時才來補救,代價就太大了。
  順便一提,最近委內瑞拉總統開始走社會主義回頭路,美其名為經濟改革,將民生有關大企業收歸國有,委國很多百姓拍手稱好。委國不記取歷史教訓,可以預測幾年後委國經濟將更行萎縮,因為回復媚民政策、違背市場法則的經濟,歷史證明總是行不通。
  錯誤的政策,使經濟發展進步緩慢甚至退步。但雪上加霜的是:近年來朝野政客不問是非只問立場的惡鬥,導致國家定位不明、政治不穩、族群失和、社會失序、道德淪喪,加上當政者抱著仇視大陸的心態,不努力解決兩岸關係,卻花大量精力與金錢在推動加入聯合國及「去中國化」或「去中正化」的正名運動上,政治力影響經濟使台灣經濟「空轉」的速度更快,最終可能賠上整個經濟發展的腳步及全民的福祉。
  報載移民署資料顯示,大陸偷渡來台人數逐年減少,意味著兩岸差距越來越縮小,大陸急速發展壯大,台灣日益萎縮變小,當政者卻好像視而不見,以為自己的政策及種種作為是正確的,恐怕最後應驗了聖經箴言所說的走向「死路」。

  打開生路
/減少政治掛帥、調整對大陸的經濟政策,著眼於全球布局。

  如何避免死路,朝野要好好思考走一條正確的「生路」,恢復台灣的競爭力,使台灣的經濟生氣勃勃。當務之急應該是當政者心態的改變,減少政治掛帥、媚民主義的作法,著眼於全球布局,將經濟政策由對大陸鎖國還原為大幅開放。當然,以兩岸目前互不信任的情況下,來路將會相當艱辛。但如果不改變意識型態與作法,誰倒楣呢?還不是台灣!
  不過,這裡要先破解一個「迷思」:有些人認為台灣與大陸只要三通,兩岸問題就OK了。其實,三通只是回復競爭力的一小步。台灣和大陸之間即使全無阻隔實現三通,台灣和美國、日本、韓國一樣要面臨產業出走到工資低廉地方,特別是大陸的問題。所以解決出走問題並不是靠限制,而是要建立良好的制度及投資環境使台商將台灣當作「家基」(home base),願意回來投資、帶動台灣的產業發展,維持就業的穩定,使台灣的經濟成長不落人後。
  例如,如果台灣的產業維持在「上游」區塊(例如難以被取代的核心零組件及服務,包括研發設計、全球運籌),和大陸的「下游」區塊沒有競爭,並進一步將其納入由我掌控之價值鏈,則可以維持台灣的利基,不必怕產業的空洞化。台灣已經發展出一流的跨國企業及全球運籌的基礎,可在兩岸的製造業及服務業保持利基,政府放手由台商自由進出,將使台商對兩岸經濟產生雙贏的結果。
  過去半世紀,台灣對日本都保持鉅額入超,從來沒有逆轉過,就可看出日本掌握台灣無法取代的「上游」區塊,台灣必須依賴日本的核心技術的產品與服務。同樣的,只要台灣能掌握大陸所需的核心技術的產品與服務,就不怕被大陸所取代。
  最後,有學者指出台商在大陸的投資占台灣對外投資的大部分,而且以中小企業居多,不像美國、日本與南韓都是大企業在大陸投資。如果大陸經濟不景氣,整個台灣的對外投資以及台灣的經濟將受害最多,而對美、日、韓的衝擊相對較小。這種顧慮也有道理,但當大陸經濟成長到一定程度,實質工資上升,台商和其他國家的外商一樣可能要移師到工資更便宜的地方去,到時想對大陸鎖國也沒意義了。

從頭一天開始

從頭一天開始
(巴城中華基督教會三十週年感言)[1]

溫英幹

教會成立的頭一天
一九七二年八月二十日上午九時,陳俊榮弟兄(那時尚未封牧)的太太開車來接我們夫婦、陳藹倫姊妹、姜家齊弟兄到他們家(Lampost Lane)參加初次家庭禮拜。出席這次禮拜的大人共有十二位:名單如下:陳俊榮、林彥卿夫婦,奚周聯珠,馬良卿,林國欽、曾秀芬夫婦,董學暢,閔太太,陳藹倫,姜家齊,溫英幹、吳桂英夫婦;加上幾位小朋友─陳弟兄夫婦及奚太太的小孩。沒想到這次家庭禮拜就成為本教會成立紀念日。那天早上由陳弟兄講道,內容是有關十字架的道理,講得甚好。中午大家在陳家包餃子吃,休息過後,下午三時大家又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附近由黃文廣教授及夫人盧璟英所帶領的查經班參加聚會,由黃弟兄帶領查約翰福音第二章,五時結束。

我們的得救經歷與事奉學習
桂英在稍早數週參加使者協會主辦的夏令會已決志信主。 八月二十日這天兩場聚會對我生命有很大的影響。那天晚上我記載下我的感想:「今天覺得靈性已開,欲接受耶穌為我救主,臨睡前與桂英一起禱告並看聖經,自羅馬書開始看起,讀兩章,只花十分鐘而已。桂英心裡甚是喜悅。」第二天我自認開始成為基督徒,但仍然沒有真正決志,或者說是得救的確據。
參加這一次家庭禮拜後,有一段時期幾乎每週日我們夫婦都參加陳弟兄家的家庭禮拜,下午則去黃文廣弟兄的查經班,對我真正決志信主都有很好的幫助。有一個主日(同年十月二十二日)早上我們都有點累,不想做禮拜,我自己就暗暗說,如果有人來電話相邀就去,因為平日陳弟兄或來載我們的董學暢博士都不來電話的(當時我們還沒有車子)。奇妙的是那天早上十時,陳弟兄竟來電通知說董先生要來接我們去。好像是逃不過神的力量,我就去做禮拜了。但開學後有一陣子我們又軟弱下來,以忙碌為藉口常常不去教會,直到該年十二月十七日主日周主培牧師來證道。聚會完了,陳弟兄把我介紹給他,他要我一起禱告,他唸一句,我也重複一句:「從現在起我要讓耶穌為我救主。」說如此便可得救;我也因為這番禱告真的決志信主。
一九七三年復活節本教會借Loch Raven Baptist Church舉行第一次洗禮,包括我和桂英在內共有八位受洗(其他六位為章成棟、林素貞、鄧景川、尤燕元夫婦、陳藹宜、陳黎初),由華府教會張子華牧師證道及主持洗禮。這是本教會初結的果子。這天對我們夫婦意義特別重大,一起受洗,神對我們的恩典何其高深!自此後我們夫婦也開始在教會學習事奉的工作;我擔任過崇拜領會及財政,桂英則擔任會計,並用她的專業建構教會初期的財政系統。
一九七四年五月我自霍普金斯大學得到學位畢業了,在華府的世界銀行做事,全家也搬到離華府較近,但又可去巴城聚會的Laurel。但該處離公司仍然稍遠,上下班很不方便,遂於一九七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搬到較近的College Park。同年十二月十二日開始離開孕育我們四年多的巴城教會而到Rockville的馬利蘭中華聖經教會聚會至今。

陳牧師夫婦的拓荒工作
一九七○年代早期巴城只有黃文廣夫婦所主持的華語查經班,還沒有華語教會。陳牧師師母當年憑著神的帶領來到巴城拓荒設立教會。在一九七二年底以前陳弟兄仍在周主培牧師創辦的使者協會工作,一面在巴城發展教會。一九七三年初左右,神安排應家秉弟兄自台灣中信局退休來美,接替陳弟兄在使者的工作,陳弟兄自此留在巴城全力發展巴城教會。之後兩年這段期間教會資深的兄姐如方鋒培夫婦、姜家齊夫婦等協助陳弟兄夫婦預備教會的正式成立。他們一起起草本會章程,成立職員會、董事會、申請立案等非常辛苦。一九七四年六月十四日本教會正式登記為現有名稱,數週後七月七日陳弟兄被按立為牧師,巴城教會終於成為結構齊全的教會,距當初第一次家庭崇拜已近兩年。我們在陳牧師的帶領下奮勇往前。牧師夫婦對我們會友的照顧,不論是屬靈或是生活各方面,又是另一篇章,不能盡數他們的辛苦了。
回首前塵,巴城教會竟已度過三十個年頭,實覺神恩奇妙,不可思議。從三十年前頭一天開始,巴城教會在陳牧師、師母的帶領下就是定意要將福音傳給巴城地區的華人骨肉同胞(腓1:5);雖然陳牧師多年前已息勞歸主,但蒙神賜福,他們辛勤耕耘的果效卻長遠存在。如今教會聳立在一片大地上,人數也從頭一天的十二位大人、幾位小朋友增加到二百多人,除了感謝,還有驚嘆:神的帶領與賞賜何等奇妙!謹以此文紀念陳牧師,及獻給從教會開始頭一天到今日仍然忠心耿耿、謙卑順服服事神的僕人陳林彥卿師母和其他兄姐。

[1] Baltimore Chinese Christian Church 巴爾地摩中華基督教會,在美國東部馬利蘭州之巴爾地摩市。本文寫於2002年夏,本應該刊載於該教會「三十週年特刊」,但因編輯疏忽,遺失電子檔,因此沒有包括在內。

「台灣,中國」

「台灣,中國」
溫英幹(花蓮、壽豐,國立東華大學經濟系教授)
5/26/2007報載中國在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的行政委員會(OIE)發動將台灣會籍名稱降級為「非主權的區域會員」,而將台灣名稱變更為「台灣,中國」(Taiwan, China)。台灣以中華民國名義在1954年就參加該組織,中共則在1992年加入該組織,並將台灣的名稱改為「台北,中國」(Taipei, China)。台灣民進黨政府近年來的的正名運動已經遭遇中共的反彈,以中國在國際上政治與經濟實力日益升高之際,台灣的處境將越來越困難。
報載中國也在國際上搞「一中正名」。其實所有的聯合國機構在中共「恢復」代表權後(1972開始),對台灣的官方稱呼都是「台灣,中國」(Taiwan, China) 或「台灣省,中國」(Taiwan, Province of China)。聯合國文件連台灣在亞太經合(APEC)的會員名單都拼為「台灣,中國」。此外,中共在聯合國發動通過的聯合國。。。決議案,聯合國不得讓不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我們從來沒見過台灣當局對這種名稱加以反駁。
WOAH並非聯合國機構,中共將之比照聯合國機構,所有「非主權」政治體只能以「非主權」會員資格參加。如果成功,將來所有非聯合國機構的世界組織可能也會跟進。
所以形成這樣兩岸對立日益嚴峻的情勢,老實說大都是阿扁政府捅出來的結果。
在李登輝時代及以前,台灣一向採取「一中」政策,特別是九二共識之後,兩岸政治對立降溫,本來可以因此各取所需,在三通及政經交流上大幅改善,但李登輝的「兩國論」及阿扁的「一邊一國」以及之後阿扁政府極力推向台獨,兩岸政治上越走越遠,但經濟上台灣卻越來越倚靠中國的矛盾現象。
如果台灣繼續維持九二共識的模糊空間,雖然同樣會受到中共打壓,但其程度應該比民進黨政府要戳破模糊空間,力求「清楚台獨」的作法所受的打壓要輕。「九二共識、一中各表」這樣模糊空間的設計是政治運作的高明手法。因為它的荒謬性反而使兩邊都有台階可下。可惜民進黨政府不此之途,用全民的納稅錢「搞」正名、「妄想」以台灣名義進入聯合國及其周邊機構(如WHO),現在中共不想跟你玩了,以前用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奧運、亞洲開發銀行)或「台北,中國」(Taipei, China)模式加入,保持模糊空間,現在乾脆採用聯合國模式加諸非聯合國國際組織內,要用「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是不可能,連加入非聯合國機構都會被迫戴上「台灣、中國」的「緊紥咒」。
阿扁政府自以為聰明,但反為聰明誤的事小,斲(?)喪台灣全民福祉的事大。為政者從來不為它施政錯誤的惡果負責,這是最可惡的地方。

草於2007年5月25日,今天是2008年5月11日本文所論仍然有效。

「節婦吟」的聯想

「節婦吟」的聯想
溫英幹
原載美國《導向》月刊,210期,2003年2月,頁28-29

「節婦吟」一詩,傳頌千古,茲錄如下: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繫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 。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這首詩是唐朝詩人張籍(公元766-830)所作。張籍與大文學家韓愈(768-824)同時代,也是當時「樂府」詩的健將,和另一位詩人王建齊名,世稱「張王。」樂府是可以用管弦樂器歌唱的一種詩歌體材,又稱唐宋之長短句,因為這種詩不限定要七言或五言,詩句通俗易懂。節婦吟這首詩大意是藉一位有夫之婦的口吻拒絕一位男士的追求。歷來都把這首詩當作情詩,甚至當作外遇的描寫。特別是最後一句最為廣傳,坊間小說及網路文章都一再引用。現依坊間唐詩註釋將這首詩的意思語譯如下:

「你知道我已是有夫之婦,卻仍送我兩顆價值非凡的明珠。
很感謝你纏綿的情意,因此我就把這對明珠繫在我的紅羅衣上面。
(可是我要告訴你)
我家就住在連苑高樓裡,我的丈夫就在宮中之明光殿任郎官之職。
我知道你用心像日月一般光明,但是我已發誓要與我的丈夫同生死。
因此只好含著感傷的淚水將明珠還給你,只恨我們不早在我出嫁前就認識你。」

吟頌此詩,覺得愛情纏綿,迴腸盪氣,尤其會聯想到一對沒有結果的外遇,不得不分手,真是情何以堪!

其實這首詩並不是張籍在描寫一位節婦拒絕向他求愛的人,而是一首「政治詩」或「明志詩,」是藉詩來表明立場,也是極為高明的比喻(或稱為比興)詩。一般讀者可能沒有注意到原詩題目下有一句話「寄東平李司空師道。」李師道是當時藩鎮(有如近代之軍閥)之一的平盧淄青節度使(相當於今山東一帶軍區司令官),又有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唐朝官銜,有宰相的地位)的頭銜,勢力龐大。 (註)
唐朝中葉以來,藩鎮割據,用各種手段來勾結、拉攏文人和中央官吏。一些失意文人政客也去依附。張籍算是韓愈(擔任過吏部、刑部侍郎,相當於今考選部、法務部次長)的學生,與韓愈的立場一樣,主張歸順中央,反對藩鎮之霸道與分裂。張籍雖是一個不大不小的文官,卻有詩名,因此李師道想籠絡他,羅致門下。照詩中之意,李師道曾送厚禮,請他去山東。張籍就寫節婦吟這首詩送給李師道。這首詩用比興手法委婉的表明自己的態度,拒絕李師道的誘惑及籠絡(也可說是勾引)。因為以比喻方式來明志,說話的方式又溫柔委婉,李師道對他無可奈何,張籍也因此能全身而退,沒有受到報復。全詩用這種角度來讀,就不那麼羅曼蒂克了。試解譯如下:

「你知道我已有主人了(中央),還想以重利餽贈來將我羅致門下。
知道你很有誠意,所以就把禮物收下,還放在顯目的地方。
可是你知道,我家也有富貴氣象,主人在中央任職,保衛皇宮。
知道你的用心是很有誠意,沒有虛假,但是我早就發誓效忠主人了。
實在不得已將你的重禮奉還,如果早點認識你就會為你效勞。」(還得故作捨不得含淚狀)

張籍的判斷是正確的。李師道在唐憲宗元和元年(806)開始任平盧節度使,後叛變。元和十四年(819)屬下兵馬使劉悟斬李師道出降而亂平,憲宗將其藩地分為三鎮,將這過去已割據五十四年的節度使地區重新歸回朝廷。因為驕傲托大、陰謀不軌,李師道的政治生命只有十三年,而張籍忠貞不二,專一事主,活了六十四歲。

聖經裡用很多的比喻來解釋神的道或預言,特別是新約聖經,記載耶穌用很多比喻,使所要表明的道理更加清楚。許多聖經學者也將「雅歌」中的愛情當作比喻來解釋信徒與神的關係。這首節婦吟對我們而言也有很好的屬靈教訓。魔鬼經常用名利或情慾來誘惑試探我們,使我們經常心動不已。有時我們會把魔鬼的誘惑當作寶貝珍藏起來,甚至犯罪、跌倒。我們要事奉主,又想事奉瑪門,就容易跌倒了。最近聽一位傳道人說,「情慾要逃避,魔鬼要抵擋。」對於情慾的誘惑我們要及時逃避,以免犯罪(林前六8,提後二22)。但對於魔鬼的引誘,我們要像節婦一樣盡力抵擋(雅四7)。不同的是,對魔鬼的誘惑,我們不能對牠這麼溫柔的唱這首詩。更不能欲拒還迎,半推半就的說:「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我們應該意志堅定的拒絕誘惑,因為基督本來就是將我們從魔鬼俘虜中拯救出來(提後二22),我們在信主前本來就在牠魔掌下,只是當時不知道或不明白。因此可以把這首詩改寫成非常沒有羅曼蒂克情調的七言詩如下:

「魔君知我是主僕,贈我名利雙明珠。
心動不察是詭計,曾經繫在紅羅襦。
天家輝煌又金碧,基督坐在寶座裡 。
撒旦裝成光明使,我與基督同生死 。
還君明珠意志堅,喜脫魔掌信主時。」

參考資料:

上海辭書出版社:「唐詩鑑賞辭典,」1983,上海。
文源書局:「唐詩宋詞欣賞,」1969,台北。
商務印書館:「增修辭源,」1978,台北。
楊樹藩:「唐代政制史,」正中書局,1967。
柏楊:「中國人史綱,」星光出版社,1979,台北。
柏楊:「中國歷史年表,」星光出版社,1979,台北。
傅樂成:「中國通史,」大中國圖書公司,1972,台北。

(註)藩鎮:唐初在重要諸州置都督府。睿宗時置節度大使,玄宗時於邊境置十節度使以禦外蕃,各領數州甲兵,復掌土地人民財賦,視為藩鎮。其後日以強大,朝命不行。安史亂後內地也設節度使,掌握諸州軍政,專恣拔扈六十餘年。憲宗時才將之約束,共奉朝命。至唐衰敗,藩鎮勢力復起,遂成五代之亂。見「辭源」「藩鎮」條。

(附)作者另外評論:
張籍不為貴重禮物所收買(可能也曾心動過,否則不會說「繫在紅羅襦」),也不畏權勢(如果以後李司空當道,可能有殺身之禍)的高風亮節,給後代人很多啟發。
歷史上不斷反覆發生「變節」事件,可以說是「趨焱附勢」者比比皆是;用現代術語來說,就是「西瓜靠大邊」現象。這種現象在現代的民主社會似乎更為普遍。最常見的是某些人投靠到另一個較有勢力的政黨或政權,而且「變節者」仍洋洋得意,不以為恥;或打出「理念較合」的理由,實則藉機升官發財。
是古風不再了,或今風才是「政治正確,」還是人性本來如此?請讀者自行思考判斷吧!

經濟輸一截 怎對抗統一

經濟輸一截 怎對抗統一

【聯合報民意論壇╱溫佳映/教(花縣壽豐)】 2007.10.18 03:24 am

這幾天中共正召開十七大,中共主席胡錦濤的開幕報告將未來五年大陸的發展定調為經濟發展第一,可以預見大陸經濟雖然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但著重經濟平衡發展並解決其貧窮問題才是國家之急務。

台灣呢?政黨輪替八年來,台灣經濟成長有如牛步,在阿扁第一任期的四年幾乎完全停滯,最近四年才稍有進步,但仍然落在四小龍之末,甚至不及東亞幾個新興國家。不顧國家經濟,只在正名制憲、入聯公投上打轉,時不我予,再這樣下去,當台灣的經濟失去競爭力時,台灣如何能對抗中共的「和平統一大業」?

明末史可法率兵抵抗清兵入關,清軍主帥多爾袞寫一封招降書給史可法,裡面有幾句說:「輓近士大夫,好高樹名義而不顧國家之急,每有大事,輒同築舍。昔宋人議論未定,兵已渡河,可為殷鑒。」

築舍指有人要建築房子,不自行作決定,卻與道上路人商量。北宋都城在今開封,金人入寇時,太原、真定已失守,朝廷還在議論防守三鎮的利害,金人對宋朝來使說:「等你們議論定時,我們已渡過黃河了。」

看看台灣近年來的表現是否有點像多爾袞所描述的景象?我們的大政客們到現在還將精力放在「高樹名義」上(入聯公投),實在是「不顧國家之急,每有大事,輒同築舍。」築舍就是訴諸民意,大打族群牌,深綠牌或深藍牌。藍綠兩造相持不下,即使大陸不來「解放」台灣,台灣自己就可能先垮了。「國家之急」或國家「大事」難道真的是入聯公投和正名制憲嗎?還是應該先將台灣經濟弄好。台灣的經濟實力強大,真正進入工業國家之林,我們才有入聯的本錢和談判的籌碼。

台灣是否有如北宋一樣,在國家尊嚴的議題上終日吵吵鬧鬧,議論未定,台灣可能已經沉淪了,史實殷鑑值得我們深思。

溪泳隊的考驗與情誼

溪泳隊的考驗與情誼
溫英幹

開始溪泳
二○○五年十月二日罕見的超級颱風「龍王」自台灣的花蓮縣登陸,直撲壽豐鄉。我服務的學校首當其衝,損失慘重;校園到處房舍破裂、花樹傾倒、瘡痍滿目、不忍卒賭。尤其是學校游泳池的鐵門被龍王吹倒,進門天花板七零八落,零件及桌子被掃入池中,內池也有多處損壞,校方緊急通知暫停使用。一向有早泳習慣的我,只好另謀出路,開始去離學校五公里遠的荖溪橋下游泳。
台灣東部地區的花蓮和台東因為開發較晚,環境較少受到污染,仍然可以找到沒有被污染的河川可供鄉民游泳或垂釣。荖溪橋下的荖溪是當地自來水水源地上游,匯集有大量溪水,水質清澈,附近鄉民常年在荖溪橋下晨泳。我向其中一位泳客打聽一下確切地方,十月五日一早六時多天才剛亮就到荖溪報到,果然見到約有十來位泳友陸續來參加晨泳活動;他們男女約各半,年紀平均約五十歲,最大的已經有七十五歲,最年輕的約三十歲,大多數已經在這地方晨泳多年,冬夏不停,晴雨照來。他們很熱情的歡迎我加入。不久之後,經過我宣傳,學校又有另外兩位老師加入,也受到大家歡迎,開始了我們的溪泳隊的情誼,每天一早大家陸續來報到,在水中及岸邊互道早安,令人心裡溫暖。

溪泳考驗
在溪裡游泳,一切天然,水泥岸邊有一道護牆,泳友用幾條木桿,上面釘入長釘,深入牆裡固定後就成了掛衣服的地方。通常事先在家裡要先穿好泳裝,抵達後,找一個長釘,將衣物包掛在上面,脫掉外衣,身著泳褲,戴上泳帽、泳鏡及耳塞,做暖身體操,然後將雙腳踏入冰涼的溪水。這時就要下定決心,勇敢的將冷水拍到身上,然後「慘叫」一聲,躍入溪中,手腳急速滑動。剎時冰涼溪水漫過全身,約一分鐘習慣水溫後,就可開始奮力往長達一百米的上游逆流游去。這時可看見不少小魚小蝦在清澈的溪底或游或停在石頭上,天人合一之感油然而生。正因為有其他泳友在旁邊支持(或說「監視」),所以養成每天「硬著頭皮」也得下水的高超毅力!等游完上岸換裝,與其他仍然在游的泳友道別,算是完成一天的早課時,都會覺得很有成就感,也讓自己的一天都感覺充實快樂。
溪水溫度相當穩定,不論冬夏都在攝氏十九到二十度之間,但外面的氣溫受季節變化而不同。夏天高達三十五度,冬天則可能下降至十度以下,所以不論那個季節下水,第一個感覺都是「冷」字,但入水後過了一分鐘就習慣了。十一月初的時候,一位長輩對我們幾個新進加入的泳友說:「你們要繼續來游,如果停了一陣子才來,等到天冷時你們就會受不了,通不過考驗。」
考驗真的來到,從十二月開始,外邊氣溫就逐漸下降。特別是早上,從二十度一直降到十幾度。我和其他泳友仍然堅持一早報到。入冬來氣溫最冷的早上終於來到。那天是聖誕節前夕,約有十位泳友不畏天寒來晨泳。外邊氣溫九度,溪溫十九度,溪面冒著白氣,表示天氣真的冷了。我照常硬著頭皮,「慘叫」一聲,躍入水中。在冰涼如昔的溪水裡與魚同游,從下游往上游來回三次才爬上岸,光著身體已經不覺寒冷,算是通過考驗了。頓時覺得人生似乎也是這樣,不經寒風澈骨,哪有梅花幽香?如今已經一年過去,我仍然幾乎風雨無阻,每天都去;學校的泳池早已修好,但我卻愛上溪泳了。

溪泳情誼
參加溪泳的有縣長、鄉長、調查局幹員、警官、大學教授、政府公務員、退休人員、農夫、小店老闆娘、家庭主婦,年紀老少都有。但大家來到這裡都不分彼此,互相關懷,噓寒問暖,也互相打氣,有如一個大家庭。特別是年紀一大把的媽媽們,非常有恆心及愛心,經常一早就來先將岸邊沖洗乾淨,讓後來者可以享受乾淨的環境;冬天時,她們會先預備熱薑湯或桂圓紅棗茶讓大家解除寒氣。悠游於乾淨清澈的溪水裡鍛鍊身體,享受泳友之間的純樸鄉土情誼,豈不是現代人難以享受到的人間美境?

作者:溫英幹,現任台灣花蓮國立東華大學經濟系教授。

原載於:「一路有你」一書,人生補羹系列第五盅,台北市天恩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180-183頁

花甲感言

年逾六旬,雖已朝著回天家的路上走,然而,這卻是一條──金色的歸途
█溫英幹  
以前讀武俠小說,看到「遠遠來了一位五旬老者,鬍鬚灰白,但身手矯捷,太陽穴高高鼓起……」不以為意。   現在讀到類似一段,才驚覺我已功力更深,成了六旬老翁了。  有時會看到報紙登載,或聽年輕的新聞廣播員以清脆的聲音報導,說有一對五十多歲的老夫婦如何如何,心裡就很不是滋味。過了山坡   不覺已步入「花甲」之年。  猶記得四十歲生日時,體貼的女兒當時才八歲,送我一卷印有各式各樣漫畫的衛生紙及一個咖啡杯當禮物,前者的標題是「你又多了一歲」,後者是「過了山坡」(Over the Hill),表示已過人生的一半。   接著,五十歲似乎是不遠以前的事,怎麼一下子就已六十了呢?  考察「花甲」之義,甲指六十年一甲子;很多人猜花代表華髮,是頭髮白了的意思。  最近讀到一則解釋:原來平常花有五瓣,六瓣者很少,因此活到六十歲一甲子,有如少見的六瓣花一樣珍貴,遂名之為「花甲」。  六十歲應該就是老人時期的開始,一般稱老人時期為金色年華,與「花甲」的意思雷同。  發現自己走入「老」年是漸進式的。有一次,在臺灣的餐廳裡找座位時,一位看來是中年婦女的女侍衝著我說:「歐日桑,這邊坐。」我幾乎以為她叫錯人。   接著,有人稱呼我為某「公」。接著有人以「年高德劭」介紹我。好幾次,有同事帶著小孩遇見我,起初有點猶疑,接著就囑咐孩子:「啊,應該叫爺爺。」也沒錯,最近與老伴已榮升為祖父母了。   還有是生理上的。最近幾年在臺灣教書,生活作息正常,經常以游泳健身,幾乎每天都是清晨六點出門到學校附設的游泳池,一直不停游一公里即上來,沖洗後回家,算是完成日課,因此自覺體力還行。但仍有老化現象──   首先是白灰頭髮陡增。老伴頭幾年還幫我染髮,現在乾脆看開了,讓華髮滿頭,她竟然還說「滿好看的」。正符合聖經所言,「白髮為老年人的尊榮」。  一兩年沒見到我的學生回到學校,見到我,有點吃驚,說:「老師,您工作太辛苦了,頭髮都變白了!」他們那裡知道,以前都是「偽裝」的。「肚量」寬宏   其次,身體也顯出發福之相,肚皮微凸,體重略增,已成肚量寬宏之人。而過去兩年暑假左眼兩度開刀,更證明身體確已老化。   雖然牙齒個個健在,只有幾顆已控制住的蛀牙,但牙齦有逐漸萎縮的趨勢;牙醫警告說,終究牙齒會全掉光,需裝假牙。不管如何,比起唐朝大文豪韓愈的「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髮蒼蒼,而齒牙動搖」,可是好多了。   老化的另一特徵是記憶力衰退。有時問新朋友問題或姓名,不旋踵又忘了他的答案。有時翻看舊日記,許多事的細節,若當時不記下來,現在不是全忘記了,就是與記憶不符。  老人還喜歡回憶過去。有空時常常翻閱舊相片。大概在五十歲以後,特別想見到過去成長時代的老朋友。在臺灣偶爾參加大學同學會或小學同學會,同學們都已「變形」,許多昔日的美麗小姑娘,也都變老、變胖了。 心平氣和   六十歲,特別會想起孔夫子的話:「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果然有道理。以前的我,心態有如聖經中描述的雅各(「雅各」其意為「抓」)。   抓與貪心爭鬥可說是孿生兄弟,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是:上車爭位置;在餐廳大吃大喝;在辦公室,爭取升級、升等;以及在各種場合想佔便宜、唯恐吃虧等等。   但是不知不覺,現在的我,已漸漸失掉與人相爭的念頭。有好處,讓給年輕的同事。有責難,自己承受了。碰見不如意的事,與同事有衝突,我都願意以老事小,向年紀比我差一大截的年輕同事道歉。心也更軟了,較少生氣,較多有求必應。 從知天命到不逾矩   孔老夫子還有一段話一直在耳邊響著:「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對孔夫子所說四十以後的經歷,我有點不同看法。最近半世紀,由於科技突飛猛進,一些學說十年不到就過期了,因此「四十而不惑」恐怕要再往後推遲,到五十歲也不一定能不惑。倒是聖經的真理彌久常新,經常讀經,並加應用,對人際關係及處事之道漸能得心應手,較能達到不惑之境。  「知天命」也不見得要等到五十歲,在人生中任何階段都可能感受到從天(上帝)而來的使命感。  天命不可違,如能順服上帝的旨意去做事,應較容易達到「耳順」(聽到別人的言語可分辨真假)和「不逾矩」(中規中矩較少犯錯)的地步,也就是聖經所說「敬畏上帝,謹守祂的誡命」的結果。   六十歲回顧過去,其中固有悲喜哀樂、過犯連連,然而,雖不完全滿意,卻已大致可接受。學業,在美國某名校也勉強拿了博士。事業,在一個機構擔任專業人士二十幾年後提早退休,現尚有可供溫飽的養老金;最近幾年回臺灣教書,也獲教育部授予正教授資格。  但是不管在學業及事業上多有成就,如古代以色列所羅門王一樣當了帝王,也不過自歎「都是虛空、都是捕風」;最重要的是「敬畏上帝,謹守祂的誡命」。我慶幸我和家人在年輕時就成為基督徒,一路走來,上帝的恩典都很夠用。 樂享妻兒情   六十歲對我而言也是感恩的時機。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感謝兄弟姊妹的愛護之恩,及親朋好友、教會會友的友愛之恩,種種恩惠,可以說指不勝屈。   當然最要感恩的是妻子與兒女。與妻子結褵三十多年,至今在我眼中她仍是綽約多姿,似乎婚姻之路越來越甘甜。  妻子品貌兼佳、心思細密,是我人生良伴及密友。她現在變得更會關心別人,經常提醒我要寫謝卡給幫助我們的朋友;寫慰問卡給生病住院者;探訪老人家;開放家庭舉行各帶一菜(pot luck dinner)的晚宴等。我慶幸得賢妻,她誠然是上帝所給我今生最好的禮物。  我們育有兩個已成年的兒女,他們都是基督徒,有上帝保守,兒孫自有兒孫福,大可不必為他們的未來操心。誠然,在他們成長過程中,以及在教養上,我們有許多波折與錯失,今後希望用更多愛心與互相寬恕加以彌補。  聖經說人要離開父母,成立家庭,養育下一代,我們差不多已完成傳承下一代的責任。女兒已離開我們成立家室,有了自己的孩子;兒子已大學畢業,正在找尋自己要走的道路。我和妻子經常為兒女的前途禱告,相信他們會得到上帝的帶領和賜福。 回家的路   古諺云:「活到老,學到老」。由於已不必為五斗米折腰,如果上帝假以天年,在完全退休之後,我和老伴還想學習更多的東西,做些自己喜歡做的事。  最後,六十歲是用積極的態度面向不長的未來。我們倆早就準備好遺產計劃,隨時可以走人,奔向永世的家鄉。客家人說死是「轉去」(回家),很符合基督徒的盼望。  花甲之年正是金色年華的開始,現在是放下的時候,更是順服天命的時候!
作者溫英幹曾任世界銀行資深經濟學家,現任台灣花蓮東華大學經濟系教授,與妻吳桂英育有一女一子,並有外孫一人。
(原刊於 真愛家庭雜誌 第20期 (2004年12月)

吵架考

吵架考
溫佳映
什麼是吵架?《辭源》和《聖經》都找不到「吵架」,甚至「打架」這兩個詞,可能是現代才有的名詞。分開來看,「吵」指繁雜的聲音,俗曰吵鬧,而「吵鬧」與「吵嚷」同義,指言語喧嘩,還語出古典小說《紅樓夢》。「架」的其中一個意義是「憑空構造,例如言架詞誣捏」,把「吵」和「架」連在一起,好像指憑空吵鬧, 深富哲學味道 。
《國語辭典》將「吵架」定義為打架和爭鬧,而爭鬧就是吵嘴。哇, 吵架就是打架, 好像又太嚴重了。在英文,林語堂的《當代漢英詞典》對吵架的定義是: 「To create a disturbance,a brawl,row or noisy dispute;」另外,「爭吵」指「to fight noisily,quarrel」。quarrel中文譯作口角,爭吵,拌嘴,吵嘴;fight指打鬥。似乎「吵架」不是理性爭論,而是大聲爭論甚至戰鬥、打鬥(fight),這又不像我們平常遇見的吵架。
中文和合本《聖經》共有7節提到「爭吵」(quarrel),這裡爭吵應該就是吵架。可見「吵架」與其他詞語「爭吵,口角,拌嘴,吵嘴」應該是同義詞。有意思的是聖經提到爭吵的7節中,竟然有5節提到喜歡爭吵的妻子(箴言19:13, 21:9, 21:19, 25:24, 27:15)。可見夫妻之間的吵架最多,理由可能是因為夫妻婚前彼此還「客氣」,婚後在一起實在太親密了,但卻有最多意見不合的地方,就變成「火氣」,因此一言不合就吵起來了。
最後,「拌嘴」似乎侷限於情人或夫妻之間的爭吵,因為彼此之間有親密的「親嘴」關係,才會一言不合形成「拌嘴」的情況。我們可以推論:夫妻拌嘴只是動口不動手, 拌嘴厲害過頭了,就變吵架,再過頭可能就是打架了。所以夫妻之間要小心,打架往往就是家暴的開始。

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與基督徒的責任

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與基督徒的責任
溫英幹

千禧年之整合目標
2000年9月全球一共有189個國家連署通過聯合國千禧年大會(UN Millennium General Assembly)所提議的「千禧年發展目標」(MDGs—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目的在改善全球貧窮人口的生活水準。這是聯合國第一次訂定出有期限及各項指標的發展策略,每一種目標都計畫在2015年之前達成,並定期和1990水準相比較。每一種目標都有一至數項總共有18項的具體指標 (Targets)以及48個統計指標(Indicators)。
這些發展目標是聯合國經過10到15年期間舉行好幾次世界性會議後才決定的。為了達成這些目標,相關的國際組織如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聯合國開發集團(UN Development Group,UNDG)[1],以及贈款國與發展中國家之間也計畫一起努力。[2]
千禧年發展目標(MDGs)的八種目標及具體指標列舉如下:
1. 消除極度貧困與飢餓。具體指標包括在1990至2015年期間,每天所得在美金一元以下的人口比例減半,以及落在飢餓的人口比例減半。
2. 達到普及小學教育。具體指標包括在2015年之前,世界各地的男孩及女孩都能完成全部的小學教育。
3. 促進兩性平等以及賦予婦女權力(empower women)。具體指標包括到2005年消除中小學教育中的性別不平等,在2015年之前消除各級教育的性別不平等。
4. 降低幼童死亡率。具體指標包括在1990年至2015年期間把五歲以下幼兒死亡率降低四分之三。
5. 改善孕婦健康。具體指標包括在1990年至2015年期間把孕產婦死亡率降低四分之三。
6. 克服愛滋病、瘧疾、及其他疾病。具體指標包括在2015年之前將罹患愛滋病者減少一半,並開始扭轉罹患愛滋病者的傳布,以及將罹患瘧疾及其他疾病者減少一半,並開始扭轉罹患瘧疾及其他疾病者的傳布。
7. 確定環境永續性。具體指標包括:將永續發展原則整合至國家政策和各種規劃之中,並且扭轉環境資源損失的趨勢﹔在2005年之前將沒有永續性安全飲用水及基本衛生的人口比例減半﹔以及2020年之前至少一百萬住在貧民窟人民的生活有顯著改善。[3]
8. 開拓以發展為目的的全球性合作伙伴,具體指標包括國際間對貿易的開放與合作等7個具體目標。[4]

這些目標中,以第一個目標——消除貧窮和飢餓,最為重要。達到這目標的必要條件是經濟成長,而極度貧窮國家的主要特徵就是經濟成長緩慢。當經濟成長迅速時,有如台灣的1960-1990年代以及中國的1980到現在的高速成長,人民的生活水準就會快速提高,落在貧窮線(通常指聯合國所定的平均每人所得每日一美元當作分界標準)以下的人口就會快速減少。如果一個國家每人所得增加,就代表貧窮人口減少,附隨的其他7種目標就較容易達成。

定期評估進步情況
目前(2008年中)離2015目標年限還有6年半,屆時是否能達到上述具體目標仍然有待觀察與努力。至少這是全球第一次大規模富裕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以及國際機構在聯合國帶領之下有共同目標,大家一起努力來做的事工,期望處於最弱勢貧窮國家的人民生活水準能夠「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聯合國及其所屬的世界銀行及IMF對達到這些目標的進度都有定期評估刊登於專設的網站上。[5]因各國情況不同,以及篇幅有限,這裡無法一一列舉;總的來說,經過過去8年的努力,很多極貧窮的國家在這八大領域上都有進步,特別是最貧窮的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以及南亞地區。
例如以目標1的具體指標「在1990至2015年期間,每天所得在美金一元以下的人口比例減半」而言,世界銀行的評估是發展中國家極度貧窮的人口比率在這期間將從29%降低到12%。2004年的數據發現該比率為18%,代表135百萬人口已經脫離貧窮線,以這項具體目標而言進步相當合乎預期。其他指標都有類似進展,但程度不一。
個別國家情況就分歧很多。例如以小學淨就學率而言,非洲的奈吉(Niger)在1991年為22.4%,2000年為25.3%,提高不多,到2004年已經提升到39.6%,算是進步很多,但離具體指標(100%)還有一大段距離。又以目標4的具體指標5歲以下幼兒每千人死亡率而言,非洲衣索匹亞(Ethiopia)在1990年為204人,2000年下降為176人,2005年為164人;離先進國家的10人以下還有一大段距離,但其具體指標是1990-2015之間降低四分之三,即希望在2015年時該國的幼兒死亡率降低到51人,顯然也不是很容易達成,主要原因就在於該國經濟成長緩慢。

基督徒的應負責任
神是憐憫窮人與孤兒寡婦的神。(詩篇82篇3節;撒加利亞書7章10節) 在聖經中提到窮人的地方很多,早在摩西帶領以色列出埃及時,神就宣告「地上的窮人永不斷絕,」因此神吩咐以色列人「總要向…困苦窮乏的弟兄鬆開手。」(申命記15章11節)。[6]神也吩咐他們對於「困苦窮乏的雇工」,無論是自己的骨肉同胞或外邦人都不可欺負。(申命記24章14) 神也因此賜福施捨給窮人者(箴22章9節)。新約記載主耶穌「傳福音給貧窮的人」(路加福音4章19節);他憐恤窮人的例子及教訓俯拾即是。神將我們幫助窮人及病人的善行當做幫助神自己。(馬太福音25章34-46節;箴言19章17節)。最有趣的是耶穌對門徒說:「因為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要向他們行善隨時都可以;只是你們不常有我。」(參見馬可福音14章7節;馬太福音26章11節;約翰福音12章8節) 他認為在世上一直會有窮人,我們要多付出幫助窮人,我們也因此蒙福,因為「施比受更為有福」 (使徒行傳20章35節),但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與神自己有親密的關係。
二次大戰以來聯合國及其所屬國際機構和先進國家一直在設法解決及減少發展中國家的貧窮人口問題,但成效不一,特別是非洲南部許多國家一直在貧困飢餓之中。從2000年開始,聯合國及先進國家聯手將援助資源統合運用,希望在15年內達到一些既定目標。賙濟窮人及幫助其他弱勢者是基督徒的責任,也是蒙福之舉。(箴言14章21節;28章27節) 身為基督徒我們除了給教會的十一奉獻之外,我們也應該對幫助窮人的慈善機構有所捐獻,尤其是極度貧窮的國家。[7]基督教圈內有很多慈善機構,除了在本國(例如美國或台灣)運作的外,也有國際性針對貧窮國家的(例如世界展望會)。雖然世上窮人總不斷絕(本國內或國際間),我們的慷慨捐獻可以加速聯合國所呼籲的減貧目標,我們對窮人的捐獻也等於對主的捐獻,是討神喜悅以及蒙福的善行。


溫英幹,現任台灣花蓮國立東華大學經濟系教授;世界銀行退休資深經濟專家。

刊登於《神國雜誌》第12期, 2008年6月號
[1] 包括近三十個與發展有關的國際機構聯盟,會員包括世界銀行﹑國際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等,參見http://www.undg.org/
[2]欲查閱有關國際發展目標的詳細資料,請訪問以下網址: http://www.developmentgoals.org
[3] 永續性(sustainability)指「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卻不犧牲將來世代人的需要。」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指兼顧經濟成長和環境保護的平衡發展。
[4]在每一個目標下有一到數項具體指標,因篇幅有限,不一一列舉,請參考相關網站http://www.developmentgoals.org
[5] 參見聯合國http://www.mdgmonitor.org/,MDG Monitors,包括各國進步情況。網頁上頭還有離2015年年底倒數計時碼表,例如在2008年4月4日下午其碼表之顯示為6年302天10時31分鐘。世界銀行對MDG的進度報告參見其網站www.worldbank.org。
[6] 世上有窮人也是因為人類不遵行神的話以及犯罪的緣故。(參見申命記15章4節: 「你若留意聽從耶和華─你神的話,謹守遵行我今日所吩咐你這一切的命令,就必在你們中間沒有窮人了。」)
[7] 其實聖經舊約也提到以色列人每逢三年,除了照例之十一奉獻之外,還要額外奉獻所得的十分之一給「給利未人和寄居的,與孤兒寡婦」(參見申命記26章12節),也就是慈善奉獻。

2008年5月9日 星期五

節約能源的務實政策

節約能源的務實政策
溫英幹 (國立東華大學經濟系教授)
過去十五年台灣二氧化碳總排放量每年成長率世界第一,到每人平均年排放量超過12萬噸,為全球平均值的三倍,可稱為另類,但不「傲人」的成績。
台灣人浪費能源的情況驚人,人物都像7-11全年無休。常見機關學校浪費水電情況;例如,電腦及周邊設備二十四小時開機,其實除了伺服器、傳真機之外,其他週邊設備如印表機都因該關機。冷氣及電風扇經常夜間及週末還在開,沒人管。台灣的夜貓族世界第一,許多大學生徹夜不睡,白天在課堂上旁若無人的呼呼大睡已是常態。
美國雖然目前還不願意簽署京都議定書,但自一九七二年第一次石油危機以來,已經實施許多減少能源消耗的措施。第一次能源危機,美國總統立刻宣布三項措施,日光節約時間提早從四月底改為四月初開始(到十月底最後週日為止);高速公路速限降低到每小時55英里(後來因油價下跌各州自訂逐漸增加),另外十字路口紅燈除非標明一律可以右轉。今年又將日光節約時間提早到三月第二週日開始,十一月第一週日結束,使日光節約時間共達239天,佔全年66%時間。其他措施包括鼓勵室內溫度冬天不超過68華氏度,夏天不低於78度。
反觀我們,似乎看不出來在能源節約方面有對策。首先我們的能源價格相對太便宜,美其名為照顧民生,其實在消耗地球資源。能源價格應該符合國際價格,才不會造成浪費。也應該取消補貼,補貼容易造成弊端,也讓全民買單來照顧受補貼的人。其次對排放二氧化碳沒有一套政策。例如紅綠燈的設計沒有考慮到連接性。在美國都會區,紅綠燈用電腦控制,上下班時可以經驗到主要道路隨著主要車流(上班或下班)會一直是綠燈,使車流通唱。在台灣開車就會老是遇見紅燈。最令人不解的是鄉下地區的道路隨便就設置紅綠燈,一停就至少40秒,但卻極少看見有車子從綠燈道通過。此外紅燈不准右轉也浪費能源,特別是鄉下地區,往往在丁字路口或車輛稀少的情況下,守法的開車人只好耐心等候,消耗寶貴的能源,但不守法的人不但視紅燈為參考燈號,直行而過,還經常紅燈左轉。在美國,除非標誌不可右轉,大多數地區紅燈都可右轉。
因此,節省能源除了夏天不穿西裝打領帶之外,可以檢討紅綠燈的連結性及紅燈右轉政策;其次可考慮實施日光節約時間。工商時報在六月五日建議實施「日光節約時間」為解決台灣今天能源短缺最好的方法,並稱依美國政府估計,實施日光節約時間可為美國每天節省十萬桶原油,汽油消耗省下二○%以上。本人很贊成這個建議,不過如果周遭國家如大陸沒有實行,是否帶來不便,可能需要事先評估。

稱讚家人的60句話

稱讚家人的60句話
溫佳映

良言帶來歡樂
  人都不喜歡受到責備,更不願接受謾罵。有人說「愛的語言」是:責備別人(特別是小孩)一句,要用五句稱讚才能抵銷那一句責備話帶來的不快或傷害。所以我們應該學習稱讚別人,特別在想要提供建議或責備人時,記住多些讚美,更能激發別人的潛力,如同聖經所說:「一句良言,使心歡樂。」(箴言12章25節)
  探望住在芝加哥郊區的女兒家時,在冰箱上看到一張貼紙,標題是"50 some ways to praise kids"(50句稱讚小孩的話),我將它們整理出來,並湊成60句稱讚的話語,中英對照(中文的翻譯也許不夠妥善,歡迎讀者指正)。這些話大部分對家人、朋友、公司同事(特別是下屬)也值得參考,而且可以好幾句一起講。

好話也要言之有物
  稱讚別人要言之有物,也就是說對方有特定行為的表現,才能加以稱讚,而不是一見面就「無厘頭」地說稱讚話,讓人莫名其妙或不領情。對上司說稱讚的話要誠心,否則有拍馬之嫌。有些稱讚要看場合和關係,例如「我愛你」或「值得一抱」就不能亂講。
  本文從英文入手,很多英文的稱讚語翻成中文就走樣了,而且都差不多。屬於台灣地區用語就是「棒!」「好棒!」或「很不錯!」、「好極了!」「要得!」;中國大陸地區用語可能不一樣。有些稱讚話並不適合用中文講,請斟酌使用。
  另外,像「妳長得好漂亮」、「你長得好帥」、「你IQ很高」之類屬於上帝所給的恩寵,是與生俱來,而不是後天努力來的,則最好不要特意去稱讚,但可以說「感謝上帝讓妳長得這麼美麗」、「感謝上帝讓你這麼帥!」而「妳今天很漂亮、你今天很帥」,則是「努力整飾儀容」的結果,還是可以加以讚美。
  至於稱讚老婆或「愛人」今天很漂亮、表現得很聰明……等等,是應該的,不在本文研究範圍。

鼓勵話語愈用愈多

A+ work! 表現特優!
Amazing effort! 驚人的努力!∕驚人的表現!
Awesome! 好棒!∕了不起!
Bravo! 棒!/好棒!
Breathtaking! 太美了!∕美得讓人不能呼吸!∕令 人驚奇!
Cool! 好啊!∕很酷!∕你好酷!
Excellent! 棒!∕好極了!∕好優秀!
Exceptional! 好特別!∕極佳!∕好優秀!
Fabulous! 棒!∕太好了!∕太棒了!∕好極了!
Fantastic! 棒!∕太好了!∕太棒了!∕好了不起!∕太厲害了!
Far out! 好棒!∕好極了!
Good for you!  真出色!∕好棒!
Good job! 幹得好!
Great imagination! 很有想像力!創意十足!
Great! 棒!∕偉大!∕好極了!
How extraordinary! 真好!∕真是不同凡響!∕好特 別哦!
How thoughtful! 好體貼!∕好細心!∕好貼心!
I am proud of you! 我以你為傲(榮)!
I can't get over it! 太好了!
I love you! 我愛你!
Keep up the good work! 做得好!∕繼續努力!
Marvelous! 好棒!∕太奇妙啦!
Nice going! 做得好!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傑出的表現!表現傑出!
Phenomenal! 好棒!∕了不起!∕真是不同凡響!∕表現非常!
Remarkable! 棒極了!∕表現出色!
Right on! 做得對!∕對極了!∕完全正確!
Super job! 做得好!∕做得超級棒!
Superb! 頂尖!∕超級!
Take a bow! 做得太好了!∕向你敬禮!
Terrific! 棒!∕好極了!
That's incredible! 太驚人了!∕好到難以置信!∕真不可思議!∕真棒!
Thumbs up! 很棒!∕了不起!∕贊!
Very brave! 好勇敢!
Way to go! 做得對!
Well done! 做得好!
What a great idea! 你的想法很棒!∕真是個好主意!
Wonderful! 很精彩!∕好極了!
Wow! 哇!∕太棒了!
You are a joy! 你讓人好高興!∕你真令人欣喜!∕你是開心果!
You are cool! 你好酷!
You are cute! 你很可愛!
You are fantastic! 你好棒!∕你好了不起!
You are great! 你好偉大!你好棒!
You are marvelous! 你太好了!∕你真是了不起!
You deserve a hug. 做得太好,值得抱抱!∕你做得太好了,抱一下!
You have made progress! 有進步!
You made it happen! 你做得真好!∕你把事辦成功了!
You make a difference! 你扭轉了大局!你很有影響力!∕還好有你!∕有你就是不一樣!
You should be proud! 你應該給自己鼓掌!
You tried hard! 你已經盡力了!
Your help counts! 謝謝幫忙!∕有你幫忙就是不一樣!∕幸虧有你幫忙!
You're #1! 你是第一名!∕你第一!
You're a winner! 你贏了!∕你是贏家!
You're amazing! 你好了不起!∕你好棒!
You're sensational! 太好了!∕你好了不起!
You're special! 你很特別!
You're the best! 你很高竿!∕你最棒了!∕你最了不起了!
You're tops! 你很高竿!∕你最棒!∕你了不起!
You're unique! 你很獨特!∕你獨一無二!∕沒有人能取代你!

原載 真愛家庭雜誌 第37期 (2007年9月)
本文由真愛家庭協會提供 , www.familykeepers.org
總會電話 (626) 912-8836 北加事工中心 (408) 423-8465

聖經章節知多少? 如何讀經?

聖經章節知多少? 如何讀經?
溫英幹

聖經章節知多少?
聖經分為新約和舊約兩部分。舊約有39卷書,新約有27卷書(可以用舊約39, 3X9=27來記憶)。舊約共929章,主要由希伯來文寫成,成書約於主前(西元前)1500-400年之間。 舊約929章中內含摩西五經 (187章),其他歷史書(249),智慧書(詩篇,箴言,約伯記,傳道書,雅歌,共243), 及先知書(250)
新約主要由希臘文寫成,約成書於主後(西元)50-100年之間,共260章,包括四福音書及使徒行傳(117章),保羅書信(87),及其他書信(56)。
在19世紀初葉即有西方宣教士開始將聖經翻譯成中文。最著名的是1807年從英國來華的宣教士馬禮遜,於1823-1824年間完成出版新舊約全書之中文翻譯,稱為「神天聖書」(其新約稱為「新遺詔書」) :之後還有許多譯本出現。華人目前最通用的中文聖經稱為「和合本」(Union Version)聖經,其譯文可說是信、達、雅兼顧,至今仍是最權威、最受歡迎的譯本。整個譯經工作源自1890年5月西方差會在上海召開第二次全國傳教大會時成立「和合譯本」(Union Version)委員會,由各宗派和諧合作(和合)翻譯聖經,成為統一的譯本。其下分為文理組(即文言文)、淺文理組(淺文言文)、及官話組(白話文)同時進行,前後共費時27年才完成全部譯經工作。官話本稱為「國語和合譯本」,新約於1907年完成, 舊約完成於1919年,是十六位西教士所組成的委員會及華人翻譯助手共同努力才完成的中文白話譯本。官話組最後的白話文譯本就是現今通用的「和合本」(在網路上或一些書籍也有誤稱為「合和本」的)。西教士在翻譯過程中,用上帝或神來翻譯原文中God的概念爭執不下,導致最後分為「上帝版」(Shangti Edition)和「神版」(Shen Edition) 兩種版本,多以英文註明在版權頁上,讀者可依自己喜好或習慣購買不同版本。例如在「上帝版」的和合本聖經,凡是提到God的都譯成「上帝」;「神版」則譯成「神」,並在「神」這個字之前空一格。[1]
依「上帝版」和合本新舊約合計1,189章。其中舊約有929章,23,179節,706,875字。新約260章,8,040節,224,823字。和合本「上帝版」新舊約共1,189章,31,219節,931,698字。聖經中文和合本譯本共約931,698字,或另一統計共930,222字,約用3,186個不同的中文字。[2]「平常的英文聖經」計有3,566,480字母,810,697個字(較中文聖經少121001個字),31,175節(比中文聖經少44節)。[3]

有關聖經一些有趣的統計:[4]

聖經最多經節的經文:詩篇119篇,有176節。
最少經節的是詩篇117篇,只有2節。
全本聖經居中的一章是詩篇118篇, 居中的一節英文本是該篇8節(詩118:8)。中文本居中的一節卻不同,是在詩篇104篇3節。
新舊約全本聖經66卷書最居中的一卷書是彌加書(舊約先知書)
最長的一節經文是以斯帖記8章9節,中文和合本共77字,英文新國際版NIV譯本有72字。
最短的經文:中文聖經舊約約伯記3章2節只有一個字「說」,英文則有好幾個字(And Job spoke, and said)。新約約翰福音11章35節,中文和合本為4字,「耶穌哭了」,
英文是兩個字(Jesus wept)。
論節數:最多的是詩篇,共2,461節。最少是約翰二書,共13節。有三卷書節數相同,皆是105節;即彼得前書、約翰一書和彌迦書。猶大書和腓利門書亦相同,都是25節。
論字數:最多的有三卷書:即詩篇(56,382個字),耶利米(50,914字),創世記(45,081字);字數最少的是約翰二書,共299個字。
英文譯本出現最多的字是and (「和 」或「及」),共 46,227次(可能指英文英王欽定本KJV譯本)。中文和合本聖經出現最多的字是「的」,共49,028次,其次為「他」,22,651字。
新約作者引用舊約最多的一本書為詩篇,約70次, 其次為以賽亞書,63次。

如何讀經?
一年讀完一本聖經,需平均每天讀3.3章;如果一週讀六天,每天讀四章,一年可以讀畢。因為聖經章節長短不一,可以參考坊間所出的讀經導引。基督教書店每年秋季開始就會有各式各樣的禱告日記兼讀經進度的本子出版, 鼓勵信徒每年讀經一遍,可擇一買來使用, 按讀經進度打勾, 並在每日留白處寫下讀經心得。 許多教會也會印製一年讀經一遍的日程表, 上有進度及小方格, 作為讀完打勾之用。如果因為事忙,或旅行在外,來不及讀,則於事先或事後補讀,但不能荒疏太久,以致沒有機會「補考」,變成「留級」(明年再來)的惡性循環。初信者最好從新約讀起,一般先讀四福音書,例如約翰福音;讀完新約後再開始讀舊約。

有一種我個人認為比較適合的讀法:
新約260章, 每天一章, 讀完新約後, 還有105章的份量, 可將重要的書卷再讀一次 (例如四福音書共89章)。 如果每天讀一章半, 或兩天讀三章, 一年可讀兩次, 但是自己要記得進度。
舊約可以每天分三部分來讀:
一、詩篇 150章共2,461節。讀詩篇可使人與上帝親近及像上帝禱告, 一天讀及默想詩篇 7節, 一年可讀畢一遍; 如果一天讀14節, 一年可讀兩遍。 因為詩篇每章長短差距很大(2-176節之間,平均每章16節),適合分割成小段來閱讀、默想與禱告。
二、箴言教人做人處事之法, 讓你在這方面更有智慧, 每天讀一章, 每月可讀一遍。 遇到只有30天的月份, 第31篇可省去, 或在第30天時一併閱讀。
三、其餘舊約 740章, 每天讀2章, 但一年下來會剩下10章未讀,可以適時先補讀。

自己可以選擇如何讀法。 也可以將目標放在兩年讀一遍聖經(每天讀兩章),或三年讀一遍(每天一章)。每天讀,或是一週讀六天、五天,都可以自行安排,只要持之有恆即可,因為養成讀經的好習慣需要訓練自己紀律性。決定好如何讀經後, 可以自行設計讀經日程表, 每讀完進度規範的章節, 就打勾表示完成。 如果沒養成習慣,則會發生每年立志讀經,卻每年都停在創世紀中間的現象。
讀經時最好準備一本靈修筆記, 寫上日期及進度, 以及讀經時的心得。有些人每天讀經外,還精讀研究聖經某一卷書,或做專題研究,也是很好的作法。
聖經明說敬畏上帝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上帝便是聰明。 聖經說: 愚頑人(foolish man)心中說沒有上帝。(這句話很多不信主的很反感,但是出自聖經)。 願我們都能認識上帝, 必使我們福杯滿溢。 聖經也說, 我們親近上帝, 上帝也會親近我們, 我們尊重他, 他也會看重我們。 我們每天定時讀聖經,以禱告和默想上帝的話來親近上帝,上帝必會帶領我們至蒙福之路。我在十幾年前開始養成一年讀經一遍(以上)的習慣,親自感受來自上帝的賜福,可以作為見證。

(以下只供參考, 可以刪除)
以下是一些有關敬畏上帝、認識上帝的經文,鼓勵我們養成經常讀經的好習慣:
提後3:15-17 並且知道你是從小明白聖經,這聖經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箴1:7 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愚妄人藐視智慧和訓誨。箴9:10 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箴15:33 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訓誨;尊榮以前,必有謙卑。箴19:23 敬畏耶和華的,得著生命;他必恆久知足,不遭禍患。箴22:4敬畏耶和華心存謙卑,就得富有、尊榮、生命為賞賜。詩111:10 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凡遵行他命令的是聰明人。耶和華是永遠當讚美的!賽33:6你一生一世必得安穩,有豐盛的救恩,並智慧和知識;你以敬畏耶和華為至寶。詩112:1你們要讚美耶和華!敬畏耶和華,甚喜愛他命令的,這人便為有福!詩115:11 你們敬畏耶和華的,要倚靠耶和華,他是你們的幫助和你們的盾牌!詩115:13 凡敬畏耶和華的,無論大小,主必賜福給他。詩128:1凡敬畏耶和華,遵行他道的人便為有福!詩128:4看哪,敬畏耶和華的人必要這樣蒙福!箴3:7 不要自以為有智慧;要敬畏耶和華,遠離惡事。箴10:27 敬畏耶和華使人日子加多;但惡人的年歲必被減少。箴14:26敬畏耶和華的,大有倚靠;他的兒女也有避難所。箴14:27 敬畏耶和華就是生命的泉源,可以使人離開死亡的網羅。箴22:4 敬畏耶和華心存謙卑,就得富有、尊榮、生命為賞賜。箴15:16少有財寶,敬畏耶和華,強如多有財寶,煩亂不安。賽33:6 你一生一世必得安穩,有豐盛的救恩,並智慧和知識;你以敬畏耶和華為至寶。撒上2:30 因此,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說:『…。因為尊重我的,我必重看他;藐視我的,他必被輕視。』約二1:9 凡越過基督的教訓,不常守著的,就沒有上帝;常守這教訓的,就有父,又有子。詩53:1 愚頑人心裏說沒有上帝。他們都是邪惡,行了可憎惡的罪孽;沒有一個人行善。何6:6 我喜愛良善,不喜愛祭祀;喜愛認識上帝,勝於燔祭。羅1:28 他們既然故意不認識上帝,上帝就任憑他們存邪僻的心,行那些不合理的事;林前1:21世人憑自己的智慧既不認識上帝,上帝就樂意用人所當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這就是上帝的智慧了。彼後1:2 願恩惠、平安,因你們認識上帝和我們主耶穌,多多地加給你們。約一4:6-8 我們是屬上帝的,認識上帝的就聽從我們,不屬上帝的就不聽從我們。從此,我們可以認出真理的靈,和謬妄的靈來。親愛的弟兄啊,我們應當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從上帝來的。凡有愛心的,都是由上帝而生,並且認識上帝;沒有愛心的,就不認識上帝,因為上帝就是愛。伯22:21你要認識神,就得平安;福氣也必臨到你。

[1] 天主教中文聖經如「思高譯本」則將God譯為「天主」。
[2] 931,698字採自張郁嵐‧林元度《造就故事》,資料轉引自「信仰寶庫」CD。930,222字及3,186個不同的中文字見http://www.geocities.com/jpl68_99/bible-word.html
[3] 張郁嵐‧林元度《造就故事》。「平常英文聖經」應該指英王欽定本KJV聖經。中文和合本聖經一共幾節,有31,173節(啟導本聖經)及31,101節的說法(見耶大雅聖經園地網站,該網站也註明英文新國際版聖經NIV共有31,103節,http://www.konline.org/biblestudy/JBS_A/dbc_09.doc.html)。
[4] 本段統計可參考 L. G. Archer & G. C. Chrichigno:Old Testament Questions in the New Testament: A Complete Survey, Moody Press, 1983, pp. 56-88;或 Henry Halley: Halley’s Bible Handbook, New Revised Version, Regency, 1965, p30. 張郁嵐‧林元度《造就故事》。中文合和本最多字,引自http://www.geocities.com/jpl68_99/bible-word.html

不要再操弄入聯或返聯議題

總統大選已經結束,馬蕭以高票當選。民進黨陳水扁所操弄的入聯公投案及國民黨隨之起舞的反聯公投按都沒有通過,可謂萬幸。希望未來一段時間台灣不要再惡搞這些議題,因為台灣沒有入聯或返聯的合法性及條件。民進黨以台灣名義的入聯公投案沒意義, 只能在國內自己消費, 即使公投案通過也不可能成功。 國民黨的返聯公投案也是隨民進黨起舞的舉動,現在弄得自己也下不了台。很多選民被藍綠政客操弄而不自知。本文目的擬再說明一下理由。
「中華民國」為1945年代表中國的聯合國創始國之一,大陸棄守之後遷至台灣的國民(黨)政府一直代表中國為常任理事國之一,享有否決權。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通過2758(XXVI)號決議,決定「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承認它的政府代表為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並立即把蔣介石的代表從它在聯合國組織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所非法佔據的席位上驅逐出去。」台灣當場被迫退出聯合國。
這個決議文清楚表明大陸的代表取代台灣的代表為聯合國唯一合法代表 (Restoration of the lawful right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United Nations), 將「非法」佔據席位的台灣(蔣介石)的代表們驅逐出去。該決議文提到聯合國及所有的附屬機構,因此台灣陸續喪失聯合國每個附屬機構的會員資格。例如1980年5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加入」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和1971年加入聯合國一樣,中國及世銀、IMF都稱這項舉動為「恢復代表中國之席位」(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ssumes Representation as China in the World Bank Group and IMF),而非「加入」(join)。
這些決議文表示從聯合國及其附屬機構的角度, 台灣不再是主權獨立的國家, 因此也不能加入聯合國及其附屬機構。 我們可以用稱呼台灣的用語看得出來: 由於中國政府一向堅持「一個中國」政策,聯合國與世銀(及歐盟)的文件對台灣的稱呼都用「台灣,中國」(Taiwan, China),IMF則用「台灣省,中國」(Province of Taiwan, China)。在國際經濟比較上, 凡是一起提到台灣與其他「國家」,則用經濟體(economies),避免將台灣列入「國家」之林, 可見大陸對這些用語的精心運用, 就怕國際機構或區域組織將台灣列為國家。
而根據聯合國的規範只有主權獨立的國家才能加入聯合國及其附屬機構, 只要中國、美國和歐盟國家反對, 台灣幾乎不可能用任何名義「加入」聯合國。 因此民進黨的入聯公投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包括過去大張旗鼓搞入聯活動只是浪費國家公帑, 而且惹怒許多盟邦。
至於國民黨的返聯訴求也是沒有意義的。所謂返聯當然要用當初所用的中華民國國號來返回。但聯合國的席位早就歸給中華人民共和國, 有如台灣本來擁有一棟房子,後來被迫過戶給大陸, 台灣當然就不能再回去住, 除非大陸同意。因此很明顯的, 台灣要加入聯合國及所屬機構,必須在兩岸政治協商的基礎上與大陸政府達成共識才有可能。
以筆者管見,局勢很明顯,台灣如要重新「回到」聯合國以及附屬組織包括世銀和IMF,必須與國力愈來愈強的大陸談判,得到大陸的同意才有可能重返聯合國成為特別會員。也就是說,只要大陸及國際間不承認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或大陸不同意台灣以特別會員資格申請, 台灣就不大可能進入聯合國及其附屬組織, 不管是入聯還是返聯。其實只要台灣經濟富裕,政治民主,加入聯合國並不是當前重要的課題。
國民黨不必隨民進黨聞「聯」起舞, 本應該撤回返聯公投案才是正道,同時做好文宣解釋為什麼不辦返聯公投, 並反對入聯公投。可惜國民黨「不齒之途」,成為藍綠都在做這種無謂的民粹操作, 幸好大選時人民做出拒領公投票的舉動,使這兩項公投按沒有通過。
其實絕大多數的國人都希望台灣重回聯合國及其附屬機構,但以目前情勢絕不可能,還不如休養生息,好好重振台灣的經濟,恢復到過去的生機勃勃,才是民生之福。

夫妻吵架藝術十三訣

溫佳映

在家裡夫妻吵架和炒菜一樣不能免, 既然炒菜很有講究,夫妻吵架更應該講究一番,務必吵架與炒菜一樣有藝術之美,使夫妻越吵感情越熱越好。
如何有藝術地「吵」個好「架」呢? 以本身多年與老伴吵架的豐富經驗再加上觀察周遭朋友的吵架情況,我找出夫妻吵架藝術十三條秘訣供大家參考(其實一共只有十二條,因為最後一條與第一條相同)。
不必貪多, 只要能切實掌握第一條,你就是一位懂得吵架藝術的絕頂高手了。好好把握這些秘訣,相信夫妻感情會甜甜蜜蜜,即使吵架,也只像炒菜時加點辣椒,就如古羅馬喜劇作家德倫西(Terence, 190-159BC)的名言:「愛人間的吵架是愛情的更新。」希望吵後和好,感情更加甜蜜,彼此愛情也會一直長跑不歇。

1. 明天再吵不嫌遲。
台北有一家餐廳的結帳台前面掛一張很大的牌子:「明天吃飯不要錢」。這句話使我領悟到吵架的最高智慧—明天再說;因為不管值不值得「吵架」,小不忍就亂大謀,一切等到明天才來吵一場。最好是「床頭吵架床尾和」,若實在作不到,一切等明天吧。等到明天,多半今天非吵不可的氣已經消掉大半。
忍到明天後,如果仍然氣不能平,請再讀本條。明天真的氣不過,才開始看以下幾條 (注意過夜還氣不過,已經違反聖經中保羅的勸告:「不可含怒到日落……」以弗所書4章:26-27節)。
2. 確定有架值得吵。
經過一夜冷靜的考慮之後,首先確定要拿出來上「架」的「案件」是否值得花工夫及時間來「吵」。根據非正式統計,吵架的原因90%都是芝麻小事,大都是因為一方或雙方說話語氣令對方感到不快,實在不值得大動肝火來「吵架」;夫妻鬧得因而反目,還自以為背負「十字架」更划不來。其餘10%才是真正值得吵的「架」子,又多半與處理金錢及教養孩子有關的議題。
3. 家裡講愛不講理。
俗話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清官難斷家務事」是很有「理」的。也就是說家裡是講「愛」而不是講「理」的地方,不要想以理來說服對方。根據研究指出,一般而言妻子都是比較感性的,而丈夫則比較理性,但丈夫想用各種理由來說服妻子經常是說不通的,這叫「有理說不清」。
最近研究也顯示,吵架時只要夫妻有一方語氣溫和,妻子得心臟病的風險就會降低。在為期十年的研究期間,吵架時不說出心裡話的妻子,死亡的機率是每次都把感覺告訴丈夫的婦女的四倍。因此, 妻子要學習不要老是讓丈夫猜妳心裡想什麼或想要什麼。
愛能遮掩過錯,請存心將彼此心溝打通(溝通)。如果你們符合上述情況,建議丈夫在吵架前先抱妻子七次,說七次「我愛妳」後再開始吵。吵時用文火(溫柔的話語啦,我想到炒菜去了)!不要存心吵倒對方,這樣吵贏了,只是贏了面子,卻輸了裡子。當你聽到配偶兇兇對你說「算你贏了!」別高興,意思是「你輸了!」
4. 地點時間要恰好。
還想吵? 吵架有如炒菜,要選擇適當的時間和地點。例如小孩面前,公婆面前,岳父母面前,旁人面前,聖誕樹前,都不宜激烈爭吵。最好的地點是臥室裡的廁所,因為待不久,如願意認罪還可以將頭放在馬桶蓋上,將罪狀盡情吐進馬桶中,享受一吐為快之樂。
5. 頭腦冷靜心溫暖。
頭腦保持冷靜,內心保持溫暖,不要與配偶冷戰,記得,如果彼此好幾天互不說話,雙方都受苦,魔鬼卻在偷笑。
6. 理直氣壯聲不高。
還是要吵嗎?噓,小聲一些,不要提高嗓門,嗓門大的人不一定有理,自覺理直氣壯更要低聲下氣,溫和以待,反能真正吵贏(贏得對方的心)。有人說,婚前男女雙方是「客氣」,婚後就變「火氣」了。
大部分的吵架是因為夫妻有一方或雙方說話沒有分寸,在氣頭上口不擇言所致。如果在氣頭上,趕快穿鞋穿衣奪門而出,在外面散步一下再回來,可以心平氣和說話。
如果對方真的有錯,用溫言軟語來勸化比大聲責備有效果多了。有人說得好,夫妻對話有如打棒球,配偶講一句氣話,有如飛來一個壞球,你不必揮棒,不然連壞球都急忙揮棒,你很快就會被三振出局,成了吵架的犧牲品。
7. 別人面前不批評。
不要在別人面前批評配偶。想想對方的許多優點吧。
8. 吵架內容不外告。
同上條,不要笨笨的把夫妻吵架內容向別人公開宣告,以求公義站在你這邊;這樣做,你只是爽一下,其實後遺症很多。「家醜不可外揚」有其道理。但如果雙方累積太多恩怨,頻臨離婚邊緣,則可找合格輔導—如牧師或婚姻輔導諮詢。
9. 君子動口不動手。
吵架只是動口吵,千萬不能動手,否則後果自負。不管誰多有理,誰先動手,誰就輸了。打人就是「家暴」,還會吃官司。有時可能因為「吵一架」變成「打一架」,甚至出人命,很划不來。
2006年12月22日美國賓州大學一位時年已經56歲的經濟學教授羅拉法(Rafael Robb)博士和正在包紮聖誕禮物的妻子依連(Ellen)討論「妻子將帶十二歲女兒去旅行是否能在開學前回來」的小事發生爭吵,演變成大吵架,該教授一氣之下失控,用鈍器失手打死妻子,該教授後悔莫及,不但被賓大辭退,還吃謀殺官司,一生英名也完了。
10. 今天吵架今天了。
吵架如結帳,當天吵當天就把「架」上的東西「吵」乾淨,不要拖泥帶水,或遷怒旁人(如小孩,公婆,岳父母)。今天架(熱架)今天吵畢,昨天架已發冷了,再吵已經沒味道了,因此就不要再將昨天的事再吵一遍。如果一直不肯停口,吵到要離婚,請參考第8條。
11. 不翻舊帳不株連。
每一項值得吵的事件都看作一獨立「吵件」,絕不重翻舊帳(避免說:「你看,你看,結婚二十年,你都這樣……」),也不互相株連(避免說:「這麼貴的杯子被你打破了,去年買東西的收據也隨手亂丟……」),把很多放在不同架子上的東西都搬出來吵,會把小吵變成大吵。
12. 對方認錯快和好。
吵了半天,太陽快平西,可以收攤了吧?如果對方有停戰或認錯道歉的要求,要趕快偷笑接受,恢復和好。其實認錯道歉的一方不見得是真的有錯,很多時候只不過忍氣吞聲,要求夫妻和諧而已;表面上很笨,卻是大智若愚,謙卑順服,有此配偶要感謝上帝。上上策是雙方一起禱告,互相認錯道歉,夫妻感情反會因吵架而「踏架」上升。
13. 明天再吵不嫌遲。
不想收攤?請回到第一條:最好還是等明天。真的要吵架嗎?甚至要打架嗎?還是心平氣和,以溫柔的心彼此對話吧。夫妻關係重要,還是吵架重要?用膝蓋想就知道。



作者:來自台灣,住在馬利蘭州,與妻子結褵37年,育有一女一子,均已成家。



作者 本名 溫英幹 現任台灣花蓮國立東華大學經濟系教授

刊登於《真愛家庭雜誌》2008年5月號16-17頁
http://www.familykeepers.org/

多希望台灣國民也能享受免簽證待遇

報載南韓總統李明博於2008年4月18日抵達美國,19日與美國總統布希舉行會談,除了其他議題外,雙方代表並於同日簽署了南韓加入美國免簽證計畫的備忘錄,南韓國民最快年底之前便可享有入境美國90天以內免簽證待遇。讀了這則新聞感慨萬分。
最近要去西班牙探視女兒一家,到西班牙大使館辦申根國家(歐盟)簽證。因為我不是美國公民,西班牙大使館要求要有女兒所在地警察局的邀請函。女兒專程到警局一問,要一個月才能下來,費用100歐元,加上一大推證明文件,根本來不及辦。警局說最快的辦法是去訂旅館,拿到簽證後再取消。擺明要辦簽證的人作假。本來只是三週的旅遊,為了區區簽證卻跑了西班牙大使館五次,受盡簽證小姐的冷嚴峻語,使我倒盡胃口,要不是已經買了機票,真不想去了。實在不知道申根國家為什麼把非美國籍的族類好像當作恐怖份子對待──還要附上最近三個月銀行帳戶帳單!
但另一方面美國籍以及一些特定國家的國民到申根國家則免簽證,可以到處「橫行」。這些免簽證的國家在亞太地區包括日本,澳洲,紐西蘭,汶萊,南韓,香港,澳門,馬來西亞,新加坡。四小龍之一的台灣,國民所得已屬先進之林,但拿台灣護照的國民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國民一樣,仍然到處受歧視。南韓人不但早就享受赴申根國家免簽證,現在更上一層樓,去美國也免簽。
以經濟利益而言,報載南韓政府表示,去年入境美國的南韓國民超過80萬人次,南韓人獲得訪美90天免簽證待遇以後,每年可節省上千億韓元(約台幣30億元)的經濟成本。目前有27個國家列入入境美國免簽證計畫,亞太地區包括日本、新加坡、汶萊、澳洲與紐西蘭等五國,類似申根國家的免簽證清單。
多希望我們的新政府上任後,少花力氣在入聯返聯去蔣擁蔣這些無聊的議題上,多花一些力氣好好和歐盟國家及美國,加拿大政府協商,使拿台灣護照的國民也能夠免簽證到這些先進國家。這種協商和一中原則無關,應該比入WHO還容易吧?除了節省可觀的經濟成本外,也幫幫我們國民可以更方便的走出去;同時基於對等原則,也將有更多的旅客進來消費。